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24-02
中等职业的护理教育即指培养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出发,将临床实操与课本教学相联系,改变应用性课程教学不足等问题,增加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操作经验,提高在岗医师的教育能力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一、实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中职护理专业主要注重培养服务型护理专业人才。临床经验对于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推进作用。只有培养出专业性与针对性极强的人才,才能满足医院对医护人员的用人需求,而且也能改变现有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职护理教育的深化改革就是为医院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护理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为教学目标,筛选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内容,跟进现实医护形式的改变,注重医学现代化对护理教育观念和工作内容的影响,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医学科技。护理教育课程还应符合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趋势,加强医学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临床教学的课程改革。
二、在实操练习中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学
护理工作不仅涉及专业到位的医术,还要求医护人员拥有高尚的医德。其中,包括外在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病理本身和病者内心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卫生部于2007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护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就要求注重中职护理生的专业培训与道德教育,将护理教学结合实操护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集中发展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要求相联系的综合实践教学。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项目课程,加强临床实践经验。
1、按照专业的医理技术完成常规护理
以当地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在其中挑选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在资料中,注意实习医院的医护卫生条件。分别对这些案例中患有不同程度病情的同病患者,进行具体考量,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予以定时记录。病例的记录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病情的治疗措施等。具体做好以下几点护理工作,(1)重点保护交叉感染区的卫生条件;(2)处理好患者的个人卫生,注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科学护理;(3)合理安排病房内的床位及访病时间,控制病房内空气的通风度和新鲜感,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尤其要适宜达标;(4)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进食情况;(5)监护用药规范,对药物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记录观察;六是设置夜班查房任务,譬如发现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病情恶化,立刻通知主治医生或采取应急措施。
2、依据高尚的医德标准进行额外护理
护理期间要帮助患者消除悲观心理,对患者因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积极帮助那些因疾病而出现紧张与焦虑情绪的患者。每位医护人员都要耐心地说服患者按时进行检查、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指导。利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及温馨的服务行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医护人员在交接班时须对患者进行主动的问候,询问的内容包括睡眠和进餐的情况。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适时进行翻身等护理动作。对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要学会利用非语言交流形式。譬如护士人员必须带有微笑,关心可促使患者的情绪稳定,还能建立服务宗旨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建立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护理策略
以高血压和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日常护理为例。一是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在收集的2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多出现头晕眼花、心悸烦躁、手脚麻木、记忆力衰退等病症。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病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高级神经的失调所致。随着病情恶化,还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受损。为此应具有针对性地控制患者的休息规律及食物摄入,组织适当运动,按时吃药,时刻观察记录血压变化。尤其,护理期间要防止患者情绪化,保持稳定心态;二是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除了高血压患者,在问卷调查中也出现了低血压患者。这便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时常换,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不得让患者暴饮暴食,锻炼时应防止滑倒。
四、实操教学改革在培养临床护理人才方面的作用
1、实操教学更能培养护理人才
众所周知,护理专业实践性强,课程改革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具有医疗护理经验的医师更能全面地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临床中进行实操教学,不仅有助于中职学生迅速融入护理工作状态,更能实现对课本医疗护理知识的实践机会。理论联系实际,更帮助学生完成课本到实操性质的改变,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且可以上岗工作的人才,还能打破护理专业课的常规学科体系,综合体现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推进实操教学改革。
2、实操教学更能提高护理水平
由于实操教学是近距离接触患者,直接参与治疗。所以,对学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模式。它不仅使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根本转变,还能让学生接触到现代的医疗技术及医疗知识,这样的医疗知识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只有益处。实操教学课程的改革,利用在岗医师进行临床教学,改善护理专业教师的紧缺现状,且直接为医院补充护理人才提供了可能,优化了现有护理行业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3、实操教学更能满足护理需求
实操教学从护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现实病例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将护理与医疗有效的结合,对患者病理情况进行掌握。而且丰富的临床经验没有学科体系的束缚,促使学生根据临床需要及时改进教学,使护理教学贴近临床,满足医院对护生知识和技能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 牧,高桃园,褚春民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02.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2
《护理学基础》渗透职业防护优秀率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医院这样的工作环境,经常会暴露在各种职业危害之中。护士工作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美国医护人员中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导致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的人数达数百人。所以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非常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护理能力。本文针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
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
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
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
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卫生学校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技能。护理专业的知识学习,关键在于实践,实践可以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知识记忆,通过模拟训练活动,对护理专业案例进行分析以及规范操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技能。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所占的比例为54.0%,26.0%,P
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明显,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防护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对《护理学基础》教师的职业防护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防护意识,是提高职业防护教育质量的一种途径。还可以通过临床见习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亲身体会护士的工作,真正的实现职业防护知识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提高卫生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卫生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善,引进一些先进的、安全的医疗器材,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教学工具,通过针对护理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以后从事护理工作以后,对自己的护理行为、护理意识、护理习惯等进行约束,通过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将职业防护渗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静芬,黄秋杏.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60.
