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支教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支教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支教背景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背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时期,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模式,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结合的模式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学校和企业全方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行,在给各高职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教理念产生了曲解。在工学结合的背景模式下,部分高职院校极端的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及以上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所谓的“工”就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在为学生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给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而对学生的德育并没有加以规范的约束,甚至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也是对硬件设备的考虑比较多,对德育目标的实现则很少考虑。

2.关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交替学习。因为企业的环境和学校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学生由学校突然进入企业,受到企业的约束,难免会有一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心理跨度比较大,有些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以致出现了一些怠倦、失落、消极的情绪,更有的学生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等情况。

3.教育主体的缺失。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存在着数量不足的现象,有的甚至依靠一些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再加上现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行,更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例如,学校认为,既然已经实行了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进入企业,其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但是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又没有相关的条件来完成这项工作,从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由于工学结合的模式刚实行不久,学校对此还缺乏相关的经验,这也使得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展开。

4.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学教育的模式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企业方面,育人职责不明确,对学生主要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少。而学校由于学生进入企业,产生了“鞭长莫及”的现象。再加上部分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从学校谋取“廉价劳动力”的功利思想,从而使“德育为先”的教学方针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对策

1.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众所周知,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也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完全的人格教育,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提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说也是完整的教育,只是由于现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不要在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丢失了根本。

2.全员参与,明确责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和企业方面达成共识,使双方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子,双方联合,共同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中,企业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也应该定期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回访和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合的局面,从而实现三方共赢的效果。

3.加强校企连接,消除教育盲点。在工学结合的背景模式下,学校应该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优势进行整合。在实训前,学校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教育预案,实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在实训的过程中,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跟踪,矫正,及时的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4.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工学结合的背景模式下,学生面度不同的环境,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其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能够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及时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把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校企双方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心理、意志、情感等问题进行把握,帮助他们克服岗位上的压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迎接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立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J].世纪桥,2011,13:114-115.

[2]叶忠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9:85-86.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2

“不断网”是一个网络支教平台(http://)。本文介绍了济南大学的林绣月博士携“不断网”团队给甘肃张掖甘州区甘浚镇农村学校进行网络远程支教的教学案例。文中介绍了两个案例,其一是把洋教授请进了乡村小学,其二是《说话课》母语学习。

本文图片均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中心学校下属星光小学孩子们上课情景,孩子们通过仅有的一台电脑和一个麦克,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

教学案例

案例1:网络开放课堂把洋教授请进了乡村小学

2010年11月18日,来自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让·克劳德·巴比尔(Jean-Claude Barbier)教授和夫人做客暨南大学创业实验室公益网络支教课堂,同这里的支教老师一起,给甘肃偏远地区的两所小学——速展小学和星光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当孩子们得知此消息,都努力地练习口语,等待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公益课堂的支教老师特地将课堂主题内容设为“Traveling to France(法国之旅)”。课堂上通过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们的口语和巴黎教授的口语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孩子们还是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声地回答支教老师的提问。

也许,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不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不可能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孩子们有了与外籍教授用英语交流的经历,这个可能比提高分数更有意义。网络开放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一个惊喜,把洋教授请到了乡村小学。

案例2: 网络开放课堂——《说话课》

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把洋教授请到乡村小学教英文,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母语学习。《说话课》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笔者担任星光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但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乡村小学的孩子普通话的水平较差,演讲能力较差,一些小孩子不敢在讲台上大声说话。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和济南大学的支教团队设计了以说话为主的语文开放课程。

代号为“和一群集”的支教团队给星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说话课》,到2011年11月,《说话课》已经进行一年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在说话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学生能从容地拿起麦克风说话,基本能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这门课程有多名主讲老师和助教。上课时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们说话,同时点出需要纠正的发音。课堂中学习气氛活跃,大家积极发言,主动拿起话筒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连最不爱说话的学生,都会拿起话筒回答问题。一周一次的网上支教课是大家最活跃的课堂,在课堂上,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更多的是支教老师的远程鼓励和表扬。2011年11月3日支教的主讲老师魏铭恺在教学周记中写道:好像孩子们对和自己生活有联系的事物特别敏感,像上次让孩子们将家乡的植物、动物进行造句,孩子们很活跃,话也非常多,气氛一下子就很热烈。但对一些陌生的东西、故事什么的,反应就会稍慢一点,以后在设计教学时,联系孩子们生活的实际,挖掘孩子们身边的教学资源,做PPT的时候多加进孩子们身边的、熟知的东西,让大家都大声发言起来。

