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职教;教研;创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推动着新一轮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提升的新转变。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教研在提高质量和提升内涵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各级教研机构和各类职业学校如何创新职教教研,推进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直面和深思的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教研的现状

关注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各级教研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使命和中心工作。然而,一方面,职业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及课程多、教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职教教研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导致效率低下。以下问题在职教教研机构和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

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深度关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教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的工作路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正经历着成长的激情和烦恼,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需要研究、实践和解答的空间。目前常见的职教教研形式莫不是开一个会、搞一次活动、发一个通知、颁一份标准,没有下移到对职教实践的研究和指导,特别是缺乏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第一线的研究和服务。因此,职教教研工作的热闹背后,内容显得单薄,颇有隔靴搔痒之意。

专题教研薄弱专题研究是一种较为有效而又极其重要的教研方式,以专题和课题为载体,吸引和引领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体现教研的动态性和先导性。据调查,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度733项立项研究课题中,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为33项,仅占全部立项课题的4.5%。不仅课题数量少,在研究的氛围和水平等方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其自身地位不相符。

缺乏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协作,自身特色不鲜明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相类似的是,职业学校的教研大多带有较深的普教教研的痕迹,往往囿于较小范围内狭隘的“本本”研究,缺乏开放性的“跳出职教,发展职教、跳出教育,发展职教”的教研视野和形式,职业学校教学领域与市场、需求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合作,缺乏主动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前位意识”,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脱节。

群体教研氛围不浓群体效应促进有效教研,这是一个共识。然而在目前职教教研活动中,专业和学科的带头人、骨干教师、广大一线教师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圈子内各自为政,故步自封,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研究和探讨,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

可见,这样的教研现状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教研部门需要以新的视野和高度对传统职教教研进行扬弃,并寻找其创新点。

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教研创新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凸显现代职教的新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以学校为本位的办学模式阶段,“小职教”的狭隘观念和传统的机械的办学体制影响仍根深蒂固,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显得先天不足。职业教育如何迎难而上、办出特色?如何“跳出职教发展职教,跳出教育发展职教”,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教育正经历一场新革命,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都在发生转变。这场教育的革命也给苦苦寻求突变的职业教育和教研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职教教研创新的落点应体现以下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以“多元智能”为指导,建构新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索,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等等。

因此,基于现代职教理念,转变观念,创新具有职教特色的教研方式,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创新职教教研的策略

各级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应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发展,讲究实效,在教研观念、方式、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新职教教研观念:以服务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特征。因此,改变以往单一的管理方式,以服务为宗旨,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理应成为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进行教研的行动方式。近年来,各级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转变观念,立足职业教育实践,构建教研平台,开展如“教研服务周”、“教学开放周”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职教教研的实效性。例如,根据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和教研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大胆进行教研创新,依托重点职校、重点专业,建立专业教研基地,以“教研工作坊”的形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教研服务周”和“专业教师进工场”等教研活动,使职教教研从事务型、管理型走向教学型、研究型和学习型,受到职业学校教师的欢迎。转贴于

创新职教教研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职教培养目标,提高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对全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调研时发现,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率高达20%,许多学校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因此,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职教教研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把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例如,为深化烹饪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浙江省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研大组以职业学校实施和推行学分制管理为契机,在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中开展“项目管理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提炼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创新职教教研方式和方法:多元、互动、现代、开放社会的变革正引发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革命,与之相呼应的是,传统教研的方式和方法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革命的迫切问题。职教教研机构和学校要采用多元、互动、现代和开放的方式、方法,以提高教研实效性:(1)多元。是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研形式,构筑教研平台,如常规教研与专题教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业务探讨相结合,个人自主教研和群体合作教研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2)互动。是指在职教教研中注重多向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注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企业家及技术人员、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让教研主体在教研活动中动起来,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因此,职教教研重点要探索诸如互动式、沙龙式、专题式等形式。(3)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现代的职教教研理念,以创新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着眼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职教的“今天”,同样也关注“明天”和“后天”。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职教教研,提高职教教研的科技含量和效率。随着网络优势的凸显,以网络为载体,构建“网上虚拟教研中心”,鼓励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并以此为平台,集聚教育资源,吸引广大社会成员、教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到“网络虚拟教研中心”中来,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教学教研问题的对话和探讨,既保留了传统教研的优点,又突出了时空性、多向性、交互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事实上,“网上虚拟教研”在实践中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博客”作为教育日志已渐渐成为广大教师欢迎的并进行教研的形式。(4)开放。是指改变传统封闭、机械的方式方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沟通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跳出学校的狭小天地,跳出职教发展职教教研,以开放促发展。

