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1
经济增长:“旧蜜月”难抵“新伤痛”
(一)“旧蜜月”
所谓“旧蜜月”,是指依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2014年中国经济似乎至少有两大希望:一是改革,二是美国复苏。
从改革来讲,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市场所关切的所有关键问题的改革蓝图。依照过去的“甜蜜”经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如果这些改革措施能够迅速落实到位,无疑会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全面的改革需要时间,无法做到一步到位,其作用更加类似于需要持续服用方能慢慢见效的“培本固原药”,短期内已无法重现如1992年“春天的故事”中那种经济增长火山般喷发的场景。
从美国复苏来看,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经季度调整后环比折年率达到4.1%,进入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区间;从时间序列来观察,2013年是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各季度增速持续回升的一年。从分项来看,私人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并且拉动力持续加大,增长显示出较强的可持续性。同样,依照过去的经验: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的增加,似乎预示着2014年中国出口可能迎来曙光(见图1)。但这种基于2000-2010年间的“甜蜜”记忆,对于现在来说并不可靠。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的情况下,美国进口的增加并不会自动让中国出口多分一杯羹,在本轮危机后,中国出口与美国消费的关系已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实际上这种情形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样高估的1997至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曾出现过。这两段时期所出现的美国消费需求与中国出口之间的缺口,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相对竞争对手偏贵,由此丢失了订单。
(二)“新伤痛”
在目前的“双高”(高利率、高汇率)和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下(其中隐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是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会贬值),预计明年的“三驾马车”很难上行。
首先,消费缺乏动力。从社会消费品名义增速来看,1994年以来走出了一个“反转N”型轨迹:1994-1998年下行,1999-2008年上行,2009年到2013年下行;即使剔除影响较大的零售物价因素后,这种大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而从目前看来,甚至看不到能够拉抬明年消费的力量:房地产限购可能影响装修、家具、家电等;蔓延全国的雾霾意味着采取汽车限牌、限行的城市会增加,从而影响汽车消费;“八项规定”仍会继续执行等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明年零售物价不显著上行,消费若能维稳已属不易;而从M1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关系来看(见图1),很可能明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还会有所下行。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编者注:图例分别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M1同比增速(领先1年)”)ytd改为ytd(年初以来变动幅度)
其次,投资缺乏有效支撑。在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三项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三项投资在明年都缺乏能够维持现状的有效支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相当敏感,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将压制明年社会融资的增速。从与社会融资相适应的情况来看,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商品房销售(一般领先房地产投资两个季度)都还显著偏高,这意味着这两类投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对于制造业投资来说,2013年的出口状况对于明年制造业投资有相当大的影响,2013年出口疲弱,无法为明年制造业投资提供支撑。
最后,出口难以复苏。出口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量,即给定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不变,海外经济复苏会使中国自然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二是价,即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若中国出口产品比竞争对手贵,即便其他经济体需求增加,中国也难以1:1地分享到出口增长的好处,未来我国出口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通货膨胀:政策周期换档
(一)PPI:难出通缩
我国PPI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综合指数(CRB)同比变化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CRB的变化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之间关系密切,而与全球发达经济体增速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2014年将是全球发达经济体加速发展的一年,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估计与2013年大致持平。这就意味着,明年CRB不仅缺乏明确的上涨动力,反倒还可能因为美元反弹而承受压力,这种判断也与近30年来CRB的周期变化规律不谋而合。
(二)CPI:压力不大
对于明年CPI的判断,首先要适应新的政策周期。我国CPI环比变化一般领先CPI同比变化6个月(主要是统计技术决定的)。因此,前瞻性地分析CPI同比变化,重点是应该分析CPI环比变化。市场主流依然沉浸在我国CPI的运行大致以40个月左右为一个周期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得出的,而这恰是上一届政府执政的10年。的确,图2的虚线框部分显示,2003-2013年间CPI显示出一个完美的“M”型,即两个CPI升降的小周期。但如果观察1995年以来的CPI环比数据,就会发现这种规律其实并不总是有效:在1995-2002年的7年间则是一个“V”型。这显示出中国的CPI存在明显的政治周期,而目前正处于新一届政府的换挡期。这意味着,对于未来CPI走势的判断,需要从过去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逐步适应新周期。
图2 CPI环比趋势变化
(编者注:Yoy改为同比)
资料来源:CEIC,兴业银行
宏观政策:中性偏紧
(一)中性
从设定主要政策的预期目标来看,预计仍与2013年基本一致,以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体来说,预计新增信贷1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9万亿元,M2增速为13%,年度预算赤字2.1%。
(二)偏紧
偏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稳速紧”。由于上述稳定性更多体现在“量”上而不是“速”上,比如信贷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社会融资比上年增加1.5至2.0万亿元,都与2013年的状况基本相当,但由此计算得到的信贷增速、社会融资增速却是微幅下降的。二是监管政策的变化。2014年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对地方政府融资管控政策的调整;二是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三是对银行同业资产监管政策的调整。其中任何一项调整,都只会使宏观经济政策更“紧”,而不是放“松”。
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常规方面,预计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增加仍会是明年货币市场的特征;随着美联储的退出,我国央行也可能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改革方面,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的常态化发行和进一步向居民和企业扩张、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会成为明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日间波动幅度,可能成为明年完善汇率机制的内容,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财政政策来看,在常态化政策方面,结构性减税政策会继续推进,特别是“营改增”会继续扩围;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会继续推进;在改革方面,需关注三中全会强调的财政改革措施的推出节奏,特别是地方债管理新规的出台。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2
关键词: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建立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路径。
