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支教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1
【关键词】农村 初中历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农村基础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主要措施是针对初中教学阶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历史学科而言,务必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1.应学识渊博,眼界宽阔,视野丰富,对各学科都略通一二,才能驾轻就熟地使用教材,才能用精简生动的语言文字为学生们展现一幅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 用语言将旧景重现,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万里。历史简单可解释为记录过去的经历和事迹所留下的痕迹,它总结的是已经过去的诸多事实,它不受后人的知情与否和褒贬评价影响,都会客观存在着。而对于学科知识涉及面不宽广的老师,可能就只会依葫芦画瓢,索然无味地念课本,甚至将错误的历史知识传输给学生,最终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乃至厌恶,更不用谈所谓的素质教育。
2.教师还要有全面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文举止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细致的说,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形成通过自我理解而整理出的准确清晰的历史框架,将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都能够有条不絮地一览无余,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增强其记忆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进一步体现出历史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创造性。
二、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不能靠死板的记忆,而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性记忆。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将以掌握知识为中心变为以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中心。
2.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占据整个课堂时间,而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再一味地被灌输式学习。
3.就是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谓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我们只有真正地学会历史才能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标。对于师生而言,教学或学习历史仅靠乏味的说教和枯燥的背诵是没有什么成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脱离实践的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自身的展现提供机会和平台,以此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
三、注重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
农村大多是穷乡僻壤、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经济落后型地区,村民无法仅仅依赖土地来维系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夫妻选择到城市打工,他们把子女交给父母或亲戚代管。老人对孙子比较“溺爱”“管不住”,因此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斯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这句话也引起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鸣。师生可以在日常的交往及在课堂教学中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建立起和谐共处的新型师生关系。当学生在认知或行为上有错误时,教师不应当对其进行责怪、讽刺或变相体罚,而应该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式,以此换来他们的心服口服。同时,我还在学生的生活方面投以关注,为患病学生垫付医药费,发动全班乃至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进行捐款。爱是教育的桥梁,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学到了知识与品德;爱是理解的纽带,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得到心灵的温暖并学会换位思考;爱是进步的阶梯,爱如同催化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充满爱的师生氛围中,其学习态度、纪律意识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习道路上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会缺乏自信,缺少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当个人在面对不尽人意的学业成绩,往往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觉得黔驴技穷,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虽然每个学生在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效果及生活方面有诸多问题,但是这些缺点无法遮挡住他们青少年朝气蓬勃、光芒耀眼的另一面,在他们身上具备许多闪光点,他们热情奔放、敢爱敢恨、奇思妙想;他们对老师充满敬意,希望和老师沟通,对事物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们会从老师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真善美,并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寻找闪光点,尊重个性差异,追求差异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铺就一条“成人”至“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农村小学班主任是农村小学教育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一、农村小学班级工作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或外婆进行抚养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由于主客体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血缘、亲缘关系,爷爷辈的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加之农村老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无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教育引导。因此,班主任就肩负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任。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
1.关爱学生,引导健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真挚的关爱,这样能使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及困难,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他们,发掘他们自身的最大潜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转变思想,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仅能影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成绩,而且能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年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忽视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认为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完全的“被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居高临下,往往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抵制的心态,难以产生好的效果。然而,在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培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转变思想,尊重和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协作的关系。
3.终身学习,不断提高。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千差万别的成长背景,必然存在个性差别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班主任要想教育好每个学生,赢得学生的敬佩,就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以便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1.以德育人,德育为先。
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相对较薄弱,导致部分学生不懂得相互尊重、不懂得感恩、学习目的不明确,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德育人的“德”,指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思想品质等。以德育人,是指班主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言传身教,教育学生的目的;德育为先,指教育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为先,是班主任通过引导学生对楷模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生、乐观向上、心胸开阔、沉着冷静应对成长中的顺逆境、懂得互相尊重等,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目的。
2.平等、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学生,非留守学生的家长又忙于农活,学生的功课得不到辅导,学习过程得不到监督,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和同一名学生不同科目间的成绩差异。因此,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引导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偏袒优秀一些的学生,更不能抛弃差一些的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提高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成长。
3.制定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机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班级管理必须以规范的制度做保障。小学生依赖性强、自觉意识差,其行为的规范常需外力监督。与学生一起制定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明白在班级里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不能做的做了后会有什么后果。实践证明,有了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学生班级意识的形成。
管理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机构。将班主任、班委、同学以金字塔形式从上至下划分为4个管理层次,依次为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其他班委其余同学。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作为宏观调控者,主要管理和监督班长和团支书,当然班主任对其他学生一定要心中有数,必要的时候直接教育;班长和团支书主要管理和监督其他班委,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余班委具体负责管理和监督其他同学(包括班长和团支书)和班级事务,是班级管理与班级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证明,这种层层放权的管理组织机构,达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目的,发挥每个同学参与班级事务与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4.保持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由于大多数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根据孩子的成长特性进行科学引导教育,往往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力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与家长多沟通,多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学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教师和家长多沟通还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赋予了农村小学班主任新的任务,农村小学班主任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裴芹.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J].学周刊,2011,(3).
