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化管理

商业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物业管理;商业化管理经营;实施对策

一、 物业管理公司商业化运作管理特点分析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之后兴起的一种衍生行业,它主要是对物业和业主实施管理和服务。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涵盖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其服务类型和服务方向很广,所以对于物业管理服务来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宽泛性。物业管理具有以下特点:服务周期与措施的特殊性、服务质量度量办法的不确定性、服务收取费用的特殊性。由于物业管理存在这些特点,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而物业管理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 现阶段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不能全面定位自己的角色

物业管理商业化进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全面的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就可能会偏离经营和管理的正常发展轨道。大部分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房管部门转制组建,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制度下的后勤管理思想和制度,没有意识到应该进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物业管理应该是一个经营性企业,应该以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管理思想,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明确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性质和经营性质角色,在生产管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行业的特殊性。

(二) 不能准确定位市场发展

企业要顺应市场的发展,才能制定合理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每种产品都应该准确定位好自己的市场,物业管理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它也存在市场定位相关的问题。但是现如今我国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却忽略了市场定位的问题。物业管理分为消费和投资两种特性,对内地居民住房推出投资特性存在不合理性。国内物业管理套用国外管理商住房的模式,对内地的管理模式来说,是不太适用的。内部住房大多数是居住性质,而套用商住房模式,可能就存在角色定位的差错问题。

(三) 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物业管理工作中,人工成本占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半部分,这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就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最直接途径。由于原有经营模式的影响,现在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多数存在机构结构设置不合理,人员浪费、办事程序不精简等现状,这就使得物业管理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财力成本等等大大增强,加重了物业管理公司的负担。

三、 物业管理商业化经营运作中的处理思路

针对物业管理的运营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特点,现阶段的物业管理问题,应该从物业管理公司生产运作中对业主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出发。所以在物业管理系统进行运营和实施时,需要从产品、质量、以及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成本考虑、提升效率以及业主的反馈情况进行考虑。

(一) 树立服务价值理念

物业管理公司要把以下三者紧密联系起来: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价值、物业管理员工的服务、业主的应得利益。将企业、员工服务、业主利益这三者系统的联系以后,按照价值链理论,进行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并以提高业主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将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相关制度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构建业主满意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内容包括服务制定、服务传递以及服务实施过程。按照业务流程,加强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才能不断获得业务的信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市场价值,才能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物业管理公司要从提高业主的满意度出发,充分为业主提供专项服务、特约服务或者是公共服务,从基本的公共服务做起,研究业主的潜在需求,并不断的满足业主的特定服务需求,设计出专项服务或者是特约服务,创新物业管理的品牌,赢得业主的信任,从而实现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共赢。

(二) 合理实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每个企业或者单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重视成本管理,是企业得以正常发展,资金得以正常运作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实现长久发展的关键。合理运用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在业主入住并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之后,对物业公司的成本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对物业管理实施成本控制是可行的,并且对于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这需要首先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其次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体现在,业主能享受到超值和增值服务,为了达到这种服务目标,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以提高成本和开支作为代价,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既不增加高额成本的同时,又能提高服务质量。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加强成本管理措施,以有限的成本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并且对成本费用进行预算,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办法,通过实行控制措施有效的节省成本,并对成本问题进行不断跟进,也需要对成本控制措施进行不断改进。

(三) 坚持市场化相关原则

物业管理公司,应该依据价值链原理,遵循以下原则来开展服务工作。第一、坚持服务第一、业主至上的原则。只有将业主作为上帝,不断的提高服务满意度,才能实现公司的长久发展。第二、注重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只有从这三个效益共同考虑出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规模化管理原则。将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以及反馈落到实处,实现规模和管理,打造业主满意的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市场化需求,获得竞争优势。

(四) 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从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看,物业管理经营应该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了满足现在商业物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市场需要,应该建立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管理策略,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调查业主的潜在需求,不但促进商品交换,为物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开辟新的合理的渠道。公司可以根据商业物业的某些特定需求,展开主动服务,使得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公司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了共赢。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工具上,也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元化经营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促进物业管理经营模式的有效实现,也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不断发展。

四、 总结

在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今天,物业管理公司也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走向商业化进程。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从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出发,提升服务意识,具备现代化服务设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业主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本文从树立服务价值理念、合理实行成本管理、坚持市场化相关原则以及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这几个方面讲述了物业管理进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的处理思路。正确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案、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有保证的管理质量,就是企业走向商业化和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陈永红.物业管理商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7).

