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1

一、调查情况概述

(一)调查研究背景 本次调查以独立学院为背景,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系为例研究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状况和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独立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调查社会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并深入到本专业的学生当中,了解其学习特点和就业方向、职业规划,寻求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业生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在校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素质和能力,大学现有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是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是本次调查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内容如下:(1)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所在班级、学历、所在职位等基本信息。(2)有关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母校会计学专业办学状况是否适应会计行业发展要求的评价、对学校课程开设的建议、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对教材质量的建议、对教师和考试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议等几类问题,在每类问题下又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具体问题。(3)有关在校生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对专业整体认识评价、教师教学情况、教材情况、教学方法手段与设施等几类问题,同样在每类问题下又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具体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03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2005级、2006级会计学专业在校生。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问卷调查从2008年12月开始,2009年3月底结束,本次调查向2003级毕业生发放了70份纸质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为48.57%,向2005级和2006级在校生发放了150份纸质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记名式问卷调查,结合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1)毕业生就业状况。收到被调查的2003级毕业生有效调查问卷34份,被调查对象中目前33人已就业,1人继续读书深造;从所从事的工作看,25人从事会计工作,5人从事出纳工作,4人从事财务管理及其他财务岗位工作;所在单位性质,其中4人在国家机关,4人在事业单位,12人在大中型企业,11人在小型企业,2人在会计师事务所,1人在其他单位;目前取得会计专业职称的情况,10人取得中级职称资格,6人取得初级职称资格,18人尚未取得任何职称资格。从调查情况看,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且大部分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在大中型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20人,占比58.82%,总体就业状况不错。(2)2005、2006级在校学生基本情况。2005级学生70份有效问卷中,64人希望将来成为应用型人才,6人希望成为理论型人才;对毕业以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其中40人希望从事会计工作,8人希望考研深造,20人希望从事管理工作,2人希望从事其他工作,如独立创业、金融工作等。2006级学生80份有效问卷中,79人希望将来成为应用型人才,仅有1人希望成为理论型人才;对毕业以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其中44人希望从事会计工作,21人希望考研深造,11人希望从事管理工作,4人希望从事其他工作,如独立创业、金融工作等。

(二)学生对该院总体办学水平的评价 学生如何看待学院会计学专业办学状况与会计行业发展要求的适应性,如何进行总体评价,表1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其看法。

“教学管理方面”有125人选择好或较好,占比67.93%,“教学水平”有116人选择好或较好,占比63.04%,总体认为教学水平较好,笔者认为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而从选择结果也可以反映出这种联系,教学管理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学习氛围”的选择情况与实际相符,事实上从总体看,不管是从教师角度还是管理人员角度,普遍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氛围较好。教学设施齐备程度的选择情况反映了教学设施是符合教学需求的,这与学院近年来在教学设备方面所进行的大量投资是分不开的。“教学设施利用程度”有104人选择好或较好,占比56.52%,有40人选择较差或差,占比21.74%,可以反映出教学设施总体利用程度尚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率不高,有闲置设备存在。“社会实践安排”选择好或较好的人数52人,占比28.26%,“一般”91人,占比49.46%,选择较差或差41人,占比22.28%,可看出社会实践安排在具体操作中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期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熟悉会计实践的师资配备”有84人选择好或较好,占比45.65%,可看出会计专业课教师中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备会计实务相关经验,这与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但选择“一般”以下的占比人数也较多,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仍有差距。“研究会计实践发展氛围”选择好或较好人数54人,占比29.35%,对于会计实践相关课题的研究还需提高,以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有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毕业生对学校课程开设的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问题:(1)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可多选)。 34份有效问卷中,会计核算29人次,成本核算与管理31人次,税收法律27人次,财务管理29人次,财务分析22人次。(2)作为现代企业的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可多选)。34份有效问卷中,协调、沟通与交际能力30人次,专业知识处理能力32人次,计算机操作能力30人次,中文写作与外语听说能力18人次,组织管理能力21人次,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6人次。(3)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可多选)。基础会计学32人次,中级财务会计学27人次,高级财务会计学25人次,成本核算与管理33人次,财务管理30人次,税法18人次,财务分析19人次,会计电算化30人次,审计学25人次,税务会计23人次,会计模拟实训24人次,涉外会计21人次,经济法20人次,税收筹划9人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0人次,国际金融24人次,市场营销10人次,管理学13人次,投资与证券19人次,经济学19人次,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12人次。

选项结果反映出目前会计专业课程开设比较合理,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新的培养方案设置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独立设置的实践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六个模块。