[2]王萍.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J].现代阅读,2011,(11).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3
通过培训、反思、教科研、建立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的途径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摘要】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转变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准确定位就尤为重要,它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一、目前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角色没有转变。
新教改给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应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学习与发现的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角色没有转变。学校没有多形式、多途径地组织有关的学习,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2、主动学习不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每天忙于常规性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甚至根本没有学习意识。知识陈旧、信息闭塞,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校没有把抓教师的学习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调动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无生命力
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一嘴,一书,一笔”的教学手段,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养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闲置或不会用,课堂教学设计枯燥,不能吸引学生,以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4、对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分析不够,教学不能“因势利导 ”
教师不能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客观的分析,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需求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
5、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规范管理束之高阁
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和提高的实践探索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互动,不等于教师放弃管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仍然很重要。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规范管理仍适应新的课堂教学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广大教师要立足课堂,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方向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表现在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情感等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行为,实现师生平等。意识指导行动。树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突出人文关怀。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乐趣。正确看待教师的权威性,教师的权威地位来自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对社会、对大自然充满关爱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无穷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富于激励、想象丰富,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地位。
2、强化能力行为提升,打造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能力行为影响着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的建立,教师要具有(1)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富有策略性的指导能力。教师的导演行为,具体要做好两点:第一,学习情境的创设。,第二,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对现代化信息的接受、运用、辅导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较熟练地运用电教媒体,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展示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辅导、帮助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不断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拓展途径、提供材料。
3、创新教学方法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我们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人,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己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丰富知识行为,塑造学者风范。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2)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3)知识的及时更新、补充。教师只有善于学习,及时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才能不断地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动,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乐园。
5、加强修养行为,提升自身内涵。教师的语言表达、仪态表情、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
三、农村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应立足农村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组织有序的开展。
1、抓实全员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和知识及能力行为: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将每项培训分为自学阶段、集中辅导阶段和岗位实践阶段,为教师构建三个知识平台:一是夯实理论基础平台,岗位自学理论;二是理论升华的平台,岗位自学基础上的提高;三是回归实践的平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1)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个人依据自己的专业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向专业深层次发展。(2)教育理论方面:以专家学者讲座为引导,集中和分散研读教育名著、名作和名篇,写出读后随感,加以内化,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素养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以新的视觉和思维方式认识和改变教学意识。(3)信息技术方面:全体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4)职业道德技能培训:定期举行师德演讲比赛、读书论坛比赛、普通话水平比赛、绘画比赛等,要求全员参加。
2、抓教学反思,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规范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只体现在一节课或者少数几节课,而是节节如此。解决的办法就是抓好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反思效果,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表现或得失写下来并与同伴交流,不定期的在教师中进行教学反思展评。久而久之教师的自觉意识就会形成。习惯成自然,一种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会建立。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网络的形成和逐步完善,使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教育科研在教学教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致使县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的工作指导、督导力度不够,课题验收标准较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和盲目性;教师在做课题时,计划性不强,操作不规范;许多课题的开题、实施、指导、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未落实,出现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导致科研过程不真实、过程监控不到位,课题研究质量不高。
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整体的目标和结果为导向,通过过程的跟踪与调控、行为的改进和结果的评价等系统的过程管理,明确科研组织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科研管理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团队和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潜能,优化科研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组与学术团队、成员的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机制。通过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课题完成情况等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规范中小学教育科研行为,提高课题管理水平和研究效率,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向前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科学评价的问题尚未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都是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基本内容
