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

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文1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文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56 — 02

改革开放以来,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为创造税收、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指出“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资本雄厚、管理规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而很大一部分中小型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徘徊不前或过早夭折。导致该种后果产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型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弄清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一、小型私营企业财务存在的弊端

(一)小型私营企业一般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大多数为家族式企业,通常采用垂直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者多数为家族人员,家族以外的人员即使德才兼备也很难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致于中小企业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章程中制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从而遏制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小型私营企业的财务部门中,“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人与人的关系普遍为群带关系,真正的财务专业人员很难留住,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财务人员寥寥无几,多为传帮带的经验型人员,对财务管理缺乏真正的认识和理解,财务人员直接服从于经营者的领导。

(三)小型私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其经营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决策所需信息中,以关联企业的业务需求量为主。例如B企业是A企业的关联单位,B企业的董事长是A企业董事长的兄长,同时也是A企业的大股东,B企业所需的产品全部由A企业供应,其他企业无论在价格还是质量方面都不能与A企业竞争,基本上以B企业的计划为主;其余的销售任务由销售部门来完成。像A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由于生存以及股东要求利润的压力,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产品的销售上,只要产品销路畅通,销售收入不断增长,经营者就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建设,只是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更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多存在重技术、轻管理,重销售、轻理财的观念,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更把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服务部门,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很少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加之财务人员素质低,不能为经营者提供强有力的财务分析资料,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小型私营企业多数采用手工核算方式,会计基础工作较差,帐、证、表的格式和内容混乱,核算方法与核算方式不统一、不规范;不重视摘要的填写,凭证的摘要填写笼统,例如一张凭证一借多贷或者多借一贷,只写一个摘要,而记账员在记账时不看内容,只按这一个摘要记录,不能真实的反应业务内容;再例如会计科目使用不统一,一张凭证用产品销售收入,另一张凭证就用销售收入,而记账时都记在一个科目下,绘制丁字帐时又分别绘制,给平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五)小型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多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控制的特色,经营者多数不懂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内容单一,缺乏完整的内部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活动局限于收支两条线,并且经营目标明确,经营者目标与股东利益高度一致,财务部门利用各种途径降低成本费用,增收节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以达到经营者与股东的经营目标,如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他们就会指责财务部门是不是你们的帐算的不对,是不是把销售算少了,费用算多了,你们再重新查一查,弄得财务部门很无奈。

(六)以上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不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由于经营上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致使财务流程的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现金管理不严密,在做出决策前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规划和核算,造成资金时而不足、时而闲置,不能真正发挥财务筹划的作用。例如A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有各部门的材料采购,有供应科的材料采购,他们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财务部门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需要进货,需要采购的时候拿着经理审批的采购单来到财务部门提款,如果正巧没有流动资金,有些采购员就抱怨财务部门刁难他,使得部门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内部团结。再例如财务部门是按照严格的审批手续来办理资金的支付业务,而个别部门的领导以找不到主管审批领导签字为由,直接到财务部门办理业务,而财务部门遵章拒绝办理,以致于这个部门的领导指责财务部门耽误生产,却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无序的使用资金势必造成生产链的脱节。

(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衔接脱节,以致原始资料不能第一时间传递到财务部门,延误对业务内容的核对,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例如A企业销售部门销售的产品由生产车间进行生产,安装部门负责安装,调度负责每天的安装日程安排,核算员负责开具销售票据,按正常流程销售票据应在安装当日传递到财务部门作为收款凭据,却因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到达财务部门,安装人员回来交款,而财务部门却不知道收多少款,只能安装人员交多少收多少,等票据来了再核对,一旦出现差错,只能由安装人员负责,这样既给财务人员增加工作量,又给安装人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再例如销售部门的销售数量、生产车间的生产数量、安装部门的安装数量应当相互核对,同时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4个部门之间的数量应当一致,而A企业却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使各部门之间脱节。

(八)企业对资产和物资的管理比较混乱,原材料、产成品、工具和简易设备等均由一人记录和保管,在其他部门领用时,只按出库单记录发出,而另外部门使用时,不再履行手续,致使在物品丢失时,责任难以分清,进行定期盘点时没有主管人员的监督。