目前学院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税务会计、纳税筹划、财务分析、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的经济法、税法、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课程,以及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

(四)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具体包括以下问题:

(1)会计专业通过课堂主要应培养的能力。毕业生34份有效问卷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4人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6人次,获取新知识能力22人次,学习兴趣2人次,创新能力8人次。2005级70份有效问卷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0人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49人次,获取新知识能力14人次,学习兴趣13人次,创新能力14人次。2006级80份有效问卷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人次,理论联系实际能力53人次,获取新知识能力34人次,学习兴趣19人次,创新能力13人次。

(2)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否重要。毕业生34份问卷中17人认为很重要,17人认为重要, 一般、不太重要和无所谓三个选项均为零。2005级70份问卷中57人认为很重要,12人认为重要,1人认为一般,不太重要和无所谓两个选项均为零。2006级80份问卷中58人认为很重要,21人认为重要,1人认为一般,不太重要和无所谓两个选项均为零。

(3)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课时量比例多大为宜。2003级34份问卷50%16人,30%18人,20%、10%和可有可无没有人选择。2005级70份问卷50%30人,30%33人,20%5人,10%2人,可有可无选项为零。2006级80份问卷50%17人,30%43人,20%18人,10%2人,可有可无选项为零。

(4)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可多选)。2003级34份问卷中11人次选良好的师德师风,31人次选过硬的专业知识,12人次选广博的知识,19人次选有实践经验,5人次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005级70份问卷中40人次选讲课仔细、重点突出,55人次选结合社会实际,47人次选多讲案例,20人次选多讲相关知识,26人次选多讲科学前沿知识,11人次选提出下次课重点内容,16人次选良好的师德师风,17人次选广博的知识,25人次选过硬的专业知识,35人次选有实践经验,9人次选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次选外出交流学习。2006级80份问卷中54人次选讲课仔细、重点突出,53人次选结合社会实际,35人次选多讲案例,27人次选多讲相关知识,25人次选多讲科学前沿知识,19人次选提出下次课重点内容,24人次选良好的师德师风,25人次选广博的知识,38人次选过硬的专业知识,36人次选有实践经验,7人次选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次选外出交流学习。

(5)专业课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多选)。毕业生中32人次选讲授法,2人次选启发式,2人次选讨论式,1人次选调查研究式。2005级58人次选讲授法,16人次选启发式,3人次选讨论式,13人次选案例式,14人次选模拟练习,7人次选指导性自学。2006级68人次选讲授法,11人次选启发式,5人次选讨论式,3人次选调查研究式,15人次选案例式,10人次选模拟练习,4人次选指导性自学。

(6)希望采用的教学方法。2003级9人次选讲授法,6人次选启发式,22人次选讨论式,22人次选调查研究式,22人次选案例式。2005级11人次选讲授式,29人次选启发式,11人次选讨论式,6人次选调查研究式,27人次选案例式,32人次选模拟练习,14人次选指导性自学。2006级27人次选讲授式,27人次选启发式,15人次选讨论式,11人次选调查研究式,28人次选案例式,26人次选模拟练习,10人次选指导性自学。

(五)毕业生对其他方面的建议(可多选) 对于会计职业的就业前景,2人很乐观,31人比较乐观,1人无法表示。对新的会计知识的掌握,17人次选自学,23人次选通过职称考试。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0人次选缺乏财务工作经验,17人次选缺乏职业资格证书。

三、会计学专业学生调查情况的评价

(一)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合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明确了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解决了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的问题,找准了独立学院在大众化教育中的地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仿真演练的实践教学、准职业的综合训练等教学模式,以实现零距离的就业目标,较好地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学模式贴近市场。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发展为动力,以稳定的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培养高规格、高质量的会计学专业专门人才为目标。

(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并不断完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计专业不仅增设了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而且充实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认知实习、学年论文等内容,原则上做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正确处理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构建了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了实践教学内容。坚持强化实践教学和引入第二课堂的原则。强化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将第二课堂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实行双证书教育,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三)注重在校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训练,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应重视在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在就业中,专业基础知识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考虑。即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但目前的教育教学中, 有些学生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如何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需要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考虑如何使所学的知识扎实, 如何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从问卷调查看出,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差距,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重理论、轻实践,加之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工作机会较少,“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学院发展的要求。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需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或有关单位进行实践,增加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有实践经验、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又能胜任教学的企业人员来学校授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以利于学院制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五)根据会计学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授课是以讲授法为主,结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等其他方法,从学生角度看,大多希望采用调查研究式、案例式、模拟练习等方法。总体上,学生希望一种自主形式的学习,变被动听老师讲为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老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需精心设计案例,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前需充分准备好授课内容,根据所讲授内容确定具体的方法,如对于重点、难点,可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操作,结合感性认识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行启发,这些方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要时可将其结合使用。

