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技术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技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技术管理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1

【关键词】商业;住宅楼;施工技术;管理

城市化的建设加快了商业建筑楼的建设速度,高层建筑的诞生是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重要的方式,在大量建设施工的需求下,提高建筑本身的施工质量是目前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生安全。由东莞市厚街房地产公司、东莞市东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东莞市安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施工的凤山商住楼-东逸翠苑第三期工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商业住宅楼的建筑施工技术

(一)钢筋工程技术

1、钢筋的加工和连接。本工程建筑面积为47919.15,框剪结构,地下1层,地上26层,基础为混凝土灌注桩,属于高层建筑物,按规范要求,应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处钢筋都是25毫米以上,钢筋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的方式,这两种连接方式能够实现连接的稳定性。

2、钢筋捆扎技术。在本工程中转换层处使用的钢筋都是在地面上加工而成的,将这些加工成型的钢筋运到施工楼层中,需要塔吊和桁架的相互配合,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钢筋在吊装过程中发生弯曲。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先在梁底上方的位置搭建一个临时的钢骨架,钢骨架上面铺上保护层跌快,使用完毕以后将其拆除并验收检查。为了防止暗梁交错处的钢筋发生上下错位的现象,需要在吊装前对这批钢筋进行编号。按照编号的顺序开展工作流程,使整个钢筋能顺利的绑扎。在每层钢筋之间需要按照一定的宽度来安排短钢筋铺垫,在层中留设抽筋,方便以后的验收工作。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确保每一步技术操作都是按照要求执行。

3、转换层上部预留插筋。由于标准层住宅构件截面尺寸较转换层的小,在转换层上预留插筋位置是施工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上层施工的质量。具体的施工步骤是:首先,在转换层面放线过程中,按照顺序依次放出各个定位线和控制线。其次,对各个构件控制线测量来确定插筋预留的具置,同时标上特殊标记。再次,运用这些标记来测量复核结果。最后,在预留钢筋上绑扎三道水平扎筋并固定,确保稳定。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泵送与浇筑。本工程施工中使用自拌泵来运送混凝土,将一定比例的粉煤炭和高效抗裂减水剂参在混凝土中,为了避免出现混凝土离析现象,需要在适配时将布料采用泵管直接下料的措施。混凝土从中部开始向两边浇筑,能保护模板支撑系统均衡受载,使整个支撑系统保持稳定状态。

2、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技术。本工程有一层地下室,由于箱型基础底板结构厚实(板厚80cm)、混凝土量大(需一次性浇筑成型),因此控制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在施工中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需要在原材料、加攻剂、配置以及浇筑养护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具体的措施有:在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和磨细煤灰,通过减少水泥量和降低水化热的办法来预防温度裂缝,梁柱和梁交互处需要在混凝土浇灌后的两个小时内用35毫米的振动棒来振动,使混凝土更加紧密,从而避免混凝土沉降产生裂缝。水分大量蒸发会导致收缩裂缝,需要采取混凝土收光措施来解决,将模温度掌控在25度左右,使内外温度保持基本一致,减少温度裂缝。在浇筑施工完毕以后,需要在混凝土初凝时盖上一层保护膜,再盖上湿的草袋以确保其潮湿,起到养护的作用。

(三)模板支撑体系技术。

1、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工程的模板支撑体系中主要涉及了三种体系。一种是一次性支模,这种模板支持主要用在转换层到地下室地板的支撑,其中施工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荷载传递支撑指的是将转换层自重和施工荷载由多层楼板共同承担支撑系统,具体楼板数量由实际计算来确定。叠合浇筑支撑的原理是对转换层进行多次浇筑,在具体的施工工程中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来具体选择不同的模板支撑系统。

2、模板支撑系统布置技术。通过对转换层支撑系统的计算来确定钢管架支撑系统的选择,在立杆之间应该设置规定的距离间距。转换层立杆的竖向连接方式必须是对接链接,而不能用搭设链接的方式。在一层与三层立杆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600毫米,这样的距离能保证转换层底层的钢管通过双口件的方式与每一根立杆相连,从而能增加扣件的抗滑承载力。为了防止立杆对支撑楼面的表面进一步损伤,需要做好立杆传至楼面集中荷载的分散工作,即在立杆下面垫上垫木来起到预防作用。需要提前做好转换层钢架搭建的定位,在具体的地方划出支撑立杆的标记。接下来按照实际施工的要求来设置刀剑撑,保护支撑架的稳定性。这项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安排工作人员监督,防止发生支撑系统变形。

3、荷载传递的施工内容。在对转换层进行施工时需要注意不能将转换层下面的模板支撑架删除掉,这个转换层的支撑架可以对转换层的自重起到一定的荷载传递的作用。对转换层进行混凝土浇灌时需要将二层的模板支撑做加固处理,以确保支撑的立杆能顶紧而起到保护得作用。在转换层暗梁对应支撑薄弱的地方要做仔细的验算和加固工作。

