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1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11—03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我国城乡在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矛盾和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校正城乡发展失衡,已经迫在眉睫。积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体系、教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正成为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推行“工读课程计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1998年,91%的高中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的职业教育学分。法国政府以专款、纳税、建立培训基金会等形式保障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城和乡是一个统一体,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城乡一体化的过实质上是一个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就是指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通过制度设置,运用多种方法,把城乡职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让城乡职教资源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表现为“四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资源的互补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首先满足工业需求,满足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从而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直接目的就是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无本质差别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对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克服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寻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乃至对解决“三农”等根本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不再被忽视,将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会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比,无论是资金、师资、实验实习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农村职业教育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也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实际上是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上的体现,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安排,会加剧城乡的分割和对立。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其本质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给予同等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目前城乡职教不均衡的情况下,要对农村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充分考虑历史性因素给农村职业教育所造成的困境,通过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制度设置,实现城乡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既尊重历史,又实事求是,着眼于和谐社会理念,通过职业教育这个抓手,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和乡是一个统一体,城和乡分别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必须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农村不再是一个被忽视、被牺牲的对象,而是城乡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的实施,确立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平等地位,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不平等政策,这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是以系统论的视角和全局观的高度去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突破了就农村谈农村、就农村职业教育论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思路,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二)农村职业教育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存在先天性差异,职业教育的城乡差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体化的理念下,政府应加大职教供给,关键在扶农、促农上做文章。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直接目标在于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在外延规模上的均衡发展,而且更要注重内涵建设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要消除城乡职教发展在教育理念和精神面貌、文化生态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很低的,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必须加大投入,这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我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完全寄希望于国家投入来改善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城市职教资源相对富裕,有些还闲置,造成浪费,而农村职教资源总体稀缺。因此,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将获得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将会得到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支持和辐射作用,将比以往有更好的发展条件。职业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因素敏感的生态体,职业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及办学硬件等条件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政策倾斜与资金等诸多支持,将大大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农村职业教育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大有作为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农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转变成人力资本优势,没有成为人才大国。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匮乏的人才资源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各国发展实践证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资源,尤其是劳动力素质,知识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
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农村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需求,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可结合农村、农民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例如,在农闲时间开办培训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创业及营销物流人才培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干部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教育与培训,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农村职业教育将在服务“三农”和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大显身手。
(四)城乡一体化将为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提供契机
长期以来,农村职教发展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不清,办学机制僵化,办学主体单一,发展举步维艰。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城乡合作办学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为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提供契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办学机制。办学性质、办学形式、投资主体等都可以多样化。要鼓励农村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政府垄断教育已暴露了许多弊端,主要是教育行政体制效率低下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迟缓,而民办职业教育体制更灵活,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办职业教育的缺陷。因此,只有当民办和公办职业教育在平等合法竞争的发展环境下,才能激活职业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潜能,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下,将城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不仅要重视有形资源的整合,更要重视无形资源的整合,在整合中要实现区域联合、校企联合、校际联合,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资源整合中受益,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为拓展。可利用发达地区、名校、企业等资源优势,1+1+1模式(一年在农村,一年在城市,一年在工厂实习)、1+2模式(第一年在农村,后两年在城市)、2+1模式(前两年在农村,最后一年在城市)、集团化办学、设立分校等形式。农村职校要走出校园,主动与社会各业联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职校与社会对接的开放办学体系,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
三、厘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它只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会自发地发展,它来源予农村职教自身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其内在发展活力。
(二)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城乡职教都属于职业教育,都必须尊重职教发展规律,具有职业教育的相同属性,可以相互借鉴,但是绝不等于说城乡职教要趋同化、统一化、同构化。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家要鼓励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并对有特色的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重点加强指导,利用政策杠杆支持特色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一体化和多样化的关系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发展趋势,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并不排除灵活的、多样化的办学机制的重要作用。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走人困境,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机制僵化是其主要原因,职教要科学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灵活的办学机制,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正确处理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
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历教育,它的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培训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过分重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大力拓展职业培训的渠道,特别要重视农民培训,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强农民培训,不仅对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或跨地区流动,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制约中国农村发展和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4/5,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85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75亿人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6%。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有序的转移,对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毋庸置疑,与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密切相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合理转移,根本在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总体偏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远低于城市的65%;小学文化程度占43%,15岁以上的文盲率为8%,分别高于城市的24%和4%。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的作用,需要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展职业教育的规模。