在职教教研中运用多元、互动、现代和开放的方式方法,突出地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研究性的特点,教研充当了一个平台的角色,吸引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真正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突出科研的引领作用,以科研引领教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创新职教教研途径:加强调研、典型辐射,

课题牵引、活动推进,多元整合、校企合作

加强调研、典型辐射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中国经验”,同时有许多问题值得破解,这需要我们深入实际,加强调研,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沟通的过程。调研一方面要充分发动教研网络中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参加,另一方面,要有专题、有目标、有重点、有成效。如针对职业学校的实际,可以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职业指导等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加强宣传,提高职教教研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近几年,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深入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以调研为契机,根据浙江职业教育实际,提炼和推广了一批诸如“束沛如教学法”、“毛周根抬头教学法”等教学经验,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深受一线学校教师的欢迎,较好地体现了教研的服务性和先导性功能。

课题牵引、活动推进以课题为载体,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构建学校、学科或专业组、个人立体交叉的课题网络,充分发挥“协同学习体”的功能,吸引广大职教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以科研引领和指导教研,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坚持观念的碰撞和学术的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课堂实践、实验运行、总结推广等工作,这是“科研兴校”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职业学校较为有效的教研方式。通过课题牵动,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中心,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为重点,从自发、分散、零星的粗放型教学研究转向集约型的教学研究,体现了教研的现代性和科学性,有效地提升了职教教学的内涵。同时,职教教研要走“活动式”的教研之路,改变“告诉式”的单一途径。围绕职教办学质量提高这一中心,通过校长论坛、职校与行业专家对话、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等途径,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探究和展示,提高教研的活力。

多元整合、校企合作教研的高度决定教研的深度和力度,在职教教研中,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组成教研的“异质团队”,发挥多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主体作用,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吸引行业专家、领导和技术骨干参与到职教教研中来,他们具有扎实和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使职教的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能够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例如,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高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浙江省率先在机械、电子、服装和烹饪四个专业中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工作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指导和咨询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承担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吸引政府官员、行业协会代表、有关企业技术骨干、高校专家以及从事职业教育的教研员和专业负责人的参与,借助行业企业、高校专家的信息、人才和市场优势,开展专题调研、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讨等活动,科学预测行业人才需求和分析职业岗位等基本情况,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之路。这种多元整合、校企合作的教研途径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教学实践,以跳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视野和思维进行教研,大大提升了职教教研的内涵和实效性。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其间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关注。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来看,教育质量提高仍是发展的重点,尤其当职业教育由量的发展到质的提高、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时,职教教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突出特色,注重发展,讲究实效,创新职教教研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师;会计专业;职教能力;课程研发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数量基本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职责。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基本满足了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继续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四个建设)下工夫,旨在推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四个建设”中,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它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而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教师的职教能力的建设。

职教能力是衡量一名高职教师的基本标准,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及实践操作技能。就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其职教能力主要体现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课程开发能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很重视实践性教学,但并不回避相关知识的理论性教学。可以想象,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项目驱动或任务引导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与教材之间相关知识衔接的处理上就无法得心应手,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和心中有数。并且,会计知识更新频率很快,新的会计准则内容及行业制度需要不断地补充到老师的教案或讲义中,凭“一本教案打天下”的教师必然会淘汰的。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审计等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开发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按会计岗位设置来开发的课程。不管是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还是行动导向下的课程体系,都要求教师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

