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联系生活、是非观念、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该课程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呢?
一、用好用活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学到了物品购买的有关知识,并总结出一些购物的经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寓道德教育于生活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在学生自己观察寻找、体验感受春天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自觉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通过实践创设情境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参与适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譬如,我在讲授《锄禾》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我安排学生在课前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并要求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当上课钟声响起,我就先让学生以这次劳动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然后开始导入《锄禾》的学习。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兴致勃勃地进行互动性讨论、感悟。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生活经验更不足,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常常会出现障碍。假如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譬如,我在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通过多媒体将庐山瀑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不言而喻地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样,不但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整合资源,产生美感
小学教材里收录的古诗词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整合课文资源上做“文章”。教师必须坚持采取“两步走”的整合策略:
第一步,整合同一主题的诗词。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中虽然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以“送别”而言,有李白的《赠汪伦》,抒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作者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已感情之深;也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和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学生只有对上述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合,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第二步,把握同样题材的作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譬如,我在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疑问:“此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许多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诗人的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更加深入地感悟诗词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感悟意境,以诗传情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关键词:作文;社会生活;衔接;活动;体验
小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在写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把社会生活与自己的作文有机的衔接起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生活。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使社会生活与作文教学巧妙衔接起来,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生学会学生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架起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离开了对生活点滴的感受感悟,就很难做到有感而发。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
教师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条件,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生活――劳动、参观、游玩、采访、家庭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当学生们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
二、教会学生走进生活,搭建作文与生活衔接的平台
在“生活与作文衔接”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夸xx”、“我佩服他”“他真行”等形式的活动,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配合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新闻报道”、“小导游”……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等,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懂得保护环境……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成功的喜悦、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三、教学生学会及时积累,抒写个性是衔接的灵魂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①、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②、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③、不限篇幅和篇数;④、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
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村屯,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总而言之,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怕”变“乐”,由被动变主动,,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参考文献: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德育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抓住学生中的焦点问题,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途径。如果能注重“体验”和“感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德育实践活动就可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生活是作文的惟一源泉,中学生的作文应真实独特地反映他们眼中的生活,从一定角度反映他们对世界的感悟――一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感悟。有了这份感悟,中学生的作文与生活都会增添一份亮丽,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作文写得更精彩,在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永远畅通美丽的桥梁。
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为人为文的前提
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做好一切的前提,为文先为人,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生活有热情,这是学习求知的基础,自然也是求知的内容之一――写作的前提。如果对相对好的学校、家庭生活保持热情还算容易,那么更重要的应是我们的学生在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挫折之后,也保持一种进取向上的积极态度。例如,北京的“宏志班”的中学生,被称为“中国穷孩子班”,他们就是这么一批虽处逆境,却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中学生。这些学生家庭或天灾或人祸,生活已到绝境,但他们却以“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的“宏志班”精神铸造自己的品格。他们以“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的誓言激励自己。他们在逆境中不自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于是他们几乎都考上了大学,大部分学生考入重点大学,这些学生的作文集《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成为向全国中学生及家长的推荐读本。