(九)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在签订业务合同时,对应收款项的支付时间没有严格的约定和相应的违约措施,业务完成后,直接责任人不能及时催收货款,对直接责任人又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造成资金的流失。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销售合同是由主要领导签订的。

(十)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节约开支,精简机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多职,满负荷地工作,只能被动地处理日常业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同时经营者不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会计只是一味地墨守陈规、机械地工作,不懂得对会计资料的整理加工,更不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十一)在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中,没有专设的财务机构,只有外聘的兼职会计,负责凭证的填制、总账、明细账的记录,对外报表、纳税申报等业务,做假账现象比较多。个别企业虽设有财务部门,但因老板授意、偷逃税款、筹集资金等原因,同时设置几套帐,出具几份报表,已应付不同的使用者,有时会计自己也记不清哪份报表是真的,由于企业管理者过多地干预会计工作,以至于会计人员不得不违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税款的流失。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国家的角度着眼,应加大对小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小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培训力度,重点在于培训企业法定代表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知识,使其尽快适应国家现代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促进小型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二)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职能部门应对经营者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录用受过专业培训的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任人为贤。

(三)私营企业家不能停滞不前,要加强学习,在管理工作之余学习并运用先进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要克服任人唯亲思想,财务管理等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后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不断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如有必要还应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

(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合理的赊销政策,对直接责任人要有一定的约束措施,避免资金的流失。

(五)建立完善的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内部牵制,堵住漏洞,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

(六)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七)目前我国多数私营企业生产的都是低附加值产品,没有市场核心竞争力,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实现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最基本途径。

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增值税;风险管控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税务政策的一项重大变革,原营业税纳税人存在的税务风险也随之变化。若对增值税风险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则存在的税务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有些损失可能企业难以承受。自营改增试点以来,税务机关通报的稽查案例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对增值税风险认识不足,应对方法不当等问题。如何全面系统地对本企业的增值税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建立内部控制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增值税常见的涉税风险

(一)销项税财务处理风险

应交增值税计算的第一个要素就是销项税,该税的计算较为复杂,存在一般销售应计销项税、视同销售应计销项税等,税金计算方法和政策较营业税也不同。部分企业还存在混合销售和兼营销售行为,此类销售行为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税金计算不准确,则存在从高适用税率纳税风险。另有企业销项税计算适用差异化税率,如电信业基础语音业务适用11%税率,增值电信业务适用6%税率,而不同税率业务经常发生在同一销售对象和行为上,业务划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销项税计算的准确性。对于部分开票与确认收入时间不一致的业务,销项税计算风险较高,如电信企业,计算销售项的主要依据是当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但多数情况下用户不需要增值税发票,也有用户预缴话费索取了发票,但未形成通信收入。对于未计列收入但已开具发票的销售行为,税务机关规定应计列销项税,视同销售一般也不开具发票,但仍需计算销项税,所以计算销项税完全依据经营收入或开票税额均不正确。当期销项税应在财务账面进行准确、完整的反映,否则将容易导致当期应交增值税计算错误。

(二)进项税认证抵扣风险

进项税最大的特点是“以票控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需通过认证后方可抵扣,而且在认证成功次月必须申请抵扣。另专用发票还存在180天认证期的规定,除非出现规定的几种可以申请逾期认证的情形,否则不允许抵扣。对申请抵扣进项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开具形式、内容、保管等,税务相关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若违反则对应的进项税不得抵扣,违规抵扣会被税务机关处罚。并非取得的所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均可以抵扣,如购进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出现非正常损失等,进项税需要做转出。对应转未转的进项税,税务机关检查时会要求补交增值税,并给予处罚。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项税不得申请抵扣,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应抵未抵的进项税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造成损失。

