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的作用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综放工作面 劳动组织 综放设备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R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093-01

综合机械化采煤放顶煤工艺是衡量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准则,此工艺的采用提高了煤矿煤炭生产效率,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当今煤矿现代化的主要生产方式,其生产能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佳、安全性能可靠等优点显著,受到越来越多煤矿的青眯和使用。但如何真正提高综放技术实现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成为综放工作面难以突破的一个问题。龙煤鹤岗分公司南山煤矿综采一队现开采的盆底区北翼18层二分段综放面,通过矿领导的对工作面设备选型以及综采一队优化合理的劳动组织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在实现分公司及矿的原煤生产任务的同时,实现日产原煤12343吨,创龙煤历史新高。为南山煤矿今后综放工作面对资源回收率、产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提供可靠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工作面自然条件

南山煤矿综采一队开采盆底区北翼18层二分段底板层综放面,工作面走向长121m,煤层均厚12m,平均倾角10°,工作面煤层直接顶为灰色细砂岩,厚度2米;老顶为灰白色中砂岩,厚度11~26米左右;底板为灰白色细砂岩、灰白色中砂岩,其中细砂岩厚度为2.5米,中砂岩厚度40米左右。工作面直接顶为煤顶,煤层坚固性系数f=1.5,中硬煤,煤层层理发育,节理较发育,易冒落,为破碎顶板,老顶属稳定顶板。

2 工作面采煤方法

根据盆底区煤层赋存条件,确定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进行开采,其优点是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和维护费用低,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工作面通风简单、有效。

3 工作面参数确定

根据盆底区煤层地质条件,工作面作业方式及高产、高效生产能力要求,工作面走向长度587m,倾斜长度121m,截深0.8m,采高最小1.8m,最大采高3.0m。详见表1。

4 工作面设备选型配套

4.1 采煤机的选型

(1)滚筒的选择 采煤工作面最大采高3m,最小为1.8m,采煤机滚筒直径一般为采高的0.50-0.65倍,考虑大直径滚筒装煤效果好,采机滚筒直径选择1.7m。

(2)牵引速度的确定 采煤机在工作面双向穿梭式割煤,采取中部斜切进刀方式,割煤时前滚筒割顶煤,后滚筒割底煤。往返1次割2刀,移架推溜子采用分工、分段追机作业;割煤与其他工序平行作业,结合工作面采高,保证高产、高效采煤机牵引速度定为7.1m/min;截割功率≥2*300kw,截深0.8m,主要参数见表2。

4.2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型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选型原则是保证工作面运煤能力,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产能释放,工作面前部采用SGZ-764/630型刮板运输机,工作面后部采用SGZ-800/800型刮板运输机。

4.3 液压支架的选型

根据盆底区北翼18层二分段煤层赋存条件,确定适用架型为支撑掩护式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强度0.86MP,支架工作阻力为6400KN。

4.4 工作面转载机和破碎机选型

为了保证煤炭运输与破碎需要,匹配工作面三机性能,此工作面选择SZZ-1000/400型转载机和PLM-3000型破碎机。

4.5 胶带输送机的选型

4.5.1 胶带输送机的选型的原则

(1)胶带输送机的输送能力应大于或等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输送能力;

(2)胶带输送机的机尾部要与转载机的配套尺寸相适应;

(3)胶带输送机的输送长度要根据运输巷道的长度、坡度、以及输送机功率等因素综合考虑。

4.5.2 胶带机的参数确定

根据设备能力配套原则,带式输送机的运输能力应为采煤机的1.2倍,所以,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能力为2000t/h。

4.6乳化泵站的选择

根据工作面液压支架、立柱及各千斤顶工作面压力及满足平行作业、快速移架要求,选取BRW400/31.5型乳化泵2台及配套乳化液箱一台。

5 循环劳动组织

以正规循环作业为基础,以采煤机的工作为中心,采用采煤机割煤时移架、放煤、推溜追机作业。根据综采一队职工素质和技术熟练程度,为了保证工作面设备及时维修保养,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工作面劳动组织选择 “三・八作业制”,作业形式设计为“两采一准”,其中准备班前半个班检修、准备,后半个班割煤1刀,生产班每班割煤两刀,日正规循环数为5个。

