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直接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各高校最为关心的问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笔者以广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为调研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全面分析我校第二课堂现状及成因,并对今后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提高第二课堂建设质量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地方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对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2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100%,着重了解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情况、参与情况、满意程度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期望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一是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完全了解,占调查人数的10.00%,55.22%的学生了解不多,34.7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认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等重要的学生占54.35%,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占14.78%,认为第二课堂重要的占5.65%,不清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的占25.22%。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了解,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不够,没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目的。二是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收获情况。对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收获,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其中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获得提升的比例最大,达到90.43%和81.74%。这说明我校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能够充分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程度、途径和目的 一是学生的参与情况。以我校会计与审计学院为例,今年以来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有“菁英会计”系列活动、黄丝巾社团活动和爱心基金会活动等,这些活动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也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平台。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开展过的第二课堂活动几乎都有所了解,尤其以与专业课程挂钩的、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菁英会计”系列活动了解最多,占调查人数的96.52%。与此同时,学生真正参与过的,认为对自己能力提升帮助最大的也是“菁英会计”系列活动。这反映出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各类活动,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会挑选与专业更相关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各项资源,通过开展更多更好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实现学生探索和实践的需求。二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途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院不设置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学校的项目。通过调查发现,80.00%的学生选择的是“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学生自主参加” ,而只有6.09%的学生选择“学院指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由此可见,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自主性较强,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三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目的。关于学生参与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21.74%的学生选择被迫参与,67.39%的学生是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6.52%的是通过老师推荐,另外4.35%是其他原因。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但由于规模需要或者人数限制,我校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强迫参与的情况,这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程度 调查中学生对我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 48.26%。满意的原因包括挖掘潜能培养特长,有利于各学科学习,促进身体健康,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和培养其他能力等。同时问卷调查反映出,对我校第二课堂满意的学生主要在挖掘潜能培养特长和丰富课余生活这两方面收获最大,分别占30.00%和33.04%。而对我校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的学生占51.74%。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认为活动形式化,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36.96%,被强迫参与占27.83%,活动内容形式枯燥无趣占34.35%,某些活动专为个别活跃分子设置占15.22%。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满意,可见学校在总体上做得还不够好。虽然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很多的收获,但更多的学生没有真正从中受益。这就要求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花更多的心思,改变活动形式化、内容枯燥的现状,举办一些重质量、有内涵、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生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希望学校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依次为社会实践活动76.96%,技能训练活动74.35%,文化活动49.13%,科研创新活动37.83%,体育活动32.17%,学术、学科竞赛活动31.30%。由此可见,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这与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完全相吻合的。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知识技能。

(2)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半数以上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占受调查人数的52.17%,而选择大类阶段的占32.17%,专业阶段的占15.65%。笔者认为,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且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所以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3)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作用。80.87%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带队作用,但有8.70%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全程参与作用。同时,在第二课堂的绩效考核方面希望计入总学分进行考核的占9.13%,希望通过申请创新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占36.09%,希望在入党、推优和评优等活动中作为重要依据进行考核的占31.30%,认为不需要考核的占31.74%。由此可见,学生第二课堂的自主性有一定的要求,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参与来获取第一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不是像第一课堂一样,有严谨的教学计划,有教师的全程引导,有考核的条条框框。这也适应了第二课堂的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

针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

(一)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趣味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对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建议。一方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互动,这样第二课堂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学生张扬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院可安排一些毕业三五年、事业刚起步的校友来作报告,与学生交流在学业、工作甚至人生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报告结合现实社会,演讲人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又如三下乡等服务社会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更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必须注意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消除第二课堂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等错误观点,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上述调查也表明,目前大学生更重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学校在组织第二课堂时,应立足本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第二课堂的具体内容及活动形式,更好地弥补当前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空缺。通过参与活动,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宣传性与广泛参与性相结合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第二课堂没有清晰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这首先需要学校在举办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宣传,更要将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好每个参与活动的机会,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这样的活动才会有所收效,让学生获益。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不能因为资源场地有限而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而是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在实践、思考和动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最后, 学校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高年级课余时间有限等问题,整合好年级梯度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

