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德育 应用文写作 道德教育 实施途径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7-02

一、引言

过去几年来,在加强实验实训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技能水平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尽管技能达到了一定水准,但在公民基本道德、职业精神、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例如,据著名调研机构麦可思公司统计,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52%在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已经工作三年的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转换率也高达50%,平均雇主数达2.6个。盲目的就业、频繁的离职和跳槽即体现了高职高专生职业观的不成熟,这不仅挫伤了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也大大不利于学生自身的长久发展。

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源,在于高职高专的德育任务几乎都被归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课等专门课程内。这些课程的德育研究和实践尽管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问题也不少,且都属于本身作用有限的直接道德教育课程。如要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单单依靠这样几门课程是明显不够的。很多国内外教育家,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美国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家柯尔伯格、品格教育主要代表墨菲和我国学者黄向阳等都认为,学科课程在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也具备间接、隐性的德育渗透功能,知识教学和德育引导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教师应当重视学科课程中的间接道德教育。

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公共课,历来被当作“工具课”来对待,教师以往常常认为只要使学生“会写”就行了,这种观念使得该课程日趋工具化。然而,既然间接道德教育存在于每门学科课程中,应用文写作当然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写作课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机械写作,还应当融入一定的人文性,本文即在此基础上,以目前较多学者提倡的“大德育”为前提,试图探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可挖掘的德育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二、应用文写作中蕴涵的德育资源

能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渗透的德育内容大致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文种知识、写作规范和技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工作管理经验,本身就暗含了一定的价值倾向;其次,教师设计的例文和写作练习项目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练习,也可转变为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的德育材料。那么,应用文写作中到底蕴含了哪些德育资源呢?

(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

应用文的写作规范中有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诸多良好品质和作风。例如,书信格式和祝颂语中蕴涵的道理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文明礼貌熏陶。留言条、通知的结构看似简单,但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用心考虑应交代的事项是否明确无遗漏;给不相隶属的单位写平行文的时候,也要采取委婉得体的措辞,否则不仅引起读者不快,还会影响办事效果;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种的同时,其实也在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为他人着想、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信息的传达与沟通,有助于引导现在的学生改变一贯的自我中心意识。而在写作调查报告、简历等文种时,如果所述内容有所夸大、隐瞒或失实,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注重所用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体现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学生一般不可能有很多工作经验,很多一年级新生连专业课都没有学,更不可能对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有什么认识,而应用文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正好可以为学生补充相关认知。通过对计划、总结的揣摩和练习,可使学生提前熟悉一些工作思想和经验。请示和批复等行政公文能让学生了解单位中的行政关系、工作程序和规则。结合各行业背景,通过阅读和写作通报中的表扬和批评事例,学生能认识各种正确或错误的职业行为,从而在脑中初步建立一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基本的法制观念

借条、经济合同、授权委托书、审计报告和司法文书等相当一部分应用文会涉及到大量法律知识,要使学生理解这些文书的意义和格式,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解释很多基本法规知识,例如为什么违约责任在合同中非常重要?借条和欠条有何区别?审计报告为何具有权威性和公证性?如果教师熟悉这些文种中隐含的法规知识,不仅有助于为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写”,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法规、遵守法规。

因此,一堂完整的应用文写作课,应达到既传授写作知识、又帮助学生德性成长的双重目的。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德育实施途径探索

既然应用文写作中蕴含诸多德育资源,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发挥其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2

然而,由于我国各阶段教学资源分配仍存在相对不均衡的情况,且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落后的政治文化经济条件,以及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边疆民族地方院校较之内地高校而言,承载着更多的发展、就业工作压力。其中就业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学校的发展,更关乎学校所在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因而,本文仅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就业现状及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就此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就业工作和社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思考和帮助。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因就读学校所在区域和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层次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特点。