其中:0~8时为生产班(一班),割煤2刀。

8~16时为准备班(二班),前半个班8~11时30分检修,同时间检修支架(自下而上分4段)、前后部运输机、采煤机、顺槽转载机、皮带、破碎机、乳化泵及各种电气设备,至11时30分结束,后半个班11时30分~16时割煤1刀。

16~24时为生产班(三班),割煤2刀。

2、劳动组织配备和循环作业见后附表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81-05

一、研究缘起与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重要意义。2012年初,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研究多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主要致力于内容分析,普遍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其他的分析方式有立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的功能、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的功能、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功能”,立足于功能内部结构的“导向功能、拓展功能、创新功能、陶冶功能、检验功能、促进功能、推动功能”等。相对而言,实证研究方法采用较少,而从微观层面对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功能进行细致研究的更为少见。本研究拟从社会实践的主体――在校大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调查考察其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需求、评价及行为特征,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提供参考。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社会实践分为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个类别,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大学生涯发展、增强学生组织活力等维度进行细化,使“实践活动”和“育人功能”更加明确具体,据此研究育人功能的实现状况和改进措施。

研究以Z大学2012年9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大一年级刚入校新生除外)为抽样框,以学号排序并以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框,发放自填式问卷收集资料,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回收率为98.3%。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5.2%和44.8%,来自农村、小城镇、大中城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1.4%、26.5%、22.1%,学生党员比例为22.8%,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7.5%、29.1%、33.4%,与该校整体情况相一致,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同。累计91.5%的人认为“应该必须参加”和“自己愿意尝试”,五分法的克里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专业学习形成很好的相互补充”得分分别为4.27、4.18、4.00。各活动项目必要性的得分均在3.48分以上(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最高,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探索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三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

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认知方面,调查让学生们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勾选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作用和功能明显的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的认同度仍处于前列位置,同时学生们对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都有较为普遍的认同。

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呈多元化状态,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表述还是对他人的理解,都涉及精神、情感、能力、物质等各方面,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这既是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的体现,也是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力和客观效果的体现。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与现状

调查询问了被访者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从统计结果上看,学生们的兴趣广泛而浓厚。15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的均在20%及以上的比例,其中6项被选比例在30%以上,另有“商业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劳动”、“课程学习实践”等三项被选比例在40%以上。学生们实际参与情况也比较积极,参与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意愿与实际参与情况比较而言,“商业服务活动”、“学术类竞赛活动”、“创业类竞赛活动”三项差距较大,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较参与意愿人数比例低出20个左右的百分点。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愿与实际状况方面。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调查设计了组织形式、参与同伴、参与时间三个维度的内容(统计结果见表2)。在组织形式方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情况呈现多样化特点。由“国际国内学术机构组织”、“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间自发组织”、“本专业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7.4、26.5、9.2、4.9个百分点。在参与同伴上,“和外校大学生一起”、“和国际友人一起”、“和本专业教师或辅导员一起”、“和亲朋好友一起”、“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25.7、21.9、16.3、11.1、8.5个百分点。在参与时间上,对于“节假日”、“课程实习期间”、“平时的周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实际参与人数比例较拥有参与意愿的人数比例分别低出13.6、5.1、3.3个百分点。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实践;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在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那种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抽象的“实践”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同时,实践也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实践”是哲学的核心概念,认识到实践在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地位,对理解和掌握哲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在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谈的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实践的所有形式。其他的实践形式虽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有异于劳动实践,但基本构成却是一致的,即任何实践都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中介指向客体的一种现实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从历史上看,正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人类产生以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们夸大了自己在与自然关系中的绝对地位,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态危机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在之前的历史中只认识到了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与自然相对立,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存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相统一的。人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生产实践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因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世界即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正确的认识又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来说,实践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本质。实践在创造人、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同时,也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强化和扩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变得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步。

人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历史地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不断改善、更新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着自身。

三、对实践哲学的思考

实践观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根植于人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之中,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哲学。它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实践观都不会过时的。

