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策略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由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高碳发展模式所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将对全球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降低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发展目标。从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角度,低碳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循环经济指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形态,强调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物品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经济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内。低碳经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综上,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和指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关注的领域、针对的问题、实现的路径有所侧重,低碳经济有着自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2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侧,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在兴产业、强实体的政策指引下,常德市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根据2019年《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额3394.2亿元,2019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产业投资占比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经济形势整体向好。但从产业结构构成来看,常德市实现低碳发展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2]。根据常德市2018年统计年鉴,2018年常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0亿元、1285.4亿元、1760.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0.25∶37.87∶51.88,虽然相比2015年的13.1∶45.7∶41.2而言,一、二产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但各产业内部构成依然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就工业而言,常德市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分散,创新研发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高,是主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尽管第二产业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但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一直在增加,其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根据常德市石门县2018年上半年能源消耗与生产情况统计,1~6月,全县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665960t标准煤,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单位有15家。原煤在全县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中比重较高。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多,增加了节能减排的控制难度;其次,目前常德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碳排放量较高,金融、会展、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询湖南省统计年鉴,相比2017年,常德市2018年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9%,能源消费总量增速3.6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上升3.66%,而2018年湖南省上述三项指标的数据分别为5.12%、2.26%和2.38%,常德市节能降耗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d,同比增加21d,优良率82.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7位,污染防控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德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保持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施经济结构转型。

3常德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选择

为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目标,不同的城市需根据各自的特点、状况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能源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全过程角度来划分,低碳城市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源头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前,在输入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通过改变能源投入结构来减少碳排放量。2)过程控制模式。在城市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努力提升各耗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来控制碳排放量。3)输出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的终端,对高碳能源消耗后的碳输出进行捕捉,促进碳汇增加。4)混合控制模式。在进行低碳控制时,将以上三种控制模式有机结合,从源头、控制、输出进行全方位综合控制。常德市位于洞庭湖西侧,具有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作为中部发展城市,常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常德市要实现低碳发展,不能完全适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或输出控制中的任一单独发展模式,而须合理、有效地将这三种模式进行综合,采用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

4常德市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基于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宜采用以下策略:111建材世界2020年第41卷第5期1)做好顶层设计,将国家低碳政策和常德市的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践行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碳源小于碳汇的目标。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注重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和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采取生态主导的紧凑型发展模式。在进行城市产业规划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财政补贴和奖励的形式,引导、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控制能耗产业扩张,禁止发展高排放的产业,对能源使用率较低、高浪费、高排放等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预期收益低的产业实施强制性退出,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3]。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城市碳排放[4]。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或建立核电站,逐步关停市区范围内的火电站,同时推广生物能源的使用。在制造、交通等领域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比重,加大新能源公交车、电动汽车的投入等。3)开发低碳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与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低碳发展战略及改革举措。通过低碳技术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量,从而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4)构建高效碳汇体系,进行碳排放的有效吸收[5]。研究确定城市绿地合理布局结构,提升全市绿色通道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江河库塘水岸绿化率,通过公园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维绿化层次,增加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借助碳中和的方式消耗城市中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5)倡导低碳消费。消费理念决定着消费需求,政府应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转变公众的认识和消费选择,加强低碳产品的推广和政策扶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5结语

现在是常德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收官阶段,也是立足常德发展实际、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推动产业转型,是常德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选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常德市作为环洞庭湖区域城市,其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点等反映了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对环洞庭湖区域城市也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向鹏.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启示[J].开发研究,2019(5):44-52.

[2]叶楠.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81-482.

[3]周鹏飞,刘世光.低碳视角下南京市产业发展评估及路径研究[J].江西建材,2019(3):4-6,9.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小企业 能源利用率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资源利用率低,空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导致“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等。因此,全球关爱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成为时代的主题,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主旋律,世界各国快步进入低碳经济步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不能再走“先污染后处理”高碳经济,坚持走低碳经济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家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势必要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应工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气候环境恶化提出的概念。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益、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事实标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文明带来的阴暗前景,高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平衡失调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那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因此说,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慢全球变暖的速度,优化生活环境;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率、程度;有利于后代生产生活。再次,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和石化等国民经济多种行业中,尤其是高峰期,减低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程度。再次,提倡低碳消费,把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节省家庭生活开支。国家是否能够完成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成功步人低碳经济社会,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能否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二是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9.8%,而且分别占GDP的60%、就业的80%、税收的50%和出口的60%左右,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低碳经济作为全世界一次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必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一波巨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责无旁贷。在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第一,中小企业的资金不充足,过多的精力放在短期项目、回钱快,忽视那些相对于长期性、有市场前瞻的清洁项目;第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本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低、缺乏创新能力或有能力创新人员,聘请不到有能力的人才或中小企业有创新人才,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冷语讽刺,应是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而不是留不住创新人才,给不了人才创新平台。

