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3例,并同期与常规西药治疗的33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中医诊断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部分内容[1]。西医诊断参照《实用神经病学》[2]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有脑动脉硬化、颈椎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③常呈反复发作性、性眩晕,可伴视觉症状及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④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头颅CT排除脑肿瘤、脑梗死及眼、耳等疾患所致的眩晕。
1.2 一般资料:66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2~86岁,平均63.9岁;合并脑动脉硬化16例,颈椎病16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3~85岁,平均63.4岁;合并脑动脉硬化16例,颈椎病15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检验。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日1次,睡前吞服。治疗组加服中药:党参、石决明、丹参各30g,炒白术10g,制半夏12g,生姜6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另服麝香保心丸,2粒/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测定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流速。并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
[1]有关内容。临床治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仍有轻微头昏及视物旋转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3.9%,高于对照组的78.8%(P
3.3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出现嗜睡、口干等,仍继续服药后消失,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以及颈椎病引起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发作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反复发作最终也能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梗死。每年有10%的病人可发生完全性脑卒中
[3]。因此,积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控制其发作和预后都非常重要。临床用药原则是改善脑血液循环、扩血管和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风、痰、瘀、虚为其病理特征,应以熄风化痰、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方中党参、白术具有健脾固本之功以绝痰浊之源;生姜具有化痰止呕功用;半夏有镇静、镇吐作用;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丹参活血祛瘀,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抗脂质氧化、抗纤维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4];泽泻利尿以减轻迷路水肿,白术扩血管,增加脑血流量[5]。同时加用麝香保心丸对眩晕发作时风痰标实之象突出的特点加强熄风化痰。药理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能改善血流,挽救缺血的脑神经细胞的机制,可能与麝香保心丸改善血流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改善内皮功能、舒张血管平滑肌等作用[6]。临床观察显示,本方在改善脑及内耳供血从而消除眩晕症状、治疗效果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且不良反应少。
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1辑.1993:24.
[2]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87-1488.
[3]孙怡.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2-233.
[4]林秀芬.中药丹参药理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1):60-63.
[5]吴勇飞,范立红,陈顺泉.泽泻汤对兔椎基底动脉供血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4):220-221.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2
1 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 [4]。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刘燕婉[6]通过临床研究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得DPN的几率比较高,因为老年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木动生风,横窜脉络,痰瘀痹阻筋脉,筋脉失养所致。
2 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 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个体化治疗方面。中医对DPN辨证论治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陈红霞等[7]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糖痹胶囊(由黄芪、丹参、当归、桂枝、白芍、路路通、水蛭、怀牛膝等)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临床症状及痛、温、触觉障碍, 并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李国建[8]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肝肾亏虚型者用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脾虚痰阻型者用补中益气汤合茯苓丸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临床疗效满意。陈瑛等[9]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糖神方(生地、山茱萸、制首乌、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牛膝)联合参蝎止痛胶囊(人参、三七、全蝎、蜈蚣)能改善肝肾亏虚型DPN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上所述,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上各医家多有自己的独特辨证思路和方法,根据各自的经验确定证型证侯。
2.2专方专药治疗 周卫惠等[10]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活络通痹方(黄芪,茯苓,制半夏,瓜蒌,葛根,川牛膝,丹参,白僵蚕,地龙,水蛭,炙甘草)能有效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血脂和血液黏稠度, 并能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降低FBG、PBG及HbA1C水平, 提高IGF-1水平,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周路,周卫惠[11]通过临床观察证实蒲参胶囊(何首乌,蒲黄,丹参,川芎,赤芍,山楂,党参,泽泻)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流变学和微循环,从而神经内毛细血管缺血和神经代谢改善,使周围神经得以修复、再生。沈祥峰等[12]研究证实运脾和络颗粒(黄芪,赤芍,金银花,汉防己,苍术,当归,玄参,威灵仙)能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 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之一。