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专业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1

学校安排我们外出实习,是为了在实习工作中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对服装设计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更加的了解,有一句话不是叫做万事开头难吗?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那么我们就对以后的工作多一份信心。

衣食住行,衣服站在我们人类的首要位置,而我们对于衣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不管是什么品牌的衣服首先都会是由我们人类进行设计,然后交由车间进行生产。现代社会对衣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眼光和品味和爱好,而在实习的时候,前辈就更我说,我们设计不出来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衣服,因为总有人会认为它有缺点,但是我们必须要设计出有人接受的衣服,提供到市场为我们的公司争取的利润。

刚来到****有限公司的设计部门,被领导安排给一位前辈做小弟,这种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实习生来说是最平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工作经验。刚开始和那些实习前辈一样,我都是在他们的旁边学习,跑跑腿做些简单的工作,做的最多的就应该是整理文件打扫卫生了,虽然每天都是做这些工作,但是我都做的很认真,我知道我必须的坚持,有句话不是叫做坚持就是胜利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习,我的工作也慢慢的多了起来,前辈们也开始教导我做些工作,有不懂的我就虚心的向他们讨教学习,有的时候前辈也会对我的工作进行指导,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和其他同事也混熟了,他们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会跟我讲一些工作方面的经验,还有一些他们的见闻,这些都使我感触良多。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实习,我对工作流程也更加的了解,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素质,通过实习动手实践,我也知道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会努力的弥补,尽力做的更好。

通过实习让我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有句话真的很对,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我们运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学到的还很少。现代社会不断的发达对于人们工作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一有松懈,那么就会被别人超过,慢慢的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生活的更好。

服装设计专业实习报告【二】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习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习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习,归于实习。所以要付诸实习来检验所学。现在即将面临毕业,实习对我们越发重要起来。

刚结束的这段实习时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来最辛苦也是最充实的一段时间。辛苦是因为刚踏上工作岗位,有很多方面不能很快适应;而充实则是在这段时间里,在校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实习也给了我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将来谋求一份好职业打下了基础。现将这些日子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做个小结。一来总结一下经验,二来也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有个系统的认识。

(一)概述:

1、实习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2、实习地点:XX省XX市

3、实习单位:XX格伊佳服饰有限公司

(二)实习目的:

为了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知识面更广,实习的内容是学习服装的整个流程,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必定要走上工作的岗位,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工作程序的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实习内容:

山东淄博格伊佳服饰有限公司是集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化化服饰公司。公司具有先进的智能化服装生产设备,一流的专业设计队伍,一流的生产流水线和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格伊佳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开拓、进取、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持续良性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历史高位。

未来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才,即开发类、营销类人才,具体来说是三种岗位:设计、制板、销售。且在人才需求的数量上有增无减。

服装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行业环境对我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强调本土化、品牌化的大格局下,进一步更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项服装设计,重应用、重实训、让学生在创作及表现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设计的内涵,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

全国服装专业高校200多所,每年服装专业毕业生大约2万多人;专业办学水平较好的高职院校有邢台职院、常州纺服职院、南通纺织职院、浙江轻纺职院、武汉职院、广东纺织职院、嘉兴职院、温州职院等十几所;对20多家企业及省属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历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基层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服装企业对熟悉生产设备、工艺设计与实施、产品设计、服装营销、连锁店经营与管理、服装生产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中层管理和技术岗位、终端营销岗位,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制板与CAD操作、连锁店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环境差

学校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制度环境差距大,学生希望增强实训、实习环节。教学基本实训基地应包括有服装展示厅、服装表演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陈列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服装CAM实验室、服装制板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等,大多数院校因为经费的问题,教学环境以及条件与企业相差甚远。

(二)专业设置内容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脱节,理论过多,应多开实践课程,掌握工作经验。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有更多的直接经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

(三)实验教学设备不先进

学校的实验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市场有差距。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香港、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专业教材和最先进的电脑CAD辅助设计、打板放码,以及最新流行咨讯。

三、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

1、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每门专业课都是实训课

2、引入企业内容,课程项目化(虚做和实做)

3、虚做项目在校内进行多方评价,实做项目企业评价,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工作经验

由此看来,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与具体课题结合以后,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对空地教学理念。

(二)项目团队的教学方式

1、一门项目课程由2~3位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相互交叉衔接;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学;3、淡化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转

综上所述,“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创新设计等多种形式,把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为主线。

(三)加强师资力量,改革教学方法

1、教学改革研究:教研项目、教学研讨会、专指委会议;2、管理制度:说课常态化(集体备课、议课),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找不足、高效化;3、培训:多送教师去国外交流,参加专家讲座以及企业锻炼。

