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老年高血压病是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主动脉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以成为21世纪护理的主要对象。根据我国国情,我们有必要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心理护理为干预重点的社区综合护理[2]。
1健康教育
1.1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发病因素分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包括遗传、年龄等所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总外周阻力升高、肾脏排钠能力减退等。外因包括: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嗜好烟酒、高盐饮食、消极情绪等。
1.2健康教育的形式 包括社区黑板报、健康处方、课堂演讲、典型病案分析、电话咨询等。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系统广泛,包括高血压的病因、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治疗目的、配合事项等。健康教育时要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使居民由知识的认知自发转化为行动的实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态度[3]。
2心理调试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可以影响机体,愉悦稳定的情绪可以促进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健康。某些高血压患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引发了严重的脑血栓导致偏瘫,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心理的重视,限制其参加或观看竞争性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建立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老年人患病后易产生恐惧、孤单,抑郁等负面情绪,加之年龄的变化,老年人有理解力差,健忘等特点.针对其特点我们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要予以理解,给予宽慰;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尽己所能帮助其解决问题,疏导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提问要给予不厌其烦的讲解,并且多次重复加强其理解与记忆,在其忘记时适时予以提醒。
3调整饮食
近年来,伴随食物结构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变化,体力劳动的减少,而引起的高血压病既是血管疾患,也是代谢性疾病。
食盐的摄入量在我国偏高。高盐可直接引起体内钠离子的增多,水的潴留,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多,加重心脏的负担,血管的侧压力,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量应每日≤5g。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往往相互伴随,互相促进。因此高血压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少食多餐为宜。钾能抑制交感神经,钙的摄取量低容易促使血压上升,体内的镁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因此鼓励病人多吃水果、蔬菜、豆类、海藻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还应鼓励老年人适量食用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等,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畅。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41―01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们对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年跟踪随访并进行社区干预,并对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和对高血压相关态度应答率作了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价。现将研究和分析过程通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的健康档案管理在册65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0――85岁,其中:男:302 例 、女: 348 例 男:女=86.7% 高血压分级;1级495例 、 2级146例 、 3级9例 。 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定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mmHg―159mmHg、舒张压90 mmHg --99 mmHg2。2级:收缩压160 mmHg --179. mmHg、舒张压 100 mmHg --109 mmHg
3级 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 mmHg
1.2社区具体干预方法:
1.2.1加强健康教育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行,群体疾病应采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社区干预措施 对于社区中心在册65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性的个性化管理。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主要方法是面对面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和利用媒体、发放宣传资料及板报形式(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病人健康知识、技能、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 2)生活方式指导:具体内容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1、均衡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坚持不懈得减少体重,宣传长期高盐、高脂、高蛋白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2、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并加强随访与复查。
具体实施方案:
(1)每月抽调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上门诊疗1次(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了解患者用药以及高血压控制的情况,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教育、咨询、指导等各项干预措施。(2)定期组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每1-2个月以黑板报的形式向居民宣传高血压防病知识。(3)每2个月举办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并现场对健康行为指导。
高血压病人为控制自身血压,干预后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行为,除了目前“打算戒烟”和目前在饮酒外,以及积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饮食习惯,其余健康相关行为较干预前都有很大明显改善。
评价指标:1、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指2年随访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情况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
2、对高血压相关态度的应答率:指2年年随访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相关态度的正确应答情况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3
个人层面则涉及养老、医疗、生活质量、心理需求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等个人及家庭生活全方位的问题。个人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体会最为深切的问题。养老问题的困扰是老龄化最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劳动力比例的下降,家庭子女的减少,失独老人的增加,老有所养,谁来养,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成为每一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的困扰即“老有所医”,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也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老年人个人价值实现、社会关注、社会交往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老年人群中。这需要社会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机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需要老年人转变思想观念,以更加开放、积极的状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再有,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热情普遍较高。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劳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二是经济发展不足,“未富先老”。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进而造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中,人口生产性有所增强,这种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即为人口红利。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失,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成为社会的隐忧。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和推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人口红利问题将得到一定好转。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老年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实践人口转型红利即“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人口转型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广义来说,老年人对儿女的各种帮助、在社会上的善举(如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市场上的消费等等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穆光宗,张团,2011)。在欧美,老年人的再就业、从事公益事业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但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体现为对子女家庭的帮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转变传统老年观念,将先进老龄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再就业和从事公益活动的能力。
