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族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1

民族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文化宝库,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结晶,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建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民族艺术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民族艺术的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4],但针对旅游价值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本文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苗族舞蹈为例,探讨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构建评价体系,并作应用性研究,为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

相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显性旅游资源而言,民族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隐性的旅游资源,民族艺术的介入使得文化旅游实现了艺术增殖,提高了旅游市场开发价值,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民族艺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价值

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民族艺术逐渐消失,传承并保留至今的就成为了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她们还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有的还保存着原真的生态环境,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大众游客来说,产生了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是民俗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和艺术欣赏的宝贵旅游资源。

(二)精神价值

民族艺术展现出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功能。透过民族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以及民族的心理意识。民族艺术富含气韵与意境,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享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

(三)经济价值

民族艺术的特色性、稀缺性、原真性和观赏性以及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让前来欣赏的游客逐年增多。这些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还增加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同时扩大了民族艺术的影响力,树立了民族艺术的品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意见法,是在 20 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经过戈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预测工具。德尔菲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价征询法,借助于专家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而汇聚的群体决策行为,采用背对背的专家组成员意见调查方式,经过多轮征询,各成员的意见趋向统一,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集智。本文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各项评价指标。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运筹学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一些事项进行决策性判断,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是依据调查者对调查事件两两对比的重要性进行赋值,用特征值法、和积法等方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适用于处理数量较小的专家样本。[7]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二)专家组成员的确定

为确保指标和权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选取20位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1),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其中,民族学学者占20%,艺术学学者占20%,旅游学学者占30%,他们皆为大学教师;资深游客占30%,资深游客的条件是每年出游三次以上,且须是贵州籍人。专家组成员较高的条件要求,是准确构建民族艺术旅游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旅游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8]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艺术的特点,笔者选取其中部分指标,采用匿名通信方式征询专家组成员意见,他们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指标,但需说明理由。通过三轮征询,建立一个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树,即目标层、项目层和因子层。目标层即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层分别是资源禀赋、内涵质量、保障条件、精神价值、影响力、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等7个项目,因子层有20个要素因子,具体见表2。

(四)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赋值

将上述确定的模型树发给20位专家,让他们对项目层和因子层中的各项指标两两之间确定重要性,分为9个级别,如表1。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目标层A,建立矩阵A=(Bij)n*n (n=7),

即A=1    B12  …   B17

B21 1 … B27

[…]   […]  […]  […]

B71  B72  …    1

其中Bij(i=1,2,3,…,7;j=1,2,3,…,7)表示相对于目标层而言,项目层中指标Bi与指标Bj比较的相对重要性赋值。矩阵A是专家通过指标间成对比较判断得到的,因此,A称为判断矩阵,也是一个正互反矩阵[Bij>0,Bij=1(当i=j),Bij=1/Bji],矩阵对角线为各要素自身的比较,所以数值为1。

同样,对于项目层B,建立7个矩阵。如

B1=1    C12   C13    C14

C21 1   C23 C24

C31   C32   1     C214

C41   C42   C43    1

表示相对于项目层B1的判断矩阵,以此类推建立判断矩阵B2至B7。

3.权重计算

利用和积法求上述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将A中元素按列归一化

Bij =

(2)将归一化后的矩阵的同一行的各列相加

w′i =Bij

(3)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n即得权重向量

wi= w′i /n

(4)最大特征根为

λmax=,(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以上各式中n=7,i,j=1,2,3,…7。

4.一致性检验

萨迪引入了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e Ratio)用于评判构建的判断矩阵是否可以接受。公式为:

C.R.=

其中,R.I.(Random Consistency Index)为随机一致性指标。(2)当C.R.<0.1时,认为权重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否则就需要对本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一致性检验满足要求为止。

运用上述方法对专家赋值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根据表2的权重结果,得出资源禀赋和内涵质量等自身资源条件是决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的最重要的二个指标;其次是保障条件,保障旅游的顺利进行;思想和情感追求的精神价值处于第四位;民族艺术的影响力、区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其旅游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贵州苗族舞蹈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一)贵州苗族舞蹈介绍

