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听写教学

一、引言

纵观近几十年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都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为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值得外语教学界借鉴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可借鉴作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结合近年来学者们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索英语教学的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写”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温彭年、贾国英(2002)等人在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中提供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丰玉芳(2006)综合了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区别归纳于表格中,并且以大学英语某一课为例,为读者提供了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案例。

众多学者们还探讨了建构主义在英语阅读教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口语教学、英语语音教学、英语口译教学等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然而,“听写”作为一个重要英语教学活动,不应受到忽视。建构主义的思想对于听写教学活动设计也有可借鉴的地方。如何借鉴利用建构主义合理之处指导“听写”教学,应该是值得探讨的。

三、英语教学中的“听写”环节

(一)听写的作用

“听写”虽是一种传统的听力训练方法,但其对听力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功效。杨学云通过对比试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了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对发展学生听力能力的有效性。其试验统计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写式语言输入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显著相关,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除了对听力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外,“听写”训练还与阅读、写作、语法等能力的发展显著相关。国内学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可见,“听写”作为英语教学环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听写的特点

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是一项有意识的信息输入、产出活动,是听者被动接收信息和主动产出信息相结合的过程。听是对信息的被动接收,写是对输入信息的语言展示。在听的过程中,听者接收源语言,对听到的声音信号进行检索、分析、存储,主动构建语境意义,以文字的形式再现先前输入的信息,完成由输入到输出这一完整的循环过程(杨学云:29)。

“听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能综合考查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如,听力理解能力,基础语法知识及其应用、词汇知识、逻辑推理能力、标点符号知识、书写能力等。当我们通过听觉渠道接收信息时,并要把它写下来时,首先必需依赖声音信号和上下文辨识出一个个的词来,然后赋予它结构与意思(包括利用上下文及背景知识等消除一音多义所带来的歧义等。)经过处理的材料被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里,最后再从记忆里重现在纸上。在此过程中,如果不善于利用上下文、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导致或难以发现逻辑语义上的谬误(李绍山:3)。

在听写训练时,要注意听写材料语言与内容的难度,采用多样化的听写教学方式。否则,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过于紧张的气氛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二语习得。

四、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英语教学“听写”环节

(一)背景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如果个体没有先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识的。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须尽量创设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联系,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田延明:23)。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对听写有直接影响。背景知识越熟悉,听写的正确率就越高。

因此,在听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背景知识后,才有可能通过所接收的这些信息,去判断所听材料可能涉及的内容,提高理解的正确率(钟莉莉:65)。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输入过程就有可能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这符合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观点。

(二)多样化的听写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思路的认识中,最主要的就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在进行听写教学时,不妨采用多样化的听写任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实际的听写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多样化的听写教学训练。如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可进行六至八次听写。主要听写英语课堂上学过的内容。一来扫除了背景知识的障碍,二来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第二学期可加强听写的深度,比如加上一项阅读式的听力理解题。这有利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发挥其特长,提高其学习动机。第三学期可进行句子或短文听写。在进行短文听写时,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各自听写,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一起对短文进行意义上的重现,接着教师进行反馈。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与班级成员的对话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从自己的背景出发,建构了自己对于短文的意义,其原有的知识因为其他成员的“新经验(知识)”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也许这个过程会比学生自己完成听写的时间要长。但是,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学习不是瞬间完成的,对于知识来说,需要学习者多次思考及应用。

当然,多样化的听写教学还可以包括慢速听写、常速听写等。目前也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建构主义鼓励和接受学习者的自治和主动;将学习者看作是有意志和目的的人,鼓励学习者质训,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田延明:25)。

动机与自主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机对听写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态度和动机是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汤闻励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在教学中加强学习动机、增加语音及精听训练是帮助学生提高听写能力的必要和有效途径这一假设(汤闻励:85-89)。可见,动机是提高英语听写能力的三变量之一。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通的。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教师应创设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运用技能。此外,建构主义对于教学还提倡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田延明:26)。最近,随着网络环境的优化,网上建构主义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得到了较快的应用与发展。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听写”输入教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听写”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开展网络协作学习的软件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进行“听写”学习提供无限可能。

五、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策略。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为21世纪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念。我试着从“听写”这一教学环节入手探讨了建构主义在听写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更加有效地优化听写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二语习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高翠玉.多样化听写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7,(4).