王巍等[13]实验研究证实糖末宁颗粒(黄芪,丹参,三七,川芎)可抑制DPN大鼠坐骨神经VEGF蛋白表达,对神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于洋等[14]实验研究证实芪藤通络饮(黄芪、黄柏、青黛、薏苡仁、鸡血藤、牛膝)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 提高神经元的存活, 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IGF-1蛋白的表达量来实现的。李显筑等[15]实验研究证实九虫丹(黄芪、桂枝、元胡、水蛭、地龙、麦冬、葛根、生地)能提高DPN模型大鼠血清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变化,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唐爱华等[16]采用活络通痹方(黄芪,茯苓,制半夏,瓜蒌,葛根,川牛膝,丹参,白僵蚕,地龙,水蛭,炙甘草)联合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肌注,1次/d,治疗本病30例, 研究证实对DPN有益气活血, 通络蠲痹的功效;可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IGF-1水平。余江毅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强调以病统证, 先辨病, 后辨证, 以辨病为先, 务必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病理生理的认识和现代药理研究。对于中、重度的DPN, 须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辅以血管活性药物、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等药物, 此类药物可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痛苦。DPN以寒痹为主, 以温通为其治疗要义[17]。高培新等[18]采用甲钴铵口服联合口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黄芪,鸡血藤,党参,僵蚕,西洋参,川芎,路路通,桑寄生,牛膝,地龙,秦艽,羌活,当归,香附,甘草,桃仁,红花,炮山甲)改善DPN症状,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王岭等[19]运用中药通脉活血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鸡血藤,炙甘草等)联合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具有良好作用。
2.4中药注射液治疗 中药注射液为中医药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方便,近年来,中药注射液在治疗DPN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杨智贤[20]通过实验证实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疗效, 可能是通过调节自身免疫功能机制发挥作用。韩亚玲[21]通过临床观察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彭玉惠[22]通过临床观察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且疗效相当。张景岳等[23]通过临床观察采用疏血通联合黄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2.5中药足浴 王幸栓等[24]通过临床观察采用桃仁,黄芪,白芷,苦参,土茯苓,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红花,鸡血藤,乳香,没药,桂枝,桑枝,丹参,葛根,花椒,肉桂,冰片等熏洗患肢,明显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王庆红等[25]通过临床观察运用自拟足浴方(红花,黄芪,樟木,艾叶,赤芍,络石藤,桂枝,川牛膝,细辛,当归,鸡血藤)。联合口服甲钴胺片能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陆志颖[26]采用黄芪,丹参,川芎,黄连,黄柏,天花粉,白芥子,芒硝,冰片等熏洗患肢,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主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 结论
虽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但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特色,也使得中医药在治疗DPN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单纯的西医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DPN的发展,改善本病引起的一些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中医药工作者今后应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DPN的优势,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并开发新药,筛选高效方药,为广大DPN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马健,谢春郁,黄鹏. 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2010, 27( 2):57-59.
[2]朱智耀,高彦彬.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2-703.
[3]葛红霞.从虚、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北中医,2009,31( 2):209-210.
[4]李勤,李敏州,邹大威,等.高彦彬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1,39(6):89-90.
[5]陈惠,刘苇苇,黄静,等.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2,9(5):686-688.
[6]刘燕婉.滋肾补肝、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J].甘肃中医,2009,22(9):21-22.
[7]陈红霞,莫秀云,郭友华,等.糖痹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0):901-903.
[8]李国建.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2):88-89.
[9]陈瑛,姚政,徐隽斐,等. 糖神方联合参蝎止痛胶囊治疗肝肾亏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53-955.
[10]唐爱华,李双蕾,周卫惠,等.活络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1):18-20.
[11]周路,周卫惠.蒲参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4):400-402.
[12]沈祥峰,柴可夫,杨明华,等.运脾和络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5-127.
[13]王巍,于世家,谢映红.糖末宁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19-21.
[14]于洋,齐素萍,张红,等.芪藤通络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防治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08-2610.
[15]李显筑,张丽丽,李登宇,等.九虫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459-1460.
[16]唐爱华,李双蕾,周卫惠,等.活络通痹方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12):1604-1606.
[17]朱琳,余江毅.余江毅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214-215.
[18]高培新,孙雅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30(6):78.
[19]王岭,张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6):974-975.
[20]杨智贤.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实验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730-731.
[21]韩亚玲,李立平,赵立平,等.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7):79.
[22]彭玉惠.银杏叶注射液冶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14(7):34-35.
[23]张景岳,安洪泽,槐青梅,等.疏血通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17-18.