(四)第二课堂的建设:制度化与品牌化相结合 调查显示学生对我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不太满意,认为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走过场,形式化严重,这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监督管理,注重第二课堂品牌建设。首先,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或者由学生组织自行管理,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综合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为第二课堂提供软件和硬件设施的保证。其次,可以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向规范化发展。如将第二课堂纳入学院整体授课计划统一管理、形成创新学分或者对取得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等。最后,重视第二课堂品牌建设,借助第二课堂平台培育精品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精品活动项目中受益和成长,以此来创建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提升第二课堂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更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出更优秀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会计本科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G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英语竞赛;实践;第二课堂

1 技工院校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作为一项课堂与课外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想要提升其英语教学的水平,就应当切实加强课外教学的比重。与其他学科的课外教学相同,英语的课外教学也应当有一定的规划,并且以要严格根据规划的内容执行。在技工院校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具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课堂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动手。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讲解较多,但是学校一般不会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反而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以磨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而追求教师的正确引导,课堂丰富程度大大增强。学生想要精通这门语言,就不能拘泥于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而应当主动追求更多的课外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技工院校就很有必要开展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就此下发了大量有关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的调查问卷【1】。

2 技工院校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2.1 注重灵活性与系统性的结合

由于大量的课外活动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对其做出约束,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点有效地加强英语学科课外活动的丰富程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定期开展英文歌曲、话剧比赛,举办英语讲座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日常学习中就会自主地提高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进而得到更高的教学质量。

在某些技工院校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想方设法提升活动的丰富程度,而与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十分令人担忧。这样做不同程度的改变了英语教学本来的目的,使得传授学生知识的本意被曲解了,课外教学不应当与课堂教学分离,而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在我国,经过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之后,发展了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的存在有其独特的意义,第二课堂的开设首先要以广大同学为基础,使同学在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知识,营造一种和平的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当充分照顾到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起一套针对不同学生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英语课外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2.2 加强持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对于英语第二课堂来说,其课外活动的形式花样众多,内容缤纷多彩,因此稳定性也不强,多个不可抗拒的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学校要想构建完善的英语文化氛围,就应当分成不同阶段对其进行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的英语文化艺术节都是在某一特定的日期举办,期间会吸引大量的同学来关注。这种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对英语学习氛围的构建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2】。在英语文化艺术界当中,学生能以此为契机展示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并在公众面前将其展示出来。上述活动的开展形式在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中被使用,也成为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常见文化活动之一。

2.3 开放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英语第二课堂与生活联系的较为紧密,一改第一课堂谨慎的教学风格,大大增强了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

英语教学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立足于兴趣爱好,学生才能积极地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在高校的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踏入社会,才能具备足够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而上述英语活动正是培养这样能力的好机会。

英语第二课堂应该独立建立起独立的品牌特色。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提升我校在对其它技工院校的英语竞赛当中的竞争力。

2.4 趣味性和学术性相结合

在心理学上,科学家们详细地剖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发现只要有兴趣,学生就能够自主地学习。在技工院校当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层次不齐,因此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回收了调查问卷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对文娱类、综合类的英语活动敏感程度较高,而有关学术、竞技等方面的英语活动较不受到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这是因为技工院校没有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因此学生普遍懒散。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营造学习氛围。兼顾了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前提下,还要保证较高的趣味性。【3】

由于学生的自身水平不同,在开展针对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然后再开展学术知识的传授。通过英文话剧、英文电影、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就能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进而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有的学生自身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其自身能力,增加这部分学生接受学术性熏陶的机会。

3 结语

为了切实提高英语第二课堂对学生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对教师团队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董连忠.第二课堂合作学习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5):122-124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培正学院;行政管理;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0—02



一、引言

广东培正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第二课堂是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我们认为,第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营造起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学习娱乐氛围,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和开放性地培育人才的园地。

纵观学院近几年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社团数量庞大,规模空前,全校42个社团组织,包括文化交流协会、红蓝电脑协会、知识加油站、证券期货投资协会、连锁经营研究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等,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和成员;校园活动异彩纷呈,包括各种知识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体和娱乐活动等。这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发展的学校所必备的优秀的学生活动传统,已经积淀起来的第二课堂文化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而确保了其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兴趣要求,但是从总体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还不够强,其中文体娱乐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时间。专业的拓展性还不够广,知识性也不够深。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化专业内涵。现在,我们以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本系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围绕专业知识展开组织和构建。