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是老师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在力量。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是看得见、听得到的。教学效果的好与差主要是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力的高低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但不受学生喜欢,不被同事欣赏,如“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其教学效果自然就差。教育教学方法能力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情的分析能力。“学情”即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注重教师的“教”的过程,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学情”分析既可在教学之前展开,也可在教学之中进行,还可在教学之后总结。了解学生是运用学情的基础,是教师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可当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途径较少,能力欠缺,缺少沟通,或者了解程度肤浅而片面,无法建立有效的和谐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2.教学组织能力。对学情的分析是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即教案的编写。教案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的记录,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再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不能拘于一格。会计专业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任务引领法、六步教学法等。一名出色的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将知识能讲授出来外,还要有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秩序和妥善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为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舞台。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教师能自制一些动画、图片、课件等资料,将会计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流程、账证表形式、业务处理过程等要点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是无法比拟的。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形式也是不对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考虑的是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信息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ERP系统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还应掌握PowerPoint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能运用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师生之间网络互动教学,广泛开展网上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向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师应从宏观上、中观上及微观上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知识,如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会计行业状况及特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流程及操作步骤、会计电算化操作步骤等;对会计岗位操作业务有大致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性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实际操作经验及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目前,高职院校强调“双师型”素质教师以是否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为标准。事实上,“双师型”素质教师应注重其实际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应与企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不断进行专业实践,积累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经验,提高会计师资水平实践能力,从而使会计教学不会与会计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也能在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建立“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这是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主要鼓励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挂职,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财会改革和财务管理创新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良好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双”起来。并通过“内培外引”模式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聘用部分一线会计从业人员、管理者到学校合作,建立“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以外促内,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四、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课程研发能力

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还应具备“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研发能力。因为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及培养方式,需要改变为行动体系下的课程体系。因此,教师不能只是担当“教”这个角色,应变成多角色的综合体。特别需要一批能将会计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变成工作过程课程化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工作不能指望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只能由教师去完成。在职业教育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教师是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咨询者、职业道德的培养者,其中教学组织和知识的传授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教材供师生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研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这个工作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做,但效果还不算很理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会计专业教师经过集思广益,已取得一定成果,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研发出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一套,已投入使用。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的源头和关键。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措施,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紧迫感,并内化成教师自主学习与提高的源动力,从机制上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切实保证“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利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浩.坚持行动导向推进教学创新[J].新课程研究,2008,(6).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3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优质师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职教师范生作为中职学校师资的重要来源,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技能模块、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等,是提升职教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 :职教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42-04

作者简介:罗平(1983—),男,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编号:11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ZSZG03)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把广东建设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强省,到2015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校生达到40万人”,“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 400万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是关键。然而,“双师型” 职教师资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数量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到“十一五”末期,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30∶1,特别是“双师型”骨干教师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广东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瓶颈”。为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加强‘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职教师范教育,‘十二五’期间,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全国独立建制的8所技术师范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以培养中职教师为主要任务的本科院校,以“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为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近年来,针对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不强、职教特色不够鲜明的现实问题,学院积极探索新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教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即实践教学能力(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职教师资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较好、总体就业率较高,到中职学校及教育系统就业的比例也达到或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就业学生的高质量工作得到相关职业学校的肯定。

一、培养职教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教学能力概念解析及重要性分析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想,提倡在学中做、做中学,即是实践教学法在教学论中的具体体现。“能力”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常见于心理学领域。“能力”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实践教学能力一般指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或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视。为更好地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引进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实践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

1.学科知识结构

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把某一特定学科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决定其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掌握了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材、教学内容具有更透彻的了解,才能准确、高效地将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2.职业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定义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应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向,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职业,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钻研教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科研能力

科研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推动科学发展、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科研包括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瞄准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科技前沿,结合学校特色和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撰写学术论文、编写高质量教材等,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普通话技能、文字应用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的能力等。教亦有道,教学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要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基本规律,如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及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掌握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教育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能力、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等。