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是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县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或学校)等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办法,对区域内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实施过程、效果及影响给予评定的一种评价机制。根据评价内容的侧重点,可分学校科研管理组织评价、课题研究评价、学术团队评价、组织成员评价四个类别。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制定规则。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客观性、准确性、可行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原则,结合本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制定评价规则,包括制订评价工作方案、设计评价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化表等。制定规则要广泛听取学校领导、专家、教师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修改完善,使规则真正能够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起正面的、推进作用。
第二步,实施评价。实施阶段是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阶段,它根据不同评价类别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比如:
对学校科研管理组织的评价,可以采取先由学校对照由“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量化表”的内容进行自评,得出相应的分值;再由县教科研管理部门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参照自评分得出考评分。
对课题研究的评价的步骤,首先,由课题主持人提出结题验收或结题鉴定的申请并提交结题材料;第二,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结题材料,确定是否可以结题;第三,科研管理部门召集评审专家、各课题组成员举行结题结题;第四,评审专家参照对应的鉴定或验收的评审标准,给出一个评审等级以及具体的评审意见。
对学术团队的评价,一般采取调研统计和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式来评价团队学术。一是定期调查统计区域内课题研究团队的情况,可以从课题与、课题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与教育教学质量、课题与获奖情况等进行考评。二是在审核课题档案资料时,对有关人员专业发展的材料重点关注,如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和自我反思等。
对组织成员的评价,一般采取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形式来进行,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参与者课题研究的数量、论著、获奖情况等。
第三步,提供反馈。一般通过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下基层(学校)进行专项课题调研来达成的,包括面谈和书面形式。
第四步,推动改进。通过教育科研的评价,全面、客观地分析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个别性问题,主要采用有针对性地到学校调研、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采用专题培训、讲座的方式加以落实。
三、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实施条件
1.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教育科研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定性评价方法。专家针对科研活动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出评价结论;二是定量评价方法。主要评价科研活动的产出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报告、专利、专著、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等;三是综合评价。将定量和定性的手段有效结合,如综合调查评价、案例研究评价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评价具体方法的选择以及综合运用取决于组织管理的文化特征,评价的目的、对象、成本以及管理者的能力态度等。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具体的使用范围和相对局限性,因此,在具体选用评价方法时,要依据评价的(上接第75页)要求和目标,考虑各种方法的配合应用,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2. 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要做到公开开放
评价方案和标准不能只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单方面设定,而是应该广泛听取与被评价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来的方案和标准得到上下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评价标准客观、公正、降低因对评价结果不认同而导致的冲突。
3. 评价方案要做到可操作
任何一次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时间、财力、物力、人力等,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从内容上来看:一是数据资料是可以获得的;二是数据资料尽量量化;三是设置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简明扼要、要点突出。从方法上来看,要充分考虑目标和职能两方面的要求,寻求成本与效果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与发展需要。
4. 实行全面和动态的评价
教育科研评价不仅要关注具体的业绩结果,更要关注业绩形成过程的行为和态度。评价本身也是动态的持续过程,所以不能孤立地对某一具体环节进行评价,而应将评价放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考虑,重视评价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
5. 评价要及时反馈和总结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5
【关键词】农村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思想课教学将面临不少问题,过去“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认真审视这些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切实提高农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效果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初高中政治课在教学衔接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上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相当多学生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教条,学了没有实用价值”。然而,事实上随着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他们也较关心国内外大事,而产生片刻的热情,但在没有兴趣的课程中,思想政治课排第一位。而作为农村普高中生来讲,其兴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较低也易对学习产生厌学或不感兴趣。众所周知,目前农村高中生各方面素质较差,成绩不理想,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参加中考的少数学生也不得已而录取,生源素质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应试教育”中教学教研方法和手段影响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衔接
在“应试教育”当中,政治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知识的正确性,没有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相互转化。在一些课堂上理论教学显得枯燥空洞,把学生变成理论的奴隶,教师的“主导”往往变成了“主宰”,学生作为主体却成了听和记的“复读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皮讲到底”的状况较严重。这样的“满堂灌”、“填鸭子”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教师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3.高中政治课知识容量与难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衔接
初高中教材在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明显区别。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与难度同初中政治课也有明显区别,要求也不同。高中政治理论知识较强,特别是高二的哲学常识较抽象,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难以接受相关教学的知识。同时,农村高中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直接影响到教学上的衔接。
二、对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当前农村初高中教学衔接所碰到的问题,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和困惑,思想政治课教学出路在哪里?下面提出几点思考:
1.在教学衔接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高中学生较喜欢音乐的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借助音乐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知识时,可以播放《国际歌》导入新课;讲解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奉献知识时,可以播放《爱的奉献》,加深理解,升华主题。
(2)借用文学作品激发兴趣和联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象大于思维,经典作品用形象的事例或比喻,将思想政治课形象化、艺术化,振奋学生精神,活跃思维,使教学效果升华到最佳状态。例如讲到批判“拜金主义”的人生观时,可借用巴乐扎克《人间喜剧》的葛朗台的文学形象,参照《拿来主义》来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巧用幽默的语言,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思想政治课排在下午,学生上课比较疲劳,加之政治理论较深刻抽象、枯燥,教学上有时需用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知识。例如,讲到我国农业生产较低时,可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1”是扁担,“7”是锄头,“00”是两个小桶,这样的生产工具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较易理解。