2.能源利用率低

能源有限利用率亦称“能源利用效率”或“能源利用率”。有效利用能量在供给能量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供给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或反映能源利用效果。有效利用率高反映能源利用效果好,反之则说明利用效果差。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有效利用率=有效利用能量/供给能量× 100%企业能源利用率=用能设备总有效热+输出热/输入热× 100%。

能源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资金有限,管理不科学等等,造成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使用和低效率配置。譬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不少产品市场淘汰和企业倒闭、破产等,使它们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牺牲品。这次经济危机留下的主要成果和今后世界引擎是低碳经济,与此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将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弄潮和指导者。

3.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扶持不够

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 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4.中小企业缺乏低碳环保意识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节能减排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增长,没有将资源短缺和牺牲环境的成本纳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普遍存在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技术落后与管理的无序往往导致能耗大,污染严重,加之缺乏合理配置资源能力和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恶性循环。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个人融资等多途径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资金投入,抓技术改造。安设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加大对基础建设投入,对机电、运输、排水及供风等各项系统进行重点完善及改造,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中小企业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能源质量、监督控制高难度、高危险的工作,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小企业在创新低碳技术过程中,要依托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和软环境的优势, 与之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低碳产品。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清洁产业,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调整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较大。

3.要搭建创新型人才平台,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立创新型人才保护机制,对创新型人才取得成就就要大力鼓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不怕失败。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坚持攻关,乐于奉献。要创造条件让创新型人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搞研究、搞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如鼓励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中小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也可以借贴息;政府应加大财政倾斜投入力度,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环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补贴资金,制订具体方案,加大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制订税收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引入创投基金,等;鼓励产业基金,如市政债券、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促进低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结尾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中小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更好履行一个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琳,杨坤,张丁.中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策略选择.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明龙,张琼妮.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生态经济.2011(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 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公众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与人为的砍伐破坏活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程度密切相关。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目前,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测算,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430ppm二氧化碳当量,已经接近临界阀值,危险在靠近。于是,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我国正处于能源需求与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实现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的内蒙古面临着同样的严峻形势。在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带动下,内蒙古紧紧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连续8年全国增速第一,逐步发展起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化工产业体系。从长远来看,如此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和潜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和外送电量居全国之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如果内蒙古不能以较快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低碳发展模式,不远的将来,一旦全球把碳排放空间作为限制,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一般意义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内蒙古近几年现代化进程加快,已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综合能源量达到10036.31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6%,并且2010年三产比重达到9.5:54.6:35.9。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但要倡导低碳经济,而且要搞好低碳经济。我们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内蒙古区情的模式,把内蒙古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地区。

三、内蒙古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内蒙古属资源、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因此适当的低碳经济模式建立需从碳汇和碳源两方面分析。碳汇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则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一)碳汇分析

1.积极利用碳汇资源

碳汇主要物质形式:森林、草原、荒漠、湿地资源低碳分析。碳汇的物质形式做为低碳发展的广阔空间带来巨大效益。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开采量、复植率对森林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内蒙古地域狭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55亿亩,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内蒙古是惟一覆盖全省区,人工造林面积在全国居首位。据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内蒙古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33亿吨。在低碳发展方面,森林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森林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所蕴含的“碳汇”是调节一地甚至更大范围气候的稳定阀。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以上。据测算,一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全区13亿亩草原固碳能力为1.3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亿吨。全区5.6亿亩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种树1.2亿亩、种草2.8亿亩,可实现碳汇近1亿吨。湿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3位。地表绿色植被碳汇功能潜力巨大。

据此,内蒙古开展了大规模的各类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至2008年底,已建自然保护区196个,其中国家级23个,自治区级60个。

2. 依托丰富的碳汇资源进行商业交易

目前,我国以森林碳汇交易为基础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已处在全力推进的初始期,从2005年3月10日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注册开始至2009年5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内蒙古CDM项目136个,内蒙古获得EB注册项目43个,已获得核定减排量163万吨。但现有的碳汇交易多是基于天然林或保护林,人工林的碳汇问题也应成为碳汇市场的重要内容。碳技术应用也就是碳封存,鄂尔多斯推进了神华煤制油1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地下封存示范项目。