商业化管理范文2

由农业部农业司组团,经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农业部批准,我们一行15人(名单附后)于1997年6月1?/FONT>30日赴美进行种子商业化管理培训由于中美双方各有关单位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此次培训有计划、按步骤地顺利进行。培训采取课堂学习和现场考察、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学习中,密西根州立大学作物及土壤科学系、园艺系、推广和教学系、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国际农业研究所及密西根州种子认证协会(作物改良协会)、州农业厅所属种子中心检验室的8位教授为我们进行课堂讲座,授课内容主要内容有美国种子产业的基本概况、种子法规与执法管理、品种培育与发放、品种保护、种子认证、种子生产与营销等。结合学习内容,我们参观考察了美国联邦种子试验室、先锋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加工厂、密西根州种子检验室、州种子认证协会、阿司格罗(Asgrow)种子公司、颗粒本(Crippen)种子清选机械公司、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访问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美国种子贸易协会。通过这次培训与考察,我们对美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基本法规和政策、商品意识和信誉、先进技术和设施、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商业化的产业和系列化的服务等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收获很大,感触很深,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学会了许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值得借鉴的东西,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加速建设现代化种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现将培训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的种子法规与执法管理:

美国的种子法规比较完善,联邦有联邦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各州有州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种子认证规则与标准。联邦种子法与州种子法之间、种子法与实施条例之间衔接较好,州种子法可以比联邦种子法更具体、更严格,但不能与联邦种子法相矛盾。在执法管理上,联邦和州依据各自的法规和权限分别执法,州内的种子贸易只受本州种子法的约束,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贸易须受两个州的种子法和联邦种子法的约束,种子进出口也受联邦种子法和所在州种子法的约束。

1.种子法规

(1)美国联邦种子法1939年颁布实施,1967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其管辖范围是所有从国外进入美国的种子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贸易。其主要目的是统一规范和授权委托,统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真实标签和最低质量标准,要求邮寄、运输、销售的种子必须按要求包装,包装标签必须载明要求真实反映的质量指标,种子质量必须高于最低标准。授权主要包括授权农业部作为联邦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授权农业部长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有效地实施该法的有关规定;根据该法条文委托农业部长的责任,授权农业部长指定专门官员或人以相同的权威和效果执行有关规定。如指定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调各州的种子认证协会,制定种子认证的规则、标准,指定官方种子分析协会协调各州的种子中心检验室,制定种子检验的规则、标准。

(2)专利法1930年联邦议会通过,对无性繁殖作物的品种提供保护,保护期20年,申请专利保护的品种应是以前没有过的新品种,具有明显可区别的特征,同以前的品种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和显着的进步。

(3)植物新品种保护法1970年联邦议会通过,对有性繁殖作物的新品种提供保护,保护期17年,保护期满后成为社会公共产品。申请该项保护的品种应具备新颖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4)州种子法各州议会根据联邦种子法和本州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州的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认证条例,各州种子法规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但是都规定了详细的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

联邦种子法和许多州的种子法都对种子生产、经营者的条件未作出规定(认证种子除外),也未要求领取有关证照。

2、执法管理

(1)执法机构与职责

根据联邦种子法,美国农业部为联邦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其所属的农产品销售局设有种子管理与检验处,负责种子立法与质量检验工作;农业研究局下设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新品种保护工作;动植物检疫局负责进口种子的检疫工作(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调运不检疫)。各州种子执法管理与职责不尽相同,一般州农业厅为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其所属的市场监督处有专人负责种子立法和执法工作,具体的监督检测工作委托州种子中心检验室负责,种子认证工作委托州种子认证协会负责,但处罚只能由州农业厅和州法院依据规定程序来进行。

(2)执法内容和程序

一般地,违犯专利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引起侵权纠纷的,大多是双方庭外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时才向法院申诉。而种子法规定的执法内容和程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A、标签真实性与最低标准的监督和处罚州种子中心检验室的检验人员(公务员)可以随时在市场购买种子或到经营单位抽样(如果拒绝抽样,可请警察保护),经检验如果种子的真实质量低于标签标明的指标并超过允许的误差范围,或低于最低标准,由州农业厅责令停止销售或处以罚款,严重者或拒不执行处罚的,可由州农业厅向法院起诉。

B、种子质量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根据现行法规,州农业厅对种子质量纠纷无调解和处理权(目前,密歇根州农业厅正要求州议会修改州种子法,授予农业厅对种子质量纠纷的调解权)。一般地,发生种子质量纠纷时,有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民事法庭申诉,由法院判决。

二、美国的种子认证

美国的种子认证制度始于本世纪初,目的是通过官方或官方授权的机构组织一些具备优势条件的农场主,利用公立机构培育的优良品种,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生产符合标准的商品种子,以推广优良品种,保持优良种性。1950年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用种都是公立机构(州立大学或各级农业试验站)培育的,种子认证成为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的唯一途径,未经认证的种子不许销售。进入70年代,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实施,私人种子公司育种迅速发展起来,使公立机构育成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80%左右,从而使种子的认证率也下降到80%左右。目前,私人种子公司育成品种已占领80%左右的种子市场,从而使种子的认证率下降到20%左右,即使公立机构育成的品种也有一些不是通过种子认证,而是将品种转让给私人种子公司开发推广。美国的种子法规对国内贸易的种子没有要求必须认证,只对进出口的种子才要求必须认证。