(三)增值税申报缴纳风险

企业必须按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按时进行增值税申报,申报期间分为月报和季报,逾期申报将会被税务机关处罚。对于收入确认和发票工具时间不一致的企业,未按要求申报相关销项税,可能不能成功申报。进项税只有认证后方可申报,但对需要转出的事项由企业根据税务规定自行判断,企业需要如实申报,进项税转出事项也是税务机关进行增值税检查时的重点内容。另部分企业可能还存在简易计征增值税、进项税留抵、待抵扣进项税等,企业必须进行准确、完整的申报。部分大型企业实行分支机构预缴,总机构汇算清缴的增值税申报方式,分支机构预缴税金统计的准确与否,也事关本期申报的应交增值税准确性。增值税申报成功后必须按时缴纳,从银行账户扣款的企业,必须在申报前确保账户有足够的余额。

(四)增值税政策应用风险

增值税政策较营业税政策复杂,而且税务机关经常出台相关公告等,对特殊的税收事项进行明确,企业必须对相关税收政策进行全面了解和学习。税收政策应用时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导致应用错误,进而导致税金计算错误。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需要仔细分析享受优惠的条件,一项不符合都不能按优惠政策计税。出现重大税收政策变化,临界点的业务涉税处理比较复杂,容易出现错误,如营改增时,何种情形为营改前业务,何种为营改增后业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何种可以抵扣,何种不能抵扣,均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应用带来较大挑战。

二、内部控制防范增值税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增值税内部控制制度

增值税风险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财务有关,相关增值税管控不到到位,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对相关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等进行规范,并形成内部控制制度,比如:适用涉及不同税率销售行为的合同如何签订、增值税发票如何开具、会计如何计税、采购货物取得的发票如何报账等,规范后可以尽量减少生产经营过程的失误,也可以更加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反馈与核对。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需注意坚持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的原则。另外,企业要加强对国家最新会计、税务等方面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保证企业会计政策及财务制度与国家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及时更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按要求进行生产经营。

(二)加强增值税内控制度的执行

企业防范增值税风险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需对企业内部所有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建立考核制度促使工作人员加强学习,了解企业增值税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企业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也就能够最大程度做好防范工作,减少因为细节问题而导致的增值税风险。要做好企业增值税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保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同时进行。炔考喽桨括: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内部自查、内部考核等,内部监督可以有效地发现各个部门的错误,促使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外部监督主要是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因外部监管部门具有行政强制权力,企业往往更加重视。通过内外部监督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否存在违反增值税相关规定的行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增值税管理行为。

(三)开展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自评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将增值税风险纳入风险评估机制的全过程。每年根据企业内控自评工作计划,纳入增值税内控制度自评内容,必要时可以开展专项自评。财务部一般是税务相关内控自评的牵头部,需要根据增值税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并对风险事项进行描述,拟定合适的自评方法,逐步自查涉及增值税的业务是否按照内控制度执行,及设计的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工作实际。也可邀请中介机构开展内控执行自评,从外部专业角度审查增值税内部控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制定的制度是否完善。通过增值税风险内部自评可以准确识别与增值税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可以更好地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底线,包括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接受水平,以便强化对企业的风险控制。

三、结束语

对增值税风险管控,企业应在内部控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内部控制办法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统一化,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在营改增风险管理方面有规可依、执行高效,最终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对未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聘请税务中介机构作为增值税管理顾问,尽最大能力降低营改增带来的税务风险。让政策营改增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经济上的实惠,降低税负成本,增强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小企业简易财务制度范文4

关键词:桑蚕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

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速桑蚕产业化发展。

一、桑蚕产业化特征

桑蚕产业化是以区域桑蚕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桑蚕生产、加工、商贸和科研等环节实行一体化、企业化管理,实现各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体系。其应具备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市场向导化

指桑蚕产业化紧要组织从事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均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介,最终实现生产经营效益。

(二)分工专业化

指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主体能力和特点,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使桑蚕种养加工,产供销和服务等产业链相连接的系列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经营一体化

指企业与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以规范合同相维系,按照某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作,对桑蚕种植、加工、产品销售和科研各环节目标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生产责任,以及按照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实行对内财务公开,明确各要素之间利益,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区域规模化

指桑蚕产业集中于某个区域内,凭借高新技术和较低成本生产,实现较大的批量产出,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特点

