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素质 教育 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素质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我们研究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本文就从系统视角对素质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

一、素质的基本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质的释义是:“①指事物的本来性质。②素养(平日的修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对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词典对素质的解释可以看出素质的本义是人或事务的本来特点和基础,是指人和事物本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今天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提到的素质概念的内涵与词典对素质解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现代人们已认识到素质的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素质既包含人遗传来的自然能力和品质,也包括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逐渐形成的品质。二是素质是由人较稳定的品质和能力构成,凡是不够稳定的品质和能力,不能称为素质。三是素质本义已由过去通指人和事物变为专用于特指人的概念,即只有人才具有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给素质下这样一个定义:素质,指人在先天遗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二、素质要素的系统分析

按照系统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素质看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和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不同类型人的素质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从人的个体素质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智能和技能素质、品德素质等。从社会需求层面看,人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从发展的视角可以把人的素质区分为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发展素质。素质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层次系统,每个要素本身又是下一个层面的子系统。如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由其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等要素组成。政治品质又是由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水平等要素构成。在素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区分层次和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在同一层面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各要素也相互影响。比如,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直接影响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的高低,通常说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人,其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相应较高。但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却有着较低的品德素质。这说明了素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和联系是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三、素质要素的系统整合

素质的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的各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良性系统内各要素是相关的,和谐的。这就强调一个人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人全面的培养,使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教育只偏重了人某一方面或个别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系统肯定是不和谐的,系统功能的发挥将会受到削弱。由于素质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对各种素质要素实施孤立教育,而是从素质整体出发,把各种相关素质要素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即把身心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力素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符合素质系统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四、环境对素质系统的影响

素质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相互作用。系统功能的发挥受系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素质教育是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由于个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又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制约,一个人的素质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就说明了素质是具有个性和局限性的,表现为一方面个体的素质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点,另一方面个体素质系统内的各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可能都发展到最优化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全才”的人。因此要求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像工业生产产品一样要求产品具有一致的规格,不能期望把人培养成各方面素质都最优的“全才”,必须根据个体素质所具有差异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J]. 2002.

[2]丁帮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教育永恒;大胆尝试;注重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40-01

课程改革是教育不变的主题,创新是教育永恒的旋律。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学关键,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有责任去做尝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之踏着改革之路、迎着创新之歌熊熊燃烧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教师,我也在积极的探索、寻觅,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这儿有幸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政治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然而,由于传统的一言堂,教师所谓的权威将学生鲜活的个性、蓬勃的激情压抑下去,于是课堂成为死水一潭,学生成了提线木偶。而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它强调人本精神,呼唤人文情感,关注人的感情和价值,关心人的完整心态,以人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有爱说爱动外向型的,也有沉默寡言内向型的:有爱好体育舞蹈的,也有爱好文学艺术的;有爱刨根问底的,也有爱展望未来的......学生个性鲜明多样,对我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要求,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反应和态度,不同的言论和行动,这时我没有以标准答案去规范、约束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要言之有理,行之有据,此时,课堂上便有了个性的飞扬。

二、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之所以给人死板的面孔,就是因为条框太多,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敢大胆尝试。久之,学生便习惯于等着老师说出答案,丧失了思索、创造的渴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生带入浓郁的探究氛围中,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课堂。因此,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堂。如学习“应当走出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到底怎样认识金钱,是否有钱就变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斑中针对”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组织学生进行了争辩,使所有学生明白了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是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又使学生在经历挫折、困难中享受获得知识的无穷乐趣。

三、引导学生迈出校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仅仅装满知识的大脑只是容器,只有学会运用知识的大脑,才是知识的再生器。知识要靠行动去打磨,才会有璀璨的光芒;能力需要靠行动去检验,才能造就坚实的脊梁。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强,时代气息浓。我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杂志报刊,把听到的、看到的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和教材上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着收获沉甸甸果实的快乐。

四、注重整合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丢失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思想伦落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如我在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时,对美轰炸我驻南使馆的丑恶行径深加痛斥;在讲“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时,对“的两国论”表示极大的愤慨;在讲“公民道德建设”时,对社会上还存在”见死不救”、“拾金就昧”等现象表示深深的优虑......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的付有”魔力”,吸引并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使之成为他们风雨路上永远的明灯。

五、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核心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因素将越来越决定于教师素质这一决定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息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的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要能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

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3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兴趣素质教育认识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小学数学则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整体育人功能,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学习素质理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持续不断的改进,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三、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注重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著名数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学的成败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教师在该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不提倡“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注重帅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其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2.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如何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说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思考体验来锻炼思维能力,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联系生活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4

一、充满信心、主动应对

长时间以来,受传统观念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单一地把成绩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评定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希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适应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要求。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改进我们教育教学的有利契机,我们每位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坚定信心,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不断落实和探究、完善新课程下的政治课教学,使自己能够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更新理念、推动发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我们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来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对教科书要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教材当做是万能的、唯一的依据。政治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意识,努力开发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经济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日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重新认识政治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倡导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开放、探究性的学习,将教学看成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这样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内进行的教学设计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想、所感、所悟、所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最后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和培训优势,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和支持,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准确把握,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期待着教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地发掘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知识套餐”。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的实际价值。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素质教育;实施对策

1 人文素质的涵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广义上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上的人文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美学、法律等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现代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2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2.1 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应是既重视技能掌握、又兼顾素质培养;既看重客观知识、又要看中内在品质;既掌握技术效率、又明白技术理论,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场地。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职责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职责才是传授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获取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2.2营造新型校园文化,优化人才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牢固地影响学生以至终身。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是要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二是要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三是要加强校园景观设施建设,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四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在严肃考风考纪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营造优秀校园文化。

2.3 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与职业道德教育

人生有几个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正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可谓学习的黄金季节,成才的关键阶段。为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学校务必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工作的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除加强德育、法律、诚信教育、公共关系及美育等科目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应利用校园信息网络、报纸期刊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育德”增添营养。学校可不定期地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英模人物做专题报告,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建立提供素材及增加感性认识;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还可通过军训及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适当体能活动,让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增强忍受艰苦、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韧性和能力。总而言之,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首先要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体魄的合格劳动者。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样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高十分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与启迪。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文理不能兼通的局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实际上仍是“两张皮”,既不能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也不能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体会到专业的魅力。如果专业教师在讲授科学现象、科学技术及应用时渗透了人文精神,学生就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思想。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又要有高尚的人文修养,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2.5 构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学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为基础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搞好理论教学,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介绍,加大实验、实训教学比重,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做到严格学生培养规格,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技术本领,就业上岗后能直接顶岗运行。

构建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体系。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独奏者”的角色,减少知识的单向传递和储存,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形成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的能力,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和进行创新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涛.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2]张莲群,周军.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高职院校学报(社科版),2005,(3).

谈谈对支教的认识范文6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