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1
【关键词】外贸企业 期间费用 核算 管理
与其他企业相比,外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最多的主要是自营或进出口业务,经营业务的涉外性决定了其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在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下, 通过控制期间费用来增加企业盈利对外贸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贸企业期间费用的核算
按发生环节不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对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和其他企业在总体上基本一致,只是在少数方面因其特殊经营的进出口业务而存在一些差异。
(一)销售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销售费用指其在购、销、存各经营环节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国内外运费、港口装卸费、包装费、仓储保管费、商品检验费、佣金、报关费等,不能计入营业成本中,只能从当期毛利中得以补偿。为正确核算销售费用,尤其应注意对国外运费的核算,由于它是外贸企业在出口业务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销售费用。外贸企业在出口销售产品、结清货款时确认收入,对支付的运费,在收到运输公司开具的运输发票时,应确认本期销售费用;在之后收到国外公司支付的运费时,应冲回原已计入销售费用的部分,并将收到的外国公司交回的运费并入当期收入。
(二)管理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管理费用是指其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外贸企业独有的进出口业务,决定了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必定会接触大量的国际业务。其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业务招待费、咨询费、折旧费、办公费等项目。
(三)财务费用的核算
外贸企业财务费用指为筹集业务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内容与其他企业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汇兑损益等。但外贸企业由于经营大量进出口业务,势必会接触到大量外汇结算业务,如外币交易业务、日常非记账本位币折算、期末外币项目余额按期末汇率调整,只要汇率变动,上述业务都会产生汇兑收益或汇兑损失,使得汇兑损益成为外贸企业财务费用最重要的部分。
(四)期间费用的分摊
为正确计算每个产品的出口换汇成本和盈亏额,企业必须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摊到每件或每批出口商品中,外贸企业按照期间费用发生时是否与出口商品有直接联系,可分别采取直接认定法或比例分摊法对出口商品的费用进行分摊,将出口费用合理地分摊到相应的出口业务中去。如报关费、商检费在合同未成立,即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就能预先核算出来,因此,可以在报价时通过费用项目逐一累加计入出口价格中;不能直接认定到某具体出口合同以及在买卖双方报价阶段不能预先准确核算出来的费用,可以采用比例分摊法。但由于进出口业务往往是先议价签约然后履约,所以报价时必须预先核算每笔业务的全部费用,而期间费用往往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的,外贸企业在开始进行出口报价的过程中很难准确预估出口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二、外贸企业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对期间费用的压缩不具有持续性
外贸企业通过一定措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期间费用压缩下来,但并不具有持续性,往往很快又反弹回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期间费用的发生往往在管理和销售部门,这些部门通常是难以标准化的费用中心,且由于不同部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容易造成人员冗余、业务处理流程传递慢、费用控制困难等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费用开支和报销制度
尽管很多外贸企业制定了有关费用的开支标准及报销制度,但因外贸企业业务员经常到外地出差甚至出国考察联系业务而产生大量费用,如采购人员出差、出国预借大量差旅费,在执行过程中无法严格执行费用开支和报销制度,导致相关人员回来后迟迟不报销,使大量其他往来停留在账上,这既不利于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也不利于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和财务管理。
(三)外贸企业未对未实现汇兑损益进行处理
国内物价上涨、利率变动等因素使外贸企业的进货价格不断升高,导致外贸企业收入缩水,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空间不断降低,然而,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遵照谨慎性原则,仅将已实现的汇兑损益确认为当期收益,不确认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在当今汇率波动较大、外汇市场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对于外汇波动较大的未实现汇兑损益可以不确认收益,但是,不确认外汇汇率稳定的未实现汇兑损益有违权责发生制原则。
(四)对各项期间费用的界限和会计期间划分不清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虽然都在主营业务利润后扣除,但三项费用在企业资金流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外贸企业往往在会计核算时未严格加以区分,如可能会将常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经常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容易导致人为混淆期间费用开支范围;由于外贸企业对期间费用所属会计期间划分不清,使其无法保证属于本期的费用开支全部记入本期,且往往无法按一贯性原则要求检查期间费用的计提是否遵守了一贯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易导致任意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出现。
(五)确定费用分摊总额的难度较大
由于不同外贸企业核算期间费用的标准不同,外贸企业很难预先准确确定费用分摊总额,如有的外贸企业在核算外报价费用时往往只核算该笔订单在出口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有的外贸企业则会把相应的水电成本、外销人员的基本工资等都算入外销人员的费用额度中,但这部分费用无法事先把具体金额预估到每笔出口合同的报价中。
三、外贸企业完善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外贸企业的费用开支相对于其他企业要高得多,这要求外贸企业在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的同时努力降低期间费用,但新形势下外贸企业的费用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紧缩”,而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期间费用核算与管理的相关措施来努力降低各种费用开支、降低经营成本,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的挑战。
(一)加强对期间费用的全面预算管理
外贸企业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尤其要通过制定项目开支计划、预算和定额,并将全面预算结果层层分解下达到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期间费用的核算与管理,控制期间费用的开支。各项费用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的凭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会计部门要对照开支标准、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核,使用部门要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方可开支,并将各项费用开支及时计入有关账户的明细科目,保证财务处理的正确性。
(二)划清各项期间费用及其所属会计期间
由于出口业务涉及到货物的买卖、运输、保险、国际结算和海关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形成必要的费用,其内容繁多、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外贸企业应严格划分各项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按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如应将常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经常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外贸企业应划分清楚期间费用所属的会计期间,保证属于本期的费用开支全部计入本期,防止企业任意调节当期损益。
(三)强化对贸易合同效益的测算,节省外贸结汇费用
汇兑损益是外贸企业财务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银行结汇费用存在较大变动,因此,外贸企业应充分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变动,通过引入对汇率、利率变动情况的事前控制,分析结算外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强化对贸易合同效益的测算,如在结汇时挑选合适的银行、选择合适的外汇结算方式与品种,尽量使其出口收汇有更多保障、降低支付银行的费用,以减少汇兑损失。
(四)优化销售方式,降低期间费用