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就要求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鼓励支持老年人以积极心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氛围,探索多途径、系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从以上分析看,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社会观念转变和将先进老龄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开始担负起教育、娱乐、交往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不断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日益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增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成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积极老年观
中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是:在物质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孙和全社会的赡养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见等)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其中,“赡养”,是这一老年观的基础部分,而“尊敬”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倪跃峰,1998)。这种老年观体现的是家庭养老的基本观念,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与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施的情况下,这种老年观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情况的变革要求我国老年观也必须随之而变。社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
在以“赡养”“扶助”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个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隐含着一种消极的老年观:当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目前我们一般以退休为标志,即使仍然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也会退出工作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业或从事公益活动。他们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换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即“老年人”等于“被供养人”。这种观念不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观念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家庭而言,老年人开始成为子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二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当代社会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年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扶助的对象。当我们不再将“老年人”与“被供养人”画等号,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积极晚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4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它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倡导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参与”,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事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虽然提出,并在理论界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将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宣传给每个老年人和社会成员,使积极老龄化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现实,从观念上引领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
2.参与“时间银行”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出来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在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养谁来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基本共识,家庭和社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体。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与养老资源和职能几乎完全依靠家庭的传统家庭养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必将由于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人对于养老的基本认识和习惯,而成为我国养老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就当前各地发展情况看,除了居民观念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等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世界较为通行,在我国也开始试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时间银行”。从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
就职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时间银行应属于民政部门的任务。但就现实看,时间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显然是民政部门人员难以完成的。担任社区教育任务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足。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社区教育参与到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中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参与的工作包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宣传先进老年观,转变社会传统养老观念;设计时间银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和时间兑换等制度;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和内容,培训时间银行管理人员,参与组建并培训志愿者等相关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员的双向选择和信用评级等制度,形成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研究和实践,制定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等等。符合我国社会实际、运行科学的时间银行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开发社会闲散力量,挖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不仅使他们做到“老有所为”,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机制的建立和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需要扶助的高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还为目前低龄未来高龄的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加强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国60岁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约为3 7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1%,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显著下降。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内容不同,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于健身、养生、娱乐、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要求教育内容简单易懂。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老年人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兴趣相对广泛,他们的兴趣会延伸到个人爱好、国内外大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理财等多个方面。