(二)碳源分析

1.从碳源的主要物质形式原料入手寻找减排自由度

碳源的主要物质形式: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低碳分析。内蒙古是碳源大省,到2008年底,全区煤炭资源总量为7248.22亿吨。石油方面,已发现含油气盆地12个,面积44万平方公里,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煤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最高的能源,它的生产造成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草场沙化,矿井水排放、瓦斯气体排放以及煤炭粉尘的飘散污染,石油天然气开采造成地下水下漏,草原的生态及农牧业功能弱化。如此巨大的能源潜藏着生机还有危机――污染的密度、减排的重任。

2. 能源化工产业决定直接减排的效果

主要工业生产:能源化工冶金稀土的低碳分析。能源产业居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首,能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566个。煤化工是内蒙古最有潜力的产业,全国五大煤化工示范项目都建在内蒙古。这两大产业都具有高碳排放特征,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09年鄂尔多斯勇泰集团公司与天津七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可减排二氧化碳46%,节能30%-40%。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建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的乙二醇煤化工合成路线――“ 化、加氢两步间接合成工艺”,以煤替代石油为原料,节能123.5亿千卡,二氧化碳排放大大减少。新奥气化采煤乌兰察布项目气化煤气连续稳定发电。煤炭地下气化可以集中将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封存或利用。对煤炭的回采率达80以上。包钢的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2009年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0万吨。鄂尔多斯推进的示范项目:新奥煤制甲醇微藻固碳生产5000吨生物柴油项目;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的生物质热电一期项目已建成并网运行,减排二氧化碳25.6万吨。内蒙古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至2009年10月底风电并网已超过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风电与燃煤电场相比,每发一亿度电,风电可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15万吨。冶金方面可以通过实施使用低品位原料,降低单位产品原料消耗,提高产品成品率,利用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防止过量排放。内蒙古稀土资源约占我国稀土资源80左右,约占世界稀土资源50左右。 “稀土应用产业园区”应加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实施力度,加快研发和引进更先进的工艺流程,提高初级原料的档次。

3.商业流通中碳减排不可忽视

商业流通中的低碳分析。商业远距离运送煤耗费大量汽油柴油,而建一条100万伏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可减少运输损耗25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4亿吨。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汽车,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改善道路条件,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公路运营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降低空载率,形成便捷、高效、节能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四、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对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从碳汇碳源两方面把握低碳,是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大力扩充碳汇,发挥森林草地碳汇资源优势。森林草地不但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还可为节能减排提供大量空间。

(二)可在各盟市之间实施碳交易,刺激盟市之间的减排积极性,控制蒙西高碳排放区碳排放量。在一些盟市建立低碳试点项目,推进低碳城市建立。

(三)加强同高校间的合作,特别是区内高校更能体会了解内蒙古实际情况。促进低碳技术的多面应用,也可提升高校的科研实际运用水平。

(四)工业方面,从原料到加工成品始终做到低碳一体化。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对于依托资源的城市要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深加工,承接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污染小的工业。建立相应的煤炭稀土交易市场,吸引资本以抵消节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

(五)加强政策、观念对低碳的支持。模仿丹麦一些国家的刺激政策,内蒙古可以依照区情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低碳企业实施优惠政策,高碳企业承担相应税收。对民众加大低碳理念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宏观经济,2009(5).

[2]周子勋. 低碳模式是发展新方向〔J〕. 中国环境报, 2009(2).

[3]崔大鹏. 低碳经济漫谈〔J〕. 环境教育,2009(7).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方式

1 研究背景。

降低能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共识。铜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完整产业链。面临新形势,铜工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总能耗高、排放总量多和循环综合利用难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和企业内部各工序节点完成生态化[1-3],实现铜产业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2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铜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消费,以及废杂铜的回收与循环利用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如图1所示。

图1 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

3 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

我们根据铜产业链系统和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产业链的企业组成,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并进行非物质化设计,构建了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4-6]。对构建铜产业链系统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解释如下。

1)企业组成。根据铜资源分布和铜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铜为核心的采选冶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起共生企业,从而构建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主体。

