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1
摘 要: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特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关键词:住宿;管理模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48-01
学生住宿管理是指高校有关专职部门依照既定目标和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宿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思想教育来调节、规范大学生思想的协调活动,促进良好校风、舍风的形成,以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1]。学生宿舍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因素,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基本单位。
一、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及特点
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导向具有多重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深受其所在的学生宿舍的影响。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住宿教育管理模式,具有认同感强、平等参与面广、互感约束力大等特点,它感召、引导住宿学生广泛参与,弘扬文明风尚,培养综合能力,相互砒砺意志,约束规范行为[2]。第二,文化教育性。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可以发挥宿舍的文化教育特点,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方针,开展各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舍风。第三,养成教育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动最频繁、相互联系最密切的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的住宿管理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至于形成小集团、小圈子,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
住宿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宿舍陈设、环境美化、消遣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交友处事、兴趣爱好等以及大学生们在宿舍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观念如文化认同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意志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每个宿舍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就是由大学生以宿舍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表现出的消遣娱乐、消费、交际方式及语言风格、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的格调构成的。同时,宿舍内部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个体进行的自我教育管理活动也深受住宿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反之,如果学生住宿管理模式较差,例如,学生宿舍安排模式比较单一,宿舍文化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薄弱等,则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三、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1、对学生宿舍环境进行优化是首要步骤
对硬件设施进行科学规划。 学校在宿舍硬件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好系统规划,比如宿舍网络端口的配备、24 小时开水供应系统等等,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宿舍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引进优质的保洁管理,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对宿舍的微观管理,将宿舍的管理具体延伸至院、系、团委、保卫、后勤等部门,从宿舍教育、宿舍文化、宿舍安全、宿舍服务等方面具体规划,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2、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参与宿舍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培育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意识。建立操作性强的学生自管组织,让学生积极融入公寓管理工作。争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优秀学生的自律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在受到引导后,能够深切感受到榜样的作用,向模范看齐,积极参与宿舍整理,从而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推动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和优良学风[3]。
3、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生公寓2015年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公寓文化节。活动项目比如:安全知识竞赛、各种棋类比赛、叠被子比赛、征文比赛、VCR拍客比赛、废旧物品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评比、优秀宿舍的评比、优秀宿舍长得评比以及消防演练活动,还创办了反应学生生活的《佳家》专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始终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置身在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社团组织是有力保障,学生自身是生力军,为了切实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宿舍社团活动的开展来实现。在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宿舍区域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并在活动中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以优秀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巡展等活动在完善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宿舍文化为主题,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以节约环保为主题,开展“节约每一滴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动;遇重大节日,开展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背后的内涵意义,正是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4]。在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良好宿舍文化的形成,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会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全面实现宿舍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三项功能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有助于社会的人才,为健全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四军.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4):138-139.
