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开办管理科学专业,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对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在创办以来,学院领域部门给与了较高的重视,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对国内外目前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能力和优势,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阶段学院的师资状况、办学成果和办学质量等因素,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大对职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管理科学专业能够在××学院树立自己的竞争地位[1]。

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对专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合理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观念和专业教育思想融入到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展现出管理科学专业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后,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就可以设置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铸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质量为核心,为地方经济整合提供了优势,构建出了以“H”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与其他学院进行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地区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

三、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在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将转变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观念和思想为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管理科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确保培养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还会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学院人才的具体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进行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贯彻“三个结合”,即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构建校校、校正合作新型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借助其他部门优势,来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共同进行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质量管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学科课程,确保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专业培养方案需要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促进管理科学应用的深刻改革,确保了管理科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将“提高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和拓宽基础”作为管理科学专业人才主要的培养思路,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CAD工程技术课程模块等内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构建互换性、标准化、质量管理学及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确保特色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给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了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和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动手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院为了办好管理科学专业,有必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本文以××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明确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发展方向,突出了教学的优势,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能够给其他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洪,杨琴.应用型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地理科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01):17-20+36.

[2]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08):60-63+67.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2

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财务学等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视野开阔、基础扎实,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合在管理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教学与科研单位等机构从事管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该专业从事领域广泛,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强,是需要创新型培养的重点学科之一。因此,本文对该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培养建议。

二、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Scott等认为创新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首先产生新构想或解决方案,接着是寻找支持者支撑创意,最后是实现创意即形成创新的“产品”。King等提出了个人创新包括创新想法的产生和创新想法的实施。而针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其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意的产生及执行两个方面。创意的产生指学生通过观察,对现有产品、服务、现象等提出新构想或解决方案,而创意的执行则指新构想或解决方案的实现。其中创意的产生主要受到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而创意的执行则受到个人执行能力、创意实现过程中所需资源支持及创新氛围等影响。基于此,目前影响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

1.知识积累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丰富的知识能够使人成长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从而更容易产生新创意。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对周围的现象、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同时,还需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搜集资料,并通过分析搜集的相关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执行能力

在创意产生之后,需要制定相关的计划去实现创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需要针对创意实施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计划去获取资源从而实现创意。

4.创新外部资源支持

创意执行过程中的需要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三个方面。资金为创意的执行提供了保障,相关技术提高了创意实现的成功率,对应的人才保证了创意的有效执行。

5.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及创意的实施。包括制定相应措施推动大学生创新,鼓励其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同时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应积极推广一些较好的创新平台,如“任务中国”、“topcoder”等,让学生加入这些平台并可以通过参与其中的创新竞赛实践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国内目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本文提出改进我国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如下:

1.完善图书馆建设,增强知识积累

高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场所,相当于第二课堂,并且更能锻炼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建设一个好的图书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图书馆的藏书尽可能丰富,查询简易并且有自习室能够提供学生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查阅并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开拓其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强调引导性、互动性教学,而非传统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具备明辨性思维。

3.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保障

在创意执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学校或学院可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并制定相关申请制度,为有创意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了让学生的创意更具可行性,学校可建立指导教师数据库,申请到创新基金的学生可选择相关教师为其创意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以保证创新成果的产出。

4.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年度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管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作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产运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管理各领域中,生产运作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是最复杂的领域,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将本课程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以便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和实际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根据本校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考虑北京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突出各种方法与模型的讲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各类典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计划与最优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管理科学专业教学需要的32课时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电影片断和视频资料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为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目前已被许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采用,但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为此作者根据生产运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量收集、精心选择了典型的生产运作案例供本课程教学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决定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地位与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门课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WITNESS仿真实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由于WITNESS软件为生产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元素,可以实时地显示出建模的可视化效果,逼真形象地模拟实际生产系统,使得在教学中的许多生产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的过程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生产系统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可视化建模方式可以激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使同学极易上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理念。

因此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利用WITNESS 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的建模工作和实际生产系统的运作规律,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和规划生产系统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设计并完善了符合管理科学专业培养要求的WITNESS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相应的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供教学使用。

