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物流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BPR;目标重组;团队精神
随着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图书馆的发展经历着“传统图书馆— —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这样一个过程。[1]20世纪90年 代,学者 们在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同时,引入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简称BPR)的概念,目的在于有效调整管理模式,重组业务流程,以便更好地完成图书馆服 务功能的转变。[2]早期引入BPR理念的有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图书馆 、清华大 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上海海运学院图书馆等。[3]然而 不是所有 图书馆的BPR项目都取得了理想效果,重组后成本上升、服务质量下降以及效率降低等现象 屡屡 出 现。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图书馆BPR根本性的忽视与误解。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要求它必须以服务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业务流程重组所关心的问题 也是如此,不要单单从某个业务流程去考虑重组问题。[4]在BPR过程中,我们要 围绕图书 馆的本质去思考,而不是研究图书馆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图书馆BPR提出的问 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业务重组?为什么要以现在的方式重组?现在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 足?有没有别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5]根 本性问 题的提出,促使我们对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所基于的习惯和假设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 而发现这些习惯和假设有一部分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或不适用的。BPR不应局限于对旧 有制度与流程的修补和完善,而要抛弃一般已经被认可的习惯和假设。如在“如何优化图书 招 标采购的相关程序”问题上,我们已经事先假设了图书采购必须通过招标的形式,然而从实 际工作中得知,虽然招标采购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等优点,但同时也会出现成本增加、容 易流标以及采购时间过长等问题。在很多医药类、艺术类高校的图书馆,我们完全可以打破 “ 习 惯”,考虑直接跟某些专业出版社洽谈,进行采购。
1 “习惯”“假设”“优化”约束了图书馆真正实施BPR项目
实施图书馆BPR项目首先要弄清楚其根本性,只有正确理解BPR项目的根本所在,才能有效地 进行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重组、人力资源重组、组织文化重组等实践活动。目前BPR对 图书馆来说已不陌生,各种类型图书馆纷纷开展BPR项目,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 由于受到旧有制度与思想的约束,只是在做表面的改变或修补。
1.1 “习惯”的延续
我们一般将“习惯”理解为: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 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 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图书馆之所以要开展BPR项目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 有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流程重组的核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 近几十年的事情,图书馆的存在已有上百年历史,在这样一个新技术与老体系的融合过程中 ,“习惯”的存在是必然的[6]。很多图书馆面对“习惯”的时候一般选择在原 来业务的 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拆分、合并,未能从BPR的根本性上思考问题,往往出现“换汤不换药” 的结果。如 组织结构三部一室的重组,就是把流通部、期刊部、阅览部和参 考咨询部整合成信息服务部,把采访部、编目部、典藏部整合成资源支持部,意图减少组织 的层级结构,实现扁平化布局。[7]从表面上看,部门的整合已经实现了重组 的目 的,然而 大部分图书馆还是延续着各部门原有的职能,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增强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的整 体认 知。采访的继续做采访,编目的继续做编目,整个图书馆还是局限于被分割的 部门责任和局 部目标。
1.2 “假设”的提出
“假设”与“习惯”相似,在图书馆BPR项目中起条框制约的作用。假设是根据一定的事实 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规律的某种推测性说明,是一种将认 识由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在图书馆BPR项目实施的过程 中,合理的“假设”是必须的,但很多图书馆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对外界的观察,一味地 坚持自己的“假设”,致使BPR项目“锲而不舍”地追求“假设”中的效果,以偏概全,忽 视了图书馆BPR关心的根本问题——以服务为根本,以用户为核心。“假设能加大信息资源 建设的投入,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假设通过BPR,外包业务,精简人员,就能实现节 约成本”“假设通过人力资源重组,延长图书馆服务时间,就能让图书馆获得好评”,这些 “假设”的出发点确实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但由于用户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的信息 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灵活易变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进行“假设”的时候从根本出发,全面 考虑问题,进行项目风险管理。[8]
1.3“优化”的设想
