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1

一、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实践活动服务于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让大家把“死知识”变“活”,并用现实的教育手段去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更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把书本的知识付诸于实际生活。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儿童,他们好动、对事物感兴趣、喜爱动手探索发现事物的奥秘,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添快乐,参与到其中,经由开放型的活动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力和热情,这无疑对于今后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语文就是一门生活性质的学科,语文知识也全部源于生活,从小学生们学习汉语拼音、汉字,再到阅读、背诵课文,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培养他们交际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学习语文之后会理性地认识和感知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领孩子们去公园、田野、乡下等地方寻找秋天,观察在秋天里植物、庄稼、天气等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图画、文字把它表现出来。如果在乡下寻找秋天的可去田地请教农民伯伯庄稼(如水稻、小麦等)什么时候播种、施肥、收获的,懂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感悟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在课堂上“灌”收到的效果是没法比的。

二、开展课堂表演活动,激发大家的兴趣

教师要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自觉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大家能觉得语文就是与生活相贴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确定,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明白文本的中心思想,更能让大家懂得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好奇感和亲近感。

例如,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节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接着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学生接到任务后就开始探究合作,在文本中找答案,用什么“台词”和表情来表演,小组充满了合作、探究的气氛。最后可以派2—3个小组的成员上台表演,并让孩子们评价演得好不好。他们幽默滑稽的表演不但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光,还让大家在评价中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从而感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要拿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来比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学有所获。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尝试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去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可布置适当地任务,鼓励大家在探究的同时运用一些创造性的办法提出猜想,构建新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比如问大家,以前有没有画过金鱼?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金鱼在水里游动?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则倡导大家必要时动手画,有一些绘画才能的学生用水彩笔已经画出了水里的金鱼,教师要予以肯定并鼓励,让画完的学生讲一下自己所认识的金鱼,这也便于带动全体学生以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经绘画金鱼的学生讲述作画的过程,大家就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课文中的那位青年那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这样日积月累,才能达到“鱼游到纸上”的效果,学习也是如此,这些道理的悟出都要由实践来检验的。

2、创设多媒体情境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可用多媒体或者网路活跃课堂氛围,加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力度。为此,在课堂上引入了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势特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例如,学习《日月潭》这篇写景课文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出台湾日月潭的相关纪录片,让大家对这个景点有一个整体印象,便于掌握课文情节、把握段落大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集体学习的成果,大家也能感受到宝岛的壮丽风光。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2

关键词: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组织;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新领域

综合实践是独立于各个学科单独出现的教学课程,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感受的经历。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形式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不会是师生在教室中讨论教材中的问题,而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教室,真正走进实践环境,实实在在动手动脑解决具体问题,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应当有的形态。

为响应新的教学改革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教育新时代下的全新教学领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全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更加直接地进行实践教育活动,而不是把实践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简单开展。教研办公室特此编订了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真正把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教学学科建立起来,真正以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系统如何正确应用到课堂上,是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与实施者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以一节主题为“广告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准备阶段以基础知识储备为主,教会学生科学收集资料,以广告的组织形式为基础等,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接下来是初步尝试阶段,给定主题让学生尝试使用科学的资料收集法汇集第一手资料,并让学生初步接触广告的主要形式与传播方式,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的经验基础。其次是正式动手阶段,有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与广告形式的基础知识,正式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广告,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是实践结果总结阶段,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充分感受广告创作的过程后,与学生分享收获,总结经验,便于下次实践的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志良,侯翠环.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2]金云波.STS课程改革的走向对当今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3

一、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一)参加社会性学习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又必须将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主要途径是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如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实际操作、学生教育活动等。[2]通过社会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获得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姜朝晖认为,作为社会性学习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培养团结精神和实践能力[3]。沃德斯坦(F.A.Waldstein)和赖尔(T.C.Reiher)对美国6所高中501名学生进行了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和志愿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参与性,使学生更加自信,自尊心更强,更能容忍社会的多样性;也更加尊重他人,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4]  