1.种子认证机构

各州由州农业厅授权种子认证协会(或作物改良协会)作为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开展种子认证工作。一般地,作物改良协会隶属州立大学,种子认证协会隶属州农业厅,它们都是由认证种子生产者、州立大学代表和州农业厅代表等组成的服务性、非盈利性董事会制机构,其职能是使本协会成员生产的种子达到联邦和州的质量标准,对种子认证和检验(包括田间巡视和室内检验)实行有偿服务,财权归协会成员。联邦一级不设种子认证机构,也不直接开展种子认证工作,而是成立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要求各州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必须加入这一协会,并接受其协调,按其制定的统一规则和标准开展种子认证工作。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而是由协会成员轮流牵头,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协调有关事宜。

2.种子认证的程序和要求

(1)与育种机构签订合同,对其育成的品种进行种子认证。

(2)育种机构向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提供育种家种子。

(3)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组织基础种子生产和供应。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有自己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工包装设施和质量检验人员,直接生产、加工、包装、供应基础种子;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组织基础种子协会成员生产、加工、包装基础种子,并按官方种子认证机构下达的计划调给认证种子生产者。

(4)认证种子生产者申请加入种子认证协会,并向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申请生产认证种子,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按有关规定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认证种子生产计划安排、供应所需的基础种子。

(5)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派检验人员对认证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田间巡视(检验)。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则委托检测机构或聘请检测人员进行。

(6)认证种子生产者按有关规程和要求收获、加工所生产的种子。

(7)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派检验人员对所生产的种子进行室内检验。

(8)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对质量检测合格者,按包装所需的袋数和规格发放认证标签。

(9)认证种子生产者自行销售认证种子并承担其质量责任。

(10)由认证种子生产者通过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按认证种子销售额的一定比例(15-30%)返利给育种机构。一般每袋种子(50磅)售价15-20美元,返利30-50美分。

由于种子国际贸易的需要,私人种子公司培育、生产的出口种子按要求进行认证。与公立育种机构的种子认证相比,私人种子公司的种子认证的不同点在于其利用自己培育的育种家种子,在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下自己生产基础种子(或亲本种子)和认证种子(杂交种子)。

三.美国的新品种培育、发放与保护

1、新品种的培育

一是公立机构育种公立农业科研机构主要是美国农业部所属研究机构及实验站、州立大学(州农业实验站),他们既负责种质资源收集和育种基础研究,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在40-50年代以前,各类作物新品种80%以上是由公立机构培育、发放的,而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只有20%左右是公立机构育成、发放的,而且主要是麦类、豆类等常规作物和水稻常规品种。

二是私人种子公司育种私人种子公司起源于本世纪初,当时只从事少量园艺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到20年代,少数私人种子公司开始从事杂交玉米品种的培育工作。进入7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加之《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颁布实施,许多私人种子公司纷纷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育种投资,建立育种科研机构,从事育种新技术研究(如利用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和新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各类作物新品种80%左右是私人种子公司培育、发放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农场主也从事单一作物的品种培育,但是由于其经济实力和人力的限制,培育、发放的品种比例还很小。

在育种科研的投资方式上,有一定育种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公司一般采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育种科研机构;而一些育种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又有发展眼光的小公司往往采取与大公司合资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育种科研机构。如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是一个欧洲移民在自己买地进行认证种子生产的基础上,与另外7个农场主联合创办的合作制种子公司,最初生产经营认证种子,后来逐步转为生产经营杂交玉米种子。到1985年,按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名,该公司在全美种子公司中的位置由1979年的第176名上升为第60名。1988年,与德国KWS种子公司合作,将合作制公司改造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当时KWS公司占50%的股份,1992年扩股后占83%),通过合资注入了大量资金,建立育种机构和种子加工设施,促进了公司发展。1990年,育成了自己的玉米自交系,生产杂交玉米品种35个,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列全美第16位。现已培育出抗除草剂、抗玉米螟、高油玉米新品种,并投入试验、推广,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列全美第12位。计划1997-1998年发放玉米新品种18个,今后10年内发展成为整个北美洲的第三大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袋(每袋8万粒,约45斤)。

2、新品种的发放登记

美国的新品种发放相当于我国的品种审定。一般由各育种机构自己评审、发放其育成的新品种,每年将其发放的品种目录报所在州的品种发放登记委员会登记,由该委员会(一般由州立大学农学院任主席)每年编纂一本品种发放登记目录,分送州农业厅、作物改良协会、种子认证协会、基础种子协会、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等有关机构。由于公立育种机构所育成品种大多由认证种子生产者生产、销售和承担质量责任,为了对种子生产者和使用者负责,各公立育种机构都建立了严格的新品种发放评审制度;而私人种子公司是自己生产经营自己的品种,品种和种子的责任都是自己承担,对其新品种的发放也有严格的内部审批制度。

