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1
论文摘 要: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它与网络游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项运动在高校里开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的意义的分析。提出了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第78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和协调,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毅力,这项运动特别受到大学生们喜欢,在高等学校里开展这项运动有着广泛的基础。
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1.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
电子竞技运动是由“电子”和“竞技”这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两个基本元素都为运动而服务的,“电子”是运动方式和手段,“竞技”是运动的目的。
“电子”是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以各种软硬件及由其虚拟环境来进行的一种运动,这相当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器材和场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
“竞技”即对抗、比赛。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的比赛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并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选手的技术水平,是要靠严格的训练来掌握和提高。
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性,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普遍参与。
1.2 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电子竞技运动目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对抗类项目,主要有:反恐精英、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和FIFA2003等。另一类是休闲类项目,这类项目它是电子化的传统体育和民间娱乐项目,项目包括围棋、中国象棋、桥牌、麻将、台球等。
2 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从历史渊源上来讲,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本是同根生,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都来源于电子游戏,只是各自依靠本身的特点而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具有的“对抗性”的游戏特征,最终成为体育项目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项目,而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游戏。
2.1 本质上区别
电子竞技运动这项体育运动,其器械、场地及比赛环境等等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运动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它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也有传统体育比赛中的技、战术。选手通过日常刻苦的的训练,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这些比赛器械相关设备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使用的速度、反应和配合等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技巧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获取在对抗中的胜利和好成绩。
网络游戏其运行的环境和电子竞技运动差不多,有些规则也很相近,但是网络游戏是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玩家体会的是自己角色的成长快乐,自娱自乐。
2.2 运行环境的区别
网络游戏和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运行环境都是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络游戏的运行环境是完全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它离开了互联网,根本就无法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所依赖的是局域网环境,甚至可以是两台电脑的直接联接,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娱乐的一种手段而已。
3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基础条件
3.1 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校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对网络游戏都十分喜欢,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技在高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3.2 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充足和时间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有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为学校电子竞技运动奠定了硬件基础。高校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能胜任电子竞技运动教学和指导的也会大有人在的,这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要才保障。南方学校夏季炎热,北方学校冬季寒冷,都不易开展室外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最佳时间。
4 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4.1 选择适合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选择适合大学生开展的电子竞技项目,就要根据大学生生活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电子竞技的育人优势,要选择一些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毅力。例如可以选择象赛车、足球、蓝球等一些类似传统体育的项目。最好不去选择具有暴力、攻击、战斗倾向的电子竞技项目,如反恐精英、星际争霸等,此类项目很容易使大学产生好斗的想法,从而造成心理上障碍。
4.2 提高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识
目前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中还是把电子竞技运动看成是一种网络游戏,对这项运动的开展持有排斥的态度。认为电子竞技有碍学生的学习。为此就要求我们要向老师和学生们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电子竞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因此,改变对电子竞技的片面理解,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才能够使这项运动健康、文明有组织的开展。
4.3 建设一批专门的师资队伍
如果没有一批从事电子竞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那么就很难开展电子竞技课程。其实在高校里拥有许多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这些人都有过硬的电脑软硬件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培训,会很容易地胜任电子竞技课程的教学工作。
4.4 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
电子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除了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环境有关以外,电脑硬件和比赛的环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电脑设备当然不能够过于落伍,而且每一新款游戏的推出对电脑软硬件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非均衡模式;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00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非均衡现象较为严重,竞技体育发展从其内部门类项目来讲,出现了“一边倒”的发展怪相。对于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来说,长期保持强盛状况,在奥运赛场以及其它赛场中保持着一种“霸主”地位[1]。而对于足球、篮球、网球、田径、自行车等观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而言,则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只能充当各类赛场的过客甚至是看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作为党的十代表,蔡振华针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指出:“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稳居金牌榜前列,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历史突破,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但从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看,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不足。我们在发展结构和质量上还存在突出的问题,三大球项目和田径等基础大项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弱势项目的发展提高方面下更大的工夫,特别是在包括足球在内的三大球的发展上,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这些项目不同于一般项目,国际影响大、教育功能强、经济价值高,老百姓喜欢,这些项目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发展好这些项目,体育界责无旁贷。”[2]