(二)新课改规定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结构多元化,围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设置了社会实践课,并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在初中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但是,新课改提出的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但教材、课程容量有限且要保持相对稳定,社会性学习内容不可能都进入学校课堂和教材;况且,大量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可在活动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多举措、多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二、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000多家。据统计,年观众量达1.2亿人次,但其中青少年只有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与学生在暑期踊跃参加各类旅游和培训班等活动形成了鲜明反差[5]。殷世东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1981-2010年间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发在重点期刊上更少。[6]基于此,笔者及课题组编制了“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的60所中小学校发出调查问卷15 550份,收回问卷15 084份,其中有效问卷11 380份,分析并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低、时间少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性活动更少。分别统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活动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从参加的频次来看,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性学习,另有50%以上的学生也只是偶尔参加,而频次越高则参与人数越少;从参加时间来看,用时1小时以内的学生最多,达37.2%,另有35.3%的学生甚至没有花任何时间参加社会性学习,而花费的时间越多则参与人数越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情况,笔者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花费的时间进行了分类调查和统计,先统计中小学生平时是否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再进一步统计选择“是”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和每次参与的时间。  

从结果可知,从未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达53%,而从未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比例更高,达63.3%;经常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仅有8.9%,而经常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更少,只有7.2%。从每次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时间来看,50%以上的学生没花任何时间,其中没花任何时间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比例更高,达64.9%;每次花费1小时以内的学生分别占1/5左右;每次花费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更低。相对而言,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花费的时间更少。  

(二)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最低,小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最低。分别统计不同年级段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间(详见表1、2),结果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即高中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的比例最低,这与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重有关;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参与课外公益性活动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小学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最低,这是由于公益性活动对参与者的要求要高于社会实践,而小学生囿于身体、知识、意识方面的限制参加较少。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即小学生花费1小时之内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小学生花费1~3小时的比例均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单一、内容贫乏  

笔者曾专门在三所学校调查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种类单一,参与次数最多且人数最多的内容是辅导成绩较差或者低年级的同学;在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枯燥。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和到社区拔草或捡垃圾,也有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由于社会实践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笔者进一步深入社区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社区并无开展专门针对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但没有实质性内容。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为例,大多数社区只是草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敷衍了事;学生自身也只是为了完成“盖章作业”,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正如《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采访的一位王先生说道:“社区为孩子准备的社会实践活动种类其实非常单一,比如过年前要求小学生上街去劝说邻里少放烟花爆竹,或者到孤寡老人家去‘送温暖’、贴对联。我感觉这些活动都很老套,不能激发小孩子的兴趣,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走过场’,孩子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四)中小学生自身意愿是影响其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中小学生参加或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原因进行统计(见图1、2),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是自己意愿的结果,与父母和学校老师的要求也相关。因自己意愿而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而在父母要求下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要高于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没意愿的占多数;同时也有缺乏场所、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家长反对而没有参加的中小学生只占极少数。  

 

图1 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图2 中小学生不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三、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难题破解  

(一)社会性学习活动次数与时间严重不足  

社会性学习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社会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本次调查表明,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偶尔参加的最多,占53.2%;即使参加,所花费的时间在1小时内的最多,达37.2%。个案观察和实际访谈证实,现今中小学生基本未接触过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即便是中学生,对于课外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也不清晰。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甚至沦为“盖章实践”,如《今晚报》2013年8月6日报道:“为给‘社会实践’作业盖章学生参加义工走过场”;《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作业几成‘盖章作业’”,《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中教观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怎能成‘盖章实践’”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忙于参与课外补习,以致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好好学习顺利通过中考、高考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补习功课,仅有的一点闲余时间连玩耍都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严重不足。二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安全问题被过分夸大,一旦学生在课外社会性活动中出现问题,无论是不是教师或学校的责任,矛头都被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使学校和教师深感压力重大,无奈之下只能尽可能减少甚至不让学生外出参加社会性活动。  

(二)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  

根据笔者在三所学校和相关社区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类型单一、内容贫乏。例如,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辅导成绩较差或低年级的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和服务老人;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则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或到社区拔草、捡垃圾。由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区方面而言,并不是社区负责人不愿意认真组织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无论人力或物力都缺乏相应的支持,政府部门并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从学生方面而言,这与学生本身缺乏相关技能有关。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少实际应用,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当然,这种情况的产生也与学校教育有关,学校的升学压力大,其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学习提高升学率,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只是被看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外学习形式,甚至认为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部分学生存在好逸恶劳、怕苦惧难思想  

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不愿参加的占40%。不愿参加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可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和精力不够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一部分学生好逸恶劳、怕苦惧难。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学生享受着现代化发展的便利,许多学生从小就没有或者很少参加劳动;加上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是家里的宝贝从小不做任何家务,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怕苦惧难”习惯,对参加实践活动有畏难心态。正如《中国教育报》采访家长时所报道的:“我认为是好事,可孩子不这样认为啊,她不愿意到社区去,我也没办法”,这位家长说,“孩子上高一,不爱劳动,也不大愿意与人接触,假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因学习负担重,如有课外时间,更愿意用于看电视、上网等消遣性强的活动,而不愿意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  