[3]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4]汤闻励.动机语音精听――提高英语听写能力之三变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

[5]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6]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Introd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rucial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the transform from teaching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idea that th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eachers are the guide. Constructivism, as the latest theory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referential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Constructivism theory originated from famous Swiss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s “genetic epistemology”. This theory reveals cognitive law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iaget, many experts developed constructivism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At the end of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 American famous psychologist J.S.Bruner put forward the “learner-centered” theory, then he encouraged “ discovery(1970)”, the knowledge isn’t instilled to students by teachers. It’s discovered and constructed by students through teacher’s guidance, instead.

1. Th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approaches.

1.1 Main content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red”. It requires students who were the passive recipents of the external stimulation to be the active constructors of the knowledge. It also requires teachers who were initiators to be the helpers. That means teachers should use new models and approaches in teaching process.Therefore, constructivism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learner-centred” pedagogics.

Learning isn’t the simple transmission from the teachers to the students. Learners must build their own knowledge, it can’t be given to them, and that new knowledge builds on current knowledge. Learning is a search for meaning. Therefore, learning must start with the issue around which students are actively trying to construct meaning.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for an individual to construct his or her own meaning, not just memorize the “right” answers and regurgitate someone else’s meaning. The only valuable way to measure learning is to make the assessment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ensuring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their learning.

1.2 Learning environment

(1) Context The context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must help the learners construct the contents they’ve learnt.

(2) Interaction It should be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3)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essential means for each learn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4)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t’s the final goal of teaching process. Helping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 is helping them understanding deepl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what they learned.

1.3 Several teaching models

(1) Contextual teaching The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that knowledge is re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knowledge actively. The teachers can set different contex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Contextual teaching can not only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learners, but also can make learners learn actively.

(2)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in tea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ooperation aims at accomplishing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what the learners have learnt and mobilizing every learners’ enthusiasm.

(3)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ers design effective questions, then learners discuss in teams, and teachers give them some guidance. After they answer the questions, teachers give the effective feedback.

2. The teaching methods on English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2.1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he teaching on English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meaningful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group writing task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writing class, teachers should use novel introduction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ceive the knowledge actively.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use the various resourc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mselves. In choosing study material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collect extracurricular materials, read English novels,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through which they can be familiar with the usage of different words. Teachers can also create real scenes, then students act different roles. From the plays, students will have interests in writing.

2.2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certa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tial foundation,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some challenging subject which can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Stud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teachers. The tasks of teachers are organizing students’ discussion,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and guid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re are five steps in writing: the preparation, the first draft, feedback, modification and rewrite. The whole process must be student-centered. It’s importa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The teachers, as organizer, coordinator, and informant, guide students to accomplish the whol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o more cooperation. Teachers should requir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express the contents of their writing a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tudents can grasp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Therefore, the ability of writing can be improved.

Here we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comments-feedback. The comments-feedback i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riting, and it is between the first draft and the revised draft. It is indispensable for critical cognition, and it is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perfect and construct cognition again. Traditionally, teachers correct these essays. But it consumes too much energy and time. And some teachers used to correct some grammar mistakes; they didn’t correct them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r discourse. So now we adopt the method of peer-assessment among the students. When the students finish the first draft, they should assess the contents of other student’s essay, such as length and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riterion and principles.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as many advantages as they can, and underline them with a wave line. It could be a new word or phrase, and also a sentence pattern. As for some improper or wrong expressions, students should underline them with a straight line or some other signs. In the end, students should comment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ssay. This kind of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not only maintain the students' self image, boost their confidence,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 but also save teachers’ time,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3.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brings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nstructivists believe that knowing is a process and that learners must individually and actively discover and transform complex information to make it their own. It must be student-centered, and it emphasizes that the students are the active constructivists of the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reate proper situation actively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of writing.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spirit. Students could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行为意义 [M], 哈弗大学出版社,1990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1997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3

本文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其次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可以从鼓励自主学习、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协作对话等方面,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校英语;英美文学;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重要作家、代表作品,使得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并掌握文学批评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书面写作的能力等。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阐述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里,知识的获取方式并非依赖老师的教导,而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之中,通过外界的协助,用意义构建的手段来学习一些必要的资料。所以,建构主义观将“会话”、“意义建构”、“情境”以及“协作”作为学习背景4个核心因素。建构主义里更加注重“学”,要尽量带动学生们“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主体,也是认知与信息处理以及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并非老师对学生简单传播知识,而是学生们利用一些必要的知识资料而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不会面临仅仅被动性的接收知识,他们会对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筛选,然后基于经验来建构出新的意义。这也使得学生们意义建构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知识的获取量。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