反思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3

评教方式落后。现在的小学生教学试卷中,我们很难发现关于学生建模能力方面的锻炼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建模思想的不够重视。所有这些方面都说明小学教学领域,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开展建模教学的意识比较单薄。

二、小学教学中教学模型的构建探索

1.大力扶植开展下乡支教活动,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现状。我国大多农村学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所以,师资力量相对来说也就会比较低,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我国积极开展了下乡支教的活动,鼓励毕业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可是,这项活动的开展对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力量的强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去支教的老师往往在几年之后就会回到城市中,乡村的孩子们还是没有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下乡支教老师的补助力度,不论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要给予老师相应的补助,以缓解老师对农村艰苦条件的抵触心理。说到根本上,要想改变这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当地农村的经济好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2.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为建模策略的现实化提供背景依据。例如,老师可以设置问题:四名男生、五名女生分别为一组进行套圈游戏,而哪个组的成绩较为好一些呢?老师说:“那么我们以每组中最好的成绩为依据吧。”这就遭到了所有同学的反对。这时,老师就问:“那我们怎么评价成绩呢?”这个时候平均数的概念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了,此时构建平均数的模型也成为同学们当下的需求,对于此建模内容的应用也有所了解。

3.提供充分的资料、培育建模基础。数学建模的构建是基于大量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因此,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应该提供很多丰富的感性的材料,多方面多维度的让学生发现特点,自觉地建立数学模型。例如,我们在学习角度的课题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提供众多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产生建模的思想。老师可以说:“来,大家来看这张照片。”于是,老师便拿出一张比萨斜塔的照片,并且标注斜塔与地面之间的角度。然后老师说:“谁能告诉我那个数字什么意思?”这时老师又拿出一张照片,一张工程方面的制图,上边也标注有密密麻麻的角度数字等照片。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4

城市教师城乡交流教育均衡三角置换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是改善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实效性尤其取决于城市交流教师的认同和实施,毕竟国家及各地出台一系列“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目的是让优质教育带动薄弱学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从应然的角度看,派往农村的城市教师当是优秀的骨干教师,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通过分析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认识城乡教师交流的内涵和意义,清楚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关键阻力,为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科学、合理制订提供思路,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

一、城乡教师交流的内涵

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涵义,有不同的描述。学者黄丽萍等认为,城乡教师交流是指以城市优质学校带动和帮助农村优质学校,以城市优秀教师带动和帮助农村教师,实现城乡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最终使城乡教育不断趋于均衡。学者廖全明等认为,我国的教师城乡交流是指为了达到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改善城乡教师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按照一定要求分别到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工作一定时间的过程和结果。学者吴林梅等认为“城乡教师交流”指在当前我国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失调的背景下,国家为促进教育公平,将城镇中小学教师派遣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或是由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上派到城镇中小学学习的过程,它体现的是师资之间的一种双向供给和流动的过程。

关于城乡教师交流,尽管描述不同,或侧重于城市优质学校对农村优质学校的帮助,或认为是城镇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的互派,共同点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城乡学校教师相互流动以借助城市优质师资资源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不难看出,在这种互派中,行政手段是主体,城市教师往往是贡献最大方。所以,了解城市教师参与交流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加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和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城市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倾向,也尽管我国于20世纪初下发众多文件,诸如《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明文规定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对北京市某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的现象。在被测的100名交流教师中,从职称角度看,一级的占58%,高级的仅占18%;从是否是骨干教师看,非骨干教师占总数的75%,市级骨干教师仅仅占1%。以上数据表明,该县被选派的城市交流教师大多职称不高,并且非骨干教师占多数。另有学者调查显示,有些城市学校不愿派出本校优秀教师,而把在校表现相对差的教师送去农村支教。这种现象在我们去河南省某县调研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该县把近几年刚调入城里或者准备调入城里,或者还没有安排工作的,没什么主科压力的,甚至怀孕马上要歇产假的城里教师派往农村支教,使得支教没能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二)城市交流教师激励措施单一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几乎都把参与交流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评优”优先,再少有其他的“好处”。至于补助交通费用甚至是生活费用大多由城市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行,有些城市学校仅补助有限的交通费用,还有很多学校什么费用都不补助,完全由城市交流教师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曾看到某区最好的公立小学除了优先考虑“评职称”外,没有给予城市交流教师其他任何的激励措施。这样单一的“职称”政策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教师服务农村,但同时也会消减城市教师的交流热情,让他们感到这既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精神激励,只是一种“强制任务”,从而诱发应付心理,降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