(四)不同年龄特征也影响到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级段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小学生之所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少,是因为各类公益活动,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学校在校园设有“开心农场”生态园,组织志愿者浇水、拔草、施肥等;也有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如植树等)或去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等。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不足,不可能经常参加这些公益性活动,主要是以体验为主,培养其公益活动观念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实践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助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但高中生之所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是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负荷大,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功课学习上,甚至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加上有些家长对社会实践持反对态度,担心孩子耽误学习或上当受骗,因而想让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是困难的。  

(五)社会性学习资源缺乏  

2011年《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发出后,全国各地确立了一批实践基地,但远远没有满足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本次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想参加但缺乏场所的占33%。首先,受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的制约,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校,在区域内可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锻炼的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其次,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可以开展的合作项目非常少。由于社会实践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四、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推进策略  

(一)征得大众认同,获全社会理解与支持  

由于中小学社会性学习内容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进入中小学社会性学习范畴,需要相关的部门支持与配合。[7]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不深,没有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增强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认识社会性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宣传,使大众认同社会性学习的作用。例如,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成本低、形式生动活泼等优势,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建立安全分担制度,保障活动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是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阻碍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政府、学校和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不均衡。长期以来,政府和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学校则承担了本不该承担以及无法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制订政府、学校和家庭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明晰各自的责任。[8]学校、家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导他们防范意外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社会实践基地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人员,向学生讲清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和安全制度,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时,须由导游带队、教师跟队管理,相关基地、场馆人员积极配合,确保学生在社会性学习活动中的安全。[9]同时,要建立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活动意外伤害事件的保险机制。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社会性学习常规化  

很多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记录与考核不够重视,往往在假期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盖章的社会实践记录册就算完成任务。为了保障和激励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逐步完善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应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但很多学校同样缺乏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因此,学校应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如允许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或优待等。  

(四)针对年龄特征,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  

为了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我们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推进。例如,郑州市把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小学3~4年级为认识阶段,活动内容为在校内观察;小学5~6年级活动内容为集体体验,了解为主;初中1~2年级以参加集体活动、启发想象能力、增强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等活动内容为主,通过集体协作,教师引导,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时间,强化实践活动效果;高中1~2年级可设置个人小组、班级年级活动,开展个体思考、集体协作、集思广益、人生感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0]  

另外,中小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以校内志愿服务活动为主,最好能与平时开展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与体验,让学生从体验中汲取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具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人。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4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生;教学

一、前言

体育游戏是从传统的生活游戏中发展而来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对于游戏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它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它集趣味性、智力性、知识性于一体。对于师资配备不足、器材短缺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展趣味体育游戏能大大弥补这些缺陷。本文针对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农村体育趣味游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期刊、网络资料,搜索出有关体育游戏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二)资料收集

通过向各校体育教师及有经验的老教师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三)逻辑推理法

结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逻辑推理。

三 、研究过程

(一)、趣味体育游戏情境的创设

(1) 设计情境,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了让学生正确的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进行重复的练习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能穿行一些适当的体育游戏,会让学生更加充满兴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会让动动作技能完成的效果更好。所以教师如果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活动贴进生活,更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趣味体育游戏的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体育游戏改变了体育教学原本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和动作掌握,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 语言描述风趣幽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赢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课,而且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无穷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一些“儿歌”、“顺口溜”等,并且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游戏规则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明扼要,利用生动、明确的语言讲解游戏的过程,使学生尽快明确游戏的方法及动作要点。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在其中,快乐在其中。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游戏

(1)注重 “互动型”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

“社会交往活动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离开了交往,社会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交往都是在游戏活动中开始的,小时候的“过家家”,学校里的课外活动等都是游戏的各种型式。体育游戏也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要进行体育游戏就必须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都是一种社会交往。游戏中他们学会了正确的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采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教学方法

利用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让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练习中,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正确开展游戏,能够比较自然、正常地通过游戏的练习完善其心理,掌握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健康和寄教于乐的效果。

(三)、趣味体育游戏内容的设计

(1)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兴趣激昂,情绪饱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不能为求上课整齐、学生听话而扼杀了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要开展一些不同的体育游戏,对于同一年龄的学生也要选择一些不同的游戏内容,提出不同的游戏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开展难易不同的一些游戏,不致于让学生感觉力不从心或太轻而易举,而失去了游戏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及资料收集中分低段、高段、室内、室外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究。

