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语言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93-02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由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将此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能动累积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助下,创设一个有利的情境,以协作对话的形式自X建构知识,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到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两部分内容:一是情境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外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甚大,学生能够在创设情境中找到学习灵感,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索。二是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个人在经验、性格、天赋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构建。

国内外对构建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对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这点,本文研究也更具有价值。

(二)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构建英语学科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探究人类语言文化成果。②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③提升人们文化素质修养。

英语作为一门完善系统的语言学学科,具备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5个分支。语音研究英语言语的产生和分类,形态学研究词汇的内部组织,句法是研究词汇组织和语法构造,语义学考察的是词汇间的联系与意义。语言学着重研究音、义、词、句间的衔接,以及在特定的场景中对词汇的理解与处理。

二、建构主义观念下的课程教学

(一)基于学生方面分析

1.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生为本,提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很多,如提前预习、课下讨论、分组活动等,教师作为辅助教学的角色,把握整场教学的氛围和节奏,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仅对重点问题做相应解释和说明。

2.关注学生个性特征

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存在差异。6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思维守旧、顽固,不能与时俱进;80-9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善于表现;00后一代人他们思想奇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同时代背景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实施个性化教学。接受较快的同学,可担任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参与课程讨论或分析;接受较慢的同学,教师应多些耐心,鼓励和激发他的学习斗志。

(二)基于教师方面分析

1.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当代大学生善于发现、创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内心无限的潜能亟待开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学习影响较大,积极的、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②优化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从热身开场、课程导入、情境演示、课程操练、作业布置、阶段测评六个环节对其教学课堂进行进一步优化。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兼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2.提升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综合教学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冲劲、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善于探索和研究新事物,因此教师们必须具备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教学管理能力呢?第一,树立“教学质量竞争”的意识,从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保持沟通,帮助其解答生活中的困惑;第三,采用讲座、座谈会、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师生及“生生”互动

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人与人间的协作、沟通、交流才得以实现的,建构主义理论更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建构是指通过了解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的交往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或职业信息,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对学生意义重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生生”互动的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加深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英语语言学教学

(一)加强教学互动

语言的作用在于沟通。英语是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话可了解对方诉求,为商业合作搭建桥梁。若双方语言不通,很难从肢体语言中了解对方文化背景,无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加强教学互动提升英语口语交流水平。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氛围,学生可组成各个小组,演绎经典桥段、朗诵美文或组织英文辩论赛等,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

(二)注重测评效应

传统的测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分数定输赢,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考试能力极强,但口语交流环节薄弱,甚至出现“哑巴英语”,这是教育体制的弊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从全方位角度对学生成绩进行测评。

现实教学活动中,笔者建议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设计测评方案。测评方案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学生笔试成绩;②日常表现考核;③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三点内容所占比例可由教师自由调配,重点突出全方位的考核结果,督促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三)传授学习策略

我国外语教育重内容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培B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一些公众场合,“中式英语”使国际友人似懂非懂,笑称“中国式幽默”。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外语教学教授模式出现问题,无有效的教学策略。

建构观念下如何重新构筑新的教学体系?第一,请专家为学生做语言学习策略的讲座;第二,分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督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第三,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快速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语言学习四步骤”,即预习、听课、复习、自主学习。

(四)鼓励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是语言能力从理论向运用转化的实践过程,这种结合或转化必须由学生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能力转化应以学生参与性、主动性、能动性为主,避免机械化的灌输或传授。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态度,现实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我驱动”模式推动学生英语学习。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个人思维,找到灵感或答案;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语言教材、电子图书、互联网途径,创建语言学习资料库。

(五)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语言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如3-5分钟开场环节,可以英语歌曲、微小视频、英文短剧等形式出现,作为英文课程以旧引新的切入点;教学过程可利用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重组,提倡学生对学过的词汇学、英美文学、语音学等课程在课下复习,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回顾。通过对旧知识的强化理解,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最终实现对原有知识的突破以及对新语言知识的深化。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凡事追求刺激、新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生厌,希望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汲取到新知识。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呢?以下从三点说明:

第一,开发创新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教学设计、师生关系、考核方式等实现创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举行趣味性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可采用做游戏、讲故事、读美文、演短剧等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

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条件,它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调查表明,学生认为通过多媒体的图片或视频教学,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在多媒体教学中找到更多学习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驳,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体现与启示。英语语言教学目标是为了运用,建构主义观念下可从加强教学互动、注重测评效应、传授学习策略、鼓励自主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五个方面重新审视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乔华春,孙鹏皓.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英语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外语,2013(4).

[2]吴嘉怡,周高明.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14(10).

[3]张科法,郑琦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导游英语模拟》课程开发[J].中国外资,2013(6).

[4]范贤锋,宫国林.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课程“3A”模式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2(1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2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文教学范式转换;作文学习;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133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文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1]作文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障碍,阻碍了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者迫于应试教育压力,不顾学生内部条件(即学生是否已存在创作的欲望与动机)成熟与否,功利性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作文规则训练,让学生在还没有爱上作文的时候就厌恶起写作来。社会取向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完全不同,它把知识和学习置于社会文化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本文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当今作文教学范式变化,探索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效用,以期给语文教学工作者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与学的质量以启示。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学习的研究全面步入创新阶段后,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观成为创新性学习、教学、课程及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据之一。以维果茨基(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由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此理论有别于具有极强客观主义倾向的结构主义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它不仅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而且认为知识首先“以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知识的内化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完成。

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观念的颠覆。它使众多研究者参与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型建构实验中,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与学范型。如:布朗、柯林斯、达吉德(Brown,Collins,Duguid)的情景性学习、约翰・布朗斯福德(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旺达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t vanderbilt)提出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基于维果茨基“辅助学习”的支架式教学,以及由计算机领域引入教育学研究的分布式学习等。这些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表明,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的原因是教师在去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一厢情愿”的单向知识传递造成的。而且,知识的获得是“活动(activity)、背景(context)、文化(culture)”[3]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顺利发生迁移就必须在有联系的、具象化的情景下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学习,从而阻止“惰性知识”产生,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吸取知识的本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来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了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并且已经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中。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冲击不是细枝末节(如作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的调整,而是对旧有作文教学范式解构后的重新建构。在传统作文课堂上,教师会依据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采取单一的知识传授方法,要求学生记住他们怀疑、毫无意趣的作文内容。例如:在真实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孤立地分析作文范本,并极力强调某篇作文中某字、某句运用的妙处与独创性,意图以直接讲授缩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习者对文本呈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加入个人的社会性经验,以及作文动机产生的本质源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1辨析了以知识接受为取向的作文课与以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作文课的差别[4]。

表1作文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与社会建构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组织结构 知识接受取向的作文教学社会建构取向的作文教学教学思路依据课程目标中的作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发现教学目标认识各类作文体裁;通过作文范本的字、词、句细分与行为主义式的写作训练,熟练掌握写作技巧除作文形式训练外,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作文学习策略教学内容以某篇或某一体裁的作文范例为教学文本借助多元化作文范本及相关作文资料为作文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标准以专家即教师评价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反馈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作用教学方法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要的作文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提示关键信息,为学生提供建构作文知识的社会环境教学与学习策略学生作文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投入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掌握多种作文学习策略教学效果评判教师仅以学生复制写作形式技巧作为作文教学成效的凭证除掌握写作技巧外,把能否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纳入教学效果的评判范围

从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作文教学范式发生转换,其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3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制度均衡 开放 市场秩序

长期以来,制度一直为传统经济学家们所忽视,他们习惯于在假定制度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引入交易成本的分析工具,并且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应用交易成本分析工具来分析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并在引入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发现了制度及其变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直至此时,人们才注意到制度是经济系统的一个构造性要素,忽视制度和制度变迁是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作出满意的解析的。随着对制度及其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显现出来了。

