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基本知识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基本知识;过程;深入

在我校一次教学调研活动中,本人上的一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课后市教研员指出:在回顾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环节中,“等式的性质”的复习引出较为生硬。的确,在接下去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发现很多学生对移项、去分母这些步骤的理解、运用起来很困难。因为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现了这点,所以又想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却有点事半功倍的感觉。联想到,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及第五章的去分母、等式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运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这两单元测试很不理解,本人一直在想这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原因,甚至很怀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当然也在自己教学方面进行了反思。

1、在教学和学习中容易忽视对基本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等的深入理解

我们知道要上好课先要备好课,而备课的重要环节是要备学生。应该说对自己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是比较了解的,但课后,我却觉得自己根本没备好学生。因为在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这节有这么一句话: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而教学参考书中提到:等式的两个性质在上一学段已经学过,所以课本只作简单回顾。考虑到这节课本身内容较丰富,需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或细节较多,且我们是40分钟一节课,因此,我就从未怀疑过学生对这两个性质是否如教材所说的“已知”。因此,在课堂上我问到:“在小学是否学过有关等式的两个性质,谁能回忆起来吗?”这时,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答不出,这时,我做出一副“早知如此”的表情,就用课件展示了: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样重量的物品和两边同时乘以3倍的情况下天平仍平衡。利用实验想帮同学们回忆出这两个性质,这时,部分成绩较好或预习过的学生说出了这两个性质,这一环节也就过去了。课后,黄教研员提出这一环节教师过于注重结论的给出,而对知识的产生、发现、归纳整个过程性的环节较为忽视,并指出,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不注重概念、定理、性质等产生的必要性、数学性、思维性等,而往往简而易地给出结果,然后在今后的练习、应用中加以巩固,既失去了一节数学课最应有的数学文化、数学感悟的熏陶,也失去了锻炼数学思维的最好的机会,又对知识的应用产生了理解上的、本质上的先天不足。

观察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后,我对自己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想首先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里的数学知识储备方面入手,让学生把小学六个年级的数学书拿到学校里。我很惭愧,工作近12年来第一次看小学数学书,而大出我意料的是在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九册第五章简易方程没有等式的两个性质,而其他11册书上同样没有,这时我脑子里想的就是三个问题:1、为什么在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提到在小学是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的?2、在上课那5分钟不到的环节,学生的感受如何?3、难怪在学习移项、去分母、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系数及应用题列方程求解时用到等式的性质时,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很不好。虽然我不知道第1个问题的答案,却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奥恼不已,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很深的反思空间。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虽经历了多次的修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进一步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切实打好数学的基础。其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明白各种定理、法则、性质的本质是使学生能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论证的根本,而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恰好是把数学概念和定理、性质等文字性的前提忽视了,有时会陷入一个“无奈”的怪圈,一方面,我们的教材往往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的教师往往更看重知识的呈现,淡化甚至回避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或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给于其他环节。另一方面,“题海战术”式的应试策略,使各类试题书卷等充斥了学习的空间。教师常常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则和性质等,在课堂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而受影响最深的是我们的学生,忽略数学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觉上课有些听不懂,有些知识不理解,有些题目不会做。而同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也继承了轻理解重练习的模式,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上课听了几分钟就开始走神或写作业、课后练习等,不重视基本的概念等学习,不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畅游知识产生的“产生”过程中。而很多学生在问题目时,往往只问做题的技巧与策略,也不追问原因、依据等。其实,事实证明若能深入理解了“基础”,那么做起题目来才能水到渠成。

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等

我们熟知,数学概念、性质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逐步认识后才形成的。学生要形成、理解和掌握是需要经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的。我们就以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图象(2)》为例,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1、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2、是运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转换成数学符号的表示形式,如课本“做一做 ”这类题目;3、教参中提出的难点例2涉及建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4、例3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要求函数解折式,画出图象,又要求总运费最省,还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认真想想教材中这两个例子是很花时间的,这时,有些老师可能会把课时分为第一部分10- 15分钟,第二部分10分钟,例2和例3共20- 25分钟。