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构想

(一)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

我所在的公共管理系目前只有行政管理一个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它受到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学科的影响,学科本身的交叉性、边缘性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定位的模糊性,要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是本专业同学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不甚清楚,对将来的就业趋势缺乏了解,有的出现了消极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制定出适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借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辅助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拉近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专业拓展教学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对于培正这样一个民办高校的新兴专业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调剂后分配到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意识,专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系部也还没有前瞻性地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围绕专业来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以上造成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难以建设性地开展本专业的活动,面对其他专业的特色活动则有盲目跟风的倾向。同时,2012年的学士学位评估工作马上就要展开,专业评估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则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专业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回答同学们普遍反映和关心的对于本专业不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也可以使大家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可以使学位评估找到有力的落脚点。

(二)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原则

1、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院团委学生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的具有专业建设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了解度也不同,因此,需要让学生树立专业素质培养第一,辅以第二课堂促进学习的集体意识。以往第二课堂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种主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的课外活动。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至于第二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自由安排,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这种想法既违背了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割裂了课堂学习与课外辅导手段相结合的教书育人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又不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教务处和科研处的在学习管理上予以支持。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全国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最近,《广东培正学院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当中将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选修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课外科技活动2学分,学生参加后在学期末记录取得0.5课外科技活动学分。通过学分鼓励同学们多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拓展活动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但我们的目标并不仅此而已,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厚的专业收获。

2、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凸显专业的学科特色。它既不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作用,也不提倡学生只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素质教育。本专业相比其他门类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特别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活动就失掉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将课堂上僵硬的、封闭的、狭窄的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的知识理论内容融会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容量大的优势,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检阅他们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升华他们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科交叉化的知识内容,影响到了我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选择,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认为不管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第二课堂都会带有其他专业活动的色彩。实际上,内容上的重合并不影响第二课堂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在第二课堂中重点开展深入社会,关注民生的实践活动,让社会成为我们最宽广的第二课堂。又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具有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能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所以我们更要走向社会,从中了解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决策的依据,掌握社会各类机构的行政管理规律,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

3、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在院系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同学们的首创精神。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的和物质保障。当下第二课堂活动在培正学院蓬勃开展无疑是与上级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乎到学校荣誉的大型文艺表演、学科竞赛等对外活动更是受到格外关照。反观系部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筹措经费和申请场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搞宣传以缓解学生经费预算有限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要做到量力而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例如,可以通过承办协办特色的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学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与其他系部或学生社团开展合作,举办针对我系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参加政府部门或者政管理部门的各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等。以上办法在控制活动成本的基础上既兼顾了学院对于各系部活动的整体组织,又使得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参与,对他们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将来就业的帮助不言而喻。

(三)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构建

1、筹备阶段: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系(部、中心)应将本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活动。因此事先做好一份切实可行完整有专业特色的策划书非常关键。待策划书做好后,需征询科任老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在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做好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的审定,以不影响教学秩序为前提,保证学生经费总体不会超支,规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场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会必须做好通知报道工作,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等快捷便利、信息涵盖面大的手段进行宣传。

2、实施阶段:在校内方面,主要是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活动,“定期举行时政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时政辩论赛以及公文写作竞赛,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时政报告、政策分析讲座,提升他们对于时政理解能力。利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现代化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练习编制行政计划与人事考核方案,举办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网络模拟考试等。在校外方面,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走入社会,考察各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组建社会调查服务队,就时政热点、民生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每一年的省考和国考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也会为将来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强调专业学习拓展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会须安排人员做好考勤和记录,在学期末总结的时候为教师统计成绩和辅导员德育分评定的依据。

3、总结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如果是集体参与的,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都必须填写我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记录表》并把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起上交学生处备案。如果是个人参与的,需要到学期末填写《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取得情况汇总表》统一由辅导员交给科研处,作为学分统计的凭据。学生会在每学期末须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效果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特色活动系部予以继续支持,对于学生反映效果一般的活动予以淘汰。同时应该邀请教师和辅导员对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点评,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

三、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望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性,而实用性的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只靠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质是研究国家政策、研究社会发展的学科,更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创新实践勇气。要训练和培养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依赖于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就人才培养而言,没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只能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我系第二课堂变成求真务实的精品活动,有助于检验和转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二课堂要包含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否则便不能满足学生进入大学求知创新的根本要求,偏离“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培育良的好第二课堂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是我系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会使得我系学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走出一条符合我系学生工作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专家讲座;学风建设

学风是凝聚在治学与求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综合体表现,依学校风格和特点的不同而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学风建设的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职院校目前学风现状问题分析