①低段“换物接力”:

.将甲凳上的沙包换至乙凳上。(左右换物)

.放稳才可跑,掉落要重放。

.以拍手方式交接。

②高段“换物接力”:

.甲、乙、丙三圈内各放不同颜的球。

.将甲圈的球换至乙圈,乙圈的球再换至丙圈,丙圈球传给下一棒。

.可以「相向传接方式传接球。(转身面对传球者)

此类游戏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反映能力、身体协调、短跑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也玩得开心、愉快。

③低段的“抢收抢种”: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一个抢收袋,袋内装有5个实心球,哨响后开始,跑至每个圈内种下“种子”,直到对面与队友交接,队友负责边跑边收“果实”,将成熟的“果实”重新收起来,再由下一名队员再重新种下,交接至最后一位最先结束为胜利。

设计这样的游戏在材料准备上简单容易,游戏形式生动有趣。此游戏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力量、速度、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④高段的“同舟共济”:我们利用废旧的长条凳面和废旧的大皮带制成了三个同行的“大鞋”,让学生体验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合作过程,学生总会在游戏竞技中寻求一些更快更好的方法。简简单单的材料却给学生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⑤“鱼跃龙门”:男女同学各为一组,手拉手组成一条长龙,由前面的两位同学架起龙门,从最后一名同学开始穿越龙门,游戏中龙身不能断,以10圈为限。

⑥“贴膏药”(适合

女同学):三人为一组,一人跑一人追,跑者若贴到三人一组的前面位置,三人中的最后面一名就马上离队逃跑,一人跑,一人追交替进行。 ⑦“五环迎奥运”(适合中低段):10人为一组手拉手,从第一个同学开始将呼啦圈绕过手、头、脚,由第一个一直传到最后一个,中途手不准脱开,五环全部传递结束后立即将五环拼成奥运五环造型。再如:“打保龄球”、“拉马车”、“千足虫行走”、“赶猪跑”、“救护战友”、“穿衣服比赛”等等。

除室外游戏外,室内游戏同样能开展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们在不同年级段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究,积累了一些适合室内开展的趣味游戏。

①看掌拍手: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手势进行拍手游戏,全班分成两队,1队看左手,2队看右手。左掌心向同学们则1队鸣掌三下,右掌心向同学们则2队鸣掌三下,同时出示则全班鸣掌六下,掌背则不能发出声音。游戏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紧张有趣的游戏中学生训练了快速反应和分辨协调能力。我们还实践了:“明七暗七”、“双指夹纸”、“鸡毛信”、“你比我猜”等众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趣味游戏。在参与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快乐还收获了知识,锻炼了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分辨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游戏让我们室内体育也同样精彩无限。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

体育游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生动有趣的游戏名称既能反映出游戏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释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感受到创新和实践的快乐。在游戏比赛结束时教师要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游戏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扬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3)陶冶情操,游戏中培养小学生优良思想品德

游戏的开展一般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在游戏的对抗与竞争中使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坚韧不拔、活泼开朗、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许多趣味游戏都具有非常好教育意义,在游戏中学生能养成一些良好的精神品质,具有良好教育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利用表扬和批评,肯定优点,指正错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即收获快乐又收获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结论

通过小学体育游戏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研究、游戏内容设计的论述,认识到小学体育游戏对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思想品德、个性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体验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2] 陈钧,杨铁黎.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1,1.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5

近年来,胜利小学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立了多个体艺兴趣小组,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该校校长赵洁玲说:“让学生身心健康,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

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胜利小学的排球场上,全秋艳与队友们正在进行慢跑活动。随后,他们在教练的指挥下,进行徒手操和韧带拉伸运动。热身运动完成后,教练开始引导他们进行专项练习,包括排球的步伐练习(并步、滑步、交叉步)、起跳拦网动作练习等。全秋艳与队友们认真做着各项训练,很有专业运动员的样子。

近年来,胜利小学有计划地将田径和排球纳入体育教学课程和课外活动中。除了各年级、各班组建了各自的田径队和排球队外,该校还从各班中选出一些体育特长生,组建了校级田径队和排球队,每周训练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胜利小学首先从硬件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目前,该校拥有桂林市同类学校中唯一标准的小学足球场,还建有2个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排球场、1个200米环形跑道、1个100米跑道以及1个跳远沙坑,设有1间体育器材室,配有各种体育器材与设备,满足师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该校还专门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赵洁玲的统一领导下,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统一部署各项体育工作。