四、结论

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是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它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的体系。也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探索与企业合作,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使教学内容适合于高职教育的需要,符合行业和岗位需求特点,融技术性、艺术性、综合性为一体,强调三者的完美结合。通过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具备设计能力、综合表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东.服装毕业设计指导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01).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人才培养;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为培养理论扎实、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具备服装设计艺术素养,掌握设计原理、设计创意,能结合技术与设计。目前服装的流行周期逐渐缩短,消费者对于服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趋势愈加明显,迅速发展的工业与科学技术促使服装设计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为实现育人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应强化服装设计职业观,设计渐进性、实用性课程,根据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格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性借鉴先进培养模式,防止院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1改革培养目标

小数据难以支撑人们有效探索未知,培养方式的改革要通过主观设想与反复验证,而利用大数据则能够寻找、分析与预测事件发生的逻辑。对此,应利用大数据分析设计领域人才需求变化、服装产品及服务变化趋势、新技术与新工艺发展趋势,为模式改革与调整提供高效、科学的数据支撑,针对性地改革、应用培养模式,保证培养目标贴近企业、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模式前应对本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以获得数据的支撑,确立培养目标与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已经逐步由来料加工型发展模式转向自主品牌研发型发展模式,促使品牌能够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立足。对此,服装设计专业应培养精通服装CAM、CAD、制版、样衣设计与制作等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信息捕捉与数据反馈等能力,拥有双证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为设计师、样板师、面料师、制单员、打版师、质检、市场拓展等岗位输送专业人才。[1]另一方面,可根据能力定位、岗位分析等调研结果开发专业拓展、专业设计、专业基础、专业造型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利用大数据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如试题库、专业文献、图片资料、视频、电子教案、网络精品公开课程等,合理安排实习课程与优化选择专业教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工艺理论、制版理论、设计理论。由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利用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岗位胜任能力,将知识本位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力本位培养目标。

2培养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服装消费群体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及储存海量数据信息,且数据密度也将会变得更高,大数据为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服装款式、色彩流行周期逐渐缩短,如设计人员的创造能力较差、思维被限制,或难以把握品牌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服装作品将很快被海量信息湮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利用大数据开拓思维,注重培养创造力,在设计服装作品时创造性地表达艺术,冲破传统设计思维禁锢,形成新颖时尚、低调优雅的服装设计理念,兼顾服装设计的周密严谨性与创造性,确保设计方案中的面料、色彩、造型、风格、配套服饰品、裁剪缝制与加工技术等和谐统一;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与欣赏其他艺术形式、设计门类,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联想能力,使其拥有敏锐的设计眼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2]指导学生在设计服装条纹图案、色彩、风格、面料方案与样式时,融入木雕、刺绣、剪纸、陶瓷、绘画等元素,设计出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同时指导学生涉猎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在设计时注重人文关怀,融入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设计作品时结合地域文化、传统元素、民族艺术,如神秘古朴的侗族服饰、织绣挑染繁复的瑶族服饰、刺绣精美的苗族服饰等;还可以借鉴国外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如美国纽约时装设计学院、法国时装设计学院的学分制,欧洲米兰设计学院毕业设计、针织实验教学方法等,运用开放型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艺术馆、工作室中学习设计知识。

3培养实践能力

大数据的形式多样,如位置信息、微博、微信、网络日志、视频及论坛等,且大数据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日新月异的数据、信息对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在改革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搜集数据、应用数据。例如,可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课程,让学生自愿组建设计小组,小组成员宜男女搭配,在组内互相交流男生对女装设计的见解或女生对男装设计的见解,明确设计定位,创立虚拟品牌,设计品牌展板、宣传广告、服装包袋、吊牌、商标等识别信息,对服装消费人群的爱好、消费心理、年龄、穿衣特点等进行调研。同时采集当地面料市场、加工条件、服装市场、服装流行趋势等数据信息,通过实践培养服装设计创意及设计思维,将立体裁剪、服装CAD、缝制工艺、结构设计等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遇到新的工艺或款式时也能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可建立服装生产、CAD设计、面料纤维检测、服饰文化、服装技术、服装营销等仿真实验基地,利用仿真实验基地完成样衣尺寸规格制定、制版与制作、样板放码与分解等实训教学,增强岗位实践能力与缩短岗位适应期。学校可与国内外著名服装品牌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服装企业的生产运作,了解与掌握真实的产品设计开发运作程序。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设计比赛增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赛前广泛收集信息数据完成服装作品创意,积极与教师、同学、同仁探讨交流设计信息、设计思维。

