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市在实际的生产、成长以及城市乡村融合的发展中经济关系以及规律的一个经济方面的学科。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已经变为城市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从之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研究拓展到了其他的相关领域当中,进而来对城市的相关规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现。

2.对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了社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结构,城市的实际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水平,同时还会决定环境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与生产关系进行探讨,其具体研究的最终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同时,其结果还可以对城市的活力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预测。除此之外,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最终结果能够有效揭示城市发展当中的生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想对环境与生活间的发展,就一定要实行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

二、对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在上个世纪时,城市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点性学科。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的逐渐增大以及更新的逐渐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范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下面具体介绍国际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变为城市化以及生态平衡;第二,城市当中有着逐渐加快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当中的就业、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三,竞争力以及发展对比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2.分析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手段。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当中,应该有相对比较严谨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手段以及结果富含可观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来讲,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手段大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运用区位分析的研究手段,该方法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当中所包含的微观部分。第二类是在宏观角度对城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手段,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

3.分析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在其研究的所有领域当中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基本国情都非常的符合,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相对宏观的研究过程中,对城市化的城市圈以及道路的进化问题进行研究,觉得城市的实际发展主要是道路的最终形成,这就导致我国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其次,对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结果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会造成城市的不均衡发展。然后,对城市化水平当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当中城市化测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数量。

4.分析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很多社会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经常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同时这也属于城市经济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研究的基础基本都是现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当相关的管理人员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管理方面时,根本就可以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并否定了其研究的实际结果。在城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不合适的经营观念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通常情况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当中所具有的前瞻性进行追求,能够保证其研究的具体结果富含预测方面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属于是现阶段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领域。这就需要城市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宏观以及微观的经济,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城市以及文化发展的机制,对城市、文化以及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的解释。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发展属于是相互联系的,城市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经济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历程以及趋势。进一步细化城市经济学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城市的实际发展。

2.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对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运用访谈以及调查的方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文献分析以及对比的方法进行宏观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方法仅仅能够对现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一定的满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创新相关的研究方法是有很大的必要的。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具体的创新方法有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跟踪调查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城市当中的各个区域实施具有对比性的实验也会变为之后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城市经济性研究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的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具体的研究提供足够的动力。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加广泛的作用范围。

通常来讲,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等,快速以及方便的信息方面的交流能够先进化城市经济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同时还会增大其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结果会非常快速的被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接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完善,该方法已经变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除此之外,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经济进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跨国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经济学研究成功的作用范围,同时,跨国公司利用该结果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属于是其结果作用范围拓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4.政府将会对城市经济学进行大力支持。

通常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实际发展,因此会让政府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经济学属于是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地位能够要求城市进行本科以及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设置,在教育条件足够的城市当中,还能够设置博士后的流动站点。现阶段,城市经济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在逐渐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政府对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投入以及支持力度。

四、结语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区;强港;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09-02

国务院于2011年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的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青岛市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之路,是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依托。

同时,批复明确指出: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

由此可见,在口岸城市经济新区的发展布局中,港口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和物流枢纽,所承担的发展职责重大、发展任务艰巨。结合国家、省的部署要求和港口的生产发展实际,本文以“围绕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为主题,从发展定位、发展策略、发展建议三部分入手,形成本文。

1解读港口在口岸城市经济新区中的发展定位

青岛港是特大型国有企业、世界第七大港,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近年来,面对复杂经济形势,青岛港树立“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2009年全球港口吞吐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青岛港吞吐量同比增长5.1%,集装箱同比增长2.4%。2013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45000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完成外贸吞吐量31000多万吨,分别增长10.6%、7%、8.6%,继续稳居世界第七大港。

青岛港对于青岛市经济发展、贸易拉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青岛港紧跟青岛市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 “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布局要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特色,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发展定位:到2015年要建成年通过能力6亿吨、集装箱2000万标准箱的世界一流大港;到2018年吞吐量突破7亿吨,提前两年实现港口吞吐量和职工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建成年吞吐量8亿吨、集装箱3000万标准箱的世界著名强港,实现从“世界一流大港”向“世界一流强港”的战略性转变。