师资方面,该校配备了6名在田径、足球、排球等方面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因材施教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短绳、跑步练习等运动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则以长绳、排球、跑步练习等运动为主。这种有差异的体育活动,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校成功培育出多支较有实力的体育代表队,在城区及全市的各种体育比赛中屡屡获奖。2012―2014年,胜利小学连续3年获评为桂林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获评为桂林市体育特色项目(田径、排球)学校,2016年获评为全国体育工作示范校。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是该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赵洁玲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一块面积约1 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改建成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走进这个劳动基地,令人眼前一亮,只见菜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该校对劳动基地进行了责任划分,各班学生分块管理,安排教师担任劳动辅导员,为学生讲解农作物种植知识。六(2)班学生伍艺菲告诉记者,他们班一般会分组到劳动基地劳动,在本班的菜地里,种有各种蔬菜,如豆角、辣椒、茄子、黄瓜、莴笋等。在这里,同学们轮流给菜地施肥、拔草、浇水、除虫,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辅导员请教。

到了收获季节,该校还会开展“快乐农场”展销会,邀请学生家长和校内外教师参加,学生将亲手采摘下来的蔬果进行义卖,这是他们最期待、最兴奋的时候。“劳动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也让我们收获了更多快乐。”伍艺菲高兴地说。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胜利小学的劳动基地里,一群人正在认真聆听四(1)班学生廖以含的讲解:“这是我们班种的白扁豆,它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在汉晋时期引入我国……”她语速平稳,仪态从容,讲解结束后,众人报以热烈掌声。

廖以含告诉记者,她是学校“红领巾校园解说员”中的一员,经常给老师、同学、家长及来访的客人解说劳动基地中的各种蔬菜知识、种植体会。以前她胆小害羞,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但班主任总是鼓励她,创造机会让她多发言,慢慢地,她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培养心灵健康的学生,是胜利小学的办学目标之一。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该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该校提出了“健康荣誉管理”策略,主要通过表彰的方法,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帮助其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据介绍,这一方式与传统的表彰方式有所不同,以往学校都是表彰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突出特长的少数“尖子生”,如“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而“健康荣誉管理”不仅表彰优秀的学生,还表彰那些在传统观念里并不突出的学生,如“文明守纪生”“学习进步生”“排球小明星”等,通过扩大表彰范围,激励全体学生进步。

“小学生生性好动,表现欲强,性格具有可塑性,他们往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心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可。如果我们能适时引导、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肯定是十分有利的。”赵洁玲校长如是说。

该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求班主任每周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胜利小学有2名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对各位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另外,该校每学期还会安排相关教师参加自治区和桂林市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该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知心小屋”。“知心小屋”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里面设有个别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室、宣泄室等。每个区域都经过精心布置,成为学生放松心灵的好去处。“知心小屋”每天固定时间对外开放,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班,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此外,该校还通过心理校园心语广播、心理信箱、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近年来,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2012年获评为桂林市心理教育示范校。

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收获范文6

劳动教育成绩的取得,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劳动教育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1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2劳动,是可以让我们去锻炼下身体,可以让我们都体会到劳动的一个辛苦,更加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相关成果,而这次一个暑假,我也是跟随家里去参与了一些劳动,在劳动之中,我也是有了一些收获和感触。

劳动一天下来,整个人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全身上下都是酸痛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的体会,在劳动的时候我虽然也是累,但是也是兴奋的,结果回到家里之后也会特别的累特别的痛苦,而第二天都不想起来了,这种感觉让我也是体会到别人劳动是天天在重复,那么其实是更累的,而我一天就有些承受不了,也是让我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东西,所用的东西都是别人辛苦劳动而得来的,更是要懂得去珍惜,劳动的果实并不容易获得,我还只是一天的劳动,更何况比这更累的事情,我也是听父母说过,我们的学习自己都是感觉辛苦,但是父母确是也经历过,告诉我学习其实并不是那么的辛苦,长大后就会发现还有更多辛苦的事情,只是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的懂得,不过也是知道,劳动的确是不容易,而自己也是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别人给予的,付出的,自己都是要想到这一天的劳动,要去珍惜。