二、商业住宅楼的施工的管理办法

(一)做好施工前图纸预算的准备工作

在本案例里,本人出任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通过在施工前,组织项目部人员落实好施工的每一项工作流程包括施工图纸的交底工作,这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最基本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对其中每一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整个设计图纸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为建筑施工做好充分的准备。措施办法是将施工的预算环节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二)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本工程因为建筑规模相对庞大且施工周期很长(开工时间为2006年7月20日,竣工时间为2008年11月10日),涉及的工程结构技术和单位也比较多。面对建筑施工环节的诸多问题需要对施工的工作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保证每一步都能按照计划进行和开展,有效的控制好建筑施工的整体进程。对容易出现偏差的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对实际施工和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做具体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原因,采取合理办法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制度管理

落实好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加强管理工作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让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打造一支以管理为核心的高素质团队,同时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使本工程的施工工程顺利的进行和开展,必须严格执行施工的管理制度,在这样庞大的施工工程中管理团队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人员和部门比较多,因此只有健全和完善企业施工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正是因为贯彻了以上施工技术、管理方针,所以本工程在投资方、设计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领导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获得2009年度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2009年度东莞市优良样板工程、2009年度广东建工集团优良样板工程等多项优异成绩,不仅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侯丽鹏.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与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1(8)

[2]罗瑞启.浅谈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J].青春岁月,2013(4)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2

摘要:信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企业中尤其是下属对上级信任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全球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对处于寒冬的企业而言,信任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企业内部下属对上级信任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信任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下属对上级信任度的因素及信任产生机制,最后,对提高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度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任影响因素产生机制意义

一、下属对上级信任度的概念界定

信任问题从19世纪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之后,一直是各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系统的理论框架,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些研究中,其中在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等领域成果更为突出,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信任问题。下面,笔者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中在企业中下属对上级的信任,进行概念的界定。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前人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取向,即人格特质理论、情境反应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功能理论等,在不同研究背景下,每一种取向都具有其合理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1、人格特质理论

把信任作为人格特质的研究者认为,信任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的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个体所特有的,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一种期望、信心和信念。主要代表人物有Rotter,Wrightsman等。Rotter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可靠性的概括性期望;wrightsman(1992)则认为信任是构成个体特质的一种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并相信他人的;Sabel(1993)认为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具有的认为对方不会利用自己弱点的一种信心。个人的生活经历、他对人性的看法会影响其对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期望或信念,有的人倾向于信任他人,有的人则倾向于怀疑他人。

2、情境反应理论

持情景反应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人们面对不同的情境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所采取的行为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多伊奇(Deutsch,958)所做的囚徒困境的试验,随着试验条件的变化,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境反应理论的代表人物有Deutsch、Boon、Holmes等。Deulsch(1958)把信任定义为在发生于人与人间的事件中所拥有的一种期待,指出信任是在以下三个情势参数的环境中做出的:一是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的行为;二是结果的发生基于其他人的行为;三是行为的有害性的影响力大干行为有益性;Boon和HoImes(1991)把信任定义为“在有风险的情势下,对他人的动机抱有一种积极地、自信的期待状态”。

3、人际关系理论

持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者把信任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把信任作为一种个人的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修正。如彭泗清认为人际关系理论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一种人际态度,比如,人们对一次性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建立过程与对长期性人际交往对象的信任建立过程是不同的。代表人物有Lewis、Weigert等。列维斯(Lewis)和维吉尔特(Weigert,1985)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所决定的人际态度。”理性和情感是人际信任的两个重要维度,这两个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信任。其中认知性信任(cognitivetrust)和情感性信任(emotionaltrust)是两种最重要的类型。他们认为认知性信任是指由于对他人的可信任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而情感性信任是基于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

4、社会功能理论

持社会功能理论的研究者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如社会信任和制度信任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uhmann、Fukuyama,Barber、Zucker等。卢曼(1979)认为,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因为它能超越现存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而达成一些行为预期,帮助在人际间建立某种保障性的安全感,从而减少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卢曼还区分了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认为人际信任是以熟悉度及情感联系为基础,制度信任则是靠法律、规章之类的惩戒机制或预防机制来降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福山从文化的视角对社会信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信任是由文化来决定的,而文化是继承而来的伦理习惯,包括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机制,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社会的信任程度差异很大。茹克尔(Zucker,1986)根据经济结构中“信任产生”的三种重要模式,把信任划分为来源于过程的信任、来源于特征的信任和来源于制度的信任。来源于特征的信任是指料想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往往顾及他的家庭背景、年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等等。来源于制度的信任还要从非人格化的规则、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等的基础上产生,而不仅仅从人际间的交往和熟悉度中产生。茹克尔还比较系统的阐明了信任的三种形成机制,其中包括基于社会相似性的信任产生机制和基于法制的信任产生机制:前者主要是依据双方间的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后者主要是依据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的保证状况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

通过对前人信任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对信任研究的四种不同的取向,都具有其合理性和理论价值,对完善信任理论系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指导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企业尤其是针对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度研究情境中,笔者认为把信任纳入到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功能理论的双重研究取向之中,是一个更为合理的、切合情境的选择,从这种思路出发,在本文中笔者把企业中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界定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下,下属与上级交往过程中,下属在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基础上对上级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体现。

二、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机制

在当代企业制度下,信任在实现企业健康平稳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属与上级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增强下属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愿景的认同感,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雇佣关系,有利于员工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克服,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绩效。既然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度对企业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上级如何才能获得下属的信任,影响下属对上级信任度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呢?