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是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方法,并依据各项目的表现特点,对竞技体育运动各种项目所实施的划分。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以奥运会比赛所设项目为例,可将其分为球类、田径、射类、操类、格斗、抗阻、水上、骑术和组合9类。就伦敦、悉尼和北京奥运会的统计结果显示,现已形成以“操类、抗阻和球类稳居塔顶,射类、格斗和水上立于塔腰,田径、骑术和组合位于塔底”为特征的三大阶梯状态。9大门类项目中,田径、骑术和组合的奥运成绩贡献率从没超过2.0%,隶属绝对弱势项目;抗阻门类项目主要为举重,其奥运成绩贡献率从没低于40.0%;剩余的球类、射类、格斗、操类和水上5大门类内各个项目间的非均衡现象依然非常突出,难以实现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待引起足够重视并予以解决[3]。而这种现状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除与对“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认识不足之外,更与“单兵独进”现象严重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致使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短板”,其各类矛盾或冲突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从木桶原理来讲,这种“短板”及其效应俨然已经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4]。应对这种“短板”效应,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失衡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奥运争光计划也在不断调整。在起初以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作为该计划核心内容的目标指引下,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地重点强化了一些优势项目的发展,并在射击项目上率先取得了突破而圆满地实现了该计划目标。现如今,我国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夺金点进入了饱和状态,其夺金实力后劲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挖掘潜优势项目与发展落后项目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只有顺利的解决好这项任务,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促使在处理重点与非重点关系的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思维,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搞单兵独进。而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孔庆波基于失衡现状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研究No.1 2014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所遇到的内部门类项目发展不平衡以及门类内项目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促使如何平衡、协调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把握好当前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主要矛盾,统筹好主次矛盾关系,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效应,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统筹好门类间与门类内项目间发展,既要突出优势门类与重点项目,也要兼顾劣势门类与非重点项目,从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良性互动与优化发展。
2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理念定位——可持续发展
在后奥运时代,我国要想长期保持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党和政府反复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体育领域或体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如果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定位,竞技体育将难以实现其健康发展。就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在世界范围内不乏例证。
日本政府曾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后对国内体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致使日本的竞技体育成就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以此为鉴,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创新绩效考核内容与方式,不要单纯地追求项目金牌与奖牌数量,而要真正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还显得尤为突出。以伦敦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竞技体育项目依然保持强势,成为纳金或纳牌大户,但是对于马术、足球、铁人三项等竞技体育项目而言,则依然处于疲软状态。这充分说明,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近些年来,计划经济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依然可见,使其运作模式与思维方式很难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将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而言,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其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更是其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还须在保持优势门类与重点项目平稳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各类非优势门类与项目,从而实现其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竞技体育的内部系统,还是竞技体育的外部系统,都将走向一条全面、协调的发展之路。
3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非均衡发展
在我国,“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社会学家提出的“苏南模式”。从此以后,各类“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费先生眼中的“模式”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地区所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式。对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
3.1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非均衡发展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6]。作为非均衡发展模式构建的客观要求,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可在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中明确区分有所为和无所为的竞技项目,为积极实现优势项目或潜优势项目的“有所为”和暂时保持弱势项目的“有所不为”奠定基础。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其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后期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应当选择非均衡的发展模式。这是对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高度概括,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必须遵循的模式。
具体来讲,应该“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优势项目、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高校特色的竞技品牌。以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项目为龙头,以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门类为主导,以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强省或强校为支撑,形成优势带动弱势、强省强校带动弱省弱校的“彗星”发展模式[7]。即不但要在创新计划机制的举国体制模式下统筹发展夺牌项目或者潜在夺牌项目,更要进行适度改革以加快发展非夺牌项目或难夺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举国体制下成绩不突出但又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如足球、田径、游泳、网球、自行车等等,可以引入市场运作模式,以协会或者俱乐部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训练基地面积,增加比赛的次数,使这些劣势项目形成规模化的发展[8]。即重点项目重点设置,在突出优势项目、发展劣势项目的基础上,调整项目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结构和项目资产结构,实现在突破难点、紧抓重点、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搞活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局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奥运优势项目的夺牌或夺金系数,而且可以增加举国体制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手段。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发展非均衡发展模式。
3.2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非均衡发展模式选择的可行性
