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1

班级:四五姓名:

1. 我用20元都买了哪些食材?

采购食材

价格

采购食材

价格

大米500克

3.5元

猪里脊肉280克

10元

土豆500克

3.5元

西红柿300克

3元

合计:

2.我设计的菜谱:

一、大米饭 二、干炸里脊 三、炖土豆块 四、糖拌西红柿

3.我的实践过程与感悟

我感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一家人准备一顿即丰盛又营养均衡的晚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首先是物价腾高,我在市场上选择几样物美价廉的食材就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其次是要兼顾家里每个人的口味,既要荤素搭配又要营养均衡,这让我在已经在捉襟见肘的选择范围里更加无所适从了,最终在多方权衡下我买了里脊肉和土豆、西红柿两种当季蔬菜,主食选择了大米。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2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通过一年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联系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一、选取生活素材,有目的性地教学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虽然说新课程都配有丰富的图片,但这些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还是喜欢有血有肉的人物。教师要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创设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把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等,供学生探讨、解决,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

如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什么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而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教育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知行统一,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不少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不爱农村、也不爱劳动,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找一份工作,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之所以形成这种思想,有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人民。劳动是最光荣的,任何一种成功都与勤奋分不开的。“天才出自勤奋”,不仅揭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发奋努力。只有勤奋开拓、敢于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儿童热爱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离开儿童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儿童回顾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味生活。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日历里找“春分”这个节气,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爱护环境的。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非常高兴。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所学知识。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他们的生活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在课外时间,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秋天,收集图片、资料,自己动手画画,亲自拍照片,等等,让他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到关于秋天的知识。

四、贴近生活,进行有效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角色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模拟”、“创造特定的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实效更高。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3

在公益劳动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清明植树中同学们毫不嫌脏、耐心、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干的热火朝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倍感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们学院组织的这次活动目的是为迎接新闻评估做的准备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学院的一分子,能够为此尽自己的力更为自豪。不仅能创造好的条件,也为我们自己提供了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而学校组织的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4

xxxx年是播种的年份,xxxx年是耕耘的年份,xxxx年更是丰收的年份。xxxx年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奥运的梦想,XX年xx中学取得了三大成果的辉煌。xxxx年学校中考取得了升学率全区第四的好成绩,学校综合实践基地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干群团结,众志成城,学校欣欣向荣,形成了一个开拓进取拚搏向上的集体。谁说福不双至,xx喜讯再三逼人。

这里我仅就“学校综合实践基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现在生长在城市的孩子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虽然知道当地农业种什么产什么,可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就知道的很少。针对这一现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经过多次考证和研究,在校园内开垦了空地,种植上多种农作物作为学农基地。把基地分到班级管理,供全校的学生进行参观、劳动。

对于我们每一个同学来说,学农基地是一个陌生而充满新鲜感的地方,增强自立能力,树立集体意识、严格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集体意识、纪律观念,学农实践将会是无序的,我们的活动也将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

学农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考验,学生可以在学农中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为人处世,可以收获许多在课堂上无法体验的人生道理。

学农还将会是我们xx学生展现风采、挑战自我的绚烂舞台,学生可以在学农中找到一个成长的新起点。学农活动中到处都有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

学农更是一次对学生思想、意志的磨练。学生利用这次学农的机会,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不怕苦、不怕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劳动人民,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对每一个同学来说,投身到综合活动基地中来都是一次考验,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同学们懂得了很多事情,学了很多知识。同学们虽然累点、苦点,但这些将在同学们的一生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终生难忘。我认为具体有四个方面的收获:

1、参加劳动,锻炼自己,学得了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立以来,同学们都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由于从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虽然累点但学到了劳动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体会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同时也学会了劳动技能和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知道了“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季节不让人,种田赶十分”的农谚。你们在体味学农乐趣的同时,修身养性,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每一个学生对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劳动创造一切的意义。通过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同学们真正感悟到了“昨日幻想田园中的怡人景色,今日体会田园中的艰苦生活”。

2、走进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加热爱生活。

同学们在基地劳作时,不怕累、头顶烈日、脚踏黄土,认识了许多农作物,锻炼了毅力,欣赏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懂得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在播种、除草、浇水、间苗等等劳作中,同学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坚强,相信自己,坚定信念,挑战自我,坚持到底。尤其是在劳动中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很好地体现了同学之间关心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和谐无间的良好关系。

3.学农劳动还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走进”爱绿护绿实践基地”,学习了农业知识,培养了劳动技能,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培养、锻炼了自理能力和集体生活的团队精神。

4.通过综合实践劳动,对各科教学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我们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学们了解了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丰富了课外生活,远离不健康的活动,让亲身体会到要想收获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拥有的一切,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调动他们勇于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相信科学,更加努力的学习。这一切良好的情感,都会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上来,从而对各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师生们在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中,也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师生们在综合实践基地的风采,也到了抚顺日报上,你们可曾知道,会有多少人为你们喝彩!