首先,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落后的政治文化经济条件,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市场吸纳能力不高。且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过于拘囿于地方意识,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导致就业形式较为单一。其次,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情况较明显。第三,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造成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出现,在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普遍现象。虽然非民族地区高校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也存在就业率不太高的情况,但由于地域文化、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院校较之其他普通院校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

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院校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的主要原因。边疆民族地区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为和其他本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文化功底较浅、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不强等;专业基础知识不牢靠、知识结构有缺陷、综合能力水平较低;盲目自信,缺乏认识;“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强,缺乏择业的积极主动性等。原因在于:首先,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生源素质较复杂(文理兼招,且包含三校生)。其次,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立足自身生源特点与地区优势,一味遵循、秉承国家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手段、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教学过程重理论轻技能和重教学轻就业的情况,造成学生某些方面能力的欠缺。

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结构比例的变化,缩小了文秘类毕业生就业渠道。

边疆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实施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比例侧重也发生了变化,如,引进采用了高新技术的结果,是加大了对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力度与流动的要求。因此,在新的产业、行业对技术性、强劳力性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偏重理论模式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很难符合这些新领域的要求,所以他们进入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少,而进入服务业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多,却又因为缺乏服务专业技能知识和服务意识的训练,所以导致其陷入就业快,失业也快的尴尬境地。

拘囿于地方意识,对就业区域缺乏理性选择。首先,对于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而言,因自身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偏低,加之“饭碗”毕竟有限,比不过其他高校的同类不同层次毕业生,所以他们会自觉的回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人才需求量和个人能力要求不太高,文秘类毕业生在行政类行业中就越能彰显其专业优势,导致该类学生盲目估计自身能力,无法理性对待就业选择机会和。第三,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地方文化认同强烈,固步自封,不愿走出故乡,走向其他文化经济区域,导致其对职业和从业区域的选择单一而狭窄。第四,边疆民族地方院校的高职高专文秘类大学生在择业时,还普遍缺乏动态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传统观念使得绝大多数毕业生和家长还在竭力寻求“铁饭碗”,竭力固守家乡。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种求稳心态使他们忽略了对自身的喜好、特长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的界定,忽略自主创业与个人发展的多向选择机会。

个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求职技巧。相当多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在就业前后既不重视职业规划学习,求职时还忽略应准备的材料。他们既缺乏对着装仪表、简历规范、面试技巧等应聘细节的认识和习得,又缺乏针对求职岗位、专业技能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展示;既缺乏对自己全面、正确的认识,更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与对发展空间要求的重视。

市场招工缺乏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观。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用人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存在着盲目需求,过度追求名牌大学毕业、本科学历、外形要求等条件,忽略实际岗位资格要求,本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非本科生不可,造成用工成本浪费的同时,也人为地阻碍了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三、针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解决方案策略

立足当地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因为绝大多数的职业和专业具有相通性。所以,①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必须立足于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这一现实,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设置专业体系。根据现有生源质量的客观事实,认真分析所在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市场要求,制定适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方案,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相互消化、吸收和运用。②边疆民族地方院校还应把握地方文化经济特色,自觉调整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亮点,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形成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需求促专业建设特色化,增设一定的职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个性选修课程,强调重实训、重实用、重实践、重实效,加强专业的模拟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最终目的。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就业帮助和最有力的就业保障。③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必须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互动双赢的培养体系。这有助于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

做好创业指导初始工作,建设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相较某些专业而言缺乏优势,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建设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创业引导和创业意识教育。这就要求:①围绕专业特色,将创业教育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去,围绕专业特性,普及创业知识和理念。②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全员化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每位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全程指导服务工作。③搭建校园创业模拟平台,开展就业实践指导工作。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如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并建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习考核验收。④打造覆盖全校的就业服务网络。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以形成覆盖全校、体系健全、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目标,与地区人力资源劳动力中心开展联系合作,不断拓展、规范就业信息,逐步建立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渠道。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多加强与“关系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高职高专专业见习训练。在确立见习训练基地的基础上,制定见习服务制度,认真组织、落实见习训练计划,提高见习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加见习训练基地和见习岗位数量。

健全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保障体系。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培养帮扶力度,调整完善就业指导职能,校级就业主管部门应积极与二级院校、班级管理沟通合作,加强针对到基层和边远地区服务、就业的指导工作,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就业。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3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professional is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from the proble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to create its own brand professional combining the practice.