[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2008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2

【摘要】近些年来,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所面对的一直都是高智商的群体,这也就为我国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在平面控制测量过程中,仅仅对平面控制测量和检验细节化和制度化进行充分的重视,这一定会使得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成为死板和苍白的框架,这一种情况一定不会是我国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进行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

【关键词】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现状;原则与方式;检验;分析

众所周知,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一直都是一项相对来说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需要房地产测绘全体的人员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并且持之以恒的进行创造和开拓,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过程原则与方式其实是需要人和人来互动完成的过程,如果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管理原则与方式的过程中,缺失了人本化这一个理念,房地产所制定的管理规则和管理制度也就成为了海市蜃楼和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只有真正的从平面控制测量人员和检查人员角度出发,使得以人为本这一个理念来将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中原则与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更加具有高效性和目的性。下面,笔者就对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则及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原则及方式要求充分激发测量人员的积极性

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其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平面控制测量的对象将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使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原则与方式能够成为测量人员自身灵活发挥手段、丰富自身的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素质最为根本的渠道,测量人员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以及大胆质疑,因此,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要在以人为本这一个原则和理念之下进行,必须要将激发测量人员和平面控制测量者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作为实现原则与方式平面控制测量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手段,并且要将此作为根本的依据,来调整房地产原则与方式管理制度,比如说,不管是在哪一个房地产项目中,想要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往往都会发表一些详细的原则与方式平面控制测量条件、要求以及待遇等等具体资料。所以,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必须要利用展示、实现以及激励等等方法,将平面控制测量人员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

2 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则及方式要求更新平面控制测量工作观念

针对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过程中平面控制测量监督环节缺失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应用,从而将测量人员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过程中主导的地位进行提升和巩固,强化满足测量人员的需求和意见,要求我们首先要使测量人员自身具有更加广阔的自和选择空间,这并不是说对测量人员采取放任政策,不能够让测量人员想什么做什么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而是使测量人员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位和感兴趣的话题,将原有房地产所制定相关的平面控制测量制度,根据房地产自身特点来进行共同基础制度和问题的设立。

3 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则及方式要求建立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制度

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所制定的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制度柔性不足刚性过强,因此,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适当的补充一些柔性管理元素,使平面控制测量制度要刚柔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人员积极性的提升,因此,在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房地产未来工作者创造出一种十分宽松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环境,使得测量人员能够将个人能力和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充实,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原来平面控制测量与检查的制度进行更改,最终将动态思路融入到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之中去,将过去那种过于细致平面控制测量的规范打破,使得测量人员能够放开手脚,使更多人本化的元素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之中去,将对于综合能力以及测量人员素质要求很好的突出起来,将此作为一个基础,来对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进行良好的检验和控制。

结语:总而言之,未来不久我们就会发现,房地产之间的竞争,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工作之间的竞争是重要环节之一,房地产测量工作必须要努力的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花园、乐园,最终为社会、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精湛技术、高尚品德以及健全人格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本文中,笔者首先从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原则及方式要求充分激发测量人员的积极性、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则及方式要求更新平面控制测量工作观念以及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则及方式要求建立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制度这三个方面对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原则及方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龚真春,朱建华,安治国,吕郁青. CORS中几种主流网络RTK技术的分析与比较[A]. 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 2008.

[2] Fornell C, Johnson MD, Anderson EW, Cha J, Bryant BE.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4):7-18.

[3] Alan K. Reichert.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s, income, and employment upon regional housing prices[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1990,3(4).

[4] 陈远帆, 蔡柳阳, 陈斌. 有关GPS RTK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步骤及应用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

[5] 彭智成,符永好,黄汉存. 海口市农村土地调查地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A]. 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 2007.

[6] Crocker H. Liu,David J. Hartzell,Wylie Greig,Terry V. Griss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 stock market: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1990,3(3).