2)系统集成。针对构成铜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使铜业生态化系统低碳运行。

a物质集成。从铜产业链生产工艺流程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物质集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铜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铜再生资源,使铜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

b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7-8],对目前铜产业链生产过程系统的用能状况进行诊断,发现“瓶颈” 问题,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考虑过程的操作、控制、安全等因素,选择与确定过程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推广先进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改变能源结构,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实现能源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

c水集成。水的原位再生和梯级利用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厂域梯级利用技术和区域梯级利用技术,建立工序内部、厂内、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他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铜产业链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铜产业链工业废水“零”排放。

e技术集成。技术集成是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集合[9-10]。从铜产业链出发,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集成起来,建立最小化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废物和污染物产生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f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信息、能源流、废物流的信息,铜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生产信息、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发展信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领域的信息,形成铜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论文格式]指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铜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铜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铜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铜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对采、选、冶、加工生产单位和为之服务单位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或改造。通过比照铜业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对江铜产业链实地调研,对其产业链情况作对比分析。

4 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

我们对江铜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江铜是一家以铜的采、选、冶炼、加工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和控股6座矿山、1个铜冶炼厂、6个铜材加工厂和2个硫酸厂。江铜已建立从铜的采、选、冶到稀散金属的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各生产装备和产品前后连接,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产业链活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过程,基本实现了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的目标。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介绍如下。

4.1 物质减量化。

物质减量化是指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表现在:

1)优化采选工艺,提高回收率。江铜针对矿体复杂、品位低的特点,系统优化采矿选矿工艺,进行了“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攻关,使江铜德兴铜矿采选工艺由原设计边界品位03%下降到025%,多回收铜金属383万t、黄金116t。

2)运用湿法技术,利用废石。对永平铜矿等难选氧化矿,运用湿法冶金技术,共生产合格电极铜870t;对德兴铜矿品位在005% ~025%之间的低品位原生硫化矿展开湿法冶金提铜研究,建成了千吨级电极铜生产能力的湿法炼铜厂,有效回收了废石中的铜资源,减少了铜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4.2 物质再利用。

物质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地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

1)利用余热发电。德兴铜矿10万t硫酸、江铜-瓮福40万t硫酸2个项目,利用制酸过程中的余热每年可新增余热发电量约1亿kW·h,折合煤7万t。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建立配套设施,进行余热发电达1亿kW·h。江铜化工公司利用制酸产生的余热发电,达1800万kW·h/年、折合煤7272t,这样减少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节能降耗改造。德兴铜矿实施节能降耗变频改造项目,安装的进口MP800圆锥破碎机,改变细碎作业环境和生产能力,年节省电能3435万kW·h,折合12万t标煤。引进22500T/D异抗坏血酸钠出产线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每年减排二氧化硫3203t。

3)综合利用尾矿。武山铜矿采用分级尾砂充填井下采空区,减少尾矿库的排入量,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银山铜矿以尾砂为原料,开发钙化砖和绢云母等产品。德兴铜矿运用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每年可提炼铜金属550t。德兴矿山新技术公司每年从尾砂库中取砂15万t,生产新型墙砖4500万块,年可减少粘土损失约10万m3。

4.3 物质再循环。

再循环是指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1)回收废气,减少排放。贵溪冶炼厂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回收SO2制酸,每年可生产100万t高品质硫酸,硫的利用率达到9683%,减少SO2排放量66万t,还在制氧车间所排出的气体中回收液态氮气和氩气。

2)回收稀散金属,减少废渣。贵溪冶炼厂转炉进行了二期工程改造,改进了工艺流程,使转炉渣选矿能力达到600t/日,经进一步改造,提高到750t/日,每年回收铜金属08万t;对制酸产生的含砷废渣,引进的全湿法提砷工艺,每年提取三氧化二砷01万t;江铜新材料公司运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尾渣中回收硫酸铜、铜冶金粉末和稀有稀散金属硒、碲、铼等。

3)回收杂铜废铜,减少资源浪费。江铜大力回收杂铜废铜,并引进了倾动式阳极炉,年产阳极铜10万t。江铜铜达公司采用鼓风炉技术回收不易处理的废铜,年产铜25万t。江铜还对废弃电动轮胎进行翻新,对废油进行提炼,循环利用废旧物资,节约资源和能源。

4)回收废水,充分利用资源。为使碎矿防尘水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成功地将约3000m3/d的碎矿防尘水、设备冷却水和地面卫生水引入瓦尔曼泵池,直接城为磨浮工艺用水,回收有价矿物,减轻尾矿输送负荷。对精矿浓密池溢流水进行改造,确保3个浓密池溢流水全部进入浓密溢流回水泵池,把酸性废水用于选硫工艺,把尾矿库的碱性废水用于选铜工艺,其余酸性废水引入尾矿库与库中的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实现选矿废水最大资源化目标。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江铜集团产业链正朝着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迈进,但离理想发展模式还有差距,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