1.概况。苗族人口为942.6万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我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省。在贵州,苗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了全国苗族总人口将近一半,所以贵州省也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是歌舞的民族,擅长的舞蹈多种多样,多以乐器命名,如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等,他们几乎同稻米和粑粑一样,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苗族的舞蹈,婀娜多姿,矫健优美,风格独特,富有节奏感,都是伴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苗谚说:“芦笙响,脚板痒”,生动地说明了苗族人对音乐的条件反射及与舞蹈的密切关系。苗族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苗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表达了苗族浓烈的感情和勃勃的文化精神,是民族艺术特色的体现。其中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都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其中,许多村寨的舞蹈表演团队代表地区和国家演出和比赛,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一致好评。苗族的舞蹈大多在节日中进行,多以芒筒、芦笙、鼓等乐器伴奏,集体进行的多,个人表演的少,而且集体舞蹈简单易学,富于群众性。另有些竞技、表演性的舞蹈较复杂,只有少数熟练的人能掌握。

2.种类。苗族的舞蹈有芦笙舞(贵州全省)、古瓢舞(丹寨县、榕江县、三都县交界)、花灯舞(怀仁市)、踩鼓舞(黔东南州、黔南州)、木鼓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东地区)、板凳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夜乐舞(罗甸县)、踩园舞(息烽县、开阳县)、花棍舞(关岭县、镇宁县)、马刀舞(惠水县)、粑棒舞(惠水县)、铜鼓舞(雷山县)、迁徙舞(黔西北地区)等十几种。[9]

本文选取芦笙舞、铜鼓舞、夜乐舞和古瓢舞来进行应用研究,这四种舞蹈艺术来自贵州不同地区,其资源条件、文化内涵、发展程度等旅游价值各有不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舞”,它流行于贵州省全境,具有多种形式和分类,按照表演形态划分为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锦鸡舞,按照舞蹈形式划分为群舞、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按照活动内容划分为自娱性、表演性、习俗性、祭祀性、礼仪性芦笙舞。

跳芦笙舞时,舞者同时吹芦笙伴奏,芦笙又有大芦笙(长为5000毫米以上)、中芦笙(1000~3000毫米)和小芦笙(800毫米以内)之别,材质多样,以杉木、松木为佳。边吹边舞、边舞边跳,观赏性和技巧性俱佳。

(2)铜鼓舞。铜鼓舞在云南省壮族和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在贵州省,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塘乡掌坳村的苗寨较为流行。跳铜鼓舞时,用手有节奏地击鼓,根据鼓点的节奏和节拍,舞者进行有规律地跳跃。铜鼓舞的创作源于生活,舞姿模仿日常农事劳动、斗鸡斗牛、捕鱼捞虾、猎兽套禽等生活原型,如斗鸡舞、捉螃蟹舞、打猎舞、送鼓舞等,别有韵味,也有别于苗族其他舞蹈。铜鼓舞的跳法原有很多种,现传承下来的只有11种,有不同的风格、队形和形式。舞姿或豪放粗犷,或生动活泼,队形有方形、圆形、半圆形、一字形等,有适宜老年人跳的,有适合青年人跳的,也有适合男女老少一起跳的,集鼓点、歌声、舞蹈于一体,是掌坳村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苗族历史传承的特有文化遗产。

(3)古瓢舞。古瓢舞是用古瓢琴伴奏的一种苗族民间舞蹈,是一种乐舞,是苗族人民图腾崇拜的活化石,流行于丹寨县、榕江县、三都县交界一带的苗寨。古瓢琴用松木制成,状似水瓢而得名。跳时由古瓢琴领舞,少则两三把,多则几十把,其中有大有小,高低音相隔八度,边歌边舞。男操琴奏乐于前,女起舞随于后,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百人不等,排成“一”字长队逆时针方向转圆圈。

(4)夜乐舞。夜乐舞顾名思义,是苗族人民在夜晚抒发欢乐心情而跳的集体舞,流行于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苗族语音为“哦莫支呃”,是过年玩耍的意思。最初是在丧葬仪式上或者过年时欢跳,在月明之夜,男女青年集中在寨上的广场、院子里或空旷的草地上,敲着欢快的皮鼓翩翩起舞。如今,随着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夜乐舞已不限定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在通常的节庆活动期间都可以表演。

(二)评价方法与结果

根据表2的20个要素因子,要求前述20位专家以贵州的芦笙舞、铜鼓舞、古瓢舞和夜乐舞为对象分别进行1~10分的赋值。其中,9~10分代表该指标评价高,7~8分代表评价较高,5~6分代表评价一般,3~4分代表评价较低,1~2分代表评价低。二级指标赋值以后,乘以权重并累加,得出每项一级指标的分值。取其平均数,最终得出贵州苗族舞蹈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见表3:

(三)分析

上述评价结果是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民族艺术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再按照专家组成员对指标的赋值,计算得出的。根据表3的结果,我们分析如下:

1.综合分析

横向看,资源禀赋的值较高,说明贵州苗族舞蹈具有较强的民族艺术特色,传承着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内涵,这是贵州苗族舞蹈艺术的先天优势,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保障条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基础设施还亟待完善。纵向看,芦笙舞和铜鼓舞的各方面综合指标明显要比古瓢舞和夜乐舞高,前二者旅游资源开发拥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四种舞蹈艺术平均分值为6.789分,其中,芦笙舞的评价价值最高,为7.921分,夜乐舞的评价价值最低,为5.815分,说明贵州苗族舞蹈艺术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分项分析

芦笙舞在贵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较为成熟,相对于苗族其他舞蹈艺术,其突出的特点是:观赏性强,有较深的文化内涵,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她的旅游价值最高,对其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有较多的有利条件,是旅游市场开发重点扶持对象。铜鼓舞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贵州省并不像芦笙舞那样流行,影响力较弱,她是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古瓢舞浓缩着苗族人民的文化和情感,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贵州省流行的范围较小,旅游开发潜力不大。夜乐舞是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所独有的舞蹈艺术,是稀缺的文化珍品,与外界接触较少,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其传承与保护,避免不恰当的旅游开发致使宝贵的艺术文化资源枯萎消亡。

四、小 结

民族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沉淀了民族的思想精髓,蕴藏着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群体的创造和发展,代表了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无可替代的财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和条件,民族艺术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能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保持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养在深闺人未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不仅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理据,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民族艺术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较为封闭,与外界交流甚少,经济欠发达。而旅游,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开发应注重市场调查,对于旅游综合价值较大的民族艺术,可以先行开发,带动其他民族艺术的旅游市场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原生态的保护,突出民族艺术特色。

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评价体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民族艺术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以贵州苗族舞蹈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评价四种不同舞蹈艺术的旅游价值,分析结论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旅游价值的评价指标以及准确地确定相应的权重,才能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合理。

注释: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格局。少数民族艺术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文学,从狭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具有宝贵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海南为例,海南是一个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为世居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海岛省份,这里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海南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这里的社会风貌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海南少数民族便是黎族、苗族、回族。他们的民族文化以独特绚丽而著称于世。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将其纳入当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居住状况正所谓“大杂居,小聚居”,即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杂居在一起,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在生活习惯、审美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彼此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重视保护与传承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在这些地区的高校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也是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以海南省为例,海南有少数民族30多个,其中主要是黎族,其次是苗族、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各民族都有着自己极具魅力的民族艺术。例如黎族的绣面文身,神话传说、黎族歌舞、民间节庆、服饰饮食等,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都有着深远积极的影响。1.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民族艺术厚重的历史感是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例如,据专家考证,海南黎族与台湾阿美、泰布排湾等少数民族族群同属与祖国大陆南部古百越族后裔。琼、台少数民族族源相同、习俗相近、文化相似,至今琼、台少数民族同胞都会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共度“三月三”佳节,可谓是“同宗同源本一家,载歌载舞庆佳节”。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知识如果能成为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必定会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2.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少数民族艺术在保护与传承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老一代艺人、匠人逐渐离去,民族民间艺术的技术技艺也在渐渐消失,所以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不能仅仅靠政府的宣传推广,还要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增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4.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对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二、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

我国对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及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对之进行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尚不成熟,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与不断实践的阶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兴趣不足。众所周知,流行艺术作为当今艺术领域的主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没有报以足够的关注和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将流行艺术冠之以“洋”,而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就等同于“土”,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推广。2.少数民族艺术教学的师资薄弱。艺术教师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然而作为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教师,其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他必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当前,满足要求的专业教师明显匮乏,这也成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3.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欣赏为主,主要有音乐欣赏、舞蹈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建筑作品鉴赏等,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也大大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埋没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少数民族艺术具有更广泛的实践、参与、表演和创造的特点,因此当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要求和艺术要求。

