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支教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支教的原因范文1

1、有二方面原因:一是偏施氮肥、重施农药、光照过强、防冻不力、空气干燥和外力伤害等物理病害所致;二是病毒、病菌、虫害造成的生理侵害,如铁锈病、褐锈病、枯尖病、根腐病、疫病等感染所致。

2、要使兰叶不焦尖,就必须提高兰花的品质,选好落山兰。好花出好苗,加上精心莳养就会得到不焦尖的壮草大苗了。当然,创造与兰花生长条件相适应的莳养环境、精心调养,找准尖焦原因,通过综合防治,也会使兰花永葆秀色,使一些有焦尖病状的弱草得到改善和根治。

(来源:文章屋网 )

支教的原因范文2

好奇心对探索精神是重要的,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探索(不能说有了好奇心才会去做题)。当然,好奇心引起的探索包括课内的,但更多是课外的,它没有规矩可循。有探索,才会有新发现、新成果、新思路,这就是创新。而好奇心对做题来讲促进不大,甚至是浮躁的表现,只探索不做题意味着浪费时间探索半天,该考的知识没掌握多少,不考的能力掌握一大堆,这是时刻考察学生分数的教师最不愿看到的,甚至视为不务正业,要严加管教。所以,牛顿、爱迪生在棍棒教育面前也成了低能儿。

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内容掌握的情况。如果不敢独立思考,只会模仿,仿古崇外,不会创造性地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是能读死书,会死读书,最后读书死。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给千方百计地掐掉了:如果学生想的内容、答的内容有与标准内容答案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就意味着将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教师教的内容,也只能局限于课本之内、考试之内,否则不但白教,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而是监狱,思想羁勒在这个监狱里呆久了,就老实了、顺从了。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只要分数高就一切好说,就是我国教育的灵魂。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得出分数制从形式上是束缚、干预,从本质上造成奴性思想和奴性教育:

1、分数制会降低学生对创新的兴趣。一些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分数取向和创新取向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2、分数制降低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学生因成绩而降低了对正在学习课程的兴趣,容易出现思维肤浅化的倾向。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用百分制评定成绩的学生与只给定性反馈而不给分数的学生相比较,前者的创造性大为逊色。如果学生知道采用分数制,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任务要求越多,其成绩就越差。

3、分数制会降低学生能力的发挥。

4、分数制浪费了大量可用于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时间。

5、分数制破坏了师生间的关系,使教与学的乐趣荡然无存。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把学生对自己的赞美之辞怀疑为为了提高分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评判试卷,班级听到的是围绕分数而进行的不足挂齿的争论,教与学的乐趣便荡然无存。面对此种局面,教师也感到厌烦。

支教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教师责任心;学习无用论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19-01

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法的不断推行,高效课堂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事业已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让人心寒的是教学环境改善了,教学手段更新了,教学资源丰富了,可教学质量却怎么也提不上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综观全局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学校及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课改”、“新课程”、“参与式”、“高效课堂”等名词成了教师们茶余饭后,闲暇之余讨论的焦点话题,但同时也是教研教改过程中困惑大家的难点问题。由于大多数教师对它的认识不到位,加之理解不够深入,盲目效仿,追赶潮流,从而导致许多教师不但没有学会课改热潮下的新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而且还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忘得一干二净了,弄得他们是不知所措,如一提到参与式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挪挪桌子,动动板凳;一提到新课程,就是对学生的的回答对也说“你真棒”,错也说“你真行”,真是把教育的本质忘得所剩无几了。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的普及,教师压力的增大,使得一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缺乏,总认为自己的工作过于苦闷,过于单一,成天想着转行到其他单位如何去享清福,所以每天的工作也只是简简单单的尽尽义务而已,一节课,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要把它完完整整地上下来即完成了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设计教案无非也只是东抄西挪,了了几笔,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研究了。久而久之,作为教师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也没有了工作的目标,如此,教学质量怎能提高?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如此。也有一部分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可是一味地追求质量,却忽视了过程,把成绩看得太重,轻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学生一旦升入到更高一级的学校或班级,他们的成绩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一落千丈。而近年来,学校也总是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做为工作的重点,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为工作的目标,却很少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及感恩教育,长期下去,使得更多的学生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辛酸,不知道教师的良苦用心。加之义务教育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他们都自认为有了可以永远依靠的大树,有钱没钱都能上学,总认为老师教学生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学校有义务,老师更有责任。他们却并不知道也并不理解所有这些好的政策的真正用意之所在。新形式下他们早已忘记了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回报,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可实事是我们却忽视了这一切。学生不懂得珍惜,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的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能给学校教育提供必备的保障。所以社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