(一)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建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里更加重视将学生看做主体,充分带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其自主进行学习并参与教学过程,且能够自主的进行知识意义的新建构。就现在学习者们普遍轻视文学类学科的现象,老师们更要注意不再靠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传授知识,要不断带动学习者们的阅读热情并养成阅读好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们的文学阅读兴趣,少不了老师们的指导学习。老师们必须做到指导学习者们全面性且计划性的阅读,一步步来深入,且因材施教,因势导利,有针对性的带动他们的阅读热情。面向学习者罗列出各种题材、文体以及流派等类型的书单,且附上各书的特点简介,让学习者们可以按照自身偏好来挑选阅读内容。还有就是,老师们也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自主意义构建能力的拓展。举个例子,老师们在学生们阅读前可以编写出几个比较值得思考且能够启发人的问题,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由此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一些心理学报道称,问题既是思维开始的地方,也是推动思维前进的源泉,若是思维少了问题那么只能说是肤浅。由此,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带动学生们形成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研究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成长为深入、透彻且具有想象力的思考,且逐渐形成批判式思维。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建构思维。在建构主义观里有两大要素,分别是学习者与情景背景,而也就是由于这二者的交互从而产生了知识。知识,就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意义建构成果。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境一定要对其意义构建产生正面的作用。因为英美文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非常繁杂,因此老师们必须要通过视频音像、多媒体媒介以及图片、网络文本等现代手段来多元化多角度的展现出和知识内容相符合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们可以直接的领略到作品历经的生活年代等背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旧的信息和接受的新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联系,然后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还有就是,需要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科学创设情境,契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延伸、拓展与探索。

(三)重视协作对话,促进多维交流。建构主义观里更加注重协作学习的过程。这是由于协作会使得思维更加开阔,意义的建构也会更为可靠,且主题性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也很重视学习行为中的对话性与社会性。协作探究以及交互教学都能够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通过合作,提升建构质量。就像基于目前的网络科技背景,老师们能够通过诸如主页、邮件、博客等模式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且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指导。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依据性格爱好等科学的将学生分组,展开小组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建构生成性课堂,引导互助探讨、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教师实施科学介入与有效指导,探索建构意义与效果。综上,老师或许能够颠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们进行英美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间以及同学间营造一个多元化的自由的交流环境。

三、总结

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观是一个新的教育里程碑。它将学生更多的作为教学主体,注重他们学习且进行意义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世纪的英语教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更为处境堪忧的英美文学教学开拓了新思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文学老师们必须明确自身减负的责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学生们意义建构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高能力高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剑.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2(8).

[2]马风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3(31).

[3]覃春华.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贺亮.英美文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绘画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该理论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过程,该理论广泛合理的应用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意义和实践过程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之后在其他学者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同于传统教学理论,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的单一,教学手段整齐划一,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信息基础之上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对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情景的运用,它要求教师能将具体的教学问题情景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让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用于指导我国的学前教育,该指南强调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和到达某一层次的时间相互之间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按自身的方式和速度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实施教学。该指南还突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和环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学期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绘画教学实践活动

幼儿绘画是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单纯地追求让幼儿掌握绘画特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幼儿艺术品质的培养,给他们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保护其兴趣和好奇心,丰富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作品去表现和创造美。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本人在组织和实施幼儿绘画教学时采取了三种做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创设适宜的绘画学习情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通过自身去感知、体验和操作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创设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室摆放具体的实物、张贴生动直观的图片、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等,让幼儿亲自观察、感受,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创作,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对绘画的主动建构。

(2)营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绘画学习氛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通过接触自然、观察物品、欣赏作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绘画,教师引导幼儿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作,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再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主动在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或用绘画作品装扮美化教室,共同分享绘画活动的乐趣。

(3)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倡导以肯定和欣赏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差异很大,导致他们在学习绘画时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对他们绘画学习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这种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而要因事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标准。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知与成年人不同,教师对他们评价时也需要注意,不能用成人的审美观念评判他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情感需求,多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肯定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增强他们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勇于创造的学习品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会忽略知识本身的传授,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背景作为基础,那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将会十分困难。在幼儿绘画学习过程中,如果儿童缺乏必要的绘画技能,即使有再好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也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其绘画只能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涂鸦阶段,其绘画的信心和兴趣会逐渐消失殆尽。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我们需要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绘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幼儿刚刚接触绘画的时候,我们需要让他们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和材料,在他们学习绘画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点、线、面等绘画要素的操作技能,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色彩、使用色彩和培养良好的色彩感,逐步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构图能力、建立初步的构图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尽管还有缺陷,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应用也还处于发展之中,但是它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建构主义理论探析、批判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2(35).