“优化”的设想不符合图书馆BPR的根本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考虑“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 得更 好”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并非片面地对结构、流程、文化、人力资源等局部分散优 化,而是彻底的、全面的重新设计,是完全抛弃旧有的结构与过程,进而创造出新的工作方 法。 图书馆BPR是对现行制度及其背后“假设”的挑战,而“优化”的设想是图书馆高层管理人 员 或全体员工在面对此挑战时的一种“妥协”,他们一方面想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读者 需 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完全抛弃旧有的东西。BPR项目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 个重新设计的开始,而不是如何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利用创造性思维建立设计方案;定义新 的流程模型;设计与新流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模型;定义新的技术要求,选择能够支持新流 程的平台等,这才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新”组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图书馆也不可能 同时对其全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超出图书馆的承受能力,会引起较大的震动。[9]这要求我们先识别准备改变的主要业务,评估如果不进行改变将产生的后果,然 后选择 需要重组的业务流程。
2 BPR如何扎“根”图书馆
2.1 重视组织目标的重组
组织目标的重组能帮助我们认清图书馆BPR的根本性,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员对组织的 整体认知,防止各部门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一种求稳的思想。以高校图 书馆为例,在定期闭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提到“某专业师生反映他们专业的图书太少 ”“文献资源采购计划不能落实”“希望图书馆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图书馆 的建设”“最近我们新建了哪些特色资源数据库”等问题,这些都是各部门在日常业务工作 中的细节问题,时间长了,就会被这些问题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忽视图书馆的根本所在。 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宣传、推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取 得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自下而上的配合。[10]
在重组目标的过程中,图书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重组目标的实现强调了整体任务、整体 过程的最优化,转变过去那种重视个别职能部门效率的态度;2)从用户的角度思考 问题,适应信息化时代用户不断变化的复杂化需求;3)“以人为本”,图书馆员 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源,更是创造性工作的主体,要把许多原本枯燥、重复的工作整合到计算 机系统 中,让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最大的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图书馆的本职工作——服 务读者,“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2.2 培养图书馆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认同一个目标,为了完成此目标,他们扮演好自己的 角色,保持彼此的分工合作、沟通协作,齐心努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协作精神。BPR过 程中,一些具体的业务细节势必需要重新设计和改造。管理者应随时进行上下沟通,流程责 任 者 应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一方面,结构扁平化,减少纵向层次,许多非经常性的工作可以 靠临时组建的团队小组来突击完成,如评估、新生培训等;另一方面,横向的业务联系要 打破从前的责任界限,形成一体化格局,打造全新的团队。近年伴随知识管理的兴起, 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融和了这一元素。我们了解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对人的依赖性,通过 与读者进行交互式交流,馆员在对各种信息源进行分析、提炼、整理成读者需求的知识后, 提供给读者,并使知识增值。[11]合作行为能最大限度地让知识这种有价资源得到 综合,集中体现于图书馆BPR的实现程度。
2.3 大胆创新,冲破限制
图书馆BPR项目的实施,是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业务流程或者组织结构、技术、文 化等 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综合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图书馆的要素、法则、基本矛盾、属性 、社会职能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图书馆BPR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在 创造和掌握新的科学 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促使各组织要素发生新的变化。破除“封闭办馆” “ 等客上门”的思想,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时刻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去考虑读者的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为读者服务, 争创一流水平的服务。[12]除此之外,重新激发广大图书馆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去掉“习 惯”“假设”“优化”的约束,将是图书馆实施BPR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相信图书馆 员的求稳心态并非从来就有,他们内心也有创造的冲动与渴望,只是难以突破长期以来 传统体制与观念的制约。
3 结 语
图书馆BPR不仅仅强调重塑一个先进的服务平台,实际上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组织 目标 的重组、组织结构的重组、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简化、组织文化的培养以及关注图书馆员的主 体 价值等。从根本上来讲,应把新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融入图书馆,从最原始的服务宗旨与 服 务理念出发,重新组合各项业务流程,以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消除“习惯”“假设”“优化”对图书馆BPR进程的影响。打破 旧 制度、旧观念的约束,在全馆上下团结、目标回归服务根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重组方案, 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徐 芳,柴雅凌,金小璞,等.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J]. 图书情报 工作, 2006,50(11): 33—35.
[2] 肖冬梅.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探析[J]. 图书馆杂志, 2005, 24(2): 12—13,18.
[3] 陆宝益,郑建明. 关于我国图书馆实施BPR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2):63—66, 70.
[4] 易 红, 徐军华. 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业务重组案例及启示[J].情报杂志,2006( 8):122—124.
