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1

【关键词】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专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11BZ52)、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0146)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要求,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新形势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及实践问题将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研究的课题。[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整个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许多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现工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时代。[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然而,我国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却不相适应,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不相适应。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适度超前;从质量上讲,不但知识结构,而且能力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结构上讲,切实解决近年来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映出来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现场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学科专业间不均衡(石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校(石油高校与其他院校)间差距等结构性矛盾。

其次,应当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还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能优化配置,办学水平较低,办学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其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其研究对象是探究专门技术(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规律。广义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并不面向特定行业;狭义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则主要面向建设行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定义的工程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情况而言,主要是建设工程管理,是一种狭义的工程管理。[4]

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翻译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学院(Engineering)、设计与环境学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学院。[5]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2

[关键词]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地方多可科性大学是由多个主干学科及其分支构成的学科群,是一种介于单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一种中间状态。地方多科性大学主要由地方管理、地方财政拨款,主要立足于本地生源;学科门类多样,一般以3-5个主干学科为主,围绕主干学科形成两个以上的学科群,并且各个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普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于地方多科性大学来说,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对专业设置的时候会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热点,从而着重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繁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的热点,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开始猛增。但是,我国现有的物流教育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也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这种形势下,各地的地方多科性大学纷纷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1.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

地方多科性大学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对于物流管理来说,实践性很强,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是没有办法适应物流相关的实际工作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多科性大学大多使用的是传统的教材,这些教材偏理论,虽然有一些实例介绍,实际应用偏少。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管理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物流理念,就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3)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地方多科性大学在物流管理教学方面,主要偏理论,物流实践大多依赖物流管理教学仿真软件,模拟的真实性有限。很多物流器械、操作流程都是通过软件操作完成,没有接触到实物,缺少真实的感性认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不强。

(4)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地方多科性大学“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偏理论的课程设置,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对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结合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物流人才的发展方向。基于已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资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适应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与专业课程,突出实习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既与市场匹配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2)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多媒体加入物流企业视频、物流器械视频等元素,将物流的相关知识更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其次,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辩论,就物流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再次,案例教学,分析行业内的标杆物流企业,根据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多科性大学应该积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模拟物流业务流程,熟悉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业务环节。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要求,进行校外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地方多科性大学的物流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实践环节缺乏,培养人才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为此地方多科性大学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芳,朱伟.改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8期,2014.3

[2]丁秋雷.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

作者简介

胡娟(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余凌(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技术经济。

杨瑶(198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畜牧兽医 人才培养 管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63 文献标识码:A

畜牧兽医业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行业,并且迅速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基层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却参差不齐,很多人才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他们不仅要面对逐渐发展进步行业内部的专业素质要求,还要满足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还应该面临就业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面对当前人才培养困境,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自身经验,并总结提出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对策,推进畜牧兽医业的稳定发展。

1我国畜牧兽医人才现状及培养紧迫性

1.1人才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畜牧兽医业发展方向的科研工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效果一直很不理想,我国科研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在基层畜牧兽医业,很多从业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养,其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达到专业化标准。许多“优质、高效、高产”的畜产品培育技术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学习和付出实践行动。

1.2队伍建设水平低

由于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很多时候地方投入不够,在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资金不足现象。很多专业人才在参加工作之后,便开始消极怠工,工作慵懒,不思进取的现象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因为兴趣爱好,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整体专业操作能力比较低。这些都是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2我国畜牧兽医人才管理的不足

我国畜牧兽医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透过问题看本质,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畜牧兽医业的人才投入到实践中之后,由于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投入实践工作之后,对于个人发展方面和专业深造方面的管理非常有限。整个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2.2人才激励管理制度匮乏

由于人才在工作中不受到重视,长期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工作表现突出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激励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情绪下降,严重降低工作效率。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畜牧兽医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人才培养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寻求发展。