三、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举措与途径

1.通过制定制度措施,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各高校均开设了相对较为丰富的公共艺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方面尚显薄弱,因此笔者建议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制度建设方面,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措施,为这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如把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类通识教育体系,并严格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少数民族艺术相关课程学分,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监管和评估制度。2.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编纂教材。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我国璀璨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又能依托高校艺术教育平台,大力发掘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资源,在传承保护中加以弘扬。课程内容要力争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主要艺术类别,兼顾理论、技巧与赏析等多方面内容,让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鼓励和扶持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并为之辅以配套教材,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保证此类课程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展。3.加强少数民族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中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师资薄弱,解决这一问题,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1)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水平和资源占有量。(2)聘请研究少数民族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高校讲学、举办讲座,邀请具有少数民族艺术高水平技艺的民间艺人、匠人走进课堂或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不仅切身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状态,也能帮助学生找到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海南省,黎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琼中黎族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将此少数民族艺术纳入教学,邀请民间艺术家在课堂上为学生细致讲解、表演黎族民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也会为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弘扬贡献一分力量。再如黎族的黎锦、竹竿舞等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在海南高校中通过进入艺术课堂的形式加以推广,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无疑对于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艺术的存在具有丰富多样性,少数民族的艺术更是如此。因此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要充分利用此特点,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上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笔者认为,艺术的学习需要实践,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学习亦是如此。在教学上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理论知识或技能培训,也不能变为热闹的休闲娱乐课,而是要通过雅俗共赏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被感染、被熏陶,使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因此教师应当增加学生在课堂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例如举办少数民族歌会、舞会、运动会,举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一系列的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弘扬优秀文化是我国时代的主旋律,将少数民族艺术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能够增进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2]田雅丽.对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几点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刘建刚.俸燕萍,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3).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3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平面设计;应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常用的传统图案的分类

有着辉煌历史和卓越成就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其色彩艳丽,纹样种类丰富,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理解。按照形态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几何图形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多以单独和连续的几何图形纹样构成,这使得图案具有了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的特点,将其运用装饰中会显现出线条舒畅、色泽单纯、明亮和谐的效果。几何图形看似简单,但图案排列并不随意,有平衡增叠图案、中心对称图案、轴对称图案以及放射型图案等,图案组合后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义。例如拉祜族以犬为本族图腾,所以拉祜族的民族服饰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犬齿形状图案。

2、动植物图案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当地居民将其汇入到服装、饰品等日常生活中,突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动植物图案不仅有着图腾保佑平安幸福的意思,同时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苗族人图案很多都带有着蝴蝶的元素,只因苗族认为蝴蝶是自己的祖先,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马缨花代表的是纯洁的爱情、勇敢的精神,所以彝族姑娘装饰上都有着马缨花的图案,以表达自己追求的爱情和具备的品质。

3、各民族的图腾崇拜

许多生物在云南会被少数民族当作图腾来供奉,他们认为供奉这些生物会给族人带来好运,是世间一切美丽和幸福的化身。如哈尼族每年都会对“龙树”进行祭祀,希望以后可以风调雨顺。虎是彝族的图腾象征,在日常的装饰图案中常出虎的纹样,彝族人会在围腰的头上绣上白底的虎口,而两边都会绣有两个虎爪,中间则会加配上马缨花或马缨花簇拥的虎头。而相对于彝族来说苗族和瑶族的图腾则更富传奇色彩,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瑶族人和大多苗族人在他们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都会绣上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样。

二、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意义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中体现的淋淋尽致,它是整个民族艺术、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充分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极强的地域性和本土性是云南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本质,所以说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强的使用性和可塑性。目前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运用上还不够完善,多为盲目堆砌、罗列,生搬硬套地拆分重组,结果变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形式主义,这种设计最多算是披上民族文化外衣的虚壳。因此,我们应急需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进行现代境域下设计语言的新诠释,这样才能适应于现代审美的需要。

1、对题材的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深厚,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图腾崇拜等等在漫长岁月的流逝下慢慢转化为代表其意义的图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题材的保留是本土化语言的体现,对于图形设计的传播与接受也容易达成认识上的沟通。那么在对云南少数民族图形的继承和发扬中,我们可以取用云南本土的传统题材直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2、对造型的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图形符号所反映的是云南地域民俗文化风貌变迁,是云南劳动人民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的表现,历经混居文化的洗礼,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图案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所能传承下来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元素,其中不凡有造型简洁、线条优美、寓意吉祥、便于加工的图形可以直接使用。