(三)城市交流教师监管乏力

按理说,交流教师要接受原单位和交流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城市教师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城市学校认为派出教师为农村学校工作,理应由农村学校对其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认为,无论交流时间长短,城市教师最终还要回原单位,何必与他们过不去,非要像自己的“真员工”那样,对其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呢?所以,即便有些城市教师表现得一般,农村学校在给城市教师出具考核鉴定时仍然会好话一堆。这怎么能使城市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呢?说实话,参与交流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但是,监管的不到位会使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打发交流日子,也会使本想踏实付出或正在踏实付出的教师丢弃支教的职责,随波逐流,降低交流的实效。

(四)城市交流教师评价欠缺

国家开启城乡教师交流的初衷是借用城市的优质师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是,城市教师究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所服务的乡村,怎样评价城市教师是否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地方缺乏评价标准。较多的是讲讲“观摩课”,和农村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实际上很多农村小学不怎么开展教研),或者直接带一个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这样固然可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但城市教师所起的引领作用较有限,更何况有些城市教师被派任务很多,根本无暇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即便有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单位或接受单位也不会将其作为支教期间的考核标准给予奖励或表彰。顶多是交流教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支教工作中描述一下。所以,交流教师做得怎样、做得好与不好又如何,反正最终都会回到原单位。因此,城市教师自觉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五)城市交流教师不适应交流生活

城市学校有着农村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学硬件方便齐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学校领导管理有方、家长配合自觉主动。可是,农村学校的薄弱资源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漠加重了城市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适应还不算费事,最让城市教师放心不下的是家庭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孩子问题,一早一晚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家庭之间奔波;有的尽管住在农村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但是因牵挂家事不能安心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不适应中,城市教师最有感触的是要么每天奔波,要么无法照顾子女,再加上为每天奔波支付的交通费用,和每天不等的交通时间,情绪低落更加影响了支教的态度。

三、提高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建议

虽然有《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很多地方为了履行上级的任务以“晋升职称”为杠杆,选派城市教师,使交流变相地成了被动交流,也就间接地造成了选拔非优秀教师交流,缺乏对交流教师的激励、监管、评价机制,使交流成为“被动交流”,“职责交流”“形式交流”。从而降低了城乡交流的实效,违背了城乡交流的初衷,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促进城乡教师的有效交流,使教育均衡落到实处,结合前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借助“国培计划”计划中的农村教师脱产研修活动,通过着力改进城市教师的下乡支教生活,提高城市教师参与支教的积极性使城市教师起到辐射、引领、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以“三角置换”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选派优秀城市教师的职责

“三角置换”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到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县城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农村中小骨干教师被置换出来到高校参加学习的一种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该模式可以以“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为基点,尝试通过“三角置换”,使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农村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脱产学习理论,跟随城市小学教师进行“影子学习”,从理论和教学现场中模拟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当地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有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的农村学校,顶替他的工作。而师范生被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最终做到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师范生有实习机会三方共赢。在使用这种三角置换模式时,河南某县规定凡是积极参与农村交流的城市教师,不用像以往规定的那样必须为农村教育服务一年,可以随着农村教师的“国培学习”而灵活设定支教期限,比如“半年顶一年”。交流时限的缩短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教师交流积极性,由“要我交流”主动提出“我要交流”。

(二)以关注教师需求为动力,激发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我们知道,影响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不方便。各地有限的交通、话费补助不足以弥补城市教师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精力付出。教师也需要正常的生活。不能只让教师谈“奉献”,谈“职责”,必须从经济上给予充分的补助,使其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乐意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服务。很多行政官员去基层挂职锻炼尚有种种补贴措施,何况无权无势的弱势教师呢?本来促进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师作为具体的实践者被派往一线,干着实实在在的名义8小时工作制实则无法计算时间的工作,为何不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比如根据服务农村时间的长短,可以从物质上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像不等的经费补助、孩子享受优质重点学校教育等。重奖下必有勇夫,只要地方政府、财政机构、人事部门、教育机关愿意付出,就会做到城乡师资均衡。其实,地方政府支出的并不多。因为在“三角置换”模式中,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由国家负责经费补助,高师生由师范院校负责经费补助,只有城市教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交流费用,再加上能参与“国培计划”的名额有限,因此,大大降低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出,使其能够集中有限财力精选优秀教师促进交流活动。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完全有条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政府机关支付到农村支教的城市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用,从而提高城市交流教师的支教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城乡交流规范化