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不久,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作出安排,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即一要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要实施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三要实施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要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2004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阳光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职业教育和培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久前指出,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组织各方面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地方政府则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弥补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的不足。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引导本地职业教育发展,对急需的职教专业、培训项目等予以政策扶持。三是要协调职业教育机构和劳动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即培养培训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即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劳动部门对职业培训予以认证并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转移提供政策服务,将培训项目、就业岗位、就业指导和劳动力转移安置结合起来,使农村劳动力在接受培训后即能直接进入市场就业,及时转移出去。通过一系列切合当地实际的措施,发展扶持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二、职业教育和培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其一,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与劳动力的转移有更直接的相互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比普通教育更为直接和密切,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性。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进入社会就业后,将推动经济增长。又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二,开展职业教育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压力。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相对较短,农村青少年大多接受义务教育后,甚至义务教育都没完成即进入社会就业,成为社会劳动力,这种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只能是从事简单劳动,加大社会就业压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延长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时间,减少每年新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压力。
其三,职业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素质,直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更高效率的非农产业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农村包围城市”,从农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要有效实现这一转移,必然要使劳动力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显然,普通教育是不能实现的。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长和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适应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形成自身特色,为地方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4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领域,这需要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在高职院校中,基础化学是化学、生物、环保、监测等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必须要求相关人士及时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更为有效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基础性化学。[1]
一、高职院校在进行基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认识出现偏差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在认识上出现偏差一直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忽视基础化学的重要性,无法将基础教学的实用性体现出来,长期片面地强调基础化学仅仅是为专业提供服务的学科,这样的思想比比皆是。如此定位基础化学,必然会导致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无法发挥出基础化学的真正价值。
2.高职院校中的化学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问题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较为陈旧,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化学教学的发展。从目前的状况上看,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在编纂上依然维持传统,内容的不完善且过于陈旧。虽然很多院校已经关注此问题,并且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更新与改革,在内容上弥补了一定的不足,但是教材在设计理念上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的编纂模式,知识架构仍以学术为主,这样依旧不利于现代化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3.高职院校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弱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较弱是一个不争的实施,这也是使高职教学发展到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为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使基础化学的实用性无法得到真实的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思想禁锢了广大学生家长,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正常的高中走向大学,不得已才将学生送入高职院校,因此高职的学生很少有学习好、思维灵活且接受能力强的人,这样的现状必然会使高职的化学教学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4.化学教学在考核方法上扔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在进行化学考核时,方法与考核内容还有待完善,因为考核方式普遍注重的都是结果,“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过程”的现象太过普遍。考核大都局限在知识的机械性记忆,无法真正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因此,创新考核方式、改革考核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势在必行。[2]
二、解决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高职院校里,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水平,需要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主要的对策在于:
1.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自己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一直都是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只有创新教学理念,采用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依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开放式教学。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或者是利用讨论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基础化学教学的发展。
2.改革教材内容,突出化学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要想有所突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化教材内容,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在改革教材的时候,要尊重传统的化学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教材的整体结构,凸显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材必须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体现出技能培养、重视实践的特点,落实“理论服务实践”的教学的目的,以专业需要为教学主线,实训教材作为教学主体,实训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3.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实现有针对性教学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基础的除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之外,还有学生的学习基础,这一点也至关重要。面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良莠不齐,学校需要采取一定手段强化学生在化学上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教学速度。
在强化基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主要是依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热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具体来讲就是化学教师要在新生入学时就组织一次考试,但是考试可以不计成绩,让学生减少心理负担,能够灵活应对。考试的内容要以基础为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拔高题,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好的学生;之后是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第三层就是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次不要让学生了解,以防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化学学习上丧失积极性。当教师知道学生基础情况之后就可以依据其基础设定教学内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上做到游刃有余。
4.完善化学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复合式考核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必须要合理的完善化学的考核方式,因为长时间以来,传统的方式都是以记忆理论知识为主,但是这类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些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上逐渐完善,强调应用为主、理论为辅的考核理念,在理论考试之外配合上实践技能的考试,从而更为有效地完善化学考核体系,建立起复合式考核体系。
结语: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基础性化学一直都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性工程,本身就具有着长期性与复杂性。在高职院校任职的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教材,在传统教学上不断进行整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基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制定与完善化学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面对在基础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应及时予以解决,不断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水平,保证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俊芳,杨嵘晟.职业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乡村支教的意义范文6
党总支、村委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把我们周楼村关于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创建活动的情况向大家做个简要的回报。
我们××村是××市的东大门,是镇政府的所在地。328国道、××路从村中心纵横交叉通过,人群密集,人流量较大,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1507户,常住人口4937人,流进人口现有400多人,耕地面积3630亩。
在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主管部门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先后召开了总支委员会、村委会、村民代表会和村组干部会,从宣传发动入手,抓紧硬件、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修订工作,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1、建立了组织。村成立了“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村民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其他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村民主任任主任,村总帐会计任副主任,并建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经济建设,社会保障,文教卫生等委员会,五个小委员会均由村条口负责人兼任主任,根据我们村流动人口多并成立了“外来人员专职协管员,整个创建活动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统一部署,有序工作。
2、明确专人。我村按照要求明确专人收集、整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普法、依法治理等资料,建立了相关台帐,建好档案。根据创建活动的标准,到目前,我村硬件,软件资料基本收集整理好,该上墙的上墙,该公示的公示,该存档的分类装订成册存档。并已做到了“六有”,即有牌子有办公室、有会议室,有公开栏、宣传栏,有档案柜,有联系箱。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内部资料“六齐全”即各项制度齐全,会议记录齐全,村务公开内容反馈意见齐全,村委会改选及历次评议干部资料齐全;学法、用法资料齐全,经济、社会发展资料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