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的核心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科学创新

1.引言

创新就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1]。它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产生现实尚不存在的新认识的人类思维活动。

科学创新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处处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创新发展的有益成果,使原来的认识、思维得以完善提高,取得更大效率效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社会实践服务。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创新是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图书馆现有资源置于科学理论的审查之下的重新组合,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分析,在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科学创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科学创新的途径。

2.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的今天,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无论在资源结构上,还是读者的需求上,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从馆藏资源结构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在河南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网络数字资源替代了印刷品,知识数字化的特征日益凸显。郑州大学图书馆2008年用于电子资源的经费为486.36万元,纸质为737.18万元[2]。而这个数字1995年的时候分别小于15.5万元和150万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近些在坚持取物理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并重的前提下、适当向电子资源馆藏倾斜,把更多的资源建设放在电子资源的购买和使用上。如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数据库。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并且要求对分布的多元资源的集成检索,期望“一站式”获得信息或者深度数据挖掘,内容分析等[3]。一些出版商、数据库开发商介入到读者信息服务,提供从网络资源到非网络资源的集成信息服务。许多教师、学者已开始使用博客、微博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与研究成果。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到无差别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许多读者查文献资料,不愿意去图书馆,觉得太费劲。对郑大西亚斯学院在读的学生调查发现,习惯于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查询信息的约占89%,原因是方便快捷;亲自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约占8.8%。

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导致了到图书馆阅读的人数逐渐在减少,读者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给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凸显了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管理理念更新滞后,重藏轻用现象十分普遍。服务对象的变化,也要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淘汰者。河南各高校图书馆都十分注重图书资料的收藏,而在使用上除提供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服务外,其他如信息编译、文献传递、课题查新等纵深层次服务项目开展的较少,甚至就没有开展,服务功能单一现象十分突出。

2.2 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收藏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不突出,校专业图书馆与校中心馆之间互不联系、联系不密切或没有统一协调的文献配置政策,致使部分文献特别是交叉学科文献重复订购,造成文献资源的相对过剩或者相对缺乏的并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浪费。

2.3 在资源管理上,更多地关注了纸质馆藏等常规资源,对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重视不够;对线装古籍、学位论文等特色文献普遍比较重视,对资源的个性化重视不够,缺乏对会议文献、比较有学术影响力教授的著作手稿、声像及口述的收集。

2.4 馆员队伍素质水平偏低。目前的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出现较为严重的“短腿”问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学历偏低,图书馆学专业者较少,且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懂信息技术者更少。统计显示,2008年10月河南工业大学共79名工作人员,其中本科文化水平的33人,高级职称11人,分别只占到41.8%和13.9%,未有职称的34人,占总人数的43.1%。图书馆队伍中大部分人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整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无法开展诸如信息挖掘、整理与检索、跟踪服务、情报调研等深层次的服务,阻碍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致使高校图书馆管理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只能从事传统图书馆的流通阅览工作,从而制约了图书馆纵深业务的开展。也是造成服务功能单一的原因之一。

3.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离不开科学创新

科学创新强调的是创新,而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科学,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是科学地创新,发展就会走弯路;只有科学创新,才能把事情又快又好的办好。

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要想与时俱进,少走弯路,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科学创新之路。科学创新不仅是是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再上新台阶的原动力,也是实现河南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后劲的源泉。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上的科学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破除因循守旧的陋习,树立推陈出新的风尚;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上的科学创新,能使图书馆管理者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上的科学创新,能使一个图书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时俱进,开展多种新型服务,满足当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上的科学创新,能使图书馆整体内部充满活力,散发出更加强劲的动能和优势[3]。

国内外管理实践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就是科学创新。因此,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强调科学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不断改进管理的内在需求。

新世纪蕴育着巨大的变革,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发展目标、工作方法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读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会以较高的标准看待、评价图书馆管理及其服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需求,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通过科学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图书馆管理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科学创新,图书馆管理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4.将科学创新理念贯穿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全过程

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4]。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动力。河南高校图书馆要增强自身活力,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好智力资源的支持,就要实行管理的科学创新,服务科学创新,把科学创新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4.1 科学创新管理理念,赋予管理鲜活的生命。在理念上,图书馆管理者要把高校图书馆看成培养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在做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向纵深层次、横向层次服务项目扩展,变过去的被动服务意识为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意识,用真诚的服务打动读者,用高效的服务感动读者,用流动服务方便读者,用细微服务尊重读者,随时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更新管理理念,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以新思路、新对策和新措施来引导读者科学阅读,健康阅读。

