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1
一、苏联有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相继涌现了像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阿莫纳什维利等锐意教育改革的教育家。他们在教学与发展、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作为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长达26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个性发展的整体观和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用整体观点看待德、智、体、美、劳各育。他认为,德、智、体、美、劳各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为个性全面发展服务。各育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各自又有本身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就要求在整体思想指导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不搞突击。苏霍姆林斯基把道德教育作为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主导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还将精神生活这一概念引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并且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他希望在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青年早期,都能最充分地表现和发挥学生的天才和天赋。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师的天职就是及时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了解学生的志趣,善于打开精神生活的领域,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生气勃勃的载体,成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支点。
二、俄罗斯小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工作中的方法
近年来,俄罗斯教育领域在苏联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市场化的社会状况,依照1992年7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构、课外校外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平等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学校类型与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俄罗斯已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科书、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局面,开始采用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教学大纲。联邦一级分别制订了1~4年级、5~11年级的基础教学计划。普通学校的基础教学计划是联邦政府通过的国家标准文件,是国家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一般文化教程,具有国家意义上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的知识。计划中规定了各年级每学年教学的时间,每一周的教学任务,规定所学的教学科目,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科目,选修科目,还规定了学生一周最大的教学负担以及由国家出资承担的必修课、选修课、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等教学时数的总量。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学计划再制订适合本地区乡土特色和人文特点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类型上,为了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在普通中等学校的高年级普遍开设了偏重某些学科的班级,以深化学习某些学科,像深化学习外语、人文、自然、美学、艺术、经济、商贸、师范等专业。在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上,内容多集中在具有世界文化价值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学科和学说上。学校一般每周安排1/4的时间作为班级室外实地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或进行公益劳动。
2.课外校外活动。
不论是在原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课外校外教育工作都被列入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它满足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创造性和学习上更多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俄罗斯的校外教育机构已逾8000个。机构的形式有20余种,包括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运动学校、少年科技工作站、少年旅行俱乐部、儿童公园、少年海员俱乐部、少年航天俱乐部、儿童图书馆等。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分属地方政府机构、工会、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企业和其他团体。除常设校外机构以外,还有寒假暑假组织的青少年劳动、森林康复、读书和远足等夏令营。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达1000万人,约占普通中等学校学生人数的50%。学生们在这些校外教育机构里接受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并从周围世界(包括大自然)、科学、艺术活动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诚,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人类的文化财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课外活动是一个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缀,也不是学校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低年级学生一般每天安排半天课外活动时间,下午学生按照兴趣和爱好参加刺绣、泥工、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编织等小组活动。
3.众多的社会文化教育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重要基地。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2
转眼间,八月接近尾声,天气越来越炎热,孩子们期盼的开学时间终于来临了。那么你知道山西各地中小学开学时间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山西各地中小学暑假放假与开学时间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山西各地中小学暑假放假与开学时间9月1日正式开学
大同市教育局关于2021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暑假时间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根据省教育厅相关精神,结合我市教学进度,现将2020-2021学年度暑假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01 时间安排
(一)放假时间
全市幼儿园、小学各年级、初高中非毕业年级7月13日进入假期。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分别在高考和中考结束后毕业离校。
(二)开学时间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日正式开学。可提前组织新生军训,初一年级不少于一周,高一年级不少于两周。普通中学其他年级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暑假期间开展免费服务。
02 有关要求
(一)认真做好学期末各项工作。
放假前,各县(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按时完成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做好教学质量监测和质量分析,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指导学生和家长合理安排假期生活。
各县(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要利用好“空中课堂”教育资源,合理科学设置假期作业,注重作业质量,控制作业总量。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健康成长。要加强家校共育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目攀比,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三)做好学校安全管理。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完善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值班、领导带班和信息报告制度,保持24小时信息通畅。暑假期间,要坚持“三报告”制度,即:凡是我市学生发生安全事故,要及时上报;凡是在我市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要及时上报;凡是与我市教育系统密切相关的安全事故,要及时上报。要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明确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和要求,确保突发事件按规定快速妥善处理、及时上报。放假前,各学校要开展一次安全专题教育,重点开展防溺水、防雷电、防中暑、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等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师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要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提醒、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确保孩子暑期平安。严禁各学校暑假期间擅自组织集体活动。开学前要对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新学期开学后如期开课。
(四)做好放假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暑假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师生要严格执行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及报告制度。师生员工假期期间尽可能少外出或者不外出,如确需外出,要提前向学校报备,严禁中高风险地区出行。各学校必须“一对一”精准掌握所有师生假期期间的健康状况和行踪轨迹,师生员工和家庭成员如实填写《健康管理跟踪卡》并每日上报。如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密切接触史等情况,第一时间逐级上报。
(五)加强对违规补课的监督查处。
在假期中,各县(区)教育局和各学校一定要认真落实《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的通知》(晋教师函〔2020〕61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晋教师函〔2021〕10号)精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对中小学教师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及其他个人组织的有偿补课等问题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六)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认真总结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对2021—2022学年度秋季学期工作提前部署,充分做好师生返校准备工作。2021—2022学年度寒假放假时间初步拟定为2022年1月18日。
长治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放暑假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太行中学: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现就2021年全市中小学放暑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暑假时间