[2] 沈 栩.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4):97-99.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2
一、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一)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组织不利于学校统一规范的推行
学校作为正式组织的一种形式,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着一致的规范要求,并有着统一的教育工作目标,这是学校这个大团体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学校这种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全体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才会有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每一个非正式组织都是各具特色的,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足够的成员加入,大学生加入其中能够使得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这就导致高校内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而这种非正式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就直接导致了它们对于学校这一正式组织目标的干扰。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吸引力产生的影响
在非正式组织之中,组织成员之间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共同的思想认同,这就使得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比较容易,而将非正式组织当做是彼此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纽带”,组织成员会不自觉地去维护组织利益。从一种角度讲,这将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但是,从组织的吸引力方面讲,这种情况就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非正式组织的吸引力,从而相对地使得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受到影响,而且,随着非正式组织日益成熟,这种影响就会变得更加的明显。在非正式组织逐渐成熟之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在这时,正式组织组织活动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
(三)对正式组织主流思想意识的影响
高校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正式组织,在其内部会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当非正式组织之间出现相互矛盾冲突时,那么作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就获得了很好的了解对方组织的机会。例如,在开学伊始,学校的班级刚刚组成,同学之间相互了解非常少,通过各种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但是由于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的特点,就会导致组织成员产生较为严重的组织本位思想,行为做事都以自己的非正式组织的标准为主,对高校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一)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区别对待
在高校之中,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产生了不同的非正式组织,在一般情况下,按照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缘由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学术型、爱好型、亲缘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几种类型。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需要认清这些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和组成,分析他们的不同,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对于高校目标的干扰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积极影响、中性影响和消极影响。如果非正式组织对于高校产生的影响属于积极的,那么应当将这种非正式组织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如果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大多是一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的非正式组织,对于这一类可以允许其发展。而具有消极影响的非正式组织,则应当进行取缔。学术型的非正式组织都是由一些爱好学习、知识量丰富、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他们聚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知识交流,并不会对学校的正常秩序产生过多的干扰,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增添班级的学习氛围,在交流之中相互促进,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类组织的成员参加非正式组织都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对高校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当予以适当的支持。爱好型的非正式组织来源于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这类组织会比较容易受到与之爱好主体相关的社会潮流的影响。邻近型的非正式组织的组成成员有的是临近的宿舍成员,有的是相同地域的“老乡”,这类组织成立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增加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亲缘型和利益型的非正式组织则比较看重本组织的利益,往往会和正式组织之间产生分歧。在高校之中,还有一类非正式组织是由一些有着共同的不如意遭遇的学生组成的,他们或是在学习中有过多的压力,或者是和身边的人关系不融洽,或者是被同学老师误会,这类同学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排他性,而且很不理智,过于感性,容易受到一些居心不良者的利用,对于这部分同学必须要妥善引导,否则他们就会陷入个人情感的纠葛中不能自拔。
(二)重视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
环境的变化会逐渐地影响处在环境之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必须不断地改进。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学生所期望和喜爱的娱乐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加学校这个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学校这个正式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从加强自身的角度来削弱非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减少学生过于非正式组织的依赖。在正式组织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成员对于组织的信赖,从而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创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维持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重点抓好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
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对于组织成员来说,组织的核心人物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绝大多数的组织成员都会响应组织核心人物的号召,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这种影响力,对于高校来说,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对于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学校的管理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他们将是发挥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的钥匙。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引导工作,往往要比盲目地去干扰整个非正式组织容易得多。对于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的引导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地细致和有规划,不能够盲目地冒进。要抓住合适的机会,赋予这些核心人物重要的任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用成功的喜悦来转变他们。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还能够大大地节约管理的成本。
(四)建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合作纽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侧面的。对于管理非正式组织而言,正面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而侧面的方法就是采取和非正式组织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调节双方之间的关系。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在某种角度上讲是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的。只是从正面进行管理的话,就会显得过于生硬,非正式组织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过于强硬还有可能引起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注重合作关系的话,就会使得非正式组织更加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促使非正式组织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就会丧失了管理的意义。将这两种方式综合运用,就能够实现对于非正式组织更好的管理,既不抹去非正式组织原有的特点,又能够更好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活动,形成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3
1.思政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致使管理工作问题凸显
通过对现代高效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的高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本教学,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导致很多高校仅仅进行填鸭式教学,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思想教育。很多思政教育都在课本中进行,脱离了现实,使得很多现实的思政问题成为纸上谈兵。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学习后,对于思政本身的要求和变化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自身的思政教育效果很差,不能够达到思政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由于很多高校?τ谒颊?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地位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分析,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导致问题频发。
2.教师工作开展不深入,自身的素质不达标
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目前进行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素质偏低的缺点。而且从很多教师对职业道德操守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教师甚至讲课和教授相应课程的时候,都受到学生的排斥。目前的高校对学生的成绩具有绝对的重视,导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认知较差,教师自身的素质偏低,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和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对接。
3.教育工作与实践脱轨,进而致使管理工作止步不前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候,需要将教育工作和实践经验进行相应的结合,以此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灵活运用。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目前无法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经验指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创新和融合实践所导致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一般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相应的理论课程无法做到结合实际,导致工作方式比较传动,无法满足学生的时代要求。
2 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促使学生全面且健康的发展
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其未来的人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今又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型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有正确的政治理论作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具备抵制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
2.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积极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磨练自身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目标,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自主发展。
3.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1.基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体系
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一个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有了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才能使各项管理工作在具体运行中规范化、科学化。而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需要科学的理论起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生管理制度中,将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管理制度在政治方向中的正确性。
2.强化思政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实践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观念则会将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在学校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就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思想,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观念,从而有利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
3.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经历。当今时代各类信息事件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对于还没有迈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强化校风,建设学风
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情况又直接受该学校的精神文化面貌的影响。强化学风、校风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5.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工作,其中,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是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学生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个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时,就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处理管理工作。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学生管理
Abstract: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discusses the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system geography , in its education, has a higher significance.“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union has the effectiveness, not only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is teaches with study the process unification, looked from its special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also is a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molds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person’s key link and the step.
