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微课是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不仅可有效地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拓展,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极大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网络渠道强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地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那么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都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诸多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微课逐渐走入了初中物理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轻松有趣、易于开发等教学特点,它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作用的表现如下:

一、利用微课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愉的情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压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想象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录制了一节视频《大气压》,用‘阿拉神灯’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认识抽象的大气压。利用这个微课软件作为本节课的情景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 1 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货;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生动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借助微课加强课前课后学习,及时巩固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对于积极性^差的学生,你让他们对着枯燥的课本主动预习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只有5 分钟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快速浏览一下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些了解,而教师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在下一节课中会碰到的疑点、难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物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 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了新知的巩固率。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下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课后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反复看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量变后,哪些量又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对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微课主要用来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以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微课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弱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收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又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借助微课,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理论上微课已经在物理的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实践的探索,微课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0-01

初中生带着美丽的梦想,跨入了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如何让他们的翅膀更坚实有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构想的首要任务。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教师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一、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3

关键词: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77-1

夯实基础知识历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各地高考愈发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能有效提取、整理及正确地表达图表、文字、数据等载体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指导他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和分析问题,解释生物学现象,以此促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夯实好概念、原理、规律三方面的基础知识,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关于概念

1.加深理解:以细胞周期为例,从教材概念中得知,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伤口愈合是皮肤生发层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高等动物的性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等。相反,高度分化的、衰老的、死亡的细胞因为不再分裂,因此一般无细胞周期,如人的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根尖成熟区等,其中成熟的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虽无细胞周期,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让其脱分化恢复其分裂能力。此外人体中还有一些暂不增殖的细胞,受某些刺激后可以增殖,如参与免疫调节的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并且细胞周期会变短。

2.迁移综合: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过程实际上为离体组织、器官、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可遗传变异,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一般没有基因重组。

3.联系实际:如了解种群特征,对生产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像通过人口普查,可以了解当前年龄组成,若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高,则可多建敬老院;若幼年个体比例高,则可多建幼儿园。再如了解当前人口性别比例情况,可以增设婚介所等。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有时也会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此外广义上的基因重组还包含DNA的拼接整合技术,如教材中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的实质就属于此种类型。

二、关于原理

1.加深理解:以单倍体育种为例,教材中指出:“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两年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体指明,第一年实际是获得含所需花粉粒基因的种子,第二年包含将该种子播种获得相关植株,并取花粉粒在实验室中经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的纯合植株,并人工筛选出所需类型。

2.迁移综合:现以培育能稳定遗传的ddTT植株为例,具体表述如下: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该技术主要运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实际运用了生物学科的三个原理,即基因重组、花粉粒的全能性和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往往要和杂交育种相配合使用。

3.联系实际:如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可快速培育矮秆抗病的小麦。

4.注意一些特殊性:如上述过程中因为该单倍体不育,不能结出种子,因此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其幼苗,再如有些单倍体不止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不一定都是二倍体纯合子,如Aa的单倍体经处理后却是四倍体杂合子。

三、关于规律

1.加深理解: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①孟德尔的假说中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而不是由基因控制的;②这里所说的遗传因子的载体是染色体,而不是线粒体、叶绿体;③其实质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进而表现出相对性状分离;④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间:起点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终点为F1(Dd)形成两种数目比为1∶1的配子,而非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受精作用过程。

2.迁移综合: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型为Dd的卵原细胞为什么能产生基因型为D和d且数目相等的两种卵细胞。

3.联系实际:如杂交育种中显性杂合子可连续多代自交,以提高纯合子比例。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教学做合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信息技术课堂,无论是讲授理论知识,还是演练操作,学生一直是课堂的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聊,学生只能模糊地听到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但真正让学生应用,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实际操作与课堂听来的理论无法联系,导致理论脱离实践,实践没有理论做依托,这样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说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由此看来,为了打造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教学做合一应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支点。