在一次两个中学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朱老师和潘老师同课异构《一次函数的图象(2)》,给听者许多启发。他们的相同点:①重点突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的观察、归纳、理解的过程。②均舍去不能突显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函数作用的例2。③例3的图示分析法解决教学难点。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突出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教学背后,有朱老师和潘老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和定位。面对一样的教材每个教师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知识、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而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数学素养、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育现念等内在专业素质的正是他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有十几年教龄的“中坚”教师,朱老师和潘老师都了解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方式,观察函数解析式及函数图象两方面,发现、归纳、理解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有多难。教材中说:利用函数的图象分析下列问题,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 2x+3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材展现出的白纸黑字是有局限性、启发性的,就象电影、话剧中的故事提纲,真正的编剧是每一位教师,因此,朱老师通过强调一次函数y=2x+6的图象,从左到右看,x的值在增大,形如上坡,再利用几何画板来演示,改变b的值,现象不变,归纳出当k>0时,从左到右上坡,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第一环节用时约15分钟。

潘老师第一步让学生通过画正比例函数y=2x,取特殊点(- 1,- 2)、(0,0)、(1,2)、(2,4)、(3,6)?观察x、y在变化上的规律,再回到图象上任取三点,x1

3、反思

(1)要想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等基本知识,教师本人需居高临下地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既要知道这些基本知识的内容、地位、作用,也要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心理、认知基础等,教师本身要重视自身对这些基本知识真正实质上的深入理解。

(2)对一些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回避是最省事的办法,也是最不应该的做法,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那就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降低,只要清楚地知其内涵和外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真正带领学生走入知识的理解海洋才是明智之举。

(3)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其实是培养“数学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初中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一环。也许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应是“学会数学地思维”,而在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和性质等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目标是最能反映的。

结束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从生活中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畅游在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揭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再在运用这些基本知识等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图像的数字化原理,掌握图像的基本概念,了解静态图像的两种存储方式,能区分位图和矢量图,认识图像文件的不同格式,了解网络上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图像数字化与还原的层层对比、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像素、分辨率、颜色),区分位图与矢量图。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像素、分辨率、颜色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图像真实性和存储空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带动学生主动思考

师:计算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图像?计算机能直接处理模拟图像吗?计算机是如何将模拟图像存储成数字图像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对比理解,分析概念,探究原理

对比一:相等采样点数,不同黑白图像

活动1:准备一张十字形的黑白规则图像,对其进行采样3×3个信息点(以每个区域的中心点为样点),存储样点颜色,然后量化(将颜色信息采用数字表示),黑色用0表示,白色用1表示,那么该图像就用二进制存储了;反过来,将该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可以获得与原始图像基本一致的模拟图像。如图1所示,这就是图像的数字化原理过程的简单模拟。

设计意图:用具体的图像将采样量化过程模拟出来,化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对比还原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异性,以便与下一个例子形成对比。

活动2:准备一张圆形的黑白不规则图像,按照以上过程进行采样和量化,存储成数字化图像。如图2所示,我们将该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发现还原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相差甚远。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的图像采用相同的采样点数,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不能较真实地被存储和表示。思考要真实的存储图像信息,该如何操作?

对比二:相同黑白图像,不等采样点数

活动3:仍采用圆形的黑白不规则图像。如图3所示,改变对原图的采样信息点,将采样点数提高到6×6,然后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存储,还原得到锯齿状明显的“圆”,与活动2中数字化图像还原后的图像进行对比,进一步将采样点数提高到140×140,观察采样量化后所存储的数字图像的真实性。