3、解构的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资源丰富,有的图案具有原始风格,简洁大气,用极少的图案勾画出极富内涵的图案,这种图案极具随意性,在创作时往往都是根据创作者当时的心境,随心勾勒图案并进行组合而得来的;有的图案则复杂多样,元素众多,这种图案极具严谨性,整幅图案在创作时都需要精密的排列。对于这两种图案我们应该取其所长进行重构,组合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图案。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吸收、消化传统图形的精髓,用现代的视觉语言重新勾勒出新的图形运用到设计当中。

4、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其意境的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体现了云南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生活禁忌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这在民居的日常建筑、木雕、织锦、服饰及剪纸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其图形意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好的运用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元素,为作品选取最为合适的图形。如苗族服饰图案真实地反映苗族先民迁徒历史和文化变迁过程,这些象征着族群迁徒史的图形符号在苗族图形艺术上蒙上了沧桑的境域色彩。又如傣族人民信仰佛教,在傣族传统图案中都与佛教有关,说明傣族的图形艺术是服务于佛教所产生,佛教色彩即是傣族图形的艺术境域。

三、少数民族图案应用研究的现实意义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4

【关键词】苗族纹饰;苗族银角;动漫开发;传承

1、纹样图形设计造型来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血和汗谱写了苗族的历史,创造除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而苗族银饰则是整个苗族文化中最丰富的文化载体。其中苗族银角则是其中的一个,它就像一个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宝盒,用图案折射出苗族的历史与所传承的文化,引导人们揭开蕴藏在其中的秘密。

银角是苗族角冠的一种。《述异记》卷上就有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头上的角冠饰是迄今所见到关于苗族头饰的最早记录。无论用那种方式来记录历史,而神话则给苗族银角文化赋上了神秘而独特的光环。让它成为渗透民族意识、民族风俗的语言描述出的文字之前产生的历史。神话与图腾交织缠绕于一体,图腾在神话这个母体中孕育而成。苗人将故事中孕育生命的动植物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画在冠饰上。而这对动漫文化的开发则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图案不能说话,但却从图案的内涵中进行二度创作。这也是动漫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苗族的先民生活在中原地区,江汉流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学会了驯化耕牛,牛耕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基础,牛被视为六畜之首,财富的象征。如今牛依然是苗族人民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银角就是典型的体现。

2、银角的纹样特征

苗族银角在纹样的布局上,主要是对称式的,也有均衡的,放射的,求心的,单独的和连续的等结构。银饰的造型和花纹不仅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善良愿望,也显示了苗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由于其纹样很多取材于花草、山雀、锦鸡、凤和蝴蝶等形象;在清水江边的银饰,则多取材于各种水族动物,交通闭塞地区的银饰具有粗犷朴实的美;交通方便地区的银饰,则具有细巧精致的美。龙、凤的形象也是苗族人民喜爱的纹样,龙象征着风调雨顺,庄家丰收和生活幸福;凤象征着和平、自由、美丽。这些龙凤图案,既吸收了汉民族艺术的优点,又融化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最后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而这些文化内涵,又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然而在动漫的领域中却一直处于一种空白境地。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下,文化融合也是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几经相似的,而有时相似之外的相异,构成了世界各个国家赖以区别身份的标志。而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观念。美国有四大支柱:美元、网络、导弹和好莱坞,美元代表经济,网络代表科技,导弹代表军事,好莱坞代表文化。而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动漫文化。动漫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文化,其意义是附着在各种文本的象征系统。文化繁荣的生命力在于努力保持和彰显文化个性,艺术是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城市的提升力,牵引力所在。就如美国一样,梦工厂,福克斯、迪斯尼、华纳、派拉蒙等为美国动画创造出美国文化。中国除了水墨动画特色之外,更应该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入手,从一个纹饰的载体入手去打造中国的特有动画。就如苗族银角一样是一部苗族历史的载体。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这基础上将现代动漫与古代文化融合起来,创造中国的少数民族动漫,在动漫文化的发展上传承和发扬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动漫产品的实质发展不是看每年的动画产量有多少而是被大众接受承认和传播出去的有多少。

苗族银饰文化是我国人民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在中国动漫低落发展的今天,本土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就显的尤为重要。由于经济的落后和长期的被驱逐的封闭式的生活,使得苗族依然较好的保留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复试文化,并自成一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西海宾客。那么作为动漫文化的一种载体,也可以实现中国动漫产业的经济价值。而且以传统民族文化这样的形式保存下来,更是从另一种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生。就如民俗学中提到的一样,民族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是一种世代相承的文化,既是体现和反映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特殊人类群体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根本所在。这些传统不仅涉及到人类某个群体的生活与生产,而且还包括着与这个群体有关的所有方面。而恰恰在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特色文化。传承和发扬少时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动漫开发的一块不竭之源。

