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1

一、垃圾分类理念不断深化,分类实践模式逐步成型

多年来,西城区始终坚持“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街道具体组织、居民积极参加”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方式,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垃圾分类与减量活动,促进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从理念到行动、从不可行到可行,实现了垃圾分类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一)以开展“四个分类”为抓手,着力推进垃圾分类规范管理

“四个分类”是垃圾收运处理的全程工作新模式,是指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环节管理。由西城区最早提出并实施,并于2010年列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内容,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标准。西城区狠抓并以试点推进此模式,主要在于加强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体系建设与创建活动,使之形成一个闭环链条与工作模式。

1.抓住分类投放环节。为做好源头分类工作,西城区加强了新创建达标试点小区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政府采购为居住小区的居民每户一次性配备了2个户用垃圾桶和730个家用垃圾袋,袋的颜色与桶的颜色相对应,便于居民前端分类。在为居民免费发放桶、袋的同时,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传手册,告诉居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抓住分类收集环节。在做好居民家中分类的同时,又为新建达标小区配备了三种颜色的120升或240升的院内分类桶,并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公示牌(栏)和展板,以及用于分类装运的垃圾车,同时根据要求每80-120居民户配备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进行宣传、指导和对厨余垃圾进行分拣。

3.抓住分类运输环节。为扎实做好垃圾分类运输工作,西城区始终坚持将厨余垃圾送到西便门的厨余垃圾专用清洁站;可回收物交由有资质的回收公司;其它垃圾由物业运至附近的密闭式清洁站。对于厨余垃圾,西城区环卫中心还专门成立了由120余人组成的北京市裕远达清洁服务中心的分类运输队伍,分别与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进行对接。

4.抓住分类处理环节。送到西便门两个专用清洁站的厨余垃圾,先由市环卫集团运往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再转运至南宫垃圾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生活垃圾则主要由市环卫集团负责运送到安定垃圾填埋厂、门头沟鲁家山垃圾处理厂和阿苏卫垃圾处理厂处理。

截止2016年底,在西城区457个封闭式小区中,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达标的小区有371个,占81%;有21.3万户居民、62.8万余人参与;共设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070人;仅2016年,371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就收集清运生活垃圾23.44万吨,厨余垃圾1.66万吨(占比7.08%),完成了年初与市政府签订的《2016年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

宣传发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更是关系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的成败。十几年来,西城区始终坚持宣传先行,广泛发动社会单位与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垃圾分类理念与行动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物业、进家庭。

1.坚持每年与社会公益组织签署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协议,由专业老师就垃圾分类现状、规划和目标等进行讲解。“十二五”时期,仅在辖区15个街道、社区和学校开展宣传培训就达630余场次,对8万余名社区物业人员和居民进行了宣传培训,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品20万余份。

2.坚持每年组织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和学生开展“垃圾分类一日游”活动。 “十二五”时期,仅集中组织参观就达80余次,参加人员3000余人。通过参观垃圾处理厂和再生资源回收厂,有效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3.引入绿色啄木鸟、联众公益、绿芽等社会公益组织深入垃圾分类小区,采取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和组织环保图画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用自身行动为实现辖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出有益贡献。

(三)加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精品小区试点工作

从2014年开始,西城区在推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以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为目标,探索垃圾分类精品小区的建设思路,并就垃圾分类精品小区设立了三个标准:一是精品小区的厨余垃圾(绿桶)纯净率达到80%以上;二是精品小区的居民参与率达到40%以上;三是精品小区要有一支由居民组成的垃圾分类宣传队伍。精品小区推行三年以来,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居民参与分类的意识逐步提高,分类小区物业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全区统一制作了“垃圾分类精品小区”牌匾,达标后由物业结合本小区情况自行挂牌,接受居民监督。截止2016年底,全区共有30个小区发放牌匾,成为垃圾分类精品小区。

(四)强化部门沟通协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作、街道推进一直是西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导方向。多年来,西城区不断强化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促进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环保、环卫之间的有效配合与互相监督,形成了前端垃圾分类、中间分类运输、后期分类处理模式与管控机制的一体化、常态化、标准化。

1.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案件移送城管查处机制。街道、社区和居民发现小区物业不按要求收运垃圾,出现混装混运和不分类等情况时,及时上报区市政市容委,由区市政市容委核实后,填写案件转移单发至城管,由城管对不按要求实行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和第六十一条,对相关物业等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2.形成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借助开展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试点契机,由区市政市容委起草并实施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对垃圾分类内容、各部门职责、分类与处理流程等进行了规范。同时,与区房管局协调沟通,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小区建设的标准化中,强化对物业的年终评比和考核,督促物业主动履职,使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常态化、标准化。