一、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是该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是较为清晰的,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要把握课程体系架构的要点,可围绕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条主线,寻找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先后顺序,整个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力量,图1表明,短期国民收入的主要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又取决于3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曼昆认为在长期内,真实GDP的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的供给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图1表明,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不同经济学家围绕需求与供给谁占主导地位就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GDP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即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一个国家的总产品供给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将趋向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同时着手,只有实行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才能实现供需的均衡。供给决定论与需求决定论在争论与对立中,最终必将走到合流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趋向,以国民收入这条主线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串起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既见到树木,又看见森林”,不至于迷失方向,使他们在把书读厚后,又会自然会把书读薄。
二、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和区别是该门学科的基础
学习宏观经济学,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回答这
两个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资源的稀缺性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假定用现有资源来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如果全部用来生产黄油,可生产15万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大炮,可生产5万门;如果同时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则可能有各种不同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将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各种不同的产量组合描绘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AB线即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称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AB线上任意选择C和D点进行比较,表示生产黄油和大炮两种产品的两种不同组合,到底应选择C点,还是D点,或者是AB线上的其他点,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假定资源已经实现了充分利用,也即生产一定处于生产可能曲线上,来研究经济理性人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即选择AB线上哪一点进行生产,资源配置依靠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又称为价格理论”。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点,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如G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那么,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如H点)说明什么?它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在此前提下,经济理性人会实现资源更高的利用程度,即经济理性人会使经济慢慢靠近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H点如何移向AB线上的任一点。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在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和冲突,难以使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宏观经济学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就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实际上,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认识到,由于宏观经济产生于许多居民户和厂商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总量行为,就必须分析居民户、厂商与政府在劳动、商品与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和相互作用,就必须坚持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两部分经济学的内在的合理的统一。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既复习了微观经济学又促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三、构建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现象的联系是该门学科的实践桥梁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理解当今国家的经济现象,同时也只有与经济现象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理论。我们认识事物要从具体上升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从国家当今财政或货币政策入手,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财政或货币政策,从而从具体的经济政策上升到宏观的经济理论,再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经济政策,使学生更能够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本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完全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找到根据。我国这几年尽管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从目前形势来看,生产能力全面过剩,这是“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将生产能力问题在各个领域解决的话,国内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线天”的情形。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将存量消化掉,这可以利用“四个存量需求”来实现,“四个存量需求”两个在投资方面,两个在消费方面。两个投资分别是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民间的投资,两个消费分别为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前三个已经解决,唯一没有真正启动的是农村消费。我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但是,农民收入低,缺乏购买力,培育不了市场,由此可见,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才能有效地启动内需。对农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入本身是一个投资需求,同时还会创造出很多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启动内需,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现实样板。
上述说明,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经济现实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说服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4).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3
寻找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基础
在得知自己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埃德蒙德・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谈到,每年一到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0月,他都不免联想起自己的研究生涯。他说:“我知道可能会得奖,但我不知道美梦何时成真,或者美梦能否成真。”
73岁的费尔普斯今年终于得偿所愿。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吵醒了他,诺贝尔奖的桂冠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他也因此独得约137万美元的奖金。
