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1

关键词: 《机械制图》 第二课堂 设置要点 开展形式

所谓《机械制图》第二课堂,就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识图画图能力的活动。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制图能力,只在课堂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第二课堂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以自己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践性,鼓励着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已成为制图教学第一课堂无法代替的另一条教育的途径。

一、《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要点

如前所述,《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并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机械制图基础知识之后,教会学生一些识图画图的方法和技巧,拓展一些制图标准的知识。因此,《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应该紧紧围绕制图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点来设置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1.活动要建立在对参与对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每届学生不同,在学习《机械制图》过程中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要求各有差异。因此在制定《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时,我们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选择适合的内容及形式,确保第二课堂活动收到实效。

2.活动内容要紧扣《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体系。

机械制图是利用投影原理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三维形体的设计能力。其知识体系简单归纳如下:

(1)投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绘图、识图的技能;

(3)机械制图学习方法和技巧;

(4)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画法规定。

《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要紧扣上述知识体系。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学生投影作图的基本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原理,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等结构特征的作图方法。

(2)训练学生读图、识图的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二维图形和三维实体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方法,尤其是根据实际工程图样想象被加工零件的结构形状,为实际零件加工奠定基础。

(3)训练机械制图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专题讲座、制图栏展示等手段向学生介绍机械制图学习的有用方法及绘图、识图技巧。

(4)训练学生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画法规定的理解与执行。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表达方法的画法规定,并熟记工程界对螺纹、齿轮、花键等标准结构的特殊规定画法。

3.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参与性和普适性。

《机械制图》第二课堂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要兼顾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需求,要按梯度设计活动内容,避免学困生因为“门槛效应”而退缩,学优生因为“吃不饱”而他顾。在活动形式的确定上要与时俱进,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如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或者利用网络博客来进行在线辅导、答疑、测试、交流。

二、《机械制图》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

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知识点,在《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常采用不同的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1.训练学生投影作图的基本技能。

(1)举办趣味制图竞赛

定期举办趣味制图竞赛,由机械制图教学团队老师出题,机械协会协助组织,周期以每月一次为宜。竞赛内容包含基本投影作图、一题多解等题型,重点训练学生作图基本功和空间想象能力。竞赛结束后,在3―5天内宣布竞赛成绩,并公布正确答案,便于同学们提高制图能力。

(2)模型测绘

利用现有的木模教具及测绘零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进行尺寸测量的基础上绘制其三视图,重点训练学生由三维实体绘制二维工程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方位和相对位置关系的概念。

2.训练学生读图、识图的技能和技巧。

(1)记图训练

《机械制图》第一课堂把教学重点放在读图和制图两个方面,这很不全面,记图也是制图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宋代学者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既然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语言”,就应该具有自己的“词汇”和“词组”,如果基本体视图是“词汇”,那么组合体视图便是“词组”,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识记,在脑海中储存入大量基本体和一些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能弄清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就已经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也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形体分析能力及作图速度。

(2)类比训练

所谓类比训练,是指给出几组较为雷同的三视图,使每组三视图中有一个或两个视图相同,然后由学生分析总结两组视图所表示的两个不同形体各自的投影特点。

(3)构形设计训练

构形设计训练是指根据给定的一个(或两个)视图设计出各种形体,并补画出它的另两个(或一个)视图,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例如可以给定两个视图,补画出多种可能的第三视图(即一题多解),也可以进行趣味投影构形。

(4)同一形体的变位训练

同一形体,如果变换它的空间位置,则其投影后的三面视图也将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有时一个十分简单的变化,就会引出难度极高的视图,经常进行此类训练,无疑对提高学生识图中的应变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有益。

(5)同类形体的变形训练

这是指将各种不同的形体划分类型,再一种一种类型分析其投影特点。为了加深理解某一类形体的投影特点,可以将给定的三视图改造变形为同类形体的另一种形式,再来分析两组三视图变形前后的异同。