3.推进了园林落叶资源化处理新模式。从2012年开始,西城区在朝阳区东坝改造、修建了全市首家园林垃圾处理厂。同时,积极协调园林和环卫部门,每年对全区的园林落叶进行统一收集、统一堆放、统一运输、统一资源化处理。连续3年,每年清运和处理园林垃圾和落叶10000余吨,有效推进了垃圾减量化。

从2010年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开始,西城区已连续6年完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任务。2014年,西城区生活垃圾总量593326.54吨,2015年为593229.57吨,同比减少了96.97吨,减幅0.02%,年度垃圾总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保持至今。

二、垃圾分类虽见成效,深入推进还需居民广泛参与

垃圾分类是一项典型的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工作。就西城区而言,后端硬件保障工作已经到位,由专门的运输单位,设定专门的运输路线,坚持每天对各个小区分类出来的厨余等垃圾进行单独运输,最终送到市里的处理场所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应该说,政府承诺的保障是过硬的。曾有人大代表质疑小区分类出的垃圾是否最终到后端,与其它垃圾又混在一起填埋,并为此打车跟踪运输车辆到处理厂,当亲眼所见处理流程才终于消除了疑虑。然而,前端的居民⒂牖方谑贾詹痪∪艘猓真正能做到在家里进行源头分类并长期坚持的少之又少,形成大家都觉得应该干,但很少有人能从我做起的怪圈。因此需要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源头上促进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

一是“破窗效应”影响大局。常言说,没有奖罚就没有管理。目前,对垃圾分类还处在政府倡导、公众自觉参与阶段。一些居民能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家庭做起,源头分类,但也不乏一些居民怕麻烦、图省事,不管是其它垃圾还是厨余垃圾,全都扔到垃圾桶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前端垃圾混乱投放,直接影响后端的分类处理。另外,目前垃圾分类还没有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措施,对不进行分类的居民没有处罚,对做得好的居民也没有鼓励,时间一长,参加分类的居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伤害,政府几经努力宣传发动取得的成效付之东流。

二是后端处理和居民需求还有距离。居民怎么分取决于后端怎么处理。目前,小区居民分类主要是将剩菜剩饭作为厨余垃圾分出来进行堆肥处理,另外一些有价值可以再利用的进入了回收体系。而一些低值的再生资源,由于没有回收渠道,或成为城市乱象,或滞留在居民家里,比如旧衣服,八成新的成衣可以捐赠给民政部门,稍旧一些的衣服却没有处理渠道,卖废品不收,扔到垃圾桶可惜,送人没人要,只好长期占据在家里,这种情况很多家庭都存在。虽然现在有“衣衣不舍”等企业开展了旧衣服回收业务,但覆盖面还不广。再比如废旧床垫、废旧家具的乱丢乱弃等。做好后端处理渠道的对接,以保障促进参与,也是推动垃圾分类广泛开展的必要手段。

三是垃圾分类主责单位推动力不够。《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垃圾分类责任人进行了明确,实行物业管理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未纳入物业公司行业管理考核,使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成为一项软指标。信誉好、社会责任感强的物业公司比较支持垃圾分类,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融园小区的北京麦斯顿物业公司。该物业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总部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指标每年进行考核。而有些物业只看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对推行垃圾分类或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实践来看,物业履职好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四是垃圾分类的工作站位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垃圾分类的结果看,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加大再生资源利用,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从垃圾分类的过程来看,意义在于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参与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政府推动社会治理的平台。由此可见,垃圾分类过程的意义与结果的意义同等重要,甚至于过程大于结果的意义。垃圾分类绝不仅仅是环卫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事,而是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共同推动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加强软环境的推动,要把宣传发动、意识的培育同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垃圾分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三、系统工程亟待统筹解决,多措并举方能破解难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蔡琦市长在大乘巷教师楼小区调研垃圾分类时也提出:要落实总书记要求,加大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垃圾分类要作为社区的基础工作来抓,抓源头分类;要抓好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两个环节;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要巩固现有垃圾分类小区运行体系,提升工作水平;要做好示范工作转化,从点向连线成片转变。遵照领导要求,西城区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在不断总结提炼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坚决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坚持从建设生态城市大局出发,从垃圾源头着手,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完善激励惩处政策,促进辖区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垃圾分类靠的是居民参与,说到底是居民生活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需要从认知、到参与、到坚持的过程。这就需要宣传工作跟上,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利用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理念,营造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氛围;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宣传工作常态化。街道、社区、物业将持续开展社区课堂讲座、组织居民参加“垃圾分类一日游”、聘请志愿者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组织居民自觉自愿擦洗垃圾桶等各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宣传普及垃圾减量与分类知识,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二是培育组织,形成互动。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中来,并根据各公益组织的特点,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培育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实现居民教育居民,推进垃圾源头分类。