[7] 储菲菲. 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以价格领导行为为例证的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3

关键词: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

一、对资本与成本范畴的厘定

要理解和定义资本成本,先要理解和定义好“资本”与“成本”。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基于经济学中“资本”与“资产”不分,我认为,会计学中“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是资本的定义。一个佐证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对资本的定义。他认为:资产是可用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有主,才可能被善用,但清楚界定产权,从来也不意味着“自己的资产只能自己用”;资产须经交易而转手(资产转让),才能提高有主资产的利用效率;资产的自用权利一旦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资产所有者就拥有一个未来的收入来源;这时,资产就转变为资本;所以,资本是构成独立的未来收入流的资产,即可以独立提供与本人劳动无关的权利租金的资产(1)。

会计学中的“资本”一般是指“资产(资金)的来源”,按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解释,“资本”即指“负债所有者权益”。我认为,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中的“资本”应作会计学上的解释。

张五常(2000)认为,“成本是所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可见,经济学家是把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的。汪丁丁(1996)进一步认为,机会成本的两个要素是:(1)任何成本都是选择的成本;(2)任何成本都是对于某一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而言的成本。因此,成本概念是建立在人们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作出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不存在选择,便不存在成本;也不存在独立于人们行为选择的“客观价值”基础上的成本。据此,在经济学家看来,沉没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在公司财务理论中,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应是可取的。还要注意的是,选择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成本也是未来成本,而且必须弄清楚谁将承担成本。公司财务中的筹资、投资等财务决策正是面向未来的,作为财务决策标准的“资本成本”自然要能面向未来,所以用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来理解“资本成本”是合理可行的。

二、资本成本的定义与计量

(一)资本成本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在公司财务中,资本成本的一般定义为:公司筹集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根据上面的分析,这个“代价”应以“机会成本”作衡量,而且承担资本成本的主体是特定的公司。因此,资本成本是特定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应承担的机会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资本成本由两部分构成:(1)筹资费用,指在筹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获取资本之前所发生的费用,如手续费、谈判费、发行费等,属于市场交易成本;(2)用资费用,指在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获取资本之后所发生的费用。具体表现为:①以利息(利率)形式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②以发红或股利(股息)(投资报酬率)形式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进一步,资本成本的静态(不考虑时间价值)表现形式有:(1)绝对数,即“资本成本额=筹资费用用资费用”;(2)相对数,即“资本成本率(k)=年平均资本成本额/筹资总额”。实务中则常用“资本成本率=年平均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通常,用到“资本成本”时,即指“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有四层含义:(1)个别资本成本,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下的资本成本。(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或总资本成本),即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3)个别边际资本成本(MCC),指单独使用一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它有三种定义方法:①数学上的定义。若y=f(x)[y:个别资本成本;x:筹资量],则MCC=dy/dx.②经济学上的定义。x=1时的y(因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而增加的资本成本),即为MCC.③财务管理实务上的定义。企业新筹资本的个别资本成本,即为MCC.这个定义的误差大,但实用。(4)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它是对同时使用多种筹资方式去新筹资本的资本成本以加权平均方法的综合计量。

在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一般是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或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而且并不严格区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笼统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二)资本成本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个别资本成本是比较各种筹资方式优劣的一个尺度(但不是选择筹资方式的唯一依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基本依据;个别、加权平均边际资本成本是比较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

2、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追加投资决策的主要经济(财务)标准。人们通常将资本成本视为投资项目的“最低收益率”(Aminimumreturnrate),即视为投资项目的“取舍率”(Acut-offrate),还作为比较选择投资方案的主要标准。

3、资本成本作为资本化率,是运用贴现的现金流量方法进行价值评估(财务估价)的关键因素(变量)。

4、资本成本还可作为衡量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基准。近年来,在对公司的绩效进行财务衡量时,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剩余利润(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EVA)或调整的经济增加值等指标。这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成为上述指标中不可或缺的解释变量之一。

(三)资本成本的计量

要发挥好“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公司的财务决策与绩效解释的功能,如何准确计量(也许用“预测”更恰当,因为要计量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徒劳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1、所罗门的“现代公式”(2)。所罗门于1963年出版的《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促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与企业当前价值相等的折现率”。据此,所罗门建立了一个被学术界称为“现代公式”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计量模型:K=[(x-kD)(1-t)/V](S/V)[k(l-t)D/V]/(DV)

式中,x为企业预期未来净营业收入;k为债务资本成本D为债务的市场价值,S为(所有者)权益价值;V为企业价值(V=S);t为企业所得税的边际率。

阿迪提(1973)认为,“现代公式”所隐含的下列假设以成立:①预计企业将有永续固定的盈利(为了运用永续年金值公式);②企业盈利等于预期未来净营业入。

我认为,“现代公式”还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推导的问题。所罗门的推导起点是“K=x(1-t)/V”,然后将“x=(-kD)(S/V)kD(D/V)”代人“K=x(l-t)/V”,即得“现公式”。问题是,x≠(x-kD)(S/V)kD(D/V)。理由如下:x=xkDkD=[(x-kD)kD](V/V)=[(x-kD)kD][(SD)/V](x-kD)(S/V)kD(D/V)(x-kD)(D/V)kD(S/V),而(x-k)(D/V)kD(S/V)≠0,所以x≠(x-kD)(S/V)kD(D/V)二是本末倒置。在财务估价中,人们本来是要利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估计(预测)适当的折现率,以便评估企业价值。而“代公式”不过是这一过程的逆运算(有“循环论证”之嫌),试问:“企业价值”又如何确定?用折现现金流量之外的方法确定的“企业价值”代人“现代公式”,反求“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能保证与折现现金流量方法匹配(即能否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这恐怕是“现代公式”无法回答的。