(6)培养图感

所谓图感就是图的形象感与空间感。其中形象感,就是指读图时将特征比重特殊的图与感知过的表象进行形象联系。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具体的形象,具体成形象感和空间感两个方面。如果说形象感是读图过程中是感性阶段,那么空间感则是理性阶段,即图感先经过图形表象的形象感觉,然后进入脑海形成空间感知,也就是一种高级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图感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多进行轴测图的基本功训练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例如多画长方体、圆柱体、锥体等基本体的轴测图,然后逐步过渡到组合体轴测图,可以是由轴测图画三视图、由实物画三视图、由三视图切制泥模等;在组合体识图中,可以通过分层还原法、分项还原法、各项绘图法对复杂的叠加类形体、切割类形体进行“折零件”与“还原”训练,这样可以一方面增强分析读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图感。

3.训练学生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画法规定的理解与执行。

通过举办机械制图知识竞赛,让学生熟记国家标准对机械图样上特定结构的画法规定。通过举办板图绘制比赛,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标准的执行情况。

4.利用网络博客辅助第一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丰富,CAI课件的出现,网络的普及,制图教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机械制图》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现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博客教学,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任何时间都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要不拘一格,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学生认知接受程度不同进行适时调整,尤其是《机械制图》这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更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只有贴近学生的《机械制图》第二课堂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真知。

参考文献:

[1]陈勇编写.立体几何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内涵与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8).

[2]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方法及技巧研究.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2

教育部曾提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职业学校,文件提出“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上述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非常重视。中职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第一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广阔空间来进行艺术实践。笔者就以我校为切入口,分析了自2015年4月―12月九个月跟踪调查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从现有公共艺术课能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是否愿意加入公共艺术活动、愿意参加哪些艺术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派发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调查问卷之后采用访谈形式寻访了个别学生对公共艺术第二课堂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职生有明确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离开实践,就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有艺术的二度创造,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艺术实践为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弥补第一课堂“差异化教学”的遗憾。在调查问卷中,83%的中职生表示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76%的学生认为书本上的内容“比较过时”,自己“没有兴趣”;有65%的学生表示乐意参加公共艺术社团。这些数据表明,公共艺术课需要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来继续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2.社团活动与校园艺术节是中职生喜爱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

和第一课堂以知识性教学理论不同的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形式更为丰富,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体系加以灵活应用。在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学生的一些社团性活动。社团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与表现、创新能力。在调查问卷“你最喜爱的公共艺术活动形式”中(见下表),社团活动是中职生最喜爱的校园艺术活动,占42%;其次为校园艺术节(36%)。我校在校中职生有1205人,现有28个学生社团,其中公共艺术类的有9个(占32%),共204人,涉及音乐、话剧、手工、书画、音乐、舞蹈、动漫、器乐领域。

从调查中获知,我校共有9个公共艺术类社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为17岁,社团成员是来自计算机、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会计、报关、数控、计算机网络、商务英语、物流专业的三年制中职学生,基本涵盖我校所有专业。社团活动频率基本维持在1次/周。社团规模较大的是舞蹈社(2个),总人数达44人,话剧社(2个)40人,漫研社33人,音乐社30人。社团活动时间多为下午的两节课后,活动地点多为系部空教室,每周活动时间约40分钟。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

中职校的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品种丰富,包括讲座、参观展览、社团活动、演出、比赛等。我校学生可以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每学期约为8类:①迎新生文艺汇演;②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朗诵大赛等);③省技能大赛选拔;④五四汇演;⑤省文明风采大赛选拔;⑥区中小学艺术节;⑦一二九大合唱;⑧社团秀。但是,这些活动年复一年,重复的项目较多,质量不高。众所周知,艺术离开了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且每一个校园活动或者比赛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而社团的集中训练次数不多,时间较短,又缺乏指导老师,导致呈现的社团活动质量普遍不高。

4.第二课堂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

从一些中职校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看,不难发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例如,在中职音乐课中传统音乐艺术是重要模块,但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往往被学生束之高阁,相反,流行音乐却大行其道。