三是完善政策,形成激励机制。研究制定西城区垃圾分类奖励措施,并列入财政预算;对活动经常、效果显著的社会公益组织给予资助,对垃圾分类开展好的小区物业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源头分类,并形成带动效应的居民给予表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意见,促进垃圾分类指导员真正发挥作用。

四是落实责任,健全管理。落实物业公司对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对物业的升级评定中,使垃圾分类作为物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落实垃圾分类案件移送机制,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企业单位,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本着以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给予执法保障。建立街道、社区考核评估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基础工作进行考核,将地区垃圾分类开展的情况作为街道城市管理水平的指标,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估。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居民 垃圾分拣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而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是前提和保障。

笔者在日本留学工作期间所住的东京都中野区,每周一、五收集可燃性垃圾(剩饭剩菜、木棍、废纸等),每周二收集不可燃垃圾(塑料袋塑料盒等),每周三收集玻璃瓶、易拉罐等资源性容器类垃圾,每周四收集旧书旧报纸等资源性纸张类垃圾,周六周日休息。居民只能在周一至周五的早上把该扔的垃圾扔掉,不能混乱,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垃圾清扫部门来收集垃圾,降低了成本。垃圾分类回收后玻璃瓶易拉罐旧书旧报纸等再回收利用,可燃垃圾燃烧发电,一举多得。并且,针对体积大的垃圾,日本政府还向居民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扔旧电视机大概需要购买2千日元的垃圾处理卷,扔旧电冰箱大概需要购买5千日元的垃圾处理券,甚至是在居民购买新电器时,就已经由电器商店代替政府收取了这笔费用。

一、目前中国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垃圾越来越多。多数地方都是对垃圾进行掩埋和焚烧处理。据了解,一些先进国家钢产量的45%、纸产量的35%都是由废弃材料生产的。而我国每年却有大量的可回收资源真正变成了垃圾。据介绍,北京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仍然较低,2005年,北京市废纸利用率仅10%,旧轮胎翻新量仅占可翻新量的4%,80%的电子废弃物由个体商贩自行进行处理。全市垃圾处理填埋方式占88.5%,占地面积327公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垃圾填埋还会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焚烧和堆肥处理率仅为3.1%和8.4%。因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量及技术水平急需提高。中国有的地方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大类。但是居民对哪些是可回收垃圾不了解,因此垃圾筒内的垃圾清一色是混装垃圾,即把可回收的与不可回收的垃圾装在一只垃圾袋内,然后投入垃圾筒。有的小区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为内容的黄、橙、蓝、绿4色垃圾分类标准正逐渐推广,但是哪些是有害垃圾,易拉罐、废书报属于哪类垃圾等问题没有细化,居民仍然存在误区。老百姓习惯把家里的旧冰箱、旧电视直接卖给小贩,小贩直接切割分解回收金属等,而实际上像冰箱、空调这种含氟的废旧电器应该做到抽氟后再进行机械切割。此外,个体户和小商贩对垃圾的土法回收利用也产生大量污染。比如小贩清洗塑料瓶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焚烧铜线的线包污染空气,敲碎的电子垃圾碎片污染环境等等。往往拾荒者成了垃圾分拣工,拣出可以卖钱的东西,剩下的仍然混在一起丢弃。

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二、关于实行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的几点建议

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还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几类。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中国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无论采取哪一张方式,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都是最基本的一步。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但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家庭倾倒个体拣拾小区集中粗放分类填埋场。要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