1、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的影响因素

前人对影响信任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外学者针对影响上级与下属之间信任的因素的探讨,都提出了影响信任的因素,如迈耶尔、戴维斯和舒奥尔曼(Mayer,Davis&Schoorman,1995)以及彭泗清等都做出了系统的整理。另外,比较典型的研究还有克拉莫尔(Kramer,1996),他从上下级权力大小的角度,来探讨上下级之间信任,并认为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和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在本质上有不同之处,因此,要想充分了解组织中上下属间的信任关系,必须将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和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区分开来,并得出结论,认为除了关系之外,忠诚与才能是影响上级对下属信任的重要因素,而仁厚与正直则是影响下属对上级信任的重要因素:Buller(1991)认为决定信任他人的影响因素包括十个因素,即有效性、胜任力、一致性、言行谨慎、公平、正直、忠诚、开放性、履行承诺、接受能力;Gabarro发现品质(正直、动机、一致性、开放性、谨慎)、胜任(功能上的,人际上的,一般化的)和判断力是组织信任的重要基石;向上信任的维度(下属对上司的信任)与向下信任(上司对下属的信任)是不同的,向上信任的维度是正直、动机和开放性,而向下信任的维度却是正直、胜任、一致性;Maver&Davis认为能力、善意、公平是人际信任的基石。

我们发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中,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和上级对下属信任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下属对上级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考虑上级的胜任力、公平性等因素,而上级对下属的信任更着重考虑的是下属的忠诚度的因素;同时发现,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影响因素的研究的结果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一些因素是这些学者所共同认可的,如胜任力、公平、开放性等。

同时,企业制度和文化对下属是否信任上级具有重要的影响,来源于制度的信任往往更能够使下属更加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而对刚性的企业制度和文化的坚定的信任,往往能够加强下属对上级所具有的胜任力、公平、开放性等柔性因素的认同,刚性的企业制度与柔性的领导者品质,两者相互贯通,从而不断提高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度。

因此,在企业中尤其是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的影响因素中,既要考虑企业制度和文化的构建和塑造,更对上级领导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高胜任力、坚持公平和开放性等优秀品质的领导者,才能够得到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2、下属对上级信任的产生机制

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信任建立的过程中,下属对上级的信任经历了三个过程,即威慑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认向型信任,这三种类型的信任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认同型信任是最高层次的信任,是上级获取下属对其信任所追求的目标。

所谓威慑型信任是基于行为的一贯性,如果行为的一贯性无法维持时,就会受到惩罚。这种类型的信任是建立在下属和上级的交往的前期阶段,下属对企业制度、企业氛围、上级领导的领导风格等都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属所采取的行为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制度的遵从上,因为如果不遵守制度,自己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威慑性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制度的约束和威慑,下属没有对企业和上级投入情感。

所谓了解型信任是基于对对方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够准确的预测对方所采取的行为而产生的信任。该类型的信任是较威慑型信任更高层次的信任,在这一阶段中,员工通过与上级的交流和沟通,开始对上级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对上级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希望得到上级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所谓认同型信任是基于对对方的愿望和意图的接纳,相互间形成情感、价值观上的认同。该类型的信任是信任发展的最高层次,下属对上级的价值观、企业发展的愿景高度的认同,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该愿景而努力,企业上下高度和谐,员工拥有高度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组织绩效得以大力提升。

高层次的认同型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级领导者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要求领导者不断提升优秀的领导品质,完善企业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下属对上级信任产生的过程和规律,努力实现在企业内部形成高层次的认同型信任,不断提高组织绩效。

三、提高下属对上级信任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属对上级信任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层次的认同型信任的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如信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信任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信任与员工忠诚心的关系以及信任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提高下属对上级信任度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下属对上级的信任度与组织绩效、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员工的忠诚心以及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成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1、下属对上级的高层次信任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关于企业内部信任与企业绩效关系,已有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如赵西平等人对团队能力、组织信任与团队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团队的写作能力、团队资源的掌控能力分别于团队绩效、组织信任正相关。组织信任与团队绩效正相关。团队协作能力、团队资源掌控能力分别通过组织信任影响团队绩效;也有研究者对管理者个人绩效与信任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管理者在组织中所面临的三种信任关系——上级的信任、下属的信任以及同事间的信任,并分别说明三种信任关系是如何影响管理者的个人绩效,最后提出了360度信任——绩效提升模型。