(1)公立育种机构的品种发放程序根据《密西根州立大学、密西根州农业试验站关于植物品种和育种材料发放的政策和程序》,品种发放的评审程序如下:

a.由育种者向学校农产品委员会(CommodityCommittee)提出发放申请,并提供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田间试验结果以及拟发放的形式(认证发放、限制性发放或专一性发放)等有关材料。由该委员会下设的该类作物的专业小组审查其是否与现有品种相比有突出的农艺性状和明显的特性区别,提出审查意见;

b.由学校农产品品种评估委员会(CommodityVarietyEvaluationCommittee)审查,对育种者提供的材料和农产品委员会的评审意见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合格的由该委员会主席签字;

c.该校农学院院长审核签字;

d.该校(也是该州)农业试验站站长审核签字;

e.该校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主任审核签字;

f.由负责科研的副校长和负责财务的副校长审核签字,批准发放。

一般地,一个品种从申请发放到评审结束需4个月时间。认证发放由育种者直接发放,限制性转让或专一性转让由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发放。

(2)私人种子公司的品种发放程序种子法规对私人种子公司的品种发放未作任何规定,各公司所规定发放办法和审批程序也不一样,但至少有一下程序:

a.育种家提出发放申请,提供有关材料;

b.科研部组织育种、栽培、病理等方面专家进行评审,科研部主任签字;

c.市场部主任审查签字;

d.公司总裁审查签字,批准发放。

私人小公司或个人育种家所育成品种的发放程序一般很简单,由育种者本人决定是否发放。

3、新品种的保护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有两种方法:一是植物品种注册(PlantVarietyCertification)保护;二是品种专利(Patent)保护。两种方法相比较,申请专利保护所涉及的机构较多,手续较繁杂,保护的内容很具体,费用较高(需几万美元),审核批准的时间较长(少则1枣2年,多则10几年),往往申请还未批准,品种就被淘汰了;而申请植物品种注册保护只需几个月时间、2500美元。因此,对农作物新品种大多申请植物品种注册保护,而对优良的育种材料或基因可申请专利保护。

四、美国的种子生产、加工与营销

1、种子生产

美国联邦种子法对种子繁殖、生产有严格的世代限制,不允许超过4个世代,即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登记种子、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

育种家种子由育种家直接控制生产,一般采用一年繁、多年用的办法,以减少繁殖世代。

基础种子由认证种子协会自己生产或由基础种子协会组织其成员按有关要求进行生产。生产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种子生产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土地、设备等条件,根据计划组织生产,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即非盈利性)把基础种子提供给登记种子或认证种子的生产者。

登记种子登记种子是由基础种子生产者把基础种子再繁殖一个世代而得到的种子。生产登记种子的目的是扩大基础种子量,满足认证种子生产的需要。有的州(如密西根州和威斯康辛州)要求基础种子只能一代繁殖而成,从而取消了登记种子这一级。

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由基础种子或登记种子繁殖一个世代而得到的直接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认证种子由认证种子协会组织其成员按规程要求进行生产。

公立机构育成的品种大多采取上述程序和要求进行种子生产,而私人种子公司是按照上述世代要求自己繁殖育种家种子和基础种子,并通过签订合同组织具备条件的农场主或专门从事种子生产销售的中、小公司,在其监督、指导下为其生产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生产的认证种子主要用于出口,国内销售的种子不需认证)。生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专门生产型,即农场主利用其土地和公司提供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根据公司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公司的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杂交去雄)下进行种子生产,所产合格种子全部交给(卖给)公司,公司按合同规定付给其报酬。农场主只负责种子生产,不承担所生产种子的加工、销售工作。如先锋种子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建立的21.6万亩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即是这种方式。二是产销结合型,即农场主或专业种子生产经营者利用私人种子公司提供的育种家种子或基础种子,按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种子生产、加工和包装(一般用公司提供的包装袋),所产合格种子(认证种子)或者全部由公司收购和销售,种子生产者负责按指定的地点送货;或者一部分由种子生产者在当地销售,其余由公司收购和销售。如WilliamIrrer农场主为Stine公司生产大豆种子即是采取这种方式,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别的种子公司生产杂交玉米种子也是采取这种方式。

一般地,为了避免种子丰欠波动对兑现供种合同的影响,先锋、大湖等规模较大的私人种子公司在安排种子生产计划时,都留有余地,考虑30%?/FONT>40%的储备。这样即使遇到自然灾害、种子减产,也能保证种子供应和价格稳定。

2、种子加工

美国的种子加工规模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先锋种子公司在美国就建立了22个大型种子加工厂,其中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的玉米种子加工厂,总投资额2200万美元,年加工能力5.6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目前的实际年加工量为3.3万吨(每年只加工6个月),从剥皮、烘干、脱粒、除尘、清选、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印刷和粘贴标签等全过程都是自动化,而且整个过程对温、湿度和种子质量指标都在严格的自动化控制之下。此外,该公司在墨西哥、智利等国家还建立一些种子加工厂,其中在智利建的种子加工厂占地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