因此,针对居民的源头垃圾分拣,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在一些居民素质较高的高档住宅区、高校小区、别墅区等区域首先试点,然后向广大居民推广。2.每个小区设置几种垃圾箱,上面分别标有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一些小区甚至设置废旧电池收集筐。要知道,居民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培养的。应当将垃圾更加细分,并且印刷大量的宣传册向居民散发,并在垃圾筒上写明可燃垃圾、不燃垃圾、易拉罐、玻璃瓶、废书废报等字样,以便于居民分拣垃圾。3.每个小区每栋楼设置专门的管理人,从垃圾清运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作为这些人的工资。4.为了避免有人乱扔,每家每户发放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上面写有该户主的名字,避免有人不分类就乱扔。并且定期检查,凡是没有使用这种塑料袋的,进行查处。5.一些市中心的小区,没有地方放置更多的垃圾筐,建议居民只用一个垃圾筐,平时垃圾放在家里,到了该扔的时候再拿出来扔。像菜叶剩菜等容易产生异味的垃圾,清扫部门每周至少保证收集两次以上。企业积极研发、生产能够干燥、除臭垃圾的机器,并且推广进入百姓家。6.在居民自己分检垃圾后,居民的垃圾清运费可少收或者不收,这样可以调动居民分检垃圾的积极性。笔者在日本的住宅有管理费,但是没有垃圾清运费,估计是由政府拨款解决这一费用。7.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广大市民知道玻璃瓶易拉罐的再利用过程,了解废书废报制作纸浆的程序,提倡废物的再利用,可持续发展。8.建议先从北京、上海等人口素质高的大城市实行垃圾分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9.建议国家尽量及早立法,对居民、企业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进行规定。10.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论文百事通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新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 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深圳市 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收集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42-01

生活垃圾按来源可分为居民垃圾、机团垃圾、街道垃圾、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饮食服务业垃圾,按其性质又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收集、垃圾分拣、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等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而多部门对垃圾分类环节的多头管理极难形成合力,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易互相掣肘。

一、深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深圳市公共道路上的垃圾桶一种是标识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另一种没有任何的分类标志。七成市民在公共场所会有意识地将垃圾分类投放,但因为不知道如何分类或者多数垃圾桶本身没有区别等原因而没有进行分类。对居民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显示,深圳市近八成市民对家庭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多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装在一起投放在小区垃圾桶(池)里,仅有的分类是将能卖钱的可回收垃圾拣出;此外,深圳市小区中大多数垃圾桶没有分类标志,即使是分类垃圾桶,垃圾也没有分类投放。

可回收垃圾经过“居民、拾荒者、环卫工人”3个环节的筛选得到回收利用。然而对于餐厨垃圾、生活干垃圾(如废纸、金属、塑料、玻璃、纺织物、橡胶制品、陶瓷、渣土、婴幼儿妇女及病人的卫生用品),以及废旧电池、灯管、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毒有害垃圾并没有分类,垃圾混合收集后首先运至垃圾中转站,然后运到垃圾处理中心,最终被填埋或焚烧。在一些机团单位和街道,垃圾桶虽然具有分类标识,但多数没有发挥作用。一方面,垃圾箱里的垃圾没有严格分类;另一方面,深圳市目前环卫部门和环保公司并没有垃圾分类运输车,可回收垃圾装置和不可回收垃圾装置最终用途都一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垃圾分类作用。

果蔬垃圾、绿化垃圾和餐饮垃圾均为有机垃圾,其来源和成分相对简单。目前深圳市果蔬垃圾以卫生填埋及简易堆填为主要处理方式,餐饮垃圾基本是私人回收为主或卖给养猪场等进行废物利用。对于绿化垃圾,福田和罗湖区的做法是直接运往下坪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较大的枝条则送往枝桠粉碎厂粉碎,进行简易堆肥;南山区收运后的绿化垃圾大部分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送往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进行处置;盐田区和原特区外则主要采用简易堆填或直接回归绿地方式处理。

二、深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配套政策和执行措施乏力。

深圳市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方案》,细化了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对制定垃圾分类的详细标准,明确相关管理责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规定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立法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如对垃圾如何分类、分几类的没有明确规定,这给管理部门的具体实施带来了难度,使执行力大为降低。二是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现行立法缺乏地违反城市垃圾分类法律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流失的相关法律责任规定。这样既不利于垃圾分类义务人履行分类的义务,也无法对垃圾分类的违法行为有效制裁。

(二)统一收费,缺乏鼓励因素。

根据2007年施行的《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深圳采取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水费绑定收取的方式,特区内居民用户按13.5元/户・月定额收取;其他用户按排污水量计收,每立方米排污水量缴纳垃圾处理费0.27元(相当于按垃圾产生量125元/吨),而排污水量一般按用水量90%计算。每年征收的垃圾费达5亿元左右。这种“一刀切”的方法虽然对政府收取垃圾处理费有充分保障且简单易行,但是这种收费方式不论垃圾分类与否及垃圾实际量多少,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不能起到任何的激励和诱导作用。