[2]张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体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

[3]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带着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并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并进行信息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其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英语知识建构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坚持社会化开放的、动态的外语实践获得观,破除传统的“课堂中心”;实施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玩乐用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法;体现相近层面的多种语言教材输入的外语获得大教材观,破除习惯的“课本中心”,实现自编、自选、自荐材料与必修课本结合的“大教材”原则和方法。

二、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1.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构成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而的师生结合原则,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位置关系,道破工区学习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外语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决定因素是学习者。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在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师和生共存,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根本。所以,应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是“引导”,即启发,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肯学、会学、乐学。(孙长顺)

教师要从“台上圣人”改为“身边向导”。(秦秀白,2005)教师其实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合作式教学。教师必须从“教”的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对等的身份和学生一同头陀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机会,外语教学尤其如此。因而,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交际人和参与者,只是教师多一种责任和功能,需要时给学生以指点和帮助,绝对不应该以盛气凌人的说教者的身份出现。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即社会化动态的外语实践大课堂原则,形成“大课堂,小教室”。学会外语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而要突破教室,通过不断变化的社会化的外语教学实践。既然外语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得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去锻炼、培养。所以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必须把学生的学、用、玩以及教师的引导、教授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外语运用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打破旧的“课堂中心”的束缚,使学生除了在教室里用心学习,还常常跳出教室,把所学外语用在生活中。比如,引导学生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听录音,用所学外语材料排节目、练唱歌、搞辩论、讲笑话;英语角里老友新生互诉心曲,演讲会上激昂慷慨……,由此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用乐玩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

外语实践大课堂是实现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的良好途径。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把它看作外语学习者的“复乐园”。

在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中,学生能有一个接近真实的交际条件环境,可以使英语学习,理解,运用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又易满足成就感。这里打破的不仅是小课堂,实际上也打破了

2.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即输入相近层面多种语言材料的原则,形成“大教材,小课本”。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认为单靠课本不能达到培养外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主张从与教学大纲要求在内容、难度方面相近层面的语言题材中,自编、自选、自荐一些在社会化实践课堂中适用的材料,使它与课本相结合,作为实际学习的活动材料。这样作,既可使教材更切合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也可“稀释”课本难度,提高新材料的复现率,并增加输入量和扩大输入信息。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它是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其它必须围绕着它来进行。在Krashen的理论中,有一个叫做监控假说,主要讲述的是输入原则:只要当语言材料的水平略高于我们现今能力的水平时(i+1),教学才能是成功的。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多种学习材料。

破除课本中心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技巧的艺术,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才行,事实上,这一点真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啊,这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结合不同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不断研究,不断翻新,进而创新。

三、总结

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的交际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法适应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扈彩霞.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卢光斌.听力训练要把握关键环节[].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3] 张湛.关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建构主义教学范文6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知识观是知识社会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建构主义知识观包括四个基本的原则,即主动性原则、协作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的性质、教学的对象、教材的地位、教室的作用、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情境、师生的关系、教学的评估等方面,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内涵、性质、范围、功能、价值及其来源、获取途径、归因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不同的知识观对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有深远的影响,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知识观

1.1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知识观是知识社会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借助教育者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提供认知工具、发掘知识资源、鼓励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建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知识观包括四个基本的原则,即主动性原则、协作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主张,知识不是外部灌输、被动接受的,也不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在与经验世界的对话过程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白板一块,空着脑袋被动地等待教育者灌输信息,而是凭借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建构,通过对问题作出主动的探究与积极的诠释而获得的。学习者在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内部表述时,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一过程不仅包含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协作性原则强调知识的建构是在合作协议中实现的,它反对单纯的聆听或观察,认为单纯的聆听或观察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它重视由教师、学生、家长三者所构成的学习者社区的作用,主张透过协议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规划、对话和记录是协议建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规划是指学习者用语言、图画、手工等各种符号展示他们的活动计划或设想;对话则强调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通过讨论和实验不断调整各自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记录是指详细地提出成果报告,帮助他人了解学习者活动背后的含义,并成为学习者不断反思的动力和资源。协议建构的三要素清晰地指明知识是如何在合作协议中建构的,以及为何小组学习方式是合作协议式学习的最佳方式。