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与任务[9]。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对竞技体育做出了三次重大战略调整。第一次是“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具体内容为:全国各级体委要审视世界发展,立足地区实际,积极地为奥运作贡献。第二次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具体内容为:要努力实现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与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的协调发展。第三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具体内容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础,实现各类竞技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三次重大战略调整,既是适应国际宏观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中国竞技体育微观环境与中观环境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第三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立法的形式来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还属首例,掀开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篇章。从历史的视角看,三次重大战略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历程[10]。由此判断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完全符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并成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非均衡发展须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失衡现状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各地区和高校在优先发展其优势门类或项目的基础上带动其他门类项目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共同发展与全面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始终追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而且这段历程应当带有非均衡的特点。在发展实践中,要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区别对待、灵活发展。对于各省、各地区、各高校而言,也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展优势项目,在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摸索一套适合自身、公平发展与高校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将经历由单一发展到全面发展、由不公平发展到公平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非均衡式的过程性演变。基于目前各省、各地区、各高校在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发展前景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非均衡发展措施,以实现“优势维持、潜优势开发和劣势扶持”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对于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继续实现其稳定、持续的发展,首当其选的是采取维持型发展模式。该模式突出在优势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原有资源投入力度与规模的基础上,不再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强调在借鉴以往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建立优势门类内部各项目之间相互协调、经验借鉴、互为补充的发展机制,形成竞技体育内部门类的优势项目群。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潜优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切实加大开发力度,采取开发型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内部的潜优势门类或项目大多已经具备了领先世界前列的竞技实力,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个或某些环节的不完善,还不能实现其作为优势门类或项目的竞技目标。由此,这类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还需另辟开发视角,不断完善各种薄弱环节,在国际大赛中形成冲金优势。对于竞技体育内部劣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受“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影响,有些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处在整个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边缘,亟待引起重视并予以资源扶持,以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整体全面发展。
4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判定——协调发展
4.1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思路判定的必然性
在世界范围内,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单一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奥运金牌数或奖牌数的指标外,国际体坛话语权、运动技术整体实力、体育的科学化程度、体育产业国际化程度、国民的体育意识等等,都是衡量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1]。在此背景下,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趋势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促使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与规划必须改变过去片面地追求“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争光”的发展思路,而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基础,在兼顾增长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当代与未来等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应当全面地坚持“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摒弃优势项目的“单打独斗”,抛弃运动技术水平的“片面提升”,在改变以传统优势项目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实现它的整体协调发展。在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转变“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思路与工作方针,并将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作为今后工作的发展重心。为了满足该项要求,必须通过项目布局调整、政策方针扶持、资金资源投入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除优势项目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外的重点项目,如球类项目、游泳项目、田径项目等。只有这些项目水平的提高,才能对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核心竞争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2]。因此,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依据科学理论与体育实践,正确调整项目结构,充分挖掘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成绩新的增长点,才能有效弥补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项目发展中的各项不足。
4.2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思路判定的可行性
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来说,要想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实现自身运作模式的协调发展。而要想实现运作模式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总体的改革与调整。从这个逻辑关系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与完善,“管办一体”的竞技体育内部运作模式的基础条件逐渐消失。按照社会总体改革现状,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必须摒弃“管办一体”的运作模式,而要实施“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13]。也就是说,在保证国家发展主体角色不变的条件下,正确区分实施主体与发展主体,全面掌握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内涵与要求。截至目前,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依然垄断着各类体育资源。对此,这些职能部门就必须充当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主体的角色,同时承担发展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这些职能部门须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政策制定、措施实施等相关职能,总体把握和实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当然,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发展主体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其就是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具体事务的实际操作者。因为,如果他们成为实际操作者,就会严重地削弱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其运作机制与管理体制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相悖。对此,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须要全面审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将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务操作权归还给市场主体、社会团体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竞技体育内部运行的顺利实施,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深入改革。