一、“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科学性和创造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打造,应该是让学生在自身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引导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求知识,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知识的快乐,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以“制作幻灯片”的教学为例。学生一直对电视、电影的制作非常好奇,这节课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教师可引用班内学生的照片,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照,制作成声像优美的演示文稿,课上作为惊喜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分析出幻灯片制作需要运用哪些知识,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声音是怎样插入的?如何连贯的放映幻灯片?如何才能使幻灯片中的动作动起来?刚开始学生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步步地跟学,心、眼、耳、手并用,讲练同时进行,学生很快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并且声音和动作都受学生自己操控,“做”使学生消除了内心压力,剩下的只有学习欲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二、“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成就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立足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饱满的情绪进行课堂学习。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整体美化”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教会学生设置页眉页脚,对word文档进行“艺术型”修改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多页文档美化的方法。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可只让他们掌握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即可,如若他们有兴趣,就让层次较高的学生引导他们。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手动、心记等各感官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文档的选择由学生自己定,要求难易要符合自己的水平,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操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学习能力偏差的学生,教师的指导要更具有目的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成就的同时,提高学生对word文档的操作技能,简单地修饰完善电子杂志,培养学生尽善尽美的做事风格。

三、“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为学生的“做”提供机会,让“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通过亲身的“做”学习并掌握新知。以七年级“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为例,教学初学生大多不理解“信息”这个词的本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熟知的成语,例如:大雁南飞,冰河解冻,前者带给我们的信息是冬天要到了,而后者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春天要来了。由此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人和事物的。信息技术的含义一目了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和重要性。再者对于课本教学中的“个人信息卡”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特别简单并且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厚。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性,教师可超越教学内容,学生可从个人兴趣出发,自己设计并制作信息内容,然后全班展示,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做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另外,对于每节课的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得透彻,学会自己总结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整理“做”的思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3]。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做”,只有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教学才找到支点,才可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丽琴.“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神州,2014(5).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5

六年制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从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整体呈现推进态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其中具备信息化素养的师资严重匮乏就是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软肋。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我省从2010年起委托我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启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以下简称六年制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至我省的农村小学任教,这一举措在促进我省农村的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学计算机基础(以下简称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些未来担任我省农村小学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其意义重大。由于六年制本科生这种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为首例,无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依,目前对于六年制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根据执教六年制本科生的教学经验和多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提出几点对于六年制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议:

一、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六年本科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基础地位

六年制本科生在校学习时间为六年,我校针对六年制本科生共开设一年级28学时,三年级56个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很多知识点在课堂只能一带而过,对学生来说上课就是走马观花、过后便忘,这对于奠定六年制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六年制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我省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直接影响我省未来信息化的建设,要赋予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六年制本科生培养模式中与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同等重要地位。要保证并体现其基础地位,首先就要从开课学时上有所增加,具体可以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分多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递进式的开展。

二、根据六年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六年制本科生是我省2010年为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而专门设置专业,目标是培养专业扎实、教育技能过硬的农村小学教师。目前我省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程度还只是刚刚起步,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极少数条件好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但师资极度缺乏,一般都是由一些任教其他科目、懂一点计算机简单操作的老师来兼任,教授的知识内容相对较陈旧,且大部分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设备的能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需求已迫在眉睫。针对六年制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的培养方式,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农村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制定计算机基础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大纲,摒弃传统的硬性规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直接与其毕业证、学位证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基础教学一味偏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忽略了那些实际应用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

三、编写符合六年制本科生这一特定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目前我校没有专门针对六年制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对于六年制本科生的教学主要采取两套教材,一套是一年级使用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教材,另一套是三年级使用的跟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本科生(以下简称高招生)相同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一套教材只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一个初步了解,内容过少且简单;第二套教材与第一套教材相比内容要深、知识面覆盖更广,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有些内容与一年级学习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相重复,比如文档的编辑、幻灯片制作等。另外,六年制本科生是初中起点,与高招生相比年龄偏小,且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对各门学科进行系统学习,明显在知识的储备度、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方面要弱于通过高招生,所以高招生使用的教材里对于六年制本科生来说有点跨度太大、太难,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的知识点都不能掌握。