2、MM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MM在1966年出了另一种计量“行业平均资本成本(C)”的公式:

C=f(K,dD/dA)=K[1-T(d/dA)]

式中,K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dA为企业负债比率。其中,K=1/■,■由下列模型回归而得:

(V-TD)/A=■■/A■■(A/A)U/A

式中,V为企业当前市场总价值;D为企业负债的市场价值;A为企业总资产的账面价值;A为资产的变动量;X为企业预期息税前收益;U为随机干扰项;■为常数项;■为规模系数;■为预期收益系;■为增长系数。

笔者发,这一方法可能存在如下问题:①MM方法不是对个别企业资本成本的计量,虽然它对个别企业的财务决策有参考作用,毕竟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②难以从MM方法发展出个别企业资本成本的计量公式;③C=f(K,dD/dA),而与负债资本成本本无关,在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④MM方法放弃了“加权平均”思想,未必可行;⑤“X(1-T)”的做法与实践(税法)不符,改“(X-I)(I-T)”才对(I表示因负债而发生的利息费用),与因变量“(V-TD)”相匹配;⑥1/■是企业资产收益率,用来作为K替代,显得很牵强;⑦寻找V的替代变量(计量方法)成为成功运MM方法的关键,而对V的计量本来不易;⑧就算MM方法正确,也只能求得历史(过去)的资本成本,但这与资本成本的定义相。未来不是过去的简单的、线性的延伸,因此经验估计的结果对来的指导作用要大打折扣。

国内,沈艺峰(1999)、王宁(2002)运用MM方法检验了“股权成本高债务成本”理论的正确性。裴平(2001)用自己构建的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进行了计量,但与前两位的结论相反,少安(2001)的研究结果支持裴平的结论。他们的相互矛盾的结果难以解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MM方法存在缺陷。

3、财教科书方法。几乎在所有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多是先求出个别本成本,再以财务结构(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作为权数,用统计学上的加权平均方法,最后算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笔者把这种方法叫做“财务教科书方法”。胡玉明的博士论文《资本成本会计》,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既然大量财务管理教科书财务学者采用上述方法,笔者认为必有一定道理。

纵观个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无不是利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求的。这说明资本成本是面向未来的机会成本,在理论上是站得住的。“财务教科书方法”还有一大优势是,它能求出个别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而可直接用于财务决策。正如胡玉明博士所:“如果世界上存在一种简单易行且不必涉及任何主观判断就准确的计量出普通股资本成本的方法,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情。不幸的是,至今,我们仍然没有找到这种方法(作者注:也永远也找不到)。这就要求公司必须根据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经环境,对各种计量方法的实用价值进行判断,从而,选择出在现有的情况下相对合理的计量方法。”(1997)笔者以为这种概括深“机会成本”概念的真谛。据此,可以预见,资本成本的计量方法构建与选择不能偏离“机会成本”概念,否则,都将难免犯错误。

三、对“资本成本”的分拆及可能的创新

将“资成本”理解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拆。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还原”,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还为债务成本和(所有者)权益成本。进一步,将债务成本分拆为短期借款成本、短期债券成本、长期借款成本、长期债券成本等,将权益成本分拆为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在笔者看来,这种分拆没有什么理论价值,因为财务决策需要的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此,我们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拆为“债务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成本概念(魏明海,2003),以开拓现代财务理论的创新空间。

1、债务成本。公司因债务而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出一般是预定的,不存在太大的预测难题,所以债务成本的计量相对容易做到。不过,因公司一般有多种债务,所以债务成本也应是一个加权平均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增加债务可以增加税盾(TaxShield)效应,降低成本(信号传递效应),但债务成本本身却会因此增加(债权人将要求更多的风险报酬,破产成本也会增加),那么债务成本与成本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此消彼长关系?这种关系对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有何影响?此外,金融市场是如何影响债务成本的?在公司重组(如债务重组)时,降低财务杠杆,随之降低债务成本,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效率),资本市场又作什么反应?