在实践中,要积极调整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布局,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除了发展传统优势项目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外,要重点发展各类弱势项目或非传统项目[14]。这样做不仅提升了传统优势项目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弱势项目的竞争力。具体而言,要重新分配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将资源向弱势项目靠拢,并以此为突破口,拓宽优势项目的范围,缩小弱势项目的范围。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实现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稳定现有的专业队基本架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综合运用联合培养、委托培养、授权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进而实现专业队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双路并举的发展局面;要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运动员的选拔模式,以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协调流动[15];要在现有运动员选拔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推广如单项体育竞赛、商业性体育竞赛、职业体育竞赛等各类体育竞赛,在竞赛中发现、选拔各类竞技体育人才。除此之外,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需要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作支撑。而这里所说的保障体系,是运动员的多元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之上,并且以商业保障与自我保障为有效补充。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运动员从业期间的重大赛事的商业保险以及劳动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以产权关系为基础、覆盖政府、运动员、社会组织、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的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以高校为基地、经费筹资多元化的再就业保障体系。在这种保障体系的带动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的目标才得以顺利实现。
5结语
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还须在保持优势项目平稳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各类非优势项目,从而真正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重点项目重点设置,在突出建设优势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劣势项目,调整竞技体育内部门类及项目的组织结构、投资结构和运作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搞活全局,在协调发展理念下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及项目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我国竞技体育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范英.我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竞争力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04):11-14.
[2]十代表蔡振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11-12.
[3]孔庆波.我国奥运竞技项目内部门类及其项目间的非均衡现象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02):6-12.
[4]熊晓正,邹月辉,刘媛媛.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08):5-9.
[5]布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特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1):12-14.
[6]邹月辉.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于文谦,王乐.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09):15-20.
[8]史立峰,张辉.我国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发展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01):54-58.
[9]李斌.改革开放3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10]邹月辉.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春潮,贾爱萍.制约我国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瓶颈问题[J].体育与科学,2011,32(04):95-98.
[12]邓万金,张雪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2):31-35.
[13]何强,李洪川.用“包容性增长”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6):489-491.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3
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争光”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当然,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我国举国体制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可持发展的具体要求,建立起竞技体育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我国要想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就必须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竞技体育发展采取宏观调控。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
竞技体育转型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由体育活动的行政型向社会型进行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对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现状的改变,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而目前由于对项目管理中心、协会、职业俱乐部等部门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不明确导致的,造成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其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2经济职业化和实体化程度较低
职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体育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来生存并获得不断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具体的项目特点和其发展程度的制约。职业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指的就是将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商品,通过竞技体育的劳动生产和经营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企业化的经营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对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的规律及其基本要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实体化发展水平还十分低。
2.3科研与实践结合的水平比较低
目前,关于体育竞技运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竞技体育运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实践结合的程度比较低,对实践工作缺乏指导意义。除此之外,教练员和运动员动物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其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合理
在体育项目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项目的发展极不合理,一般而言,我国体育竞技的优势项目的发展水平比较快,而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体育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合理的调整体育项目结构构成,使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全面发展。
3.制约我国经济体育发展的内外因素
3.1内部因素
3.1.1管理体制单一