2探析港口依托经济新区发展加快建设世界强港的主要策略

按照青岛市《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的部署安排,青岛港在“坚持转型升级,打造实力强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强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物流强港”三个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其做法具有可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转型升级,打造实力强港。港口的硬件配置,决定港口发展的前景。青岛港大力优化调整董家口港区、老港区、前湾港区的功能布局,加快实现三港功能有机互补。2009年以来,青岛港瞄准第四代港口发展趋势,全面开发董家口港区。截至2012年年底,已建成包括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在内的11个泊位,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2013年,在建泊位9个,通过能力达到2.2亿吨;到“十二五”末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一个3亿吨的青岛港。

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老港区邮轮母港建设。到2012年年底,投资8亿元的码头已经完工,可以全天候自由停靠世界最大的22.5万吨级邮轮。目前,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邮轮客运中心正在抓紧建设。青岛港以把老港区打造成青岛市老城区“皇冠上的明珠”为发展方向,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强港。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青岛港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脉搏,立足实际,针对传统作业模式存在的“脏苦累险”等弊端,以“确保安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缩短在港时间”为主攻方向,鼓励人人创新、岗岗创新、零距离创新,全力破解这“五大难题”,先后举办9次“创新成果、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推广应用60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全港生产基本上实现“人机分离”、“人货分离”,从根本上消除繁重的体力劳动。

图1青岛港技术创新框架图

围绕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愿景,港口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广泛推广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每年节约能源3.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2万吨。2012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批低碳港口建设主题性试点单位,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4个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LNG车辆应用等8个项目获得18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物流强港。青岛港顺应现代物流形势,加快港口由传统装卸型向物流贸易型转变,按照第四代港口的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发展综合物流、专项物流、加工、保税、仓储、商贸、信息、金融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先后建成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业务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标准化体系和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图2青岛港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图

青岛港还联合国内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成立现代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加拿大中心港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合作,全力推进资源共享、联盟发展。

3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物流发展的建议

发展西海岸经济新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仅需要码头、项目、工程等硬件配套,也需要物流、贸易等软件配套。研究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港口生产发展的实际,归纳总结两条与新区物流贸易紧密相关的建议。

一是在新区构建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对于沿海新区而言,航运是物流的核心、贸易的基础,航运市场兴,则物流贸易旺。针对当前新区航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际需求,建议在下一步发展中,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供应、船员服务、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服务。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船舶融资租赁、船舶保险、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发展,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青岛航运交易所,开展船舶及船配物资实物交易、运价现货交易、航运交易经纪与鉴证、航运政策咨询等业务。加强信息化服务,集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船期公告,逐步形成典型航线货种运价指数,为新区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二是在董家口港区构建国际大宗贸易门户。董家口港区拥有世界最大码头、最大堆场、广阔腹地等优势,具有十分可观的贸易前景。为此,建议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在董家口港区建设矿石、煤炭、油品、液体化工、件杂货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通过对外合作和自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运价指数中心;建设董家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石油交割库,实现由传统石油存储向能源存储中心转变;建设大型矿石保税堆场,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分拨中心。

4结论

从青岛港以港兴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青岛港是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战略思维。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关键就是要加快港口发展,核心就是推动青岛港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可以预见,青岛港加快发展的过程,必将是西海岸经济新区加速腾飞的过程。同样在各口岸城市,经济新区的发展必将给港口带来新一轮的升级机遇。

参考文献:

[1]陈家源.港口企业管理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2]张丽君,等.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问题;战略发展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基点,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江城市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多重角色,如何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成为十之后又一重大课题。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面临诸多的阻碍,谋求战略性发展仍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应着力于如何夯实战略发展的思想,实现新时期下长江区域经济创新性、生态型的构建。

