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学科指导思想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类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阐述了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进行该课程教学的学科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一中心,夯实学生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两个基础,搞好课程设计这一综合训练环节,做好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动画演示、实验教学与制作“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其学科指导思想,收到了满意的结果。现将本课程的学科指导思想阐述如下。
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开设本课之前,学生只学过制图、公差、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机械设计,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将前述课程的知识用于机械设计中,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设计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即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改进旧机械,创造新机械的过程。机械工程上涉及的零件、构件错综复杂。所以《机械设计基础》包含门类繁多的构件、机构、零件。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极容易使学生听得无头绪,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条主线。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零件,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设计程序,即按工况选择零件类型,对零件进行受力分析,选择材料,确定是否热处理,分析失效形式,计算关键尺寸,直到进行结构设计。如果教师按这条主线讲授,学生按着这条
主线学习,就可以在繁多的理论中理出一条鲜明的脉络,使教师讲授有章可循,学生学习也带有明确的条理性。
夯实两个基础: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两大基础知识需要夯实:其中一个基础知识是设计计算的基础知识,其核心是针对设计对象的主要设计形式,确定设计准则,再通过相关的理论,或对未知的设计对象进行设计性计算,或对已知的设计对象进行校核性计算。无论是设计性计算还是校核性计算,都是围绕着设计对象的关键尺寸展开的。比如轴的危险剖面直径、带传动中带的根数、链传动传递的功率、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中的主动轮分度圆直径、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中的模数等。另一个基础知识是设计对象的结构设计,其核心是针对设计对象的定位、装拆、加工、改善工作条件等大量的工艺以及其他诸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学生往往只注意(或过分注意)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忽略(或轻视)机械零件结构方面的设计,造成的结果是零件的关键尺寸或参数计算能力强,而零件结构设计能力弱,错误频出。比如普通螺栓联接的过孔问题,轴上零件与轴的定位问题,轴承和轴系的定位问题,主从动带(链)轮的相互位置问题,轴开卸荷槽以及减少零件的应力集中的问题等,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全暴露了出来。以上问题,虽显得细小繁杂,但对机械设计至关重要。
把握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课,多门课均交汇于该课程上。故讲完本课程后,应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这个环节就是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机械设计基础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手册、查阅资料,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机械。教师通过讲座,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指导学生按机械设计步骤进行计算,画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编制说明书最后完成答辩。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个中心开展的,也是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实际设计进行的首次演练。通过编写说明书锻炼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通过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锻炼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并且要把对学生这两种能力的锻炼有机地结合,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所以课程设计是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再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中做到单题单做、手绘和机绘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行设计结合、参考资料与创新设计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施“五位一体”的施教模式:理论讲授、
现场教学、动画演示、实验教学及制作
通过长期的探索改革,我们走出了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式的单一课堂讲课的圈子,归纳出一套“五位一体”的施教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理论授课这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讲授方式。由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空白艺术等)在课堂上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
现场教学刚刚接触机械设计课的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机构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若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学生现场观察牛头刨床的工作过程,同时介绍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及螺旋传动机构组成的牛头刨床工作台横向进给机构的工作原理,由摆动导杆机构组成的牛头刨床滑枕移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再讲授这些机构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不能去现场,尽量将实物摆在学生面前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接受迅速、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动画演示现代教学已非常广泛地融入了多媒体课件技术。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将某些重点、难点制成Flash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比如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带传动的弹性滑动、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齿轮啮合过程的相对滑动等等。这些内容若只靠课堂讲授,则显得空乏费解,利用Flash技术,将其转换成动画演示,由此将空洞的静态教学变为形象的动态教学,让学生听得自然贴切,其思路会立刻融入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中。
实验教学机械设计基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不要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前面已陈述的现场教学外,实验教学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印证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比如减速器装拆及性能实验、弹簧的示性线测试实验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机械设计的实验方法,即掌握一套机械设计领域的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手段,比如通过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程序,制作试件,调整实验设备,采集相关参数的数据。像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为学生的今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法律基础知识》 教学实效性 中职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是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其课时设置相对较少,授课内容又丰富繁杂,这就导致老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往往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加之其内容较抽象,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中职学生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还小,未成年,又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鉴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生源的这些特点,借助基础课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通过一些措施提高中职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如果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法律又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理论性较强,如果缺少适宜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对课本理论进行阐述的同时,还应对其加以延伸,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进而更好地学习。另外,《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做一个守法公民,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贴近真实生活。
如张某为装修房子,去工商银行取款,经过一系列手续后,从柜台取出10000元,凭条上填写的是取款,但营业员一时疏忽大意,在输入交易信息时,将取款误当做了存款,而且向张某出具了存款通知单。如此一来,张某的工商卡金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000元。张某当时并不知情,出门后才发现,但他并没有返回,而是很快离开了。第二天,工商银行通知张某退款,张某却不同意,拒绝退款。问:此事件涉及哪些法律知识?法院应当如何判决?