下属对上级的高层次的信任,会反应在员工的心理契约和行为表现之上,下属对上级信任,会主动地追随上级,认同上级的价值观,接受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企业发展愿景而努力,而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上级领导者的管理绩效和任务绩效,所谓的管理绩效主要表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下属等的管理职能方面的绩效,而下属对上级的高度信任,有利于加强下属与上级的沟通,帮助领导者制定出正确的可行性的计划,有利于下属对上级工作安排的认同和接受,便于上级的组织管理;所谓的任务绩效与管理绩效往往是正相关的,较高的管理绩效带来较高的任务绩效。

2、下属对上级的高层次信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根据自己的参考框架对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结果,是员工对其工作参考纬度的情感反应。在这里工作参考纬度不仅仅是工作的状况,还包括员工工作的整体环境,公司的制度和文化,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以及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态度等等,员工是否对工作满意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和解释,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和领导风格是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包括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而民主公平的领导风格也更能让员工得到情感的满足。

高层次的认同型信任,是建立在下属和上级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形成的,是下属对上级的价值观、情感上的高度认同,是对企业制度和文化的接纳,是对上级领导者胜任力、公平性、开放性以及对员工职业规划和发展的支持的态度等的认同。这种情感上的付出所建构起的高层次的认同型的信任,无疑会加强员工对企业以及领导者的情感投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在企业中的工作满意度。

3、下属对上级的高层次信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3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的一种社会生产经营形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电子商务要求的是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的改变,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就是大数据,而信息时代最大的财富也正是海量数据,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实现数据化运营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数据化运营的核心是“以企业级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挖掘应用为核心支持的,企业全员参与的,以精准、细分和精细化为特点的企业运营制度和战略。”数据化运营是在诸多先进技术的直接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如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大数据的存储及其分析挖掘,从而推动了现代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和运用,并将其运用于整个流程当中,给予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以充分发挥的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

二、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持作用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不断地涌现,全球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类型越来越复杂、数据变化频率越来越快,但是数据的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如何沙里淘金,有效地利用这些大数据创造价值,如何将其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予以运营,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数据化运营作为一种战略性经营模式,是促进企业从粗放化经营向精细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成功的企业数据化运营必须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保证,即企业级海量数据存储、精细化运营需求、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各层次、各岗位的员工的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日常反映的不只是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更主要的是配合数据化运营活动,系统反映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劣势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外部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对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或即将进行的各种活动发出警示、进行指导。管理会计的信息服务对象侧重,不仅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观念取向,以及满足企业经营决策与业绩管理的业务处理基准,都决定了其在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创造中的关键性作用。管理会计数据资源价值创造的主导的发挥,决定了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关键支持作用。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在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管理会计的实践不仅要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要通过影响具有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的搜寻和处理,通过影响组织和环境的描述和判断,支持数据化运营中的全员参与和配合,而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三、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方式

数据化运营是一种“开发合作式”的运营,要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功能,首先应该要数据化运营的整体性与合作性特征,打破业务界限以及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区隔,形成虚拟管理会计团队。进一步要将管理会计重点完全转移到战略管理轨道上,将战略管理会计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理念,以“竞争优势形成”为目标的思想有机地融入数据化运营的实务。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处理会计大数据,利用虚拟组织或团队的灵活、快速反应,通过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运用,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及管理会计范式的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其基本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数据,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控制与评价,支持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主导作用,就要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改造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与提供方式,建立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实施的平衡计分卡,集成性应用管理会计方法,从战略视角促进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实施。

1.变革信息处理方式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数据化运营的结果是企业获得了更先进数据处理技术、更充分的数据资源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但这并不是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真正需求,能够让信息在业务运营中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的真正需求。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会计大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增值的需要,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手段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运营的需要,从时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事后的定时分批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事中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从空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部门集中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异地分布式的数据收集、处理。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应从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向多种计量手段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并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过渡。借助新型的信息技术,扩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范围,保证其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同时管理会计数据处理又必须确保会计大数据的质量,保证会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可信性和可解释性等。

2.整合管理会计工具

在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要体现其核心地位,要发挥数据资源运营的主导功能,就必须突破原有的实践体系,创新原有的功能性方法及其运用方式,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运用,集成性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从而提升企业数据化运营的效益。根据企业数据化运营的管理需求,将管理会计工具分别整合成为面向运营战略分析与规划的工具包,面向运营过程成本计量与控制的工具包,以及面向员工激励、由可供员工在数据分析中使用的方法的工具包。基于战略的视角,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的管理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多种类型数据的融合,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描述、分析、评判企业的经营态势,确定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和创造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管理会计的数据化运营功能。

3.建立数据化运营战略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目标与措施体系,是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战略的实施也同样需要建立平衡计分卡体系,需要将数据化运营的目标与措施分别纳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从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财务与非财务、过程与结果多角度地进行数据化运营的对策设计和过程控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反映数据化运营的直接与间接财务成果;客户维度则需要反映数据化运营中满足企业外部客户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方式与程度,以及满足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需求的方式与程度;内部经营流程维度要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化运营过程各环节的成本与风险的度量与分析,帮助实现进行整个运营过程的反馈控制;学习与成长维度要对数据化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员工的数据意识培养以及企业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能力等予以规划与体现。