[24]王幸栓,何,张亚春,等.中药浴足联合甲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7(2):28-29.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64-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的、慢性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损及经络、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致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可继发感染,包括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致使患者截肢,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预防,消除足部隐患,降低致残率,是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探讨了四妙勇安汤加味配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8年2月―2010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60 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8岁~79岁,平均(71.45±6.85)岁,病程4~21a,糖尿病足病程9~360 d,平均(81.9±16.41)d;患糖尿病足时空腹血糖水平9.6~18.9 mmol/L,平均(14.3±1.97)mmol/L, Wagner分级: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9岁~78岁,平均(70.86±7.24)岁,病程3~20 a,糖尿病足病程10~322 d,平均病程(78.8±14.65)d;患糖尿病足时空腹血糖水平9.4~20.2 mmol/L,平均(14.2±1.86) mmol/L。Wagner分级:Ⅰ级5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5例,Ⅴ级0例。两组病例来源、年龄、病程、病情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分型: 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1],60例中干性坏疽12例,湿性坏疽28例,混合性坏疽20例;部位:单侧者44例,双侧者16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及坏疽分级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外治法治疗,治疗组内治法予四妙勇安汤加味(银花、玄参、当归、甘草、丹参、红花、川芎、黄芪等)内服并配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西医一般护理。
2.1 基础治疗:①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②严格控制血糖,采用胰岛素皮注,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8 mmol/L,餐后2 h 8~10 mmol/L,并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心、脑、肾等并发症及影响坏疽愈合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③改善微循环:静点疏血通或血塞通活血化瘀。④营养神经:可用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细胞核酸及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再生髓鞘形成。
2.2 抗感染:糖尿病足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其次是链球菌、肠球菌、肠杆菌和厌氧菌等。入院后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尽早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做药敏试验,先常规抗生素治疗,待培养结果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此外还需加用抗厌氧菌药。
2.3 外治法:干性坏疽每日用1%碘伏棉球消毒,用灭菌纱布干包,但避免过紧,坏疽不能自行脱落者常规消毒下切除坏死组织(后处理如下)。湿性或混合性坏疽每日换药2次:先用1%碘伏棉球消毒,再用双氧水清除脓性分泌物,脓成未溃者切开排脓引流,后以庆大霉素80万u、山莨菪碱40 mg、胰岛素24 u加入甲硝唑250 ml中每日2次湿敷患处,待炎症控制、新鲜肉芽生长时干敷创面,外加无菌纱布包扎。
2.4 中药内治:治疗组30例病人采用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辨证诊断标准(1992年)[2],明确中医证候分型。以四妙勇安汤加味:银花30g、玄参30g、当归15g、生甘草15g、丹参30g、红花12g、川芎12g、生黄芪40g为基础方,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加增液汤;阳虚血瘀加四逆汤;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加当归补血汤;肝胆湿热加龙胆泻肝汤;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加右归丸。以上患者均每日1剂,水煎分三次服,4周为1疗程,连用1~3个疗程,平均1.4个疗程。
2.5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2.5.1 一般护理: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其病因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至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在治疗、护理、康复期间环境和起居好坏直接影响其疗效。将患者安置在室温18~20℃,湿度在50%~60%的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整体安静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做到文明礼貌,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应测体重,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周测量体重1次。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
2.5.2 饮食护理:中医认为过食肥甘至脾胃积热,灼伤肺肾之阴,也可发为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凉性有营养,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灸、辛辣刺激之品,禁食含糖较高之物,适量增加蛋白质,如瘦肉、豆制品。按规定食量进食仍觉饥饿者,可添加蔬菜、瘦肉或略加豆制品;口渴者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麦冬、葛根等煎水代茶饮,苦瓜、海带、猪胰等能养阴润燥,益肺补脾,对治疗十分有利,可多食;若并发皮肤瘙痒、溃疡、疮伤、痈疽等,忌食鱼、虾、蟹、竹笋、牛肉、猪头肉等荤腥发性食物。
2.5.3 积极控制血糖:采用短效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物,或采用短效加长效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使用胰岛素须严格掌握准确的时间和用量,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注射脂肪萎缩。口服降糖药物必须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伴有口腔炎、牙龈炎者可用甘草、银花水漱口;外阴瘙痒者可用千里光煎水或肤阴洁溶液熏洗坐浴;皮肤溃烂者,可用双料喉风散喷敷;手足苍白或发绀冰冷者可用当归红花乙醇涂擦。