外贸企业通过精确市场销售计划,构筑便利的客户订货服务体系,如采用网络订货等方式提高客户订货的便利性,有助于改善销售库存情况,节约管理费用;销售部门通过与主要客户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使其销售过程中获得具有较多折扣的销售价格,有助于节约销售费用;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用专业化的销售渠道,运用物流中心配送货物,有助于减少非增值业务、节约自身管理和运营中发生的费用。
(五)加强人员培训,降低外贸企业负担
外贸企业应在优化流程、削减不必要活动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对于辅助管理业务尽量外包,只在关键岗位保留公司专职或兼职人员,降低费用支出;通过构筑网络化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打破部门之间的限制,加速信息传递,加速相关部门的业务处理速度;通过加强支出标准制度制定和授权审批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为外贸企业节约管理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六)降低外贸运输费用
外贸企业应做好自身前期准备工作,熟悉运输路线,并通过详细了解航运市场、水路运输行情,尤其要了解远洋运输路线,通过选择运输公司争取到基本港的运价。同时,外贸企业通过巧妙设计包装,并了解运输公司的操作流程,有助于企业按时、准确发货,防止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罚金、罚款、查柜费、码头堆存费用等,为其降低运输环节的费用支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然.外贸企业出口利润、费用、报价的核算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2]周玉萍.论外贸企业的期间费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2
[关键词] 企业反倾销;会计;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前言
反倾销会计是以会计学为根本,将国际贸易、法律、经济学融合为一体,为反倾销提供服务的一门边缘叉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倾销工作就是“抠成本”、“拼会计”的工作,反倾销既不是简单的法律诉讼,也不是普通的经济贸易问题,而是发生在既定法律程序下的会计纷争,从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反倾销应诉、会计举证到会计抗辩,这些问题中会计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在飞速发展,但是出口企业往往在突然被提起反倾销诉讼时手足无措,不知道是否要应诉,该如何去应诉,应诉时需要准备和提供哪些会计资料,如何进行会计陈述、会计举证、会计抗辩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外贸易危机公关中的问题,也体现出反倾销与会计密切的相关性,可以说反倾销会计是会计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在制度及会计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距
从倾销的认定中可以看出,与反倾销的会计制度直接相关的是成本核算制度。虽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其在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费用准则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产品成本的核算,进而影响了对正常价值的计算,可能直接导致造成产品成本的不同,造成正常价值计算上的差异,增加了倾销认定的风险。
(二)我国会计制度尚需完善
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实地核查等等都涉及被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管理,如会计资料的保存、企业的内部控制等,尤其是产品的成本构成。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及管理存在问题,就会使出口企业很容易被判倾销成立,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进行严格、规范地财务管理。而我国企业由于受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职业道德缺失,再加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弱化,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漏洞较多,许多企业不能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在会计制度的执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
(三)企业对反倾销会计缺少危机处理意识。
我国企业一直在国际反倾销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除了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保护机制和反倾销会计诉讼支持保护机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至今为止没有建立一个全面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和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不能利用一些信息进行预测、预警,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致使国外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诉讼的风险增大,以至于我国企业成为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立案数量最多的国家。
三、现阶段我国加强反倾销会计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面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的现状,我国企业需要逐步完善会计规范化操作。首先要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账目,严格进行资料保存、收集,保证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企业需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畅通的会计信息渠道,让会计信息更加透明,披露更为及时和真实,保证企业不弄虚作假,违规操作,这样可以在国外提起反倾销诉讼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获得相关的会计活动信息,填答调查问卷,并能积极组织应诉;最后要严格进行会计核算,从原料进厂到制造成本再到费用分摊,要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单相符,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进行会计核算,保证成本核算的合法性,确保反倾销应诉的证据准确、可靠。
(二)建立行会联合定价制度
联合定价制度,即对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行业成熟度高,同时产品同质性高,容易引发价格竞争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通过建立价格联盟,设立统一出口价格标准并严格执行,压制行业内不规范竞争,一致对外,共谋发展。联合定价不仅可以免除国内企业相互问的非理性竞争,而且可以在行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对国际竞争者以及国外市场的充分分析,订立合理的出口价格,在保存固有低价优势的同时,又能将可以赚取的利润最大限度地得到,因而极有可能提高行业利润。由于行业协会是目前国际经济中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也考虑到行业协会对于行业协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本文认为,行业协会的鼎立支持是实现联合定价策略,是成功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走向合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进出口业务在我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了解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将使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 进出口 公司 财务管理 措施 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企业的逐渐向国际化市场进军,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并在角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财务管理是保障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在国际市场经济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进出口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未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另外,进出口公司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也不够清晰,这也是导致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加强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的措施,以供读者学习交流。
一、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机构不完善