美国的种子加工厂管理水平比较高。先锋种子公司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的玉米种子加工厂只有固定人员38人,制种去雄季节雇用3500-4500个学生,种子收购、加工季节雇用季节工150个,其烘干、脱粒车间每清扫一次需45分钟至1小时,精选加工车间每清扫一次需8小时。每个品种加工完后,彻底清扫一次,整个加工厂看不见遗留或散落的种子。

3、种子营销

美国的一些大、中型私人种子公司很注重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和采取激励的营销策略。如ASCROW种子公司在美国建立一个连结全国各州农场主的种子销售网。其销售部下设东、南、西、北四个区,每个大区又分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有4-5个推销商,每个推销商再联系若干个农场主推销员,由农场主推销员把种子销售给附近的农场主。还有一些种子公司通过在各地建立种子仓库,利用这些仓库作为销售网点向附近农场主销售种子。大湖杂交玉米种子公司之所以在全美玉米种子销售量排行中由1979年的第176名一跃成为现在的第12名,与其采取的一整套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1)早订货、早交款,种子价格可折扣15%;(2)对销种量大的代销商和购种数量大的农场主,由公司资助其出国旅游;(3)按代销商销售或农场主购买数量累积购物奖金,每销售或购买一袋种子积80美分,按累积的金额,由其选购相应价格的带有该公司标志的帽子、上衣等;(4)对年销售量达2000袋种子以上的代销商,吸收为代销商俱乐部成员,每年免费赠送60袋种子;(5)鼓励购种农场主参加全国高产竞赛,由公司支付报名费,对在竞赛中获奖的,由公司支付去领奖的旅费;(6)对购种农场主帮助申请贷款。目前,该公司正在如何体现公司的价值观和高品质以及提高工作乐趣和工作热情上下功夫,计划在今后10年内发展成为北美第3大杂交玉米种子公司。

美国的种子价格和种、粮比价比较高,即使价格较低的小麦认证种子也卖0.5美元/kg,是商品粮价格的3倍以上;私人种子公司销售的杂交玉米最高可卖每100粒1美元(约3.6美元/kg),是商品粮的近40倍。这样,即使认证种子按销售额的15-30%返利给育种单位,购种农场主遇到自然灾害影响种子出苗时种子公司对其采取半价销售补播的种子,以及积压的种子储备一、两年后再销售,种子经营者仍然有利可图。这样,既可发挥种子公司的市场调节作用,也不影响种子公司的自身发展。

五、针对我国种子产业现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完善种子标准、标签和档案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死标准”,超过指标即为合格,低于指标(哪怕是0.01)即为不合格,没有误差范围。按照种子条例规定,不合格种子就不能销售。这很不合理,因为实际上任何测定都不可能排除误差,测定的结果确实存在误差。此外,我国的种子标签不规范,对标签上必须标明的指标及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没有规范要求;种子样品及其档案制度也不完善,对保存样品及其档案的数量和时间没有规范要求。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制订最低质量标准和允许误差范围,完善种子标签和档案制度,进一步推行标牌销售,逐步向真实标签制度过渡。

2、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种子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种子质量认证试点,但很不规范,一是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不是控制在认证机构手中;二是认证过程中的申请、巡视和检验程序不严格;三是标签发放不符合要求。需要逐步完善,建立既适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包括程序及标准),要求进出口种子必须经过认证,以增强我国种子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对国内生产、销售种子不必实行强制认证。

3、逐步实行优种优价政策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种子经营是低质低价。一方面,种子质量和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种子价格和经营利润也很低,使经营单位难以自我积累和抵御市场风险,更无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需要在逐步提高种子质量和科技含量的同时,实行优种优价政策,以壮大种子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4、尽快健全种子法制

一是加快制订种子法,将种子标准、标签、认证和品种审定以及市场竞争等用法律固定下来。二是健全执法管理体系,省(市)级种子管理要与经营分开,逐步强化省(市)级的管理职能,弱化县级的执法管理职能;基础种子生产、销售要与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分开,基础种子由种子站组织原、良种场生产,并按计划供应给各种子公司。三是理顺种子管理机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原(良)种场以及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5、逐步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

根据我国种子的现状,当前还需大力推进统一供种,以提高商品供种量。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常规作物的商品供种率基本相当(美国麦类作物种子75%以上为农场主自留种,花生、大豆作物农场主自留种也占50%左右),我们所缺的主要是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只有强化市场竞争才能刺激各公司对新品种的需求,也才能促进其自己建立育种机构和有偿转让别人的优良品种,才能使育种单位得到回报。强化市场竞争的手段和途径是:市场开放+真实标签+严格执法。