近年来,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严励整顿学校周边环境,而作为学校,也再三想法改善学校周边环境,但最终也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如学校周围开网吧,建歌厅等,那些见钱眼开的商贩们,明知道网吧是不充许未成年出入的场所,可他们不仅装作文盲对其视而不见,还把网吧专门开设到学校附近,对学生专门提供许多优惠政策,甚至有部分商贩还专们为学生提供“学校检查应急通道”等。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的中小学生不上网吧的微乎其微,几乎占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有过夜不归宿,进网吧上通宵的经历,并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更多。

加之近年来进城打工浪潮的兴起,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无心学习,这进一步使得学习无用论在整个社会愈演愈烈。学生们总认为,如今社会形式好了,各种惠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多了,有知识与无知识没有太大的区别,打工拼搏做了大老板的人很多,与其坐在教室里“浪费”时间,还不如趁着年轻,赶紧出去闯荡一番,说不准,有一天自己也就成了有钱人了。岂不知,靠运气成功的人天下有几?而正是这种不良社会氛气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信以为真,好多学生连中学都上不完,就外出打工,甚至有些连小学都不能顺利毕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哪还有心思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

三、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支教的原因范文4

【案例】我班有位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是大家心目中的学校尖子生,同学们遇到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老师在课堂上也把最难的题目留给他解答,可是这位同学一遇到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有时甚至很差,问他原因,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拿起试卷就心慌,心越慌就越不会做,连平时记得很牢的公式定律都忘记了,脑子里是一片空白。

【分析】这就是考场“怯场”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一种心理活动障碍。如果在这种怯场状态下的情绪波动与回忆之间发生恶性循环,那么怯场的心理症状会不断强化,不仅形成习惯性怯场,严重的还会由于心理上不能接受强烈的情绪刺激而产生休克。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是一种焦虑情绪产生的心理障碍。

一、怯场现象产生的原因

1.家长、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当学生本人感到难以实现这种期望时,就会产生忧虑情绪,由于学生把考试看得很重要,也会常常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主要心理障碍是“如果考不好,那么……”的思维形式。

2.生活环境不理想也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包括家庭经济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学生不能适应而是被动忍受,长此以往幻想逃避,但考试将其拉回现实,使考生的情绪难以平静。

3.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失败,心理受挫。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失败”所带来的“待遇”,不能适应这种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对待方式,久而久之,自怨自弃形成心理疲惫。

4.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善于调节心理冲突,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自我认识能力差,对于生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于矛盾和冲突不能正确妥善处理。如某次竞赛教师没有让他参加,就会怀疑、苦恼和焦虑。

5.突发的意外刺激也是导致焦虑情绪的一个原因。比如亲人发生意外,家庭出现重大打击,个人因病住院等不幸事件造成意志消沉。

6.考试时提前兴奋,想不该想的事,结果导致耗时过多,形成焦虑。

7.由于基础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考试兴奋不起来,思维展不开,结果用时太多,等到一切调节好了,时间所剩不多。考试“怯场”对学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据心理学家研究,适度的焦虑可以催人奋进。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一点紧迫感、忧虑感,他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二、如何矫治怯场的焦虑情绪

1.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要认识到考试仅仅是检验学习收获的一种手段,成绩的好坏并不是评价你平时学习优劣的唯一途径。

2.考前多回想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想到自己也有成功的时候,时刻保持兴奋、愉悦的心情。如果感觉紧张,适当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以平静心态投入考试之中。

3.在学习中可暂时避难就易,以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4.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乐观精神,提高耐挫能力。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见人人都会遇到挫折,经历失败,这没什么了不起。“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冷静分析原因,对未来充满信心,形成开阔的胸襟、乐观的心理。这样,焦虑的情绪就会一扫而空。

