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1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95-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局面中,又存在着不同学科类别、专业和高校档次的明显区别。其突出表现就是文科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失业率要不同程度地高于包括理工科等在内的非文科生。但是,文科大学生对于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价值、塑造时代精神方面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一、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文科学生有着与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术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文科学生有所区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帮助文科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很多文科大学生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和实施,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进行优势和劣的势对比分析,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特质,树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

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时间比例,只有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为理想的职业做各种准备,客观的评估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才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因此,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使文科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避免职业选择的单一性、盲目性。

(二)帮助文科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目前,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文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的误区,常常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造成内心惶恐,紧张不安,以至使个人事业和身心都受到严重影响。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能够使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从而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身心特点确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使自己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的完善,以适应职业的变换、技术的发展。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获得外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职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尽早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向着目标方向努力,在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就业。

(三)帮助高校提高对文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率

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人数达610万,其中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变得十分严峻,国务院总理曾向外界坦言自己十分担心大学生就业。实际上,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让学生在市场上转变就业观念,从而带动文科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同时,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也为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前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依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

当前高校文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并不太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缺乏相关知识

当前,面对文科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表现出缺少就业前的思考和心理准备,他们对职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偏好,却没有理性的思考与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是教会文科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措施。高校文科大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和相关职业了解的少,对职业信息的获取也是间接的,对职业没有深刻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职业规划,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设计。

(二)自我定位不准确,缺乏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是帮助个人达成其每一阶段生涯发展任务,并为下一个阶段发展作好预先的规划和准备。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设置、自身的兴趣、社会未来的变迁并不能完全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未来职业发展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文科学生来讲,由于专业局限性,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成为普遍现象。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单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但整体情况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没有对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相关问题的指导,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校并没有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另一方面,教师观念、知识和能力等因素也直接制约着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进程。从事职业指导人员主要是非人力资源、教育学和职业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职业指导或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就业工作经验,但缺乏就业实战经验和职业生涯理论知识,如不会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运用职业测验与职业咨询等手段来指导学生生涯设计;不会运用学科优势来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不会把专业知识与企业行业和工作世界联系起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以及指导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

三、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渗透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还没有真正普及开来。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应着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可采取派遣教师到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等途径;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分阶段、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

总之,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规划教师能够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渗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资源的优化整合

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应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分整合优化资源,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充分开发社会资源,探索新路子。文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与实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就业为依托,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促进企业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

现在市场上出现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服务的商业机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师资培训上较有心得,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

此外,校友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成功人士,他们的经验对大学生很有说服力。因此,学校还要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

(三)加大社会实践与职业训练的力度

高校要指导文科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职业训练形式,使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要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使学生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来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它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对文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教师队伍可以经常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生涯咨询、岗位推荐等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2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取高校学科性质差别大,地域不同,具有代表性。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来自省内外各大高校(电子问卷与纸质问卷结合)。经过为期约30天的问卷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556份(在校大学生1133份,本科毕业生问卷423份)。

(二)走访调查

随机选取部分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及本科毕业生进行走访调查,共计16人(本科在校生10人,毕业生6人)。

参与问卷的在校大学生男女人数百分比为:男40.95%,女59.05%。其年级情况为大一23.48%、大二48.54%、大三12.44%、大四10.59%、大五4.94%。参与问卷的毕业生中男性占43.20%,女性占56.80%,其中超过60%是在2000年后毕业的。

二、调查数据及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情况基本较好,但存在轻微极端分化现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一半的大学生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持茫然消极态度。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认识中,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且不够关注。但同时他们又认为坚持做一个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2.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于大学的集体生活,超过80%的学生能适应并参加各种活动。就当前大学生的熬夜情况而言,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70%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熬夜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兴趣性的态势,其自我培养提升情况较为合理,希望自身科学文化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每天的学习,大学生的计划性强弱总体呈现出消极势态,近一半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计划,再根据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能主动控制自己的学习,完全听从老师安排。而对于大学期间最希望获取的知识,英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分布较均匀。而在众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心中,英语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除了获得各科知识外,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其他有效途径中,他们更倾向于课外阅读和参加社会活动,这与已毕业大学生提出的建议相一致,由此,我们呼吁大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下快速发展。

4.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尴尬,强弱分化,偏向弱势。同学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交叉多学科知识、科学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就创新创业而言,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接受创新实践培训和专业指导,但仍有少数人不愿行动。在内容方面,大部分学生想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创新活动。根据走访调查,虽然我国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给予了有力政策进行扶持。但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手续繁琐,规定存在较大漏洞,加上部分大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因而这方面仍面临窘境。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可以看出他们对自身综合素质较为乐观。最后的主观题中,很多人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能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与上述情况相符。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走访,我们发现,很多认为自己综合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够自信,在遇到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时,他们不能勇敢的去尝试。关于创新,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他们在遇到创新类的活动时,创新思维不能发散开,常需借助网络抄袭,或完全通过篡改网上已有成果进行“创新”。因此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二)毕业大学生

1.当代大学生目前最需改进的综合素质中,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比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被看重,而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被认为是最应该在大学期间锻炼的。调查中被问到所在单位招聘员工最看重哪一点时,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就进入社会后的经验而谈,他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最应着重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2.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进行创新活动,且需树立团队意识进行创新。团队的完美合作被毕业生认为是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类实践中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且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国家及地区提供的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良好的舆论支持和价值引导,加上国家经济转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遇,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好好把握。

3.大学期间制定职业规划较为重要,并且应在大学期间多参加活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有初步的职业规划。对于业余生活,则应多选择与其专业有关的活动。他们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应主要收获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牢固的专业知识,并且沟通和适应能力是其最应该学会的技能。

在对已毕业且较有成就的人士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大学期间都侧重于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学习能力,他们普遍认为平时只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并且课余时间花一点功夫进行复习,常总结并理清知识主线,就是对学习能力最好的锻炼。而对于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在学习之余要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在活动中积攒人脉,提高办事能力,对以后就业还有极大助益。一个学历达到甚至超出标准并且经历丰富的人比只有学历达到或超出标准的人更具有优势不是吗?