[5] 刘 颖.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 2003(12): 112—114.
[6] 陈 霞. 从木桶原理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J]. 现代情报,2006(7) :135—136.
[7] 李阳辉. 试论我国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J]. 2006, 26(3): 272—274.
[8] 蒋知义, 邹 凯. 图书馆BPR项目风险管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 45—4 8,78.
[9] 金国强. 试论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方法与步骤[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5(1): 13 —16.
[10] 肖东梅, 蒋春花.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探索[J]. 图书情报知识, 2003 (6): 78— 79.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物流运行整体上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随着各项国家政策及战略规划的相继出台,物流产业升级迎来机遇。
物流需求小幅回落,产业调整加快。1~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行业物流需求增速超传统行业。1~4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其中,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速偏低;医药、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低物流量的高新行业物流需求增长较快,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物流市场结构调整明显。
国际物流需求降幅收窄。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4月全国进出口货运量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在跨境网上零售等因素带动下,国际物流需求有所回升,尤其是4月出口货运量增速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9.2%。
电商、快递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1~4月,与民生相关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7.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尤其是快递物流业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2.0亿件,同比增长42.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物流成本水平进入低速增长期。1~4月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低速增长。一方面由于物流需求规模增速回落,物流市场结构明显调整,价值低、物流量高的传统行业需求相对较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随之有所回落,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个0.4和1百分点,体现出经济转型阶段产业调整的新趋势。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公路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同比下降5.6%和23.6%。
在此背景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当月物流服务价格趋稳。2015年以来物流服务价格虽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但4月当月物流价格呈现趋稳态势。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回升0.1个百分点;从海运市场看,上海航交所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4月平均为822.9点,环比虽下降0.73%,但降幅缩小2.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运价指数上涨0.5%,今年以来首次环比回升。
从后期走势看,近期多项政策相继出台,行业有利因素有所增加,物流运行仍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区域物流发展成为产业升级、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推手。以海关通关一体化为例,据京津冀海关初步估算,货物通关时间可节省20~30%。
二是铁路货运改革不断推进。1~4月全国铁路运输货运量同比虽下降9.4%,但低运费高效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铁路货运业务不降反增。4月铁路零散货物快运环比增长3.4%,批量货物快运环比增长8.8%,以京津冀货物快运列车为代表的铁路零散快运业务发展势头强劲。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3
进入21世纪后,得益于中国经济“引擎”提供的强劲动力,物流业由弱到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达的工商业、旺盛的需求以及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北京发展现代物流业可谓得天独厚。作为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近年来北京物流业的发展亦可圈可点,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物流需求,有效保障了市民的生产生活及城市的安全运行。
与此同时,随着全市物流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的相继出台,北京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当前,应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考验,北京物流正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北京物流之“能”
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北京物流呈现出可喜的稳步增长势头。
物流需求保持增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一五”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逐年增加,物流服务需求保持增长。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从2006年的25406.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9624.5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8.6%。北京社会物流总额中,外省市流入物品总额从2006年的797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5387亿元,年均增长26.1%;占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31.4%,提高到2011年的42.6%,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全市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服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物流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6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62.5亿元,年均增长8.9%;物流业务收入从2006年的1007.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91.1亿元,年均增长13.4%;物流业从业人员由2006年的41.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50.6万人,年均增长4.1%。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构建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经过多年发展,物流业服务城市运行、居民消费、企业生产和应急投放等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以及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仓储面积达3055.9万平方米,比2006年末增加1379.5万平方米;货运车辆4.2万辆,比2006年末增加1.5万辆。2012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21454公里,比2006年末增加951公里。
物流社会化进程加快,运营效率有所提高。物流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专业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社会物流总体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数量由2006年的445家,增加到2011年的811家,增长82.2%。社会物流总费用由2006年的139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46.3亿元,年均增长11.9%。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6年的17.7%,下降为2011年的15.1%,总体呈下降趋势。
北京物流之“困”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物流业的增长也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就此撰文指出,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诸如物流总体需求不足、产业层次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而北京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隐忧同样值得关注。
成本压力持续增大,利润空间持续缩小。随着燃油、人工和土地等价格的逐步攀升,物流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利润空间呈现持续缩小态势。2011年,全市811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利润总额89.4亿元,同比下降15.3%;企业盈利面由2010年的79.2%,下降为2011年的76.4%,降低2.8个百分点;总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10年的5.5%,下降为2011年的4.3%,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其中,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全年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下降了8.5%,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10年的2.7%,下降为2011年的2.2%,低于专业物流企业平均水平。