另外,虽然目前职校公共艺术课程把艺术实践活动纳为下属内容,但是实际情况是第二课堂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所以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内容往往与第一课堂不能有效衔接。那能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指导地、有方向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在兼顾理论的同时又体验到实践的快乐?窃以为,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相补充、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将公共艺术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反思与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认为中职校第二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家“加强美育建设”的要求也相距甚远。

1.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大众化

所谓“公共艺术”不是“小众艺术”,更不是“精英艺术”,所以要切实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参与面。根据调研,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中专三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这是第二课堂一个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离开升学的压力,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宽松,课余时间富余。因此,要提前制订计划,院、系部的活动统筹安排、有序开展;注重活动参与面,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对活动的过程要有记录认证,公布活动开展的结果,并可由学生自评、公评,推动第二课堂进一步完善。

2.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规范化

长期以来,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从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倾斜。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只不过是一 种群体性的活动,可有可无,也未纳入正规的教育培养计划作整体规划。如此一来,第二课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教师、无教材、无课堂、无体系”的松散状态,等同于课外活动。

然而,第一课堂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如第一课堂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等。相反地,第二课堂却在这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应作为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的共同组成部分,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教学模块一样,作为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

例如,不同学期中职学生有不同的公共艺术实践要求:第一学期培养学生热爱公共艺术;第二学期让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实践展示,也可以师生共同展示;第三学期尝试独立的艺术实践活动(如独唱、独奏);第四学期参与一些区、市、省的公共艺术类比赛……对中职生的公共艺术实践要给予一定的考评与反馈,可以与学分挂钩,以作为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参考。

3.公共艺术第二课堂活动应高品化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学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开放舞蹈房、报告厅供学生训练;开放文化长廊、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站作为艺术实践展览窗口等。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必须有良好的指导教师。学校可以聘请艺术专业教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来校做艺术实践顾问。校际之间也要加大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同一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学校之间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学习。

公共艺术第二课堂要实现高品化,前期的调研也必不可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地开展活动。每次活动也应明确目的,合理设计,定期活动,坚持不懈。

总之,公共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公共艺术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公共艺术的教育需求,而中职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活动导向作用不明确,与第一课堂完全割裂”“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校第二课堂活动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前期调研,逐渐实现大众化、规范化、高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6).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3

【关键词】学习型英语社团;交流能力;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2006年,我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委员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做了修订,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之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大纲要求看出,掌握外语重点在于掌握其交流技能。

我们知道,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想要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不现实的,语言学习中的听说技能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的语言环境,为此大纲提出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积极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通过英语角,英语讲座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建设学习型英语社团,如“英语爱好者协会”,使之成为“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上面所提到的“第二课堂”是相对传统的正常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课外营造的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空间”。第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我院在5年前就成立了“英语爱好者协会”。并由英语教师进行指导。几年来,英语爱好者协会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活动的阵地,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习英语,为英语学习开辟了新的天地。

以下是我院英语爱好者协会的主要活动,希望能对广大高校英语教育同行们有所辅助。

1 参加英语戏剧大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载体,学习语言一定要学习语言文化。通过表演英语戏剧 ,在锻炼口语的同时 ,也加深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因为如此,我们每年都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戏剧节大赛”。我们组织学员自编、自导、自演新颖的短剧。编写剧目的过程是学生主动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剧目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小到风俗习惯 ,大到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使我们的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

2 英语角

我们每学期都定期的开展英语角活动,学期内每周一次。通常我们会派出至少2名英语教师或外教参加活动,而且每周的活动主题都不尽相同。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展示自己。我们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话题 ,自己搜集资料,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有时也会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们发挥各自特长。其实,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近似于母语的英语环境,从而是学生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实现这个社团的学习型作用和第二课堂的作用。这也使得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变得容易开展和进行。