在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负责记录资金流动、借钱、贷款,和真正的管理相差太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国际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很多进出口公司中,没有成立单独的财务机构,或是财务机构不完善,公司的财务机构依附于其他部门,公司的财务制度依然沿用传统的由领导决定的观念。财务机构不能真正的对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导致了公司财务的混论。
(二)财务监控力度不够
财务监控主要是对公司企业内部财务和公司外部资金流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目前公司财务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内部监控不够
公司内部的监控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目前,很多公司内部的监督体制形同虚设,特别是对内部管理层的监督,很多内部管理人员凌驾于监督机构以上,公司内部的监控不能落实到实处,依然遵循领导说了算的原则。
2.财务只理不管
财务人员对公司内部一些资金流动不清楚,也不敢过问公司资金流动方向,财务人员完全听命于上级领导,对公司的财务只作表面的记录,更谈不上真正的管理。
3.财务不清晰
一些公司内部的财务非常混乱,内部资金的流向经过很多部门,各部门明面暗面偷拿挪用,造成了入账资金和实际资金的不符。财务人员只作为单纯的收银员,对公司的财务不清楚。
(三)沿袭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中国的市场经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在企业走向国际化地时候,这种问题就日益尖锐。很多进出口公司对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其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没有深入到公司内部经营活动中去,对财务的控制基本没有。财务管理只涉及到付款、借钱以及执行财务纪律,谈不上真正的财务管理。
(四)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逐渐增加。现如今,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会计学知识,对公司内部财务进行核算,而且要具备管理公司的业务和业务信息的能力。财务人员必须要具备财务核算、预测、决断以及资金分配的能力。另外,财务人员的跳槽行为也直接导致了财务内部的不稳定,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公司的业务不熟悉,这也使得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漏洞。
(五)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管理是近几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指的是对公司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驾驭以及监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公司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而使得公司获得良好的收益。目前进出口公司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业倒闭
公司倒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公司业内部资金无法正常运转。一般来说小型公司抗风险的能力更弱,如果公司资金无法回笼,公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公司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特别是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纷纷倒闭。
2.企业收益下滑
公司发展良好与否的指标主要是看公司盈利与否。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公司的收益下滑。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很多企业未能抵住外企的冲击,纷纷倒闭,或是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公司收益大幅度缩水,进而倒闭。
财务人员作为公司财务的灵魂,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公司的财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够清晰,不具备专业的风险预测知识,进而不能使公司有效地避免风险。当今,进出口公司面临的风险有很多,在财务方面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风险
进出口公司贸易涉及地域宽广,在实际的交易中,通常会用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如美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汇率的变动是外汇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场的变化难以预估,因此外汇风险在进出口贸易中客观存在。
2.关税风险
关税的征收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关税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关税作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具有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作用,因此关税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进出口公司在进行外贸交易的时候,未能预测到关税的变化,可能是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外贸风险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信用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债务人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在实际的进出口贸易中,由于交易双方来自不从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对彼此的生产经营状况认识不清晰,如果公司的业务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公司不能按时偿还债务。
二、加强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机构
财务机构作为公司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具备完整性、独立性、权威性等特点。个人不能凌驾于财务机构之上,财务机构负责对公司的财务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和分配,财务机构不能受其他部门的制约。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的培训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学知识,对公司的财务进行记录、核算和总结,还要能够对具备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管理、财务分配等能力。财务管理的模式必须尽快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会计管理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过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理论,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财务人员。
(三)加强监控力度,控制成本,全面预算
财务人员必须真实地记录公司内部的财务情况,消除公司财务中的安全隐患,防止行为地发生,肃清公司财务的不清不明现象。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基本规章制度,执行财务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公司的成本,不断加强公司内部人员的成本意识,降低公司投入成本,最终实现公司最大限度地盈利。另外,全面预算,对公司的业务、财务进行提前规划,公司应以财务为中心,制定合理的发展线路,结合市场发展是规律,达到最优经营。
(四)实行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管理公司的主要模式之一。进出口公司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变化多端,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强化风险意识,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调整公司的总体路线,不断创新,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是进出口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结语:公司国际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而财务管理是公司发展的奠基石。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光等特点。因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是未来公司发展必须注意的方面。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机构不完善、监控力度不够、财务员素质不强、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求公司内部尽快的做出调整。为了保证公司健康良好地发展,公司应定期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公司内部财务机构的建设,加强财务人员对风险的意识,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的财务管理团体,进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加强进出口公司财务管理措施.企业导报.2011(6):74.
