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1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本模式 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 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低碳趋势;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引言】:低碳这一理念主要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低碳理念下低耗能、低污染就是最为基本的理念基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地球人口字在不断的增加,经济以及科技发展速度也十分的迅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致使社会成为了一个巨大能源消费型社会。我国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城市化发展是较为显著的一个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嗟脑黾樱如果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程度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就成了我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就由此衍生出了低碳趋势下的低碳园林,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园林这一理念,本文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1彰显自然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虽然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多的便利,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在这种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彰显自然,尽可能的实现修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圈平衡这一点。
1.2尊重场地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尊重场地这一点,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地域精神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场地特征和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而地域环境这一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园林设计具备一定的归宿感以及认同感,让其更加富有文化精神。所以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场地这一点。
1.3自然施工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遵守自然施工这一原则,也就是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顺应大自然生长规律,以此来更加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比如说,在对园林水闸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将闸孔正对水流,这样才能保证水流的通畅,同时还能避免水流对于水闸闸基不均匀的冲刷所造成的问题,最终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又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由河流的话,最好是保护其自身形态,以此来实现自然施工这一目的。
1.4景观异质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属于一个景观生态学理念,其主要指的是景观要素以及组分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情况以及时空变异程度,也是景观最为基本的属性[1]。而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强调的就是景观类型以及变异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这一设计原则也是园林发展的动力,十分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2.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方式
2.1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一定要积极利用一些可再生资源,以此来符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在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低消耗、环保属于最为基本的理念,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用低消耗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仅能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还能起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最好是选择那些可以定期补充以及重复使用的能源,就比如说风能、太阳能等,就比如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照明所用的电灯就可以使用太阳能电灯,这样不仅起到照明的效果,还不会有污染。
2.2园林景观水体低碳设计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水体设计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园林景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景观。在对园林水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水应该是设计主体,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景观选址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地形以及水源来进行水体景观设计,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此外,为了避免对能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也不能过分追求水体景观效果,这样才能在确保其观赏性的同时对能源进行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最终就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水循环。
2.3园林景观建设材料选择
在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景观建设材料,针对这一点,在实际园林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材料的质量,还需要考虑到材料是否节能环保,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2]。比如说,在材料选择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塑料或者是木质材料,尽量少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因为塑料以及木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实现低碳环保这一目的。
2.4将低碳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审美功能结合在一起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节能、环保这一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功能的实现也属于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项设计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的美观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从园林景观构成元素来看的话,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存在人文、植物景观,其中,人文景观指的是人工所造的景观,比如说喷泉、座椅等;而植物景观则是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对这些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考虑其美观这一点,同时还需要对低碳这一点进行考虑,最好是选择一些符合当地地质土壤特征、生态气候的植物,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从而就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对于人文景观设计,最好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文景观设计[3]。最后,在对园林用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最好是将其设计为可循环利用的水系统,将园林中所存在的废水、雨水、地上水等水源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利用,这样就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降低园林水系统设计的分散性以及复杂性;另外,在对园林景观中垃圾回收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要考虑到园林景观整体协调性,这样就能维持园林景观美学这一点。
2.5园林景观养护工作也需要具备环保意识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园林景观养护这一方面,在园林养护过程中,维护人员如果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养护工作的话,就会产生较多的烟尘气体,而气体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碳就会加重温室效应。因为,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目的,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维护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最好是使用人工维护的方式来记性维护,尽可能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此外,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灌溉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保护这一点,在灌溉过程中多安装一些喷灌设施,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灌溉效率,从而也能节约水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难这一时展趋势下,低碳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发的重要,因为只有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是低碳趋势下的产物,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以及施工环节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设计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问题[J]. 建筑知识,2016,10:35-36.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路径;宏观经济调控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研究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十一五”以后,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去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江西、安徽、湖北、河南、湖南这六省)的很多经济发展指标与东、西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迟缓;对外开放程度不足;非公有制体制改革依旧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及时的转变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路径。
一、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全要素生产力投入
通过我国众多经济学家对中部六大省份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要素)三个方面对中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要高出许多(见表)。
表 1979年-2004年中部六省的各大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从此表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部经济增长走的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粗放型增长道路。然而在这种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制度创新迟缓等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生产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快制度创新的速度与步伐。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性:经济体制的不同势必会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而运行机制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增长方式与经济效率。通过多年的研究结合我国中部地区这些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当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包括市场制度的变迁、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创新经营管理方式等,大量的事实已经得到证明,这些因素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长期的增长,同时还影响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因为现阶段的各大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来强化专业化作业与分工,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总合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从而很好地拉动经济增长;(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与发展,势必有很大一部分都会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进行转移。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超过两亿,而其中有大约1亿人就在中部地区。鉴于这种情况,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增大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补充城镇劳动力。