2015年3月20日至2015年5月25日,以高职院校为依托展开了自习课各项情况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生自习易受心情、考试、他人情况等影响,极易出现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开小差的情况,而不是以自己内在的远大目标驱动作为学习动力。调查过程中发现: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习课效率较高,有35%的人认为自习效率一般,其他学生都认为自习学习效率中等偏下。而且在学习动机方面,有36.5%的人自习是受学校要求规定,且在固定的教室内;32.5%的人自习是为了完成作业,较少有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为了更好的追求而进行自主自习的。大二的学生虽然已进行了一年的大学学习,却仍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到了大学有很多会对自己的要求大大放松。同时,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充裕,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大学三年乃至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坚持不懈、遇难不退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在坚持不懈进行学习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学生本身耐力差,再加上易受自身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很难做到长期保持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差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个薄弱点。自主学习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没有对自己进行高要求、高标准、高完成度的严格管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学生遇到重点、难点就有放弃的想法,不能自助寻找解决疑难点的方法。

(二)爱好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精神

目前大学生普遍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怕出力,却喜欢高谈阔论,总是大谈自己的理想目标与胸怀抱负。然而畅谈中的学生非常具有激情、活力,让其他学生乃至老师们都羡慕至极。但纸上谈兵空有抱负,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唯有做出实际行动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奋斗,增加自身阅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三)大学生依赖心理强

大学生过度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在经济上大部分学生还花着父母的辛苦钱。这导致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过度依赖,难以体会赚钱的辛苦,也就使得大学生只顾享受大学生活,从而变得懒散,有钱就花,花完就要,花得心安理得,全然不顾父母的经济窘迫。在糟蹋父母的辛苦钱、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时,却从未想过脱离寄生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这使得学生压力减少,学习动力降低,不能明白生活的不易与赚钱的辛苦。而且在学习中,老师讲授细致,疑难点解答清晰明澈,本是老师职责所在。但是却有部分学生因此不善于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疑难点就问老师,对老师过分依赖。但在现实工作中好多工作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学会动脑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开动脑筋,迎难而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意义

第二课堂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是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是老师与学生没有障碍、充分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个性风采的有利途径。开展和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对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举措

素质教育的诉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正好符合和满足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建设的载体之一。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以外资源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特长,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得到锻炼的活动过程。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如何,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状况,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道德载体.

(三)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机延伸

课堂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普遍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众多学生进行同比教育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组织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同时,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也存在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利因素,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方法充分发挥,难以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通过建立全方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克服和弥补课堂教育教学的不足和欠缺,能使第二课堂在更高更大的范围,发扬大学生独立思考、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提高积极健康与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并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举措

开展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降低学生依赖程度,开启学生动脑思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一直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举措。应使用多种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广泛覆盖大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兴趣爱好。

笔者建议,可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一)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学生兴趣

组织成立各种类似于社团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是足球、篮球、书法等,其内容不加限制。每个小组寻找一名负责人,小组成员不进行固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加入,也可以选择退出。让学生能够在各个学习兴趣小组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并得到一定的兴趣提升。小组成立后,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是课余时间。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的目的不在于逼迫同学必须有自己的兴趣,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不出现一放学就成了“植物人”状态,同时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好培养。

(二)学好主修课,自学辅修课

学生中有许多对自己本身的专业不敏感,兴趣度不高,但对其他类相关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同学们自行组织辅修专业的申请与学习。学生自行组织,当学生数量对某个专业达到一定值时,学院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和老师指导。

主修课是学生的专业,必须学好。辅修课是作为学生主专业的一种辅助专业,是能够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一定影响的专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同时辅修课也可以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其他方面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创造。

(三)定期收集学生需求,开展需求培训

在学习中学生会出现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比如厌学、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等。要定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需求,然后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其正确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确指导,减少出错的几率。