二、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针对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和中职学校的实际需要,经广泛调研,提出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

一是推行办学模式改革,从相对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合作办学转变。以职业院校师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构建由用人单位(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涵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新模式。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从业能力(职业技能传授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施了“双育,三证”普通本科四年制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和“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模式。“双育”是指“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三证”是指职教师范生在毕业时除应获得毕业证、学位证以外,还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一种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业界权威认证证书。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职教师资班的学生与普通应用型学生、师范生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应培养为技术型、应用型与师范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应注重其核心竞争力、师范能力(即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

2008—2009年,学院针对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和中职学校的实际需要,基于“学科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理念,以突出职教特色为重点,对本科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其主要特点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模块化设置,可根据中职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发展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明确提出了“三证”要求,即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教师资格证和学历学位证,将技能考证设置为课程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理工类职教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加大教育教学模块课程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达20%左右,加强职教专业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建设;设置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开设学期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职教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及策略

(一)加强教师教育模块相关课程建设

1.完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职教师范类教师教育模块开设必修课程达到15学分,240学时,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三笔字训练、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等8门课程;还开设班主任与德育等教育教学类选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三笔字训练、教师口语技能侧重师范技能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侧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开发等知识的学习,旨在增强教师职业技能传授能力。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起步较晚、可选用的教材不多等情况,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课程的建设。一是遴选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职教专业课程教学法”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二是每年立项一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是立项一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和专业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

2.以校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实现优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育部于2012年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教师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350门左右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旨在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学校积极开展校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相关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拟立项一批校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此基础上,遴选建设质量较好的课程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面带动相关课程群建设。

(二)以师范生技能竞赛为抓手,培养师范技能

为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教学能力,促进师范生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营造互相观摩和学习的师范技能交流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自2009年起,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之讲课比赛。师范生技能大赛之讲课比赛主要以模拟课堂教学为主,首先由各二级教学单位组织初赛,学校统一组织决赛,旨在突出展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风采,已成为我校最具特色、学生参与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校级竞赛活动。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对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选择及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一股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氛围。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30%以上,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

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室、校内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障教育实习实训条件,满足教育实习实践教学需要;依托设在学院的“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改造并完善其功能,开展普通师范技能、职教教学法、职教教学课件设计、微格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加强职教情境教学平台、微格教学训练平台等数字化、网络化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

三是加强微格教学,提升职教师范生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微格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最佳选择,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及“教师口语”等教育类课程采用微格教学。

四是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职教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职教师范生在学校进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以后,安排到各教育实践基地等中职学校开展集中教育实习,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师共同对教育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实习以及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分析、反思。

五是充分认识到学科专业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科技创作;同时,精心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四)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加快“双师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步伐,鼓励和培养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师德和学术修养较高、实践能力强、能讲善教、专兼结合,可以为培养“三证型”职教师资人才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的、具有鲜明的职业技术与技术师范特色的教学科研队伍。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学校获批的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举办本科课堂教学观摩竞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竞赛等系列教学竞赛活动,搭建教师互相观摩、学习的交流平台,着力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院还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培训班、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班等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训班,服务教师个性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J].职教论坛,2010(15):64-66.

[4]汪春阳.新课标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20-21.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就业型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如何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它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印刷包装专业积极试行,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印刷企业真实印刷产品为载体,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以《平版印刷机结构与操作》课程为例,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针对职业岗位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行动导向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教相辅”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针对于平版印刷机相关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和国家最新颁布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以真实印刷产品即《知音》封面为载体,将平版印刷机工作过程即知音封面印刷过程转化为对应的6个学习情境,同时对应5个单项项目实训和一个综合项目实训。