设计意图:对比相同图像不等的采样点数,采样点数高,存储的数字化图像就更接近实际图像,从而得到采样点数与图像真实性的关系。

在图像数字化存储的过程中,采样点数直接影响着图像存储的真实性,也影响着图像的存储空间。学生通过前面层层对比,对于基本概念(像素和分辨率)的理解也就清晰明了了。

对比三:相同灰度图像,不等颜色数

活动4:如图4所示,准备一张灰度图像,对其采样200个信息点。如图5所示,如果分成4种颜色数进行量化,然后将数字化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得到的灰度图像不能很好表示原图,更不能很好地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灰度的颜色。如图6所示,如果将颜色数增加到256种,可以将256级灰度图像进行采样量化,还原后的灰度图像与原图像非常接近。一般情况下用256种灰度颜色足以表示自然界中的各级灰度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颜色数量化后得到的还原图像进行对比,可以得出颜色数越多计算机描述存储的图像越真实。用2位二进制可以表示4种颜色,用8位二进制可以表示256种颜色……用n位二进制可以表2n种颜色。那么,彩色图像就需要更多的颜色数来表示了,一般的计算机用24位来存储真彩色图像。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图像文件,对比总像素和颜色值,思考文件大小和总像素、颜色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探究图像存储空间与总像素和颜色的关系,对比得出结论,提升理论认识。

对比四:位图与矢量图

学生从计算机中搜索*.wmf文件,并找到一张指定文件名的文件(内容与教师的图像一致),对比教师给定的图像文件,观察扩展名、文件大小、放大若干倍后的效果。

对比五:常见的文件格式对比

让学生打开素材文件夹,对比snow.bmp与snow.jpg的扩展名和大小。

3.课堂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对比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对图像的数字化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图像处理中,我们将继续体会像素、颜色、分辨率对图像质量和存储空间的影响。

4.课后作业

将高考作文《绿叶对根的情义》文字表述转变成用图画来表达。思考选择哪些素材,如何获取,选择什么图像处理软件,具体如何实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一味地告诉学生基本概念是什么,而是在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基本概念的内在特征进而掌握基本知识。对比教学策略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轻松,而且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相关内容。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事物的对比中要求“同”存“异”,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和比较点。

2.不仅要进行广度对比,更要加强深度对比,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提升理论认识。

3.参与对比分析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不能喧宾夺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中学)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3

在“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这一小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是关于三视图的形成,另一是投影规律。前者着重讲述三视图形成的全过程,它关系到学生对“视图”及“三视图”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投影规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在三视图中的图与图、图与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它是学生今后看、画图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三视图投影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根源所在,学生对全书的后续内容能否接得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重中之重应定位于此。必须讲细、讲透,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我认为,课时安排不能少而应适当地增加,且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读、画简单三视图的作业量,并应有课堂作业辅导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刚刚形成的三视图投影规律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对于从普教转入专业学校的技校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概念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接受的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初学《机械制图》者,通常对立体图比较易于接受,而对物体采用一组没有立体感的图样进行表达则感到不解和难以下手,特别是对投影规律的具体运用更感力不从心,经常出错,这就是初学者的心态,说明学生对这一小节的内容未能很好地掌握。《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研究对象的形状千变万化,不是靠背诵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三维的想象和运用,理解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运用。在教学上应设法使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帮助学生跨好这个门槛,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学生对某一视图看不懂或画错,这是初学《制图》的表象,但透过这些表象,我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虽然能说得上来,但其实大多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透彻地理解而影响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对有积聚性的矩形面画成棱形,或有积聚性的平面圆画成椭圆等等。这些现象是对于“视图”与“正投影”的概念模糊不清所致,学生只是简单地将“视图”理解为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这恰恰忽视了正投影“正”字的特点。对于“视图”就是要结合正投影的概念,强调在物体要正放、视线要正对着物体的前提下画出的图样。这个“正”字的概念对学生在进行空间想象和理解正投影的真实性和积聚性至关重要,一定要细讲“视图”的内在含义。再如,对于三视图的名称也是常用的专业术语,若不能深刻地理解其含义,也会直接影响到空间想象能力,因为这是在分析每一个视图的思维起点。学生看不懂视图的表象,也有这一原因。我们不是要学生靠背诵而叫得出各视图的名称,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从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意识到:每个视图是从物体的那个方位向那个方位投影所得;它能反映物体那些方向的尺寸和方位及不能够反映的是物体的那个方向尺寸和方位。而在每个视图中为什么不能反映物体的某一尺寸和方位,应给学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能理解这是当尺寸方向或物体的方位与视图的投影方向重合时所具有的特点,讲课时最好是有条理性地将这些知识点为学生归纳板书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看图、画图的想象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空间定位。