Key word: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Effectiveness Student management
高等教育的本身一定要实现两种功能,即道德教育、理论与技术技能教育两个方面的统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为核心,谈一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通常可以理解为实际效果或现实的效能。但实际上,它并非一个单纯的概念和范畴,在与一门学科相结合时,它应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又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它现实的结果则是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其实效性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理论知识的功能。理论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理论的实践却是生动富于活力的。人的思维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但其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却源于理性认识。因此,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其终结还是理论的内化。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中,才具有影响力和穿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系统地传授理论,在其教育中过程,使受教育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为严密的思维力。
2.价值和价值判断功能。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必然体现在群体之中,引起群体反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价值和价值判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解决的不仅是怎样培养人,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发展方向的人的问题,以及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把握这一问题。
3.方法论功能。人的良好思维来源于科学的方法,同时又回到科学方法,并最终回归于改造社会现实的存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说,其知识含量的庞大和庞杂,是需要很好驾驭的,对教育者是一个考验,而对学生来讲,课堂中既接受了比较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而且,从教师的讲课和课堂内容中,又获取了方法,掌握了精神与核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是有实效性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教与学过程的统一,从其特殊地位与作用看,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塑造全面发展人的关键环节与步骤。我认为,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点上,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理性思考使学生工作走向成熟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1)理论掌握的程度是学生工作管理者成熟的标志。对理论、学生德育工作理论、相关的管理理论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学生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头脑丰富,基础牢固,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事倍功半。因此,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不具备较强理论功底的人,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创造力和成功感。
(2)管理的理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管理中,感性的管理应该是被否定的,遇到什么解决什么,别人做了我才做,往往造成损失甚至是损害时,才有所反应。管理的理性体现为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审视问题,预防在先,有所防范,应对自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真正地能够钻进去,成为内行,形成良好的素质。
(3)钻研和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只有抓住工作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这种规律性不仅包括学生行为外在表现的规律性,更体现为学生群体内在的规律性,以及学生工作内涵管理的规律性。我们学生工作者往往在这个方面的探索是普遍欠缺的。
2.价值功能是学生工作中的现实体现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良好品质,塑造其自我发展,意志坚强,心系他人的健全人格,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这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是理论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但现实的操作,更突出地从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者身上得到实际的体现。学校教育的宗旨还是为社会、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其价值功能的体现是现实的,并且是实事求是的,这里不容许有丝毫虚假的成份。
3.科学管理方法是学生工作完善的必备前提和基础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与坏,方法至关重要。我认为,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注意管理方法的运用。简单粗暴的管理,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其内化于学生心中,并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可言。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应该起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学生工作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应注意运用辩证的思维,既严格又宽松,既紧张又活泼,善于抓住时机,善于制造气氛做好学生工作。
(2)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引导与沟通。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应建立起学生本位观,管理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体现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情感的共鸣应是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最高、最完美的体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这是管理效果的内化。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谁愿意孤独于情感殿堂而永恒。所以,我们要善于从情感角度出发,通过心与心的融汇与碰撞,尊重人性,使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必须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1.教学规律与学生工作规律的关系。这两种规律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为对两者规律性的探索,恰恰是高校走向完善的核心内涵,是高校能够走向完善与成熟所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学规律的探索,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工作规律的探索,对推动教学工作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而应从系统的角度正确对待。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E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27-03
