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面对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职教的对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正确运用中职卫生教育规律,推动卫生中职教育改革,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1.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中职教育的国家定位。

新形势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一是基础职业教育,即使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人的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既要完成一定技能的培养,又要肩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把中职教育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

1.2中职教育对象的素质。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素质的特点。

1.2.1我省中职生一般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家长普遍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1.2.2我省中职生大多是被现行普通教育体制无情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1.2.3学生普遍存有惧怕文化课的情愫,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尤其热衷于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但缺乏自觉性和针对性,学习自信心、意志力也显不足。

1.2.4学生心理落差、诚信意识差异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1.2.5学生普遍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意识,能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1.2.6学生普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期待家庭的亲情,需要同伴的理解,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

中职学校面对这类群体,要完成技能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性教育的任务,必须实现创造性职教改革任务。

1.3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服务为主。

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首先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学校要服务于受教育者,职业学校应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育这个中心,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同时,兼顾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享受、选择适宜有效的职业教育产品。

就业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在相关行业的订单就业,在人才、劳务市场的选择就业,根据社会需求、工作状况和自己能力的转岗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也不可能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为导向,更不应是仅以某种特定岗位的技能为导向。这里首先要防止一个误区,就业导向不等于是专业导向,也就是不能假定学生都是学了以后,专业100%对口就业的。目前,一些专业对这种理想化的就业假想是不现实的。学生在没有订单就业的情况下,大多还是以市场就业为主,而且即使对口就业后,也因种种原因,转换职业的频率也较高。所以就业导向并不是单纯的岗位导向,也不是第一次就业的技能导向,而主要是指在相关职业的岗位群就业的导向。

所以,中职教改更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选择就业、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职教观,提高职教生的基本素质。

2.1.1中等卫生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将综合素质教育渗透入所有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使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进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努力走出中职只重视技能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或认为中职素质低不能接受较高教育的错误观念,贯彻以技能求生存、以素质促发展的思路。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一定要走出重技能、轻德育的误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不能再戴有色眼镜看待中职学生,要让他们受到公正、科学的教育。

首先,职校要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环境育人,从校园设计、绿化布局、人物雕塑、名人格言、规范制度等方面创造卫生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班级文化,让卫生职业学校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卫生文化氛围中感悟职业责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美丑观念。

其次,职校学校要建立各类文化社团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品位。当前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一般不强,但活动能力并不弱,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建立医疗志愿服务组织,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建立文学、艺体等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等。只要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中职生一定能鲤鱼跳龙门,承担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力量。

2.1.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岗位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人生就业的行业可能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在何种岗位、行业都能干得很出色,就像常说的“是金子到那都会发光”?金子是什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正是企业急需人才的必备能力素质,也是职业学校学生为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2.2中等卫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要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贯彻这一指示,应该根据以中等卫生类职校特点,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

2.2.1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针对这一指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办学模式改革的,只有通过官―教―企―研来完成,政府提共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完成教育科研任务;教育与企业合作,教育利用师资力量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学习实践的舞台,政府(官)、学校、企业利益达到统一,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2.2.2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这一培养模式本质就是在“做中学”,改变把学与做相分离的违背职教规律的培养模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密切加强同医疗企业、医疗单位合作,建设附属医院、附属企业,为学生提供做与学结合的平台,把课堂移到岗位上,实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充分的结合,还原中等职教应有的教育环境。知识技能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体现职业教育这一特点,让卫生职业技能教育、理论教育与岗位技能进行无缝对接。

2.2.3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改革要求:中职卫生职业学校应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岗位中来完成技能教学;培养形成优秀结构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教学,在实践论论教学环境中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2.2.4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巩固职教成果,推动职教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要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及相关职业证书。我校中职卫生教育在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基础上,努力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必须确立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职教观念,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中职卫生人才,引领中职卫生教育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2

从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课堂应由教本向学本积极转型,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结构性的改变,重点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观念的改变,认为应该从整体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进行深刻变革,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整体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

随着社会、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更加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而教学改革实施前提是革新教学观念,教学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一个专业系统来说,有没有问题要从过程和结果来观察,所谓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校愿不愿意学,所谓结果可以理解学生毕业后有没有用,这两项观察难度都非常大,只能考量主要指标,例如可以对在校学生反复调查“经过这个学期(学完这门课程)对专业兴趣是否明显增强”,可以对毕业生调查“课程重要性和满足度”。就一门课程来说,有没有问题要从开发、实施和效果来观察,所谓开发是指课程开发的论证认同度、实施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效果是指教学目标达成度。大量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院校通过毕业生反馈、学生评教等方式调查的反馈数据看不容乐观[1],从教师教育观念与能力、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都有一定的改革空间。