四、结论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风险管理 方法 技术 应用

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了解与掌握风险方面的客观规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要事项,也是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基础。发展观,实质上就是关于发展的要求、目的以及本质的一个整体看法,发展观的正确性直接决定着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发展的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是一个货币经营、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其中,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流动性是经营管理中的手段,而盈利性则是经营管理中的主要目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需要遵循盈利性、流动、安全性三大原则,保证三大原则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确保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商业银行在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深入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呈现不理想的状况。金融生态环境,是2004年我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一个金融概念。金融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指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针对我国经济环境中日益突出的一些矛盾,造成我国金融生产环境处于不太理想的状况,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法制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方式、措施还比较少,司法机关在对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出现的利益冲突案件进行审判的时候,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第二,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资金链处于断裂的边缘,融资十分的困难,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还增大了金融操作风险;第三,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不良贷款状况的出现次数,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银行在放贷方面的能力,对经济的信贷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企业在资金供求方面的矛盾,尤其是中小企业。第五,政府信用环境不太理想,对于金融债券的落实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金融债务的具体落实情况一般,金融债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且金融债权的具体落实与政府存在一定的联系;第六,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权限,很多企业都会借助改制、破产等名义逃离亏欠银行的一系列债务,与当地金融机构出现金融纠纷。

三、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营,它是商业银行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引进外资、资产重组以及路演上市等一系列事项,在整体内控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是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内控风险管理状况仍然不太理想。

(一)内控风险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中不同的商业银行,在合规文化、风险意识以及业务素质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商业银行会计跳线“短板效应”十分显著,一个木桶能够装有多少的水,主要在于木桶壁面上最短的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木桶壁面上最长木板的长度,即“短板效应”。“短板效应”对于商业银行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深刻的警示。不同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与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加大合规文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实现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产品更新不相适应

由于金融产品的更新十分迅速,商业银行中的新业务层出不穷,对于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各个工作人员对于新产品的了解程度与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怎样有效的控制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同时,银行业务会受到商业银行内部相关制度的制约,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制度创新与修订一般都无法跟上银行业务的更新速度,所以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容易出现风险。例如: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保险业务以及证券三方存管业务的推行。

(三)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力度不足

从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案件的发生情况来看,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是造成这些案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工作人员行为管理力度的加大,这对于内控风险管理十分重要。目前,社会中的诱惑多样化,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在工作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价值股票市场中的行情多变,造成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在心态上失去平衡,脱离了社会道德标准,造成银行业案件的发生。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还要加强与基层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避免不良事故的出现。

四、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实质上就是指交易债务人或者对手无法有效履行合约或者信用出现变化而造成交易债权人或者另一方的权益受损的潜在风险,它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中,主要包括信用价差风险(cred it spread risk)与违约风险(defau risk)。

1.内部评级法。在经过多次国际金融振荡后,国际银行业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度量,需要强调的是数据模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将市场纪律、当局监管以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支撑,对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构建,重点突出风险计量的标准化、敏感性以及精确性,强调内部评级法(In 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es,IRB)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核心地位,对于全球银行业发展格局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内部评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①敞口分类:项目融资、零售业务、银行、国家、股权以及公司业务等;②风险权重;③监管方法;④最低要求;⑤风险要素:期限、违约总敞口头寸、给定违约概率中的损失率以及违约概率等。

2.传统信用风险度量。传统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信用评级、信用评分方法(ZETA模型、Z模型)、贷款风险度测算以及专家评定制度(5P、5W、6C原则)。传统方法十分简便,方便操作,但是存在相关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将会计账面价值作为基础的时候,无法将企业实情全面的反映出来,而且动态性比较差;主要依赖于定性分析,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而且效率也比较低。

3.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贷款直接转让、银团贷款、授信限额、信用衍生、贷款证券化工具。

4.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界十分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主要包括沃特曼死亡率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JP摩根的信用矩阵以及KMV模型等。其中,JP摩根的信用矩阵与KMV模型最具代表性。

(二)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又可以将其称为价格风险,主要是指可交易资产的价值或者被用于资产出现的变化而造成的损失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

1.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外汇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外汇期权、货币互换、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敞口限额等;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基于VaR的管理等。

2.实诚风险度量。汇率风险度量,主要包括时间、外币以及本币等多个要素,可以姜切划分为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以及会计风险。利率风险度量,主要包括全值法、凸性分析、持续期、Var方法以及敏感性缺口分析等。综合风险度量,主要包括情景分析法、VaR方法、压力测试法以及风险状况图。

(三)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实质上就是由于内控控制不完善、外部事件、制度失效以及人为错误等一系列事项造成直接损失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银行内部中可以控制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主要包括商誉与法律风险、欺诈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以及控制风险。

1.操作风险管理。保险是银行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主要包括与操作风险种类相匹配的保险、再保险与保单合格标准以及合同对方风险与保障范围。