然而,正如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绝对封闭性体系一样,作为哲学中心的实践观也需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作者简介:张玉莲(1989.1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律探索

溯其源得其质,得其质而求其律。人们揭示档案本源的目的,是为了得道(获得档案管理规律),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人与档案的和谐存在与和谐发展。

1 档案管理之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得道的必然性

道为何意?“道为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的根源性在于混沌,在浩渺的时空中,按人的模式去凿破天然,以分析去破毁混融而达梦幻思维。”道于千古长河处,浩瀚宇宙中,“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档案源远流长,档案管理之道博大精深,“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自由境界。”道蕴藏于档案管理活动之中,与乙太(本文亦称“以太”,下同)档案自始至终地存在于宇宙空间。任何档案管理形态,不论是可见的实体档案管理形态,还是虚拟的电子档案管理形态,以及生物档案“人档一体化”的管理形态,都表现为档案管理之道的自然延伸与变化过程。档案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既是宇宙天体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期间物质与精神实践的产物。它们都是档案本质的变化,是循着一定规律产生的这些变化。人们从事具体的档案管理活动,由于受到实践范围、管理经验的局限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人们观察档案管理活动的视野与深度的限制,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主观想象力的薄弱,造成了档案管理得道的困难。但是,人们在知识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知识产品)过程中,终究要获得和必然获得档案管理规律性的认识,在享受档案自然属性真美的同时,领悟档案管理之道的“本真”。

2 档案管理如何得道

2.1 档案管理者主体的限制性及其影响。档案管理者自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四种人生境界:“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档案管理者欲求境界,“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别无他求。”档案管理者的劳动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是被动的甚至是为他方所强迫的,这种状态下的档案劳动无任何人生意义和价值。人为物所役。为了生存必须参加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其人身行动受到多方面、多维度限制,成为不自由的劳动者。“自由是对限制的摆脱”,处于求知境界的档案劳动者,“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认知作为客体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档案管理者把自己作为档案管理的主体,力求从档案管理客体中获得自由,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上的努力,可以在从对档案管理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自由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但是,处于求知境界的档案管理者,由于处在主客观相互对立状态,人们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档案管理,其对档案管理规律认识的局限与浅薄是显而易见的。一旦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达到了道德境界,将档案管理者的“自我”从某种社会劳动群体中的“我们”中独立出来,不仅从实体档案管理实际操作上,而且,从档案管理观念上一同达到“充分的自主阶段”,“真正具有个性、自主体的自我,才有了精神上的自由”,亦即

档案管理者与档案是档案劳动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档案管理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作为档案管理者的人,“既是能动的主体,又是受动的客体,而且是主客关系的统一。”实现档案管理主客体统一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关系。”这是档案管理者在从事档案劳动时进入审美境界的主要标志。人与档案,物质与精神和谐相处,并在和谐相处中相互转化,成为混沌,是档案管理者“真人得道”,将档案管理规律变成自己的自觉 行动,实现了档案管理主客体的统一。

2.3 获得档案管理之道。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管理和档案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产生的,当时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社会劳动分工非常简单,人们在集体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人们的社会交往依靠语言、手势并辅以简单符号,档案从小们心中产生并通过心理交流活动存储在人的大脑中,通过遗传基因功能,将人档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即生物档案)代代相传,不断优化,从社会意识形态瓦解着原始社会。随着文字的产生,阶级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龟甲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竹简档案和锦帛档案等实体档案,一直进化到今天最普遍的纸质档案,可以统称为“实体档案宏观管理时期”。实体档案管理是由于社会复杂分工的结果,由社会分离出少数人专门从事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由此成为社会中的一项专业劳动。进入21世纪,以电子档案网络虚拟管理为特征的微观档案劳动,将逐渐取代宏观的实体档案管理。这是档案管理向着“用心”管理形态的回归。档案劳动回归社会之后,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普遍的社会活动(包括劳动、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由人类社会劳动中产生的档案信息即时记录在乙太档案信息互联网之上,地球上每一角落的人都可以全天候地利用乙太档案。高级的乙太档案信息网络天地互联、星际间已知各文明星球的乙太档案时空交流,拥有大量生物档案信息的人脑只是乙太档案信息网中的微小分子,地球人类档案与宇宙中的乙太档案混为一体,到达宇空乙太档案存在阶段。由此上溯到文字产生的奴隶社会,数千年的“档案管理”只是在劳动分工造成的人档分离后,由人的主观意识赋予档案劳动这一社会活动的概念,它只能适应于实体档案存在的历史阶段。人与档案,亦即维系着“档案管理”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是被动的无规律的非自觉的人与档案互存状态,这只是社会档案劳动中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才存在的特殊性。而人与档案和谐存在和谐发展的协调共融关系,才能真正反映人与档案本质以及二者相互存在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本文所讲的档案管理得道,是寻求人与档案本质联系的一系列努力,当人们真正普遍认识到了档案管理规律之后,专业档案管理活动即从社会劳动中消失,而开始了人类与生物档案(初级的)协调关系。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即地球上人类大同之后,地球人类与宇宙星际其他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进入大乙太档案时期。星际智能集团(地球上的智能集团自称为“人类”)与乙太档案和谐共存互动发展,自此混沌为历史的永恒。