3、传承和发展

“艺术家不会像不懂艺术的人所主张的那样,毫无思想的模仿每一叶绿叶,而是在修长的根茎和细曲的弯叶的相互映衬中,懂得如何把优雅和高贵结合起来,如何以力量来增加优美,结果将是高雅。”画家惠勒斯领悟自然去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目前许多中国动画片一味追求民族化、本土化,总是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中取材,然而神话并不是全部的中华文明。就如吉林动画学院副院长常光希说的一样:中国影院动画片一定要有民族性,但绝不能对所有传统不加选择的一味照搬。文化传统不是对题材形式简单的拿来主义,在继承传统题材的同事我们更要提倡突破束缚,注入现代精神。同样,现代题材也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动画可以看做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天马行空的元素合理化、逻辑化。

总之,苗族银角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历史的“史书”。它既能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还能为学术界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还可以为中国的动漫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线索和灵感。从而使苗族银角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自觉不自觉的实现了它的资源共享,也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播知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2] 赵.贵州施洞苗族银饰文化[J].装饰,2002(12).

[3] 田方.嗜银的苗族[J].中国国家地理,2004(10).

[4] 杨文斌.熠熠闪烁的苗族银饰[J].装饰,2003(9).

[5] 龙湘平.苗族服饰的民族主义精神[J].装饰,2006(6).

[6] 周颖虹,康忠慧.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2006(3).

[7] 何坦野.解读杭州动漫文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8] 阮艳萍.动画文化生存:一种媒介生态的角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9] 李子和.论《苗族史诗》中的图腾神话[J].贵州社会科学,1987(4).

[10] 唐昌乔.苗族纹样设计中的图形研究[J].2010(2).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5

任何文化现象,如果没有开发利用价值,文化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没有生命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是手段,利用才是真正的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和合理开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旅游业说到底就是文化产业。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所具的潜力巨大,其独特性和原生性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具人无我有的唯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民族服饰制作业。这一行业的人力技术资源在我州蕴藏堪广,苗、侗、瑶、亻革等民族的妇女几乎人人能织善绣,黔东南苗侗服饰已被众多省区的演艺界择取而用之 。

二是银饰煅制业。这一行业尤以传统的银饰煅制加工为主,发展潜力巨大,雷山、台江、黄平等地的众多银匠村,银饰制作专业户数以千计,这些传统银饰加工技术,早已延伸到全国各地,仅凯里地区的银饰加工,其成品已初俱规模,已向产业化发展。

三是苗、侗民间建筑营造业。黔东南独有的鼓楼、花桥、吊脚楼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多年前就开始输出劳务技能,深圳民俗文化村,上海民族文化园,清镇红枫湖民族村,北京野山坡苗族文化园等特色村寨建筑,都留下了黔东南苗侗建筑艺人的足迹,2006年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黔东南侗族村寨》,更是使苗侗民族建筑营造技艺,闻名远近,声震遐尔。

四是民族艺术演艺业。如何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激活旅游演艺产品市场也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于山水胜景和人文风情,向旅游者展示的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大有可为。比如依托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天下西江》就可以尝试这一途径。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表演艺术的各个门类品种,将民间传说、经典民歌、民族风情、山水胜景等自然和人文元素创新组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演艺产品。

五是传统民族餐饮业。以凯里亮欢寨、侗寨楼、侗家寨为代表的特色风味餐饮,生意蒸蒸日上。从江香猪、下司野鸭、凯里酸汤鱼叫响远近,吸引了四方食客。

六是民族传统竞技业。凯里芦笙节上举办多年的斗牛大赛、麻江斗鸡赛等传统竞技项目,虽说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但其潜藏于其间的产业潜能早为有识之士注目,其产业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七是民族传统工艺品业。如黄平苗族泥哨、侗族地区的根雕以及各民族的手工艺品,在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大赛上,黔东南州众多的传统工艺纪念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引领市场,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07年,一方名为“斧钺天成”的思州石砚在网上炒得火热,价格已超过2万元即是证明。

八是民族原生态艺术品音像出版业。黔东南原生态民族传统艺术众多项目已列为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具有巨大的国内外潜在市场。原生态传统民族艺术音像出版业,无疑是黔东南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不容忽视。