3我国畜牧兽医人才管理新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强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今天,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势在必行,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业来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畜牧业,把传统畜牧业转变为现代畜牧业。要把畜牧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上,使畜牧业生产得到高度发展,充分合理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大幅度地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畜禽产品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建立一个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生产系统和良好的生态系统。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畜牧兽医业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才的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参加工作之后,也应该继续坚持学习,应该加强学生对带有普遍性、基础性的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学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个人的工作品质和品德。还需要适当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培训时,能抓住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专业口径。例如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时,还可以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就能快速地使用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3.2注重锻炼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畜牧兽医业的专业人才应该能掌握“望闻问切”等基础的实践操作方法,能通过表面观察初步判断畜牧疾病病症。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到实地进行观察,直接观察小猪、牛羊等品种或病态,让学生自己描述病态特征,然后进行实诊。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分析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和实用的专业人才。最后,建设各种人才奖励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管理,全面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兽医业已经取得稳步的发展,畜牧产品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畜牧兽医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畜牧兽医业产值已经占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值的30%.由此可见,发展畜牧兽医业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针对问题提出了在实践中应该加强人才的全面培养和注重实践能力锻炼等措施,虽然当前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相信最终通过不断的创新,必定能在实践中取得非常理想和满意的效果。从人才培养上改善整体的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水平,进而减轻管理难度,全面提升管理质量。为我国畜牧兽医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许振华,聂纪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面向区域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2.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4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班长职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22-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上充满了多元化的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也受到这些潮流的引导,这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也对高校的管理机制提出了更复杂的命题。作为班级的带领者,班长的职能需要与时俱进,围绕“思想文明,学业进步,和谐奋进,管理民主”的思想,以科学的方针领导班级,以多元化的方式管理班级,以人性化的方法建设班级。

1 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

第一,班长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很多人都认为,当上了班长就是在班级里“当官”,就要优于他人一等,并没有在思想观念上从“当官”的角度转变为班级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就更谈不上“先班级之忧而忧,后班级之乐而乐”的思想素质了。比如,班级在搞卫生的时候,个别班长从不亲自参与,而是以指挥者和监督者的身份自居,这样不仅在同学和班长之间立起了一道墙,更是偷懒和利用职务便利的典型。

第二,班级制度滞后于班级管理实践。班级制度的不健全,不公平,无效率是班级出现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班级事务在师生沟通,同学关系,班级荣誉,班级管理等方面都遇到了制度,致使同学的声音老师听不见,班级的力量凝聚不起来,班级荣誉无人问津,从而使班级管理松散,部分同学游离在老师视线的边缘,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这部分同学又以贫困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为主。班级管理不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又是现有班级制度的另一突出问题,班委会决策机制不健全,甚至出现班长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同学的荣誉和机会得不到保障,个人荣誉往往归班长所有;组织机制得不到协调,班委分工不明确,班委的许多日常工作往往被班长“代劳”完成,以致班长不做班长应做的事,班委起不到班委应发挥的作用,更说不上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去宏观规划班级的发展;监督机制不力,班长权利无人监督,同学行为无人监管,班级工作停留在“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致使班级成员毫不在意班级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班长管理重心偏离和管理能力的不足。班长管理重心不在班级学风建设而在组织文体活动,致使班级学风无人规划管理、班级学风欠佳。班长管理能力不强,又导致班级无法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学校也难以摸清班级成员的思想状态。部分班长在管理班级时往往不注重管理中的人本思想,没有树立服务理念,而是直接使用同学和老师赋予的权利,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最终造成班级管理人员之间出现发展目标不一致,无法优化班级资源,和同学关系紧张,班级建设不能朝学校管理预设的方向发展的现象。

第四,班长自身定位不准确。班长任职期间常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作老师的“勤务兵”,还是作同学的“服务员”?部分班长任职期间不是去深入了解同学的思想,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而是去围着老师转,以换取老师的好评和个人的荣誉。这种以牺牲班级利益换取个人荣誉的定位,实际上已经损害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的信任感。如此以来,全班同学包括班委成员,对班长的信任度日益下降,班长的威信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对班长的抵触情绪。这样的班级注定是人心涣散,校纪班规得不到应有的贯彻执行,更谈不上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了