我国竞技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的“举国体制”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在这种转变“举国体制”的弊端也将会不断暴露出来,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桎梏。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导致了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组织类型繁多职责不清以及社会化程度较低都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
3.1.2高素质人才匮乏
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才因素却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可以说当今各国竞技体育的竞争,也无非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争。我国体育经济的后备人才大部分是由国家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的,因而文化教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短板。由于学识水平较低,这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和教练之间在战术和技术上的沟通存在偏差,针对赛场形式调整战术的能力很差。针对现在竞技体育技术和战术不断革新的现状,竞技体育教育的训练理论也在不断革新。
3.1.3项群设置不全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我国的强势项目主要有射击、跳水、乒乓球、举重以及体操等七个。但是,在体育大国美国和俄罗斯,他们的夺金项目可以多达15个。几乎涉及到所有体育项目。就此而言,我国离竞技体育大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想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作出合理的调整,丰富体育项目。为此,我国提出“119”工程,其具体指的是在田径、游泳、水上等项目上进行重点投入,提高这些体育项目的竞争力。这无疑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1.4训练体系失衡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属于金字塔型,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成功率十分低。在后备人才的选拔上,我国主要采用了一条龙的选拔制度,主要是业余体校到省级体校再到国家对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单线条,平面式的”的选练选拨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训练多学科综合训练特点的发展,传统的训练体系的弊端也不断展现出来,已经不再适合在新时期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
3.2外部影响因素
3.2.1政治因素
竞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参加体育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夺得比赛的胜利为主要目标。在这之中,体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政治与体育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体现了国家意志。
3.2.2经济因素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竞技支持,同时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首先政府要加大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其次合理的利用社会闲散资源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最后竞技体育发展的产业化水平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的经费来源不断减少,竞技体育的高度依赖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会暴露出来。在此情况下,必需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道路。
4.我国经济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4.1管理战略
在举国体制的管理下,我国竞技体育在极短的发展时间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正在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举国体制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使用市场机制对我国的举国体制进行改革。竞技体育锻炼要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在社会主义设厂环境中,应该有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竞技赛事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国家对以及省市队伍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大国贡献力量。
4.2调整竞技体育布局
我国想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首先就需要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破除我国竞技体育对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依赖性。继续加大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项目上的投入,是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断得到拓展。为此,要借助目前我国开展的全民体育运动将新的、更多的体育项目,融入到的全民体育运动过程中,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如果想在未来的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多的冠军,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
4.3后备人才战略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人们通常人们认为是竞技体育运动员培训,但是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晶体与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了教练以及官员的培训。新时期各国的竞技体育竞争不断激烈,加强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直接关系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建设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将职业训练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高度中是我国竞技体育专业的教练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的教练人员;最后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体育事业服务人才,通过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各项竞技体育赛事,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4加强国家支持,优化竞技环境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势必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竞技体育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其次,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在竞技体育发展2015年第10期洪庆林: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过程中,加强对竞技体育的大力支持,实现竞技体育发展转型。最后,为了推动经济体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结语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4
摘 要 提高运动成绩和增进身心健康是否为相同的目的,采用何种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历来是争论颇多的焦点。体育的第一任务是为健康服务,体育锻炼中寻求的体能不可极限追求的。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关键词 体育 竞技运动 健康
体育是训练运动员提高成绩、夺锦标;还是普通市民、学生参与的健身锻炼,哪个代表体育的本质,这将影响到体育开展的方向和普及的效果。讨论体育的本质,明确体育的目标是很关键的问题。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意在了解体育的重心是“健康第一”的思想。
一、何为体育
体育(PhysicalEducation)是什么?如何来进行其含义的解释?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初,学堂中的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随着体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涉及领域的扩大。到20世纪体育的涵义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二重理解论。“广义”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到21世纪体育的视野更开阔了,从健身的角度,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从教育的角度,体育是增强受教育者体质,传授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从文化欣赏的角度,体育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较量和表演,是极具魅力的闲暇观赏。从经济的角度,体育是容量巨大的文化消费活动,是潜力最大的文化市场。从政治的角度,体育是通过比赛的胜利来展示国家或地区实力的舞台,是提高政治声望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何为竞技运动
1989年版《体育概论》对“竞技运动”定义如下:“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和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运动训练学》定义:“竞技体育又称为竞技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从竞技运动源于游戏这个角度,则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它明确了竞技运动的属概念是“身体活动”,明确地与属于“教育”的体育区别开来,显示了竞技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竞争显示差异,发挥最大潜力战胜对方。