在获奖之后的忙乱时刻,费尔普斯在访谈中主要回顾了自己早年在经济增长理论上的贡献。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召开记者招待会之前,他的同事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醒说,他主要是因为“自然失业率”(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理论而获奖,他才上台对此作了完整的陈述。
在一片闪光灯中,费尔普斯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研究生涯,谈起了年轻时对经济学的疑惑与追寻。娓娓道来的其实就是师友的启发,以及经济学这40年来的演变与进展。
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到,费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关系的研究完全改写了经济学的主流见解。从凯恩斯提出对经济大萧条的拯救方案后,宏观经济学过分扩张地解释了政府干预的空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主流经济学的共识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向关系,称为“菲利浦斯曲线”,从而认为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
费尔普斯率先作了严谨的分析,从微观角度引进了个人决策的要素,特别是考虑决策者对当期和未来宏观变量的预期心理。他证明,短期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较高的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从而影响工资上涨程度,新的劳动市场均衡将回归原始均衡而不会产生较低的失业率。
费尔普斯对宏观经济关系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微观分析基础,从不完全信息与心理预期出发,说明了短期或许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向关系;但在加入预期心理后,长期将不再存在负向关系。费尔普斯的理论架构,也被称为“预期强化后的菲利浦斯曲线”。
费尔普斯的理论架构也说明,长期的失业率由劳动市场的各项条件所决定,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这样的失业率又称为“自然失业率”,任何货币政策若想把长期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率的连续或加速上升。这样的见解不但有严谨的理论作后盾,也有坚实的实证支持,因而也成为各国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费尔普斯对经济增长理论也有卓越的贡献。他考虑经济增长的福利特性,推导出所谓的“黄金律法则”(Golden Rule)。当我们想求取长期人均消费最大时,储蓄率应维持在一个水平,使得资本存量的报酬率等于经济增长。费尔普斯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也作出深刻的分析,提出发展中国家想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大力发展人力资本与教育。
在总结费尔普斯的学术成就时,诺贝尔奖委员会着重指出他在宏观经济学短期与长期的关联和跨时的取舍上作出的主要的贡献。
费尔普斯出生在经济大恐慌的20世纪30年代,父母亲都曾长期失业。他在读大学时期曾想主修哲学,但因经不起父亲的再三请求而去试上一门经济学课,从此与经济学结缘。年轻的他发现,当时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失业的分析竟然使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架构,得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了找寻一个完整的答案,他决定去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接受经济学大师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
然而,他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心中的疑惑。这些疑惑,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发表关于“自然失业率”的多篇论文后,才获得解答,也确立了他在经济学术史上的地位。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4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课程背景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政府管制与产业政策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产业经济学列入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自此,产业经济学引起教学界参与和重视。目前,产业经济学这门课,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开设的比较普遍,但并没有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产业经济学学时数是48学时,相对来说,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而社会需要的、学生毕业后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实实际际的经济学,是能够应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人才。因此,本文结合本人《产业经济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实际,提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培养社会实际需要人才。
二、《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
东西方对于产业经济学的认识有所区别,欧美经济学学界把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而中国、日本等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内容要宽泛的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密不可分,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管理的桥梁。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及后果,而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在产业层面研究经济学,研究产业内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贴近实际,是对所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产业经济学研究和解释现实现象,如:市场中只有一家厂商,按照微观经济学所学知识,属于完全垄断市场,应制定垄断价格,但事实上,该厂商并未将价格定在垄断价格水平;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那么如何解决?旅游区的产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要高很多,即使旅游区有众多厂商,也不会形成竞争性价格。
三、教学方法改进
经过本科、研究生《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认为产业经济学在教学方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首先,注重案例教学。就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采取更贴近、更现实的观察,使用微观经济学模型,解释现实中企业的行为以及现实中的市场结构等。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理解、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
其次,考虑学生的长远收益。大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教师教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重要转变,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教师的职责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为习,为学生踏入社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效果上,大学教师要采取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出席率、学生学习成绩等教学效果衡量指标上要秉持着统一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威”和“刚”。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心慈手软”,即使出现挂科现象,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学生的“痛哭流涕”而“心慈手软”,这是对学生自己负责,对其他同学而言,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出题原则上,要把握好基础和拔高的比重,基础题应该在卷面上占一定比重,而不是在考试上一味的追求“偏、怪、难”,考试主要是为了衡量学生是否对所学科目有了全面的把握,而不是为了突出老师所讲内容有多高深、有多难,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第四,教师要在实践中领悟、逐步提高。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合理、准确。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课下要付出比50分钟高十倍、甚至百倍的辛苦,并不是老师学会了就完成任务了,最重要的是,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授内容,而且要把自己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应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在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上做到平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人前一分钟,人后十年功”。