[2]郑凤莉.浅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08):879-880.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3
摘要: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加快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学校对培养护理科研意识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强。为此,提出学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学科的带头学科,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生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也从单一化、片面化更新扩展为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医学的发展给护理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护理模式开始由功能性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指患疾病寻求治疗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群;护理服务范围不仅是在医院,也深入到社区和家庭;随着护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护士具有高水平的护理技术、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高标准的护理道德;护士不但要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而且要与护理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需求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就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如下。
1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 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 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 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专护理专业;模块教学;教学模式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结合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以实现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涉外护理的特色,培养具有较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随着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医护人员和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缺护士20万名,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护理服务领域的国内外劳动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资格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目前我们在护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经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涉外护理教育课程改革。
1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1 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专业,护理教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变,护理模式也已从疾病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1]
1.2 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调整,以使其科学、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国际护理教育遵循的原则是保证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护理教育:其一,传授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知识;其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其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能。[2]其课程设置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性。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护理专业课程占82%,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为1∶1。护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占43%,临床见习和实习占57%。[3]而在美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为1∶3;②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护理课程将按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设置为诸如孕产期护理学、婴幼儿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人护理学、临终护理学等;③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
1.3 国外护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国外护理教育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评判性思维、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围绕这一重心,“以问题为中心”(PBL)、“以小组为单元”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获取答案。课堂上以学生讨论、讲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另外还采用角色训练、调查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教育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学生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提供咨询等实践活动,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4]
2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各开办有涉外护理专业的高校尚在摸索中前进,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①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5]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并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的问题;②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而最后1年在临床实习又脱离理论的指导;③人文课程欠缺;④护理师资短缺,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不高;⑤对专业英语(特别是护理英语)重视不够。双语教学,特别是护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
2.2 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涉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因此,涉外护理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涉外护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交际能力;应具备为国际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服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教育和咨询服务的能力;②涉外护理课程设置应达到最优化,应合理地设计各类学科的地位和比重。课时上应重点突出对涉外护理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课程系统化和整体化。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融合、发展的趋势;③课程设置的内容,应注意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比例,英语课程中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护理教学中适当充实社会、心理、人文等学科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判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④可考虑在专业学习中掌握专业英语。如教材选用,可尝试使用英汉双语教材或国外护理专业教材;教学形式,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尝试在涉外医院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机会;⑤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中国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教改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才能使涉外护理教育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泽楷.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5):9.
[2] 高书杰.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5.
[3] 孟瑞芹.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1~155.