2.5.4 皮肤护理:
2.5.4.1 观察局部皮肤:经常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弹性、皮肤色泽及温度,创面的部位、范围、深度、组织坏死情况。如搏动逐渐渐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发凉或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红,甚至黑紫色,提示局部缺血缺氧严重,容易形成溃疡并形成坏疽。
2.5.4.2 局部皮肤护理:由于患者皮肤微循环障碍,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皮肤护理至关重要。每天可用软皂温水39~40℃泡脚20min,洗脚时水温不宜太高,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勿用力搔抓,足部按摩每天数次,动作轻柔,从指尖向上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对已发生感染者,可采取局部渗液做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放平、下垂交替方法,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症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受压[3]。
2.5.4.3 皮肤水泡病护理:糖尿病性皮肤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死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如有水泡病和继发感染足癣患者,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液泡脚2~3次,时间不超过1周。保持水泡局部清洁,水泡干枯后多形成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4]。对张力性大的水泡避免切开,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渗液预防继发感染。
2.5.5 辩证施护:糖尿病足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指导患者保持患肢舒展,血流通畅,疼痛自然减轻,同时轻轻按摩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嘱患者保持足部清洁,洗脚水温不宜过高(40℃以下)。创面不易触水,避免过多行走,忌用熏洗药及肢体针刺止痛;对于毒热血瘀型患者关键是保持创面清洁,创口每日用黄连、黄柏、生大葱煎汁清洗并用黄连膏纱布或胰岛素加庆大霉素纱布外敷,换药1次/d;对于脉络寒凝型注意足部保暖,配合中药煎剂熏洗,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并用阳和膏或胰岛素加庆大霉素纱布外敷,温经活血,促进肢体循环。
2.5.6 心理护理:亦即中医情志护理,大多数患者因反复发病,心情焦虑和急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患者与治愈患者交流,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2.6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治愈:坏疽或溃疡完全愈合;显效:创面渗出基本消失,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溃疡面积缩小原2/3以上;有效:创面渗出减少,少许肉芽组织生长,溃疡面积较前缩小原1/3以上;无效:创面无明显变化或坏疽进一步发展,转外科截肢。
4 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2 11 5 3 93.3%
对照组 30 8 9 4 9 70.0%
表1可见, 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治疗组为40.0%,对照组为26.7%,差异有强显著性(P
5 讨论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4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303280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乏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是以运动迟缓、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的运动障碍疾病[1]。自左旋多巴用于临床以来,PD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PD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逐渐被临床医生所关注,NMS不但与运动症状构成PD症状的整体,而且在疾病的过程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国外长期随访发现NMS比运动症状对生活质量及病死率产生的影响更大,在悉尼一项长达15年~18 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的NMS 是导致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3],如何有效控制PD NMS 已被目前临床医生所重视,由于NMS涉及多系统,临床症状复杂、发生率高、识别率低、个体表现差异大,治疗上西医多遵循国际最新NMS 治疗指南,但仍有较多症状控制效果欠佳。因此,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求中医治疗的方法提高疗效,成为了很多临床医生的共识。本研究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PDNMS的目前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PDNMS有所提示。
1 非运动症状的发病机制
PD非运动症状的详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NMS的病因学是多方面的,不应该用单一部位损害来解释,可能的原因包括与PD 运动症状相关或者有其自身病理基础,治疗PD 药物对多巴胺通路及非多巴胺通路的影响,亦可直接或间接导致NMS 症状[4]。而且笔者认为患者本身的衰老对PD的NMS 进程也有一定影响,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
2 PD常见NMS及发生率
PD的非运动性症状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Hasegawa 等[5]进行调查研究显示,最多发的NMS是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为87.5%,其余依次为胃肠道功能障碍(78.2%)、泌尿系统功能障碍(76.8%)、障碍(73.0%)、心血管系统疾病(70.5%)等。其中较常见的具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吞咽困难、便秘、疼痛、焦虑、抑郁、痴呆、性低血压、幻觉等[6]。
3 常见NMS的西医治疗
3.1 神经精神症状 抑郁:PD患者伴发的抑郁又称为帕金森病的抑郁(depression in PD,dPD),Slanghter等[7]系统性研究了1922年―1998年发表的有关dPD的文献,31% 的PD患者出现了抑郁,发病率在7%~70% ,差异原因与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评定量表有关。同时焦虑、淡漠、疲乏等PD精神症状也都与抑郁有关,抑郁已成为导致PD患者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dPD患者首先使用行为治疗。特别是新发或者年龄较小的患者,行为治疗有助于患者适应PD的慢性过程。对行为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常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类药物来改善dPD[8]。有关研究表明,TCAs类药物由于其抗胆碱能作用,以及易引起性低血压等副作用,使其应用受限,其中去甲替林、地昔帕明和曲唑酮由于抗胆碱能效应较弱且代谢较快,相对常用[9]。大样本的研究显示,SSRIs类中西酞普兰、舍曲林对dPD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帕罗西汀不仅可以治疗抑郁还可以减轻伴随的焦虑症状,对有焦虑抑郁共病的PD患者,SSRI类是首选药物[10]。