2.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思想政治课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农村普高生,在县内高中属于“第三世界”,学生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决不能因学生基础差而不认真备课上课,应付了事,反正高考无望,会考过关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知识时,放慢速度,由浅入深地讲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要求也不同。同时,选择一些成功的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实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目的。因此,教师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价值观。
3.正确对待和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疑点、困惑
当前社会不良因素在冲击政治教学,学生也迫切需要解决思想的疑点和困惑。因此,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帮助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去分析问题。例如,当前的拜金主义思潮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不良风气,这些不仅是社会热点,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实事求是地分析,辩证地、历史地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导向作用。
4.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课程改革要求
农村支教背景范文6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顶岗支教 现实条件 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3-02
一、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条件
师范生接受专业的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学校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通过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生心理和教材教法,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英语、以及艺术类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修完相应学分,进而获得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二是通过开展见习学习活动,了解教学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一般性规律,为教学实践做好准备;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开展实习活动,深入教学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用于具体实践中,进而学习到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是一个师范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顶岗支教实习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的,是将实习学习原课任教师抽调出来,对其进行培训,将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安排到教学岗位,代替原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新型实习模式。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岗位互换,新老更替,共同学习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每年分配的新教师或者是来顶岗支教的实习生,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动力元素和新鲜血液。新来的实习生虽然还没有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但他们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他们刚从师范类院校学习出来,了解先进的理论和教学方法,顶岗支教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同样也为老教师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参考。同时,那些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多年从事重复的教学工作,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提高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顶岗支教的实施,给他们提供了一学期时间的培训机会,正好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机会进行充电学习。
2.有助于提高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声誉
在以就业率判断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今天,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师范类院校由于毕业学生大多就业于当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之所以叫孩子报考师范类院校,因为就业容易,工作单位距离父母较近。顶岗支教教师进入到学校实习,实际上是代表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当这些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奉献时,既反映了地方师范院校优良的教学风气和严谨的学习风气,也能为吸引更多人才报考师范类院校起到间接的推广作用。
3.充分发挥了地方师范院校文化辐射作用
学校是乡镇文化的主要阵地,教师是推动地方文化的主要动力。师范院校主要把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基础作为办学主旨,培养的人才应该多向一些边远农村乡镇倾斜,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倡导学生走进大山,光荣支教,奉献服务于农村学校。仅今年来随着国家特岗招考,以及三支一扶等就业计划,一些师范类院校学生成为支教的主力军,这也为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顶岗支教活动同样也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开展的文艺活动为例,顶岗支教学生到学校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为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奉献力量,同时通过农村生活实践,还能为挖掘地方文化起到推广作用,在支教学生的精心指导下,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
二、顶岗支教模式探究
1.顶岗支教组织模式探究
目前顶岗支教是师范生实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主要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下发通知,分配名额,将原本在职的教师抽调出来到师范类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将教学岗位让给实习生实习;第二种组织形式是师范类院校直接将实习生输送到顶岗支教学校,实习生在原任课教师的辅导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属于无偿的工作性质,为期为一学期或者十周以内。这两种顶岗支教组织模式都是非常可取的,第一种模式被一些地区广泛使用,因为通过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在职教师提供学习锻炼机会。也为实习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了硬性要求,便于学生的管理。第二种模式是实习学校教师暂时性将教学岗位让给实习生,一方面做实习生的辅导教师,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实习生上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除此而外,顶岗支教还可以采用义务支教的方式进行。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联系支教学校,规定支教时间和学分,并鼓励学生到农村教学点或者教师缺少的学校支教。
2.顶岗支教管理模式探究
顶岗支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由于学生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科学的管理是提高组织纪律和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一些学生总是抱着混毕业证的态度对待实习,忽视了实习阶段对于个人业务能力训练的重要性,甚至由于学生到了支教单位后,学校校长很难以教师管理制度约束实习生,学生所在的学校又疏于监督,导致支教学生在支教期间出现一系列问题,给学校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由于顶岗支教的开展,成为一些在职教师推卸教学责任,缓解教学压力的借口,支教学生也因为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受学校的约束,加上教学经验有限,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顶岗支教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地方师范类院校,要将顶岗支教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去研究,针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协调好学校、教师、实习生三者间的矛盾,争取使顶岗支教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难得机遇,在职教师学习充电的有利时机,学校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提升的突破口。
三、总结
顶岗支教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监督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给实习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地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唐梅. 地方师范院校实施顶岗支教实习的现实背景[J]. 出国与就业. 2011(17):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