(四)凝聚班级力量,开创新型独立模式

学生过度依赖父母老师,自主独立生活能力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是要解决的一个重点。班级是每个学生心目中的家,让班级发挥力量,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古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永不过时,在校园内、班级中积极宣传光盘、光桌行动,请同学生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粒来自他人的果实,使大家产生敬畏之心。重要之处在于,班级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校园等进行垃圾打扫,捡取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然后卖成钱发到学生手中,让其感受到挣钱的酸辛,懂得父母的辛苦。同时,依托以班级学习委员为主,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某些疑难点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拓宽思维,在听取中完善方案。这对学生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也是对学生独立自主,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锻炼。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目前,我国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从模式上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院制管理。就是学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设立辅导员、学生科、主管学生工作副院长等。二是书院制管理。书院完全以学生宿舍或是生活社区为基础,通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传统的学院制和书院制对学生管理的内容简单化、程式化、主观性现象严重。学生管理属于集中密集型分布,再加上班级活动难以开展或开展甚少,学生参与度不高,久而久之,易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个性不突出、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学院+书院”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

本文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对“学院+书院”的应用与创新进行研究,以期为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传统的学院制管理忽视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过程,以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为主、学生自主化管理为辅,难以启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书院制管理是我国古代私学教育的一种形式,促进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大繁荣。现代大学的书院制虽然没有用于现阶段的学生管理,但在通识教育的设置上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书院建设、书院工作开展是完全脱离第一课堂的建设机制的。

西安外事学院开创的“学院+书院”教育新模式是结合中国古代书院、国内现代大学的书院制建设、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制而构建的一种教育模式。“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在研究探索学院制的长处与弊端、书院制的发展与不足、国外住宿学院制的经验等基础上,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反复调研、论证、实践的结果。最终目标是实现“四重改变”,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日常教学与通识教育的相互补充、教学管理与管理育人的双向推进以及知识传授与个人成长的全面融合。

2、在二级学院建制下成立书院

在“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确立以后,学校首先在文学院开展了开元书院建设,开元书院以“机制创新、集中管理、自由组合、多元特色”为理念,以书院文化为核心,成立新教育实践中心,下设8个“分中心”,包括党建中心、新媒体创意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社团中心、心灵驿站、红心翎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博雅文化中心、自主学习中心。开元书院是一个集学院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并在书院第二课堂积极实践的教育基地,是集学生学习、生活功能及管理育人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开元书院新教育实践中心的设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批判、社会道德、就业指导、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1、机制创新,打破传统管理格局

在“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下,全部辅导员进书院办公,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教育活动。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开元书院还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律委员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以自发为主,老师只做指导,全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提升了书院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2、内容创新,实现全新育人模式

开元书院积极营造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氛围,践行“纳百川以为海,集众物方成龙”的“化鱼成龙”理念,通过学生宿舍的自然分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学生生活上的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交流环境,形成学生之间不同专业知识的相互学习,互为补充。

四、“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丰富了民办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将有利于学生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1、学院与书院实现结合,寓教于乐

书院建设的意义在于使传统办学理念、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信息技术运用在日新月异的当前社会得到不断地开拓创新。书院的建立,弥补了当前体制内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比重较小的不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书院育人的要义所在,学院教学与书院育人互为补充,学院组织传统的知识传授,书院配套实施立德树人,二者以生为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结合,互为补充

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接受丰富的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将书本知识的理论体系、学习成果立体化呈现,则需要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来加以巩固。当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时,则会利用到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使知识与实践互为补充,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3、人生导师(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实现结合,教学相长

书院值班制的实行,使人生导师(辅导员)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人生导师主动联系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状况、自我管理实现的程度等情况并及时作出反馈。

学业导师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能力、兴趣,个性化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对学生选修课程、学习进程安排、职业生涯设计、考研等进行指导。同时,对学生反映的教学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教管融合。

4、服务与育人实现结合,共同成长

开元书院在实行“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以来,我们积极转变思路,从学生参与书院管理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民主参与书院管理,通过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进行解决。从书院布置到书院的各种社团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关注群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软技能,让社团、学生发挥作用,使书院管理从单纯的“管”转向立体的“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美育;教学方法

一、高职美育的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文件,中国高校陆续开启了美育的教学改革实践。从近两年的美育改革情况上看,高校对美育教育的实施并不均衡,成果与亮点多集中在综合类本科院校中,而高职院校的美育发展却未跟上脚步。在高职的美育工作开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本着以职业教育立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不够重视,对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从校领导层次就不注重美育的工作开展。这种只注重技能培训的院校很容易培养出只懂技术的工人,无法培养出人格饱满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