[2]胡颖.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中国市场.2012(13):76-77.
[3]程美英.关于当代财务管理分析与评价的几点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88-89.
[4]刘佳佳.现代制度下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河北企业.2011(9):30-30.
[5]谢荣.企业财务管理中如何控制外贸风险.财经界.2011(10):130-131.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4
一、免税
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一般分为法定免税、特定免税和临时免税三种方式。如国税函[2005]780号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律不得开具专用发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在此规定下销售免税货物使用普通发票,确认销售收入时会计核算不涉及税费(其他税种免税亦如此),其会计处理应为: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二、减税
减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的特殊规定,即依据税法规定减除纳税义务人一部分应纳税款,是对某些纳税人进行扶持或照顾,以减轻其税收负担的一种特殊规定。具体优惠措施分为税基式减税优惠、税率式减税优惠、税额式减税优惠。
税基式减税优惠是通过减少计税依据方式实现减税优惠。税率式减税优惠主要采取降低税率的方式实现减税优惠。以上两种情况是在计算应纳税额时,通过降低税率或者减少计税依据实现税收优惠,税收优惠体现在应纳税额的计算中,而不是账面应纳税额的调整中,因此会计核算与无税收优惠的处理相同。
税额式减税优惠是通过减少应纳税额的方式实现减税优惠。在此情况下,税收优惠是将账面应纳税额直接减少部分(或全部),其会计核算应分具体税种进行。(1)增值税属价外税,卖方企业应缴纳的税金是由买方企业负担的,卖方企业纳税人享受减税优惠少交的税额属于经营外收益,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直交增值税”,贷记“营业外收入”。(2)消费税和营业税属价内税,由纳税人负担,按照一笔业务观点,其减税优惠少交的税额应冲减计提应交税费时确认的税金费用(关税、印花税除外),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一应交消费税”、“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贷记“营业税金及附加”。(3)所得税是企业实现的利润依据所得税法规定应缴纳给国家的部分,是企业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纳税人减税优惠少交的所得税额应冲减列支的所得税费用。会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记“所得税费用”。
三、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返)。再投资退税
即征即退,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时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与出口退税、先征后退、再投资退税一并属于退税的范畴。先征后退(返)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征收入库后,再由税务机关或财政部门按规定的程序给予部分或全部退税或返还已纳税款。再投资退税,即对特定的投资者将取得的利润再投资于本企业或新办企业时,退还已纳税款。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返)、再投资退税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是对企业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属于以税收优惠方式给予企业的一种政府补助,应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为避免重复征税,笔者认为企业再投资退税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作为免税项目扣减。
[例1]某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70%,2007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150万元。2007年2月,应返还该企业的增值税额为105万元。
企业确认应返还的增值税额时,
借:其他应收款――增值税 105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50000
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1050000
贷:其他应收款――增值税
1050000
四、出口退税
我国的出口货物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如增值税是指对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进行退付,还需要说明的是,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是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税法中我国出口退税规定了两种退税办法:
一是先征后退办法,适用于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外贸企业收购一般纳税人的货物出口,其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或消费税)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因外贸企业在支付收购货款的同时也支付了生产经营该类商品的企业已纳的增值税款和消费税款(该商品若属应税消费品),因此,在货物出口后接收购成本与退税税率退还给外贸企业,增值税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消费税属价内税,退税也应冲减企业成本。“应退增值税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税率”;“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货物工厂销售额×出口货物适用消费税税率”,或“应退消费税税额=出口货物数量×出口货物适用单位税额”。
[例2]某进出口公司2007年6月出口美国货物5000斤,进货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单价100元/斤,计税金额500000元,增值税85000元,退税税率13%,消费税率20%。
应退增值税税额=500000×13%=65000(元)
应退消费税税额=500000×20%=100000(元)
会计处理如下:
收购货物时,
借:库存商品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增值税退税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增值税
6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5000
结转征、退税之差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0消费税退税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消费税
1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
二是“免、抵、退”办法,主要适用于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型企业。“免”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应预退还的进项税额,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扣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例3]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
物的征税税率为17%,退税税率13%。2006tF5月的有关经济业务为: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4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68万元通过认证。上月末留抵税款5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收款117万元存入银行,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3%)=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0000
(2)当期应纳税额=100×17%-(68-8)-5=-48(万元)
(3)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
(4)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8万元)大于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
(5)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一增值税
26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60000
(6)5月末留抵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税额为=(48+26)=-22(万元)
若购进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34万元通过认证。
(1)同上。
(2)当期应纳税额=100 x 17%-(34-8)-5=-14(万元)
(3)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
(4)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小于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
(5)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
(6)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14=12(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增值税
1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20000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5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不容乐观。
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实施,集团公司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集团财务人员的观念比较滞后,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
目前,不少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造成核心企业驭乏不力,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结果是下属企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这些体现在投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体现在筹资上,便是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资本结构欠合理,利息支出增大,财务风险加大。这种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阻滞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得维系集团的重要纽带─资金纽带松弛,导致了企业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削弱了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