2、市场交易成本。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交易成本”并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再加之学者们的注释与发挥,更使人坠入云里雾里。为此,我们尝试作一粗浅的梳理。

张五常(2000)认为:“必须把‘交易成本’定义为所有在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存在的成本。”汪丁丁(1996)提出了批评:“这个定义显然不是构建性的。因为它只能说明哪些成本不是交易成本,而不能说明哪些成本是交易成本。”新制度学派把交易成本按照发生的时间分成两类:(1)事前费用,发生于契约签订之前,包括生产信息、交换信息,讨价还价等等的费用;(2)事后费用,发生于契约签订之后的执行契约的成本,包括监督、惩罚、奖励、怠工等等行为造成的费用(汪丁丁,1996)。于是,交易成本即指人的契约成本(尤金。法马,1990)。

在迈克尔。詹森和威廉。梅克林(1976)那里,交易成本即指成本,它包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2)人的保证支出;(3)剩余损失。

张五常曾经提出,“交易成本应该称为‘制度成本’,这一点科斯也完全同意。”汪丁丁同意这个观点,并给出了如下定义:制度成本是选择制度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是那些没有得到实现但经由参与博弈者的影响可能实现的博弈均衡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均衡价值。他还分析了这样的定义无法回避的四个困难:(1)交易成本是在一群利益不一致的人们中间组织分工所花费的机会成本。然而这群人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来组织分工并协调利益。有些方式如宗教的、权威和意识形态的、自我约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等等,其“成本”是无法定义的。(2)交易成本往往不能从生产的“技术成本”(Transformationcost)分离出来。(3)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不确定性。于是,当事人不可能确定他的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多少。(4)任何交易成本必定涉及两个以上人的行动,所以必定是博弈行为。改变交易成本就意味着博弈的人“选择”从一个均衡跳到另一个均衡。但是,这种跳跃到底是怎样实现的,就连博弈学家也还没有找到答案。他的分析表明,计量交易成本是困难的。

至于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威廉姆森(Williamson)认为影响交易成本水平和特征的三个因素(交易维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在《企业所有权论》中则认为下列因素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单纯的市场支配力、置后的市场支配力(锁定,Lockin)、长期合作的交易风险、信息不对称、策略性的讨价还价、客户偏好的信息传递、客户的不同偏好的妥协和协调、异化(Alienation)。谁来承担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他回答道,企业所有人、企业客户、其他生产要素的供应方将分担这些成本,最后究竟落在谁的头上是由企业涉足的其他市场的性质来决定。无论这些成本由谁来承担,总是存在着一种动力或利益驱动推动企业以重组的方式采用一种更有效率的所有权形式,以尽可能降低这些交易成本。可见,要对象化交易成本并不容易。

将“交易成本”概念引入公司财务理论中,笔者以为至少还要解决如下问题:(1)可操作的交易成本定义及其构成;(2)交易成本与成本、契约成本之间的关系;(3)不应将交易成本等价于制度成本;(4)如何分清楚各种交易成本的承担者;(5)哪些具体的交易成本才可以进入公司财务理论视野,即将宏观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微观化(深入公司层次);(6)公司资本成本中,哪些属于交易成本。

想搞清楚上述问题难度很大,交易成本经济学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目前,可行的选择是进行简化处理:将公司资本成本中的交易成本分为显性的交易成本和隐性的交易成本。显性的交易成本即前述“筹资费用”,即企业获取资本之前所发生的费用,如手续费、谈判费、发行费等。至于隐性的交易成本,由于计量的困难,我们暂时不作考虑,有待经济学和会计学研究的新成果来解决。但在决策时,我们必须定性地考虑诸如隐性的成本、破产成本、寻租成本等的影响。

经过简化处理后,还必须明确一点:计算债务成本和所有权成本时,就不要重复计算显性的交易成本——“筹资费用”了,必须将交易成本从原来的债务成本和所有权权益成本中分离出来,以便单独考虑。单独考虑市场交易成本的意义在于,将促使公司财务管理关注其外部市场环境,从而更加重视对理财环境的研究,以便在筹资时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3、所有权成本。相对于经济学而言,“所有权”概念在法律上比较明确。按照钱颖一(1989)的理解,经济学中的“所有权”有三种常见的含义:(1)对财产资本回收的权利,这是“产权学派”的定义;(2)对实物财产的控制权利,这是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定义;(3)资本回收和控制权利。现在,一般取第三种含义,并表述为:对企业决策的控制权和收益的索取权,而且收益权(而非控制权)是所有权的本质(李笠农,2001;殷召良,2001)。这时,企业所有权事实上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分享着。由于一些要素所有者只享有固定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企业所有权被严格定义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谢德仁,2001)。亨利。汉斯曼在《企业所有权论》(中译本)中写道,企业的“所有人”指分享以下两项名义权利的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对企业利润或剩余收益的索取权。由此可见,企业所有权不是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权。