随着网络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E时代。所谓E时代,即电子(electronic)时代,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办公、娱乐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的时代。E时代先后经历E-mail的产生、新闻网页的迅速传播到现今的QQ、MSN、人人网、Facebook、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主动抑或是被动地卷入到了E时代的洪流中。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E时代的到来。E时代下,大学生可迅速地掌握最新鲜的资讯,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快捷地和好友保持联络,同时,E时代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世界而疏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一批宅男宅女;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定力不够的同学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悲观心态、仇富心态、心态……这些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构建与E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渗入E时代大学生迷茫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鲜但却非常艰难的问题。
一、 E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的群体特征
E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象是E时代大学生,从年龄层次来讲,主要指“90后”,即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1]他们是真正伴随着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1.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个性张扬的一代
在E时代的影响下,E时代大学生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自由放任,个性张扬。他们通过文字语言以及肢体语言、服饰、装扮等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喜欢使用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如有木有—有没有,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酱紫—这样子……)代替日常生活用语,喜欢各种非常“萌”的表情与动作,喜欢化浓妆以示成熟……如若不能标新立异,也至少能够做到引领潮流。E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是目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2.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与时俱进的一代
正是由于E时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的产生而长大的一代,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且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对于近几年兴起的微博、微信等E时代新技术,90后群体迅速地接收并消化这些新兴科技带来的庞大资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迅速地了解并及时给予信息反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互联网,通过虚拟空间,他们永远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一代。
3.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渴求他人关心关注的一代
E时代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泡在网络上,与他人的交流也主要通过网络媒介。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父母、长辈们的关心与疼爱。而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借助网络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频繁发校内状态、写博客、发微博、常常挂QQ等都是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与关心的表现。另外,以他们个性张扬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
二、E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在E时代的大环境下,有着鲜明个性的大学生群体对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平等性
E时代大学生需要一种平等的对待和交流。他们不崇上、不尽信书,他们更乐于主动地去掌握和了解最新鲜最热点的政治动态,而非别人强加和灌输给他们的所谓“又红又专”的政治思想。他们并不是不关心政治、对国家大事淡漠的一代,他们只是更愿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双向性
E时代的大学生不满足单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灌输—接受”的构架。更强调自身内心的感受,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教育者听到,并及时得到关注和回应。其实,E时代的大学生对当代思想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们更乐于在一个平等双向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互动、回应,如讨论课的形式就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现实的事件各抒己见,在不断的智慧碰撞中求得一种思想共识,从而达到一种不仅润物细无声而且教学相长的最优效果。
3.现实性
E时代的大学生不乐意接受教育者用冷冰冰、生硬的语言、文字,生搬硬抄上级指示。当今社会是人情味儿十足的社会,当今的大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需要教育者付出心血,付出爱心,做好引导与沟通。仅仅靠一纸公文,靠命令式的口吻早已无法胜任E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了。教育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特点,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通过鲜活的事例为学生讲解理论,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学到切实有用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知识。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6
>> 孔子的义利观和柏拉图的财富论 孔子“义利观”参照下的媒介社会责任 孔子义利观与企业道德的建设 孔子义利思想的现时代价值新论 浅谈孔子的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 孔子君子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孔子义利观对高中生的德育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传统义利观 《论语》中的“义利”观 孔子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义利观探析 论孔子“正名”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以美育人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重建儒商的义利兼顾 浅析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 儒家义利观对我国新型义利关系建构的价值 俞敏洪的“义利”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7]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6.
[3][9][15][16]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68.
[4]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28.
[5]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00.
[6]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40.
[8]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4.
[10][17]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00.
[11]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32.
[12]佚名.论语.四书.王国轩等译[O].北京:中华书局,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