5.从古今杰出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当你学习、考试或做某一件事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时,你就想想平时最敬佩的人物的做法。这样你的心情可能会稳定下来,然后再着手做你要做的事,长期坚持下去,保持旺盛斗志,培养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支教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现状 对策

音乐素质不是简单的指聆听音乐,而是从历史文化、美学观念等方面去品味音乐、感受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生源方面来看,他们文化课方面的成绩普遍没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好,但是他们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音乐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我国高职音乐素质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需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比较肤浅

我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低的。很多学生提起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哼上几句,而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了解的很少。完整地听过一首协奏曲、看过一部歌剧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5%,甚至有的学生对我们国歌的词曲作者都不了解。也有学生能够演奏乐器,但是,他们仅仅将这作为一门技能,而不是将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和具有丰富内涵的宝藏。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肤浅,会直接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力

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不能够感受到出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的美感,对音乐课有应付心理。学生们选修音乐课只是为了比较容易地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的任务。音乐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门课程,我们只有在长期聆听、感受艺术魅力,并结合音乐作品产生的环境及主题、旋律的发展、乐曲结构等才能够更好地领略到音乐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在聆听音乐时不能很好地体会音乐的内涵,很难找到聆听高雅音乐的乐趣和动力。

二、高职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育制度、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学生本人对音乐的兴趣等会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不尽合理,而普通高校教学组织能力欠缺、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存在。虽然目前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地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比较大的学科上,而对音乐等学科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安排,往往给这些学科安排的极其有限的课时经常其它学科挤占。等这些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以后。仅靠每周一两个课时是不能够弥补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空缺的。二是音乐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加之音乐素质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学生只有在为了拿到音乐课相应学分的时候,才会被动地选修这门课程,以至于音乐教育陷入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境地。三是学校的音乐社团影响力十分有限。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有很多学校也都纷纷成立了音乐社团,司是社团成员的数量相对于全校的学生总数来说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有限的成员当中,绝大部分是音乐特招生,其它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水平与他们是无法相比的。虽然也会组织一些演出活动,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支教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因材施教 教育教学质量 岗位需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而“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教育瑰宝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教育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成长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下成长、成才,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我认为:在高职院校正确实施“因材施教”,对于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关系十分密切。[1]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因材施教”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应在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我认为,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的“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自备的“才”;一方面是指社会需求的“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教育;二要根据社会的岗位差异,培养岗位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众所周知,本科院校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本身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们认知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类教育。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批热心工程技术、热心一技之长,拥有技能,愿意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回报社会的人。”对于这类人才,应该采用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2]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宗旨,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对各类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己任,高职院校就必须以社会对各种各类岗位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院校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标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办学要因所在地区对人才的需要,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据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依法办学,还要自主办学,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企业、市场,深入开展社会各行各业急需的专业,并紧密依托行业,走“校企合作、共育高职人才”之路。[3]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层次,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在专科层次录取的,他们大多数智商、情商一般,但自尊心较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差,但自私心较强。虽然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基础文化学习,但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他们学的不够扎实。对知识的运用,实践技能操作更是甚少,道德修养无从谈起。当然,在他们中间还存在一些优秀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热情还是很高,关心学习成绩,注重实践技能;同样也有一些学生知识底子稍弱,求知欲较高;还有一些相较差些,上学只为拿到那一张证书。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各种层次和门类增多。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在校的学生日趋显现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即实施“因材施教”。[4]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针对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而制定。但现实中社会的岗位需求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除了少数用人量大的岗位可以实行订单式培养外,高职院校开设的现有专业无法囊括所有岗位。如今相同专业的学生就业于不同岗位,就会感到不同岗位对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时,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能力也是不同的,为此要求高职院校实施“因材施教”,即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采用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如何正确实施“因材施教”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正确认识因材施教,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做法:对待学习好的学生,多讲一些知识;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少讲一些知识。这是对高职院校因材施教的误解。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学生自备的个性“才”与社会岗位的“差异才”两个方面。其次要牢牢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严格结合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并以此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