2 推动班长职能建设的具体对策

通过分析班级管理困难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和班长思想观念落后,班级制度机制不健全,班长综合素质较差,班长个人定位出现偏差等息息相关。班长职能建设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一个学风良好,管理科学,师生和谐的班级,其学生必定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良好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推动班级建设,协调班级管理,实现师生沟通无障碍,同学相处和谐的进程中,班长职能建设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创新的考证与探索,多管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提高班长管理能力,以实现学校管理预设目标。

首先,要的是转变班长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一名为班级服务的典型,成为一名科学管理班级的模范。这就要求班级在选拔班委时做到能力优先,兼顾品德;在班长任职期间,更要重视班级管理者的淘汰制度和责任相关制度,倡导服务同学的理念,增强班级荣誉感的意识,使班长时时为班级着想,比如: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和党委领导采取“与班长谈心”的形式,增强班长的责任意识,使班长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班长的信心,使其为班级服务时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班长卸任的时候要落实班长的服务能力量化,使他明白在其任职期间有何功绩,也使下一任班长有学习的经验或汲取的教训。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班长不能成为老师的“传声筒”,而要站在一个班级管理者的高度,统筹班级的管理,协调班委的分工,落实并激励班委的服务管理行为。

其次,要加强班级制度的管理。班长要深入了解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向老师反映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落实班委中群策群力的决策机制,不能出现“班长说了算”的现象。作为以学习和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班长更应该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充分为同学分忧,使同学成绩提高,并适度减缓同学的就业压力情绪。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领导有针对地提出了学生间的帮扶和拓展提高机制:大一、大二时同学之间互助,成绩优秀的同学点对点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以提高同学的公共基础成绩;到了大三,在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相关的班级论坛(如经济学专业就可以建立班级经济学论坛),以提升同学的专业素质,拓宽同学的思维方式。这些方法的实施,使班级得以和谐发展、班级组织形成协调机制,而班长作为班级组织协调的领导者,更应该重视这一机制的建立,不能仅仅只是组织几次班会或几次活动,而要更加深入地去探讨、组织、实践、协调发展专业相关的高层次,高文化的活动。比如大四求职时可以请相关的老师或专家为同学进行就业指导,让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分享求职成功的经验,尤其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就业困难的同学身上,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成功率。但是,在组织协调班级工作的时候,班长应该是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和管理者,需要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去宏观协调班级的发展,科学的进行班委的分工,不能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比如在处理就业问题的时候,搜集就业信息,宣传就业知识的任务就应该由学习委员完成,而班长需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同学的就业意向和实际困难,实时地向老师反应班级的就业趋势和具体求职经历,并及时调整班级整体的就业规划,以更实际的方式实现班级预设的就业目标。最后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班长监督班委,班委监督同学,同学监督班长的机制。

第三,是要突出人本管理。班长的职能建设要更加注重协调统一班级成员的生活学习目标,使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班长的职能建设要更加注重以激励的方式促进班级的发展,权力的实践也是以统筹班级的发展和集体的利益为基础,以期班级的生活、学习环境达到和谐奋进的时代要求;班长职能的建设还要注重站在统筹发展的高度建立班级管理人本化,合理分工的运行模式,使每一位班委和同学以具体的行为自觉为班级和自己争取荣誉。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5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管理科学的就业趋势范文6

关键词: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劳动经济学;管理决策学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26―05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建立在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认知神经科学飞速迅猛地发展,同时,它又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使得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来介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基础――神经科学(主要是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本文的框架大致如下:第一节介绍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第二节介绍认知神经科学在劳动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信任经济学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第三节介绍神经决策管理学及其研究基础;第四节介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未来研究的趋势;第五节是本文的小结。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科渗透

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而认知神经科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对脑神经系统的智能活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和计算模拟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