四、强化六年制本科生操作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和理论同等重要的课程,理论是学好该门课程的基础,实践却是最终目的。目前我校六年制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授课比例是1︰1,受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在理论课上只能着重对一些重点知识点作讲解,通常一次理论课涉及内容,学生无法在一次实践课操作完成,课后脱离教师的指导,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如果能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甚至必要的时候,例如讲授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可以将整个课堂搬至机房,教师在多媒体上操作的同时,学生同步上机练习,强化其动手能力。另外,由于时间关系一些无法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建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

五、抓住六年制本科生专业特点,实现计算机基础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目前我校针对的六年制本科生共开设9个专业,对于这9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考虑到专业的差异都是使用一套教学要求。要实现计算机基础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利用计算机来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挂钩,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实行有差别的教学[2],具体可以通过开设多门与不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的方法来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最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解决自身专业中出现的问题的意识。

六年制本科生这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尚无先例,如何开展六年制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尚未定论,还得通过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广大教师不断的调研、摸索,从实际出发,帮助六年制本科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中能将在校所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重点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教学内容设计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里,《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对相关技能操作也能熟练掌握。所以,在课程设计里,设定了一定学时的实训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课堂中的知识熟练准确的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但由于这门课程,对前期相关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基础要求,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又很强,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高,导致他们对此门课程丧失学习的兴趣,技能训练效果不理想。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心得,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实训教学的设计,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同行前辈们给予批评指正。

1.实训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中职学校实际情况的话,都清楚学生的总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对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更别说了解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而在技能操作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抱着看热闹或者事不关己的态度,极少数参与实训的也是教师做一步,跟着做一步,甚至还没做对,根本达不到实训目的。此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基础差,也是因为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针对学生的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重组,难易相结合,并将任务要求结合到学生们感兴趣的实物当中去。例如:放大电路的学习。如果单独将一个简易的放大电路放在实训室里,没有学生会感兴趣它为什么有放大作用。我们都知道,放大的理念就是放大微弱的信号,因此可将放大的理念具体化到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扬声器中。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微弱的声音会被放大;如果扬声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哪入手去找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疑问来了,求知的欲望就来了,才会去主动学习。

2.实训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要与时俱进

不可否认,实训教学的基础是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学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将技能操作锻炼的更加扎实。而学生的技能是要服务于实际生活,能让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实训的真是目的。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技术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实训内容也不能墨守成规,死跟课本。在设置实训内容的时候,应该符合当前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课程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转变。目前,很多先进的电子产品由于内部元器件的改进而变的更加小巧易携带,原因就在于贴片式元件的使用。贴片式元件是紧贴在线路板上的,但依然需要焊接。所以在训练学生焊接的同时,不能单单练习长引脚元件的焊接,更要加大贴片式元件焊机练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让学生的操作能力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到工作岗位后能顺利操作。

3.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式属于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围绕“任务”展开,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念,融会贯通相关知识内容。目前很多学科都广泛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本门课程而言,如何设置一项能够顺利指引学生,并能让学生在努力之后完成的任务,是内容设计的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各种常用元器件和一些基础功能电路之后,可将两项内容结合在一起,将发现电路故障,发现故障点和损坏的元器件,并成功更换让电路恢复功能为任务,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经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之后完成工作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这样做,不仅能有效的展开实训,还能锻炼大家的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

分组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将工作任务拆分,经过分析讨论之后,根据组员的能力把任务分配下去。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顺利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难题,各组同学可以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让知识循环,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加深印象。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可以选择更多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的就在于使实训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

4.改进评分模式,让技能决定成绩

虽然现在的实训考核已经有了与传统试卷评分不一样的方法,例如实训报告单。但这种方法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这就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能力要求,设计比较适合的评分模式,真正做到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来决定其实训成绩。例如故障排除和实物焊接。在考核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故障电路顺利排除,并能在所给的相关元器件中,挑选出功能完好,型号和参数都符合要求的元器件,自己独立焊接处一个功能电路。这样既能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也能够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操作能力,更能将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综合考核的目的。

身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从自己的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切实有效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的能力,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将所学变为所用,应用到自己的岗位上。更要完善自身,提升中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