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这主要源于他们一般都会有照顾家庭和孙辈的任务。与他人交往,扩大社交圈成为老年人参与各项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资源极为有限。老年大学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也是目前各地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为普及的是社区或社区附近能够进行的一些体育、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地区是有组织的,但大多数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活动。从全国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经济能力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地区间、社区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这些教育与活动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要切实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需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现“老有所教”。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是老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继而应该通过这些教育,宣传先进的老年观,并引导他们接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据老年人对于教育时间灵活和形式多样的普遍要求,仅就加强知识而言,各地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是实现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当然,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4.加强技能教育,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仅仅凭借老年人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和续就业的老年人,重点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应该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无法通过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而必将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老年人口红利”才能从理论走入社会,“老有所为”也才能逐渐得到实现。
5.建立老年人学习组织,实现“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不仅要能够实现其对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功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表现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过程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中,也可以表现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等的建设方面。面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让他们参加到志愿者和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人生价值的实现感。进一步可以让老年人生命质量有所提高,生活体验更加快乐幸福,实现“老有所乐”。
四、总结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4
(一)搭建以社区学院为中心的教育服务平台
学院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创设多个平台,形成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其他培训平台为辅助的辐射式培训网络,以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各个行政村成立村民学校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原理,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也就是教育要面向社会生活、面向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当成教育的场所,打破传统教育封闭性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乡村老人大多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给集中学习带来了较大不便。学院积极拓展培训渠道,在全镇74个行政村均设立教育点,并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成立了35所村民学校,建成了“社区学院”、“行政村”两级教育网络。办学进村,送教到户,使乡村老年人不出村就能参加学习。学院采取长期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长期班以每月一次定期集中学习为主,短期培训以动态类的如腰鼓、舞蹈等为主,在农闲时间集中培训三五天,以解决农事繁忙与学习的矛盾,把服务老人、方便老人作为老年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归结点。
2.在人口集中行政村成立老年社团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从做中学”的理念,指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即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学院在全镇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文体活动基础的乡村成立了18个老年社团组织,秉承“公民就是教师、生活就是教材、社区就是课堂”的教育宗旨,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的特征。各老年社团组织分别由专职教师和学员担任教练,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并鼓励和组织学员以其所长直接为社会开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组建一支来源广泛的师资队伍
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教学质量高不高,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学院通过挖掘资源、拓宽路径,建立起来源广泛、结构合理、能满足需求的教师资源库。先后组建了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特聘教师队伍及“学员”教师队伍。
(三)开设符合乡村老年人特点的培训课程
老年人学习的第一要务不是为就业,更不是为谋求地位,从某种角度讲,老年教学就是一种娱乐教学,一种休闲教学。同时,开设的各类课程要重视融入“乡村元素”,符合乡村老人的特点和需求,着眼于提高社会生活能力。起点低、生活气息浓厚,要易于被乡村老人所接受。现已开设心理干预、农业技术、政法文史、医学保健、音乐戏曲、家政服务等30多个教育项目。
(1)心理干预辅导。采用“流动心理工作坊”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流动心理工作坊”邀请当地的人民医院退休心理医生,深入到各个乡村,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助,排除心中的苦闷。心理辅导“专题讲座”邀请专职心理医生,针对乡村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讲课、个案分析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问题,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农业技术培训。比如开展水稻播种、蔬菜栽培、水果种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农业技术,增加他们经济的收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
(3)文学历史教学。系统有序地扩大老年人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善于接受新事物,从而与时代保持一致,展现老年风采,使老年人回家和儿辈孙辈交流的话题更多更生动了,唠唠叨叨的老话少了,在家庭里更受欢迎。
(4)法律家政教学。使老人直接学会相关知识。比如家政课中涉及的家庭关系处理的内容,为老人搞好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等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实现家庭内部的和谐。法律课送教下乡中,教会乡村老人辨别假币,使他们在出售农产品时避免收取假币,增强社会认同感,减少不和谐因素。
(5)卫生保健培训。使老年人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医药费支出,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让老年人的学习生活更有乐趣。
(四)建立多方协作联动的保障机制
乡村老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克服单打独斗的局面,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多层面教育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教育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和相互支援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整个社区应意识到自己要对每位成员的教育负责,或与学校经常对话,或在学校缺乏时,承担起部分非正规的教育工作”。
1.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
老年教育实质上是公益事业,利益驱动少,必须由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认真的动员和组织,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有效统筹各种社会力量,使他们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工作,为老年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西周镇老年教育由教育副镇长全面负责,下辖社区教育办公室,协调各项工作,社区学院具体承担教育任务。每年落实专项培训经费5万元以上,从组织上、物质上确保老年教育的顺利实施。
2.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党支部、村委会是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具有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职责。乡村老年教育离不开各行政村的支持,社区学院应积极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管理功能。