5 结论。

通过对江铜产业链的实证分析,铜产业链实现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汇总如下。

1)科学地设计。按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考虑铜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资源,使铜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环路;最后考虑节能问题。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设计。

2) 按设计进行改造。按上述设计进行改造,把冶金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应用到技术改造项目之中去,实现铜产业链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能源消耗率最小化、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少量化的目标,以满足铜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3)加强企业管理。铜产业应认真执行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铜企业应自觉地将环境成本纳入自身的各项决策和运行过程之中去,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使铜产业链做到低碳排放和生态化发展。

4)依靠科技创新。铜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因为科技创新是动态的,当科技取得阶段成果时,实时地加以应用,不断地提高铜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效率,不断地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铜产业链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学益,田庆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理论与方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邱定蕃,徐传华。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 赵国权,贺家齐,王碧文,等。钨回收、再生与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杨立宏,赵涛,程秋林。铝工业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及其利益关系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

[7] 元炯亮。循环经济与铝业生态系统[J]。有色金属,2003.

[8] 张照录,崔兆杰,张录强,等。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规划设计[J]。中国矿业,2009.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制度 途径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的持续紧张,低碳经济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一、低碳经济简介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都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其实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当前碳密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它主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加强碳捕捉,碳存储降低人们能源消费中的碳强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其次,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新能源,通过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消耗的脱钩,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碳排放的低增长、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最后低碳经济是面向个人的,因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当前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持续不断增长。据推测,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按照当前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0年仍将占到能源结构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相当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高碳特征。另外,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强度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让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存在许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了低碳经济以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在低碳经济上,可许多政策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项财政政策尚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首先应进行制度创新,笔者以为在制度创新中应做好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创新和税制税种创新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创新是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各项产业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促进居民、企业、政府低碳意识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为。第二,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创新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补贴或补助制度,引导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2.要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节能设立专项经费,并规定经费的增长额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政策中应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认证标准、采购标准,每年动态调整采购清单和指南,加大强制性的购买规定。第三,对当前税制税种进行完善,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较高的增值税,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征收较低的增值税,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尽量少征税或者不征税,推动社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创新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国家内部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家GDP的比值,主要与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种类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较大关系。我国可以通过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数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关闭小火电、地炼企业,就是对国家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来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气、转炉、电炉等设备,实现联合技术供电和发热,比传统的连铸连轧节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业有着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产中采用一些新技术之后,能够节能40%。可见,通过技术研究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实现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能源的产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国能源机构中的比例,由于风能和太阳能不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能够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当前大幅增加其他无碳能源仍不太现实,可以扩大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向着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减少地下富碳能源的开发力度。

(三)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以及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他们对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低碳技术,而且需要将各种低碳技术应用到各种实际生活中去,以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四)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

自2006年以来,世界低碳交易市场得到了高速发展,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为国内的碳减排量和相关衍生产品搭建交易平台。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积极引入各种国际力量,参与到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中来,积极利用、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企业能够通过交易碳排放权利获利,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建立以省级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各省级的碳平衡状况。将外部溢出效益作为生态保护基金,通过碳交易使得生态保护由无偿走向有偿。另外,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低碳领域的创新机制和发展机制,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结束语

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创新低碳经济的模式不可缺失,只有我国从低碳经济制度和低碳经济方法途径两个方面同时抓,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59

[2]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0.8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147-02

1 引 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替代效应①远大于收入效应②,在总体上降低了社会健康水平[1],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成本。杨世忠等(2010)指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均能够增加GDP,其核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应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2]。应对宏观统计意义上的GDP进行分解,把不具有增加公民福利和财富积累效果的无效GDP分离出去,测定“绿色GDP[3]。也即当下企业核算的会计利润只是减去了经济成本而没有扣除环境成本,这就虚增了利润和税收,而把企业的环境成本外部化,从而出现了环境成本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现状。

企业作为资源最大的消耗者和污染的最大制造者,在发展低碳经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目标上理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本文拟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

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理论

分析

2.1 环境成本的确认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多有涉及,尽管定义的内涵狭窄不同,但本质是趋同的。本文对环境成本的界定采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定义: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4]。