近年有临床初步证实,普拉克索对PD抑郁和非抑郁症状均有潜在的益处,机制可能是普拉克索对精神活动相关的多巴胺能D3受体具有亲和力[11]。
痴呆与幻觉: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 Aarsland等系统研究了1966年―1997年关于PDD发病率的文献,结果表明:24%~31%的PD患者会发展为痴呆;在各种类型的痴呆中由于PD引起的痴呆占3%~4%;而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PDD的发病率为12%~15%[12]。PDD患者的痴呆与多巴胺递质和乙酰胆碱递质的降低有关,但是临床研究发现,补充多巴胺能制剂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有限;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艾斯能、安理申等能增加患者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对认知及执行障碍,都有中等程度的改善,同时对减轻神经精神症状,如幻觉等有益[13]。但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加重PD的运动症状,比如震颤,所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对PDD的疗效还需要临床研究。
视幻觉和错觉在PDD 中两者分别达到45%~50%和15%~24%[14],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推荐应用氯氮平,因其能改善PDD患者视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且无加重锥体外系症状的副作用。该药物最大的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因而服用该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复查粒细胞绝对值[14]。
3.2 胃肠道症状 目前认为PD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变部位在迷走神经背核,它发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食管下段和结肠左曲[15]。部分抗PD 药物本身会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左旋多巴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可使胃肠道运动减慢。此外,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激动剂等药物也可致消化道运动功能下降而加重便秘[16]。临床研究证实使用刺激性泻药损伤结肠壁内Auerbach 肠肌层神经丛,泻剂的使用剂量加大可导致粪便通过结肠时间的延长。目前多推荐使用肠道促动力剂和渗透性缓泻剂治疗慢性便秘,避免或滥用刺激性泻剂[17]。袁昌文等[18]用莫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PD 的便秘,有效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治疗过程中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其他改善便秘的药物如缓泻药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尚无确切临床报道。
3.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3.1 性低血压(OH) Walter等[19]研究显示,大脑和外周的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元退行性变可促进α突触白的变异,这种变异使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餐后低血压和仰卧位高血压,多巴胺替代疗法又可能导致症状加重。此研究为治疗OH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目前欧美学者推荐氟氢可的松、血管收缩剂米多君、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等治疗。此外可以通过增加盐和水的摄入、抬高头位以及使用下肢及腹部弹力加压带等辅助方法治疗[20]。
3.3.2 泌尿系统症状 主要为尿路刺激性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尿动力学检查发现与逼尿肌的高反应性有关,而尿路梗阻症状如排尿困难、排尿延迟、尿线无力、夜尿增多等,考虑为PD 所致的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及可能合并前列腺增生、膀胱颈部纤维组织增生引起[21]。建议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也可试用奥昔布宁、溴丙胺太林、托特罗定和莨菪碱等外周抗胆碱能药[22]。
3.4 睡眠障碍 系统回顾国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PD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0%~90%[23],治疗PD患者合并睡眠障碍时, 首先要判断有无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系统评价患者用药情况,由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左旋多巴存在嗜睡的副作用,可在不影响运动症状的前提下尽量简少多巴胺类药物的使用,并避免在白天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若仍嗜睡明显, 可试用莫达非尼[24]。治疗夜间睡眠障碍以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氯硝西泮)为主,当夜间因运动症状影响睡眠时,可使用左旋多巴控释片、长效多巴激动剂控制运动症状[25]。国外有应用酒石酸唑吡坦治疗,不仅改善失眠,还有助于睡眠后体力恢复[26]。
3.5 感觉障碍 PD患者疼痛主要原因为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致,称为初级中枢性疼痛,患者多数情况下或在“关”的状态描述为难以描述的疼痛感,治疗可用非甾体止痛剂或加巴喷丁,也有报道局部应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等治疗[27]。对PD引起感觉异常、嗅觉障碍尚无明确疗效的药物。
4 常见NMS的中医治疗
4.1 抑郁 属中医学中 “郁证”范畴,郁证是颤证的变证,即“因病致郁”,辨证治疗能明显改善PD患者的症状。刘璇等[28]治疗用药主要集中在补虚、熄风、活血和化痰四方面,分别以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八珍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30例dPD患者,优于对照组(P< 0.05)。刘霞[29]在抗震颤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治疗组总有效率79.16%,明显优与对照组 (P
4.2 痴呆 痴呆是PD的中晚期症状,中医药尚无明显改善方法,缺乏相关报道。泉义雄[31]发现抑肝散加陈皮半夏可增强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对痴呆的夜间徘徊、暴力等肝阳上亢证有效,与常用的抗精神药相比副反应小。