3.发挥老年大学、老协会、退教协会、文化站等群团组织的教育作用
(1)与老年大学合作,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老年大学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教育运行模式,学院借鉴其培训内容与管理方式,聘请其专职授课教师。
(2)与乡村老协会合作,发挥其地域资源优势。老协会是每个乡村的群众性组织,对本村的老人情况十分了解,在组织老年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应积极发挥乡村老协会的地域优势,密切合作,确保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
(3)与退教协会合作,发挥其言传身教优势。退休教师有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和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学院与退教协会紧密合作,让退休教师担任心理干预教师、娱乐活动教练等,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感化他人。
(4)与文化站、计生办、工会、妇联等合作,发挥其教育活动优势。通过联合举办各类文艺娱乐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品质。
二、实践成效
(一)建立了推进乡村老年教育的运行机制
1.形成了“中心辐射状”教育新机制
学院在全镇74个行政村均设立教育点,并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成立了35所“村民学校”,在有一定文体活动基础的乡村成立了18个老年社团组织,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多个培训平台为辅助的辐射式培训体系。
2.架设起多方协作的教育“立交桥”
社区学院利用社区内部各种资源、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资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广开联合办学之路,构建了一套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社区学院为主体、各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相互协作的培训体系,多层面拓宽老年教育覆盖面。
(二)探索了乡村老年教育的基本策略
1.教育过程的人本化
许多乡村老人的文化素质偏低、加之行动不便,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个体意识比较强烈,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要充分维护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情感关系和个性差异,教育过程放低要求,激发参与学习的自觉意识,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
2.教育内容的差异化
乡村老人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不同的知识结构,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在教育实践中,应考虑课程分类差异化,做到实用性、普及性、兴趣性相结合,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喜闻乐见、切实有效的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功利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既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也有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3.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社区学院应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育时间灵活安排,教育时段长短相间,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由于乡村老人同在一个村坊,相互熟悉了解,叫得动、喊得应,学院充分利用乡村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组织乡村老人开展相互教育、相互服务,既有利于推进乡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乡村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增进幸福感。
(三)提高了乡村老人的整体素质
1.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据统计,通过教育培训,80%以上的乡村老人在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乱丢垃圾的少了,活动锻炼的多了,整个乡村比原来整洁了许多。
2.培养了健康的个性心理
经过教育培训,乡村老人的精神状态都比以前有了改变。尤其是经过个性化心理辅导的乡村老人,85℅以上改变了自卑、自闭的心理,变得乐观、开朗、自信,善于与同伴交流,相对而言,原来爱钻牛角尖、爱斤斤计较的个性有了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比原来融洽和谐了。
3.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今已创建学习型家庭200多户,乡村学习型单位20余家。终身学习的观念已逐渐内化为乡村老人的自觉行为。
4.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5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目前糖尿病的诊治面临“三高三低”的问题,即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发症发病率高,并发症治疗费用所占比例高,及知晓率低,确诊率低,治愈率低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度过。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及健康模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不甚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自我知识,据调查43%的患者自护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1],因此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提高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6月共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4361例进行体检,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262例,男性151例,女性111例,年龄67.2±7.3岁,其中正规服药134例,不正规服药112例,不服药16例。
2 社区健康教育
2.1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
2.1.1 医护人员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重要、最权威的力量。①对糖尿病专职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以脱产进修、参加研讨班或在职自修、函授等形式,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提高业务能力;②对全体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或在职教育,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糖尿病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糖尿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2]。
2.1.2 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患者及家属的长期密切配合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为提高学习兴趣,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①专题讲座及培训班:成立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由社区全科医生、糖尿病专职护士、居委会干部、义工等组成。在社区设“糖尿病之家”专科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接受健康教育指导的固定场所,以预约门诊形式定期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或需要接受相同保健服务的人员集合起来,有计划地结合门诊治疗,实施健康教育,双方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深受广大患者欢迎;②一对一个体辅导:对糖尿病及家属的教育要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健康问题、心理状态等不同,进行随机性个体化教育方式;③随访教育:随访教育是一个连续追踪过程,给患者长期、动态的健康咨询和指导。由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疾病史等。护士坚持每月一次深入社区家庭访视、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随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检查,劝导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护能力和健康水平;④其他教育方法有: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推荐相关书籍、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如食物含糖量一览表、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知识问答等)、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有条件时可采用电子屏幕、闭路电视、播放录像片等现代化电教手段;⑤开辟24 h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
2.2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2.2.1 心理教育 ①糖尿病患者常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另一种表现为过于小心、焦虑、悲观等,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介绍有关疾病防治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异常心理,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②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胰岛素释放增加,使病情加重。所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③向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指导他们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④让老年患者知道,糖尿病虽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学习、长寿。