各普通中小学校从2021年7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放暑假,2021年9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
二、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各学校放假前要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保护能力。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对学生宣传防溺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交通规定;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关注饮食安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校要在放假通知书上提示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务必承担起学生在假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职责,保证学生假期身心健康。
三、做好暑假期间疫情防控
暑假期间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如有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返)长师生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必须按照长治市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提供72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报告,自觉接受社区(村)健康管理,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四、合理布置暑假作业
各县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大管理”、“十项举措”关于作业布置的相关要求。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情况,科学制定假期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严格控制作业总量,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五、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我市“十大行动”部署和课后服务工作相关规定,按照学生自愿申请、学校科学组织的原则,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原则上各普通高中于8月1日以后利用不超过三周的时间开放校园。小学和初中是否在暑期开放校园、开放学段、开放时间等具体事宜,由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按照多数学生意愿,结合本县区、本校实际确定。各县区、各学校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及形式,但不得开设新课,不得强制学生到校。
六、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各学校要对本学期工作进行认真回顾和总结,并对下学期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做好维修、补充教学设施设备,准备开学用书并组织好发放等工作。科学制定秋季学期教学计划,认真筹划“开学第一课”活动,确保秋季学期开学平稳、顺利。
幼儿园放暑假可参照执行。
长治市教育局
2021年6月15月
晋中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放暑假的通知暑假开学前学习计划
1.制定暑假计划。
每年的暑假时间很长,差不多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孩子们可能会肆无忌惮地玩,把在学校里才养成的好习惯丢得一干二净。因此,假期之前,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计划,对假期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孩子有了参与感,才会心甘情愿地执行计划,这样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制定计划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如果提前规划,能够让做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2.及时完成假期作业。
假期虽然说是孩子的休息时间,但休息不是放纵,该完成的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假期之前,相信学校都会给孩子留下各种暑假作业,只是有的孩子假期玩得太嗨,根本不管不顾,等开学时才狂赶作业,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暑假的时间里,假期作业要摆在首位,家长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再玩耍。同时,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在几天内就把作业赶完,而应把作业贯穿整个暑假,让孩子在持续学习的劳逸结合中,将知识掌握,避免遗忘。
3.假期读书好时光。
阅读,可以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暑假正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时候。家长可以结合老师的推荐书单,给孩子选择几本好书,让孩子在假期有书可读。
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一定要注意营造环境,要给孩子一个安静、适合阅读的环境,这样孩子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家长有时间的话,也可以陪伴孩子,亲子共读,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4.让孩子做做家务劳动。
现在,国家要求大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将劳动教育摆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暑假期间,家长可以让孩子做做家务,如擦桌子、扫地、拖地、倒垃圾、洗菜、洗碗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助于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
5.锻炼身体。
夏天天气炎热,孩子们喜欢呆在空调房里不出门,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作为家长,可以抽出时间来,督促孩子锻炼,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或者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组团锻炼。
6.练一手好字。
暑假不仅是读书的好时期,也是练字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在假期给孩子挑选一本字帖,让孩子在假期练字。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3
一、教师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教导主任也强调在我们的各学科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德育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从教育局到各个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仍然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在会上要求德育教育,实际上到期末测试还是把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这使得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根本无暇顾及"德育",不得不让学生埋头苦练,把"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列入重要程序。无形中,"德育"成了空谈,取而代之行动的是"智育"。我们的毕业班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敬老师,在小学跟他们朝夕相处了六年,一上中学,见面都不打声招呼,尤其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是连看都不看我们一眼。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就是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后果,看看这些学习上的"天之骄子",他们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难道我们的教师还不应该改改观念?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部门必须从上到下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二、营造"德育"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文明的学习场所。正如杜威所说的,必须为教育的目的而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如,可在校门口挂有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第一。在布置教室时,也可贴上一些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耳濡目染,置身于这样一个德育氛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三、经常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到孤寡老人家慰问,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捐款捐物;清明节扫烈士墓;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礼仪常规》及"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或适当性的开展"德育"为主题的演讲赛,充分发挥"说"与"做"统一起来的德育教育。
四、让德育贯穿各个学科的课堂
我们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让我们各个学科和课堂都贯穿德育教育,让中华民族的美德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存在,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何事都要讲"德"。在上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渗透德育的:我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我让学生围绕内容--因为爸爸孝顺奶奶,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球赛换成了京剧;因为奶奶关心我们,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球赛;因为我们爱妈妈,所以把球赛换成了音乐和舞蹈。让学生想象:"他们一家人看电视为什么这么奇妙?"接着试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学生悟出:他们心中藏有爱。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看电视时的表现。你们的心中是否也藏有爱?有的学生说自己看电视时总是霸道地看动画片,不给家人看别的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和爸妈一起看同一频道的电视......各抒己见后,学生们都认识到一个家庭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不仅在看电视这件事上,而且在其他事情上也要多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能领悟出"爱"这个字眼,我就已经成功。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样"智、德"兼具的课,既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思想上得到升华,也让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收获一份感恩的"礼物"。语文课可如此,数学课、美术课有何不可?
五、身正为范,以德育人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
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12年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12年的时间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建立创新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