亨利。汉斯曼进一步提出了“所有权成本”概念:企业所有权的两项核心权能——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本身都有其固有的成本,这些成本可大致分为三种: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前两种是与所有权的剩余控制权这一权能相关的,第三种则是直接与剩余收益的索取相关。具体而言:(1)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其实就是成本。它包括企业所有者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的成本(企业所有者为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付出的获取有关企业运营信息的成本、所有者之间交换意见和作出决策而沟通信息的成本、敦促管理层执行决策的成本)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2)集体决策成本是指当多个人共同分享一个企业的所有权时,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可能会不一致甚至会发生冲突,他们要作出决策就必须采用某种形式的集体选择机制(如表决)。当所有者之间出现利益上的分歧时,这种机制本身也会制造成本,即“集体决策的成本”,包括因决策无效率产生的成本和决策过程本身制造的成本。(3)所有权的第二种权能——剩余收益索取权也涉及很多成本问题,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与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相关的风险承担成本。因为这些风险通常都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剩余收益中。

笔者认为,所有权成本是企业所有者获取和维护所有权而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同样用“机会成本”计量,而且由企业所有者承担。不过,这种所有权成本最终将在企业得到补偿——企业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除非企业失败)。因此,转换一下,可以认为,所有权成本即财务管理中的“(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从而使所有权成本回归“资本成本”的逻辑体系。“(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可定义为企业支付给权益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报酬,投资报酬又可分解为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报酬。这里,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对应“无风险报酬”,风险承担的成本则正好对应“风险报酬”。在财务理论中,“风险报酬”、“无风险报酬”均可以单独计量,只是要将“无风险报酬”分解为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并进一步分解成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的具体成本项目,这个计量就困难了。

将“(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分解为“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分类,将有助于改进财务决策理论,使决策分析深入“分子”层次,考虑问题将更周全,并提高决策效率。为了区别传统的(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的分类(如分为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将“管理人员的监督成本、集体决策成本和风险承担的成本”总称为“所有权成本”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定义。

“所有权成本”概念还将企业与其所有者联结在一起,必将拓宽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视野。公司财务管理应该为降低所有权成本作出贡献。同时“所有权成本”概念为论证“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提供了支持,或者说,公司价值最大化也是为了“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改善公司绩效,我们必须重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市场对所有权成本的影响,理论上值得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兰德尔。克罗茨纳(RandallS.Kroszner):《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伟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沈艺峰、田静:《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定量研究》,载于《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载于《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A.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1976):《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载于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尤金。法马(1990):《契约成本与融资决策》,载于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钱颖一:《企业理论》,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易宪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王宁:《企业融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胡玉明:《论资本成本会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笠农:《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殷召良:《公司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刘芍佳、从树海:《创值论及其对企业绩效的评估》,《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20、孙铮、吴茜:《经济增加值:盛誉下的思考》,《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21、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注释: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课程学习 专业认同 教学方法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ourses Learning Status

――Take Freshmen in a College as an example

CA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ore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ourse of stud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ic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culture. Through cours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open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urse of study, to tease out the courses that exist on the courses themselves lack of knowledge, low degre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learning objectives are not clear and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teaching methods lag other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ese issue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urse learn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methods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过程,亦是大学生提升精神素养、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等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但由于整个人类社会功利化意识的增加、环境的巨变和潮流的急速更替等,尤其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激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已日益显现。如教育观念变化的问题,教育体制设计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学校管理变迁的问题等一直是令大家困惑想去认识、改变、解决而又无可奈何的问题。微观层面则体现在在校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态度和要求等很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给大学教育理念的判定、课程结构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变等提出了严峻和紧迫的挑战和要求。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观察,并对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开放式问卷方式进行了“大学生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调查”,以期真实了解和掌握目前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思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2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

1 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

本次问卷共设置了包括对所学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收获、是否主动学习、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来源、授课教师以及教学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等7个开放式自填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梳理和认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现状。