4.2 调整馆藏资源结构,科学规划配置。在资源管理上,不仅注重纸质馆藏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也要注重电子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既要注重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又要注重特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既要注重资源的专业化、个性化建设与管理,又要注重校内外图书馆之间的交流联系,既注重资源的使用,又注重资源的补充,做到文献不重复,资源不过剩,资金不浪费,读者不缺乏。

4.3 用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武装馆员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工作内容都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图书典藏到数字信息储存,从手工操作到网络应用,都要求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必须深化自身知识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技能,以应对图书馆工作信息化和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多种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管理科学创新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抓实抓好。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大幅度地更新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注意内部潜在人才的挖掘培养,鼓励在职培训、学历提升,举办各种业务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等,全面提高馆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使其具备综合信息能力,参与网络系统的运作和管理,适应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多渠道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充实图书管理队伍。

4.4 科学创新管理内容与方式。在新的信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管理内容和方式不仅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个,也影响着读者信息资源获取、利用及效果;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学、科研乃至发展的进程,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对河南高校图书馆管理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4.1 高校图书馆管理内容的科学创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创新包括馆内部人本管理的科学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的科学创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全面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新的科学管理的制度,实现文献咨询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创新。具体是:(1)网络信息管理的科学创新。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网上预约及借阅,定期收到由图书管理人员传送到电子信箱内的相关书目信息;(2)信息技能培训管理的科学创新。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如网上文献检索查询、下载复制技术等,帮助用户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信息的技巧技能;(3)特色数据库管理的科学创新。根据学科特点优势建立特色数据库,优化藏书结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4)知识挖掘管理的科学创新。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加工,使其产生增值,已满足人们对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5]。

4.4.2 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的科学创新。服务是最好的管理。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读者的需求为依据开展管理,改变“等客上门”的被动方式,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方便读者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个性化导读服务。比如,送书上门,由图书馆人员给各个学院老师、研究生按约定时间送书上门;整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送给专业老师;搜集整理国外免费在线数据库、提供给相关领域的师生;配合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购置和整理开发相关参考文献及学习阅读资料,以拓宽教学内容;好书推荐,图书馆定期汇总本馆借阅排行前十位的图书信息给师生;举办师生读书会,有奖竞读,对读书多、效果好的师生表彰和奖励;图书馆主动协助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书评、演讲等活动;推出“教授与你谈、博士与你谈”系列讲座;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推出图书到期提醒、优秀读讲座通知、征文、朗诵、培训活动提醒等资讯服务;举办信息检索技能培训;走资源共享之路,,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等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5.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特点和科学创新的关系。重视对管理人员基本态度的培养,寓和谐创新于工作之中。

5.2 创建支持性的科学创新环境。科学创新需的一定支持与帮助,因此,创建支持性的支持性环境十分重要。允许冒险,鼓励工作人员大胆设想、质疑。

5.3 科学创新不是否定传统,不要因为发展现代服务而抛弃传统服务中好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方便用户的服务方式。

5.4 持续的管理反思与创新。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管理实践,审视自己工作的科学性,寻求与同事及其他专业工作者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45-14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08年普通高校图书馆主要统计数据[EB/OL].?courseCategoryId=38&miscdictId=7.

[3]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99-01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一、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将课程目标定为了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在感知历史、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新的课程改革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针对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人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我们认为,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才会带来积极的学习热情。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三、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能力

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恰当地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我们过去的教材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关注是不够的,如旧的人教版历史课本中活动课很少,而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改变了过去历史课“读书多,活动少”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历史自身的内在美、欣赏历史知识的内在美,创造历史知识的内在美,让学生通过参与、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的去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带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跃升。

四、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多课程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1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应教材的问世,都有力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现阶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门课的教学仍各自为阵,采用单一的教材,无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仍无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

第二,教学中虽然强调实践,但往往仅限于某课程甚至某教材的实验。学生对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虽有所加强,但如果项目需要应用多课程的知识点才能完成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团队教学机制。班级课程与教师依然是一对一关系,某一教师被指定承担某班某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多个教师共同讲解某些内容。这样无法发挥教师的优点,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的团队教学。

