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品德与社会是重要的课程之一,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课堂效率也得不到提高。随着我国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现状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而提出有利于提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趣味教学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对小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习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一、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教育小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常识,使得小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范,进而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但是,现今我国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德育的真正功能并不能得到有效地l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单向的灌输为主,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往往忽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生活型以及综合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拓展不到位,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相脱节,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不能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就造成了课本中所蕴含的那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部分品德教师只注重传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观念。并且在课堂上师生缺乏交流,教师以获取高分为目的,单纯的让学生勾画和背诵考试的知识点,学生缺少自主探究,以致于使得学生在道德反省和道德认知上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课堂趣味教学的策略

(一)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爱学、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龄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等情境,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活动,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有利设施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我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表演情境,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地通过表演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的家庭情境,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角色的扮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庭情境,并作出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真实的家庭体验中获取自己的感悟,提升也使得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在现实的表演情境当中进行升华,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插入一些音乐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这节课中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同情,帮助小学生培养尊重、同情心和博爱等优良的品质,取得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可比拟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采取数字故事的方法

听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数字故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它集文字、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元素于一身,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课程的意义。数字故事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口头讲故事的方法,把数字故事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以及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成果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着重突出时间,例如:天刚蒙蒙亮、中午时分、两天、三天…每天都在忙碌等词语,最后再突出表达: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从事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的辛苦,了解到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之间在生活中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我们生活中缺少哪一个行业都是不行的,最后引导学生尊重并且感谢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工作和劳动成果的正确态度。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也是促进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去感悟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雷.论情景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合理应用,学周刊,2013.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自主化教学;实践与探微

在继承传统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既是一种极具宏伟规划的战略性指向,又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实际操作意义的战术性指导。作为校园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推进者,广大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素质化教育理念,顺势而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展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结合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是以角色表演为抓手,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表现意识和活动能力。在小学思品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促使他们在深刻领悟中引发更为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收获寓教于乐的活动效果。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内容时,可选取以下情节开展角色模拟实践活动:由三名小学生分别扮演“星星”和爸爸妈妈,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和评委。在一家“百货商店”里,星星因为吵着要买许多东西,爸妈试图劝阻他,但星星也想极力说服爸妈,于是双方发生了争吵不休现象。至于“买还是不买”,可让学生们在演中评、在评中演,教师则从中加以引导和点拨,以此不断完善各自的言行,丰富他们的思想。再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可通过学生扮演父母角色,来表演如何关爱自己孩子的活动,以此亲身体验人世间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情爱,从而在情感互动之中促使他们有效增强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思想。

二是以话题辩讨为抓手,有效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中,有许多与道德认知或学生认知相矛盾相冲突的社会生活事理现象,如小学生上网玩游戏问题,同学生日该不该送礼问题,星期天要不要上补习班问题,如何对待老师和家长批评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困扰学生思维成长的多发性现象。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就某一类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开展演讲辩论活动,让最有话语权的学生来认识和解决。其一,可从中更好地把握学情(思想和行为)动态;其二,在增强学习情趣同时,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辨识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明理,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有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了如下情境:在放学路上,从车上走下一陌生男子对小红说:“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你能带我去见她吗?”教师让同意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则坐右边,很自然地形成了辩论现场。通过一番唇枪舌剑地辩论,最后形成了共识:一旦遭遇看似平常却可能暗藏危险的时候,不要忘记拨打“心中的110”。

三是以开展实践为抓手,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尤其是现代学生,他们大多生长在“龙子凤女”的独生环境之中,普遍具有“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严重缺少丰富多彩的社会锻炼和实际感悟元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中,教师应本着“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原则,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在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逐步赢得潜移默化的理性认识。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关注他人,了解和熟悉校园内外许多人们(“城市美容师”“社会安全卫士”等),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劳动着和默默地奉献着;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各类途径,组织小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中体验劳动、感悟艰辛和享受快乐,以激发其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关键词:品德教育;全新观念;领悟;艺术

品育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从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我作为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名领导,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规律,以校长为首,组织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各项德育工作措施,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管理活动中,重视并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校内外相互联系、协调的德育工作网络,切实提高本校的品德教育质量。

面对新课改的全新观念,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反映小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新课改的最新理念。因此,在德育大课堂中,需要我们从实践新课改的理念出发,从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走生活化教学的道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德育教育中尝试了两点做法:

1 让学生写德育日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是德育教育走向生活化教学的实际要求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体念生存、体念生活、体念生命,进而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我校通过学生把一天的好人好事、拾金不昧、清洁小卫士写德育日记,然后广播站广播表扬,激励学生体念优良品德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从各自的视角中去体念品德行为习惯,理解做人的标准,真正让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去领悟品德行为习惯,去甄别、判断、选择,实实在在的提高他们的理性自觉能力。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教班级的一名学生吃了零食后把袋子乱扔,我看见了对他一话不说,而是带他去看看别的同学是怎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的,后来我对这位学生跟踪观察,他不但不乱扔垃圾,而且还自觉地把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种感悟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思考,是学生用心灵对环境感受的结果,它有别于教师的灌输和说教。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认识过程是快乐的,是体念性的,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升华。