2.操作风险度量。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极值理论方法、损失分布法以及基本指标法。

3.资本准备金与保险的代替计量。内部衡量法、极值理论方法、损失分布法以及基本指标法等主要计算方法为限额法与保费法。

(四)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客户评级与债项评价都是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基础部分,根据客户评级与债项评价与贷款逾期损失率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对10级以上的评级矩阵表进行构建,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如表1所示,债项评价、客户评级与贷款风险分类之间的关系。

表1 评级矩阵表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金融领域中频繁出现银行内部人员与外界人员联合进行金融诈骗、挪用银行资金以及盗取客户资金等一系列重大刑事案件,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正常运行,造成银行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银行业的商业信誉与社会形象;同时,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风险管理方面,应当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通过对风险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银行业务的操作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环境,为银行业务提供高效、有序以及安全的运营保障,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荟,程慧容,向存忠.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J].现代商业,2011(32).

[2]张晓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李永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贾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防范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5]聂琳.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李思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7]吴琳.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刘新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1.

[9]徐建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3.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5

大庆油田采油一厂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 通过对井下作业发生管柱上顶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造成管柱上顶的主要因素为地层压力高和受力面积大。整理导致管柱上顶情况的类型井,找出了封隔器不解封、泄压通道堵等影响管柱上顶的客观因素。提出根据指重表读数和井口溢流量变化来判断管柱上顶情况的方法,为如何判断发生管柱上顶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针对引发管柱上顶情况主要因素,提出了降低地层压力、磨封隔器胶筒、压井平衡地层压力等多种治理管柱上顶情况的有效方法,为减少发生管柱上顶情况造成的危害提供了有利治理措施。

关键词 井下作业;管柱上顶;治理措施

0 引言

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出现管柱上顶情况,导致施工周期延长的同时,极易造成井喷污染、危害人身安全、损坏生产设备等事故。目前,在治理管柱上顶方面,主要采取中止施工,上带压作业设备的方法进行治理,存在治理费用大、待修时间长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在不增加工艺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管柱上顶情况治理,减少井喷事故及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形成管柱上顶的原因

1.1 形成管柱上顶的理论原因根据压强公式:P=F/S,可转换为:上顶力F=(地层压力-液柱压力)P伊受力面积S;从上顶力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上顶力的大小与管柱所在深度地层剩余压力和管柱最大受力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即地层压力越大,上顶力越大;下井工具直径越大,上顶力也越大。

1.2 形成管柱上顶的管柱结构分析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实现分层注水、分层采油的目的,采用了多种类型封隔器及多种工艺措施;同时,为提高开采速度,也采用了较多大直径螺杆泵、电泵、抽油泵等多种生产管柱。这些工艺的实施,也埋下了一定的管柱上顶隐患。如水井分层注水管柱、丢手封堵的打捞管柱、带有大直径下井工具的采油管柱。

2 发生管柱上顶情况的判断

2.1 从指重表读数判断井下管柱是否存在上顶情况,对于没有摩擦力影响的井,能够从指重表读数上直接反映出来,当指重表读数小于井内管柱理论重量时,说明管柱承受了一定上顶力,上顶力的大小=井内管柱理论重量-指重表读数显示负荷。对于封隔器胶筒不收缩和结蜡井会存在摩擦力的干扰,这类井会造成管柱上顶发生初期不易被发现,因此需要计算管柱摩擦力。

根据井下管柱受力情况分析,上提管柱时,上顶力+大钩上提负荷=井下管柱理论重量+管柱摩擦力;下放管柱时,上顶力+大钩下放负荷+管柱摩擦力=井下管柱理论重量,合并公式可得出:管柱摩擦力=(大钩上提负荷-大钩下放负荷)/2;将得出的摩擦力数值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管柱受到的上顶力大小。

2.2 从井口溢流情况判断造成管柱上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层压力大,起管柱过程中,如果井口有溢流,说明地层压力被释放,减小了管柱上顶风险;井口无溢流,可能存在油套管堵塞的情况,发生管柱上顶的机率就会增加,地层压力低的井除外。对于起管柱过程中,溢流量突然减少或消失,更是发生管柱上顶的前兆,溢流消失说明泄压通道封闭了,地层在不断的积聚能量。

3 发生管柱上顶后的治理措施

3.1 降低地层压力

3.1.1 放压。通过油套管放压,能够快速降低本井的地层压力。采出井可采用放压进回油干线的办法,注入井可采用罐车、池子放压的办法快速降压。

3.1.2 热洗清蜡,打开泄压通道。对于关、停时间较长的油井,油套管结蜡情况通常较为严重,死蜡造成油套管堵塞,导致泄压通道封闭,无法进行放压。这样的井进行治理时,要采用热洗车洗井清蜡。如果洗井不通,可在油管内下小直径油管进行热洗,将油套环型空间死蜡融化后,再使用热洗车,从套管反洗井清蜡。