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行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实际上,城市教师应该接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城市学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能够派出支教教师,还要跟踪交流教师,不但及时为城市教师解决生活物质之难,还可以听取城市教师真心引领农村学校的心声,乐于尽己所能为城市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城市教师在交流期间不觉得是一人交流而是有着坚实的支教后盾。这样交流的效果也就由城市教师一人单打独斗“引领”农村变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引领帮助,也就简接地扩大了交流的效应。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能因为城市教师不是自己人反正总是要走就放松对其管理,碍于人情将其考核为“优秀”。农村学校要定期和城市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城市教师的交流效果,既是肯定城市教师的努力付出,又是对其督促和激励。

不过,对于城市教师的评价不是农村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同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或者说他们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城市教师的工作成效。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农村教师对城市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期盼。当然,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教师有无为所服务的农村学校起到引领作用,有无在服务学校通过“师徒制”、教学科研的方式等指导扶持农村优秀教师的成长,有无改进农村学校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应成为评价城市交流教师贡献的一部分。

总之,城市交流教师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我国各级部门要考虑到下到基层的教师现状,从提高教师待遇、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使交流教师尤其是城市教师在生活质量上能有较大的提高以激励支教教师的积极性。否则,无法真正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林藩.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师资均衡的重要推手――以M省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58-62.

[2]廖全明,张莉.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现状、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J].2011,(5):79-82.

[3]吴林梅,李建辉.论城乡教师校际交流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1-84.

[4]鲍传友,西胜男.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及其改进――以北京市M县为例[J].教育研究,2010,(1):18-22.

[5]慕文胜,王海燕.关于城乡教师相互交流问题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07,(5):89.

[6]王念利.“三角置换”在农村教师脱产研修中的尝试――基于高师院校职责视角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7):17-20.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5

“小乖乖,你要听话哦,再吃一口,吃饱了一起长大,咱们进城找妈妈。”每天吃饭时,七岁的吴晓都会边吃边喂他的“小乖乖”――一个又脏又旧的小布熊玩偶。吴晓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平时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就可以进城找妈妈了。“小乖乖”是吴晓唯一的伙伴,吴晓有时把它当成国王,为它加冕;有时把它当成孩子,喂它吃饭。全村像吴晓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无尽的期待和孤独的内心。

心理学家指出,7-14岁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背景离乡。他们一面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另一面却失去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使很多留守儿童无法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如何解决这一“未来群体”的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用制度一路护航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受侵害问题突出,49.2%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现今,民政部门官员没有一个是专职做未成年保护工作的。通过引发舆论热议的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可以看出,县里很少有专业保护儿童权利的部门,政府民政部门的官员偶尔去贫困留守儿童家里看看,但没有设置专职照顾的人员,实际上也管不过来。

“中国未成年人维权第一人”佟丽华一直在呼吁,政府应在农村发展专门做留守儿童工作的人才。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一十百千”工程:在所有县成立一个专职做儿童工作的社会组织;至少培养10名专职的社工、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人员,专职做儿童保护工作的人才;至少培养一百名政府支付一定报酬的志愿者;培养一千名爱心志愿者。

此外,还要有法律的强制作用。主观上有恶意的父母必须受到惩罚。对父母明显遗弃儿童、家暴,放任孩子无人照顾的,从政府的角度,一方面要帮扶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应该发挥法律威慑作用,对主观恶意的父母追究法律责任,才能督促父母更好地保障儿童的权益。2014年12月,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指出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必要时要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从制度上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政府应该改变观念,不只是建立留守儿童关护中心,建立很多漂亮的房子,而是要转化为购买服务,培养人才。只有为农村注入人才和力量,才能弥补农村父母外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2012年,河南省洛宁县试行“儿童福利主任”项目,聘请当地的乡村教师、村干部做保护留守儿童的爱心志愿者,政府每个月补贴450元。并不多的政府投入,却为留守儿童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辽宁省北镇正二村的年轻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要么是年迈的老人,要么是幼小的儿童。村支书王桂兰身患白血病,可她却拿着大家为她捐的30万元救命钱建起了留守老人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并从外地请回了曾在村里当过民办老师的姚俊莲。现在村里升学比例明显提高,王桂兰还要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明天。