在旧体制下,人们形成了财务管理无足轻重的观念,集团财务人员往往是孤军作战,且人轻言微,同时,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也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难以与财务人员配合默契。这就导致了全面的财务管理势必难以进行。
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容不足,缺乏动态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集团的财务管理通常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事中的预算与经营业绩的比较也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至于事后分析,虽基于年终考核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并在年度利润规划的基础上辅以相关的会计资料,但其有效性也颇受影响。既然事前预算无从谈起,事中控制甚为薄弱,事后分析未必有效,则下属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便超出了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视野,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
5、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监管不利,缺乏力度。
新的财会制度实施以来,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由于集团会计核算失真、财务管理混乱,尤其是财务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了集团效益的滑坡和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主要原因是:
会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只能按照本企业领导的意图办事。
少数财会人员素质差,既不按会计制度办事,还钻财经制度的空子,迎合本企业领导的不正当要求,甚至出坏主意,坏点子。
放权过多,企业处置资产的权利不受约束,导致资产的大量流失。
新的财会制度建立的基础不牢靠,在经济生活中产生副面影响。新的财会制度建立的环境是: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就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会制度。二是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使新财务制度与西方财会制度在模式上基本一致。西方财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因此新制度在执行中难免产生磨檫。
下属企业法人代表的权利过大,约束机制没有形成。
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会计法”难以贯彻执行。
6、集团公司财务信息不准确,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管理者通过一些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企业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比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影响利润表的真实信息:
好消息和坏消息区别对待。比如通过将好消息列示在经常项目,而将坏消息作为非经常项目,从而为财务报表分析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熨平收益。有些企业为了使收益看上去比较平稳,就在收益比较低的年份将它作高,而在收益比较高的年份将它做低。
一次性亏损确认。有的管理者认为与其年年亏损,不如一次把今后可能的损失全部列出来,以使今后的收益情况比较好看。这种做法在许多上市公司中非常常见。
变更会计方法。会计方法的变更虽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但必然会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生影响。
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财务报表除受会计方法的影响之外,还受成本会计方法的影响。
另外,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有些会计准则中没要求项目的选列和资产负债计量标准的不同选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作用会受到影响。
同样,通过对现金流分类标准、投资活动的划分等作一些变动,从而影响现金流各项所占的比列。
以上这些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其负面影响还不明显,一旦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集团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重新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二、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的原则
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和形势要求,针对领域内的微观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对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
集团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如下的结构层次:一是集团母公司;二是全资子公司;三是控股子公司;四是参股子公司。集团的财务组织机构应根据企业集团组建的不同情况和集团的层次结构来建立。
集团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集团公司的发展是以一个主体公司(企业)的发展为核心的,集团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将依付于主体公司的各个职能相同的管理部门,这时主体企业的财务部既使主体企业的财务管理部,又是集团公司的财务部。二是集团公司是由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产品的多个企业组建而成,这时,集团的财务部门要重新设置,如何设置,由集团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一般说来,在以一个主体企业为核心,子公司较少,相互间的生产经营关系比较密切的集团中,主体企业的财务工作量较大,他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集团的财务状况和效益,集团这时比较偏向于采用第一种形式。但当集团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子公司较多,经营多元化,彼此间的独立性较强时,集团比较偏向于设置独立性较强的财务管理部门。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集团公司大多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为跨国经营的资本运营实体,是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在保持集团利益的前提下,既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又要充分尊重子公司的法人地位,不宜采取过度集权的方法,以便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应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集团及其成员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原则。集团中各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通过资本这样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大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无论从事何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集团资本运营的宗旨。而集团对其成员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要以资本为核心。
集团及其成员子公司要认真贯彻资本运营责任制的原则。为了切实建立资本运营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经营的资本真正负责,避免成员子公司对集团的依赖思想,杜绝小富即安、故步自封的不良现象,集团总部要通过对资本运营效率等内容的考核,建立资本运营责任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集团财务管理要体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调动发挥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各个成员子公司的积极性,即:既要发挥集团的战略决策和协调交易的作用,又要调动成员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财务管理上要适时地运用集权与分权的方法,根据形式与任务的变化,灵活地调整集团财务管理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范围,一切以更好地完成集团的目标任务,取得最佳经营效益为准则。
在集权方面,集团主要是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管理。在分权方面,集团各成员子公司主要对具体性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运营资金的管理等。各自运作管理,集团仅给予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集团内各企业的法人地位,又利于集团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
对集团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权应全部或大部分集中到集团总部来:
(1) 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子公司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2) 子公司接受外部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3) 子公司资产重组或土地置换的决策权应该集中。
(4) 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子公司,以防各行其是。
(5) 子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应由集团总部集中。特别是对一些新兼并、收 购的单位,集团公司还应该直接派主管人员,以便加强财务约束力。
(6) 主要产品的出厂价与内部协作价的制定权应由集团集中。
(7) 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
(8) 其他集团公司认为需要集中的权利。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层次划分
由于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不同,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一是对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全资子公司应采用直接管理;二是对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列入间接管理;三是对同集团公司只有经济协议或合同关系,没有参股关系的联营、协作企业,在财务上只有结算关系不具有管理职责。根据集团公司对成员子公司的投资结构的不同,集团财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对母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的财务必须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和制度执行。