2教学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毕业后在基层岗位上能生存、有发展,其核心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课堂是培养这三个维度的重要阵地,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体验、发现的乐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职业岗位和学习者成长需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的课堂上,学生应从十多年被动受体的角色中得到解放,尝试进行一些能动实践创造。所以,职业教育课堂应该不再是教学经验的完美预设,由教本向学本积极转型,或者说由“我有什么我为你做什么”向“你要什么我有什么我为你做什么”的观念转型改革是最需要尝试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结构性的改变。

3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观念由教本向学本深度转型,从内容、方法、手段等“形”的变革向为了学生生存与发展“心”的变革,将需要创造性地解决“怎么改?”。笔者粗浅的认为,要从课程定位、教师角色、学生主体和技术应用进行改变。

3.1教学改革的整体观

课程定位的改革要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中考虑,也就是要从“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定位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课程,树立课程改革的整体观。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设计应该研究岗位需求和适应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把握课程体系之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关系,分析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增强课程的整体性,既要把握课程内的综合性,又要做好课程间的整合,防止分化过细、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其次要克服专业本位的狭隘倾向,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化要求,将课程改革放到大的范围中考虑,从而获得平衡。

3.2教学改革的学生观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标志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作为老师首先要走下生硬和冰冷的“师道尊严”神坛,做好“给‘鱼’”或“授‘渔’”的惯性刹车,要在“激‘欲’”的境界中潜伏下来。“授‘渔’”能解决学生职业生存,但是不符合“解决这个问题,我要了解什么、我要会做什么”的职业共性。所以,笔者认同“一切学习的起点是‘问题’”这一观点,挖掘学生内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与技能,这应该需要改革中创造性地树立学生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提供丰富的生活和职业相关素材,构建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职业角度对研究分析生活、生产和行业中的问题;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3教学改革的教师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与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有密切关系。课程设计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渗透到教学结构和教学组织上。课堂教学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范围之内的各种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专业,寻找到本专业所必需的知识信息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重视从设计到组织的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专业创造与教学创新是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约束,让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建构与创造。

3.4教学改革的技术观

信息技术是助推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逐步改变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师生的互动等方面,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支持工具。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承载体,教学媒体要突破教科书和静态的信息,要以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信息,并大量开发包含动态的交互信息。对于教学技术改革来说,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信息,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获得,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技术中将占主流地位。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教学形式的活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改革肯定会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特别是大班教学,50人甚至更多班级人数的情况下实现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是教育先驱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3]。同时,互联网技术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教育与教学,可以使学校教育渗入家庭之中。

4结语

对教师而言,很容易在传统教学的满足感中固步自封,也许传统观念指导的教学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是高效的,但还是需要思考:学生是不是自主进步的?学生是不是幸福地学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可以认为:教师已由“教书匠”转变为“自身潜在价值迸发的幸福者”;如果答案不肯定,建议实施教学改革之前先问问“学生要什么”、“我有什么”、“我为学生做什么”……对改革而言,教学观念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其转变应该算深层的“隐性”工程,这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显性”转变有着本质的差异。如何让更多教师改变“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这是个巨大的课题。因此,应最大程度地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引导一定不能禁锢,需要分步实施“先吃后尝”、“边吃边尝”、“先尝后吃”……

参考文献

[1]毛建梁,潘汝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J].教育探索,2011(2):99-100.

[2]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2):4-15.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3

一、法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法国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因素。法国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法国工业化进程兴起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社会对技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鄙视,加上高中的分流机制.导致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差,就业出路不佳,社会地位低下,并且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就业标准相应上升,进一步造成职业教育文凭贬值使其在生源和就业上与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不仅造成教育系统的失衡,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学校暴力事件频发、大量青年失业等。尤其是近年来,法国就业人口职业资质问题突显,30%的就业人口没有职业文凭,每年约有10万名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没有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这迫使法国不得不应对教育与就业的挑战并做出相应决策:首先。要让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接轨,在教育体系内部,重新振兴技术教育。同时,为青年提供足够宽泛的培训以使其了解和紧跟行业和资格的变化,并让他们逐渐适应这些变化。其次,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以便使其顺利融入企业与社会。

近年来法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涉及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并且职业教育与培训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其他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当中。

二是外部影响。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法国职业教育改革受欧盟教育政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欧盟培训政策及边界开放政策的出台,使法国不得不重新审视本国的情况并与之保持一致。