三、结语

对于在校大学生,亟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对于前三个方面,大多学生都希望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来得到提高。从毕业生就业后所获得的经验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多看书看报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而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也是提高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在校大学生还应积极健身,严格控制熬夜次数,为学习、工作和生活锻炼出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形成良好的体型和精神面貌。对于这一方面,已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一个形体面貌较好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机遇。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3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直接体现。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点、灵魂。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政治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政治鉴别能力等。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掌握社会道德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对于包含着广泛知识内容的人文科学知识的运用,使大学生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气质与修养等。

3.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身心健康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等。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的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创新意识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并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等。创新精神主要指大学生要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呈现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模糊,组织纪律意识观念不强,存在着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2.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不到位。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较少,存在着有的大学生过分高估自己,高傲自大,择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大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等现。这就引发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社会需求和自我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3.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表达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感。

4.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存在着不积极主动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等现象。

5.团队协作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要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必要的团队意识,有的大学生虽然具有团队意识,但缺乏与他人进行合作共事的能力,这都将影响团队作用的发挥。

6.心理素质薄弱。学习压力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均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7.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停留在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把握。

8.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

在高等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等学校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拓展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认知自我、拓展能力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等。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第一,要以系列教育为依托,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通过举办纪念仪式、观看记录片、召开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第三,要以各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活动,如专业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第四,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五,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节,营造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第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竞争精神;第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正确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分数,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确保社会实践活动保质保量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挖掘实践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把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全方位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第三,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学校、企业、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完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牟道富.刍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7):64

[2]江林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职业时空,2010,(10):83-84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4

网络载体的必要性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网络系统的发展,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充,完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育的局限性,实现了内容与时间上的良好突破,在内容上,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单一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有效掌握,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方便性。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实时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更新,实现与教育信息的紧密结合性,伴随着思想政治知识的更新而更新,从而满足了实际网络工作的需要。互联网网络教育更像是一种全新模式的自我性教育,通过自我学习,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满足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普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推进,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其思想政治观念的与时俱进,确保相关科学文化的及时更新,有利于自身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网络时代的推动,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以满足学习者的自身知识的需求,完善学习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更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面临的难题

在实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的时候,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大学生自身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抵抗力弱,不能做好良好的学习规范,更何况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学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大学生做好积极的规划,具备良好的自制力。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网络监督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它不利于学生日常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汲取,不利于学生相关良好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教育者掌握相应的网络运作能力,以实现教育者相关工作能力的更新,满足互联网教育时代的要求。教育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以满足日常高校教育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习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目前来说,高校普遍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站的设立,但是其实际运作效果是比较差的,出现相关教育网站点击率低的情况,不能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枯燥乏味是密切相关的。也就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了。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措施运行的分析

为了实现高校网络教育效率的提升,我们需要延伸网络思想教育教学的理论,确保其网络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不断更新,确保其内容的多元化发展,以充分满足各个学生的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规范,实现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有效抵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新建设,面对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但要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不但要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高校可以建设一支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在内的网络队伍,通过这支队伍将教育力量凝聚起来。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学网络资源,实现对网络教育的有效应用。网络教育教学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它的时效性是非常强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为学习者,提供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陶冶,实现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为了保证网络教学质量,我们要实现网络法律法规的积极健全,以满足网络政治教育的教学需要,促进网络法律系统的建立健全,规范人们日常的上网行为,有利于确保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树立。让那些散布造谣信息等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能避免网络可能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国家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净化网络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结语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5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表现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而人文学科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和撞击,这些都对人文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文教育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怎样培养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意境,推崇人们的感性意识和情感能力,强调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两种功能,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在大学里面向的都是各类专业的广大学生。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等。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英语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对语言和语言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高校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在公共外语学习中,这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可以使学生在陌生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科学技术专业轻人文专业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补充,人文课程量少及师资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视学术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对学生起关怀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而是侧重实用目的的教学需要,于是出现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实用性和市场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某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养的涵义。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四六级为核心,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受到该考试的限制,英语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变成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训练。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这样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高校学生虽然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师交流时却力不从心,窘态百出。人文教育观念薄弱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或奇怪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比如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的观点,强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使用一般的知识灌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到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方法,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国民性格、礼仪风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极力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内心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深邃、难懂、抽象化的专业知识和当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应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传统式教学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精神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学校应邀请名人名师来学校举办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会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文化汇演、中英文演讲比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赛等渗透人文素养的活动。三是加强社团及其学生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歌唱、记者团、文学社、辩论社、播音社等社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四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自然景观,突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暑期慰问贫困山区儿童等,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敬业精神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外语教师本身就是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加强进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勇于创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七、结语

我国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质量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在高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小到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2]杜秀君,张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大学生科学文化规划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养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4]杜晓珲.蓬莱市小学农村教师基本素质调查研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