3 优秀教师英语文化讲座

2009年时,我们开始聘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对英美文化和英语学习作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讲座 ,如大学英语B级考试讲座和英美国家旅游风情介绍等。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相关的考试中吸取经验,做好应考的准备。2009年的讲座中,时任涉外旅游教研室主任的陈钦兰老师还针对英美国家旅游风情,做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推介性讲座。使学生们对英美国家文化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讲座的形式自由,学员可以自由提问,与教师对话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感情。通过5年来的实践 ,英语爱好者协会作为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英语爱好者协会,这一学习型社团充当了英语教学重要而有效的补充。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成为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协会活动的内容广泛,凡与英语有关的知识都可成为社团活动的内容;社团活动又有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随时随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授课的弊端最有效的办法。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无法做到 “以学生为本”。学生只在每周的课堂上学习英语 ,而在课外没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加之不主动进行练习,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更谈不上能力;而英语社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使学生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第二、英语社团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用社团的形式,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班级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形成更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多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社团以学生为主体,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各类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取长补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以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开发了学习潜能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基于我院多年来举办英语爱好者协会的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我们相信,这个学习型英语社团作为广大学生学习英语交际与实践的基地,是一种有效的第二课堂英语学习形式。我们在社团的运行方面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会为我们带来更进一步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4

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学生自身的个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所需,通过个性化教学方法、活动和模式的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个性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教师则应起到辅助、引导、适时帮助的作用,从旁协助,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特点、兴趣、经历、心里和潜能等设计授课环节或活动,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亲身的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知识和能力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与提高。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对学生接受程度要求或标准也“一视同仁”,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分对待或教学。教学内容大多紧紧围绕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展开,注重应试教学,忽视学生英语素质教育,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负责整节课的教学和活动的实施,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权,也没有主体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较少,形式也是简单的问答为主,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则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产生惰性心里,只会一味的接受,不会独立思考。基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独特性,出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或是对英语学习的动机较模糊,缺乏英语学习源动力,并不善于将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导致英语学习成效止步不前,致使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渐失,产生厌烦心理。

3将个性化教学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意识,促使学生的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地发挥;有利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尊重学生普遍性的基础上,着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实践探索,整合学生人格、优化学生个性,促进其英语技能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实现自我完善;有利于学以致用,学做相结合,相互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自主学习,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途径进行积极地探讨,使之得以有效的实施。

3.1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及时更新或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确保个性化教学有效而又全面地实施。教师应从传统单纯地“教”中走出,将教学重心转变为“导”,做到从旁协助,指导、引导或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目的。同时,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看教师都要肯定和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甚至是多向,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尽可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每个个体不同的观点、思维模式、探索方式,尤其是最终的结果,都应肯定,予以重视,认真对待,在必要时适时地指导,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进而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全面的释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2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各尽其能,从而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个性化教学质量的优化。教学形式的创设应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因“学”制宜、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应在实际的运用中因势利导,使之取得行之有效的效果。以目前高职院校多选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II》(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版)中的第六单元为例,课文的标题为LifeinaViolinCase,讲述了作者为了自己音乐的梦想,克服种种困难和非议,最终梦想成真的故事。教师可在课前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特长等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应有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这样才能优势互利,信息共享,相互启发,形成互补,并布置课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以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为题,最终以PPT和演讲的形式呈现、展示。此任务的完成需要每组学生人尽其才,包括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演讲思路的构思、演讲人英语表述能力的操练、PPT上的英文表述,乃至情景音乐和恰当图片的添加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身能力或特长参与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相互间又能取长补短,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学生的演讲和师生间的客观点评之后,教师可及时将学生引入到为梦想不断奋斗并获得成功的人的案例讲解,如:姚明、马云、李安、莫言等,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自己梦想,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继而转为课文的学习,采用交互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此过程中的疑惑和难题,或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步自学,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分析和思考,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简而言之,摒弃传统以翻译为主、形式单一的课文授课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加学生参与度、创新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学生可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经由内化理解转变成外化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3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高职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主阵地不仅仅是课堂,英语第二课堂也是其得以施展的极佳舞台。这是由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包括英语第二课堂的地点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因此,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十分符合个性化教学实施,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高职英语教师应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或组织活动,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非高职院校英语第二课堂的模式。教师可从基础开始开展活动,如:英语单词大赛、英语词汇趣谈、英语音标再学习、英语短文朗读比赛、实用口语100句、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角等等,全面点燃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再进一步延伸、扩展,将英美小说赏析、英语情景剧表演、中西方文化对比、校园英语广播、英文写作大赛、英语讲演比赛、英美电影俱乐部导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井然有序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实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3.4采用个性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评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尽可能顾及每个学生的情感、感受,做到因材施评,从而促进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评学奠定基础,做好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在课堂评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实现个性化评价。对于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对其点滴进步都予以表扬,并将之扩大化,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鼓舞斗志,促使学生不断为之努力;对于英语成绩平平的学生,因其占班级人数的绝大部分,教师应尤其关注与重视,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应明确告知不足之处,使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使之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对于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为之确立较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使学生千锤百炼,不断突破,争顶更高的高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5