最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进与加强。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2多课程融合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应该也不能理解为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而是

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就是要打破课程内容的界限,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融合多课程内容,考核时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过程,强调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实行动态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就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为了避免教师独立教学导致的课程割裂,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部分内容所有课程都不讲的现象,必须对相应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必要的调整[2]。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课程教学内容

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编程、关系数据库和SQL、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多个教师,传统教学通常由每个教师负责某一门课程,独立教学,教师间的沟通很少。学生独立学完每门课,却很难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而使用融合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软件工程的教师经常发现,对授课过程中布置的案例,学生一开始提交的作业虽然功能都已经实现,但存在着界面设计很随意、程序代码编写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某门MIS系统开发语言时,任课教师往往着重从语法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程序功能,忽视了软件工程要求的规范编程、重视软件质量、设计先行等,认为软件工程课上会讲。而通过融合编程规范,教师一开始就统一讲解分属两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分两次讲解,学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脱节,一开始就养成了规范编程的好习惯。

3.2以项目的形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被要求将所学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往往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与应用时间间隔太长,而且以前从未进行过将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实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虽然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但内容实在太少且时间实在太短。

多课程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尽早进行类似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均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项目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而简单、基本的内容会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设计平时成绩管理系统的平时成绩录入模块,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业务,整理出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测试计划;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范式,比较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劣,应用PowerDesigner设计ER图,设计测试用例;在实现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注重界面设计风格,学会规范编程,认识掌握具体控件的应用场合和技巧,掌握单元测试的技巧等。这样,课程案例体现了连贯性,强调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3.3多种教学资源并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一本教材为主,而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则是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将其加工成多本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室设备,针对不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3],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过程中适时布置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指定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就会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比起传统教学,开展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因此要注重教师团队资源的利用。从教材组织、教学安排、项目知识点讲解到课后总结,始终应以教学团队展开。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学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3.4动态教学

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各种调查表应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课程内容融合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对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动手能力的测试,突出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团队合作能力[4]。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而成为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工具。

3.6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小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如下:

① 授课顺序的安排。

② 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初步分工。

③ 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软件的编写或利用以前编写的软件。

(2) 各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

第1、2节为VB程序设计(4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① 演示整个项目的实现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点是文本框、标签框及命令按钮。

③ 菜单的设计。

④ 事件代码的编写。

第3、4、5节为关系数据库和SQL(6学时)。

讲课方法与传统的讲课方法没有区别,内容涉及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在介绍相关命令时,介绍前台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与VB程序设计课程相衔接。

第6节为VB程序设计(2学时)。

本节主要内容是实现VB与SQL数据库的连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安排一两个小实验。如“点击某按钮,在文本框中显示若干文字”,“设计一个输入密码的界面,并判断密码是否正确”。

第7节为软件文档写作(2学时)。

利用网络,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的文档,对比教材介绍的内容,以讨论的方式讲授。

第8节:测评及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学习的,测试时,每组随机抽取1~2人。

(3) 下一项目安排。

为了体现项目的相关性与知识的连贯性,下一个项目的重点放在查询语句、软件的文档设计等,要求学生提交相关文档。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系统――学生各科成绩查询系统。

以上简要介绍了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对上述过程需要作如下几点说明:

① 本次教改实验班级以前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所以在VB程序设计课中,有些内容只简单介绍。

② 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严格按学时和内容的安排进行,有时VB课也介绍数据库的其他内容,文档写作课也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③ 各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也是动态安排的,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

④ 一个小项目结束时,并非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较原计划完成得多。

⑤ 讲课内容并不是项目内容的简单分解,项目只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该项目中。如本项目的运行界面并没有文本框,但并不是不学文本框,相反,文本框的使用却是重点考核的内容。

4多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间座谈、问卷调查、课堂小测及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常规的系部教学检查等,我们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典型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各个指标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项目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明显改善。

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优势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有利于突出知识应用的连贯性。以项目为线索,将多课程内容融合,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强调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连贯性,按照知识在项目中的重新组合,这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合作,发挥专业特长。将多门课程融合起来,强调团队教学,有利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教学研讨,教学合作成了主动化、经常化行动。同时,教师的团队合作也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也随之加强。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由易到难逐个完成项目,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逐渐增强。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各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中结合团队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献礼,杨述芹. 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63-65.

