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混凝土;材料结构;途径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58-02

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优化可利用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就成为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混凝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材料的更新对于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对混凝土材料不断研发的基础上开发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来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

1.1 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下提出来的,它是利用制度、技术上的创新等手段来实现产业的转型,通过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来减少以石油、煤炭等高能耗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做到对温室气体的少排放、零排放,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GDP这一指标。

低碳经济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为主要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新能源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来实现人们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上的转变。

我国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减少高能耗产业的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为此,对水泥、混凝土产业等高能耗资源实施产业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1.2 混凝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作为建筑领域的基础原材料,水泥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但提供了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所必须的材料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为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上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水泥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水泥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保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泥行业的基本原料是矿产资源,作为主要燃料的化石是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因此,做好对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发展就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混凝土是最基础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混凝土的原材料资源紧缺的问题,例如粉煤灰、砂石等基础材料日益紧缺且运费逐年增加;此外,混凝土结构与材料的持久性下降,减少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混凝土材料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等。这些现象都造成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困境,新形势下唯有做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调整混凝土产业发展结构,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研发新材料才能保证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发展方向

混凝土材料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对比,见表1。

2.1 混凝土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及发展方向

2.1.1 研发高性能的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在增加建筑工程寿命上有显著成效,不但能够减少修缮的次数也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容易开裂,采用超高性能的混凝土利于提升其整体的韧性,不易发生断裂。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上选取的是纤维增强材料,低碳又环保。

2.1.2 材料的持久性

混凝土材料的持久性也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寿命,提高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增加其耐久性对于实现低碳发展有重要作用。其次,在保证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基础上缩减水泥的用量对于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十分重要。通过采用可替代的胶凝材料来减少水泥用量,也可以进行化学或物理上的处理来提高水泥的性能以此减少水泥的整体用量。

2.1.3 通过改革生产的工艺来实现低碳发展

初期在混凝土的利用上多数采用现场搅拌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和噪音对施工周边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还容易出现混凝土的质量低劣等问题。改变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比如可以通过采用预制混凝土来做到工业化生产,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来节省人力物力、缩短工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混凝土的部品化也利于实现混凝土的低碳发展,不但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还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提高耐久性。

2.1.4 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材料来实现混凝土的低碳发展

比如混凝土增效剂的研发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混凝土整体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不但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收获了社会效益。通过采用新材料来实现混凝土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混凝土因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实现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

2.2 作用和影响

低碳经济新形势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一个混凝土的消耗大国,我国在混凝土生产、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现象明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熟料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适应了低碳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上做出了重大改革。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混凝土材料和结构上的调整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响应低碳发展的号召而做出的重大改革。不但解决了建筑行业在能源、环境以及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还提出了一条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路子,保证了混凝土行业的低碳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3 结 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变革,它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科学发展的观指导下,通过研发高性能的混凝土、缩减水泥中的碳排放、改革生产工艺等手段来实现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调整做到低碳发展,促进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源声,李辉,徐德龙.商品混凝土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十个途径[J].混凝 土与水泥制品,2012,(7).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经济发展 房地产 城市经济 影响

一、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在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包括各种工厂的税收、矿产开采所带来的经济、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以及服务行业所带来的经济等等。其中建筑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在城市中建筑行业主要指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如今,各大城市都在搞建设,新建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其发展的顶峰,因此,其能为城市经济带来很大的收益。房地产行业不只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还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城市经济产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主导产业指的是能对产业结构有影响以及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房地产业凭借其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超越其它行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龙头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倚靠。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房地产作为城市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其能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虽然很多国家都是依靠工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但是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依靠工业来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有些城市虽然同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工业相对发达,但是想单单依靠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来发展城市经济依然不太可能,因此各个城市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然而房地产又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就使得房地产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化、经济发展快速化。其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的好坏以及居住环境的优越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国家以及社会的满意程度,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自然而然的会发生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使得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快速发展道路,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房地产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合理发展。城市作为人们的聚集地,其人口数量可达到农村的几十倍,从而如何能更好的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纯依靠工业来解决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大多数工厂又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不但会增加人们上班的乘车时间还会损害人员流动的合理性。房地产行业,其工作地点大多在城市内部,并且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它能很好的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从单纯的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从而即使一个产业的经济受到了影响,还能依靠另一个产业来发展城市经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能使得城市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