关键词:器乐教学;审美意识;音乐记忆力;演奏技巧

小学音乐中的器乐演奏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多年来,我们努力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将器乐引进音乐课堂,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普及到提高”的认识规律,我校的器乐演奏教学实验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音乐游戏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在已开展实验的低年级教学班通过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或创设听记节奏环境、默写旋律,或听音乐辨别乐器,或猜音乐谜语,或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乐曲,使学生在盎然的情趣中产生对乐器跃跃欲试的感觉,知道通过器乐演奏是能够表达感情的,也是能培养兴趣爱好的。

第二阶段:下大力气普及乐器,使每个学生至少能学会一种乐器的演奏。其主要保障措施为:

(1)开足音乐课时,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并明确这一 阶段器乐教学的要求,能即兴演奏一般的练习曲及演奏一定难度的独奏曲,如二 胡的《赛马》等。

(2)保证第二课堂器乐训练时间,不随意更换活动内容。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了周五下午的艺术日活动及周六的练活动。

(3)组建器乐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课余活动辅导员队伍。学校在原有两名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还从完小抽调了一名音乐教师协助进行第二课堂的训练活动。

(4)创设器乐训练氛围。86年以来,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多达20余万元,学校的“艺术教育楼”里设有专用的器乐训练室,大型乐器如钢琴等一一配齐。

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了一些价廉物美、音色好且便于携带的乐器,如口琴、竖笛等,大力开展器乐普及活动,做到中年级以上学生人手有一把(或一支)器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乐器演奏辅导。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综合评估检查各班学生的器乐演奏水平,并及时进行器乐汇报演出、器乐比赛,使学生之间有个相互观摩、研讨、相互学习的机会。

第三阶段:以演奏器乐为主要手段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由于中年级以上学生每人能至少掌握一种乐器,学生对器乐已从感知向理解发展。我们也从共性的器乐教学进入个性的器乐教学,即认真抓好以特长学生培养为主体的“器乐提高班”,并确保组织、师资、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等有关措施的落实。同时我们采用了听奏结合,听中奏、奏中听的方法,使音乐欣赏、器乐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如学生在学习演奏一首新的乐曲前,我们先让学生欣赏这首乐曲,结合教师的介绍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然后再让学生按乐曲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力求能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深刻内涵。

这一结合音乐欣赏与器乐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愉悦身心,使学生从听奏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技能及审美能力。近年来,提高班的面不断扩大,我们基本上达到了普及乐器的要求,而且以演奏教学为主、综合器乐演奏训练的教学结构也正在不断完善。