3.1.3 关闭同层注入井。在地层渗透性好的情况下,注入井和采出井就像一个连通器,注入井不断的注入能量,再被采出井开采出地面,如果同层注入井不关闭,就会给同层位的其它采出井和注入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压力,导致地层压力下降缓慢。在关闭同层注入井后,要定期监测上顶井压力,如果压力不降,说明上顶井周边存在窜通注入井,也要及时进行关闭。

3.2 磨封隔器胶筒井下管柱中含有封隔器,封隔器胶筒不收缩,就会成为造成管柱上顶的重要因素,不收缩的胶筒一是增加了管柱的受力面积,二是导致地层压力无法外泄,憋升了地层压力。3.2.1 提放管柱磨胶筒。在管柱上顶初期,上顶力通常小于管柱重量-胶筒摩擦力,可通过上提下放反复活动管柱的方法,磨封隔器胶筒,因封隔器胶筒紧贴套管内壁,长时间摩擦会使胶筒损坏。最好将胶筒置于套管接箍或油层部位,这样会提高摩擦效率,节省施工时间。

3.2.2 套管打压磨胶筒。在管柱上顶后期,上顶力大于管柱重量,无法通过下放管柱的方法,摩擦封隔器胶筒,可采用泵车或水井来水从套管打压,提高胶筒上部液柱压力,使管柱下行,达到磨封隔器胶筒的目的。

3.3 压井平衡提高液柱压力对于带有支撑卡瓦的封隔器管柱,很难采用上提下放管柱磨封隔器胶筒和套管打压加深管柱磨封隔器胶筒的方法。这类上顶井治理,要首先采用热水洗井和注热水进地层,将井筒内结蜡清理干净后,再使用泥浆进行压井,提高液柱压力,使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相平衡,达到不顶不漏的目的。如果封隔器距离井口较近,可将泥浆挤入封隔器胶筒下部,射孔井段上部。

3.4 上顶管柱控制在管柱发生上顶情况发生后,要及时进行管柱控制,防止上顶情况恶化。及时关闭半封井器,防止发生井喷事故;安装安全卡瓦,防止油管继续上顶;也可在油管内下加重杆,增加管柱重量,帮助管柱下行。

3.5 使用带压作业设备在上述方法治理无效的情况下,可暂时停修,待地层压力下降后再进行施工;也可中止施工,协调带压作业设备进行及时治理。

4 结论

管柱上顶情况的发生,对于施工人员及井口附近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同时容易产生井喷失控和环境污染。通过对管柱上顶井的研究和分析,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够掌握管柱上顶情况发生的原因及判断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从而减少管柱上顶情况所带来的隐患。

商业技术管理范文6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528.52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商品混凝土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己经进入成熟期,从一二线城市广泛进入到国内三四线城市。由于商混行业鱼龙混杂,往往给人带来技术简单、管理松散、污染较重、进入门槛较低的负面印象,影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商混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改变传统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模式,从创新中找到突破口,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硬实力的象征,具有不易模仿、不可复制的特点,商混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具备技术优势,逐渐向高科技企业转化。

1、工艺创新

传统的商品混凝土行业是作为独立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进行生产的,工艺己经固化。随着大型水泥企业介入混凝土行业,有可能实现水泥和混凝土两种产品的对接,将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整合,减少商品混凝土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混凝土行业的“粉磨与搅拌一体化”工艺就是工艺创新的代表,现在己经开始试点。未来商品混凝土的工艺创新还要结合混凝土产品的需要

加以展开,以生产出更多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配合比创新

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而言,配合比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点内容。一个良好的配合比,既可以满足产品性能的需要,又有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是基于四组分原材料做出的,随着现代混凝土中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广泛高效利用,需要对多组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不能拘泥于现行规范。当前,需要重点研究高性能外加剂的使用及粉煤灰与矿粉双掺协同效应的发挥对混凝土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优化配合比,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

配合比设计创新还来自于使用新型的混凝土原材料。在混凝土原材料来源中,砂、石是占比最大的组分,其性能和成本对混凝土影响较大。再生骨料的使用,将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概念进行颠覆,原本视作废料的建筑垃圾,可以转变为生产混凝土的原材料,替代砂和碎石,这样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产品创新

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来说,除了生产普通混凝土以外,还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一是打造以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和耐久性为目的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主要是满足未来建筑工程生产的需要,主要向低碳、自密实的方向发展。随着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混凝土既要具备很高的强度,还要有很好的耐久性,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很好的工作性能,便于满足在特殊环境下的施工需要。

随着低碳概念深入人心,商混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未来可以通过碳足迹的测定来控制碳排放量,逐渐生产更多的低碳混凝土产品。二是打造特殊用途的特种混凝土。通过透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等新产品的开发来拓宽商品混凝土的使用领域,满足用户需求。

2012年全国各地由于大暴雨造成的地面水流不畅,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透水混凝土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透水混凝土在国内大城市已开始进行试点,在未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让产品有更大发挥空间。保温混凝土拓展了混凝土作为建材的功能。据悉,拉法基研究开发出了能够降低建筑物能量损失的新一代ThermediaTM保温混凝土产品,该产品是法国市场上首款同类产品,能够降低35%由于热桥而导致的能量损失,并且还研究出保温隔音等系列配套产品。