(三)维护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我国出现了就业难等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其不要求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学历以及多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文化水平的人群的就业。往往这也文化水平较低的无业游民就是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小视。

(四)房地产业能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的好坏是人们评价城市经济的另一指标,优美的城市环境能增加旅游城市的游客数量,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虽然不能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但是其对城市的细部景观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环境,对于一些旅游城市来说,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增加游客数量,还能帮助城市评优评先,增加城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房地产业能从美化城市环境的角度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 遵义市;乡村旅游;地方经济;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还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形式,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至2010年“春节”黄金周遵义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遵义会址旅游区(包括烈士陵园)共接待游客6.68万人次;赤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娄山关旅游区接待游客0.7万人次;绥阳水晶温泉接待游客1.24万人次;桐梓生态园接待游客0.23万人次;风冈茶海之心接待游客3.03万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正成为遵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和壮大旅游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1]目前遵义市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都充满了生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促进遵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它同样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通行的提法是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是1:5。也就是说,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可为全社会带来5元的收入。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如忠庄镇勤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对葡萄、草莓进行品种改良,逐步扩大规模。打造勤乐鲜果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采取“公司+社区+农户”的方式,由坪丰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出种子,发展果桑种植,现试种面积近100亩,效果看好。2008年水果产量120多万斤,蔬菜产量约60万斤,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 又如务川以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仡佬族文化乡村旅游,这不仅使仡佬族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还促进了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加工,带动了当地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发展;湄潭、风冈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板桥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土特产豆腐干的发展等。

二、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由于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能够带动乡村旅馆业、餐饮业、交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凤冈县,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提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运输及乡村旅馆服务、餐饮服务、解说服务等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十五”以来,遵照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示精神,遵义市从实际出发,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遵义市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35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500多人。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79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66人。至2008年全市城乡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不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同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还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而稳定了社会。[3]

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发挥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对旅游产业丰富充实的新型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村增收致富的门路,而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不在以耕种为主,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工作来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入股投资的方式分红增收。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2.1亿元,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亿元,旅游收入8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 2008年,遵义市共接待旅游人次1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5亿元,2009年遵义市旅游收入突破110亿元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2010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如下图所示)。其中乡村旅游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据统计,遵义县乌江镇财政收入的25%来源于旅游,发展旅游使该镇的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人民币;汇川区董公寺镇财政收入的12%来源于旅游,旅游使该镇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人民币;桐梓县娄山关镇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多达1000元以上;忠庄镇勤乐村到目前为止,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50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发展到15万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它也将势必成为遵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3]

四、带动旅游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独特的乡村风光、特色农业和乡土风情,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赤水市利用“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当地的竹扇,竹工艺品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纷纷购买的旅游商品,带动当地竹业的发展。而湄潭、凤冈等地,利用当地的茶叶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使茶叶成为旅游购物品,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再如绥阳县,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大力宣传绥阳空心面,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大大促进了绥阳空心面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板桥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带动了当地土特产“板桥豆腐干”的生产与销售;还有务川县在发展仡佬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仡佬族民族特色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可见,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思想传到农村,使当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开始主动自觉的学习普通话、电脑、外语等文化,使当地农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当地农民会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动完善公共设施设备、美化环境、爱护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遵义市在建设“四在农家”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大大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如:忠庄镇勤乐村全村硬化连户路70公里,改厕896间,改造956户,建沼气池1025口,改居住环境1203户。至2008年,共改造硬化通组公路5.1公里,新建、改建“黔北民居”100户,建群众文体活动场所2个。除此之外,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村里建起了1个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3各图书室,1个儿童乐园,4个体育活动场所,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3]

综上所诉,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遵义市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遵义市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遵义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于遵义市旅游局.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基本模式 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 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 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5

1.1构建基础

1.1.1科学性基础。科学性基础是判断环境评价结果质量的标准。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保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从科学的层面设计,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相关的环境数据来源必须准确,其次评估方法要科学,环境指标必须达到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提高资源可利用率、节能减排、降低环境破坏程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减排、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实行。

1.1.2可操作性基础。可操作性可将评价指标运用于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指标含义的明确性和计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

1.1.3动态与稳定相结合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指标设置应随着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也随之调整和细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不能一直处于动态状态下,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保证相对稳定。动态与稳定相结合的基础,既能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目前情况,又能推测其动态变化的走向。

1.1.4政策性原则。要将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形势,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要考虑相关国际公约。设计出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以及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评价指标。