给钱不如给爱

“我就当他已经死掉了,或者你告诉他,就当他没有爸妈。要送你们送,我上班忙没时间。”14岁的小强十几天不回家,因偷东西被派出所送到当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打通他父亲的手机,竟然得到这样的答复。

据求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暑假,都是未成年人进站最频繁的时期。这些孩子要么是在网吧不回家,没钱偷东西被派出所送来的,要么是跟父母赌气不回家,在路上游荡被送来的。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大多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等到读书年龄以后才来到城市父母身边。他们常年跟父母分离,跟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加上父母平时管教失当,工作又比较忙,容易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导致他们成为“问题孩子”。

时下的乡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来自父母的温暖,很多甚至常年见不到父母身影,无奈只能被隔代照管。我国是192个参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之一。《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团聚的权利,有受到父母照料的权利。我国存在的大量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背离了《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教育部7月底的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为1.38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已分别达2075.42万和1294.73万。考虑到统计口径的问题,这一数据实际上还是相对保守的,但即便如此,其数量仍极为庞大。

亲情的饥渴,必然导致孩子们转而寻求来自其他途径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种“代偿”,更是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其中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吃饭、休息、玩耍、学习等,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安全感,或精神层面的某种依靠。父母遥不可及,甚至模糊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而学校管理又不可能深入地、普遍地介入孩子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所有角落。

专家支招,父母应该经常给老家的子女打电话。如果不方便,可以向学校的老师寻求帮助,让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有机会跟父母沟通,并形成习惯。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通过微信跟孩子视频聊天。其实孩子非常渴望听到父母的声音,看到父母的样子。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身在外地,但是一直都很挂念他们。父母也可以尝试给孩子写信,最好把信寄到老师手中,让老师在班上读给孩子听。这样会让孩子有自信心。在外打工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你们在外辛苦工作,不仅是要把钱寄回家,更要把对子女的关爱寄回家。

支教路漫漫,我们在路上

“西部阳光”的支教活动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由中国三星携手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开展。中国三星每年在全国各大高校选拔优秀大学生,资助他们来到

偏远山区,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德智体美各类趣味课程。

今年的6月份,志愿者们在网上发起了关爱众筹,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共筹得10866元。王赐洲作为队长,立刻带领着他的支教队伍到农村去,开始为期三周的支教活动。为了节省经费给孩子们买物资,他们选择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从北京到惠水,从路费中省下3000余元钱,计划着全部用于给孩子们买图书、文具、体育用品、教学设备。

经济水平落后迫使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到城市务工,村里就只剩下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志愿者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资和知识,更是陪伴,以及对孩子们心理上的正确引导。支教的课程大多是孩子们平日里学不到的,王赐洲负责教孩子们百科知识,他想让山里的孩子了解山外面更大的世界,然后去发现梦想,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去实现梦想。志愿者们有一句口号,“支教路漫漫,我们在路上”,做公益更需要的是一份坚持。王赐洲的支教之路虽然还不算长,但也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希望,同时也相信他会坚持走下去,并且不断影响更多大学生加入到支教行列。

公益组织是依托

“面对6100万名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可以做些什么?”最近,很多公益组织,特别是儿童与教育类公益组织都在讨论这个议题,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对留守儿童的物质关怀重要,但是心理关怀更显急迫。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纷纷走近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更多心理上的关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提供硬件条件的改善等。在一所农村寄宿学校,一般吃完晚饭上自习前,孩子们都会在学校里三三两两地逛一逛,或者很无聊地待着。每周三学校都会播放一个电影。影片虽然都很老,孩子看了也不止一遍,但是对他们来说,周三晚上能看一场电影就非常开心。这位校长说,安排在周三,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往往最想家最难受,放了电影就会好很多。有的留守儿童大量聚集的寄宿学校,宿舍设施简陋,缺乏温馨感,更谈不上让儿童身心愉悦。在重庆,有的公益组织到寄宿学校美化校园、美化宿舍,每个宿舍的墙上都绘有不同儿童主题图案,为寄宿学生送去温馨。