3 档案管理得道的意义

3.1 领悟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特点。笔者关于档案管理形态“由虚拟而至无限”的表述,以及用“档案劳动精神实践”代替“档案管理精神实践”,是为了深刻表达“档案管理得道”的必然性。马克思在1845年《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批判旧哲学时强调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实践将越来越多地由主体来引导”,冲破档案劳动实践中物质与精神的限制,在无限的档案精神实践的时空中,实现对现存档案管理形态的革命性改造。

由传统档案管理脑体并用发展到“脑力劳动、体力休闲”阶段,是社会中的档案劳动本质演变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实体档案管理中体力劳动比例的逐渐下降,脑力劳动比例的逐渐提升,是以电子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为转折点的,而档案劳动精神实践,则是以基本上的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等到生物档案阶段,则出现“脑力劳动、体力休闲”状态,人们用心管理档案,档案管理成为基本的精神实践,档案脑力劳动者仅仅把体力活动当做锻炼身体、休息大脑的功能了。人与档案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成为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高级阶段。那时,反映在人们大脑中的人与档案间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毫无约束人的作用,只是调节人与档案主客体,理顺新的相互关系的某种方式。笔者自此需要提及的是:人档一体的档案哲学观点,“并不是要泯灭物质和精神的区别,也不是要取消二者之间的界限,而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即都是客观存在,二者之间(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档案劳动精神实践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全部的物质世界、人类(包括档案劳动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以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转变关系。从狭隘的意义上讲,作为物质的档案,与参与物质档案劳动的人的意识,反映了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本质不同的方面。但是,物质的档案首先是社会产品,是人们劳动的产物,是经由人类思维(即精神实践的作用)才能成为档案(实质上是精神变物质),即知识产品生产的初级形态;而人们在档案产生、存储和转换关系中的精神实践活动,是人的大脑细胞的生物物质运动的结果(实质上是物质变精神);而人们应用档案于社会实践中的活动,是将物质档案再次转换为精神成果的人类智慧,并通过智力再次生产出档案来,是基本上的智能转化为知识能,是知识产品再生产的主要形态。档案在人类社会劳动(自然包括档案劳动)中的物质与精神的反复转换,以及在这种转换中形成的复杂关系,是人们无法通过肉眼发现的,也是难以具体感觉到的。哲学家们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出的物质精神及二者相互转化的抽象表述,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无法加以演绎说明,无法通过宏观可见的物质实践方式检验。而这种不可见的全靠思维运作的精神实践产品,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玄学”、“空幻”甚至是谬误。笔者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出的抽象的物质档案与同样抽象的人的精神实践,以及实践中的二者转化关系,也无法通过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宏观实践来检验,但是,正如许多理想与科幻那样,是对档案管理未来及其发展趋向的洞察,非此,难以探索和发现档案管理规律。