道路货运企业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北京道路货运企业以提供运输服务为主,存在过度竞争、同质化程度严重等诸多问题,两极分化态势明显。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共计377家,占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的46.5%。其中,物流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仅有52家,平均每家拥有货车75.4辆,其物流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90.6亿元和2.8亿元,占规模以上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62.8%和84.8%;而物流业务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则达325家,平均每家拥有货车16.5辆,物流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仅为37.2%和15.2%。
物流企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物流企业准入门槛较低,“小、散、弱”特征明显,不利于物流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5271家专业物流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33家,占13.9%,其营业收入占全部专业物流企业的96%以上。2011年,在全市811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27家,仅占15.7%,其物流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则分别为86.6%和95.7%;而资产不足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64家,占到44.9%,其物流业务收入占比仅为3.8%。
北京物流之“法”
当前,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物流需求增长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受需求不足、竞争加剧、成本高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物流企业经营出现一些困难,“小、散、弱”等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应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提高物流企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物流业有序健康发展。
加大整合力度,引导企业集约化经营。从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保障人员充分就业的角度看,中小物流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全市物流资源的整合,积极培育品牌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克服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管理落后等弊端,不断提高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4
Abstract: The present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江苏省;制造业;物流业;协调发展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logistics industry;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20-02
0引言
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增长7.4%),物流需求弹性系数(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比)为2.85,即1元GDP需要2.85元社会物流总额,反映出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密切。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的工业品物流总额达87.41万亿元(增长9.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90.4%,说明加工制造业与物流业关系更紧密。2009年江苏省GDP为34061.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4∶54.1∶39.5,其中服务业比全国同期低3.1%,社会物流总额93221.1亿元,物流需求弹性系数为2.73。江苏省是制造大省,2009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4.1%,如何稳定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这是江苏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众多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需要大力发展生产业,从而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1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现状
1.1 两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比较从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水平来看,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2006-2008年,江苏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0309.22、12926.87、14758.95亿元,制造业贡献率分别为:56.5%、57.9%、57.7%;2006年江苏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361.20亿元、2008年为1882亿元、2009年为2224.4亿元,物流业贡献率相应为:6.3%、6.2%、6.5%。从物流业和制造业近几年增加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大于物流业,其总体水平也远远大于物流业,物流业和制造业所占GDP的比重也表明制造业的规模水平要远远大于物流业。
1.2 两个行业的协调程度韩晓丽等[1]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一文中,针对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1998年-2007年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情况,得出了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
赵曼[2]在硕士论文《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中,选取DEA分析的方法,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江苏省1998一2008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个协调的状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落后于现代制造业,制造业物流释放不足导致供需不畅,以及对物流业投入方式的粗放性。
2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2.1 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两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我国处在重化工时代的中期,制造业大力发展是必然的。如何使制造业得到持续发展,就存在一个产业升级问题。制造业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业本身的事,其需要相关的产业,尤其是为其服务的产业(如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如何为其服务,从而起到支持、保障制造业升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衡量物流业现代化的标志。也就说,物流业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服务内容与质量。而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两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来抓,可以起到一举二得的作用,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两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来抓,并且取得成功,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进行,待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建议选择的制造业应符合这二点:一是列入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制造业;二是物流量较大的制造业;如钢铁、汽车、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等。
2.2 整合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现阶段,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趋势发展很快,由此带来物流需求的大量集聚。按照专业化与协作化发展的基本原理,在制造业形成的集聚区中整合物流功能,形成物流功能集区是物流与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两业”联动的重要课题。
为此,要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集聚区释放和集聚物流需求,统筹规划制造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集聚区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用地,倡导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为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也为“两业”联动奠定基础。
2.3 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要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单一功能的物流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提倡条件成熟的制造企业内部物流机构,进行社会化重组改造,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中小物流企业做精做细,发展各类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联合协作。要鼓励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模式,把物流服务“嵌入”供应链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无缝对接”;在第三方物流发展基础较好的地方,逐步培育第四方物流,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促进整个物流业的产业升级。