开展一对一帮扶、暑期与父母团聚等活动。这一类项目中,志愿者一般是一对一,好处是可以保证长期稳定和深入进行交流。但这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依靠纸面或者手机等信息交流,而是要通过前期面对面的活动,让双方彼此认识、了解各自的背景、过往生活的经历和细节,由此找到可以深入和持续沟通的话题。

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推进学校心理课,提供驻校社工、村级儿童福利社工专员,提供在线心理产品等。为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促进老师开展心理课的需求量很大。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简单的心理辅导等知识是农村老师普遍不具备的。一些组织开展此类工作的挑战在于,很多老师明显缺乏内在动力去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而习惯性地愿意采用简单的教育手段。在前期培训之后,后期的督导也需要跟进,否则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带来的成本和人力需求都比较高。

加强儿童的心理热线、法律援助热线,以及个体的心理辅导、社工干预。此类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是专业人才数量、地域限制,还有如何使留守寄宿儿童在情况发生时,非常方便地获得帮助。一对一的模式针对性更强,但是服务人数有限,因此建议可以在对留守、独居、寄宿高危儿童进行筛查和数据库建立基础上做好重点对象的紧急干预。

乡村支教背景范文6

[关键词] 教师短缺;轮岗交流;教师走教;一专多能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标准)》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依照不同的年龄层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这就从政策层面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中小学开设的音体美课程,在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能帮助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音体美教师严重短缺,致使“开全课程”成为空话,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村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去年,笔者对本地区20所农村中小学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具有专业资格的体育教师只有两名,音乐教师只有一名,美术教师尚缺。笔者曾在一所山区中学担任校长数年,学校有500余名学生,教师40名,在非中考科目任教教师中,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是专业教师,其他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微机等课程均为非专业教师任教。这些非专业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基本上靠的是边教边学来凑合应付,可想而知,这些音体美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为此,探寻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匮乏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原因及音体美教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农村中小学有很多民办教师,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中流砥柱。这些教师大多是“”前的高中毕业生,上学时他们学了许多音体美知识:会识谱,会画简笔画,能书写三笔字,熟悉基本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巧,他们担任中小学生音体美课绰绰有余。因此,当时的农村中小学虽没有比较充裕的专业教师,但课程却能正常进行。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各高中学校把视线瞄准到普通高考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上,普通大中专招生未把音体美学科当作必考科目,因此不少中小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也就懒得开设这些课程。因而,学校不仅减少了此类课程的课时,而且这方面的师资投入不断减少,也很少引起领导的重视。进入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波澜壮阔地推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参加艺术类学习班,顺利升入了高等学校,于是,音体美课程又引起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不少家长试图通过艺术类考试来圆孩子的大学梦。学校也从不关注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到相当重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然而,在学校大张旗鼓开设音体美课程的时候,却缺乏师资的充分储备,要找到专业的音体美教师相当困难,出现了师资供需的极不平衡,音体美教师的短缺成了影响音体美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大因素。

从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现状来看,音体美师资短缺的主要根由是:乡村教师走向城镇的“流动潮”导致音体美教师严重匮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热愈演愈烈,尽管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努力对乡村学校给予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但仍有不少乡村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镇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学校本来短缺的音体美教师更加稀缺,“开全课程”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几乎是一种梦想。

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经过数年打磨,形成了一个以语、数、英、理综、文综为主体的强势“师资圈”,而音、体、美、心理等所谓的小课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缺乏音体美师资,谈相应课程的开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部分教师素质偏差,难以实现“多面手”角色。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恢复高考后的中等师范学校,以服务中小学教学需求作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涵盖了中小学教学的所有科目,且要求学生每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领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虽然很多接受过正规的中等师范学校专业培训,但仍是以教学主要的科目为主,大多不兼音体美科目的教学,且他们的音体美知识相对来说也不够扎实,再加上缺乏担当和责任感,自然也就难以承担音体美教学的任务。

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师资不足,就使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现在有的农村中小学编制十分紧张,能把那些必考科目的教师凑齐都不容易,更顾不上开设音体美科目课程。

二、对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及课程开设不足的思考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中小学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几年来,我们在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及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上做了一些思考。

一是可以借“大学生顶岗实习”之势,确保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河北师范大学从2006年5月开始启动了“顶岗实习支教工程”,这一活动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因此,农村中小学可以与当地的师范院校做好充分对接和联络工作,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在校生资源,弥补音体美师资缺乏的不足,让音体美课程能够开设起来。