环境成本计量则是从实物和货币两方面把界定的环境成本进行量化。王立彦(1998)从不同的空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划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5]。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对内部环境成本作出货币计量,比如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而额外支出的成本等可以进行货币计量;而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则很困难,无法准确计量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的数量和金额,更多地依赖估值技术。

2.2 理论分析

尽管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在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努力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玖平、蒋洪强(2003)[6]、谢东明、王平(2013)[7]都把总环境成本细分为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损害成本是指资源耗减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而控制成本包括资源恢复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即,环境总成本=控制成本+损害成本。前者认为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是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控制成本线与损害成本线相交时点的总环境成本最小,并得出结论: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

而后者认为理论上如此,而在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下,控制成本和损害成本并非一直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当排放量为0时,损失成本为0,环境总成本等于控制成本,达到最小值。也就是说,当实现零排放时,环境成本最小,是最优的成本控制模式。笔者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虽然目前完全实现零排放不太可能,但在理想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企业尽可能地采取可行性措施减少排放量,相应的环境成本也能降低到最小。因此,环境成本控制的重点在控制阶段,而不是污染产生后的治理阶段。高山(2005)也认为,治事后污染的治理成本一般远大于预防成本[8]。也就是说,环境治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投资,采取最优的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材料采购标准和采购方式等,把排放量降到最低。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探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环境成本更具有完整性,囊括了产品的整个过程,可以使得成本的分析范围延伸到未来,更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并且能在每个环节中力求使环境成本降低,从而总体上控制成本。

产品设计阶段的决策和方案选择对后续各阶段的环境成本数额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上述环境成本控制的作用机理。材料采购阶段,材料的采购标准、采购方式及运输方式都会影响环境成本,另外选择集中采购模式还是分散采购模式甚至要考虑库存量以及库存成本等问题。在采购过程中,积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产品生产阶段,一方面,企业要采用清洁能源进行清洁生产;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的治理,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而增加环境成本。产品流通使用阶段,可以从包装和消费者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采用可以周转使用的包装物,提高重复利用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联动关系,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偏好,调整产品结构。再循环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成本。

3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1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对与环境相关的支出进行准确界定和计量,及时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满足消费者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采取措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目前,在我国环境成本会计研究体系中,实务阶段研究还不深入,而理论阶段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成本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成本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各企业对其界定的范围不同,使得环境成本缺乏可比性。

其次,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设置专门的账户核算环境成本,只是简单地把环境成本归集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等账户中,也就是说环境成本费用和普通成本费用混合计量[9]。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低,即使是重污染行业,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比例也不足50%[10],并且更多的是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披露。

比如鞍钢企业披露的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只在第五章涉及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披露的内容主要是数量形式而非货币形式。

由于没有统一的披露载体,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11],这使得企业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3.2 改进建议

①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规范的步伐,增强可比性。在此过程中,也要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范指导作用[11]和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规范和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②采用利润标准将外部化的环境成本实现内部化。傅京燕(2002)实证分析表明,短期内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却能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12]。

另外,采取分行业采用利润标准实现外部化向内部化的转变。比如,对重污染的钢铁行业设定的比例为L1%,A(钢铁企业)的年利润为R1,则A应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C1=L1%*R1;对食品加工行业设定的比例为L2%,B(食品企业)的年利润为R2,则B应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C2=L2%*R2,当然L1%>L2%。

因此,实现将外部环境成本分摊到各个微观企业中,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

③深化“阶梯价格”和“阶梯税收”。对自然资源实行“阶梯价格”,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同时实行“阶梯税收”,对环保效益和环境成本控制良好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而对高污染企业和环境成本控制较差的企业开征高税收,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注释:

① 替代效应:工作压力增大带来其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使居民健康水 平下降。

② 收入效应:经济增长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保障维持健康 生活状态的支出。

参考文献:

[1] 杨继生,徐娟,吴相俊.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J].经济研究,

2013,(12):17-29.

[2] 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2010,08:

9-15+95.

[3] 王立彦.环境成本与GDP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5,(3):3-11.

[4]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 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J].会计研究,1998,(5):

2-9.

[5]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53-63.

[6] 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

2003,(4):96-102

[7] 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 究[J].会计研究,2013,(3):88-94

[8] 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

44-48.

[9] 任月君,杨琳琳.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东北财经 大学学报,2012,(2):65-70.

[10] 屈桢翔.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研究[D].成 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1]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研究[J].

财会通讯,2012,(3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