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实践型学生培养;护理专业稿日期:
1实验室教学管理
实验室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当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校内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护理专业教学来说,会涉及较多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地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以老年护理专业为例,其中涵盖了无菌技术基本操作、铺床、导尿技术、鼻饲技术、氧气吸入技术等诸多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实验室教学可以为学生们进行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们借助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实验材料身临其境地体验老年人护理工作。目前,涵盖护理专业的医学高校都具备专业的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专业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对护理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分析,强化学生们的综合水平。高校实验室具备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可以契合专业教学工作的实践需求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开放的实践环境,以便强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当前实验室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室教学定位不够清晰,实验室开放度较低
从一些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实验室教学的定位不够清晰,以辅助理论知识为目标的实验室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虽然对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未能充分展现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不能及时与行业前沿相接轨,有些弱化实验室教学的目标定位。高校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一般是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实践也多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针对创新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践研究的机会有限。实验室基本上属于封闭的状态,只有在护理专业教师申请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此种模式会对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产生影响。
2.2实验室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结合目前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对于专业教学工作缺乏深入了解,主要体现在实验室教学案例有些陈旧,验证性实验占比相对较大,缺乏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不够。以老年护理专业为例,护理教学内容是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会不断更新,而实验室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有限,实验内容有些落后,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偏低。在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实验室教学的特点,无法全面反映出实验室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忽视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指导。
2.3实验室教学考核标准较为单一
实验室教学考核标准较为注重学生是否可以快速熟练地掌握技能,有些忽视了非技术层次的内容。针对老年护理专业考核来说,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们是否熟练掌握了实践规范,容易忽视病人的护理需求和感受,没有充分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未能从多角度层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实验室教学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若无法科学合理的对各项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就会影响实验室教学的高效率开展。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物品准备、实验排课、各类文件归档、报表统计、实验仪器登记等诸多内容。若实验室教学管理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日常上课,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随着社会对医护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护理专业近几年来也在不断扩招,对实验室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高校的生源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实验室教学条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实验设备未及时更新,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实验室教学的实际需求。
3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在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3.1建立健全实验室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实验室教学管理符合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有必要重新构架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在明确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制下确保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从实验室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教学管理、实验室教学评价机制等各个层面构建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借助完善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制最大化发挥出实验室教学的价值。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室教学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确保实验室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内容相契合。可以从多个角度制订出完善的实验室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引入创新化、科学化的实验室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室教学的热情。学校要重视实验室教学设备材料的更新,确保实验室教学材料设备与当前老年护理行业的设备材料相符合,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快速掌握各项护理工作内容。
3.2实现教学与临床的统一
在实验室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在现代护理模式不断优化的背景下,护理专业的知识内容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实验室教学是实践教学当中较为关键也是很基础的内容,实践教学作为与理论知识教学并重的内容,应该与理论知识教学相辅相成。在创新实验室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精心策划,认真研究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总结出护理教学创新性理论,并在实验室教学中进行合理应用,实现教学与临床的统一,确保实验室教学的课程设置能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积累临床经验和实践经验。同时,要重视实验室教学与临床见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能够强化自身的专业护理技能和实践技能。要定期对实验室的教学设备进行更新,最大程度还原实验室教学的真实性,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3重构实验室教学评价考核模式
在进行老年人护理时,不同老年人的病情和个体因素会存在一定差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具有核心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让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老年护理领域的人才需求,需要借助科学、完善、高效的实验室教学评价机制来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约束,让学生们在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自身不足进行弥补。为了强化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需改变传统的考评模式,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基础操作熟练度、老年护理技巧、护理人性化水平、护理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设置以“日常实验室实操态度评价+日常学习水平评价+期末考试评价”为核心的实验室教学评价考核模式,真正从学生的日常实践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职业道德等诸多层面进行考核评价,及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学生加以改正。此外,要针对学习能力和实操水平不太理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引导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间接带动起全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4明确实验室教学定位
实验室教学定位是把握实验室教学目标的关键,为了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应该严格把控实验室教学的目标,对传统实验室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更迭优化,强调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实现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互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性实践人才。
3.5提高对实验室的开放率
实验室教学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护理专业各个班级对于实验室教学的需求都比较高,为了实现资源设备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验室教学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做好实验室开放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可以全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开放,有需要的学生可以自主到实验室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有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来申请实验室训练,申请成功后,安排实验室值班人员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备,确保实验的质量。学校要制订出完善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对实验室教学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对旧设备进行更新,引入与护理行业发展相契合的先进设备仪器,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带动学生的实践热情。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