4.3 便秘 目前中医治疗便秘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王省等[32]认为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是PD便秘的两大主要证型,治疗上分别予以温肾健脾,润肠通便和益气养阴,增液行舟的治法,临床疗效良好。路煜[33]将PD 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消痞通腑汤,对照组用麻仁软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66.7%(P
4.4 性低血压 属中医的“眩晕”“虚劳”等范畴。郑春叶等[36]认为该病多为气血亏虚,清阳下陷,摄纳无力导致,治疗以补虚为首要法则,采用保元汤联合美多巴治疗30例中晚期PD合并OH,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单用美多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李枝朝[37]用自拟补气益血升压汤(红参、黄芪、当归、仙鹤草、陈皮、五味子、升麻、淮山药、羊藿、炙甘草)治疗顽固性低血压38 例,治愈29 例,有效9 例,效果颇佳。
4.5 尿频、尿急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多责之肾与膀胱,中医单独针对PD的泌尿系统症状的临床报道多为验案,病例少,尚没有大样本、系统的总结。薛红等[38]应用六味地黄丸协同多巴胺替代治疗PD 患者128例,在泌尿系统、等方面上显著改善,优于单用多巴胺替代治疗的患者。
4.6 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经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提高PD患者睡眠质量,而且能避免苯二氮卓类药物白天嗜睡、头晕等副作用。呙登俊等[39]以人参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睡眠障碍5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4.7 疼痛 针灸具有镇痛作用,几乎可以治疗各种性质的疼痛,但是由于针灸镇痛机制尚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李连洁[41]认为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病理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可以作为针灸治疗PD疼痛的辨证依据。目前尚无关于PD 的针刺镇痛效果明确报道,仍需要临床医生探索。
5 NMS的中药复方治疗
PD属中医颤振、振掉范畴,统一命名为“颤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称震颤为掉眩,并论述与肝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周仲瑛认为本病发生主要为肝肾阴虚和内风痰瘀[42]。而肝肾亏虚有两种,一为生理性虚损,中年之后肝肾自亏,更兼劳顿、之消耗,致虚少、形体衰败;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高龄或久病及肾,致使肝肾亏虚、内风痰瘀,此乃肝肾阴亏,痰瘀内生,阻滞脑络使然。王永炎认为[43],本病多由年老体弱,肾精渐亏,或因外伤、外感毒邪等因素,直接伤及肝、肾、脑髓所致,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实为内风、瘀血、痰热。病位在肝,病久涉及脾肾。并且瘀血阻络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王冬梅等[44]在常规西医基础上运用帕宁方(天麻、桑枝、生龙骨、生牡蛎、仙茅、g莶草等)治疗64 例PD患者,与单用美多芭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NMSQuest、HAMD、PDSS 评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帕宁方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非运动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潘卫东等[45]用增效安神止颤2号方(熟地黄、山茱萸、龙骨、天门冬、白芍药、龟甲、肉苁蓉、葛根、胆南星、全蝎、丹参、地龙、石菖蒲、姜黄)治疗PD 患者65例,与安慰剂组比较, 治疗组 UPDRS Part IV积分、NMSQuest以及夜间的平均活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增效安神止颤2 号方能够改善PD患者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
6 结 语
目前临床上PD 的NMS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西医主要依据国内外的相关指南治疗,但一线推荐且在临床上公认疗效明显的药物并不多。中医方面,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大多是中西药物的简单联合运用,大样本、多中心治疗的临床实验少,重复性较差,影响了疗效的可信度,而且临床分型和疗效标准不统一,缺乏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对于今后的临床研究,应采用规范的中、西医双重疗效评价标准,克服在诊断、疗效评价方面的随意性,提高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最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开发有效防治PD及NMS 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思路。
参考文献:
[1]Hughes AJ,BenShlomo Y,Daniel SE,et al .What features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in Parkinson’s disease: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Neurology,1992,42:11421146.
[2]Chaudhuri KR,Healy DG,SchapiraAH.Non 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Dagnosis 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2006,5:235245.
[3]Hely MA,Morris JG,Reid WG,et al.Sydney multicenter study of Parkinson’s disease:NonLdopa responsive problems dominate at 15 years[J].Mov Disord,2005,20:190199.
[4]Truong DD,Bhidayasiri R,Wolters E.Management of nonmotor symptoms in advanced Parkinson disease[J].J Neurol Sci,2008,266(12):216228.
[5]Hasegawa K.Does early detection of nonmotor symptoms facilitate early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J].Brain Nerve,2012,64(4): 453461.
[6]Olanow CW,Stern MB,Sethi K.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J].Neurology,2009,72:s1136.
[7]Slanghter JR,Slaughter KA,Nichols D,et al.Prevalence,clinical manifestations,etiology,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1,13(2):187196.
[8]杨军,艾清龙.帕金森病抑郁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35(4) :328 332.
[9]Richard IH,Kurlan R.A survey of antidepressant drug use in Parkinson’s disease.Parkinson Study Group[J].Neurology,1997,49(4):11681170.