4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可走实用型培养路线,摆正设计与艺术、技术的关系,结合综合实践、服装设计大赛等多层次实践形式,依托大数据经济时代的网络化、集成化、信息化服装设计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及市场意识;应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准确及合理把握课程结构,夯实设计专业基础,做好专业科研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运用特色化培养模式;根据求新、与时俱进原则调整及优化专业教材、课程设置,更新设计理念、设计本质,拓展职业个性与岗位综合能力,使培养模式适应市场环境、市场动向,无缝接轨、衔接校外顶岗与校内实训,使知识与技能实现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施捷.基于创客教育视野中的五年制高职服装设计技能教学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高职服装专业为例[J].辽宁丝绸,2016(2):44-46.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4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它是将二维设计稿转为三维立体服装的一门特殊工艺,涉及多道程序和流程,如画图、样板制作、裁剪、缝纫、熨烫等,对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多侧重于知识方面的教学,忽略了实践方面的教学,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死板、枯燥,往往都是由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进行实践,从而导致“满堂灌”以及“死记硬背”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实际应变能力,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或是突发问题时往往措手不及,这对学生日后的就业产生了不良影响。鉴于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创新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抛弃不用,基础的教师示范以及理论解释等环节仍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是适当压缩这些环节的教学时间,多增加一些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职业装设计这一专题之时,教师可将款式的设计、制图、工艺上的制作以及品牌的服装策划这一系列环节打包成一个“教学包”,即创建一个完整的模拟工作室,由多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共同来完成这一设计,实现服装设计纵向上的衔接。在这一模拟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以现实社会中的服装设计准则来要求学生,将不同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阶段的服装设计,教师讲,学生做,遇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这样就能够将教、学、做紧密融合在一起,能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一件职业装从款式设计到服装生产,再到线下销售等一系列过程。

二、创新教学手段

要想改革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除了创新教学模式之外,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和服装实践教学特点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既定目标。本文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创新性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第一,梯度教学法。所谓的梯度教学法就是严格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具体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制作比较简单的基本的服装,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再不断加大实践难度,让学生制作出一些更为复杂的服装造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掌握服装设计技能。第二,趣味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从事某种活动的强烈欲望,它能够促使人更自觉、更专情地投入工作、学习中。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制作兴趣,然后再展开实践教学就会变得容易许多。例如,在学习服装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时候,若单一地让学生完成缝线、零部件制作等练习,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服装配件,制作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基本工艺的练习。第三,层次教学法。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有一定差异的。反应到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上来,一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一些,一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能就弱一些。为此,教师要避免“一锅端”现象的出现,要采用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可以各尽其能,各有所获。第四,项目教学法。与企业联手共同开发并完成具体实践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在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共同带领下,学生可独立或编组针对所选项目课题的要求,根据流行趋势,结合受众群体的需求,系统进行服装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实践期间,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或是企业专员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去实践、去体会、去揣摩,从而达到专业型、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笑冰.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服装教学优化策略[J].纺织教育,2010(5):28-31.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素质;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直接的教育形式,面对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培养服装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轻视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服装产业的经济振兴。因此,服装专业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要把对服装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看成是高校教育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到高职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应落实到以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

服装是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浓缩,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为此,我们在课程安排上不断调整、改进课程结构,增设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研究、服装史、服装美学等人文学科,帮助学生不断增加“文化”的存贮量,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各种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物品的色彩、造型、材质、肌理等,帮助学生将它们作为服装设计的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如从放射状的线条造型启发到衣褶的造型;从植物及物品的形态启发到裙子、礼服的造型等。通过带领学生到山区写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到北京参加中国服装博览会,到美术馆看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风景、植物、动物等形态变幻中;从时尚品牌的流行因素中;从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民俗服饰及艺术中汲取灵感,寻找设计源泉。通过实地考察采风,收集实物,学生把传统的与时尚的、民族的与国际化的元素融入设计中,使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风格,而且显示出一定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高科技已应用到服装行业,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服装信息采集传递、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高科技服装设备在裁剪、缝制、立体熨烫中的运用。服装科技的发展,服装面、辅料的多样化,各种质感奇异、功能完善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加快了服装产业的升级。同时服装科技应用水平能力的高低也成为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如苏杭地区要求设计人员识别面料的水平要高,而且要根据面料特点体现设计风格。广东虎门服装基地要求设计人员准确收集流行信息,运用电脑进行款式设计。而福建石狮沿海地带的外贸公司则要求设计人员必需熟练运用电脑,进行款式的延伸设计。