1 制度体系构成及其变迁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制度的定义。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汪丁丁把制度理解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较为公认的定义是舒尔茨的把制度说成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随着历史的发展,整个社会系统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制度网络体系。居于制度网络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是一些基本性的原则(如宪法、政府、主流意识形态),它们对整个制度体系中的其他规则具有统率的作用,其退出和变革成本较下一层次的相应成本要大。诺思把它们称为基础性制度安排。然后自上而下发展,基本原则细化,从而衍生出各种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同一层次的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与他们相对应的实施机制构成,或许还应包括设有形成规则的无规则处。制度体系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制度变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①制度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转换(如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上升为基本指导思想);②同一层次中不同制度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无规则处形成规则,正式规则沉积成非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演变成正式规则);③某一具体规则保持其形式下的内容的变更;④上述各种形式的混合。诺思的研究说明,制度演变通过非正式约束的演变,逐渐达到某个发生质变的“度”后,正式规则产生变化。

2 制度变迁的形成

制度变迁的动力源于熊彼待利润,而利润产生源于不确定性,它是大自然的本性之一,这大致说明了制度变迁的源动力,而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却是制度不均衡引致的潜在利润。笔者将制度变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经济系统中由于某些原因存在不均衡的潜在利润,这些原因通常包括技术的改变、交易成本的降低、制度选择集合域的改变、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趋势、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②制度创新者(发起人)发现这些潜在利润,这个过程中制度创新者主要付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还包括风险成本;③寻找和选择现行存在的制度供给主体或者创造新的制度供给主体,这种制度供给主体有可能较长期内存在以维持后续制度供给和维持制度的运行,也可能一次性存在便解散;④制度供给主体从现有的可能的制度选择集合域中选择或者创造新制度。这个过程主要付出选择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取决于现有的制度知识存量及相关信息,这些成本最终由制度接受者负担,至于如何负担则与成本分配方式和所选择及设计的制度相关;⑤废除旧制度,供给(维持)新制度,这个过程主要付出旧制度的清理成本和新制度的实施维持成本。当然有的制度可以借助于上层次制度的实施机制来维持(比如说契约)。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制度变迁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制度供给主体(有能力决定制度供给的人)在制度变迁中得到的收入能够涵盖其成本,这就说明了制度变迁不仅和变迁的总收入和总成本有关,而且还与成本和收入的分配有关。因而,笔者将长期内由于发起者追逐潜在利润而引致的制度变迁称长期内制度的自发演进,而在短期内制度供给主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可由其自身的利益引致制度变迁,将此称为短期制度变革。两种形式的制度变迁的根本区别在于特定制度供给主体的相对稳定性独立性,即其是内生还是外生制度变迁过程,因此,可以把制度变迁理解成长期内制度自发演进过程和短期内制度变革过程的总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和短期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概念,而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制度供给主体的存在而言的。

3 制度均衡及其效率

制度的不均衡一定会引起制度变迁吗?制度系统受到不均衡因素的冲击而引起的制度变迁最终会指向制度均衡吗?均衡是否有效率,即经济系统是否可能存在较长时期的低效率制度均衡?那么应如何促成一项制度变迁以增进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要促成制度变迁,必先影响决定制度变迁的因素,即提高制度变迁中的收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改善变迁过程中的收入、成本分配状况。笔者认为,开放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理解成经济系统之间和经济系统内相互交流物质、信息、能量的状态和过程,开放在整个制度变迁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开放引入了制度竞争机制,学习机制,增加潜在利润,降低了制度变迁交易成本,为获取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及跨越式制度变迁提供了可能性,很难想象没有开放,会有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状态或满足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制度是集体行为的结果,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加上制度的非中性,故除非是一致同意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否则不存在一种人们都满意或都不满意的制度,离开了制度效率和制度供给主体(制度决定者)及其能力来探讨制度均衡是不能说明问题的。笔者认为,把制度均衡理解成制度供给主体(制度决定者)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或满足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或许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效率在经济学意义上一般指资源配置效率,于是制度效率便可理解成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意义。罗纳德·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中指出:交易成本为零时,制度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交易成本为正时,制度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当制度内交易成本为零时,在这种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资源会自动有效地配置;当制度变迁交易成本为零时,一种低效率的制度会自动地被另一种高效率制度所取代,因而此时制度效率不成为问题。当交易成本为正时,制度内资源配置会受到制度内交易成本的影响而降低其制度效率,不同效率的制度之间的相互替换就有可能被制度变迁交易成本所阻碍,这时制度效率便对资源配置具有了意义。