1.2环保指标评价的完善

环境保护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开展的情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环保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人们生产生活是否达到低碳的要求,及是否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其内容涵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投入、治污力度和减排效果等。主要的环保评价指标有:工业废水达标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空气污染降低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其范围涵盖经济、科技、资源、社会、环境等多领域,使各种角度、各种层次都受到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约束,使我国环境保护得到全方位的开展。

二、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范文6

1851年英国举办的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从那以后,会议业和展览业就组成了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备受世界关注,其逐渐发展成为经济中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异军突起,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而低碳经济的出现更是为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低碳经济与会展业发展

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概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运用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2010年,我国正式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低碳经济正在对我国产业体系产生影响,会展业也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对我国的会展业发展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低碳经济指引着会展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其基本建设理念就是“低碳、绿色”。它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低碳经济的理念贯穿规划、设计、使用到后续利用的全过程,始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世博会的建设和举办不仅推动了上海经济发展和向世界展示中国以及上海的形象,还为实践低碳经济理念和指引会展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二是,会展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体系中较为主要的产业体系之一。会展产业收入很高,盈利巨大,没有污染,被称为“绿色产业”,和房地产业以及旅游业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新经济产业。超过两层的会展产业利润,效益高、污染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会展产业的共赢互动效应能拉动或间接带动其他几十个行业的发展;会展产业的信息技术和商品以及人才,增强了不同城市和企业的竞争力;会展产业不只是能提供就业,还能依靠共赢互动效应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解决就业;会展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windvane,能够预示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低碳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会展业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发展方向

1.低碳经济将必将成为会展产业的基本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会展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同时低碳经济或者低碳模式会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理念。甚至于可以说,在以后会展业的发展中,低碳经济将会成为一个标准,至少是环保的标准。中国会展产业要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减少气体的排放。

2.低碳经济倡导会展产业的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会展产业被称为“绿色产业”,然而目前中国会展产业中仍然存在能源和资源浪费等现象。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将倡导会展产业采取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这是低碳经济与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的结合方式,也是将来会展产业的重要消费形式。在保证会展业各方适度消费的情况下,杜绝为了追求奢华或者纯粹为了追求排场而产生的面子消费,倡导合理饮食、低碳住宿、重复利用会展资源。这样不仅为参展参会企业降低成本,还为举办方节省成本,并从更大的社会范围看可节省各种资源,树立了良好的低碳社会形象,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和谐发展。

3.低碳经济会促进专业化和国际化会展产业的发展。国际会展发展主要趋势是,展览的专业性已成为发展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影响,会展产业也会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综合性会展业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且由于门类过于全面,导致对观众或者参观者吸引力不够,同时还造成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会展业会逐渐成为专业化的展会,如近两年我国日益火爆的汽车博览会,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参与。另外,随着国际经济体系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技术会在全世界推广和使用,会展业也会引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4.低碳经济会引导会展产业的网上展览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会展业在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导下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会展产业向网络拓展。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互联网这个场所是最为绿色和节能的。互联网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使会展产业可以借助其展示产品、交流信息、从而将互联网作为实物会展业的重要补给。目前,网上展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其方式包括网上招商引资、网上国际会议、网上展览等。因此,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网上展览作为最具有低碳经济的的会展业模式将会得到发展,其发展前景可期。

三、我国会展业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发展对策

1.明确政府的定位方向,为会展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如今政府的定位成为中国会产业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问题。在全国很多举办的展会中,很多都是地方政府主办的,这样一来,政府同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在这种模式下,势必导致运行效率低下,而且运行成本还较高,此外由于政府的市场参与,将民营会展企业挤出了市场,不利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自由竞争。因此,政府应该主要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只定位于管理者和裁判员,只是对市场进行规范与管理,而不参与其中的具体经营。同时,也为民营经济中会展业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护和支持地方民营会展企业的发展。

2.整合会展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低碳经济除带来新的发展理念之外,还带来了新的竞争模式。目前中国会展产业中的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还需加强。低碳经济会促进会展业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从而也会将国际上竞争力强和专业性强的会展企业引入中国,因此,中国应大力加强会展产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联合,加强中小会展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培育出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性会展集团。一是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企业的股份合作或者重组收购,做大做强会展企业集团。二是通过会展业合作,加强品牌和专业化建设,力争做大会展品牌和形成专业性的会展企业,做强我国的会展规模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