针对服装产业科技化的现实,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需加强学生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根据新产品的信息把握服装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通过服装材料学课程的学习进行市场考察、到纺织印染企业参观。收集新型面料,分类整理,让学生逐渐熟悉面料的性能和特点,在设计中合理运用面料。开展“课题教学”,教师以优秀作品及市场为例,引导学生将质地截然不同的面料组合在同一款服装上,通过不同肌理效果的反差产生大胆的或微妙的对比效果。尝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面料的再造,体现不同的设计效果。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服装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CAD技术可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加快产品的研制速度,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普及应用CAD技术必将为促进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为此,我们加设了服装CAD课程,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服装CAD系统,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服装CAD系统,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 freehand、 illustrator等。服装科技应用能力的增强,也为学生就业,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我院的服装专业学生工作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适应力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并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培养学生的时尚心态

服装设计要满足人们对服装时尚化、个性化的追求,设计永远要走在潮流的前面,要有前卫意识。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敏锐的感觉,在了解人类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去引领服装的流行。另外,服装的流行都有一定的周期,服装款式流行的不断变化,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只有保持对流行敏锐的观察力,把握住流行趋势,才能设计出时尚美观,反映时代精神,为人们所喜爱的流行款式。针对流行的这一特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面向市场,到市场做广泛深入的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品牌的服装流行款式进行分析,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同时通过互联网和订阅国内外服装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的服装流行趋势、款式造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身设计风格与流行时尚糅合在一起,设计出别具风格的时尚感强的服装。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时尚,而且要考虑用新一轮的设计取代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对学生“时尚心态”培养的同时,还引导他们在设计上不要“照搬模仿”,总跟在流行的后面。要放远眼光,舍取有度,塑造风格,在时尚中保留精髓,要勇于创新设计,表现独特的设计风格。

培养学生的设计定位意识

任何服装都不可能满足所有阶层消费者的需要。对于服装设计者来说,首先要有明确的设计定位,而设计定位又是建立在深入市场调研和了解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流行趋势和服装市场的总体走向,初步建立起流行意识。然后带领学生考察市场和名牌服装专卖店,捕捉服装市场的新动向,认真分析服装市场的现状和规律,并根据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找准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如分析“哥弟”品牌女装的设计定位,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品牌设计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使他们把自己的设计定位在“产品设计”上。通过认真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所面对的消费者,他们的文化层次、年龄阶段、收入情况、对服装的要求、可接受的价格等因素。分析取得的资料,引导学生有选择、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进行专门的产品项目训练。使学生的设计既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保持自身的文化内涵,这种“定位”意识的培养,不仅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强化了“产品设计”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服装行业是最具竞争性、挑战性的行业,服装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表现在综合素质的竞争上。服装设计专业的素质教育,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服装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专业范文6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专业 教学体验 主题 拓展

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敏锐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服装设计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基础技能和技法训练,会导致学生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明晰的思路、敏锐的观察力及整体的思维能力,毕业后经常不能很快适应设计师的工作。要主持一个品牌设计,必须靠设计师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对服装敏锐的观察力,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意,还需要用理性的思维,有计划地操作。所以,如何做出你的品牌风格,使目标消费者穿得时尚;如何吸引你的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的品位,增加设计含量,获得更大附加值,创造品牌效应,是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每个人对自己的衣着风格都会有一个习惯性的审美取向,这种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带到设计作品中,因此,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怎样在教学中摒弃偏见,将其固有的习惯性和专业水准理性地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就显得极为重要,服装设计专业课的辅导与训练仅靠语言的组织和理论的讲解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的,面对一众喜好各异、想法多样、思维敏捷和信息量接受广泛的学生,运用较直观的有主题内容的多方案设计是一种较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大量的学习资料,包括教材、书籍、录像和图片,全面介绍这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优秀作品的展示,透彻地分析和讲解主题教学案例,并展开主题教学的讨论,并以主题为骨架,确立构思的基本概念,再扩展相关设计元素概念,在师生的相互研讨中,形成整体设计的新观念。

一、关于主题

狭义的主题是一个题目和概念,是对一种设计风格和设计思路的概括。一个题目和设计概念可以引发一个有魅力的故事,丰富作品内涵,好的主题会将作品的精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产生奇妙的联想,并在观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开课前设计主题,学生根据各自对主题的不同理解,寻找构成主题的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元素到产品的制作全过程,强调让学生在不同阶段独立练习,获得课题分析、元素提炼、造型分析、技术分析四个方面的思维体验、关系逻辑的体验、造型语言的体验。