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结合印刷包装的现实情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从实践中去感悟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为主体。这里的项目,在印刷包装课程中是指以一个实际的印刷包装任务,老师和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亲自动手实践。从定义就可以看出,项目驱动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由企业技术骨干设计实训项目,将工作任务分解、项目组讨论等有机结合,分层次逐步消化技术要点,实行全过程考核,考核由企业技术骨干负责。以《包装印刷》这门课程为例,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项目,四大项目是以常见印刷方式为主线进行四大项目的分配,项目一:平版印刷,项目二:凹版印刷,项目三:凸版印刷;项目四:特种印刷,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子任务,项目的实施是依据印刷要求和印刷过程进行展开的。采用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和注意事项、分组讨论、实施、评价等环节,使知识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处于行动状态,能力处于即得状态,从而实现原来以“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向现在以“任务-能力-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典型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要“精”,指的是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加之同一原理必须有诸多案例可用,所以选择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案例,也就是说选用那些实际操作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印刷品质量控制》这门课程为例,分析印刷品的质量,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分析不同的质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一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针对这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检查和检测印刷产品的质量并且能够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产品的质量。比如,印刷品常见印刷故障,糊版、花版、脏版、重影等,将抽象的专业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直观显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掌握这些印刷故障的实际现象,通过这些印刷故障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印刷工艺,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现场操作、现场讲评、一线操作人员讲授、生产现场导入教室等方法组织教学,将学生带入企业现场教学,一边在实训车间讲解书本上的机器结构原理,一边直接带学生到机器上去观察体会,同时上机演示,并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机实际操作,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原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通过这种工学互补,课堂学习与现场实训完全同步,学习——工作——学习的“工学结合”模式,完成了学业与岗位的对接,真正做到了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印后加工工艺》这门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各种印后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流程,实践课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去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操作相关的印后设备,如模切机的操作、装订机的操作、上光机的操作等等。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机器的每个部位以及功能。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出较好的高级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操作领会技术要领,这样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总体方向。

【参考文献】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烹饪技能大赛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Cold Dish Training" Textbook Reform

――Take Culinary Skills Contest as an Opportunity

XU Wenguang, XIE Hailing

(Jiangsu Y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Commerce,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Chinese cold dish Training" is a rep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culinary skills contest outcom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terialized results. Vocational school textbook content writing skills contest instance as the focus,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cooking cold dish which combines a number of aesthetic color, composition and other knowledge, not only to help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inary art aspect, but also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capac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culinary skills contest; quality course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界的一次盛会。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精品课程教材――《中式冷菜实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中式冷菜实训》是目前烹饪专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成果的再现,是课程开发的物化成果。教材以烹饪技能大赛项目为主线,主要分三大部分,层次递进深入。囊括基本功、指定项目、自选项目、创新项目及设计,编写体例取消了传统教材的章节,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以任务驱动式完成课堂教学。同时,辅以配套的三维互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贯通;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文字通俗易懂。教材内容以历届技能大赛中比较常见的艺术冷拼为主,充分凸显了实践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中式冷菜实训》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冷菜项目,把竞赛目标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竞赛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把竞赛看着是一个“任务课程”。任务实施的质量体现了竞赛水平。达到竞赛目标不能只看作品,更要关注过程,这就是项目课程为什么要突出过程性教学?过程有问题,大赛要“担心”。从每一次训练到每一次模赛,领导与指导教师更关注的是过程,这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训练过程要提问题,没有问题,都是问题。有问题,就会进行探究,探究非常重要,我们在大赛训练中的探究时间占到了训练时间的一半。总是要“挑刺”,一次又一次,集中智慧,激发创作灵感,也促使选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竞技水平。竞赛评价是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学校专家共同评价的一个过程,不能只是自己说好就行,要经得起多方专家的评定。由此看来,竞赛是一个完整的“任务课程”。