大量研究表明一种功能常需要脑的多种结构参与,同时脑的一个结构单位可以参与多种功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以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第一、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大脑结构的多层次性导致了其功能的多层次性;第二、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基础,但结构与功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很多,如神经磁场学与磁源成像、光学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神经图象分析、事件相关电位(ERP)等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fMRI和ERP。fMRI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包括:感觉和运动皮层的fMRI研究、听觉及语言加工的fMRI研究、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fMRI研究等等。

认知神经科学虽然刚刚诞生,但它的发展十分迅速。如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等都积极对认知神经科学进行研究,对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像在德国,1997年投资5000万马克兴建的猴实验室内同时具有专门的fMRI和一百多套脑细胞电活动记录的仪器,这说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认知神经科学要取得进步,就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手段,利用更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二、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对经济学科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在传统经济学中,人类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序数效用论和显示性偏好理论解释人们对效用的排序问题;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其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常常受到质疑。如今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活动的测量已经日益可能,从而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神经经济学研究,可以了解到传统经济学不能精确解释的问题,神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很广,比较典型的有在劳动经济学、金融学,信任研究等方面。

(一)在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和劳动力市场的应用

劳动供给是劳动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劳动供给中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描述的是在既定的时间资源下,劳动者如何对自己的劳动供给时间和闲暇进行分配,以达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在劳动供给中涉及到许多人的行为和选择,因此也可以通过神经科学对人的劳动供给行为下的神经基础进行研究。Conver和Shizgal曾利用劳动供给理论模型解释对大脑进行电流刺激所产生的报酬的价值。通过设计,使得老鼠只有在呈指数分布的间隔结束时处在按住控制杆的状态,才能获得电流刺激,这样老鼠为了获得每个报酬,必须放弃实验者控制的闲暇时间。老鼠劳动和闲暇的预算线是线性的,从而得出老鼠的劳动供给的分配决定。Conver和Shizgal的研究为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时间的决策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利证明。同时它也对这个理论提供了不少补充,如在劳动供给和闲暇之间的时间分配不仅取决于工资率的变化,还受到闲暇机会的影响。在增加闲暇时的活动种类后,对劳动报酬和闲暇的时间分配就面临更多选择。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对延期贴现、替代率的估计以及行为分配方程等进行了探讨。

运用神经科学对劳动市场上的歧视进行研究,发现歧视是自主性的。神经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歧视不是一种喜好或统计上的捷径,而被假定为一种神经联系,神经经济学对劳动力歧视的研究表明歧视的产生受到人们无意识感情的影响,是人们情感对劳动力市场有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在金融风险偏好方面的应用

神经经济学能够为金融学提供神经学的理论基础,把人们的金融决策行为用神经学的观点加以分析运用,从而以更科学的方法对待和处理金融决策问题。在对金融决策过程的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大脑的前额叶系统与金融决策有密切关系。

人们还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研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了解证券市场信息以及投资者本身的情感状态如何驱动他们做出投资决策,我们也可以由此设计出更加人性化、更具赢利性的市场投资模型。神经经济学能够对预期到的事件所引起的价格异常变化进行研究。投资者的事件预期会刺激神经系统以一种可以预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投资者预期的自我实现使得股票价格呈现“山型”的变化图形,被称为FRLD。我们还可以利用形成的“山型”的价格变化图形,设计出一种投资策略BHS,它包括两种方法:(1)在可预知的利好事件出现之前购买证券并在该预知事件发生时将他们抛售出去;(2)在可预知的利好事件发生前不进行任何操作,等到发生利好事件就立即卖空。

(三)在人际信任研究方面的应用

信任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感情,它与人类的经济行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Zak和Fakhar研究发现,信任是经济学家预测贫困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贫穷的国家通常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当信任度很低的时候,很少会有新的投资,就业率也不会得到提高。最近的神经经济学实验证明从陌生人那里得到的一个有意的信任信号与大脑释放的催产素相联系。Spinella等在一个单独的实验中发现从外部控制催产素的水平会大大提高研究对象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这些实验都表明催产素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

神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神经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够应用于经济学的众多领域。虽然目前神经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还没有建立,但是随着人们对神经经济学重视程度的越渐高涨,这一困境会得到改善。