第二层,对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要稍微松懈一些,应该允许他们自行拟订财务管理制度,但不能出现与集团公司的财务制度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条款,各项财务制度和重大财务事项要由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层,对参股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比较松散一些。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不应该对他们限制具体内容,只需要通过集团公司派到参股公司的董事,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参与投资、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分析其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和重大变化等。
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面较广,并与集团公司的集权和分权模式有关,其主要的内容有:
预算管理。集团公司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本集团的实际情况,提出集团下年度的生产经营总体计划,提供给子公司作为指导性大纲。而各子公司编制的预算经集团公司审核、汇总、调整、平衡后正式下达,作为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大纲和检查、考核的依据。
投资管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重组以及一定规模上的改造、扩建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资金管理。集团公司的筹资、集资、融资和集团内部自有资金的分配应由公司决策层根据需要统一调度使用。子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周转资金应由各子公司负责管理。
资产管理。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应对所管理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子公司资产的分离、合并、租赁、拍卖、重组、发行债券、破产等产权变动事项以及子公司的物资盘亏、盘盈、毁损、报废、出租等应分别经集团公司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价格管理。集团公司内母子公司间相互提品和劳务由集团公司统一定价,实行模拟市场价格。各子公司对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具有拟订权,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所拟订的价格具有审定、协调以及裁决权。
信息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应对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定期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和决策人,定期进行财务评价。
财务制度的管理。集团公司应该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指定适合本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办法、财务会计制度、纳税办法、核算办法、各项费用指标,并根据上级政策的变化及时修订。
财务人员的管理。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各子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业绩考核、工作变动以及子公司财务主要负责人的任免等事项。
5、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
集团公司在宏观政策和形势指导下,应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敦促成员子公司各行其职、各保其效,并建立确保资本保值、增值的一系列约束机制。
l 对各类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控制资金流向。
(1) 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投资,由集团总部统一规划,各成员子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实行“项目负责制”或“项目承包制”,讲求投资报酬率。
(2) 集团成员子公司日常合理的、规定限额以内的资产损失,经过健全的审批手续,可由其自行处理;对超出限额的资产损失,必须由成员子公司提出处理意见,报集团总部统一处理(或者由集团总部签署意见后,再由成员子公司报当地财政机关)。
(3) 成员子公司对外投资的各类财产,必须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报集团总部批准。
(4) 成员子公司一般不得对外提供经济担保,确属特殊情况者,必须报请集团总部审批。
l 适时地对成员子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防止效益流失。
集团总部要根据“两则”“两制”及国际会计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集团的管理办法,各成员子公司再据以制定实施细则,报集团总部备案。其执行情况,由集团总部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实行定期检查与日常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l 加强财务成果核算与利润分配的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
(1) 各成员子公司不得擅自扩大营业外支出,若遇公益、救济性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必须事先报集团总部批准。
(2) 集团总部要审批成员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审查利润分配表及相关资料,监督其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与公益金。
(3) 加强资本金管理,成员子公司“实收资本”若发生结构变化或数额变化,特别是涉及到产权变动的事项,必须事先报集团总部批准。
l 建立财务报告制度,设计财务指标考核体系。
(1) 各成员子公司都要按月、季、年向集团总部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并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有条件的地方要先经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验证。
(2) 各成员子公司要随报表编写财务报告说明,尤其是对一些期后事项、或有负债、或有损失等,都要向集团总部说明清楚,必要时可由总部对其财务报告进行某些调整。
(3) 按照财务评价指标的要求,选择有关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质量的敏感指标,根据日常收集整理的财务、统计等信息,及时向其发出是否接近临界值的警示,发现异常,及时提出建议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4) 集团公司要对成员子公司建立以资本金利润率为核心内容的财务指标体系,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实行资本经营责任制考核。
l 建立财务总监制度。
有条件的集团公司应该向成员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代表集团公司总部对他们的资本运营进行指导、监督,参与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有:
(1) 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制定管理制度。
(2) 参与拟订筹资方案,签批资金收支事项等。
(3) 拟订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审核财务报告。
(4) 组织开展财务会计管理活动。
(5) 拟订利润分配方案。
(6) 审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另外,财务总监要对成员子公司的经济运行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l 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
为了保证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集团公司应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便反映各成员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并定期向外部公布。
l 加强财务会计队伍的建设。
(1)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要履行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种职能,对财务会计人员实行系统管理,财务会计机构设置及职能范围要统一规划。
(2) 搞好在职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如:每年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不少于半个月;对财务负责人的培训不少于1个月,并对培训情况作记录。
(3) 加强财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如:每年审核一次会计证,对财务负责人进行一次岗位能力评测等等。
(4) 针对集团公司的特点,建立对成员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这项工作可由监事会、内审机构等监督考核。
三、国外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国内的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分、子公司负责自己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集团一般只对下属公司进行工作指导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下属公司进行事后的审计。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已在前文作了分析。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外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基本上与我国目前的这种管理模式相似。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企业集团在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同时,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全球掀起以BPR(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风潮后,全球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几乎都进行了公司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了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以美国杨森制药集团(在中国设有西安杨森)为例,其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二级的集中管理模式。设在各地或各国的制药公司,在本地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输入后直接通过远程通讯传递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别设专人进行审核,审核后进行记帐处理。业务正常进行均以年初预算为依据,非常规性的成本或费用支出均要申述理由报集团批准后执行。