苗族的民族艺术范文6

(一)变形与夸张

苗族装饰纹样的造型简练概括,非常耐人寻味。其中一些变形大胆,例如把鸟的冠羽处理成朵朵蓓蕾,鸟的尾羽变成束束花朵。夸张在苗族装饰造型观中也随处可见,少数民族在审美上习惯于“以大为美”。在造型设计上,往往夸大动物的头部、翅膀、尾巴或爪子,增强视觉效果。比如苗族艺术青蛙造型的创作,就夸张地将其手脚放大,突出主要特征,或者用变形的方式删繁就简,大量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将原形用几何图形形式再创造。

(二)复合与重组

一些装饰纹样构思奇特,采用复合的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关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期望达到吉祥、喜庆的美好愿望。如在鱼或蝴蝶的肚子里,可以装进石榴、桃子、牡丹、兰花或雀鸟,甚至把人装在里面,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处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比如刺绣作品“鲤鱼跳龙门”,在水纹中又添进各式美丽的花朵,和鱼肚子里的花朵形成一致,提高了画面的整体协调性。从苗族装饰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苗族人民在创作龙的形态时,是随着个人喜好和对“龙”型的自身理解而任意发挥的,比如给龙加上牛头、风头、蛇身、鱼身、乌身、虫足甚至花卉,重组形成不同形式的龙。龙在苗族纹饰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造型变化最丰富,可以说是各民族都难以见到的种类如此繁多的苗族龙群。苗族的龙纹没有汉族龙纹的那种固定形态,而是由创作者自由发挥,形成自由变化的形态。龙的名称也多种多样,有水中龙、蚕龙、双头龙、蛇龙、飞龙、盘龙等等。总结起来在苗族装饰中的复合方式有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动物躯干中孕育出其他人物或代表吉祥的事物、双头共身或双身共头等几种形式。

(三)超现实的多维呈现形式

飞龙是苗族装饰造型中常见的众多龙形象之一。“苗龙”中的飞龙不像汉族古代出现的飞龙那样高高在上,充满威慑力,而是极具亲和力,散发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其中一些龙的造型为无脚飞龙昂首曲身,扇动鱼翅状的两翼,极有动感。有的龙虽然眼、耳、角为正面写像,口为侧面写像,且角于耳之下,这些与现实客观视觉不一致的描述,属心理视觉的超时空形式,使二维平面创作出多维的空间感受。就艺术角度而言,这种超时空的多维呈现形式,有着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思维。

二、动画造型观与苗族装饰艺术造型观的互通性

动画形象是动画作品的核心价值体现。美国许多成功动画形象往往吸取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取材中国民间故事的《花木兰》、讲述中国功夫的《功夫熊猫》,改变自埃及历史的《埃及王子》,展现印第安风情的《风中奇缘》,以及《马达加斯加》、《亚特兰蒂斯失落帝国》、《勇闯黄金城》等。

(一)动画造型中的夸张与变形

动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夸张,与真人电影电视剧相比,动画完全是通过“假定”创造而来。动画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创作出了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视觉形象。“所谓的夸张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猎取能够代表某一形象最典型的部分,根据需要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夸张的形象可以增加动画艺术的感染力。正如宫崎骏笔下的《龙猫》,这个经过夸张放大的毛茸茸胖乎乎的形象,整体采用曲线造型,几乎看不到大面积的直线,两个耳朵像过了电似的夸张地竖在头顶,有着圆圆的眼睛及硕大的肚皮。远看龙猫的造型就像一个不倒翁,造型比例夸张,但是给人温暖愉悦的视觉感受。再比如米老鼠的造型设计,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老鼠原形,但是夸大了老鼠不同部位的比例———圆圆的大耳朵,细长的四肢配上一双巨大的脚。这样的造型既来源于自然界真实的老鼠形象,又通过夸大其某些特征创造出更能使观众接受的可爱形象。《怪物公司》中主人公的造型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动画中的变形。萨利是完全凭空创造出来的形象。它的体形类似猩猩,但没有猩猩体形的笨重感。尤其是它身体上长满的蓝绿色的长毛,使其形象更加个性化,减少了身上怪物的恐怖形象,增加了可爱的魅力。再仔细分析其细部造型:耳朵似牛角,圆圆的大眼睛,狗鼻子,猩猩似的嘴巴,这些特征又源于现实生活,让角色增加了可信度。而另一个角色麦克,更是找不到现实中的原形。在身躯上,长着比例极度夸张的一只眼,打破了一般生物拥有的两只眼睛的格局。细小的四肢也和躯干比例极不协调,给观众塑造了新颖奇特的怪物形象。