再比如,张某到一家大商场买了许多装饰材料,商场对其质量信心十足,并言如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换。回来后,张某请朋友鉴定,才发现部分材料存在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于是和朋友重返商场要求退货。但商场坚决认为所有材料都是经严格检查后才进入商场的,不承认这些材料出自商场,反而怀疑张某对商品进行了掉包。问:在此事件中,涉及哪些法律知识?张某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这些案例将课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交流,学会独立思考
《法律基础知识》的实效性不理想,与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照本宣科,陷入了本本主义,实践证明,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令学生更加厌倦课堂。部分教师的主观性较强,常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掺杂进来,试图让学生接受,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过于狭隘。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所需,然后采取相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此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法,虽分成小组,其实还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都是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他人分享,还能倾听他人意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国内有两大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一是事件,二是李天一事件。法律教学必须注重时事,讲究一定的时效性。在课堂上,讲到行政法或民事法等内容时,可让学生对这两个案件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人积极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消化课本理论知识了。如贪污受贿、行败,“腐败的根源在哪”,行败往往由于少数国家或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权力不受控制,无限自由。任何人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都是不被允许的,其最终根源在于法制的不健全。
独立思考除了能吸收理论知识,对客观案例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在于反思,即学生在思考中升华自己,保证不会触犯法律,严格约束自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体现价值
学生一般把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理解为懂得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情。其实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纠纷、违法案例,以及学生了解的网络案例、新闻案例等,让学生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从而体会到法律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合理可行的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其实效性,在现行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考评方式,一是检测性考试,主要是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评价性考试,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测试其对某个现象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由于该课程理论较多,完全可以凭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考前抱佛脚的状况。
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途径,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这一社会现象,逐渐向政治、文化、科学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靠近,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课堂外,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辩论赛等。同时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成长背景、思想文化,并聆听学生的诉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面考核上,课堂作业、闭卷开卷考试皆可,最好采取口试的形式,口试即在课堂上老师当场提出问题,短暂的思考后由学生回答,这样能加快其思考速度,增强语言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再者,还可以提高其积极性,有足够的能力判断是非,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5.联手政法部门,通过法律讲座强化法律知识教育。
学校与所在街道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形成合作教育关系,聘请当地派出所的领导担任法制学校的副校长,每学期安排两次法律教育方面的讲座,主要邀请派出所警官或者交巡警官做相关法律基础教育讲座。他们为学生带来了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讲座,通过联系实际,解读一个个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成为中职生法律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向社会,因而这样直接用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作为讲座的法律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而言,只要老师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将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与课本联系起来,并联合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活动,有效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实现中职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梦影.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浅谈[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2).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自动控制类 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
现如今设备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自动控制技术在高科技技术装备中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要提高对自动控制技术的重视,这类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抽象性,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关于工程的实践能力。要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对于与此相关的各种教学要素进行整体的设计,使其实践教学系统实现结构和功能的最优化。
一、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直以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就要相互结合,使其共同进步,互相产生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对于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有基本的掌握,自身的专业基本技能要得到有效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要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将基础体现出来。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做出一定的需求,将技能体现出来,而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分成控制元件、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四门主要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门功课都是不同的,从自身课程特点出发,设计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考学及实验教学方案。但是这些课程多少会受到教学课时的影响,导致实验教学在各个方面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结合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构建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摒弃传统的比较分散的实验教学,将与自动控制基础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等进行有效提炼,将实践性教学课程进行有效优化,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更具体和科学,将有关于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落实在各环节中。
综合性实验的具体实验对象就是温度控制系统和水位控制系统及电机调速系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剖析,建立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仔细的观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性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才可以有依据地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各种各样的特性进行综合,让学生很好地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
设计性实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要具备实验能力,将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当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而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依靠的是对应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此相关的操作方法,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验证,通过综合性的实验训练学生的初步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科技制作和课程设计,就是学生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通过专题实践活动,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如果其具体的实践内容是相同的,那么确认题目的时候,这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就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地完成。针对课程设计和科技制度,在题目的来源方面是不同的,前者针对的主要是各层次的学生,而后者则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二者完成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两周之间进行高度的集中,而后者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也没有关系。
三、建立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条件体系
(一)时间教学方法
1.微格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核心是“微”,在实际教学当中,微化处理与此相关的场所和内容及人员等方面,这样一来,可以真正因材施教,突出针对性的教学目的。
2.自导式教学:无论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是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不能以“教”为主要,而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教和学之间的界限不用十分明确。要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实际问题,寻找正确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要有效提高。
3.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教师之间要经常进行有效互动,在班级中要营造出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实践教学要将宽松和灵活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放弃唯书主义,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着重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设施要进行有效的构建,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齐全的时间教学设施,无论是哪个环节对这方面就的要求都是较多的,这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要提前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与此对应的教学大纲。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具体的实践教学需要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是时间教学大纲,对于与此相关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比较明确的规定,促进实践教学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实践教学工作整体来说比较复杂,因此组织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管理上突出人性化的特质,以现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为基础,建立相关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制度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于我国中职学校的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素安,谢敏,黄艳岩,卫东,柯海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5-46.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科学的基础知识范文6
记者在实验区听到教师们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是非常喜人的变化。但是,“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变为“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学得好不好,好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语文课《妈妈的爱》,教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朗诵、分组表演诗中的情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整节课中,教师很少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以及写作方法。下课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大多数都不理解“教诲”一词的含义。
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首先应该反思的是,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什么样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狭窄,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还有人以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其实,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总之,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涵。有关人士特别提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漫无边际引申出来的各种类型的试题、补充练习题、解题套路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是必要的基础,随着科学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都是应当打好的基础。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更为重要,而且真正打好这些方面的基础更为困难。但并不是说强调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淡化基础知识。我们要研究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而不是不要基础。对此,有专家指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另一种是只重过程,忽视结论。
当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强调“同时”,就阐明了“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北京市东城区小学教研室主任李超时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我们过去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而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思维定势,不能跳出框框想问题。真正抓好基础,应该是将该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诸如读懂一个自然段,初步感知文章是分哪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等等。
一位教研员说得更明了,语文学科要学会写字,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数学要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增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基本口算要熟练,常用数据要熟记,笔算过程要明理,书写格式要规范,简便运算有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些基础必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