[2] 何元清.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69-70.

[3] 王兰,陈兴稣,刘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6-57.

[4] 应宏. 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 职教论坛,2009(14):14-15.

A New Teaching Method on MIS with Merging Related Courses

CHEN Wen, LIU Shao-qing, WANG Lin-yan

(Computer Department,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学校 新课程改革管理 综合实力

学校本身是培养人才的场地,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其对象主要分为两类:学生和教师。因此,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这两部分,即:学生和教师。这样也就决定了其管理模式不能够沿用其他单位的管理模式。尤其,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学校管理应是创新的、个性的、多元的等等,强化学校管理的改革,借以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此,笔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粗略的谈一下如何加强学校新课程改革管理,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是人性化的,对此,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学校活动。笔者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提出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两个层次同时进行,即:第一,以生为本。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地位放置很是凸出,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同时也提出了要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以来学校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开展学校管理工作,诸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教材等等,让学生主持班会、校会等等,给予学生自,让学生有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和空间,借以来调动学生在学校的主动参与性。第二,以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中指出要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从而带动学校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对于教师也应是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加强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日常生活等等,诸如:我校对此提出了“员工第一,工作第二”的诱人口号。这样以体现关注学生、关注教师的原则来开展管理,能够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两大核心力量的动力和积极性,借以才能够促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关注教师的生活、学生的自主性作用凸显等,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课改中来,给予他们学习和职位发展的机会,让他们有着足够的自和表达管理意见等等。

二、加强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制度体系本身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说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一所有实力的学校都必须有着自己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能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的精神支柱。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学校管理必须要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和要求等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自觉的遵守学校行为规则等等。从根本上将学校管理提升一个高度,即:以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来开展学校管理措施。如: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可以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做到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文化,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校纪、校风、校训等等。如:将学校的墙都粉刷上文字、图片、故事等;将学校的牌子都写上一些文明、风趣的话语,诸如:草坪上可以写“不要让我亲你们噢!”还有橱窗、学校走廊、板报等都可以利用起来开班学校文化。在此,笔者还倡导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特有的班级文化,这样整个校园都会弥漫一种文化气味,将教育展示无疑,以软文化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三、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属于学校管理范畴。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规范教育等只有在与活动相结合开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现如今社会背景是多元化的,而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结合我们传统的节日合理的安排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再活动中生长自我、发展自我,深化学校管理。如:学校开学后和放假前的一个月可以作为安全教育阶段,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诸如:防水、防火等活动;之后可以结合每个月份的传统节日来开展活动,比如: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四月开展“书法练习”活动、五月开展“运动会”、六月开展“个人风采展示”活动、七月开展“收获”活动、八月可以开展“帮助他人”活动等等,以多元化的活动来推动每位学生、教师的全体参与,拓宽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等等,从而让学校真正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深化学校的综合实力。

总的来说,学校管理工作属于长时间的项目工程,而结合新课改创新学校管理则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学校活动,借以来促使学校管理的有效开展,全方位的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心力衰竭;美托洛尔;厄贝沙坦片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其致病因素较复杂,往往是各种心脏病严重阶段和最终结局,好发于中老年人,一旦发病,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药物综合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疗法,为此本文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30例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片联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02例;年龄48~87岁,平均(65.8±2.3)岁;病程3~15年,平均(8.6±1.3)年;原发高血压性心脏病例,冠心病例,扩张型心肌病例,心脏瓣膜病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公布的《成人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管理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且均行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II级55例,III级80例,IV级125例。排除标准肺肝脑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室性早搏不多且无明显症状者、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服用其他药物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尿剂、抗心力衰竭、血管扩张等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疗法治疗,包括给予美托洛尔片(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32025391,规格:25mg×20片)起始剂量12.5mg,2次/d,用药7d后,增加剂量50mg,2次/d,疗程为4w;厄贝沙坦片(由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J20030113,规格:150mg×7片)1片/次,1次/d,疗程为4w。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观察记录心功能状况改善情况。