三、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是在于受健康需求的制约
体育与竞技运动,哪个对人体健康更有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为了丰富人们生活锻炼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响应,形成了体育锻炼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模式。但体育活动与竞技运动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目的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两者各成体系,不能代替,也不能混一体的。
(一)竞技运动需要的健壮不能代表体育
竞技运动具有体育活动的外部特征――身体活动,但没有增进身心健康之目的。在体育与竞技运动结合后形式混乱,难辨目的性。从我国体育院系传授的体育课程可以看出,开设课程传授内容中竞技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运动训练学,二是运动竞赛科学。两者都强调了产生的附带品―健壮,是竞技运动职业的需要,并非竞技运动的本质。但是运动员和普通市民,参与运动的外部形式是增强体质,前者极限追求,是以职业目标为基础需要。后者是提高生活质量而增强体质。因此,竞技运动不能作为体育的本质提倡它的增强体质的功效。当体育引入竞技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之时,就要抛开其训练式和明显的竞赛性,这样才能明确目标达到增进身心健康。
(二)健康不可追求强化体能
强化体能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伤病,它几乎在强化与运用过程中为同步概率。有多大的消耗就可产生相应疲劳,极限的边缘与伤病近在咫尺。任何一种健康,公认之点是无伤病,体能与健康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与普通健身者结合在一起时是体魄强健,对疾病有较高的抵抗力,对外部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应付一般日常活动且有朝气,表现出的是健康状态。当与职业特点相结合时两者相悖处甚多,职业特点强化体能结果,铅球运动员一肩高一肩低,排球运动员手臂x形,这些是非正常健康标志的东西。因此体能在范围之内是一种健康的代言标志,范围之外也许成为健康的异化者。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健康目的的体育形式都不应过分强调竞技性和为竞技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方式,竞技运动迎合少部分体质优越者以优胜为目的,使运动员体质健壮。体育要求的直接目地是对健康的追求,非竞技性项目研发,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应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 熊晓玉.体育概念之探讨.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 王健.马骥.对体育概念的逻弊攀思考.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2).
[4] 侯晋龙.学校体育如何在素质教育层面走向成熟[J].体育与科技.1999.4.
[5] 韩丹.国际规范性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解说(续一)[J].体育与科技.1999.4.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5
摘 要 所谓的竞技体育不是单指哪一种运动,而是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不同层次又有不一样的竞技方式。竞技体育在学校教学内容中通过教材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学校里面的竞技教育要有适宜的强度,目的是健身,这些都是竞技体育必须学习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竞技运动教学课程的改革,然后说明了它在高等教学中的作用,之后阐述了对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思考。
关键词 竞技性体育 教学内容 特征
高等院校的体育相关教学的改革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与其它专业相比,提出的比较早。在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对“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有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与学校体育的基础理论内容密切相关,也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事情。由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授课程实现的,那么竞技运动相关的项目可不可以教授,怎样教授,这些问题造成了体育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停滞不前。
一、竞技运动教学课程的改革
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的渠道之一是形式和实践,相关的定义解释应该让理论界探讨,而相应的实践者要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实际成效方面,这样才能够提高效率。不管是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其他专业的改革,只要初衷可以展现出时代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要能够得到大部分的师生的认可,就可以去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实践,不要把太多的思虑放在专家们的讨论和那些所谓的争论,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一直在进步,一切都在社会会改变,体育教学改革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大范围的推广全面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要铭记健康第一,应该将体育在人才素质中的教育展现地淋漓尽致,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如果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则他们的看法也就不同,那么相应的做法也就相当不同。不过要要尤其注意的是根据同一个问题,应该彼此启发和补充,不应该彼此排斥,这样才可以体现立体思维研究教学的特征,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准则可说。
二、竞技运动在高等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上述的有关的“竞技体育” 与“学校体育”地争论,它们是两方面的内容,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本来是同一出处,但是之后才产生分歧导致成为两方面的内容。学校是一个教育单位,应该将继承与发展包含竞技运动的人类出色的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竞技运动同其他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内容颇多,群众基础比较雄厚。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在很早以前就是学校体育的必须内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竞技体育在学校里的地位与学校的教育内容不谋而合。因为竞技运动不但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程度,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竞争意识等等,竞技运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有关竞技运动的相关解释
学校体育的本质就是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阶段应该练习的体育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身体锻炼进行教育。所谓的社会体育、少儿体育、老年体育指的是各个阶段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娱乐和恢复正常活动而进行的身体运动。竞技体育是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又带有特定的娱乐性,而且也附有某种挑战性、竞争性,总之只要进行比赛就可以称之为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只是一种泛指,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也就会产生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比如奥运会、残奥会、冬奥会以及大学生运动会等等各种各样的竞技体育比赛。学校里开展的丰富的体育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职业化的以争夺前几名为目标的活动,而是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普通竞技体育活动。
体育娱乐性也是如今高等学校体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点,体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娱乐特点。但是目前的体育教学课程仅仅有较少的学生喜欢主动锻炼,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想参与其中,就是因为它的娱乐特征不明显,这样的体育运动很难收到大学生的喜欢。
四、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思考
有关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问题,大部分觉得7个人打篮球和5个人打篮球是相同的,并没有特别地不同,不应该将前者视为改革之后的教材,而后者是竞技运动不可以使用。根据竞技体育本质可以看出,竞技运动不但可以使人们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掌握锻炼的目的,从而达到更高的健身效果。
五、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体育的含义一直在改变,但是要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全面地发展,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创造性的竞技运动应用到课程中,掌握健身的主要目的,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竞技运动。
参考文献:
[1] 贾齐等.论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双重性特征及实践性意义.体育与科学(南京).2000(4).