在讲投影规律时,要特别强调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结果,所以它们必然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通常是指尺寸方面的“三等”关系,而各视图所能反映物体的方位,教材上没有明确地归入投影规律。这一点,我认为应明确地告诉学生,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应有两个,一是“三等”关系,另一个是“方位”关系,而且在看、画图时,这两个关系缺一不可。

“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左、俯视图宽相等。”通常被称为“三等”关系,其中的“长对正,高平齐”这两点,在直观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投影联系,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但还是有些初学者往往只会注意到两个视图的等量,而忽视了其对齐规律。这重点在于理解“对正和平齐”的深刻含义,要让学生知道其含义有两个,一是对齐,第二才是等量,强调两视图在对齐的前提下,便自自然然有了等量的规律。而“三等”关系的难点在于“宽相等”这个关系上,它的难点在于三投影面体系的摊平过程中,导致直观上左、俯两视图没能保持直接的对齐联系,两图在宽度方向上相差90°。学生往往会忘记把宽度方向的尺寸旋转90°,而直接将其平移到另一个视图上,这是学生在看、画图样经常出错的现象。为了使学生在左、俯两视图的思维的过程中,能够像主、俯或主、左视图一样保持有直接的投影对应联系,我让学生在左、俯两图之间用圆弧给以连接起来,并将其比喻为大家都熟悉的跑道,因为跑道不管在直线或转弯处,其道宽都是一致的,而左、俯两图的宽度方向恰好会沿着这“跑道”的转弯处互动。因此,我强调学生在今后凡是有分析左、俯两视图的时候,一定要有进入“跑道”的意识。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关于“宽相等”的思维通道,分析定位也较为清晰,出错的机会就会大为减少。这条“跑道”的比喻在后续的六个基本视图中,会更形象地体现和表达。

对于三视图的“方位”关系应在讲清“三等”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其对齐效应,帮助揭示出每两个视图之间所能共同反映的物体方位。但难点还是在左、俯两视图前后方位的判别。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判别,我用“里后外前”这一口诀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里后外前”的意思是:在左、俯两视图中,靠近主视一侧的图线为里,即反映物体的后方位结构;远离主视一侧的图线为外,即反映物体的前方位结构。这个口诀,若与上面所提到的“跑道”配合理解,效果更好,思路更清晰。在后续课程的表面求点和读、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有较好的实用性。

在详细地讲完三视图的“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之后,还必须将这两个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投影规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子进行启发和总结。如图1所示。先给出一个立体图,然后按“三等”关系画出立体图三视图的外轮廓图以及两个小圆孔的俯视图,最后留下一个悬念,就是要结合“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补画出三视图中所缺的线。先提示学生:利用“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补画出三视图中的缺线,但老师有意疏忽了前后“方位”关系,将两个小圆孔的左视图画错。这时一部分学生就会有反应,说老师画错了。通过这部分学生的反应去引发其它学生的共鸣,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明确在看、画图样的过程中,不单要运用三视图的“三等”关系,而且必须同时运用“方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应包括“三等”和“方位”两个关系,并且认识到“方位”关系的重要性。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形;初步学会工具栏的设置。

2.能够根据页面设置的需要,熟练、巧妙地设计自己的文档。

3.通过Word文章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情境创设:灰太狼和喜羊羊进行多次的斗智斗勇,都处于下风,于是它想联合其他狼群对羊村进行攻击。它给几个狼群写去了机密文件。但其中一封被喜羊羊他们捡到了……

师:大家想看看机密文件的真面目吗?

教师展示喜羊羊拿到的机密文件,并问学生看到文件的感受?

预设:文字太小,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想解开这份机密文件吗?

揭题: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解密机密文件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定位于我要帮助喜羊羊解开机密文件的任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解密“机密文件”

通过“机密文件”的查看,学习第一个重点:改变字体大小。

(学生打开机密文件。同桌讨论,汇报交流,自主尝试)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机密文件,说明灰太狼的来势汹汹,如何打败灰太狼?如何通知?