(1)对课程的偏好、兴趣与专业认同度、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有关。被调查的同学分属5个专业,其中会计学、资产评估和保险学3个专业是热门或比较热门的专业,这3个专业的大多数同学除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公选课比较感兴趣外,他们对一些人文课程也比较喜欢;而另外2个专业的同学多是被调剂来的,他们对课程的偏好和兴趣则差异明显,除公共课和公选课外,对其它所学课程似乎心不在焉。显而易见,专业认同度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还有不少同学认为,教师授课方式、敬业程度、是否有激情、是否关爱同学等也会影响到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对课程收获的评价较为乐观。多数同学认为所学课程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其中如现代交际礼仪、心理学等公选课很有收获:通过商务礼仪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学有助于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缓解各种情绪或困惑带来的压力、有助于开阔视野和实现自我价值等。有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比较有收获,如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耐心等。

(3)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正相关,与难易程度关联不大。多数同学认为感兴趣的课程自然学习也比较主动,而对一些比较难理解或抽象的课程有的同学主动性较强,知难而上;有的则被动消极,只为应付考试而已。多数同学认为,由于进入大学前,在学习上被管习惯了,如果大学老师一味放任不管,他们很可能会放松学习转而多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有可能会荒废学业。

(4)对课程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来源大同小异。多数同学认为课程学习是大学生的本份事,理应认真对待,但真正认真学习的课程并不多,至于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则未曾考虑。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并积累知识,也有的是为了将来考研必须认真学习。还有个别专业的不少同学,由于专业认同度低,他们大多是因为怕挂科或为拿奖学金而在学习或争取好的分数,在无奈的功利中催生了短暂的动力。

2 大学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学习本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高等教育基本上沦为为就业准备的工具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多数追求的是实用性的知识以及各种社团、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他们认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将来就业影响不大。所以,多数同学并没有足够的课程学习意识,而是更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并非是自己本专业的书籍,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不够。

(2)专业认同度低,缺乏学习兴趣。专业认同或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出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经济承诺和规范承诺。①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②而据调查表明,③学生填报志愿时,只有22.9%的同学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考虑。在对大学生进行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中发现,37.09%的人表示只喜欢其中的一两科,34.49%的同学学习兴趣和动力时有时无,33.41%的同学学习兴趣越来越小,越学越没劲。可见,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其所学专业并非第一志愿,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本文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

(3)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多数同学对于上大学的意义认识比较肤浅,加之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没有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进而学习动机也不强。据调查,④56.8%的人上大学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满足求知、增加内涵的仅占总人数的24.1%,13.67%的同学是为了文凭。同样,进入大学后期,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而学习的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5.34%,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占28.42%,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的占45.55%。可见,总体上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但目标却不甚明确,无法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教育教学管理欠缺,教学方式滞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⑤65.7%的同学并不认为学校管得越少,自由时间越多,学生发展得越好,而是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管理,还有83.3%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给每一个大学生足够的关怀。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单一的考试成绩,使很多同学的学习变成了单纯的应付考试。此外,在目前课程教学中,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对改进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思考

3.1 强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在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课,还有公选课和网络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取、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掌握、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任何年级的大学生而言,课程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学习方法的教育等都应该长期坚持。具体而言,应尽量让每个同学尽早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课程模块、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相关行业或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主要课程和技能,经常性地介绍学科发展情况、理论前沿,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介绍专业学习方法以及考核要求,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校友进行专题讲座等。⑥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学习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宽泛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从内心中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2 因材施教,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迷茫的时期。每一个同学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等。而据调查,⑦目前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总体偏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教师善于引导和发现他们潜在的职业素质、就业趣向乃至人生的信念,根据不同同学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气质、就业趣向等给予相应课程、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等的提示和引导,因材施教,不断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大学学习生活中的盲目性,不断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挖掘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意愿、职业兴趣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3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目标是行动的眼目和先导。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⑧高中阶段,考上大学可以说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公认的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却突然没有了奋斗目标。此时,就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如强制性目标有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等。这些强制目标是整个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短期目标,这种目标很明确,能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而激励目标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与学业规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和执行计划。这样就可使整个大学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目标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

3.4 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应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其中,教学制度、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最大。教学制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在这次调查中很多同学也提出任课老师应该对他们严格要求并督促、监管他们的学习,放松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并不会使学生受益,反而会损害学生的利益。课堂教学改革应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尽量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而且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方面则要改革目前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模式。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方式没有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助长了平时不努力、临时突击复习也能考过的想法。应该针对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并注重过程考核,如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小论文、实践调查、课程小结等给予并加大这些环节的分值,逐步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以学生学业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评价体系,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好所学的课程。

注释

① 许长勇,等.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

② 连榕,等.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

③⑤袁丽华.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观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0上).

④ 詹宏伟,瞿亚辉.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⑥ 王向红,等.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