此外,混凝土由于可塑性强、抗腐蚀能力强,逐渐向装饰材料或装饰构件转化。在国际上,随着超薄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混凝土家具等新产品也应运而生,较之传统的木质家具,混凝土家具具有耐久性强、造型独特等优点,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建站技术创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混凝土搅拌站站点将从固定站向移动站、半封闭站向全封闭站的方向进行创新。这样可以实现搅拌站的灵活搬迁,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对于传统的商品混凝土站点而言,都是通过电能实现驱动的,但未来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可以采用新能源进行驱动,尤其是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可以采用风能、太阳能实现驱动。在国外,德国马格德堡地区己经建立了运用风能的搅拌站,每年生产混凝土12万方。当然,用新能源作为混凝土搅拌站动力要考虑到成本问题,只有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能耗费用和普通搅拌站基本相当,才能付诸实施。

二、管理创新

商混企业在管理方面只有执行新的发展模式,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转型,才能具备软实力,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

1、管控模式创新

随着商品混凝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商品混凝土企业将逐渐向多站点的集团型企业方式发展,这就必须实现管控模式创新。随着集团化企业商品混凝土网点的完善,以后,在一个大城市里,单个企业可能会布置多家商品混凝土网点,这些网点将会像超市一样,为商品混凝土供应提供便捷的服务条件;管理上也会形成总站和分站的管理模式,质量管控、原材料供应、物流调配等主要的职能在总站完成,而代工生产在分站完成,一改目前多站点商混企业职能设置重叠,小而全的情况,以提高管控能力。对于在多个城市布局的集团化企业,则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推行总部专家型管理服务来进行远程管理和运营保障。

2、生产模式创新

传统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对客户的响应度不高,生产计划和需求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商品混凝土属于时效性产品,容易造成较高的废品率。为了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必须创新原有生产模式,逐渐向JIT(准时化生产)和零库存方向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

准时化生产和零库存关键是做好生产运营计划,这就需要针对客户有完善的订单管理模式,生产计划能准确到日计划,并及时根据用户不同的混凝土需求做好相应预案,尽可能满足实际需要。

3、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商混行业步入买方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良好的客户服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有必要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通过对客户前期参与施工方案设计、中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后期对投诉妥善处理的全过程跟踪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做到让顾客对产品放心,对服务满意。未来商混行业,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型行业就转化成服务型行业,产品品牌也转化为服务品牌。

4、融资模式创新

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混凝土行业的现金流比较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行融资模式创新,扩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和水泥、房地产等上下游行业进行联合经营或授信,还可通过债转股等方式把原先的三角债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关系,尽可能降低混凝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资金风险,缓解资金压力。二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目前国内以商品混凝土经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只有西部建设和海南瑞泽两家,和目前庞大的商混公司数量不匹配。商混企业在管理规范化后,可以步入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来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制定的一系列实用的条款。用于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针对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风险也大,企业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评审制度,成立合同评审小组,由专业的法律人员、经营负责人、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组成。在合同签订前,评审小组应对其进行严格、细致的评审,条款进行分析研究,确保合同的可操作性强,这样可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另外生产管理上应将管理人员纳入绩效考核中来,其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协调能力直接与工资挂钩,从而有效地促进工作积极性;在质量管理上,每月做好综合考评,原材料进站合格率,商品混凝土出厂强度的富余系数,通过数据、图表进行说明,分析原因、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设备方面,对分管设备小组人员进行设备利用率的考核,提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使设备利用率得以提高。应收款方面,与业务员的业务费挂钩,对超出合同期限的进行按银行的基准利率进行扣除业务费,这样可以督促业务员对应收款催讨力度。

三、给商混行业的服务几点建议

1、认真履行协调职能

中心成立以来,认真履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职能,积极向政府及主管部门反映行业和生产企业的各种问题,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和省市混凝土行业的各项政策,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和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针对一段时间许多单位和个人想建搅拌站的情况,中心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向政府和主管部门进行反映、提供信息,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有效遏制了搅拌站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防止了产能严重过剩现象的出现。为配合市政府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服务中心要求各生产企业对所有运行的搅拌车进行清洗,同时为所有搅拌车出料口装上卫生袋,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卫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2、加强行业管理

作为商品混凝土服务机构,服务中心承担了董事会赋予的对中心城区商品混凝土市场调配的职责。为此,服务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分好蛋糕”,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结合各企业生产方量,按照就近节能的原则,认真搞好市场调配工作,确保公平合理,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心加强了内部管理,根据市场情况,及时组织召开董事会、销售、财务等会议,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及时分析和解决行业内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行业内达到共识。中心还及时做好传达的工作,主动调解企业纠纷,及时化解矛盾,保证行业内部的稳定和发展,真正起到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商混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商混行业,立足于21世纪复杂的建筑环境。希望我们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创兴,能为我们的商混行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