1 明确专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思路的新颖。教材内容以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实例作为编写重点,介绍了关于烹饪冷菜的基本知识,其中结合了大量的美学色彩、构图等知识,不仅在制作烹饪艺术品方面有帮助,同时也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对各类烹饪冷菜项目均有介绍,并将基础技能配合图片、文字说明,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了以上内容后,即可具备烹饪冷菜大赛作品的制作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现在的目前大赛趋势,拓展了国外和现在行业流行烹饪造型艺术技法的介绍,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来在从业过程中融汇各种技法优势,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2)课程内容与结构的合理。《中式冷菜实训》课程是在传统的《冷菜知识》课程基础上的放大和拓展。我们将实践项目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糅合在一起,水融,教材涉及的理论课程包括烹饪美学、烹饪原料学、宴会设计等,学生一方面通过实践掌握相关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理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本书收录整合了大量的项目相关知识,包括原料相关知识和项目的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制作技法、原料特性,同时也能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烹饪造型艺术。

2 专题编排的意义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餐饮经济社会发展和烹饪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中餐烹饪”菜肴项目、推进了烹饪专业与技能大赛的对接、餐饮产业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加了对接的融洽度。(2)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体现了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可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更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冷菜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体验多种类型的冷菜制作,便于学生继续深造提升。(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更便于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在菜目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3 专题教材的特点

(1)难点分散:在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下,编写人员克服“繁、难、散、旧”等传统教材编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通病,着实于“实”,尝试于“新”,指向于“活”;(2)总结基础知识:原料原料知识、刀工基础、冷拼基础、烹饪美学、烹饪营养与卫生等;(3)《中式冷菜实训》最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最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也最有鲜明的专业教学特色,同时该课程也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体现信息化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最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4)《中式冷菜实训》是针对某一个项目,引出冷菜基础知识,再根据任务的设计,进行实践制作,它涉及到了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原料学、餐饮美学、成本核算以及烹饪工艺实践操作;它还涉及到了生物学、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等相关知识。(5)作为精品课程,《中式冷菜实训》课程体现了烹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处理好了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创新技能大赛的训练体系,深化技能大赛的内涵,探索技能大赛训练的新模式,构建以大赛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选手个性发展的技能教学和技能大赛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技能教学质量,培养大赛金牌选手,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精品课程教材的开发是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娜.浅析职业类院校技能大赛[J].中国外资,2014(2).

常见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范文6

1 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生源决定了学生素质普遍低于高中生或大学生,大部分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是偏科就是学习自理能力和知识接收能力较弱,且部分学生家长将职业学校看成是大型托儿所,只求管好学生,对学习并不怎么关注。

1.2 教学环境问题

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自理能力差,年龄也较小,一方面对高校的教学环境适应能力不足,两节课连上往往导致部分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精神难以集中;另一方面,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量大,学生难以全部消化吸收,再加上课后不常看到老师,导致很多问题一再积累,出现厌学情绪,作业抄袭严重。

1.3 教学过程问题

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不同于高中化学,虽然内容较浅,多以结合生活技巧来讲授,但是教材里的内容往往长久不更新,因此教学变成了完成任务式,忽略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知识的应用。在职业教育里,化学课有许多知识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来加以巩固和应用的。但目前实验操作时间太少,课程基本浮于表面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完成几次课堂实验,完全吸引不了学生,提高不了学习兴趣,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1.4 教学态度问题

职业学校的职业化教育是重点,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应注意其他知识领域的拓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但现在的教学中,基础课讲得太多。这样的教学态度只会让学生在学校里养成坏习惯,大多处于混毕业文凭的状态。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基础课,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不可或缺,除了一些专业领域需要使用化学外,日常生活中它也是一门工具,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化学常识,在今后工作及生活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2.1 从教师角度出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自身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作用。高校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型向智慧诱导型转变,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岗位。另外,在教育者的角度上,还应该随时更新知识与教学方式,合理搭配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从教学内容出发

高职校的课程设定及教育培养目标都有其特定方向,它所培养的学生层次、能力、文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文、理科偏差大,文化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差大,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条件差异等方面。因此,学校应针对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来划分层次,分阶段教育。对于理论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加强基础内容的传授,搭配基础实验来提高学习效果,为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提问、布置任务、课外阅读等方式增强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一类的分层教育方式,可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教学内容最好能结合学生整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应用性来分析、讲解,同时需要增加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让每一位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利用电化教学工具及实验工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

2.3 从教学方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