长期内,一切都是可变的,长期的制度自发演进在制度效率的作用下将会最终导致有效率的制度均衡。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和曲折,但作为一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在短期内,即一些特定制度供给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制度系统受到某种不均衡因素的冲击而且引起的制度变迁可能会使制度系统象收敛的蛛网模型一样逐渐走向均衡,也有可能会引致制度系统象发散的蛛网模型一样越来越偏离均衡态,当这种偏离足够大时就会冲击现行的制度供给主体,当现行的制度供给主体恰好是指基础性制度层次时,巨变便发生了(如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因此,由于制度需求者与供给主体的不一致以及他们的目标函数,收入成本函数的不一致,短期内受制于制度供给主体相对稳定下的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和变革制度供给主体的交易成本,制度的非均衡不一定会引起制度变迁,经济系统也可能停留在低效率下的制度均衡。

4 对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构建可以理解成是总体上保持基础性制度供给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对稳定下的制度变革过程和次级性制度自发演进过程的总和。根据上面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持续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身建设。中国改革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市场制度的总体兼容性,两者分属于不同层次的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就是要改革掉那些和市场秩序不相容的部分,使制度供给主体的收入成本函数、目标函数与人们(制度需求者)的收入成本函数、目标函数更趋向一致,以降低制度变迁中的交易成本;持续增加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知识,提高其制度设计能力,拓宽其制度选择集域,从而更有利制度变迁;降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运行成本,从而以更低成本供给维持制度。

(2)加强人们(制度需求者)自身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全民素质,可以构建更合理的个人收入成本函数、目标函数、降低推行新制度的阻力,有利于制度变革;提高全民素质,可以降低制度不均衡潜在利润的发现成本,因而更有利于制度自发演变过程的低成本进行。

(3)把握制度变革的切入点及制度变革幅度,以防止制度系统陷入发散的蛛网模型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4)始终重视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开放无论对于制度供给主体、需求者还是对于整个制度变迁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坚持开放,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构建便无从说起。

(5)努力降低制度变迁中的交易成本,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得以顺利构建并成为有效率的制度系统,持续努力降低制度变迁中的交易成本便成为问题的中心,因为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成为低效率制度存在的理由和制度效率损失的限度。

参与文献

1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罗纳德·科斯.契约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99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物理思维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68-02

一、基本概念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与分类

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指导之下,建构主义者在对传统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新观点。建立在一系列观点之上的建构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认识过程中社会因素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认识者不必建构现实世界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

2.物理思维分类与基本方法

物理思维分类主要包括:①物理抽象思维:通过物理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材料的运动规律,最终认识物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②物理形象思维:建立在物理表象基础之上的物理形象思维主要特点表现为形象性、二维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③物理直觉思维:通过高度简化浓缩之后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科学的猜测与设想。

在物理学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物理思维方法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一套完善系统,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推理法、抽象与概括、科学臻美法以及等效、数学等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1.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激发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师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信息、资源,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体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在课堂疑问中应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并通过不同学习途径达到目标,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2.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建构学习作为一种诊断性和反思性学习方式,意味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而学生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各种诊断和判断学习目标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教师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思维批判性。