(三)政府部门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

垃圾减量和分类收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由市城管局负责,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由市科工贸信委负责,有毒有害垃圾和电子垃圾又由市人居环境委负责。人人有责的结果容易导致人人都不负责。就纵向来看上级对下级的指挥监控不力,导致有禁不止;横向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出现有费可收、有利可图的事情多家监管,“打篮球”争抢利益,而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则“打排球”互相推诿,有的部门在部门利益竞争的驱使下,进行“选择性执法”,有的甚至重审批轻监管、乱审批不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明确完善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宣传教育不到位,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政府部门、学校和广播传媒都提倡并积极宣传垃圾分类,但由于对如何分类和收集投放的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的市民也仅是养成了垃圾要入箱的习惯,投放垃圾时,仍然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投放;分类垃圾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形同虚设。我们的宣传工作还任重而道远。从幼儿园和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对建立垃圾分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幼儿园和多数学校由于没有意识到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在升学率和提高成绩的压力下,多把环保宣传当成应景和做秀,并没有真正投入精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五)垃圾末端处置简单粗放,未形成产业链。

深圳市目前垃圾末端处置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垃圾分类后,收集后又混合处理,影响了居民积极性。或垃圾虽有分类收集,却不能实现分类运输,混合装运的结果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一句空话,也使城市街头的分类垃圾桶成为一种摆设。二是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社区的垃圾基础设备,比如垃圾转运电瓶车改装、垃圾中转站技术升级等所需资金,都是物业处无法承受的,需要政府出资。而政府又无如此大的财政预算,这就形成了矛盾。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复杂,触及利益。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由于企业处理成本高,政府的补贴又不到位,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就少之又少,也使一些推行社区有害垃圾收集的物业小区陷入尴尬境地。餐厨垃圾的处理,虽有正规的餐厨垃圾处理站,但却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每天处理量仅占到饱合量的4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种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将餐厨垃圾承包给固定人员回收是餐饮行业的普遍做法。如果实行餐厨垃圾的集中专业化处理,将会触及到一个利益链,直接和潜在的阻力相当大。四是可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的垃圾种类繁多,而我市目前并没有一个与垃圾分类有关的专业市场,并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因此目前要实现垃圾分类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小区垃圾处理制度范文6

背景情况

上海垃圾分类宣传经过了多年实践,民众分类意识其实已经显著提升,但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实际实施状况仍然不理想。目前上海市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只有每天1万吨左右的设计处理能力,但是日均垃圾产量已经达到了1.4万吨。同时,居民至今也普遍并未养成日常垃圾分类倾倒的习惯。

问题及分析

当前垃圾分类的实施,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端,二是后端。

在前端,上海的居民倾倒垃圾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很多不必要丢弃的物品成为了垃圾,加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垃圾产生量因此逐年增长。在国外,因为有比较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如果不分类的话,不仅会受到社区组织的批评教育,还有可能面临罚款。因此很多居民就不敢丢弃垃圾,宁愿将一些不用的物品相互交换,变废为宝。

后端处理也同样重要。一些小区在居委会等组织的宣传引导下,民众进行分类投放,但是工作人员却将分类后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收运,这就不仅打击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使得垃圾分类实际成效不明显。事实上,在垃圾分类制度较为先进的一些国家里,真正发挥作用的也主要是后端的分类处理。比如在垃圾分类高度发达的日本,居民在垃圾分类执行上并非完全遵守,同时相关专业人士也逐渐发现居民繁琐的垃圾细分方式对整个垃圾处理链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只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人心的作用。因为垃圾分类方面开销最高的地方在物流上,专人对垃圾统一进行分类处理成本并不高,如果前端分类过细,反倒会让垃圾处理方增加派出运送垃圾的车次,增加了碳排放和物流成本,站在整体节能环保的角度,反而并不可取。

在上海,虽然居民一定程度上已经培养起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在际生活中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此,一方面是要加强垃圾分类规范化、严格化,另一方面是在垃圾回收的后端建立起集约化、规模化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

建议

对此,我建议,上海市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重视生活垃圾的集约化管理,借《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在立法之机,推进前端垃圾分类的严格化、规范化,以及垃圾后端分类集约化、规模化,推动垃圾减量化,真正实现生活的低碳节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推动垃圾管理地方立法,以社区为主体推广垃圾分类。加快《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推进垃圾分类严格化,规定个人垃圾倾倒量的额度,并在社区巡查员制度的基础上,对不规范倾倒垃圾、不合理分类垃圾的行为及时进行劝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