主题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过于注重目标的教学方式,其更关注设计过程,更关注如何在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内设计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并注意作品的可变性和多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拓展主题为媒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诱导。

没有主题引导的作品是没有想象根基的,是散乱的个体,而根据主题设计出来的系列产品具有秩序化的美感。会从不同主题系列中感受到发现差异的惊喜,又可以从同一主题系列产品中感受易于搭配的便利。同一主题的产品可以形成整体的气氛,便于设计者淋漓尽致地发挥设计想法。

主题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可以进行局部调整的。最初的设计概念是模糊而笼统的,进入一定的设计阶段后,就会发现最初确定的主题可能不够准确,或者不够流行,或者不够新鲜。随着设计思路的明朗化,可以对不尽如人意的主题进行调整,使整体作品结构更完善。

主题的意义在于从给出的既定目标进入,寻求多种设计途径的发展,使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本质的提高,让不断积累的设计认知通过课程的有效设置而不断地发酵、递进,通过研究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及事物所阐释的不同叙述方式,开拓远远超出既定主题外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把目标做精做细。

以往的服装专业教学都是分散式教学,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科目的教学,各个教师之间独立进行,彼此互不联系,甚至同一科目的老师都不交流,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往来,造成专业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不同班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全凭任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知识体系的掌握,专业教学没有方向性和主题性,而主题教学这种形式,可以加强各环节、各课程之间的联系,统一方向与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统一了,学生学习起来才不至于盲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常常会习惯地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审视。然后告诉学生这种设计是不可能实现的,那种结构是不合理的等,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种理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还没来得及实践,设想就被否定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懒于思考、墨守成规的习惯。在主题教学中为启发学生设计灵感采用的层层过滤式或者说是倒金字塔式的教学方式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迪。我们运用层层过滤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任意发挥,然后通过实践及进一步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筛选不合理的因素,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设计原理,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苦苦灌输一百遍的都深刻、难忘。

二、关于拓展

拓展思维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思维方式,尤其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无论从服装理论或者从服装实际的生产角度出发考虑这一常用的、经典的思维方式,我们都可以发现并确认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特殊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在服装设计领域运用拓展思维方式虽然比较普遍,但一直缺乏一种完整的认识或者是论述可以使拓展思维在服装设计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主题教学刚开始阶段,根据题目进行开拓思维创新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做,任学生想他们所能表达的东西。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脑子里的信息储备量虽然不少,却不能即刻调动相关信息并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学生在自己练习中也是慢慢摸索,直至完全投入,而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以导演者的身份,围绕问题指导学生,相互研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主题设计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最为珍视和保护的就是学生的艺术直觉,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捕捉概念之外的内心体验,对于材料、工具与技术,不受经验的束缚,学生保持自由探索境界。

灵感拓展并非是凭空而生的东西,它是一种理念,通常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想法”。有了一个想法,更多的想法才会产生,因此便形成了拓展的思维形式。在艺术设计的任一领域,都比较提倡并期待“灵感”或者“想法”的形成。在这一环节完成的过程中,资料的取得应完全具有发展即拓展的可能性,这是对设计最基本的要求。而草图(手稿及其他形式的图稿)在这个环节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在设计初级阶段的刺激作用从表面来看是偶然的,但实际上它代表了设计者的思维扩展历程,起初的一些草图可以拓展出很多设计的方案,以供实际的需要与选择。

主题教学课程的信息量、衔接紧凑的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主题教学提高了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形式的要求,教师从以前的单纯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模式过渡。教师在课题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断将新的教学信息和自身实验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打破一本教材多年不变的状况。同时,校内教学资料与学生校外收集的教学资料交互、综合使用,使各科目的内容互为补充、互为丰满、相互触动,相关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主题设计范围内进行概念性的形态描摹。在培养设计师和培养实用人才这两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所有专业教师认真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服装设计中尤其是在一些表现创意的服装中广泛地引用拓展迁移的手段,借鉴和采用自然景物及人为形象已不足为奇,让很多设计者情有独钟,形态迁移在设计中中广泛运用的,因为人类所谓的创造发明一方面来自本身的思维独创,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对自然形态与人为形态的特殊感悟。有关形态的拓展迁移弥补了人脑单一的空想,从而使创造的世界有众多参照的形象依托,使人利用所见到的各种形态制造发明丰富多彩的新形态。可以这样认为,人想象的形态是有限的,而现实自然所赋予的形态是层出不穷、变幻无限的,所以说引用自然界的物质与精神的品质是设计取之不尽的构思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