3.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在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原有的知识,然后通过更高层次的认知同化或顺应过程,重新建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两者结构间的联系或规律,在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总结共同因素,上升至更高的层次,将新、旧知识重新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此一来,学生必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与深化形成新概念。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品质培养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在概念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包括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其次,物理教学还必须在规律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了解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培养物理思维的灵活性。②通过“协作”、“会话”等形式剖析物理意义、适用条件与范围,由此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再次,还必须明确物理习题教学在全面培养思维品质中的作用。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

形象思维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注重学生物理学习的实践性,在加强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物理表象。同时,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物理形象,形成广泛摄取物理表象。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展开想象,掌握形象思维的方法,如通过类比法由旧知通向新知;在物理习题教学中重视图形结合;抓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等。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为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创造物理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②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是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可以充分应用原有物理知识,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教师要“授之以渔”,应当教会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在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④引导学生在抓住物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理清物理教学的因果分析,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直觉思维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直觉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根据对事物的知觉印象,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并由此形成合理的物理认知结构。②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重视整体分析,加强立体思维,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最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物理直觉思维的能力。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将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提倡学生争辩,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良好习惯。④建构主义理论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直觉思维,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和训练。

四、总 结

目前,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培养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责无旁贷。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挖掘素材,在对传统物理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之路。

参考文献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5

关键词:建构;情境;协作;互动;同化;顺应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10-014-05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新型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外语教学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它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入手,探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学的新举措。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主要代表思想

形成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形成于60年代初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ning theory) 以及90年代初开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是外语教育领域深受影响的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主张S――R (刺激――反应)公式,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认为知识的积累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只是外部刺激的结果,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机制的能动作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灌输语言知识,提供外部刺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行为主义理论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和协作性,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认知图式的建构,并且这种建构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巧妙地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je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S――R公式,提出了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timulus)被个体同化(assimilate)于认知结构(texture)之中,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response)。他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智慧活动。皮亚杰强调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并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人的心理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在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输入时,并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复制储存,而是把新的知识信息与从经验中获得的东特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新知识与过去存在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相补充的过程。同化是指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收进来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是原有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即“图式”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指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认知结构自身发生重组与改造,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是原有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即“图式”改变,是质的变化。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强调个体内部对意义的知识建构,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强调环境创建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1]。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J. Bruner)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理论,他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主张课程在其固有结构外,应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留有余地。他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建构;他强调个体与课程教材、教师以及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

布鲁纳还扩展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提出了儿童的三种不同思维方式,即行动的、图形的和符号的。维果斯基(L. Vygotsky)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社会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活动,维果斯基创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他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建构过程的社会性,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同时也非常重视学习者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中介的作用,中介作用主要是借助语言实现的,也就是教师可以使用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实现各种功能,如引导、启发、反馈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即达到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和费厄斯坦( R. Fuerstein)彼此独立地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言语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所有这些都使建构主义理论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并为它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2]。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观及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宰,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语言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促进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协助学生制定近期的和远期的可以实现的学习计划、目标,训练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力,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3]。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情境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法(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并且对同一内容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同一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在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主动进行自我探索、争取尽量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教师要设法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的技能,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过程观和学习者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这是个人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种信息的记忆、存储、复述和简单应用。建构主义阐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它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管理和责任,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应该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分工协作、结对训练、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得到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减少学习焦虑,增强自信心。学生应该摒弃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同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外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主动选择、同化、顺应输入的信息,使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结构[4]。语言的习得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输入向吸收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外语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向多边互动转移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知识的传授几乎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根本没有机会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过程,它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建构主义认为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十分强调协同学习,充分肯定社会群体学习和同伴合作的价值,它认为教师与同伴都是学习者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学生与同伴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更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学过程要想达到效果最优化,就必须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边互动,使外语课堂由静态变为动态,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具魅力,使教与学双方都处于积极状态。

(三)外语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情境化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把知识点直接展示给学生,有时也提供几个信手拈来的简单例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记忆。这样脱离语境去讲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只能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却会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所以缺乏创新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4]。为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及个性需求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活泼而又有丰富信息的交际活动情景,通过学生与老师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和会话来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