[2] 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学校体育.1998(4).
竞技体育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伦理学;体育竞争;和谐;关系
竞争意味着对立与抗争,而和谐是指和睦协调,它们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范畴,两者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存在于竞技体育中。体育中的竞争应是符合客观规律,也符合主观目的性的竞争,是与和谐要求相一致的竞争,是有序的竞争,是在促进自身与社会和谐的大方向下进行的竞争。在竞技体育中双方的竞争目的是一致的,比赛双方遵循着共同的法则,互促互进地向前发展。现阶段,竞技体育中存在、黑哨和虚假年龄等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世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存在不和谐,存在着大量的矛盾,甚至是冲突。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理清和谐与竞争的关系,反思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防止竞技体育中某些不良倾向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竞赛中竞争无处不在。在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时刻体现着一种竞争,一种向上的精神与力量,是竞技体育生存的根本。有学者认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能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竞争性才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竞技运动的灵魂,即“竞技运动是身体运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是直接或间接与他人竟争,为战胜对方或突破纪录而进行的一种克服自身障碍或人为设置的障碍以及自然障碍的身体运动”。因此,在体育竞赛中,人们更多体现出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行为。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体育参赛人员会努力训练,遍尝辛苦,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成绩,以达到胜利的目的,有时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自从竞技体育商业化以来,竞技体育领域的兴奋剂、假球黑哨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进一步破坏了竞技体育的秩序,破坏了竞技体育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体育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动和普及作用。媒体对体育竞赛中负面新闻,如球场暴力以及某些不公平现象的报道,使竞技体育中的某些问题被放大成为社会问题,有时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作用。竞技体育中这些问题在无形中影响了社会和谐以及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种种现象来说,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与和谐之间,好像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竞技体育与和谐有着本质的联系与关系。竞技体育中的不和谐多是体育参与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出现了问题而引发的竞技体育秩序混乱。秩序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各种活动领域一角,也必须遵守秩序才能存在与发展。因此,进一步改善竞技体育中各种伦理关系的秩序,才能给竞技体育带来和谐的发展环境,竞技体育只有在和谐的背景下,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胜利享受和欢悦,竞技体育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序性指的是整个系统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竞技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身体的活动,
竞技体育中的秩序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上。虽然秩序的混乱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矛盾引起来的,但竞技体育中的有序与和谐不是指竞技体育发展得完美无缺,没有一点问题,没有一点矛盾与冲突。从辩证法看,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引导这些矛盾与冲突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并且能及时地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使之在有序状态下发展。竞技体育正是人类为了化解某些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场所,因此竞技体育中的矛盾与冲突非常复杂。但竞技体育健康、公平、公正、有序和自由的竞争环境又使得那些不能调和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化解,并给人与社会带来了健康与和谐。
体育之所以能将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民聚集在一起,给所有的人带来欢乐与力量,正是因为它具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不是没有限制、无约束的,而是良性的、有序的竞争,而非无序的、恶性的竞争。人类之所以参与竞技体育活动,喜爱竞技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因为竞技体育的主流精神是向善的,它不仅能带给人们身体上的健康和情绪上的宣泄,还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幸福和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