2.2.2 饮食教育 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维持理想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①制定总热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教会患者制定膳食计划;②食物的组成和分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分配: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蛋白质约占15%,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0.8~1.2 g,至少应有1/3来自动物蛋白;脂肪约占30%。主食的分配应定时定量,可按每天1/5、2/5、2/5或各按1/3分配;③饮食注意点:当患者因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严格控制甜食,必要时可使用甜味剂;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炒菜宜用植物油,且少食动物内脏、鱼子、虾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饮酒,每天食盐
2.2.3运动锻炼指导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①运动锻炼的方式: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球类活动等,其中步行活动(三餐后1~1.5 h快步行走15~30 min)最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②运动量的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患者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个体60%最大耗氧时心率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一般活动时间为20~30 min,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延长,1次/d,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天定时活动;③预防意外发生:运动不宜空腹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血糖>14 mmol/L,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当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④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2.4 用药指导 无论是住院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能擅自改药、停药。控制餐前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历多方治疗,对自己的病情及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私自停药或加用药物;有的患者经常询问同种患者所用药物,听到别人用某种药物有效,便生搬硬套地仿效用药,忽视了自己体质及疾病与他人的差异,甚至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多药杂用;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滥用补药、贵药,忽视了对症下药。我们对此类患者加强教育,强调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免贻误病情。(1)胰岛素使用指导①有的患者对胰岛素认识不足,认为注射胰岛素和吸毒一样会成瘾,通过个体疏导,使糖尿病患者尽早接受使用胰岛素注射,教会患者及家属计算胰岛素的应用剂量,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常用的有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和胰岛素笔,专用注射器消除了普通1 ml注射器注射无效腔较大的缺点,并且注射器上直接标注胰岛素单位,有利于减少发生剂量错误;胰岛素笔是一种笔式注射器,不需抽取,易于携带,对老年患者尤为适合。注射部位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腹部、大腿前侧及臀部等,最好注射在腹部,因吸收较四肢皮下慢,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注意有硬结或瘢痕的地方及脐周5 cm范围内不能注射,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局部如产生硬结,可用热敷,但要避免烫伤;②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视力下降等因素,应在老年患者床旁备放大镜,把胰岛素用量写在胶布上并贴在胰岛素包装上,谨防因记错或看错胰岛素用量而引起血糖波动;③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4~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28℃)可使用28 d,无需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否则可因蛋白质凝固变性而失效[3];④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夜间低血糖症状的发生。当患者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等症状,应警惕是否发生低血糖,一旦确定患者发生低血糖,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平时患者应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食品,以便应急时食用;⑤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等症状立即就医。(2)口服用药指导护士应详细讲解各类降糖药的作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于早餐前半小时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口中金属味、恶心、畏食、腹泻等,严重时可发生乳酸血症,餐中或餐后服药或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不适症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服后常有腹部胀气等症状;瑞格列奈应餐前服,不进餐不服药。
2.2.5 糖尿病足的预防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及足溃疡的发展均与血糖密切相关:①足溃疡的预防教育应从早期指导患者控制好监测血糖开始,同时要说服患者戒烟,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的发生;②加强足部护理的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护能力不容乐观,指导患者穿棉袜及宽松平底软鞋,注意下肢保暖,每天39~40℃温水泡脚20 min,检查足部有无水泡和皮肤擦伤等,如有表皮破损时及时处理,若伤口在2~3 d内未愈合,即应去医院就诊。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抓挠,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2.6 自我监测和定期复诊 大部分患者只是象征性用药,并不注意效果,也不定期复查相应指标,只是以有无自觉症状来调整用药量,通过教育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治疗中定期复查各项指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严格控制血糖,能使39%~74%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延缓发生并减慢其进展[4]。一般每2~3月复检GHbA1c,如原有血脂异常,每1~2月监测1次,如无异常每6~12月监测1次即可,体重每1~3月测1次,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3~6月门诊定期复查,每年全身检查1次,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2.2.7 远离欺骗性宣传,坚持合理治疗。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尚无根治办法,需终身规范用药治疗。一些不法商贩、游医利用患者急于治愈和惧怕西药不良反应及不愿使用胰岛素的心理,过分宣传中药无不良反应,向患者销售假药品,从中谋取暴利,使患者不能坚持正确治疗[5],导致血糖控制不良,病情恶化。向患者讲解实际受害事例,使其了解其中的危害,并强调糖尿病的可防可治性,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树立起与糖尿病长期斗争及战胜疾病的信心,远离欺骗性宣传。
3 结果
健康教育是一个双边活动,通过对2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护士用丰富的知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信息需求,使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大大降低了并发症,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激励护士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了医院的信誉。
4 讨论
4.1 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糖尿患者群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影响和改变糖尿患者群的不健康行为,提高防治意识,是有效控制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和节省治疗费用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必须而迫切的。
4.2 医护人员掌握和运用基本传播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注重信息的双方沟通,让患者有机会提问,并给予满意答复;适当重复重点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加以强化;使用适宜的教育辅助材料,增强教育的参与性、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压力;适当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学习,利用群体动力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3 定期的家庭访视,对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自觉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 朱高萍,杨丽珠,赵春艳.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自护行为的影响.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1):46-47.