第五,考核方式上,要注意综合运用。考试成绩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大学期间,学生获得好的分数、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会方法、学会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释实践。期末试卷100分,其中基础题60分,那么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不来上课的学生,期末考试突击也是可能及格的。由此,考试成绩应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部分,这样,不但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5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rangement,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it only studies a single consumer's conditions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contacts macroeconomic issues to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not associates price elasticity to consider the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s.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证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总效用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最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最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最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最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
2.2.2 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消费者总效用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系范文6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
通常微观经济学上的创始人被认为是亚当•斯密。自其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十足的进展,至19世纪30年代,已经建立起微观众经济学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如马歇尔预言般达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微观经济学有了更大突破,其中显著代表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诸多成就。从微观众经济学理论出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在管理经济学上挑战完全理性假设,公共经济学上进行理论突破,管制经济学上开辟实证研究,劳动经济学上进行理论修正与补充,福利经济学上深化不断。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已有47年历史。通过分析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成果上看有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进步、研究领域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发展趋势更加综合、多元、交叉。
一、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一是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作为数理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创新,其从公理化角度研究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稳定性、有效性、存在性,被当作西方主流经济学,其基本方法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中都应用广泛。一般均衡体系由萨缪尔森提出,使其成为统一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希克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并将规模报酬因素引入,结合起资本与投资理论。二是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应用。约翰•福布斯•纳什通过不动点定理,使均衡点的存在得到证明,奠定了博弈论一般化的基础,海萨尼对不完全信息博弈领域进行了新的开辟,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到发展,维克里与莫里斯开创了不对性信息条件经济激励理论研究,并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三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应用。通常资源配置的完成依靠价格体系的调整,康托罗维奇首次提出解乘数法,在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中引入线性规划方法,将定性研究发展到现实计量阶段,赫克曼与麦克法登则建立了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使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在个人、家庭、企业统计分析应用中广泛,使经济信息在反映社会本质上更深刻。四是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该经济学研究领域新的开创依赖于卡纳曼与史密斯的研究,提供了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分析方法关于基本方法论困难的解决出路,提出期望价值理论遵循条件,使实证经济学方法的缺陷得到弥补,推动了经济理论现展。
二、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的解释力因经济学的放松与拓展持续增强
经济学理论大多建立的基础为一系列假设和假说,假设又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非现实主义抽象理解。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历年理论来看,研究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理论程度、信息确定性两条主线,再结合放松假设,向现实世界不断走近,以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在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依托“经济人”假说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为理想模式,难以在实际中有效指导决策,而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理论贡献,正是建立在逐步放松的理性假设上,让更加复杂的人性假定来替代“经济人”假设。此外,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分析出,对于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逐步抛弃,转而研究不完全性信息与其下的人类选择行为问题,让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空间更大,并使其作为经济学分支有更强的现实世界解决力。信息经济学着重分析研究人性假设与外部环境的决策约束因素,数量化不确定性,在激励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的模型构建上给予方法论基础。不确定信息对新古典主义理论前提进行改变,开创了新的经济学理论空间。在放弃交易成本为零假定后,交易成本理论得到了更广泛应用,在真实世界更准确审视上拥有了更有力工具。从该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道路为对非现实主义旧的假设不断放弃,让假说向真实世界更加靠近的成长过程。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与领域综合性、多元性、交叉性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趋势,微观经济学里获奖理论在研究上更趋向于数理化,且分析方法显现出综合性、多元性的特征。在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学结合经济理论,开创数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结合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机定量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研究范围上,学科研究越来越广泛,并推进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倾向表现使得经济科学能逐步独立并树立一元化地位,逐步向人口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多元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前沿性特征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前人成熟的理论体系知识,更大程度地理解与掌握单个社会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对多样化假定条件、非经济化研究领域等发展趋势更加透彻、了解,使学科知识能更好转换成社会生产力与社会财富创造驱动价值力。
作者:夏侯健丹 单位:新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