4、作业与考试

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每次作业的成绩,成绩满分为10分,一般很少能够获得满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本科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更加贴近管理科学专业的需要,学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4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研;活动

通过对哈工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培训专题讲座“管理学”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基本方法和手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也得到了收获和启发。下面结合本人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谈一些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1科研活动的特点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探求未知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即科技人员按照选定的课题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和创造性劳动,与从事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有根本的区别,与教学、医务、设计等方面的脑力劳动也有明显的不同,它的本质特点是创造性和探索陛,创造是科研的灵魂,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事物,创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

科研劳动不是重复前人的劳动,而永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因此它比~般社会劳动更艰巨、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对事物的不断发现和创新,就意味着科技人员为之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2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尽管本单位的科研管理体制已由以往传统的以计划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变为目前所长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而科研管理工作的着重点仍以科研项目(或课题)管理为主,缺乏对科研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几年,受纺织行业不景气等大环境的影响,我省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在低谷中徘徊。同时,也对我所科研成果的推广、对外技术服务和咨询等方面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所经济状况不佳,基本靠纵向课题(省级攻关项目和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的经费支撑来维持运转。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及工作情绪受到影响,给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怎样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则是摆在我所领导者和科研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通过“管理学”培训专题讲座课题的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解决该难题的方法和思路。

3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

现代科技管理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组织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问,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包括对科技活动的战略决策和制订规划等宏观管理,而且包括对科研活动的具体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微观管理,还包括企业的技术管理。

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科技队伍、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多出战果、多出人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科研管理——在科研活动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以实现预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管理的重要任务是针对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实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重要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目标,无目标的活动就无所谓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行为准则,科研管理也应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1)系统和权变的观念是“管理学”课程的两大要点,“管理学”是以一般组织(如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军队、社会团体等)为对象来研究其一般的管理问题。

系统的观点认为,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的多种要素,包括个人、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的结构、相互的作用、职权、目标、资源等等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协调组织的各个部分,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效应,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从系统观点出发,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必然会被环境所淘汰。

部分要适应整体的要求,组织的部分存在必须适应组织的整体存在要求。

要素与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整体的效益。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主张通过辩识某种具体情景下的权变因素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对症下药的方式解决特定的关系问题。

系统和权变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运用管理理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2)结合上述理论观点,谈一下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科研活动中,首先把科研活动的管理看作是个系统,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

a.根据科研工作的年度计划与目标,将人员情况、项目(或课题)经费支出、仪器设备的使用,包括研究所内部各部门韵分工与配合,与外单位的合作或协作的研发工作等等诸多要素有机结合和统筹安排,管理人员不能只追求局部的利益、单项的指标,整体优化及系统管理才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

b.研究所内各科室、各课题组应在全所任务目标确定后及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和综合,使大系统之中的各子系统和各层次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及有效的合作,以求得最佳的整体效率。  C.所内科研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科研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对科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

d.建立技能岗位责任制,因为人的智力和能力不同,人的才能发展也各有不同。技能岗位责任制度就是建立一个最佳的劳动结构,使不同才能的人处于合理的劳动岗位,赋予相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e.采用弹性、动态管理原则。动态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弹性指管理过程中不论是对人、物或组织结构,对于工作程序和各种办事方法,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保持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能力。

f由于科研人员比一般生产劳动者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学术上应发扬民主,应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走出过去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并关心他们的成长,做到用政策吸引人,用感情留住人,在挖掘科研人员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g.所内现有科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应视实际情况,随着情景的改变,及时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本单位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4科研管理工作今后的思路和预期目标

通过参加“管理学”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培训.,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的管理科学理念,学习的目的在于如何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本单位现有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现代管理模式,使研究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此,我们采取的具体思路和改革措施如下:

针对上级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支持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了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我单位做为全国唯一一家以亚麻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为研究方向的科研单位,肩负着支撑全省亚麻行业技术进步、带动全国同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

主要科研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攻关项目(分为引导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技术专项和杰出青年基金)。