商业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30-01

从今年开始,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步入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全面向商业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要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真正实现综合性的转变,从而在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实现资产管理公司的长远发展。

一、以利润为中心,实现政策性经营理念向商业化经营理念的转变

作为化解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起,就一直从事对口商业银行剥离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秉承着一整套不良资产处置规范进行运作,以处置回收最大化为原则,以最大限度减少处置损失为目标,业务模式相对单纯。可以说,这种浓郁的政策性特点决定了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文化、理念、意识等均不能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需要。而且几年来的运作实践表明。政策性的等价定额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弊端太多,产生了银行虚假剥离、责任人解脱、资产管理公司业绩缺乏客观评价等问题。从长远看,随着向商业化转型,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将发生很大变化,相应要求在经营理念上做出新的调整。针对当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形势,笔者认为必须把工作重心调整到业务开拓上来,要围绕利润这一核心来开展经营活动。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改变多年来办政策性业务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开拓思路,培育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同时树立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以适应商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以高效为目标,实现机关化管理体制向公司化管理体制的转变

资产管理公司的现行经营模式,决定了其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化程度低,还保留着某些国家机关的行政色彩,因此在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科学、不严密、效率低下等弊端,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难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备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及成本效益意识,有关人员结构和素质难以满足转型的需要。随着向商业化的转型,要适应市场化经营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体制必须要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体制向高效的经营决策体系、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以效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制转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制度。拓展商业化业务,需要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和公关手段,需要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做出决策,只有高效的公司化管理体制才能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从目前的管理体制看,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的是“总公司+办事处”体制,办事处则单纯采取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的方式,以省为单位建立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虽然网点遍布全国,覆盖面大,但下属各办事处不是一级法人,需要进行授权经营和决策。由于资产处置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践中这种基于严格授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效率低下、程序复杂,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从公司化的角度看,应当按照存量资产及业务拓展的特性、地域和行业分布、金融框架格局等进行统盘考虑,优化组合,消除资产泡沫和人员机构泡沫,逐步建立起总、分公司制或母、子公司制的管理体制,依照市场规律调配人力、资金、业务,使其真正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化金融公司。

三、以经营为原则,实现传统国有公司运行机制向现代金融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资产管理公司现行行政区域主导下的机构布局,决定了其运行体制非市场化,战略布局不科学。随着商业化业务的拓展,公司的业务模式将从过去单纯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转变为以资产经营处置为主业;盈利模式将从过去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转变为追求最大经营利润、多种业务渠道并存、具有持续经营壮大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因此运行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逐步构建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业务体系。一方面,作为不良资产处置“专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将继续通过市场化收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但对新购入的不良资产不能再单纯以处置为主,应在其中筛选部分优质物权资产、相对优良企业的债权资产以及股权性资产,通过置换、重组、租赁、投资等方法进行长期经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证券承销、上市辅导和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间业务,并适时推进资产证券化的探索,成为投资银行“专家”。目前,四家公司已为超过10家的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展示了资产管理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风采。随着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和发展,运行机制必将更加科学化、良性化。

四、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实现从单一资产管理公司向股份制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规划的转变

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原来的历史使命后向商业化转型,必须与整个金融体制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深入变革相配套。目前虽没有出台具体方案,但综合分析可以断定,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存在、发展的话,目标应是以经营、管理、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兼具多种投资功能的股份制、集团化金融控股集团。

以长城公司为例,依据政策应当有以下几种运行方式:

1、结合农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历史机遇,长城公司的改革与农业银行的重组一并考虑,共同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简言之,即回归母体银行,组建农业银行集团公司。长城公司是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的机构,几年来处理的是农业银行因历史原因累积的不良贷款,属于阶段性任务。从几年的运行情况看,这种处置、管理不良资产的模式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成立专门机构,可以集中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处理掉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历史包袱,减轻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负担,化解金融风险。弊端在于资产管理公司人员少,无分支机构,导致成本高、耗时长、处置回收率低、维权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将长城公司的优惠政策和处理经验与农业银行网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处理农业银行改制前再次剥离的巨额不良贷款,不失为一个较佳的选择。

2、继续按现有运作模式,接收和处理农业银行下一步剥离的不良资产。以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虽也可行,但毕竟也是阶段性的任务,几年后处置完结,将同样面对今天的转型问题。同时,从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及市场环境来看,只能是政策性剥离收购,如进行商业化收购和处置,盈利可能性很低。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经过基层营业网点几年来的大力清收,多数已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资产质量极低,预期收回率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经过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多年来的处置,市场已近饱和,加上去年以来房市、股市的火爆,意向购买债权的战略投资者纷纷转向其他投资,不再购买不良资产。因此,下一步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将面临难度大、回收低的问题。