在未来几年,欧盟建立统一的市场必将迫使法国与其他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教育体系上做出适应欧盟一体化的调整。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庞大的市场和竞争机制将加速各国企业的改革,与此相应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与培训。根据欧盟的培训政策,作为向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招标提供计划最多的国家之一,法国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开展多样性教育与培训,增加多样化的教育与培训项目,提高组织教育与培训的创新能力,建立更为完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

边界开放政策也影响到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边界开放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加了一些新项目,例如,其他欧盟国家的语言、文化及管理经验等。在边界开放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竞争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如果法国在某一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比邻国落后,那么这一领域就是法国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必须走出国门,“进口”欧盟其他国家的经验。

进入新世纪后,法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2007年9月6日国民教育部在“沙龙——香槟地区”召开关于实施改革和提高职业教育价值的会议。会议涉及的内容有增加“行业高中”标志的机构数量;简化文凭规定以更好地被劳动领域所接受;鼓励学校为年轻人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等等。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当前面对多个挑战。首先,它必须吸引更多的学生到最有发展趋势的行业领域中去。以建筑行业为例,到2015年建筑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大约需要50万劳动力。即使在通过考试后能够很轻松获得的工作岗位,如酒店管理、卫生和环境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也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些行业领域急需吸引更多的学生。其次,职业教育必须为所有人提供职业任职资格培训。最后,职业教育应当为学生的择业和招聘提供更多的支持。目前,法国有213种职业能力证书(CAP),35类职业学习结业证书(BEP)和69类职业方向高中毕业文凭提供给初中最后一年有意转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选择。

受这些因素影响,近年来,法国在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法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法国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中、高中阶段展开,主要内容是为初中四年级学生提供职业初探课程,以及实施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学科计划。

(一)初中四年级的职业初步探索

2005年新学期,法国为初中四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修课程——每周三小时的职业初探选修课和一门新的教学模块——每周六小时的职业初探模块。从2009年开始,职业初探课程将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职业初探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领域,为学生毕业时的合理择业奠定基础。

1.每周三小时的职业初探选修课

职业初探面向初中四年级的学生,每周三个小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专业世界、各种行业和信息以及所涉及的文凭证书。这个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和完善初中生的基本文化知识,通过导向教育和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各种层次的行业资格标准,同时也给学生以全面的教育,扩展和充实他们在其他教学中所获得的能力及知识,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知识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明确的选择。

职业初探选修课由多学科教学人员(教师、资料员、教育顾问、心理指导顾问等)负责,面向特定的能力和知识,围绕行业和职业活动、组织机构、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行业和职业活动主要介绍一种职业并定义其主要工作、职业行为和使用工具。根据工作环境区分PME(中小型企业)、手工作坊、大型企业、公共设施、个体私营等机构的实行条件,确定所探索的职业在主要行业活动中的位置(商品生产,服务生产),研究技术进步和职业活动变化关系的案例;结合本地案例,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多样性(企业,公共服务设施,协会等)予以定位,辨别服务活动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分辨在工作活动中实施者的角色,分析并确定职业活动中女性和男性各自的地位,并让学生了解文凭以及获得职业资格的途径(初始培训、继续培训、职业资格认证)。

每周三小时职业初探课时安排,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与行业领域紧密相连的具体实践出发安排教学。教学人员将作一个详尽的分阶段的年度进展计划,包括搜索信息,了解ONISEP(法国教育与职业咨询服务署)、CII)1(学生信息中心)、职业协会、媒体等相关文件,开展与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高中学生和校友对话,拟定各种书面文件,汇集和概括搜集各种知识,分析学习的课程与所要从事行业间的相关性。

2.每周六小时的职业初探模块

每周六小时的职业初探模块大致内容和职业初探选项课程一样,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实地(企业、职业高中或学徒培训中心)学习时间。这个模块主要面向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已经有初步想法的学生。在进行模块测试,确定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适合个人发展的项目。

(二)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职业高中

职业文凭的改革迫使教学方面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需要。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加强了同普通教育的联系,吸取了其中的优势部分,其中关于教学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学科项目(PPCP)

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学科项目是一项满足职业高中学生双重需求的教学模式,它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一方面,在教学中开展团队工作,开发学生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在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活动提高各种能力。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学科项目有助于学生获得一定的工作和研究方法,同时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规划。

多学科项目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教学课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充分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多学科项目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能力。最后,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项目。