2 设创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德育教育气氛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化 训练 命题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名副其实地实现作文的生活化。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对文化的享受、占有和内化的主体性过程。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本身,是学生自我潜能发挥的过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学生存在、发展,享受、占有和内化文化,使自己成长为人。

二、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分析

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作文兴趣冷淡化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最严酷的现实就是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平时一要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而许多教师在对作文教学做出种种改革不见明显效果之后,也对作文教学失去了兴趣,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上作文指导课,结果教师往往也只是靠自己特殊的身份命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的作文。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老师要学生写即“要我写”,而不是学生“我要写”。越是对作文没有兴趣,越是让学生写,学生就越是害怕、讨厌写作,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作文内容虚假化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即做人”。

作文原本是“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然而,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看不到他们真实的观点和感情。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很多。

3.作文形式套路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等到写作文时就直接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学生作文沿袭套路,仿照范文,改头换面地抄袭“优秀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看一下开头,就知道下面写的什么。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注重思考与感悟生活

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感受。生活丰富多彩,作文就有可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长此以往,就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成是对活动、对生活的一个总结,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和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写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日记、作文比赛、推荐投稿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并以作文方式展现出来。思考与感悟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形式。

2.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调查作文

生活调查作文,以调查、实证的方法展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乃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调查作文通过调查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方式,促使儿童把握社会生活的真实,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形式,在我国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中用得比较少。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展。

生活调查作文的形式有观察日记、参观记录、社会现象调查等。首先是观察日记,例如:小学生自己种植一种植物,然后每天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并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或者养小动物,把小动物的生长情况每天做一个记录,同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其次是参观记录,主要是鼓励学生走进工厂、企业,多了解社会,多了解父母的工作。

四、结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社会性强等特点,与生活更是紧密衔接。众所周知,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然而有生活为什么没有作文?现实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作文教学生活化,正是致力于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致力于充分发挥作文教学之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作用。与此同时挖掘生活之于作文的意义,最终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获得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3-0038-01

作为小学必备的一门教学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是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非常时期和黄金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猎奇心理,对外界事物充满着求知欲,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三尺讲台、一方圆桌的道德说教,而是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只在乎教师所教学生所得。在课改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学校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重视,我们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就目前来讲,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思想教育课程仍然是以“说教”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导致课程设置上存在偏差,与社会脱节,这严重桎梏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思想观念僵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当前观念的僵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作风太浓,固守着大人管教小孩的旧思想。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阳光和愉悦的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主体地位的足够重视,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分数与排名。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将升学率、生源以及学校的声誉放在首位,重“智”轻“德”,将与应试无关的思想品德课程“束之高阁”,这严重阻碍了品德教育的发展。

1.2课堂效果不理想:由于品德教育不在应试的范畴之内,导致学校对相应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情况中品德教育课时安排严重缩水,其课时甚至在临近考试时期被数学、语文等“征用”;其次,师资配备的短板。有关资料表明,大部分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部分学校的品德教育的教师甚至是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的;最后,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许多教师以单向说教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品德道理,但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导致学生对品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3资源整合不够全面: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学校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些传统节日在小学生心中的印象就只剩下了“放假”。同时,良好品德的养成仅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协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影响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

2新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2.1创新教学手段,让课堂贴近生活:学生品德的培养,靠的不仅是教师的口传心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品悟,这样才能是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我的一家人》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家长请入课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聊一聊家里发生的趣事,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亲子游戏,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开展“我想对你说”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一些列活动,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感情,增强与父母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要一改以往“灌入式”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相结合的启发教育。在课堂上营造愉快、活泼的思想氛围,可以适当的将游戏,小品的元素引入课堂,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下主动对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从而引发思考和感悟。

小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通过实践创设情境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参与适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譬如,我在讲授《锄禾》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并要求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当上课钟声响起,我就先让学生以这次劳动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然后开始导入《锄禾》的学习。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兴致勃勃地进行互动性讨论、感悟。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生活经验更不足,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常常会出现障碍。假如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譬如,我在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通过多媒体将庐山瀑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不言而喻地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样,不但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整合资源,产生美感

小学教材里收录的古诗词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整合课文资源上做“文章”。教师必须坚持采取“两步走”的整合策略:

第一步,整合同一主题的诗词。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中虽然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以“送别”而言,有李白的《赠汪伦》,抒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作者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已感情之深;也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和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学生只有对上述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合,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第二步,把握同样题材的作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譬如,我在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疑问:“此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许多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诗人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更加深入地感悟诗词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感悟意境,以诗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