[10]Degner D, Grohmann R, Kropp S.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antidepressants:Results of the German multicenter drug surve illance program AMSP[J].Pharm Acopsychiatry,2004,37: S39 45.
[11]Barone P,Poewe W,Albrecht S,et al.Pramipexol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A randomis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 Neurol,2010,9(6):573580.
[12]Aarsland D,Zaccai J,Brayne C.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studies of dementia in Par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2005,20:12551263.
[13]Emre M,Aarsland D,Albanese A,et al.Rivastigmine for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1:25092518.
[14]Miyasaki JM,Shannon K,Voon V, et al.Practice parameter: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psychosis,and dementia in Parkinson disease(an evidencebased review) 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06,66:9961002.
[15]Del Tredici K,Jost WH.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J].Nervenarzt,2012,83(10): 12821291.
[16]Ziemssen T,Reichmann H.Nonmotor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7,13: 323332.
[1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3940.
[18]袁昌文,杨柏林.莫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便秘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6,27:10231024.
[19]Walter BL.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ovement disorders[J].Cleve Clin J Med, 2008,75(2) : 5458.
[20]Sueli Moute F, Pereira da SlilvaJunior F, BragaNeto P, et al.Swallowing abnormalities and dyskinesia in Pa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2005,20(4):457462.
[21]王超,黄辉,赵德明.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1(10):17951797.
[2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6):409412.
[23]Keisuke S,Masayuki M,Tomoyuki M,et al.Sleep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Parkinson’s Dis,2011,219056:40614071.
[24]Happe S,Pirker W,Sauter C,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modafinil[J].J Neurol,2001,248(7):632.
[25]Kaynak D, Kiziltan G, Kaynak H, et al.Sleep and sleep ines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dopaminergic treatment[J].Eur J Neurol,2005,12:199207.
[26]FereiraJ,Desboeuf K,Galitzky M,et al.Sleep disruption,daytime somnolence and sleep attacks in Parkinson’s disease:A clinical survey in PD patients and agematched healthy volunteer [J].Eur J Neurol,2006,13(3):209214.
[27]Porter MC,AppiahKubf LS,Chaudhuri KR.Treatm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with cabergoline,alongacting dopamine agonist[J].Int J Clin Pract,2002(6):468474.
[28]刘璇,薛红,刘红敏.中西医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7):10601061.
[29]刘霞.逍遥散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9):778779.
[30]张润宁,杜菊梅,颜江.滋阴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35例[J].陕西中医,2013,34(9):11341136.
[31]泉义雄.抑肝散加陈皮半夏治疗痴呆阳性症状的效果[J].汉方最新治疗,2003,12: 352356.
[32]王省,赵杨,丁曙晴,等.帕金森病便秘的非单一辨病辨证[J].中医杂志,2011(18):15441555.
[33]路煜.消痞通腑汤治疗帕金森病功能性便秘30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58.
[34]周峰,王东,张旗,等.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便秘3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4647.
[35]鲁剑萍,朱建平.自制通腹膏外敷神阙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便秘[J].护理学杂志,2008,23(17):1516.
[36]郑春叶,雒晓东,许山山.保元汤治疗帕金森病性低血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3,45(8):2224.
[37]李枝朝.自拟补气益血升压汤治疗顽固性低血压38 例[J].四川中医,2011,29(10):80.
[38]薛红,虢周科,刘璇.六味地黄丸对帕金森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0,25(2):283285.
[39]呙登俊,王浩,陈紫君,等.人参归脾汤对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9293.
[40]施慧芬.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 7(10):11651167.
[41]李连洁.针灸治疗疼痛病证的临床探索[J].光明中医,2009,24(9):17381739.
[42]樊銮.周仲瑛治疗震颤经验[J].中医杂志,1996,37(1):663664.
[43]邹亿怀.王永炎教授治疗颤振病(帕金森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516.