上林县桑蚕种植历史悠久,是广西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根据广西上政办发「201019号文件精神,上林县人民政府在确保原有桑蚕历史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桑蚕改扩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全县各乡镇的工作任务,详情见如下图表: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县的桑园面积已达到13万亩,年产鲜茧9000多吨,产值达2.9亿元。丰富的桑蚕资源,使上林县涌现了“斯尔顿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中兴丝绸发展有限公司”,“金鑫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还引来了第五个大规模的丝绸公司――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进住上林县投资丝绸和缫丝加工项目,年加工白厂丝300吨,绸缎280万米,总产值达人民币1.5亿元,可消化当地产蚕茧860吨。目前,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林县桑蚕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55万亩增加到2011年7月份的13万亩,增副了185.71%。目前已有5家大型缫丝企业落户上林县。2007年斯尔顿、海润两家缫丝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斯尔顿公司由原来的12台机组扩大到15组,海润丝业由8组增加到12组,金鑫与中兴两家公司分别由6组扩大到8组。同年,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丝绸加工项目也于6月底竣工投产。

(二)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为了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关键技术,上林县桑蚕推广站对蚕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的传授采取集中课堂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还在全县大力实施“优茧工程”,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良种桑树种植,引进和培育抗病、高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蚕种,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等实用先进技术。目前,全县在大丰镇、西燕镇、巷贤镇、中可乡等建立了小蚕共育基地。

四、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合作模式构思

(注:TBT项目融资建设是一种以BOT项目为基础,将TOT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结合起来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

上述三种产业化合作模式是最基本的桑蚕产业化发展模式,我们在开展实践的同时,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把以上三种基本合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鼓励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联合走股份合作制道路,实施真正意义的“经营一体化”合作模式:

一是在合作模式上,应大胆尝试桑蚕种植,加工和科研单位以资金、商誉、技术等,按市场原则入股,结成以股份为纽带的“农民+企业+科研”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各方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多方共同关心的稳定的产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资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

二是在资产调配上,公司能够统一调配使用“技术,固定资产,应收帐款”等一切可以抵押资产,为公司发展壮大筹集资金。

五、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贷款现状

上林县桑蚕产业化贷款现状: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无论在支持农户种桑养蚕上还是在支持丝绸企业的发展上,均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她开通了贷款“绿色通道”,为茧丝绸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点多面广、最贴近农户和农户最信任优势,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因需放贷、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深受农户的青睐。

在支持丝绸企业贷款过程中,上林县农村信用社给予丝绸企业最高限额循环贷款。企业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规定适用授信,有效满足了“快贷快用”的需求,适应了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大的情况,避免了因操作“时间差”而造成企业损失。同时,针对丝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推出丝业企业间的联保贷款、办理土地、厂房、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茧站联保贷款、干茧(原材料)质押贷款、改变传统“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保证”担保顺序,建议企业按“保证――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的顺序办理贷款等贷款方式,帮助丝绸企业办理各种贷款。通过以上办法,基本满足了企业的信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谋得了时间和融资空间,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深受企业喜爱。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桑蚕产业贷款上,贷款利率像其他贷款品种一样,严格按照“存贷挂钩,利率优惠”的政策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是根据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4个季度中任意1个季度或者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12个月中任意连续3个月存款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上浮利率。详情见如下图表:

(注:上述贷款基准利率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

六、金融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积极发展合作支农新模式

一是创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拓展委托、银团贷款,资金批发等业务,联合支持桑蚕产业化,二是创新“银保联动”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发展“小额贷款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业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和分散信用风险,提升桑蚕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制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巩固农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二是加快“信贷+保险”、“信贷+财政贴息”、“信贷+公司担保+大户”等新型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试点和推广。满足农村金融多元信贷需求。此外,要完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立本地实际状况和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防范桑蚕产业化进程中的风险。

(三)引导和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一是中央银行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发展。二是金融机构以桑蚕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持重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桑蚕产品季节性收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下的订单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三是根据桑蚕产业化发展特点,降低贷款准人门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桑蚕产业化发展需求。

(四)制定桑蚕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基金,将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补助新造优质高效桑苗,桑蚕种植水灾或旱灾政策性保险费等补贴,二是对桑蚕产业化项目投资实行减税或免税措施,以引导激励各类资本参与桑蚕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叶英斌.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