【预设】设计陷阱(教师引导,让全村人一起设计陷阱)。

2.设置“紧急通知”

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喜羊羊写的一份紧急通知,喜羊羊想让羊群们一下子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你能帮助他吗?

(教师进行引导,对文章标题或正文进行放大字体、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处理,并说明如何进行处理)

布置任务:

(1)标题“紧急通知”字体设置为“隶书”“三号”“加粗”

(2)正文内容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小四”

(3)正文中“灰太狼”“今天晚上九点”“准备一个火把”三个词设置格式为“下划线”“斜体”

让学生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帮助喜羊羊解决难题,这能够较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更有兴趣地进行下面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自行尝试,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更好地掌握并巩固技能,并突破教学重点。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完成“我想对灰太狼说”

任务布置:

1.“我想对灰太狼说:”后面写上你想说的一句话

2.对全文进行字体、字形、字号的设置

让学生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四、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最好能够寻找

出一些特例(改变字体的颜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 专接本 教学质量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Practices to Strengthen Self-examination

"Upgraded"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WU Gangshan, MA Wanshun, WANG Wenjing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bstract I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elf-examination "upgraded" teaching management,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upervision, stimulating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ther means to achieve the "upgraded" steady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graduation rates and degree granting rate has been more substantial upgraded.

Key words upgraded;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在自学考试“专接本”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任务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专接本”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现有高职(专科)院校“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逐步实现“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院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发展历程

表1 我院“专接本”开展情况统计表

自江苏省2008年在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中推行“专接本”教育模式以来,主考学校、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响应,加上“专接本”具有学费低、学制短、学历社会认可度高的优势,学生参加“专接本”学习的热情也较高,通过几年的发展,江苏省的“专接本”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院于2008年开展“专接本”教育,年招生数由2008年37人增长到2013年1000多人,增长了26倍,对接高校和开设专业的数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相关数据详见表1。

2 “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专接本”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专接本”因其本科层次、自学考试性质而区别于高职(专科)院校的日常教学模式,往往尚未建立起一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涵盖“专接本”日常管理、教育研究、教学督导、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专接本”因其自身特点,使得高职(专科)院校内已有的各类教学管理规范通常不能直接适用于“专接本”,而专门针对“专接本”教学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三是师资队伍薄弱,“专接本”的教学任务主要由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师承担,而高职(专科)院校的师资是按照满足专科层次教学进行选配,师资团队往往也积累了大量的专科教学经验,而本科课程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业已成为“专接本”教学中的一大软肋。

3 加强“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的几点做法

3.1 健全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对“专接本”教学质量的管理,我院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处、各系领导为成员的“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专接本”教学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是全院“专接本”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涉及全院的“专接本”规章制度,并对各系的“专接本”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教学系均设有“专接本”教学管理机构,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齐全的管理队伍,有力保障了我院“专接本”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专接本”教学质量的管理,我院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先后制定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接本实施细则》、《“专接本”学生入学资格审核规定》、《“专接本”经费管理办法》、《“专接本”助学专业任课教师授课注意事项》、《“专接本”教学督导工作职责》、《“专接本”考场规则》、《“专接本”校考阅卷工作流程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施行,确保了我院“专接本”教学工作开展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专接本”的教学质量,我们着力建立了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严格选拔。采用部门推荐、学院审核的形式,精心选配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专接本”教学任务,并确保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低于40%,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主考学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我院“专接本”兼职教师。

二是精心培养。为了让教师尽快掌握本科教育特点和教学规律、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主考学校的教研活动和学术活动。通过组织校内培训,使得新老教师间实现了传帮带。

三是开展教学质量评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比活动,选出效果好、课程通过率高、学生认可度高的教师,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课时津贴标准与教学质量挂钩,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3.4 加强教学过程监管