[44]王冬梅,海静如.帕宁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 (3):353356.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5
作者简介:孟萍(1985-),女,汉族,河北人,现就读于贵阳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主要研究方向:雷公藤多疳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临床研究。孔德明,主任医师,现就职于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机理。方法:通过对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中药熏洗病变局部;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1个月后对两组病例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洗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熏洗;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尤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其发病率与病程有关,有近60~90%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病人无症状。其中累及感觉神经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麻木、疼痛、甚至运动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坏死等情况发生,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其治疗,尚有一定难度。我科在治疗上采取中药熏洗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资料
我科自2007-2009年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并伴有四肢周围神经病变。DNP的诊断标准[3]:① 症状:肢体末梢感觉异常或障碍,如麻木,疼痛,发凉,虫爬蚁行感。②浅感觉,震动觉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 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减慢。④ 除外其他神经病变。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56.8±3.5岁;病程1~12年,平均4.3±3.2年。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46~73岁,平均55.9±3.6岁;病程1~14年,平均4.6±2.8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合理控制饮食,均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肌电图、NCV 较前增加
3 结果
对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经X2检验,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
4 讨论
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李青,吴泉等用自拟中药薰洗处方(中药足浴1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8.00%,远高于对照组。白颖[7]用活血化瘀类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总有效率达923%,疗效满意。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法,疗效满意。其中药熏洗方来自本院内分泌科协定处方,方中当归补血活血为君;桃仁、红花、鸡血藤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为臣;佐以川芎、乳香、没药消肿生肌,行气活血止痛;羌活、独活、石菖蒲祛风除湿;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络;白芷散寒止痛;细辛、艾叶温通经脉。诸药合用,使其达到补血活血、温阳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液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并对已形成的微血栓有溶解作用,并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从而改善受损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改善。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可降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和组织中的山梨醇含量,加速神经传导速度,阻滞神经细胞钙内流,对神经细胞起直接保护作用。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药液对病变部位直接熏洗浸泡,刺激血管神经,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加快病损部位的修复,从而有效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方法经济、简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52
[2]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341
[3] 张春梅.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年:1062-1063
[4] 李青,吴泉等.中药薰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0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年第30卷第12期:26-27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范文6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疏血通注射液;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恶化快、致残率高等特点,针对脑梗死的损伤机制,进行多种药物的活血化瘀治疗是减少神经损伤、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科自2009年8月-2011年9月应用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9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为6~36 h。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6~75岁,平均(63.1±1.2)岁;对照组82例,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43~74岁,平均(62.0±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改的诊断标准[1]:有临床症状者;CT或MRI证实有脑梗死。(2)排出标准:脑出血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内科其他疾病者(如严重心力衰竭、消化道溃疡、严重药物过敏史等)。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14 d,对照组给予血栓通粉针45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残缺评分减少91%~100%,残缺程度0级;(2)显著好转:功能残缺评分减少46%~90%,残缺程度1~3级别;(3)好转:功能残缺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残缺评分减少18%[2]。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发生轻度皮肤瘀点,检查血纤维蛋白原轻度降低,对症治疗,观察2~3 d后消失;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也是第一致残性疾病,脑卒中患者是我国神经内科医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数十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医疗知识有了很大普及,急性期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有明显降低,但脑卒中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3]。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急性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4]。本病病因是由于脑组织血液的供应障碍而发生坏死。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脂类代谢障碍、血栓、脑血管畸形、狭窄、堵塞、痉挛、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液黏度增加、组织有效灌注下降等方面有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首选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据统计,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不超过几个百分点或2%~3%[5],国内更是因为就诊晚,急救不及时等原因,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机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目的是使梗死灶缩小,减少残疾,目前证明唯一的措施是溶栓后恢复灌注。针对脑梗死的损伤机制,进行多种药物的活血化瘀治疗是减少神经损伤、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中药治疗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最大的不同途径,并且中医治疗已经成为常规标准的治疗手段。药理学研究证明某些中药具有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集聚,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缺血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等作用[6]。因此采用多途径多重保护机制的综合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7-8]。
疏血通注射液由水蛭、地龙两种中药制成,水蛭提取物中含有水蛭素、肝素和抗血栓素等,其中水蛭素为凝血酶特效抑制剂,能与凝血酶结合,抑制血液的凝固,还能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活化纤维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分解纤维蛋白、从而改善血液黏度。同时与其他抗凝剂如肝素等相比,出血不良反应小,大大增加了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地龙中含有蚯蚓素,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作用,同时具有抗凝、抑制凝血酶活性,促纤溶、溶解血栓,改善缺血性脑组织血液循环,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缺血后自由基及炎性因子的脑组织损伤[9-10]。
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较好的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既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又能防止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缺血性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治疗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吕传真.有关脑卒中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4):217-218.
[4]中国脑卒中医疗质量评估(QUEST)协助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4):223-228.
[5] Szoeke C E I,Parsons M W,Butcher K S,et al. Acute stroke thrombolysis with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n Australian tertiary hospital[J]. Med J Aust,2003,178(7):324-328.
[6] Wu B,Liu M,Liu H,et al. 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ischemic stroke[J]. Stroke,2007,38(6):1973-1979.
[7]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34–638.
[8]李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5):209.
[9]仇晨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效果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