二是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可为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解围。为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相对短缺的压力,我市教育局从2005年开始,实行城乡教师两年一周期的轮岗交流,每年有近300名在市直学校工作的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这些支教教师中有许多是在音体美等科目教学中富有专长的教师,他们懂业务,对课程教学熟练,教学方法富有实效,他们的到来,无疑能极大缓解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压力。因此,对于该项政策,我们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为完善和优化该政策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三是区内教师走教,便于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师走教是农村学校教师短缺背景下的产物,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课程难以开设的问题。我市教育局积极鼓励农村学校在音体美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开展走教,一般而言,半径五公里范围内的学校都可以采取走教形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为提高走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学区校长也要为走教教师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并在绩效工资上予以倾斜,使他们安心教学,服务乡村教育。这也是破解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是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倡导教师一专多能。一专多能应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一种必备的基本功。在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短缺,甚至由于学校整体学科教师配备存在着不协调等原因,客观上导致有的教师所教非所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既专又多能的教师,才使得农村学校得以正常运转。对于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教学,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倡导教师一专多能也是极为必要的。此外,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实现农村教师一专多能推波助澜,使之成为真正的教学“多面手”,帮助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学难题。

五是聘用代课教师,吸收有专长者为教学服务。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教师缺编,从社会上不断招聘一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着较强敬业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补充,尤其是音体美三个科目,在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从社会上聘任一些代课教师,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缓解音体美课程师资短缺的实践尝试

几年来,为缓解我市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充分利用河北师大学生顶岗实习这一有利条件,有效地缓解了音体美教师短缺状况。从2006年至今,我市教育局先后接纳了20期近800名大学生到全市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要求每期至少有四至六名音体美专业教师作为“种子”分散到全市中小学校,他们既教学生,也指导老师们教学。河北师大尽量满足我市中小学需求,把支援农村中小学教学作为一种责任担当。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中小学校后,充实了音体美科目的师资力量,他们积极传播新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学校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音体美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校园里歌声响起来了,体操做起来了,美术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了。在本市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引进了一名美术实习生,她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投入极大的热情到实习教学中,当年中考就有她辅导的13名学生考入市重点高中美术班,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后,该校对音体美课程开设有了信心,校长也更为重视,想法设法寻找专业教师,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助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第二,积极利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契机,实现音体美教学常态化。几年来,我市教育局每年从市区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轮岗交流,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城乡间的师资落差。从市区到乡村轮岗交流的教师,承担着传帮带的责任,尤其是很多投身音体美学科教学,他们竭尽所能帮助这些学校实现音体美教学常态化,下大力气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有一所山区学校,已有十多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偌大的校园长期听不到歌声。当轮岗交流的音乐教师到来之后,沉寂的校园变得沸腾了:课前一支歌、学生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教职工节日联欢……纷纷开展起来,让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精神面貌更好了,教师更有活力了,学生们在音体美学科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第三,“走教”成为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的一种便捷方式。我市农村有两个教学区率先开展了教师走教活动,选派具有敬业精神、业务素质高的音体美教师,在教学区范围内走教,以确保相应课程的顺利开设。一般而言,教学区的半径在五公里左右,走教教师半天走两所学校,他们有完整的课程计划,严格落实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区对走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倾斜,他们的课时津贴要比一般教师高,且在评优评先中增加一定的分值。这项工作开展三年来,有效缓解了我市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的状况,此项经验仍在推广之中。

第四,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把音体美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之列。我市许多农村学校组织了“音乐兴趣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教师依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吸引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锻炼才智。这项活动自2012年以来,全市95%以上的学校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有效地改善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而造成的音体美学科开设不足的现状。

近三年来,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站在全市教育的高度,为基础教育服务,加大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的力度,利用暑期培训小科教师530名,计划今年暑假还要培训200名,将会彻底解决非中考科目教师短缺问题,这无疑是一项有利于中小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教研部门也要对音体美教师授课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市办高中更要扩大音体美特长班的招生数量,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只有使音体美课程成为促使学生成长的素质教育课,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才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缓解教师的短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需要基层学校、进修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携手联动、共同谋划、大胆尝试,任何“替补”形式的教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缺编,唯有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师资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国胜,张蓓.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如何破解[N].大众日报,2014-3-14(17).

[2]杨旗.音体美教师缺口大[N].京郊日报,2014-9-11(1).

[3]蒋夫尔.新疆兵团“特岗教师”解决音体美教师短缺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2-1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