二、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推动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显著的重要意义。但是,从实际来看,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行政分割现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1.行政分割现象突出,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长江城市带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独运作下的城市群难以构建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潘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各自为营的城市带发展,让区域经济缺乏联动性。一方面,各城市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导致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处于松散的发展形态反而弱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过程,需要逐渐的强化各城市群(圈)之间的融合、联动。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在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总体上仍表现出滞后性,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首先,近年来,交通通讯建设的步伐加快,但与城市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城市带的交通设备、交通功能不完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港口建设滞后,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重要优势尚未充分体现;最后,信息资源缺乏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缺乏互联互通。

3.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制约区域经济深入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各方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仍缺乏更多实质性的构建。从合作意愿而言,赣、湘等省份的合作意愿更强烈,更多地强调依托区域经济实现新时期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区域合作的组织上,缺乏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日益趋于平淡,难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长江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作为支撑,沟通渠道、合作平台都相对比较欠缺。新时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仍需各方的积极努力。

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调合作,导致在发展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思想,弱化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进程中,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

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主要在于突出三个关键词“一体化”、“生态型”和“创新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生态型、创新性作为支撑点,而一体化构建,是长江城市带构建区域经济的基础。

1.构建特大城市群,强化城市带“一体化”

长江城市带发展需要特大城市群的引导作用,让松散的区域经济更加凝聚,且富有活力。例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中,其特大城市群可以以武汉作为中心,南昌、长沙作为副中心,形成“汉昌长”复合型的发展中心。如右上图所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图。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一体化的发展背景,是形成区域近发展效力的重要保障。

2.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谋求发展的着力点

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并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突破行政分割所带来的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要强化城市带的经济、人才等的流动性,经济发展的元素激活了,经济迈向新台阶的发展势头势必更加强劲。与此同时,“1+1>3”的继承效应要体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增长潜力要把握好,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开创发展所需的“快车道”,既确保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又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构建生态型区域经济模式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经济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指导。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生态型经济模式的构建,切实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建设。首先,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对于鄱阳湖、洞庭湖、长江支干流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还生态建设;其次,构建生态安全保障区,确保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贯彻落实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打造,这才切合新时期下长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需求。

四、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应对策略

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想是明确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切实推进中如何实现,这才是关键。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在于长江城市带的规划,并逐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长江城市带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长江城市带规划仍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城市带跨越多个省市,组织协调难度大。并且,长江城市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扮演多重角色,整体规划的落实需要国家层面牵头,并编制《长江城市带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的交通、环境保护、一体化等内容进行明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首先,要推进能源、交通,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在实现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城市带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在互通互联的框架之下,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优化路网布局,强化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与配合,一体化的长江城市带交通体系,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注重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城市带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生态型产业

依托长江资源的优势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是,在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一个城市或若干个城市落单,都不利于生态型区域经济的构建。一方面,以湿地生态、森林生态为主体,以生态走廊道为纽带,优化长江生态经济的构建。尤其是在生态内涵的丰富、生态功能的完善方面,是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紧紧依托主体功能划分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通过强化资金投入、各城市群的积极参与,让生态型产业的转型发展落地。

4.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合作常态化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蹴而就的区域合作是不存在的。因此,要强化一体化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让区域合作常态化,方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金融合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强化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强化城市带软实力的提升,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求,也切合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寻求发展的推进与深入,需要依托于完备的战略思想,逐步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等,从本质上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B.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库诗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3]王雅莉.海岸城市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01)

[4]张立.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

[5]张立.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2(04)

[6]方叶林.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J].热带地理,2013(04)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4

四区一县”对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重视水平高,总的来看。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并结合各自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批投资数额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希望“四区一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一、要增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