当然,由于我们只是初次尝试,还存在管理上的缺欠和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有的同学急于采摘果实的迫切,有的教师在管理基地上暴露出的焦躁情绪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5

一、“三生教育”发展态势及其活动特征

“三生教育”在云南高校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手段,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把“三生教育”理念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结合起来,“三生教育”呈现这么一种发展态势,即地方政府和学校,从历史、现实与理论的维度,以多学科的不同视野和不同研究路径开展“三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课题,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探索“三生教育”的实施问题。红河民族师范学校的“三维渗透模式”,即课堂教学渗透增进思想、主题活动渗透修炼行为、歌曲解读渗透提升素质;思茅师专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基于专题教学、基于体验的实践教育、基于熏陶的学校文化建设;临沧师专的“三在”和谐生态模式,即在课堂、在宿舍、在社区;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文化为载体,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书画、手工、辩论、演讲、小品相声、摄影展、海报设计、校园歌曲主持人、校园服装等比赛,以及以“生存训练”为目的的定向越野比赛;有的还开展励志电影观看活动,排演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话剧;组织学生去戒毒所参观,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的甚至以班会活动、团日活动等团队活动主体,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综合上述情况,“三生教育”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开展。二是把“三生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三是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校园文化活动;四是作为一种工作育人管理方式,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实施;五是作为一种心智拓展训练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六是将“三生教育”列为时间性活动项目定期开展;六是依托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力量,建立实践基地开展“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概念性、理论性的认识,但深层次的认识和有效的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仍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对“三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开展较少,在于实践活动体验缺乏有效深入的、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大多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贴上“三生教育”的标签,没有实质性的更新和进展,缺乏以“三生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设计上的系统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本科、专科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特色。“三生教育”怎么搞,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课程教学活动?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校园活动为主、抑或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活动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探索切合“三生教育”的价值教育目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系统的、成熟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三生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实施好“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

职业性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所决定的,这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与关键。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三)知识结构的技能性。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以能力为主,围绕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四)教育强调实用性和生产性。一方面,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训练,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

(五)课程建设以实践训练课为主,强调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适应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的需求。

三、定位的哲学视点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验。三是活动环境的企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渗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教育,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开展才更具现实意义。

(一)“三生教育”作为一项价值教育活动,决定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学生的价值评价问题。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解决好“三生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种满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需要的发展规律,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与价值的实现,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质量。作为价值教育的“三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以职业定向性教育为着力点的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的价值教育本质特征,决定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学生以职业岗位为基点的技能培养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如黄炎培所说的,“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道德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同的行为规范,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开展“三生教育”的价值所在。不重视这个问题,不具有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学生跨入社会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作为劳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没有职业精神武装的高职学生对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是比较模糊的,构建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其着力点应重在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二)“三生教育”是一项教学活动。根据的认识论,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能力与精神意识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与所学生命生存生活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立足点就是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只这样,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想信念才会转化为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下图表明:学生认识、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三生”的基本认识、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是通过三个阶段、二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即理论认知-感悟-评价三个阶段和实习实训-实践体验二个环节来实现。认知解决的是学生生命生存生活观的构建问题;实践体验解决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感悟外化问题;评价解决的是学生生命观、生存观与生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三生教育”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习实训实践体验教学过程的循环,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内容作出肯定性反应,体现在态度上和行为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学生由参与学校的德育体验扩大到参与社会的职业道德生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道德人、社会人,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体验性是“三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改造人的思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表现为它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以人为主体的、真理性的、富有大爱之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德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应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三生教育”不是完整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知、感悟和体验“三生教育”的循环往复,逐渐、逐层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三生教育”的教育效果才能得到真实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将“三生教育”与生产实践、与实训实习融合,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认知、感悟、体验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的“三生教育”,就是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使学生具有与求生的专业技能来提高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三生教育”要解决好的关键。

个人劳动实践感悟范文6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2、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