“专接本”教学过程的监管,主要依托学院的日常教学检查体系,组织经常性的教学检查,特别是“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教学安排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通知书、试卷审批表、作业安排、教学考勤表等教学文件。通过课堂日志、网上评教、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建立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开展课程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试卷评估、毕业论文评估等工作。我院还以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依托,加大了反馈和调控力度,如:常规教学检查反馈调控、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调控、教学督导反馈调控、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调控、课程通过率反馈调控等,不断改进“专接本”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5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几点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如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班干部评选等;二是建立学业警告制度,对于累计未通过课程达三门以上的学生,向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发放学业警告通知书;三是认真组建各“专接本”班级班委会,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班委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除了做好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外,还积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增强了学校和班级的凝聚力、吸引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组织校友的返校交流,通过优秀的“专接本”毕业生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6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接本”管理工作水平,我院在省内率先自主开发了“专接本”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报名、选考、缴费、成绩管理、学生评教、在线通知等功能于一身,基本实现了“专接本”教学管理全程的无纸化、网络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4 结语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院的“专接本”教学质量,课程平均分和通过率、一次毕业率、一次学位授予率等几项关键指标进步明显,以一次毕业率为例,由2010年的不足50%提升到2013年的90%,实现了40%的增幅。目前,我院的在籍“专接本”学生达2000人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2年,我院成为江苏省首批通过自考学习服务中心评审的6所学校之一。

“专接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接本”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我们将依据国家和省有关高等教育自学助考规范的要求,坚持“面向社会、服务考生、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学考试“专接本”教育的特点,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努力实现自学考试“专接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通讯作者:吴刚山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政府网,2010-06-21.

[2] 王祖伟.自学考试“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教育实践研究,2012.4(2):160-162.

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工具;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20-03

一、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概念区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物质资源作用于教学客体而维持推进, 进而实现其目的的活动。这里的物质资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最基本的硬件准备和设施,主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环境,如:教室、桌椅等;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使用的教学用具,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的作图工具,化学教学中的各种实验器具、药品,教科书等。后者在特定的教学中甚至不可或缺,原因是它们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我们常称之为教学工具或教学媒体。但是,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无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有必要清晰化。

工具的出现从来就是为人的实践活动而服务的,它产生于人的实践认知的需要,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实践。工具可以被看作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关于这一点,荀子在《劝学》中的论述颇为经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这段话中,荀子说出了人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的原因就是“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可以引申为认知过程中的工具,在教学中,就是教学的工具。随着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深化,必然需要工具的不断更新作为支撑,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工具可以作为衡量教学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从人类历史以及教学的历史与发展沿革来看,教学工具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如图1)。

显而易见,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撑,教学工具是从低级简易不断地向高级精密发展演进的,且这种演进是持续不断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教学工具产生。

图1 教学工具伴随人类的教学活动发展的大致过程

“媒体”一词来源于英文“media”,剑桥百科全书对其解释是: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电影和报刊的全称……各种媒介的重要意义都在于提供娱乐和信息。[2]可见,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信息,是否承载了一定的信息是判断它是不是属于媒体的关键。那么,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时,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工具时,就成为教学媒体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包括教师、黑板、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同时,也包括幻灯、电影、广播、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即一切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人、物和技术都属于教学媒体”[3]。教学媒体的本质还是教学活动中人们所选择和运用的工具。

日常我们谈到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时几乎将它们同一化,虽然二者联系紧密,但在概念所表述的范围上仍有区别。教学工具指的是教学中所运用到的一切实物和器具,而教学媒体更侧重的是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实物器具,他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媒体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二、教学主体、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关系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说:“教育就像植根于社会这个大地的一棵大树,时时从社会大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又时时结出丰硕的果实献给大地。为了生存,它必须适应社会土壤的特点,而他的生存又对社会土壤的改造起着特定的作用。”[4]由此得到启发,要对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一定深度的认识研究,就显得必不可少。每个因素作为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谈及教学时,首先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一幕幕实际的教学场面。任何教学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则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一是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的学生,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是教学主体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或选用的教学工具或媒介,以及教学活动得以发生所必须具备的物质资源和环境准备,也就是教学物质资源。三是师生以某种方式组合相互影响共同产生作用的对象,也就是教学内容。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进展状况和最终效果。当然,还有一些隐含的影响教学的因素,如师生心理状态、自然环境等。