2.4 积极探索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模式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已进入到集群式发展阶段,客观要求物流业需要形成集群的服务方式来满足需求,从而形成群群互动协调发展模式[3],如图1所示。协调高级模式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一体化群群模式,如图2。即物流服务业集群为制造产业集群提业链上各个环节中的物流服务,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企业,从生产经营中的采购到销售、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环节,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物流服务形成一个整体,提供专业系统的一体化服务。
2.5 积极推行联动发展的扶持政策作为制造企业非核心业务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在实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如原物流人员的安置问题,原物流资产的增值与合理处置问题,土地的置换问题,服务质量与服务稳定性问题,从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而成立的公司还存在税收增加问题,剥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在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价格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由于地方政府间的财力情况差异很大,这又为这些问题解决带来难度。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制订出较具体的扶持政策,真正调动出企业的积极性。
3结论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关系薄弱方面入手,从多方面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韩晓丽,王利,佟芳庭,田能瑾.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J].价值工程,2009,(1):74-76.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工业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将现代化物流和工业生产有机结合,严重阻碍了工业企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道路。本文就我国工业企业现代化物流的当前情况,结合现代化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浅谈如何才能将现代化物流和工业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旨在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总值的不断攀升。
[关键词]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29-02
1我国工业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工业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大多数企业都是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物流方式仍旧沿用传统的物流方式,却没有将现代化物流方式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导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流方面经常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阻滞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当今工业企业的物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物流意识淡薄,对物流理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领导方面更是对物流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管理,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企业内部对物流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使得物流的管理问题诸多,例如,时间浪费、空间浪费、物料流通混乱、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衔接不合理、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落后及物流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
2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及其特征
就企业的生产基本结构来讲,一般是投入—转换—产出,从生产类型的角度来看,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在经过系列的制造或者加工后转换为产品或者是社会服务,物流活动就是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地域性转移。现代工业企业物流主要有以下特征:
21物流是企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与生产密不可分
物流的流通过程和生产工艺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关系,例如,企业在进行物流活动的同时,完成生产的加工和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加工和制造的同时,完成物流活动;企业通过物流对不同的加工制造环节进行有效链接;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一体化特征,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22工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具有互依性
工业企业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程度关系着社会物流活动的效率,同时社会物流的发展程度对工业企业的物流起着限制作用,如工业企业物流的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社会物流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带动的,当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对社会物流提出更多的要求,如产品数量和质量。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3物流结构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模式已打破了传统独立封闭的物流模式。就现代化的企业来讲,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核心优势,必然要寻求与社会物流的合作,然而工业企业物流与生产的不可分性,致使企业的业务部分外包、部分自营,特别是实施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不管是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方面,还是在控制、实施、管理等方面都要一体化,企业物流结构日趋多样化。
3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对策
31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性,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部门独立、信息分散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物流模式,因此,工业企业要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性不断地优化和改造现今的物流模式,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层面进行重新整合,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地降低了设备和人力的重复性投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然而实现这一理想管理模式的关键之处就是企业利用内联网,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连接起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达到共享。实现企业运营的网络化。利用互联网信息快捷性与互通性的特点,将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人力资源、设备、技术和信息共享格局;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将与本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和客户联系起来,既可以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又可以把供需信息快捷地反馈给供应商;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济开支,又可以有效解决生产产品的销路问题,使企业的物流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为社会上的任何市场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对市场的变化能够及时地掌握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32选择合适的物流发展模式
(1)工业企业自营物流。自营物流模式是当今我国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所采用的物流模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般都是企业自备物流所需的主要设备,如仓库、运输车辆等,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服务的物流体系。其中自我服务体系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通过各自的独立运作完成物流工作;二是企业内部本身设有物流运作的综合管理部门,通过资源和功能的整合,设立企业物流部或物流公司来统一管理企业的物流运作;我国的工业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目前还处于第一种情况。
(2)可以将物流功能外包。一是将有关的物流服务委托给市场上的物流企业去做,即从市场上购买有关的物流服务。如通过专门的运输公司为本企业运输原料和产品等;二是企业本身拥有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而是委托市场上的有关物流公司来管理,如请仓管公司来管理仓库,或请物流企业来管理现有企业车队等。