近几年来,随着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省科技厅在对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经费支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几乎停止了对引导型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而扶持能够有效地牵动本行业的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产、学、研结合的重大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针对这一转变,我单位及时调整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我单位在全省和全国同行业的地位、作用和良好的对外协作关系,走访大型麻纺企业,搜集、探索和支持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想法、思路和科研项目,并与企业相结合,采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把其中有可能得到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好项目、大项目筛选出来,凭借我单位亚麻纺织工程整体科研力量的绝对优势,认真做好项目预研准备、立项材料的编写、上报论证和项目的实施工作。

在近五年中,我们采用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先后同哈尔滨金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立项并完成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功能麻类湿纺细纱机的研制》,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00万元(该项目已于2009年8月31日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申报立项获批准的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开合式亚麻栉梳机的研制》,目前该项目在攻关实施中。

(2)努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为科研工作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越来越需要工作能力强、知识面广、能够精通自己所学专业,又能够快速触类旁通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5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大;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26-02

电大教务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都有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让电大教务教学管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使其成为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系统,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电大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的原因

1.教务教学管理在电大教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科学性很强。做好教务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也不能违背工作管理的相关原则,其水平代表整个电大的教学管理能力。

2.电大教务教学管理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通过它可以保证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进而实现其教学目标。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应用适应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来提高教务教学的管理水平。

3.教务教学信息化和科学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是推动教育创新、加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支撑“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带动电大教育创新和教育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4.当今社会要求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社会知识化与信息网络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对电大教务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集中优势,坚持信息化与科学化道路。

5.提高教学质量是电大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因而对于电大来说,应该协调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的关系,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的科学化管理体系。

6.国家实施发展战略、提高国家实力的重要方式就是教育创新。而教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对教育创新起到战略平台作用。它是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高科技为手段,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的一种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活动。

二、我国电大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1.对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的认识不深入。有些电大对其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有的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决策机构;有的忽视了其核心任务,重管理轻教学;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人员编制不到位,科学化、信息化建设队伍和管理机制有待建立与健全。

2.信息资源建设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是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而在我国很多电大学校中,其建设严重滞后。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未进行积极指导和协调;其次,信息资源建设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第三,各个学校之间在信息资源建设上没有进行协调与合作。

3.缺乏配套的协作机制和政策支持。对于电大来说,其教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有着重要意义,决定着其办学的对外开放程度,进而决定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然而,当前很多学校担心资源共享引起自身评估地位下降,使得资源很难达到共享。因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一个现实问题。

4.师资队伍建设达不到信息化建设要求。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要求教师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结合,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组织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但对我国教师来说,上述这些素质和能力还相对薄弱,使得其很难适应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5.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有待加强。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要求软件基础设施与硬件基础设施同时共进。然而,对于大部分电大学校来说,经费并不宽裕,想要投入到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难度,这就制约了其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

6.教学制度不够系统和规范。当前,我国电大普遍存在此方面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学校需要什么方面,就设计什么方面或者是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对其补充,整个教学制度处于被动的状态。同时教学管理制度的预后工作不够完善,很多教学内容与当前局势并不相符。

三、推进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

1.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教务教学管理理念。对于电大来说,要想搞好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这项建设,首先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以此为方向,把向其方向前进作为动力,从而实现传统理念的转变。同时要求教务教学管理主体对传统的教务教学管理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对国内外改革和实践的有益经验进行吸收、借鉴。

2.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务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搞好数据中心、应用软件以及硬件环境建设,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使教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换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使该部门能高效地从事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3.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优化。对于电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来讲,它不仅是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的地基,也是学校建设的一个久远之计。因而,要鼓励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规范、标准、有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遵循统一标准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信息的合理利用和共享。

4.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对人员队伍也提出了要求:需要培养四支队伍,一是具备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现代信息化管理队伍;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管理机制执行以及监督队伍;四是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理论研究队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在电大教学教学与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而对于电大来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按部就班地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教务教学管理模式,进而保证本校高等教育的顺利、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莉.电大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科学,2013,(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