在职业高中毕业文凭的课程中,多学科项目更直接显现出教育与培训的职业特色。项目的选择和实施由专门划分出的教学组来负责,教学人员以团队为基础开展工作,享有安排时间、规模、年度计划、学科开展程度以及课时表等权利,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所有学科的教师把一些条目和大纲计划进行汇总,公司的一些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问题定位也对项目的制定起到促进作用。在可行的项目计划中,教学团队所选的实施方式紧密结合职业、社会和文化(存在多种形式:技术,手工艺,文学,科学)等要素。其中,合理的时间安排对于项目计划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安排让教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学生的项目当中(或是同时进行,或分组平行进行)。根据专业的不同,多学科项目的课时安排如下:结业阶段职业学习结业文凭100—140学时;职业方向高中毕业文凭阶段150—190学时;职业技能文凭阶段180一200学时。

鉴于项目的广泛性,教学团队需建立一份详细的描述性档案,包括教学目标、数据及来源、学生期待的活动和结果、实施方式,以及后续和评估情况。在起草描述性文件时。教学团队要对未来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在项目结束时。完成总结报告并检查其效果。

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学科项目在一些职业学校广泛开展。以建筑、房屋行业为例,蒙比利艾,J.Mermoz职业高中开设能源技术装备课程,例如“五十年代”的冰箱、美国生产的冰箱、市场冷冻窗口的组装元件、制冷剂的回收、中电危险防范、啤酒装瓶机等。一个班级负责实施六个项目(3—4个学生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职业和社会生活教师一起带领完成。而BoUvET Ro—MANS职业高中则研究建筑方面的工程价格、组织和管理(EPOGT),例如结构陈旧的现代城市治理,监测在克亥斯特Drome河木桥修建工程等。他们在一个施工场地实施不同阶段的监测活动,同时,配合通讯设备,应用摄影技术录制每个阶段的监测过程,制作录像等。

(2)公民、司法和社会教育

教育系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充分覆行其权利和义务的公民。为此,法国在高中实施公民、司法和社会教育,为每个学生安排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内容。在2002年开学之际,此项教学已在职业学习结业证书课程和职业方向高中毕业证书的课程中得到普及。

2.技术和普通高中

法国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对技术高中课程的改革,例如社会医疗科学系列为社会问题、公共卫生科学和技术系列所代替。这次改革涉及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招生等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医学与社会科学”和“公共卫生交流和社会行动”的教学,在职业环境中注重应用的多样性:分析医疗或社会形势,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融合“人类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术语”等教学,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卫生科学和技术系列各主要功能组织的运作;在教学时间上,增加了指导学习和实验的时间,增加了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教学时间:在招生方面,结业阶段第一年面向两类学生招生:一类是完成中等普通和科技班(即确定阶段),并有意向此专业发展的学生;另一类是完成职业途径确定阶段持有等级五文凭并由负责国民教育的部长签发同意书可以继续学习此专业的学生;而结业阶段第二年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科学和技术专业则接收完成此专业结业阶段第一年学业的学生。

此次改革也为学生继续选择接受面向辅助医疗和社会问题领域的技术岗位或管理技术岗位的高等教育,打好了基础,同时将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科学和技术课程穿插到整个社会问题和辅助医疗的教学当中,使高中会考前后社会问题和辅助医疗领域教学结构更加完整,使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领域的继续学习实现多元化。

从法国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来看,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职业引导,对初中四年级学生进行三小时、六小时职业初探教育,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和职场之前可了解各个行业及行业需求,为学生在毕业时的择业选择奠定基础;二是在教学中强调多学科的学习项目,强调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另外,小组形式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适当增加指导时间和实训时间,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操作能力;四是突出实践操作的现场性,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很多实践课程都是在技术操作的现场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体验性。

参考文献

[1]Jacky Simon,Gerard Lesage.安延译.《法国国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丁兆礼.《法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特点》.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07—04.

[3]AFDET.《Le memento du Conseiller de l’enseigne—ment technologue—Les niveaux Academique》.

[4]Ministere des affairesetrangeres.《La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 en France》.

[5]CEDEFoP.《Le systeme de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en France》.

[6]法国国民教育部教学网eduscol.education.fr.

[7]法国国民教育部education.gouv.fr.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4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应对教师课堂教学加强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做到“六个”为主,“四个”主动。“六个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干、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以有效提问为流。就是把理解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四个主动’,。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思考,老师的指点下让学生主动观察、经过思考观察后让学生主动表述其所思所想,能够让学生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得出答案,让学生自己讨论答案是否正确,然后教师最后作出最后的判定。例如: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相关的学习内容的问题,列在黑板上,由浅入深的提出,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沿着怎样的思路去思考。