二、从依靠物质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变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众多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因此投入物质资本过多很容易引起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人力资本则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事实证明,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对节约自然资源与持续利用大大有利。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部地区是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下的。随着自然资源被大肆开采,仍旧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重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势必会导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句空话了。然而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是比较大的,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与物质资本相比它的投资效益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物质资本一点都不重要,而是在积累物质资本的时候要注重投资结构和质量的统一,从而可以促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说,中部地区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全面进入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来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投资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兼顾质量和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扩大开放力度来吸引大量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积累物质资本,从而有效推动工业化进程。但是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是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必须要加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增大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应想方设法加强发展教育的力度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充分发挥出物质资本的投入效应。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这种方式的劳动力效益极其低下。鉴于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适时的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这样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环境,从而可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3(07).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战略;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3-0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省略2010-03-09.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5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需要物流作支撑,但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满足低碳经济要求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物流与低碳经济的紧密联系,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 低碳经济 对策
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 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
而现代物流业如何体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目前也缺乏基础、系统的研究。关于我国物流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目前还缺乏基础的统计数据,只能从能耗的数据来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我国交通、仓储、邮政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 并且近年来的能耗增长速度要快于全国平均速度。
此外,从国际发展规律来看,物流规模的发展与能耗的增加并不总是呈正比关系, 到一定时期以后能耗的增长会必然快于物流规模的增长。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低碳经济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运输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运输环节是物流的主要环节,运输的发展不仅占用土地、能源和资金,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交通工具本身会产生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造成交通拥挤,从而使车辆运行效率低下,加重了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运输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等。
(二)其他物流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流通加工环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活动产生的三废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流通加工中心的不当选址,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在搬运装卸环节,由于疏忽和动作不当,会造成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
(三)技术障碍
我国现有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且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同物流部门之间还存在技术、设备、信息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物流运作中的服务不够规范,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智能运输系统(ITS)是目前国外解决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交通阻塞、提高行车安全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但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初期。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却又尽可能地将其国内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上述做法无疑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就 “世界工厂”名声的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第一”,绿色贸易壁垒又使产品出口困难重重。
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方面
由于企业的效益与社会的效益经常并不一致,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新措施,如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约束和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的物流行为。
例如,由于码头作业的条件限制,致使大量到港船只不能及时进行货物装卸,有时在港口外要等待数天甚至数周。即使从码头自身的绩效来看是高水平的,但是等候的船只所白白消耗的能源却没有被核算进来。这种现象并非是港口独有,在物流领域可以说很普遍。其实,此类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技术方法上并不是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或排队论等技术加以解决,问题出在制度上。如果在制度设计上把等候船只的能耗与效益也纳入对码头的考核,此类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此,政策方面主要是研究解决那些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法律、政策等,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从而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持一致。
(二)规划方面
规划方面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指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加强物流节点、物流网络的建设;有效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大力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和多式联运。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快运输、仓储、物资、商贸和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用信息化以及先进管理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体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等,高度重视物流安全。
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具体物流解决方案。在物流解决方案中, 企业通常是可以把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一致起来的。因为能源的价格在不断上升, 污染排放的标准和成本也在上升, 因此在这样的价格制度下有利于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具体而言,企业应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降低环境的承载压力:运输方面可以合理布局和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包装方面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建立包装回收制度;流通加工方面可以实行规模作业形式,集中处理废料;仓储方面妥善保管高危物品,合理布局仓库资源;回收处理方面需要加强供应链合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三)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主要是鼓励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例如提高各种类型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效率和控制排放技术。技术层面最具有国际可比性,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数据,当前我国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目前,国家正在陆续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创新、鼓励推广, 同时也在投入资金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交通运输部确定的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为: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5%和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物流是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主要领域, 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在低碳经济趋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业还需要一些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数据信息体系的建设很迫切。由于基础数据的缺失,虽然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先进的碳排放统计和测算方法可以借鉴,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只能用节能减排的概念来代替低碳经济。只有加强基于数量化的研究,才能切实有效地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
参考文献:
1.余霞.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32)
2.王静,王华.促进物流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12)
3.荆林波,王雪峰.关于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9(27)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6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环境与经济的变化无疑会直接影响低碳经济情况;技术发展可促进生产力改革及对“碳污染”的治理,进而影响低碳经济情况;社会变化则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情况。依据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进确立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首先利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分别对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四方面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贡献率加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得到因子得分。基于吉林省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各指标数值,可得到因子得分。借助功效系数法将因子得分调整为百分制得分以求直观体现因子分析结果。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灰色预测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或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的预测。尽管这一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但毕竟是有序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有潜在的规律性。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预测分析
基于前文多层次因子分析所得到的吉林省2001-2012年低碳经济得分情况,可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模型公式,对未来五年低碳经济进行预测,得到具体值依次为:89.037分, 91.747分, 94.540分,97.419分,100分。同理可对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建立模型,求解并检验。利用检验合格后的模型对未来五年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指标得分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预测的五年中,低碳经济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可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且最先达到满分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体的发展起着正向制动的作用。社会发展中发展速度逐年减缓,将成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若能持续此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在预测中我们很难考虑周全,未来吉林省低碳经济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更是不可预知的,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建议相关部门坚持一贯作风,坚持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适当加大力度建设吉林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论建议
根据灰色预测结果显示若能持续过去发展趋势,吉林省将于2015年达到安全状态,但发展越到瓶颈越是困难,如何改进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探索。针对前文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一)化石能源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上述分析中看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是低碳经济的第一杀手,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要开发并有效利用新能源,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开发利用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一方面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平衡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将高碳产业低碳化,全面开发低碳技术,并将低碳技术引入高碳产业,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推进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三)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公民践行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