3.2 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时空效应。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真人得道”,对于古人是幻想,在今天是理想,在明天则是档案管理“普遍的思维(即精神实践,笔者注)活动”。以形式逻辑为指导的实体档案管理特征明显的体力劳动(当然,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脑力劳动),以辩证逻辑为指导的电子档案虚拟管理特征明显的脑力劳动,再发展到宇空逻辑指导的“混合与调理”人档合一的特征明显的心理劳动,不仅是档案劳动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意义,是在于档案管理者视野的逐渐扩大,档案劳动者认识档案及其管理规律“洞穿力”的逐渐深刻与增强,档案管理由自在形态不断向着自为形态转变,演绎了人们探索档案管理规律——自觉运用档案管理规律——人与档案管理规律融为一体的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盛唐时期的“飞天”遐想到今天的宇宙飞船,人们飞天梦想成真。但是,随着航天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空域将在不知不觉间由地球扩大至宇宙太空,人们将身不由己地将自己融合于太空文明之中。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时空效应正是由此(推论)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档案管理者用时空逻辑分析处理问题,广泛参与时空中的档案劳动精神实践,“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会在一个多么广阔的空间放飞思想,会在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里神游,档案管理规律与我们的思想行动融为一体,我们突发奇思,在浩渺的宇宙中自由飞翔。

3.3 科学预见是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特征。以封闭孤寂清冷著称的档案管理活动,真的需要开放活跃与热烈了。我们的思想要开放,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要去除身心世俗的沉重与清规戒律的束缚,在清冷孤寂中放飞理想,在无限的遐想中幻梦,在梦幻中飞翔,在对生命的超越中展示出自然人的质朴愉悦和纯真。人与档案和谐存在和谐发展不单单是兰台人的理想,又是社会化的全员档案劳动为基础的物质(档案,下同)与精神(档案劳动者心理,下同)、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这一客观规律性的演示。不管这个理想还有多么遥远的实现过程,但是,与该理想相联系的档案管理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人们终究会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步入这种意境。档案管理者一旦超越了自己,必然浮想联翩,憧憬未来。世上本无天生的天才,科学预见也不光是学者的专利。实践出真知,清纯至理想,思想见真理。天道酬勤,诚有神助。我们身心于档案劳动精神实践中,眼界必然开阔,思维必然活跃,自由地在太空翱翔,在心游中求真悟道,实现档案管理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参考文献:

[1]韩非子.解老.

[2][4][5]徐克谦.庄子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38,47,149

[3]杨义.庄子还原[j].文学评论,2009(2).

[6][7][8][9][12][13]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12-31.

[10][11]庞元正.创新实践与哲学的当代化.[j].哲学研究,2009(7).

[14]姜丕之.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5.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世纪,二十一世纪需要人才是具有“开拓型”的人才,我们肩负的任务是培养新世纪的建设和创造者,在幼儿期,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外,还要培养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奠定物质基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去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呢?

一、激发幼儿动手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游戏,利用游戏来和愿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

(1)角色游戏中的动手实践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动作来表达的,如用身体的摇晃表达在“船上”,再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幼儿自然在游戏中去模仿成人的劳动,给孩子穿衣服、喂饭、洗脸、梳头,学习叠被子,炒菜、洗碗,打扫卫生等,游戏结束后,还要学习收拾整理玩具材料等。

(2)体育游戏中的动手实践活动。如在体育游戏中开展拍皮球练习,跳绳练习,还有转呼啦圈,跳皮筋、踢毽子、骑自行车等,都能很好地促使幼儿动手、动眼、手脑并用,以及肌体的协调运动。

(3)科学角中的动手实践活动。如在科学角或科学室中做小灯泡接通干电池的实验,物体的沉浮实验,虹吸现象的实验,水的三态变化实验,弹力球,磁铁玩具等,都能深深地吸引幼儿去动手操作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为幼儿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

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操作实践材料,是幼儿动手的物质条件。

(1)教师要充分利用成品的玩具和材料,让它们在操作中发挥作用。

(2)要多给幼儿提供半成品以废旧物品为主的原材料,可供不同能力水平地幼儿需要,如提供纸工活动后的各色纸屑、纸盒、饮料瓶、易拉罐、鸡毛、雪糕棍棒、线轴、彩色旧毛线、各色布头等。