(二)美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美育资源发展不均是一个长期以来普遍共识的问题,在美育资源的配置上,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优于高职院校。至今,中国仍有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美育资源特别落后,如场地不足,长期缺乏美术展厅、音乐厅、舞蹈室等公共艺术活动中心,校园的美育环境未能形成。高职院校有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原先的美育基础、艺术知识就很薄弱,从育人的本质来说,高职院校不可推卸需承担更多的美育普及工作。但师资、场地、资源等美育教学条件不足,极大地制约了高职美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美育选修课开设率低

在高职教育领域,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育大多是通过美育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选修课多安排在周末上课,并且由艺术类专业老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笔者曾在高职院校做过调查,绝大多数高职生对美育选修课的热情较高,希望学校能够增设几门艺术类选修课,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然而,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开设比例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长期存在“学生热、教师冷”的局面。

(四)第二课堂缺乏引导

体现一个院校有无生气,第二课堂是最好的体现。学生在大学的课余生活中,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课余经常以听音乐、跳舞、唱歌、画画等艺术实践来调节身心,丰富大学生活,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时,普遍存在艺术教师的参与率较低,流行艺术、街头文化等市井艺术形式风靡,高雅的艺术形式难以融入学生的生活等问题。这部分病象需要教师与社会风气的共同营造解决,引导得当,才能全面提升第二课堂教育层次,大学生如果没有高级、丰富的艺术兴趣,势必埋怨生活单调苦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美育教学形式单一

美育的形式虽有多种多样,但高职美育的教学形式却比较单一。由于许多教学条件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只能开设艺术鉴赏类的理论选修课,包含有艺术实践的课程较少。在教学中,有些美育课堂学生人数接近200人,长期采用讲授法教学,授课形式的单一化容易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失。

二、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对高职美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需求

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即便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首先把职业技能放在首位,推行的都是职业教育的模式,但也不能忘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当履行“育人”的基本职责。通识教育的本质也是“育人”,这种教育理念从古希腊“自由人教育”思想中起源,18世纪末被正式提出。在中国,清华大学梅贻琦20世纪30年代便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思想,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全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在通识教育中,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拓展视野、修善自身、完善人格。德国的教育学家洪堡认为“教育不应是训练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或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发展其完整的个性,培养思维与行动能力”。我国的教育学家丰子恺也认为“普通教育都以精神修养为主目的,而以技法传授为副目的”。因此,高职教育中的“育人”的工作可以落实到美育的开展上,高职美育也必然是高职“育人”的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希望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遵循基本的以及业内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很多高职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的,职业诚信学习课程、职业责任修养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生硬性地灌输职业道德的准则条例,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道德并自觉地遵守道德不得而知。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道德教育,则是让学生理解道德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从而产生道德迁移,让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生动的美育教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类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情感的作用,这种审美情感作用于人的认识和道德意识,从而使审美对现实社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作用,美育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实施了德育。美育与德育是分不开的,美育对于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之本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将美育设置为必修课程

美育是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美育课程的重要性,不为环境所阻,不畏无知所斥,才能推动美育的进步。众所周知,即使在艰难的抗战建国初期,我国仍有部分教育家身体力行地推动美育,因为艺术可以感召人心,催人奋进,教化人生。美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既能丰富生活的趣味,也能树立美的道德修养。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加强美育,目的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实质强化德育,礼乐先行,则能摒弃商业文明中的爱慕虚荣、浮夸浮躁等物质主义价值观,纠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现象,树立良好的精神文明。我国美育教育的先驱曾力荐美育课程需占各学科教育总数的25%。在当代以实利主义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美育已经明显弱化,因此,我们需重新探讨如何将美育纳入必修课程中,重拾美育传统,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美育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政府已经释放出全面提升美育教育的强烈信号,这是重塑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契机,设置美育为必修课程,既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解艺术的机会,得到美的启示与引导,也能促进艺术类教师的就业,繁荣我国艺术教育事业。

(二)构建学科交叉的美育体系

美育具有美化人生的功用,涉及的范畴较为宽广,涵盖了音乐、绘画、戏曲、电影、工艺美术等门类。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科专业性越来越强,学科设置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与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学习都自顾不暇,很难再去学习通识与美育的知识。因此,学科之间易产生隔阂,学生的知识面也过于狭窄,学美术的学生不懂音乐,学音乐的学生不懂戏曲,学生汲取的艺术营养特别单一。因此,为打破这样的局限,在新时期提出构建学科交叉的美学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课程设置方面,可由艺术类教师组成一个美育研究机构或小组,负责统筹安排艺术类教师的教学工作。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一门美育课程可由多位老师共同担任,比如开设一门36学时的《18世纪艺术思潮》课程,可由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及戏曲老师共同担任。不同领域的老师负责讲解同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每位老师负责12学时。在这种交叉教学的模式下,学生更容易树立起宏观的艺术史观,感受到开阔的艺术视野。这样的课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期望值,促进艺术类教师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升课堂的授课效果。