1.4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及心功能评定指标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2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得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和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心功能状况比较 两组治疗12个月的心功能状况评分、LVEF均较治疗前得以改善,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急症之一,该症是一种因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机能出现衰退,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而导致的一系列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2]。该症通常因心功能排血量不足、心肌受伤等心脏病变,而使室壁变薄,左室扩张和重构,细胞间质纤维化,而导致心功能代偿能力异常。按疾病发作急缓可将心力衰竭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其中在急性发病期间临床集中表现为急性肺淤血、腔静脉淤血,临床常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妥善治疗,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分为不同阶段,若控制不当,往往使心衰呈进行性加重而走向恶化或死亡[3-4]。

由于心力衰竭病因较复杂,且病情危重,一般多为心脏疾病病程晚期,且有急性发作,常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为此临床治疗上需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抗神经分泌为治疗原则,以此积极减轻患者心脏负荷,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舒张功能,纠正缺氧状态,维持BP和组织灌注,降低PCWP,减轻肺水肿,增加SV,改善动脉供血,进而阻止心室重塑,预防靶器官功能发生障碍,尽力使心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防止心衰发生发展,降低心衰死亡率[5]。传统治疗常给予利尿剂、抗心力衰竭、血管扩张等常规疗法治疗,尽管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常规治疗可引起血容量不足,降低脏器灌注,且心功能改善状况不甚满意。

心力衰竭可引起心室重塑,分析是由于心力衰竭发生时,可兴奋交感神经,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而引起机体内血管紧张素、醛固醇水平异常升高,临床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I(AngⅡ)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结合,可增加血管收缩,进而引起机体内醛固酮水平异常,而引起心肌间质纤维化,诱发心室重塑,导致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阻断AngⅡ和AT1结合,对阻滞心衰病情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6]。厄贝沙坦片是一种有效的、口服活性的选择性AT1亚型拮抗剂,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等活动,能阻断所有由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II,进而可抑制AT1受体所致的血管增生及增厚,同时,对AT1受体选择性拮抗作用,可进一步激活血浆肾素和AT2受体水平的升高,并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进而达到抑制血管收缩,发挥降压的作用[7]。

美托洛尔是一种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损伤的作用。本品应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率异常症状,减缓传导速度,提高室颤阈值,预防室性心动过速,且可抑制心血管收缩,抑制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延长舒张期充盈和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减轻心脏负荷,同时,本品起效迅速,能短时间内拮抗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其抗氧化、抗增殖及拮抗内皮素的作用可阻滞心力衰竭病程进展,预防心室重塑,利于改善临床预后[8]。另外,本品大部分药物成分可随尿液排出,可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同时对糖脂代谢无不良作用,用药较安全,但本品不能有效增加LVEF,因而尽管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不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输出量[9]。本文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心力衰竭,可优势互补,即可在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又可阻滞心室重塑,改善临床预后质量[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8%。结果提示,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明确,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可短时间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另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心功能状况评分、LV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相较于传统疗法,其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并提高LVEF,进而有助于阻滞心力衰竭恶化,预防心室重塑。

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片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功能,进而预防心室重塑,阻滞心衰病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任翠莲,张海燕.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4,16.

[2]任献.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8):26.

[3]胡欢,邓云霞.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2):191-194.

[4]王小明.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6):425,427.

[5]杨宁.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25):56-56,57.

[6]毕磊.老年重症心力衰竭9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4(12):241-242.

[7]董连,杨启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00-1001.

[8]王春燕,马红丹,刘前进,等.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72.

管理科学的核心范文6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还应突出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加强科学探究。

1、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方法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同的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使他们认识到电场中的不同点有强弱之分。然后提出:如何比较电场的强弱?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比较相同电荷受电场力的大小,二是比较受到相同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大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为了表示电场的强弱,用哪种方法更好?通过讨论确定用第一种方法更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更方便,并且电场强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大,电场弱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小,这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最后提出:对“相同的电荷”取多大电量的电荷更简便?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使学生明确“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表示了电场的强弱”,进一步总结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加深了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了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会了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关键。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规律过程的教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探索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设计

①设计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所悬挂重物(小桶及砝码)的重力(悬挂的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关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容易测量,再由此求出加速度。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和相应的时间t。

③设计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①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拉力,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建立a―F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像得出:m一定时,a∝F。

②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建立a―m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进一步启发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a―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a―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想a∝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才刚刚接触,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a―F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画出a―1/m图象,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通过讨论比例系数k的取值,定义力的单位“牛顿”。进一步结合实验说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关系,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