二、观察与思考并重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基石
观察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准备,但不仅仅是把生活中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需要与思考相结合。许多人看到过苹果从树上落地,许多人却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只有牛顿做到了,这就是思考的结果。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有意义的作文。
1.观察要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而“缺少发现”是由于观察粗糙造成的。有些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平时大多对周围的生活不够关注,以致脑中空荡,即使勉强交上的作文,也大多内容空洞,没有详实的材料,更说不上生动感人了。缺少生活的作品,就像断流的河床,无叶的乔本,枯涩、单调,没有生机;作品中融入了生活的内涵,则如旱地降甘霖,寒舍燃炭火,让人读后怦然心动,共鸣强烈。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都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积累。只有观察细致入微,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朱泳的《看云识天气》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也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2.思考要深
观察、积累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靠堆砌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融入自己的思考、感受,形成独到的认识,有感而发。唯有对生活的材料进行思考、感受,并不断反复,才能发现表象后的内蕴。思考的深浅也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如作文《尝试》,停留在“生理需要”这一层次上,写吃、喝、穿、戴,就不容易上档次,定位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上发挥特长之类的,就容易上档次。把主旨定位在较高层次上,就能使作文达到思想上的深度。
三、参与社会实践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径
参与社会实践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径。校园里的小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活生生的感性的社会生活得到印证、补充、深化和修改。现在的学生缺乏对社会了解,媒体信息杂乱,真伪难辨,帮助、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认清本来面目,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性格和聪明才智。我们都有共识:事实和生活本身的教育往往是最深刻和最有说服力的。我回忆了中学时期老师带领我们去参加义务劳动,回到课堂上命题作文的事:我们有的写劳动的艰辛,有的写劳动的意义,有的悟出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有的抒发对劳动人民的挚爱的情感,有的品尝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这些对义务劳动的书写活动,为我们的想象和构思打开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老师的点评,同学之间文本的比较对照,把书本上学到的“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通过切身的体验和书写活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头脑中。这种“学――做――写”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取得了最佳的甚至是超常的效果。
因此开设语文活动课,走出课堂小天地,参与社会实践,是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但实施时,应以本土化原则为主,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要为了走向社会而不顾实际需要与可能去组织种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本地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环境等,这些本土资源与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例如我的老家是江南水乡小镇,河流多,桥梁多。我在教学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就组织学生就地取材,利用假日去观察家乡的桥,然后回来让学生写关于家乡的桥的文章,这样学生们写起来就有话可写。学生写了各种各样的桥,写出了家乡桥的特点,篇篇写得逼真。这样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感,弘扬了家乡的桥文化。
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看看自然、社会。繁重的作业、考试压得他们两眼模糊,双脚麻木,应让他们到室外散散步,望望天空的白云,听听小鸟的鸣叫,然后他们会学得更快乐。
四、博览群书是间接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
受诸多因素制约,中学生不能事事“躬行”,博览群书是间接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强调自己与阅读材料对话,强调个性化阅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高中生应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文学名著,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面对生活,积累人生经验。这对中学生会有启发和帮助。而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把握作者情思,重在积累、感悟和熏陶,使学生体味到作品反映的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哲理美。而且,好文章、好作品要多读几遍,体味才会更深。十三、四岁便开始读《诗经》《论语》《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后来看红楼梦更是经常翻阅,并且多次向别人推荐红楼梦要看多遍才有发言权,而一部《资治通鉴》更是看了十多遍。善于打仗,也善于写作,这与他少年时开始一直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与书为友,它把我们带入最优秀的人群之中,带到人间一切最伟大的思想家面前。我们聆听其话语,领会其成就,仿佛他们依然活在人间。我们与他们灵犀相通,悲喜与共,他们的人生体验变成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我们仿佛感觉到了,是在作者描绘的人生舞台上,与他们同台演出。
五、真情实感是作文灵魂的支柱
长期应试作文的模式早已造成学生说假造假的主动适应性。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要求学生写心理承受力。当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感人效应”,瞎编自己受到挫折,或亲人去世,或父母离异,或家人下岗,或自己重病,甚至有的还编出自己失去双臂,用脚夹笔等。生活中的原汁原味早已遭到破坏,造假事、造假情的都已屡见不怪且乐此不疲。而这种背离生活的虚饰与矫情正是学生作文之大忌。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振臂疾呼:让真情回到作文中。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粉饰现实,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文章不要“假大空”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冲破一些所谓的,崇尚自由、自我的个性的张扬,崇尚清纯、真诚的情感的抒发。
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如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那么我们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把当天印象深刻的事记录下来并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是“生活”,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叫“生活”,可称之为“内生活”。它是外在生活在内心的反映。凡是习惯写日记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最得意的作品往往是内心生活的写照。因此写出真情文章不妨从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开始,从观察生活、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从而引进作文的源头活水。
六、创新表达是作文成功的亮点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真”的基础上求“新”。
1.命题立意新
近年来,中考、高考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式呈上升趋势。标题新颖别致,立意深刻,这都是作文时首先要考虑的。如以“班门弄斧”为题的作文,有人拟《弄斧就要到班门》,一改故事原有的感彩,从反面立意,阐述了要敢于挑战权威,自强、自信、不断进取的看法;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题目,可显得活泼风趣,又易把读者带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读者自会大吃一惊,想不到考场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叙述的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歌词,全文可谓浑然一体。除了采用求异思维、借用歌词来命题立意外,还可运用修辞、用古典诗词、故设悬念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