(四)外语教学要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语言实现的。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不断地重温已学知识,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语言材料,并主动地根据已有的知识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根据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语言课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言语互动,更应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成为在社会和情境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7]。由此看来,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模仿范例和增加语言输入,他(她)还应通过自己的语言调节学习行为和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也就是承担各种中介作用。故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目的语组织教学,为学习者增加语言输入,同时为目的语学习创造适宜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更好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五)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8]。语言学习需要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所以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外语教学中需注意文化的导入。否则,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很多学生,虽然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量也很大,语言基本功也很扎实,但一到实际运用便会闹出很多笑话。所以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让学习者完成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正确建构,就必须进行文化导入。

(六) 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目前,外语教学中,学生学期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来确定的,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比例,这种评价模式只注重最后结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故此,我们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开创出一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能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考核模式。在这种新的考核模式中,期末笔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5%,而平时成绩(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占45%。平时成绩需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作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来评定。在评价平时成绩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建构性,它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本人是对自己知识建构的最好评价者,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进行语言能力的自我分析,培养语言学习的元认知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自我分析评价能力、具有思辩能力的创新人才。此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即协作学习)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之间通过结对练习或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分工协作、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在平时成绩的评价中,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故此,在实施平时成绩的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本人、同伴和教师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不再由教师单独承担,而是把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结合在一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评价信息的来源就更加多元化,评价结果也就更加客观、公正。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每个月进行一次,学期结束时算出总成绩。另外,为了使期末考核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期末的笔试题试卷不能由任课老师单独出题,而是从同一年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建立的笔试题题库中提取。

结束语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建构性,他们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们提倡情境教学,主张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即协作学习)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必将对外语教学起到有效的启发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外语教学摆脱常规思路,迈出跨越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M]. Mays(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2.

[2] 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王 楠,王 星.试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设计[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4] 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 [J]. 外语教学, 2003(2).

[5] 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应外语教学[J]. 外语界,2001(3).

[6] 侯万春.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大学外语教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7]陈桂艳.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英语词汇教学[J]. 社科论坛,2004(1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高中英语教学

学习是一门艺术,高中学生如何学习好英语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将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上去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对于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该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正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1.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源于美国,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集合了众多学科之精华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一致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这也被称为建构主义的第一信条。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的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鼻祖,其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其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种形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不断演化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知识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此外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的过程是从兴趣出发从而获得知识,并对其进行记忆产生一定的感情并获得一定的感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运用于实践中达到一种平衡之后再次产生兴趣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教师观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标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有用的意义建构,激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其二教学的目标以社会文化和文化适应为主;其三,将专业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二、建构主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第一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及教师两方面,具体表述如下:

1.有利于帮助学生摆正对学习英语的认知

如今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不断构建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而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而言,高中是人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同样是决定着一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将建构理论应用于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帮助高中生摆正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了良好的、端正的学习英语的态度也就利于提高高中生学习英语的效率。高中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极大的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对于英语的教学工作而言也就水到渠成,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困扰。

此外,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的真正境界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英语同样是这样,高中时代学习英语正是一个黄金时节,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重视学习英语,将其作为一种技能的掌握,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知识观。

2.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通常而言,对于中国的高中生学习一门外语相对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着一些抵抗情绪,这给高中英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的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逐渐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这样高涨的学习氛围将极大的带动老师教学的效果。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的学习应注重在学习上的互动,互动是双方面的,只有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使得老师教学的情趣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效果达到极致。对于英语的教学中欲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很重要,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有利于英语教师改进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的目标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理解和对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重视在教学中对于英语文化的一种学习和不断的了解,只有对一门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了个大体上的掌握,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重视对英语读、写、听、说有效合理的把握。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方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教学,帮助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高效率教学,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自我反省,实现教师自我水平的提高,对英语教学的工作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小结

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作用的分析,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阐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会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从学生和老师方面都能很好的体现,都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芳.高中学生反恩学习能力的培养[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

[2]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3]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旅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