三、神经科学对管理决策学的研究渗透

就像经济学一样,管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决定行为的神经活动规律的研究。国际上虽然尚未出现神经管理学的术语,但毫无疑问,神经管理学已经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从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渗透来看,神经科学在决策学、营销学、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推动了相关学科对微观机理的深入探究。目前对神经管理学关注较多的是在神经决策学的认知基础和微观机制方面的应用。

决策科学是管理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认知神经科学与决策科学的结合必将带来神经决策学。神经决策科学主要包括:决策所涉及行为人的风险偏好和价值观的脑神经基础;动态决策的脑神经系统工作模式;与决策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适应的决策模型研究;决策时动态博弈过程(包括演化博弈过程)的神经机制和模式。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于我们了解人们如何做出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各种决策带来的风险或收益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一个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决策。早期对大脑报酬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立运算方程以及其神经化学机制基础,而最近的研究认识到区分报酬的强度和概率的重要性并且分别测试了他们各自对报酬相关的大脑活动的影响。从对多巴胺神经元以及前额脑区底部、纹状体和后扣带回神经元的记录显示神经反应与报酬强度有关。更进一步地,研究结果揭示价值被编码成刺激性的输入整体记录在报酬相关的大脑区域。大量的报酬神经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正效用上,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评价负效用的补充机制也是存在的。如有证据证明前扣带皮层(ACC)对于很多负效用的信号都有反应。关于神经基础的概率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充分,但是最近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内侧额叶皮层的活动与获得金钱报酬的可能性呈逆向关系。

在神经决策学研究中,很突出的一项就是对药物成瘾性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人在明知道某项决策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后果时,仍然会作出这项决定,更有甚者在这种不好的结果出现后,还有人会重复这种决策。这种行为类似于药物成瘾。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都对此展开了研究。Bickel等假设两个神经系统――冲动神经系统和执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竞争的互动可能会导致与药物依赖相符的行为。冲动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作出心理的反应以及对感情进行解码都是非常必要的。执行神经系统包括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通常被认为与目标的确定、结果的预期和社会控制等有关。冲动神经系统和执行神经系统可以解释成瘾:活动过度的冲动神经系统可能会减弱执行神经系统的相对影响,而当冲动神经系统战胜执行神经系统时,药物依赖就会出现,并随之人们会注重当前的结果。两个竞争脑区域的假说使我们意识到要治疗成瘾应该尽量减少冲动神经系统的活动并且增加执行神经系统的活动。目前的治疗方法大多只在其中一个脑区操作。比如意外事件管理通过对冲动脑区域的运作可能会减少成瘾,而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执行脑区域的加强可能获得成功。而同时对这两个脑区域进行操作很可能产生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神经管理学以人的行为的神经学研究为核心,强调具体情景,强调个体差异,强调操作层面上行为规律,研究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被管理对象的演变规律以及达到预期最优的管理方法。神经管理学与神经经济学一样,都以认知神经科学作为解释的微观基础,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神经经济学主要说明基本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而神经管理学是说明管理行为的微观证据。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将对经济管理科学产生重要影响,在神经元层面上进行研究,将给神经科学带来不断地创新,也能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科学,使人们更加了解人类行为的神经学原因,为人们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证帮助。

四、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未来的研究趋势

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发展历史都不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趋势表现在:

(1)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目前,神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包括偏好、金融风险、信任等方面,今后神经经济学的研究将涉及经济行为的更多领域,如博弈、购买行为、利他主义等等。神经管理学的研究现今主要集中在神经决策学和神经营销学上,但今后神经人才管理学、神经创新创业管理学、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等新的研究内容也将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2)研究成果将更加实用。目前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一般只是对人们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的研究,但对利用这些原理来预测和指导人们行为则缺乏足够了解,这也受到了不少神经经济学反对者的批评。将来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将会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使其研究成果对于人们经济行为有着良好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3)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所引发的道德问题的研究也将受到关注。利用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去控制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这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比如企业利用神经营销学去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真正利益等。因此在未来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研究所引发的道德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