2、加强育人管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固然重要,但在教书的同时不可忽略育人的细节,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对孩子品德行为的教导,不论是哪一科的任课老师,不要只顾自己讲课,传授知识,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的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教师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及时指正,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许多现象的出现在上学前就己经存在了,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诊责任呢:大学老师责备高中老师没把学生教好,高中老师责备初中老师,没把学生带好,初中老师埋怨小学老师没有给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老师说在幼儿园就己经养成坏毛病了,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家庭就没有给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话说回来,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教育好孩子,那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做什么?诚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上的有些毛病的确是家长熏染的,但当孩子走进学校,来到课堂,当他的“学校妈妈”一一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发现了那些不足之处时,给他及时的指正,对于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的受益。

3、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 刘慧英(1958―),女,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科技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多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有普通本科院校下设的以及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院校和社会中实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机构等。“十五”期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595万,全国1683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1004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60%。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技能应用型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9.8%到2005年的21%,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了全社会注目的重点。如何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教育质量?要从以下三方面客观认识:第一,要从社会整体需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必然会增加部分分数较低的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把我国众多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来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第二,要从特性方面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能用同普通高等教育类同的质量评价标准,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评价,不仅要看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是否必须、够用,而且要看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察高职教育的质量。第三,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可能会因教育资源暂时不足而影响培养质量。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内涵发展道路,使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就一定会产生巨大发展后劲。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材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和一定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要安排足够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5.建设一支既懂理论也懂教学更懂实务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深化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在人才培养方面绝不能搞“一刀切”,沿用一个模式,要多种模式探索,多种途径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合格专门人才。

构建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针对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按照技术和服务领域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为对象设置相关专业。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广泛适用性与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专业口径要宽窄并存;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与教学要求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要;处理好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现有条件可能性的关系,在满足专业设置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利用社会提供的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可利用“订单”式培养方法,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急需适用的合格人才。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着力抓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与企业和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的太少。因此,要继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切实改变课堂讲授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过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尽快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六、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的综合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有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院校要按专业分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或签订协议,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要培养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总体素质偏低、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加强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二要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吸引到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 ”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5.28(1).

〔2〕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28.

〔3〕张彦通.为各层次高等教育提供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5,4.15.

〔4〕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5〕张妙弟.明确发展定位建设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3-55.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范文6

目前,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面向岗位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受到重视。纵观这些成功模式都能找到共性的地方,甚至在某一条件下都可以直接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和浪费,因此走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作的模式,对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共性

军地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培养对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结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就职业教育的目的来说,两者都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改革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也为实现军地教学改革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1 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具有统一性

军队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技术性军事人才为最终目标,其培养目标具有固定性;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则以社会和市场为先导,强调以经济活力、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虽然两者的培养方向不同,但其专业构成都相对稳定,以跟不上实际岗位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就教学改革上来说,两者存在共性、都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并根据基层部队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2 教学改革的实施方向具有一致性

目前不管是军队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存在弊端,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应该侧重知识结构的实用性,人才素质的实践性和职业特色的导向性,应打破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增设实践操作部分,最终形成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模式。

教学改革合作模式构建策略

根据军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共性,本文在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模式更新、教员队伍建设和学员考核评价这几个方面的军地合作进行探讨。

1 课程体系构建要共同论证、多方参与

优秀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依赖课程体积系的构建,而课程体系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也将直接影响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军队高职院校和地方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发展地位、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双方可以结合各自培养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协同合作,对相近和相同的岗位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邀请一线部队专家、地方企业高管,对基础理论知识、岗位任职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共同研究、反复论证,力求做到博采众长、统筹兼顾,最终形成军地都相对适应的课程体系基本型,走基本型派生发展的道路,真正从职业教育本质上实现军地合作。

2 教育模式要大胆借鉴、与时俱进

目前军地高等职业教育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北京联合大学的“以企业为主”模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模式、云南机电高专的“双定生”模式等。纵观以上,虽然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各不相同,但从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上存在一致性,都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革新,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侧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将任务驱动和项目引领的理念融入其中,真正把学员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得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成岗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基于此,军队院校可以和地方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制定联合教育计划,一方面军队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社会资源实施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可以使用军队院校的教育资源,做到军队、院校和社会的协同培养,打破以往单一的、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

3 教员队伍建设要侧重交流、注重发展

教员队伍是院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其素质的高低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对于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而作为教员只有通过不断交流和学习才能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军队高等职业院校教员可以定期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训,参与地方企业的工程项目,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还可开展军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家相互兼职授课,互相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工艺,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4 学员考核评价要过程评价、考有所得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任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意味这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再适用,侧重实践的过程考核评价则更能体现优势。学员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毕业后不仅需要得到学历证书,反而更应该拥有更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而单靠个别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首先,军地高职教育可以在联考方面做方案,可以通过军队院校培训技能而在地方院校实施过程考核,这样更能检验部队学员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可以鼓励学员多参与地方各种技术等级考试,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技能鉴定资源,对学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