适应性原则主张,知识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认知的目的是为了使人适应现实生活,并组织生活经验,而不是为了发现客观世界的绝对本质。适应性原则强调知识在人们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我们对所面对的、所遭遇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用一种一成不变的知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恰当而又正确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我们主动地建构、诠释与解说,需要我们不断地重组、改造与试验。

发展性原则主张,新知识的增长是通过同化、调适与反思逐渐发展而成,是以背景知识为基础并受制于背景知识的。由于知识有赖于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因此,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建构知识的“基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对问题作出主动的诠释,在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不能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时,学习者就必须对自己先前的想法作一番检查与修正,然后再运用修正过的知识,重新再对问题作一番理解与诠释,直到发现一种合理的解释为止,这一过程会推进学习者认识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这四个原则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1.2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派别

建构主义知识观有许多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心理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建构主义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他认为认知既不是主体内部结构的自然展开,也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摹拟,而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而成。认知发展的过程不是由主体内部的心智成熟或外部的教育所支配的过程,而是主体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知识不是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通过自外而内的“同化”(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与自内而外的“顺应”(顺应是原有认知结构受到新的外在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质变的过程)相统一的方式逐渐建构起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为代表,其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在知识建构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联性,重视学习者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其主要观点有:(1)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因素;(2)高级心理机能不是由内部自发产生,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之中,在学习者学习与心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的互动与语言的沟通,需要成熟者所提供的支持与引导。(3)人的发展是从外部的、展开的、集体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精简的、个体的活动形式的转化中实现的。

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储存在我们大脑中的一种静态的物质,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一种有意义的知识,必须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得。情境建构主义反对传统学校教学把知识的脉络抽离出来,强调学习的整体性,知识的连贯性。情境建构主义认为,要获得一种知识,或实现某个目标,或解决研究过程中所碰到的某个问题,必须直接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能按照规定的步骤去解决。

近些年来,由于受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影响,建构主义知识观不断地与社会交往理论、个人化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相互作用,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方式的更新,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2 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学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学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是认知的主动者,是知识与意义的诠释者、创造者、发明者以及问题的探究者;作为教师则是问题和情境的设计者、讨论沟通的引导者和协调者,以及知识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视作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指导学生主动地做出合理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具体地说,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的性质、教学的对象、教材的地位、教室的作用、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情境、师生的关系、教学的评估等方面,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建构主义教学观。

就知识的性质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肯定知识的主体建构性、生成性,否认有绝对客观的知识存在,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张知识不应该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应该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的探索性、情境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在新知识的建构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变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发现学习”以及“解题”能力的培养,主张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课题的内在驱动的学习。

就教材的地位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不再把教材看作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圣经”,而是把它看作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用探索、挑剔的目光来研究它,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思考,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只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

就教室的作用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不把教室看作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把教室看作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把教室看作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把教室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把教室看作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运作的场所,而把教室看作是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不把教室看作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是把教室看作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教学观把教室看作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而不是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讲课室”。

就教学的方式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反对知识的外部传授,强调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活动区教育、小组活动教育、集体活动教育等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与丰富生动的学习情境的互动,不断同化外来信息,并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顺应外来的新信息,建构出新知识。就学习的情境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此,建构主义教学观非常强调师生之间的多元的、自由的、开放的、合作的学习情境的建构和维持;非常强调教师要善于并乐于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引发他们联想和想象,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扩充知识的意义,转化性地运用知识。

就师生的关系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与意义的诠释者、创造者与发明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再只是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而是真理的促进者、追求者和探索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机械“中介”,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指路人。与传统教师扮演的主导者角色不同,与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成了能够主导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的主动者,教师则从主导者的角色,转变成了从旁边引导学生、协助学生的角色,并以开放的态度指导学生的解题方式。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探讨者和合作者。

就教学的评估而言,由于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知识是建构出来的,由于不同学生的经验和建构策略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不能用预成的、标准的、统一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而忽略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经验差异性、生成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否则就会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估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处境及建构知识的质与量作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方向或方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