可以说集团总部完全掌握和控制各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各地公司按当地本位币进行财务核算,总部则可以按不同的货币进行记帐处理,并进行各种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同时可以随时生成合并报表,掌握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
Motorola公司也是全球性大型企业集团,由于受到NOKIA、SIEMENS等公司的竞争压力,Motorola公司从1997年开始公司“业务流程重组”,目前尚在进行之中。本次Motorola公司的管理重组对以前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地重新设计。最后形成的管理模式也是三级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Motorola公司在美国总部设立一级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全球的投资、融资、贷款与全球结算工作。在全球各大区分设二级财务管理与结算中心,负责本区域的预算审批、财务管理、成本与费用控制、地区级结算等工作。亚太区的财务与结算中心设在中国的天津。北京汉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参与了天津结算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各地的公司只单纯负责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录入处理工作。
四、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
建议集团在对组织实施集团“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重组二级公司,清理三级及三级以下公司),设立二级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现简要描述如下。
1、财务管理的结构和原则
l 对二级公司财务进行直接管理;
l 设定岗位,集团财务对二级公司进行对口指导;
l 统一财务制度、会计制度;
l 各岗位工作设计明细和规范化;
l 资金结算与运作一体化;
l 会计核算国际化;
l 建立各种分析体系;
l 财务简报体现集团业绩与财务状况;
l 财务经理、副经理统一调配;
l 财务经理二年轮换;
2、二级公司的岗位设置
根据对外贸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建议每一个二级公司的财务部门设立以下四个岗位:
总帐会计与财务分析。负责总帐、明细帐、结帐、财务报表、业务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计划,一般由财务部经理完成。
外贸业务会计。负责进货、供应商与应付帐款管理、存货核算、出口合同执行、客户与应付帐款管理、客户分析、业务分析、供应商分析、出口退税管理,一般由副经理完成。业务核算按每项目、商品和业务员进行辅助核算。
费用会计。负责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费用核算、科目间转帐、其他核算,由会计完成。
l 出纳。负责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银行对帐等。
3、集团财务部岗位设置与职责
集团总部财务部设置以下岗位并对下级公司负有业务指导职责:
应收会计:负责客户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应收帐龄分析、摧款、客户信誉分析、客户交易分析、业务收入统计分析(按商品、项目、业务员分析)、对二级公司相应业务指导与分析等。
应付会计:负责供应商管理、应付帐款管理、付款计划、应付帐款分析、购货价格分析、采购商品分析、与供应商的交易分析(按供应商、采购人员、项目分析)、对二级公司相应业务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集团费用会计:负责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费用核算、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纳税会计:公司营业税核算、增值税等各税项核算、出口退税分析与处理、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统计分析等。
总帐会计:期末处理、结帐、总帐、明细帐、财务报表、合并报表、对二级公司进行指导与分析等。
资金会计:现金流量、资金结算分析、付款审批、资金计划等
l 分析会计:财务状况分析、其他各种业务分析等。
l 电算维护: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巧培训与研讨、会计数据安全管理、 电子数据档案管理等。
l 出纳: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银行对帐,会计档案管理。
外贸企业财务制度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思维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93-02
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资产和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的力量。据统计,在我国所有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最大,创造了一半以上的GDP,吸收了国内绝大多数社会就业岗位。浙江处于沿海发达经济区域,但近年来,随着外贸出口受阻、内销下降,生产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企业生产成本高企和技术创新不足,使得浙江的中小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上升,经营面临困难,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为了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几年,转型升级一直在进行,但状况不是很乐观,关键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的方法。本文通过梳理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创新来驱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列举了各种创新举措,旨在为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一、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1)数量众多,以轻工业为主。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一直是浙江的骄傲,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20.7万户,在册企业127.1万户,平均每13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是老板{1}。浙江中小企业行业分布以轻工业为主,电子商务领域独领。
(2)以地域特色与产品类型而集群。乐清的低压电器、萧山的化纤业、义乌的小商品、诸暨的袜业、嵊州的领带、宁波的家电、永康的五金、湖州的童装、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生产等都是浙江著名的集群化产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块状经济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大,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强,经营管理灵活,危机中调整也快。这些集群自成立以来给浙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力{2}。
(3)产业劳动密集度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力量。浙江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主要以轻纺业为主,最早起源于手工生产,生产技术含量本身就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就业门槛低,这样可以吸收浙江省大部分城镇和农村劳动力,缓解浙江就业压力。
(4)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浙江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以亲属筹资为主,兼以民间借贷,采用内部亲属管理,所需管理成本低。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简单,企业结构不复杂,对市场的变化可以采取及时灵活的反应。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较低,通过兼并重组的市场行为较为频繁。
2.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浙江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发展困难,遭遇到发展瓶颈。
(1)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浙江中小型企业中大多数以家族为中心,而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约束,容易导致企业资源及管理信息的个人垄断。由于企业主的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管理水平低下。这些缺陷容易造成企业组织架构不全,管理分工不明,生产管理混乱等问题。
(2)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由于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并且受经验、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开发主要依靠引进和仿制,导致产品经营面狭窄,大量中小企业仍还停留在生产相同的产品而去拼价格和产能上,造成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现象{3}。创新能力薄弱也影响到了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很难做强做大。
(3)专业人才缺乏。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而使得就业门槛低,其员工素质不高。对于出口外销型企业,专业外贸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在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现代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力。即便有些企业主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着力引进高级人才或组织员工培训,但因自身资金和实力所限,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4)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币值上升。席卷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问题则无疑扼住了企业大力发展的咽喉,而劳动力成本的涨幅对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而言压力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此外,企业用电制约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均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遏制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企业融资难。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自身积累薄弱,在面临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同时,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等。再者,中小企业的社会信用偏低,缺少抵押资产,加之经营者管理水平落后,使得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这些都是造成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内部因素。另外,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转型升级和创新