对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中心乡村是一定区域内行政、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对于促进沿海强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一步明确中心乡村发展的职能定位。乡村是什么?辞源》对城市的解释是筑城以卫君,第一。日中而为市。意思是说,古代乡村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军事防御功能,一个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功能。现在乡村的军事防御功能已基本没有了最主要的发展经济的功能,现代乡村已经成为以经济功能为主导,兼备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因此,中心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进一步强化中心乡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就一个区域来说,第二。中心城区就是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中心乡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比方,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过去是以香港为核心,现在以香港、广州、深圳等几个主要中心乡村为核心,进而带动了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宁波、无锡、苏州等一批区域中心乡村为骨干,形成了经济高度活跃、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心乡村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聚集的平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没有中心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强大,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布置上来,把支持和促进中心城区经济快速发展摆上日程,拿出举措,紧紧抓住不放。

进一步坚定发展壮大中心乡村经济的信心。中心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第三。衡量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潜力、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市总人口已达730万,而中心城区只有60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8.2%。包括县在内,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也仅占全市的20.4%和22.2%当前,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等,都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无论是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还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沿海开放乡村,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都需要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发明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解决宜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美、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肯定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

二、突出重点,要理清思路。力促中心城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前。也处在乡村发展的跃升期。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三大国家级战略都与州直接相关。第一,市沿海临港,环渤海区域重要的沿海乡村之一。第二,市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京高速公路通车后,州到北京仅需一个多小时,京沪高铁通车后,北京只需50分钟。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即将启动,将来州到首都第二机场也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第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海地区开放,特别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获得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随着黄骅港综合港区的建成通航,渤海新区大规模开放,州正在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投资者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需强化机遇意识、赶超意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一手抓工业发展,一手抓服务业发展,齐心协力地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着力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区、区、东工业区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以三个区为平台。要在完善功能、创优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好、服务功能全、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强的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尽快谋划建设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壮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市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

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上。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服务,而有些服务功能是县一级所不具备的比方,行政服务、会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必需到市区才干解决。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发展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中心城区就应当担负起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责任。因此,要坚持生产业、生活业、公共服务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一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平安业,打造全市金融服务中心。目前,市已有12家商业银行,1个股权交易中心,今年要确保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在州设立支行、分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天交所渤海股权交易中心的上市融资功能,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同时,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推动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融资。二是要着力提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业中心。要着眼引进名品名店,积极发展高档商贸服务业,尽快形成商品齐全、物美价廉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格局,吸引周边县(市)群众来州消费购物,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中心。三是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市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当,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配送产业,为各类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便当高效和低成本服务,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四是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中心城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发展,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竞争能力,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企业不时发展壮大,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殊途同归。要依托教育科研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效果转化,打造科研技术服务高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五是要健全会计、律师、专利、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打造全市社会中心。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六是要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业,打造全市消费服务中心。良好的消费服务环境也是招商引资的名片。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餐饮、休闲、娱乐消费档次和水平,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洽谈合作提供一流服务,吸引更多客商关注州、投资州。七是要加快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打造全市公共服务中心。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是人民群众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要努力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把州建设成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

发展总部经济。随着渤海新区的崛起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要大力引进企业总部。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到中心城区投资兴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既可以及时地得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持,又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营销,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营造优势、发挥优势,强化服务环境建设,为域内外企业总部落户市区发明良好的环境,促进总部经济蓬勃发展。

不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当前,四)要创新方式方法。市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战略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各部委也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秦唐沿海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政策,寻找契机,争取把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资金、项目落户州。要坚持外资、内资一齐抓,吸引央企、民企、外企到州发展,为加快壮大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构筑优势产业支撑。

三、狠抓工作落实,明确目标责任

四区一县”主体,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市直各部门也是主体,必需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趋势;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受到很大影响,生态性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和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从那时起,园林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开始关注到生态性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主导下,不断的研究开发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等是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下是风景园林工程中几个重要方面的技术进展。

1 建造技术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区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给当代景观设计提供多种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景观增加了新的甚至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