由于器乐教学的不断深化,不仅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审美情操、审美意识,而且潜在的智力因素也不断得到新的开掘。一批又一批特长生的涌现,又使我们的器乐教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同。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中获得好成绩。18名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小学毕业后便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考试,先后进入了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深造。实践证明,融乐理知识、演奏技能、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小学器乐教学,是从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这种寓乐于教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因而将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范文6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不断创新,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自2010年10月启动了凝练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办学特色的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为了深入贯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凝练专业核心能力和突出专业办学特色的工作精神,课题组和专业教研室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力求通过摸清社会需求、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教育改革及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显着提高。2011年5月11日-5月14日,课题组一行7人先后调研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万里学院,双方就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了愉快的交流。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领导着重介绍了该校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两大特点,即以合作式教学为特征的研究型学习、以强化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学科竞赛。通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该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建设成了一批国字头、省字头和市字头的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学生中80%以上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由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承担的浙江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合作式教学研究”,通过3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出了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性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变革自我、重新定位,树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审视自我、变更课堂结构,树立少讲多学的理念;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学会欣赏学生。以一门48学时的《市场研究》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分为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大课堂合班教学,学时为36-40学时,由1位主讲教师为120名左右的学生讲授;第二大模块是小课堂分组讨论式教学,学时为8-12学时,由3-4位教师负责人数在20-30人左右的课堂,引导学生开展有关课程内容的讨论、答辩等环节。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是彼此联系的,第一模块中的主讲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讨论内容,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展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然后在第二模块中开展课堂辩论、答辩等。尽管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专业办学条件比较成熟、办学水平较高的科研型高校或教学科研型高校,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以培养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主。国内的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开展此类研究的并不多。因此,开展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体系

    “核心能力”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并获得较大利润的要素作用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4)它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企业之中。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例如: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在应聘教学工作岗位时,考核方最看重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果借用“核心竞争力”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等三个基本特征。课题组历经一年半的研究,经过调研、研讨、修订、提炼几个阶段,确定了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及与之相支撑的理论课程和集中性实践环节体系

    三、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践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营销第二课堂等方式,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实践。主要表现为:

    (一)正确处理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的关系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等三个基本特征。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案的起点和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专业培养方案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检查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以本专业的营销情景模拟实训为例,该实训体现了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三者的关系。该实训教学学时为4周,分别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由4位专业教师授课。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角色扮演、营销情景剧、营销礼仪、管理游戏和校园体验等实训项目。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该实训体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本专业的营销策划、推销及销售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并且作为课程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列入了专业培养方案。

    (二)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夯实理论,强化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是保证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安排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和其他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既能熟练讲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企业营销策划活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要“精而准”,课堂教学中体现“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例如,在“教学”方面,我们很重视邀请着名营销学者和企业营销高层管理者为学生开设营销前沿和营销实践讲座。我们已经先后邀请了国内着名营销学者、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志龙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王海斌教授、湖北远大药业集团张邦国副总经理等举办了数次市场营销前沿理论讲座,以上活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使学生增加了对市场营销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市场营销的兴趣,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课堂教学更为突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显着,学生的满意率也较高。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是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营销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案例发言、谈判辩论,在“辩论”中学习,在“辩论”中提高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讲口才。例如,以48学时的专业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为例,主讲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要安排4-6学时作为独立的案例讨论、营销热点问题辩论等环节,通过“布置任务—分组准备—现场辩论—教师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采用营销故事、营销游戏、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方面:在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材料分析等实际分析型的考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命题方式方面,改变过去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的做法,实行教学团队教师共同命题并最终过渡到试题库。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营销第二课堂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教学—实践—深入实践”。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性的教学中,专业人才培养以超市实习、营销模拟、营销策划大赛为特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由专业教师分组带队进行指导。例如,这个环节我们非常重视“以赛促学”这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以赛促学”即每年举办由企业冠名的营销策划大赛,积极引导并支持学生参与营销策划大赛。我们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了“伊利”营销策划大赛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创意营销大赛两届营销策划大赛。2010年4月组队参加“东风风神杯”湖北省2010年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从18个策划团队中选拔了两个优秀团队进入了省复赛,当年我校两支参赛团队获省复赛优胜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1年2月组队参加了“移动MM杯”湖北省2011年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我校一支参赛团队获省复赛优胜奖。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浓厚、对专业的认识深入,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尽快进入角色并成为业务骨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营销第二课堂”将活动地点置于校外、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现实。锻炼在校学生为学为用的综合能力,强调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开创了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新模式,开辟“校外课堂”,为企业发掘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