1.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乏力,造成出口需求疲软。传统制造产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竞争容易造成了产能过剩。国内由于节能减排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劳动力成本高企的大趋势下,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随着需求疲软,生产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不足,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而艰巨。
2.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一般来说会有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例如,拉美地区的巴西、墨西哥以及亚洲地区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的产业发展也曾得益于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转移。而目前,浙江中小企业正遭遇到发展瓶颈,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目前所面临的困难,选择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3.创新驱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一词。他对创新的描述是:凡是改良原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发明新的生产工艺或新原料,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创建新的产业组织等都属于创新。可以这样说,企业的产品差异、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品牌、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利用创新思维,采取创新举措,促进并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三、制约创新的因素和对策
1.创新制约因素。靠拼能源、耗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中小企业只有依靠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但从目前来看,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都还处较低的水平,制约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企业创新意识差。关键取决于企业决策者,创新的意愿不强,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口上,在企业组织架构上没有设立创新部门。二是缺乏专门人才。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高级技工比例也相对较低。三是资金投入比重很低。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研发投资大,见效慢。其实,必要的研发投入才能取得创新成果。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高新企业则在5%以上,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很少。
2.对策建议。一是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念。企业决策者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来进行创新。营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包容并鼓励创新思维,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热情,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二是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育机制。中小企业应千方百计吸纳科技人才,不断壮大企业创新队伍。建立良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作用。进行多层次技术培训,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寻求创新突破。提高研发经费在整个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除了政策层面支持因素之外,企业自身要敢于投入,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到核心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转型升级的各种创新举措
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需要营造转型升级的大环境外,中小企业应当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系统性地进行创新,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得到升级。
1.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消除浪费意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应重点加强资金、成本和质量方面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尽量争取到资金成本较低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以较少的资金完成较大的营销任务。在成本管理方面要降低消耗,少投入多产出,对产品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在产品质量管理上,要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障制度。
2.创新生产方法和工艺,逐步推广“机器换人”。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一般比较低的,工艺加工的过程多数通过人手。转型方法建议是改革生产工艺,淘汰低效、需要大量人工的生产流程,尽可能采用“机器换人”,如采用专用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生产流水线或工业机器人等,大力推广自动化生产工艺。借助于“机器换人”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大力倡导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指一个企业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独特的产品,令别人无法模仿,形成自己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亮点经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在具体做法上,在企业内组织成立技术研发部门,加大产品研发资金投入。也可以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形式将这些技术力量引入企业,进一步充实企业的研发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信息化集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将信息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之中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今的“互联网+”已成为产业风口,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弯道超车的机会,以信息和智慧经济来引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具体做法是,利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系统,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规划等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料流的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形成了企业新的竞争力。
5.抓住有利时机,创建新品牌。品牌其实也是企业的形象。许多中小企业是传统制造企业,以代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利润薄,企业自主能力差,企业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这就要依靠技术创新,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创造企业自主品牌。
6.通过兼并重组,创建新的产业组织。针对进出口导向性企业,也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随着国内生产资源价格的上涨,国内出口的产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优势已经不大。对这类出口型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采取合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走向产业升级。
五、结论
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要立足实际情况,在企业能承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本,科技引领。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方法和工艺,大力倡导技术创新,采用信息化集成管理,创建新品牌和新的产业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提质,升级增效。浙江中小企业必须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利用创新思维和举措,成就企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注释:
{1}2015年浙江省经济走势预测及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商情报网(),,2015.2.9
{2}黄丽华.提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8)
{3}李园.浙江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促进转型升级举措分析[J].今日科技,2012(6)
{4}陈亮.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6)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