(3)作品展览活动,将幼儿平时所做得泥工、绘画、折贴、插塑、自制玩具等作品收集起来,供幼儿参观学习,去激励幼儿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环境创设活动

环境的创设,应体现以幼儿为主的现代教育观。

一年四季的墙壁画得更换,节日活动的环境布置,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参与活动过程。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由于幼儿身心愉悦,无过多的束缚与规定,幼儿能充分动手动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操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由于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收集、布置和整理工作,最终幼儿看到和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与成果。

四、强化幼儿的动手实践技能,并转化为基本的劳动技能

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劳动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强化幼儿的动手实践技能,使之转化为基本的劳动技能,将来更好地为自我和他人服务。

(1)多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如利用泥工活动、折纸、剪贴等,训练幼儿的手指肌肉的发展及手指的协调能力,利用打击乐 促进幼儿敲击节奏的协调,利用拼拼、折折活动训练动作的灵活性。

(2)强化值日生工作

对值日生的工作要提出具体要求,如当好老师的小帮手,帮助老师整理图书、玩具、餐具、桌椅、清扫地面,照顾自然角的动植物等。

(3)开展园地劳动,经常带幼儿到班级种植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种植活动,如整理田地、拔草、浇水、选种、播种、观察、记录生长等,这些劳动都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真负责、持久细心地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

五、密切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和家庭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幼儿园或班级可通过“家园之窗”专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想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和家长之间还可以采取便条交换,信息反馈等途径,保持教育上得一致。

劳动实践的作用范文6

1 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社会实践指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一般被认为是主体的行为及其表现。而关于“素质”的界定,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因学科侧重点不同,观察角度、解读也各有差异。教育学将素质理解为:由生理学和心理学共同发展而来,指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益于身心的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其指的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培育目标

成功教育至少具备两个要素,即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此外,还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国家将“实践活动”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文间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形成与己相适应的、独立解决事物的能力和态度。可以说,开发实践能力就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和品质。

3 社会实践的作用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措施

3.1 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获得、有助于能力的长足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整合与完美,尤其对实践者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的增强有独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社会实践,其对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2]。

人格是人的心理倾向,通常由个性来表征。个性不是天赋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个性发展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个性的形成过程也是实践活动发展过程的最终结果,当实践者在生活中参与各种活动进而形成一种并列或从属关系时,主体的个性也随之形成。简言之,人格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必须通过人的多种活动、践行和体验来完成。传统文化中把人格理解为人品,健全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塑造完美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完美人格是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其能催生出仁爱和自信、诚信和自律、超越和谦虚、无私和勤奋以及尊重和自尊。

3.2 具体做法

1)以人为本,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具体表现形式有访问、调查、演讲、训练和劳动等。目前,学校教师针对当前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个性,如自私、个人主义、不尊重他人、不善交际合作、懒惰、不愿吃苦、怕失败和挫折等心理问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出发,按照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探索优化心理素质与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开展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指导的研究,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2)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实践基地是物质载体,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一是深入发掘并利用现有的各种德育资源作为参观、考察和训练的实践基地;二是注意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争取共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实践基地;三是就近寻找德育教育资源(如敬老院和孤儿院等)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和接触社会,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四是注意挖掘校园潜力,延伸校园劳动空间,扩大公益劳动范围。

3)大胆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另一方面是课程实施素质化。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统、包等弊端,积极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实行优教工程。近年来,学校在探索素质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先后举办了有关语文学科的“记者招待会”“辩论会”和“演讲会”等活动,这种形式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了全面素质的教育,培育了一些学有所长、个性优化的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学生能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以身作则、齐心协力推进素质教育。首先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学校每学年都要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校领导亲自关心,召集会议,协调好校内外各部门的关系,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德育处提前拟订社会实践计划,发通知、做动员,并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班主任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充分动员,提出具体要求。其次,将实践计划纳入课表。再次,充分利用假期。假期课外生活持续时间长,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佳时期。第四,建立考评机制。考评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应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通过考核评价检验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在把握好主渠道的同时,还要辅以社会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3],其不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光正.浅谈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7-81.

[2]李明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2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