[2] 吕姿之.健康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3.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24.
[4] 梁颖.糖尿病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糖尿病教育通讯,2005,(9):15-18.
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范文6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2-02
老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中心随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65-82岁;病程1—25年。空腹血糖(10.8-3.61)mmol/L,餐后血糖(16.6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可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视力模糊等。
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皮肤病变、感染等。
2 健康指导
2.1 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多,往往因病程长,用药多而出现忧虑、抑郁心理,易产生消极情绪,有时拒绝服药不配合治疗。故社区医务人员要理解、关心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多讲解一些治疗效果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将糖尿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诱发因素等告诉患者和家属,使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终身治疗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只要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就能延缓和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2 饮食指导。多数老年患者摄入肉、鱼、蛋、食油较多,从而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故应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注意补充维生素、钙和铁,增加磷的摄人,提高红细胞释放氧的能力,防止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热量每天三餐各占三分之一,或少食多餐,使糖份平均分配。禁食糖果、糕点;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饮食以少盐清淡为宜,少食动物内脏、少食松花蛋黄、少食含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少食肥肉、动物油等。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指导病人记录每天出入量,定期复查血糖,观察病情转变情况,定期测量体重,发现病情变化,应遵医嘱适当改变进食量。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重要的基础治疗,应严格和长期执行。
2.3 运动指导。运动疗法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强末梢组织特别是肌肉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将更多的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调动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应要求患者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老年舞、健身操太极拳及适当家务劳动等,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定时、定量。一般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可酌情延长至1小时。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可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不宜空腹运动,长时间运动者应适当增加食量。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但活动要以不感觉疲累为主,运动时手边要备有糖块或饼干等易食用的小食品,一旦自觉有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食用,以预防或减轻低血糖症状。
2.4 药物指导。降糖药: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为Ⅱ型糖尿病,常常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医务人员应准确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剂量数据、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经饮食控制无效的肥胖患者及饮食控制加磺脲类降糖药未能控制血糖的非肥胖患者,可选用双胍类药物治疗。
胰岛素:胰岛素不能冷冻,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不宜30℃)及剧烈晃动,注射前1小时自冰箱内取出。普通胰岛素于餐前30分钟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小时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以免长效混入短效内影响普通胰岛素的速效作用。注射部位应选皮肤松软处,如上臂外侧、臀部、大腿前及外侧、腰部、腹部,且要按顺序轮流选择,每次注射要离开上次注射处至少3厘米,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防止皮下组织萎缩或增生、皮下硬结、局部红肿等反应,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并讲解胰岛素和各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一般要求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2.5 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及血液内含糖量较正常人高,细菌繁殖力强;机体形成抗体能力较正常人低,且白细胞杀菌力与吞噬力均降低,易出现皮肤瘙痒与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康复。注意指导患者勤洗澡、勤更换衣物,用温和的洗浴用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6 日常护理。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及局部清洁,尤其是口腔黏膜、皮肤、会的清洁。少去公共场所,戒烟酒,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道感染。指导患者学会尿糖血糖定性测定,有便携式血糖测定仪者向患者说明并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同时让患者了解尿糖和血糖测定的结果意义,嘱咐患者定期随访。定期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3 小结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总之,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通过社区健康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坚持科学地、系统地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