商业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资本管理

近年来,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商业化改革转型要求,不断拓展新业务和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全资或控股形式投资入股了多家子公司,业务范围除包括证券、基金、信托、租赁、银行等金融业务,还涉及到房地产等非金融业务,初步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雏形。但随着四家公司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股权关系日益复杂和管理链条不断延伸,集团内的风险传染性和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公司加强资本管理,提高风险防御能力。2011年新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明确指出“集团拥有的合格资本不得低于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同时这一要求也是资本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若要满足这一规定,资产管理公司必须采取相应策略加强资本管理。在此背景下,对于处在商业化转型进程中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随着经营业务不断市场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如何加强资本管理成为国家公司当前改制和未来发展都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金融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发展新趋势

2010年底,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定义和计量标准,要求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集团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以抵御风险,增强吸收损失的能力(见表1)。《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也引入《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新监管理念,对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国内外金融监管措施的新调整,将广泛影响各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工作。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管理也将必然受到监管变化的影响。

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现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相关制度出台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本管理工作主要参照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及财政部颁布的《金融类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及监管指标。2011年3月8日,银行会正式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该指引成为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后进行资本管理的重要依据。整体来看,当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如下特点:

测算后的合格资本符合监管要求。以某家资产管理公司为例,该公司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要求进行测算,当前集团合格资本高于最低资本要求,超额资本为超过50亿元。根据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估算,目前该公司合并杠杆率为25%,远高于银行业杠杆率4%-5%的水平,另外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也与该水平相近。

资本构成简单,以核心资本为主。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构成比较简单,核心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附属资本种类和占比均较少。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商业化转型的不断推进,经营效益逐步改善和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会不断增加,附属资本补充渠道也会逐步建立,资本总体规模将逐渐扩大。

资本补充渠道和工具较少。受资产管理公司体制制约和历史业务影响,目前可供其补充资本的渠道和工具较少。

相关数据积累时间较短。以资本充足率指标为例,由于商业化转型刚刚起步,资产管理公司没有或仅有近两年相关历史数据,因此还需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建立相关数据库。

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任务是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没有商业化经营要求,因而对资本管理并无实质性地需求。即使是目前各家公司的业务已开展商业化运行,但也未对资本管理形成有效需求,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本管理工作面临较多挑战。

(一) 开展资本管理工作的基础较薄弱

一是开展资本管理的理念尚未建立,各家公司虽已有相关考虑,但还未形成科学和系统的规划。二是虽有公司已初步偿试建立资本充足率指标,但还未形成硬约束。三是当前现有的股权结构和行政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公司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由此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加强资本管理的外部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缺少可借鉴的成熟资本管理经验

巴塞尔委员会在《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具体考虑》中建议在银行及实施并表管理的集团内部应设立正式的组织, 诸如“资本管理政策委员会”(由具有适当专门知识的高级管理层成员担任负责人), 对资本问题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指引,我国监管当局也对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明确的尽职要求,但当前我国除少数新资本协议银行外,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未建立此类的专门机构或管理部门,相关制度规定也是近期才出台,尚无成熟的经验做法可以借鉴。

(三)现有可供参考的资本需求估算方法难以准确把握业务风险因子

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参考,当前其主要是根据年度业务预算或未来业务规划对资本净额和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进行简单测算,从而确定当期需要的资本补充额度。按这种简单的资本需求估算方法,只粗略估计了未来风险因素的影响,缺乏对自身业务风险因子如风险敞口、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因子的准确把握,这不但会打破规划期内预定的资本充足率目标,扰乱业务发展规划,而且在较大压力事件下极有可能导致资本充足水平大幅下降,甚至触及监管风险。

(四)外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

全球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各国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管,才能有效防范和识别金融体系的风险的必要性。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如扩大监管资本覆盖风险范围和捕捉风险的能力,提高监管资本工具的质量,建立简单的、透明的杠杆率监管标准和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等。与此同时,我国监管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2011年3月,监管部门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对改制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的具体要求。

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本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全面掌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中关于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

2011年新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明确指出,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并表管理应充分考虑集团所处的商业化转型阶段,将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相结合。其中,定性管理主要是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定量管理主要是最低资本管理和杠杆率管理。但目前此《指引》仍具有概念性的特点,没有给出一些指标的具体测算方法,因此还需公司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进行研究和设计。

(二)建立和完善资本管理架构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业务体系结构和资本构成的特殊性,提高资本管理水平是一个长期和渐近的过程。结合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和完善资本管理架构: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树立资本管理观念。商业化转型后,各家公司应不断完善治理结构、组织流程和业务流程等各方面机制,以实现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甚至公司全体人员对资本补充和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认识,并将资本约束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2.科学实施资本规划,提高资本精细化管理水平。资产管理公司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和资本规划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评估流程,加强各分支机构、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合理确定资本总量,科学制定资本规划。同时,结合业务经营计划和当期执行情况,科学评估资本水平充足程度,为资本管理目标的设定和资产结构优化提供指导,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水平。