(二)动画造型中的复合与重组

复合与重组是动画高度假定性的一个呈现方式,它使得动画形象增加了很多奇特的可能性,让我们能真正领略到动画造型设计的独特魅力。在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锅炉爷爷”这一角色形象就使用了复合造型观。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怪异和锅炉爷爷特殊的干活技能,创作者把人与蜘蛛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拥有随意从药柜取药材的三双手臂的老爷爷形象。虽然看起来形象有些怪异,但总体上还是具有驼背、满脸皱纹、戴眼镜等特征的慈祥老爷爷形象。《花木兰》中悍马的造型很能体现造型设计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悍马借鉴了我国几个朝代马的造型并经过融合之后运用重组的方式创造而得出。首先,秦兵马俑中马的造型体现了其造型逼真、质朴的特点。鼻孔部位的造型很特别,双耳竖立,眼神专注,昂举头颈,体现出了战马矫健有力的形象。《花木兰》中悍马的头部吸收了秦马头部的特点。马踏飞燕是汉代马的代表,腿部矫健有力,有临空飞跃的态势,其造型以自由流动线与扭曲的团石结合。《花木兰》中悍马的腿部,同样具有汉代马稳定的整体造型又有强劲的动感。唐代以肥为美,所以唐马大都膘肥体壮。《花木兰》中悍马的躯干部分吸取了唐马造型中略微夸张的膘肥体壮特征。元代的马最大的特点是灵动飘逸,以气韵生动取胜,生动有律动感的元代马尾造型为《花木兰》中悍马吸收。悍马的整个形象跨时代地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造型,最终形成了迪斯尼自己成功的悍马造型。

三、苗族装饰艺术造型观在民族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片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首要特点是角色造型成功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突出角色主要特征,简约而含蓄,传神而生动。”这一批优秀动画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丰厚的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如传统绘画、壁画、民间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突出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趣。例如木偶动画《神笔》、借鉴传统戏剧元素的《骄傲的将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借鉴民间版画和连环画的《大闹天宫》、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要树立本土本民族的动画形象,应从当地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来源。2008年,在东京举办的第10届数字内容大赛上,遵义奇利动画公司创作的《苗王传》获日本2008TBSDigicon6中国赛区金奖和第二届年亚青赛最佳视觉奖。贵州绘纹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蝉之歌》获第四届亚青赛入围网络作品。评委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苗王传》之所以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是它以苗族传统的蜡染手工艺术作为背景,真实再现了苗族的服饰,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但是在这些本土动画作品中,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开发还停留在单纯的借鉴与模仿阶段。《苗王传》是以贵州苗族蜡染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动画,讲述了源自民间传说的苗王成长以及他拯救百姓的故事。片中人物造型、服饰设计、背景设计都借鉴了苗族蜡染的装饰造型,剧中“神鸟”和“龙”也能在苗族装饰造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准确地呈现了苗族文化特征。不足的地方是人物造型大多是苗族装饰造型的复制,没有进行过多的艺术处理。对于观众来说,刚刚接触时觉得耳目一新,但造型设计已不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口味,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流行。再看同样展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云南本土电视动画片《彩云南》,它讲述了男孩小轩的奇遇并拯救世界的历险故事,其中融入了云南的民间故事、风景名胜、少数民族文化和装饰造型元素。在造型设计上,设计者并没有完全照搬云南少数民族的人物和装饰造型,而是运用少数民族造型思维进行重构。比如为了配合整体清新奇幻的装饰风格,反派“怪兽猪”身上的尖刺可变为尖尖的树叶,尾巴末端放大可形成一朵花。还有魔王手下的刺猬背上的刺像是柔软的花瓣或是树叶。在造型上普遍使用了夸张、变形、复合等少数民族装饰艺术造型法并结合动画创作求新求变的思维创作出怪物猫、怪物恐龙、魔王等形象。整部动画片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幻世界,充满各种新奇事物,这一点与少数民族的造型装饰的目的不谋而合,即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浪漫世界。因此在《彩云南》这部动画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气息,又能体会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和奇幻。

四、结语: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