新型材料的运用能够带来不可替代的表现张力,能够唤起人们特定的感受和情绪,深受一些意识前卫的设计师所喜爱。在现代园林中新材料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成为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如玻璃等透明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美籍越南设计师安迪•曹设计的玻璃庭院,圆锥状的白色玻璃象盐堆一样从宁静的水池中冒出来,树根上铺着精致混合的彩色玻璃碎片,使人想起法国点彩派的油画;令人感觉新奇的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俞孔坚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中运用了具有个人特色代表的红色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景观构筑物,与自然景观产生强烈对比。

2 植物栽培技术

种植工程也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无土栽培技术,针对城市土地稀缺的现状,占有极少的空间却能够增加绿化面积,节约了城市资源,创造了生态效益。无土栽培是由人工配置的营养液代替土壤,节省了很大空间,被很好地利用在屋顶花园及其他立体绿化的设计中。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虽然无土栽培还有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等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本最先提出了“植物工厂”的概念:利用环境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和新材料等进行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自然气候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中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是营养液栽培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营养液栽培的方法有NFT、湛液培、喷雾培、固体基质培等,与土壤栽培相比,营养液栽培能加速作物生育进程;对植物工厂进行环境优化控制,最根本的是要明确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积累、转流分配、发育和呼吸等生理过程与全部或部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日本植物工厂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过程控制—反馈控制、ON —OFF控制、PID控制;计算机控制—分布式控制、分时集中控制、分层网络化控制、最适化、适应化和智能化控制。

3 水景技术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水景技术包括理水方式、园林给排水,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结合市政工程,会承载一定的城市水系防护、改造等功能,单纯为了景观效果的水景技术已经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水景技术在手法上非常丰富,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上海世博会上丹麦馆就设计了一个震动控制的水景喷泉,需要人们的跳动来打开喷泉,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低影响开发是目前国外开始推崇的一种暴雨管理技术,已被美国、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低影响开发是指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其主要工程措施包括雨水花园、植被浅沟与缓冲带、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这几个措施都可以结合一定的审美特性,赋予景观效果,一举多得。目前该方法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不但可以提高开发项目的环境效益,而且还能降低项目开发的费用。LID不仅能够有效地在源头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峰流量,降低建筑区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并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4照明技术

在景照明技术方面,景观照明技术已从过去追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

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太阳能灯是完全利用太阳光及风力转换成电能的零污染能源,不需任何燃料,适用于任何地区,并可以自动定时控制,其一体化设计易于维护,故障率低。太空灯球则是用一种特殊的漫透射材料制成,里面充有氦气(也有的是普通气体)和光源的气球,使用十分简便灵活,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照明,可为重大节日庆典渲染喜庆气氛。LED波长类型丰富,可调控的余地较大,应用在园林景观照明中,既可以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抗病抗虫、抗寒抗旱等加以选择性的调适,又能在园林夜间造景中启用低碳、节能、环保新光源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节能。

5铺装技术

园林道路通常由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构成,因而人为割裂了生态的竖向循环,比如雨水的循环,蚯蚓、地鼠等小生物的正常生活等,因此道路铺装也正朝着生态型转变。各种生态型地面材料正在兴起,如现浇的透水性铺装面层,其使用的多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多孔性柏油、植草砖路面、吸声抗尘路面等材料都体现了诸多优越性,对于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声和光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铺装地表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防涝和水体净化、减少地表径流等方面的作用都有体现,且改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雨后,经透水路面保存下来的雨水可以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增加城市的湿度和舒适感,尤其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城市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 贾虎.园林绿化工程差别化管理.园林管理[J],2009:59-61.