(三)强化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

不同年龄阶段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小学生比较容易感受到强烈的美,中学生则容易感受到真实的美,大学生则更加侧重获得精神修养上的美。因此,美育在大学里,不应该只停留在正式的课堂上,在课余的校园活动、展览活动、音乐会、兴趣小组中,都能涵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给予美育无形的补助。第二课堂的教育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艺术活动,它不是纯粹教化,在第二课堂,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出发,在游戏或者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在校园中举办丰富的美术展览、音乐会、歌舞剧演出等活动,能够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标准,让学生在言谈举止、举止投足以及创作实践中得到美的熏陶。在朱允宗的美育教学方法中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比如组织朗诵,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美、组织舞蹈演出,可以锻炼学生的姿态美、组织音乐会,可以塑造学生的音乐美;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各尽其才,各得其美[3],这些都为高职美育教学的增加了丰富的内容。美育的陶冶很大程度依赖于艺术实践。在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艺术作品的由来,也能够升华自己对艺术的认知,拉近大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不再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相比起传统的美育课堂,第二课堂的持续时间更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教师需深入做好第二课堂的引导工作,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让经典作品、高雅艺术走进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体会并创作出美好的艺术作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成为文雅教育的受益者。

(四)推动美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信息时代,构建美育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库,推进美育教学技术改革,对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传播,是拉近地区美育差距的有效办法。美育课堂是一种集视觉与听觉的陶冶性教学,网络课堂的介入,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对课堂的自由点击与播放,也能借助新媒体全方位地了解艺术作品,拓宽美育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学习并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美育教育理念与方法,还能随时统计课程的观看率,分析学生的艺术兴趣,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教师可借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来实现美育的课堂教学。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开发教学资源也愈加便利,视听效果也越来越好。但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资源开发的核心位置。因此,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时,需结合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回避生涩难懂的理论教学,坚持案例化教学、直观化教学、结构化教学与通俗化教学原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明显的教学效果。面对当前我国高职美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教育发达地区应加大对美育教学资源投入与开发,并将精品课程资源传播到教育落后地区,让全民共享优质教育成果,这能从某种程度上实现资源均衡配置,解决落后地区师资、场地、资源等美育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从侧面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五)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教学

虽艺术史拥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脉络,但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文化却有着趋异性的特点,每个地区都拥有不同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育体系,才能更好地架构起多元、系统、丰富的美育教学体系。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挖掘地方特色,积极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独特的技艺,也能在体验当中传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我国每个高职院校起码应探讨并设立一项特色美育教学项目,这样有助于改变当前美育教学的固有模式,使美育教学焕发生机。如广州一些高职院校借助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广彩”陶瓷文化,组织名师进校园,打造广彩大师工作室、广彩非遗体验馆等项目,让学生在高校内能体验到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感受到精致的匠人精神与古代的审美趣味。这样的课程既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营造出校园的人文精神,让更多学生了解艺术、热爱艺术、欣赏艺术。

四、小结

美育是积极的、进步的、超越功利的,是任何时代都应当提倡的民众教育。早在民国时期,王国维、、丰子恺等人就为推行美育而奔走呼吁,时至今日,美育非但没有摆脱“副科”的困境,反而随着职业化进程的愈演愈烈,美育在一些职业院校中甚至处在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境地。因此,当我们面对当代大学生“虚无主义”、“物质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需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运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来重构教育的本体内容。本体即为大用,美育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教育,容不得急功近利。因此,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也是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构建人的完整性、实现高校美育的健康发展,文章抛砖引玉,拟从构建学科交叉的美育体系、提升美育的学科地位、强化第二课堂的引导、建设美育资源库、丰富地方特色教学等手段,来思考高职美育课程的发展出路,以求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让美育成为安顿心灵的灵囿。

参考文献:

[1]隋晓荻.中西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中国出版集团,2014-07(127)

[2]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1(245)

[3](民国)朱允宗.小学校美育训练法[J].中华教育界,1929-03

[4]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册[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