3.规范资本计量,确保资本水平充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颁布后,资产管理公司应及时把握监管导向,分析该《指引》对公司资本状况和经营管理的影响,梳理各资本项目定义,从而规范公司的资产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计量方法,在符合监管资本最低要求基础上,确立资本缓冲水平。

4.合理调整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从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经验来看,要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必须重视结构的调整,包括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涉及到公司经营的多个环节。要提高资本的比重,资产管理公司还可考虑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即通过减少风险资产来减少用来承担风险资产的资本,风险资产的减少可从存量和增量上下功夫。

5.在未来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和评价体系。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金融机构资本的使用效率和股东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资本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立以经济资本占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量化指标的管控和评价体系,有利于公司强化资本约束意识,控制资本成本,促进资产结构优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资本回报能力。

6.加强和完善资本管理技术支持建设。资产管理公司加强和完善资本管理技术不但应包括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资本压力测试模型等与资本管理直接相关的系统建设,还应包括建立和发展管理会计体系和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因为计量RAROC 是实施经济资本分配的关键和基础,而精确计量每笔业务的RAROC需要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摊,离不开管理会计系统的支撑。同样,从单笔业务、产品或客户的维度分析风险收益和盈利能力,也离不开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做支撑。由于这些系统之间呈现较强依赖性,因而资本管理技术支持体系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对科学开展资本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挑战和对策[J].中国金融,2008(10)

商业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系统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许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

1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内容,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人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影响,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前提,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发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如果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商务管理和决策层面的人员。商务系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人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

2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应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组织、管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

2.2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掌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局,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人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2.3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的工作就可以进入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

3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内容,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央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机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允许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允许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

4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管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管理;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作系统(Unix/Windows/Linux等)、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生成、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许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管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业务组件,最终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管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统一的数据接收、。

(5)维护管理平台。为系统提供各种管理维护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内容维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

(6)安全解决方案。为系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目前用得最广泛的是PKI技术,包括CA认证机构、RA系统、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等部分。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阿莫.电子商务:变革与演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商业化管理范文6

智能化商业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提出以来,商业银行从业务到后台业务,对银行管理会计、客户管理、绩效、资产负债和信用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摸索,几乎涉及了银行主要的业务领域,但成效不太显著。

在经历了探索、困惑、返璞归真、脚踏实地等几个阶段后,对智能化商业银行的探索又回到了管理领域,如管理会计、客户信息分析、信贷分析等领域。但是,仍然比较鲜见中,后台业务贯通的全行级、某领域智能化应用案例的出现。原因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问题还是出在业务管理方面。

症结在业务管理上

笔者在参与各商业银行业务咨询时,经常问总行业务主管:贵部门对该业务领域有什么设想?前台业务部门谈及最多的,是业务部门的支持,认为后台技术落实力度不够;而后台技术部门对前台业务创新无法在现有平台上加以解决,要另起炉灶,因此周期长见效慢,这就导致了前、中、后台之间的隔离。

较多银行的主要精力还忙于前台产品系统的完善和创新,使各部门在智能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上无法到位,这也导致了高层管理的战略设想最终没有被反映在智能化银行的业务发展上。因此,前台业务部门如何在学习中摸索该业务板块的业务规律,与核算管理部门、后台的技术平台实现部门相结合,实现高管层的战略目标,这是智能化商业银行的关键。

信息智能化的变异

智能化商业银行的核心,就是银行的信息智能化,它包含战略管理决策信息、业务流程逻辑/业务关键指标信息以及信息实现平台。战略管理决策信息来源于高管层基于市场和股东价值的要求,按照各业务线的综合需求来制定,而理顺高管管理信息,将它变成信息需求,则是CIO领导的专职小组的工作。在现实中,高管管理信息往往受到操作层面业务、技术部门的较大影响。

业务流程逻辑是指根据市场环境和客户要求制定的、促进业务发展的流程。但在现实中,由于银行在市场信息归集和客户信息分析方面不到位,往往就以银行内部管理流程作为信息化需求,这导致了信息化需求的变异。比如,商业银行进行业务需求开发时,往往借助IT工具和技术人员的能力,有时会发现IT人员银行业务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市场经验和客户经验的不足,以及业务人员描述需求无能为力的状况。这种从需求出发开始,就出现难以弥补的偏差,最终使信息智能化受到损害。

另外,智能化商业银行所需要的核心内容或数据,以及操作规则等业务指标,其数据是否最终被IT系统实现,在现实中也取决于银行业务部门的决定,取决于业务操作效率和业务信息化水平。那种将所有业务数据装载在IT数据仓库系统的做法已不切实际。

因此,信息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模型、从业人员的经验和银行业务的信息化能力,而非单纯是银行技术平台。

CIO需强化业务经验

银行上市前后,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将出现重大调整,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和IT平台规划做出相应的回应。从智能化商业银行的角度看,这是国内银行对管理决策信息化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