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 产业经济 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作为连接大城市与郊区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大城市粮食生产和供给、消费与经济发展等多项重要职能,同时,粗放式开发建设引发的生态问题突出。2016年国务院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优化转型要以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为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空间布局。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下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思路

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周边,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一方面,大量农田、林地遭到无序开发,生态保护区破碎化凸显;另一方面,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与循环土地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碎程度。同时,大城市边缘区乡村往往聚集着大量能源、化工产业等,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乡村产业间低效的恶性竞争增多,产业空间亟待转型。对此,未来应着重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下的乡村产业经济。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建设起源于美国,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策略与实施途径,承担着国家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功能,包括作为绿色功能策源地的中心控制区、承担系统整合纽带的连接通道和保障不同层级绿色空间的场地。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由乡村内部与周边的大型生态保护区域、大型公共土地、农地、乡村开放空间及循环土地、连接网络中心的生态连接廊道、野生动物通道与分割农田的绿带、乡村小型绿地空间、农村居民点游园等小型场地构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能保护乡村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帮助维护林地、农田等生产性土地,发挥其自然系统弹,节约大量人工设施成本;提供户外游赏机会,拉动经济增长,调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近年来,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表明,绿色基础设施与乡村产业经济之间具有“共荣互惠”的关系。健康优美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是创建新型产业、发展村落旅游、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反,单一的产业功能结构和较强的农业、重工业依赖性,会激发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制约乡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需要重视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划定保护开发的优先级,合理发展乡村产业经济,达到“共荣互惠”的目标。 树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理念

积极发挥乡村产业经济的生态、地域与文化优势。要实现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应积极借鉴乡村本土资源特点,积极发挥生态、地域与文化优势,开展乡村产业经济的优化重组。乡村产业经济空间布局要考虑地域条件,在不破坏“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乡村聚落风水的前提下,善用、巧用乡村地貌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休闲产业。乡土文化是村民对农村生活、社会、历史的基本认同,也是乡土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注意保护与传承自成一体的农田山水、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博大精深的乡村信仰习俗,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创建乡村产业经济的“山水田园式”空间布局。自古以来,乡村是和自然联系最密切的区域,拥有储量丰沛的山水田园资源,形成“师法自然”的山水文化,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与生态思想。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农业产业区作为主要产业经济类型,依据山水地貌特点可适度集中、部分分散在村落自然环境中,与当地乡土文化景观有机融合;非农产业区应集中布置、统一调配,便于资源管理、“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与产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乡村产业经济的生态网络营销模式。借助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搭建乡村产业经济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网络化组合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一是资源配置网络化组合,将区域范围内的特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区域性战略主导优势,各层级乡镇间的乡村产业经济资源互补,发挥各地的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交通网络组合模式,发达的乡镇交通体系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组合优化,提高乡村产业经济的空间连续性与完整性。三是生态网络化组合,发挥乡村产业经济的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优势,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创立“多中心廊道化”的乡村产业经济生态网络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策略

完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景产业链”。传统的产业链是整合上、下游产业经济资源,包括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降低产业经济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经济的运营效率。“全景产业链”是指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绿色产业经济运营模式,用标准化生产、生态循环经济技术、线上消费、线下观光等绿色产业经济运营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全景式”的特色产品服务。通过整合与完善三大a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绿色“全景产业链”体系,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效益,最终增进乡村产业经济收益。

强化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载体与支撑功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的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乡村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载体,应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确定核心生态保护区,严禁建设开发;适度开发农业主产区,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保障农副产品与环境安全;对划定的重点产业经济开发区,实施集约化、低碳化、可持续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加强乡村产业规划的政策引导作用。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空间布局与结构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规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区域规划、乡村产业规划、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统筹考虑,推动“多规合一”,合理规划乡村产业经济的类型、规模与空间布局。同时,制定公众参与的乡村产业规划的实施方案,认真听取民众意见,加强乡村产业规划的透明度与落地性。

建立乡村产业经济的扶持与保障机制。实现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乡村产业经济的扶持与保障机制的基础之上。把绿色发展作为乡村产业经济扶持的核心驱动力,增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新能源、低能耗的非农产业经济整改与创新。重点加强研发乡村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评估管理技术、乡村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动乡村环境评价标准与相关保障政策的制定。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②刘静、高静、张应良:《产业链视角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亲环境行为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