同时劳动也是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虽然很累,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我恢复了,却是发现自己的身体更好了,其实也是完全要多去劳动,在家的时候,我也是会帮父母做一些家庭的劳动,并没有那么的辛苦,但是也是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自己还得到锻炼,更加的懂得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埋头去读书,那样对于生活也是有很多的不了解,而劳动却是让我对家里有了更多的了解,清楚做好一个卫生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而父母每天去上班,回来之后还要给我去做饭,打扫一个卫生,他们辛苦,以前我是感觉不那么的深刻,但是此次自己参与了就发现,真的不容易。

看到自己收拾干净一新的房子,我也是感到有成就感,劳动是会让人感觉到有快乐和满足的,而自己去动手去做的,更是让我是感触到,其实平时自己学习完了,也还是要去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劳动,去减少负担的同时,自己也是可以去收获到快乐。劳动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去做一个事情,不能是半途而废,像打扫屋子,如果只打扫了一半累了,就不干了,其实和没打扫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坚持了下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打扫干净了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个劳动成果,也是会得到肯定的。

通过劳动,也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懂得做一些事情,不但是要去坚持,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劳动自己也是要经常的去做,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是让自己得到成长有了收获。好的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很多的事情,做起来其实都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但是只有自己愿意坚持下来,那么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许许多多的滋味,有高兴的滋味,伤心的滋味等等。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劳动的滋味。

今天我们家大扫除,妈妈看见我在一旁玩耍就对我说:“既然你没有事,你就去收拾你的房间吧!”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答应了。心想:收拾一间房有什么难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一边想一边拿帕子开始了我的“大扫除”。首先,我把书桌上的东西全都放到了一边去,学着妈妈擦桌子的样儿,左手按着桌子,右手拿抹布,卖力地擦了起来。可是天公不作美,我擦了半天,桌子还是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儿,真是气死我也!“拜托,我的小姐,桌子要用湿帕子抹上洗涤剂后再用力擦!”妈妈对我喊道。清理干净桌子后,我又开始擦地板,还没擦多久,我就感觉腰酸背痛,可怜的手臂再也受不了啦,如同被石头缠住一般,只要稍微抬动一下,酸痛的感觉就涌满全身。“哎哟,我可怜的小胳膊呀!”我赶紧坐到床上,揉揉膝盖,揉揉手腕。我心想妈妈收拾房间多轻松呀,不一会儿就收拾完了,手也不酸脚也不痛,这是为什么呢?

我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如果经常做家务,手脚就不会酸痛,而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家务,就会感觉腰酸背痛……听了妈妈的话,顿时,我体会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所以,我要多为啊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妈妈负担。

劳动的滋味有很多,有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多劳动,去体会更多劳动的滋味。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4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5上大学的地一次劳动课已经就要过去了,留下很多很多的思考。劳动是光荣的,的确劳动很光荣。那么不尊敬劳动者的人是什么?是的是可耻的。在大学里上劳动课是上一个星期的。我抽签抽到了打扫5号楼而且还要负责5号楼的安全值班。而我要抽到了5号楼劳动组的组长,第一天带着5个人浩浩荡荡的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劳动课,本以为以我们5个人打扫只有5层的5号楼应该绰绰有余了。但是真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因为是星期六很早差不多是8点钟去的,那些(人)还没有睡醒。垃圾还没有倒出来所以楼层里的垃圾还是很少,差不多干了半个小时就搞好了。第一天也是我值班,一天都要待在值班室登记来往人员,收收电费空余时间到外面转转打扫一下卫生。再就没事情做了。实际值班也很空就是坐在那里看看书听听歌。就这样到中午。

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扫地可这次……就是很差表现的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开始扫了。从5号楼的后面开始扫起到后面大家就傻了眼了。早上刚刚扫的非常干净的空地脏的就象是垃圾场。远远的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壮观,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的扫。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打扫好后面的空地。但还没有等到我们走,突然间看到天空飘着好及片白白的袋子。一片一片……素质问题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没有办法。重新扫吧。终于干净了赶快离开。扫楼道了。还好垃圾不象垃圾场那么多。大家分开扫。我扫2楼是大2住的楼层。大2了都是成年人了我想应该都很爱干净。当我爬上2楼。天那那还看的见楼道呀,简直是垃圾过道。好不容易打扫好。辛辛苦苦的倒完垃圾上楼检查一下。我真的想大声的骂大2的做为学哥尽然给我们表现了这么没素质的行为。一个寝室打开大门认真的仔细的把寝室扫好的垃圾扫到过道上了。瞬间又白茫茫的的一片。素质问题我只好这么说。我我我……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