关键词: 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特色分析;建设思路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 analysis;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05-02

0引言

特色专业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核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办学的体现是全面的,它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管理等。进行特色专业教学是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措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是直接对应的,办出专业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模式趋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模式趋同。出现了许多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育人规格与模式,从而无法体现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宽泛而又空洞,导致在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千人一面”。

1.2 存在忽视在办学定位、办学质量上下功夫的现象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的层次、规模和学科的多样性上分散办学精力、财力,从而忽视某一方面优势的形成。特色专业的形成的确需要优秀的办学资源,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源重点投人,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进而成为特色专业。同样的专业其质量相差很大,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授课质量、实践条件、教师素质等差距。

1.3 存在误区认为特色专业就是学术一流的专业,有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条件,就能形成一流的特色专业。事实上,特色专业具有多元性特征,即特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专业会成为特色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特色专业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社会的广泛承认,才是衡量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的重要标准。

1.4 为特色而特色存在某些高职高专院校刻意追求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在学校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并学校在这个专业上有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

1.5 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规划有的专业特色办学因为没有完整的计划,缺乏资金保障等原因而不能坚持贯彻执行,导致办学特色不能继续保持与强化。

1.6 现行“评价制度”有碍于办出特色最近几年来,我国兴起了对专业办学水平评价制度,这提高办学水平和强化办学特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评价的指标体系来看,最为突出的是以科研规模的大小、论文与专着的数量以及被 SCI、EI等收录数。导致许多专业竭尽全力在硬件建设、科研经费、科研论文上下功夫,逐渐削弱甚至丧失了自身优势与特色。

2分析高职高专专业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精”,即专业性和实践性。一个专业是否定定性为特色专业,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特色是创造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原创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特色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人有我新。需要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勇于探索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专业建设的内涵上、质量上下功夫。在专业的目标定位上、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在实践教学上、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自己专业的独特性。

2.2 “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优质性是指专业在某方面优于他校同类专业的特性,是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和决定性因素。“人无我有”只是潜在的特色,是办出特色的条件之一。虽然以独特性为基础,但只有突出的强项表现出来,选择重点,采取措施,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才能办出特色来。

2.3 “人优我精”的实践性办学特色不会自然生成,也不会靠短期的行为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的结果。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用理论再指导实践。是否有特色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本专业教师长期来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逐渐从稚嫩到成熟,从偶然到必然,从平凡到冒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优势,并逐步得到社会公认的过程。

2.4 稳定性稳定性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经过了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传统基础。从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并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专业特色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同乃至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认同。所以专业特色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2.5 高素质技能性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专业除了具有“高等性”这个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外,更应具有职业性与技术应用性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岗位实用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6 地方服务性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应突出地域特色。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学校所在的行业或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以及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来建设特色专业。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特色的依据。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所对应的岗位群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提升专业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

3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3.1 专业定位准确,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分析本专业的专业结构及教学能力,摸清自身在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已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同时,要对其它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分析。达到“知己知彼”,以此寻找专业方向的空档或在同类专业上寻找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专业访谈等多渠道所了解的情况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以岗位群为目标,分析总结出应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库,这对学生的科目课程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技能测试库应侧重实践应用,不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创造良好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教师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通常承担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学校新的特色的创造者三种角色。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要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优化教师结构为,打造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可从企业聘请一批工作在一线的高质量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非专业的教学活动,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场需要。形成特色专业的软件环境。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以及真实性和开放性的环境标准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创设真实的职业工作场景。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进社会资源,实行校企共建。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实训基地进行“市场化”改造,实行公司化运作。目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把企业引入学校,实行在真实生产环境下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方式。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同时又具有校内实训基地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按照紧密型、共享性的目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特色专业的硬件环境。