(3)少品种大量生产模式。少品种大量生产模式通常是企业以生产成品为目的而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企业是以成本控制为目标。此类企业通常都是比较传统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只注重生产过程,而往往对于物流系统没有做好合理的规划,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出现脱节情况,如企业的产、供、销。所以,为了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做好合理规划;同时,随着企业生产量的不断加大其所用的生产材料量也随之增大,作为企业来讲,应当掌握生产资料的消耗情况和材料的供应规律,时刻关注市场材料方面的价格浮动值,采取合理的采购方案,适量采购生产材料,有效地控制库存水平,避免因材料积压过多而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装备水平,改善物料流转状况,如库房与生产工位之间、工序之间、车间之间、分厂之间、产成品与库房之间的流转状况等;注重废弃物物流与生产物流的协调,如为职能型物流组织结构时,应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强化各功能的系统化。
(4)加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互动。从现代物流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物流形式主要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作为产品的营销过程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和物流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物流的有效性、通畅性和及时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和创新;物流各个环节的成本直接影响产品价格的构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占到工业制成品价格的30%~40%,物流的通畅性和网络结构直接影响分销渠道的有效性,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接受该产品的方便性,相应地,物流的及时性与多功能的增值服务直接影响了促销策略的实施。因此,加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互动,对于工业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论
总之,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及运作体系,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贴合实际地找出利于企业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法,才能促进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才能给工业企业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梅汝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社会物流规划范文6
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生产行业,并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地高速增长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组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始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对物流资源进行改造和整合。相关物流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尽管物流的重要性在我国受到极大重视,但是现代物流效率较国际水平仍远远落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等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浪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结合相应地区的资源和经济状态,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规划。科学、合理地分析一个地区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对该地区发展物流业、制定合理的经济计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浙江现代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近年来,浙江的现代物流理念已初步树立,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现代物流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我们以浙江为例,从现代物流业的产业指标、外部环境和物流企业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区域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 产业发展的指标
(一)现代物流业增加值
我国自2004年开始,物流业增加值的数据开始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下简称“物流业增加值”)表示。2004到2010年,浙江物流业增加值从444.6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6.67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左右(见表1)。2010年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物流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表1 2004-2010年浙江物流业增加值情况
(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在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总体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现代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物流各环节的衔接差、周转慢等都是造成这一比例偏高的原因。
2008、2009、2010年浙江物流总费用占浙江GDP的比重分别为18.1%、17.8%、17.6%。2010年比2008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而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7.8%,浙江的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虽与发达国家的10%左右相比,比重仍然较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已经很低了。近几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数据显示,浙江物流运行效率逐年提高。
(三)运输业务量
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务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表2所示为2004—2010年浙江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情况。
表2 2004-2010年浙江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情况
据上表可知,4个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只有货运量在2008年和2009年有些许回落,这与自2008年开始公路货运量按新的调查方法进行统计有关,这两个数值的微小变化基本上可以忽略。2010年铁路、公路和水运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117.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7%;全省2010年铁路、公路、水运和民用航空等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1250.7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5%。不断增长的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等指标表明,浙江现代物流的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四)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浙江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040.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3%,增幅同比下降了26.01个百分点,与当年全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1.09%相比也非常低。因此,浙江还应大力提高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表3的数据显示,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的增幅较高,均高于物流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的增幅高达93.74%。可见,物流服务行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表3 2010年浙江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三、 现代物流业的外部环境
(一)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物流需求快速增长主要来自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浙江经济逐年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浙江GDP为27722.31亿元,人均GDP为51711元,GDP增长率为11.8%,高于全国平均GDP增长率1.5个百分点。2001—2010这10年,浙江的人均GDP基本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其次,产业结构也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一般来说,物流需求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商业,所以二、三产业在GDP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的地区,其物流需求也比较大。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0年浙江第二、三产业的总比重为95%,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9.8%。因此,浙江物流需求量巨大。
表4 2010年浙江和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物流求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制造业、餐饮业、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居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是研究物流需求的重要指标。2010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同时,2010年浙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405.44元,约为全国人均的2倍。因此,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快、产量丰富、流通活跃,存在较大的物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