1.教学主体与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搭建在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建构的巧妙性以及实用性将是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作为人的特殊的实践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主体性,或者必须得表现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才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达成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研究上、对教材的钻研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呈现方式的运用上、对教学方法的筛选与设计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有效地利用上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参杂了自己的“个性”,因此,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的时候教学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其获取知识的动态性和主动性上,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做出由过去直接“吞鱼”到现在的“渔获解剖烹饪享用”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借助于自己的肢体,还是五官获取信息,或是用大脑进行思维,总之,都得自己亲自出马,而不是守株待兔,改变静静地坐着等待教师“改造”的局面。之所以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进行说明,是因为任何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只有被主体所运用才能显示出其具有的功用。意在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为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教学媒体打开思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更多地被教师掌握,甚至是“独霸”的局面。

2.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学时说:“教育内容的组成十分丰富多彩,从设计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就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5]

虽然,“知识”长期以来被当作是教学活动所要认知的客体的(教学内容)代表,但绝非全部。知识之外,教学的认知客体还包括未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自身素质所发生的“内隐的变化”。它不同于知识,能够直接被测量,但其却是存在的。例如: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较知识更为抽象的概念。尤其在新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之下,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更加成为课堂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学活动“作用”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包括传统的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中,以上提到的内容无时不刻不在发展与变化。他们都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的对象,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在教学发展史上,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对认知要求的提高,总是作为重要的刺激力量,对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和在教学中的投入使用产生促进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促进教学认知活动更加高效且深入地进行,而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教学认知深化的要求又刺激产生新的教学媒体,并作为教学认知活动的有力工具和借助。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得在对其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制定出有利于其发展的“教学环境”。于是,在教学中,要实现以上方面的发展,教学主体就得对其进行研究,形成对发展起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在不停地更新和发展,这是一个永恒规律。那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得善于借助新的,处于教育教学发展前沿的工具和媒介,这是教学内在质的规定性、规律性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图

三、多媒体教学的本质

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作为支撑以实现教学更好地进行,取得更优效果的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完全是基于教学有效性和需求的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要求与之同步,不断适应。尤其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往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去认知,就得依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媒介。现代教育技术的借助和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知识的呈现生动化、形象化、本原化。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人体”这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配备有“实物模型”。同样的教学内容,多年前主要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现在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大胆地对实物进行“解剖操作”、“器官重组”或是“外科手术”,外加文字资料的辅助说明,教学任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相比之下,不管是在教学的难易上还是教学效果上,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使得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对于多媒体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意识上“约定俗成”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的教学(CAI),这种认识显然有它的牵强性和欠当性。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层次的水平和实际需要去理解。一是在教学中运用到了多种媒体,不强调电子计算机或是其它电化教学媒体的参与;二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并且配套有其他教学媒体的教学(在农村学校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在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更多的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只能说,有电子计算机这个关键性媒体参与的“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的其中一种。但它所具有的优势和更优化的教学效果,在现阶段教学中颇受欢迎,且占据着重要位置。

四、应重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人类的21世纪已悄悄地走过了十几年。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可谓无处不在、日益加剧,人类正在走向全面的、难以抗拒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使得人们的生活高效而便捷,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和解读生命。信息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根本生产力和动力,正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时代,也须以有效的方式和最优化的程度与“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信息化既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必然诉求。教育作为人类社会较为独特的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工具”同样是最为活跃和革命性的因素,而信息化时代提供给教育的最有力和有用的工具莫过于“信息”本身,包括师生的信息化观念,师生的信息操作技术,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教育信息化道路之必然。

作为一线的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教学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及时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及时跟进,学校不能提供必须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设备支撑,在信息化进程的浪潮之前,将如何去建设未来教育的大厦?教育信息化在未来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比当下更为重要。所以,须用发展、变化、前进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5.

[2] (英)克里斯特尔(Crystal,D).剑桥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友谊

出版公司,1996:763.

[3] 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

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