3.3 全面推行“四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贴近社会需求“四层深入”是指课堂实训、技能测试、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有目的的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验、实践比重,加长专业实践时间。采取“2+1”的教学模式,三年级上期全学期用来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以完成实践项目的方式进行。三年级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先在校集中实习1个月,在这一个月中除进行必要的职前岗位培训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技能集训并测试。安排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毕业设计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通过集中的培训使学生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向工作岗位。

3.4 试行双证书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根据课程设置,结合教学计划开展技能证书培训,形成多证书制度,设立配套的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以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便于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也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一教双证”的推行,使教学改革得到全面深化。培养的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强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也因此日益提高。

3.5 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职业人”的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新的体系。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公司化运作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必裕.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2]杨德广.加强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4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强。我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学习上,我从刚跨入职高时的失落与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职高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我自认为无愧于职高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职高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职高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从刚步入立信分部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三年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中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及时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我是不能够被打倒的。作为职高生的我应该善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职高三年生活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期末,我去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总结:

1.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要求。

2.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工作是一门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个公式。会计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弥补漏洞。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河北省 高职高专生 就业现状

前言

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总理强调“要重点加强对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研究,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当前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出现高等教育高职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职招生人数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递增,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今后我国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有58所,在校生已达55万多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以上,如果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不能保证,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等政策目标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解决高职高专生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

2.高职高专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公众的教育需求及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影响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高职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面对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受到社会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

2.2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

在高校培养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传授理论知识的力度更大。然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很多企业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砝码。

2.3专业设置不合理

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没岗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匹配。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这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难以把握,培养的人才门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决定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明显。

2.4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解决对策

针对调查高职高专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加快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1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3.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安排专业实习等,使大学生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拓宽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工科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该校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3.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或者过高或者期望的方向出现错位,与现实社会的认可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专业不对口也是一种择业的误区,应该让这些学生知道,事业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学的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4.总结

适者生存,高职高专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高职高专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总之,构建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特点,能够紧密围绕当前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能提高高职生就业率,从而提高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5

[2] 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需求对接――大学生就业难调查[N].黑龙江日报.2010,1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职高英语 教学模式 去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14-01

职高英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在学生学习的生涯中越来越重要,并是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好英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职高英语教师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进一步的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职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当前职高英语教学的现状

1.学生初中的英语基础普遍的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初中毕业的,只上了一年或两年初中的学生,俗称“社会免试生”,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几乎接近零,他们对英语丝毫没有兴趣。一种是经过正式中考的普通初中毕业生,虽然他们在初中经过比较系统的英语学习,但是英语基础还是很薄弱。

2.教学模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速度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职高英语教学在整体上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比起普通高中的英语教育来讲,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看到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快的提高他们的成绩,虽然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但是这种方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主体潜能的发挥。在教学模式上,很多教师虽然在观念上受到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他们也认同新课程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教中却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满堂灌。往往课堂上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哈欠连天的景象。

二、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去向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职高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普遍较差,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让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对即将开始的职高学习都充满信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好英语。

2.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充满活力,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便于减少教材跨度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颜色和服装的名词时,教师可以指着穿着漂亮衣服的的学生,问同学“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clothes? Let’s learn these clothes.”或者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将顺口溜、英语歌曲带进课堂来活跃气氛。在学习语法的时候,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有一定的压力,教师可以总结顺口溜,加强学生记忆。例如:被动语态不难学,宾变主,主变宾,动词变 be done(宾语提前主语变,时态人称 be关键。),过去分词勿变错,原主变宾 by后见。

3.有选择的进行课文教学,彰显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