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污染;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07-02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交通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交通的发展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原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以合肥市为例,分析交通状况对该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从整体看合肥的交通优势

1.1地理优势

安徽省省会合肥,位于省内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水路通过巢湖可通江达海,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1]在司马迁的《史记・货值列传》中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也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等称呼,由此看来合肥市自古以来便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1.2交通运输

合肥依然在整体的交通运输方面发挥其便捷的优点。铁路方面东边连接南京、上海,西边直达武汉、成都,南方又有客运专线通向江西、福建。目前,合肥经合宁,合武高线,只需45分钟即可到达南京,2个多小时到达上海、武汉。它位居安徽省中部,同样也位于全国高速线路网的中心地带。水运方面,合肥的综合码头与通江航道在未来的逐一竣工都将完善国家交通部的内河航运规划。合肥的骆岗机场曾是全国重要的国际备降机场,虽已在2013年完成使命,但一座新的4E级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完美的接过了老机场的工作交接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合肥市在航空运输方面将得到更好地发展。

2合肥市内的交通问题

2.1多项工程同步进行,市内交通受阻

合肥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开始对地铁一号,二号线的建设,预计在2016年年初步完工,在此期间,合肥将持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有铜陵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怀宁北路、习友路等工程建设。合肥还计划打通望江西路,启动繁华大道东延、铜陵北路、肥西路等主次干道建设[2]。

多项工程同时开工,对市内交通产生极大不良影响。因合肥火车站是地铁一号线的底站,火车站前的广场被封闭,站点公交改变线路,旅客出行困难。从火车站向前延伸到旅游汽车站,由于来往客流过多,常常造成堵车。

先不论市中心交通,火车站是除机场外一个城市的门面,而在动车高铁如此便利的今天,多数旅客出行更愿意选择动车和高铁,因此,火车站的地位在目前合肥市来说高于机场。而火车站附近的地铁、高架同时开工,交通的混乱极易为外地的游客带来负面的想法。

2.2居安未思危,突发状况无方案解决

合肥的工程建设较多,为市内交通带来不便,但一直未造成大范围堵车。然而,以2014年1月3日下午起,合肥五里墩高架桥维修期间,实行全封闭。五里墩高架桥封闭后,周边道路压力猛增。虽然交警得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赶赴各大堵车路段,但全城堵车的现象还是维持了很多天。

2.3路面管理不到位,私家车乱停现象严重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购买量也逐年上涨,然而市民还发现问题,一些过窄道路被私家车车主当成停车场,其他车辆驶入后难以转弯甚至无法驶入。究其原因,一方面,公共停车场太少,市民不熟悉它们具置以及停车场收费现象严重等原因,导致市民不愿将车停放在公共停车场内;另一方面,在一些非主干道旁有多家营运商家,为客户提供车位。

3合肥市的基本对策

3.1循序渐进,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合肥市交通的发展任重道远,若一味地发展交通,在建设期内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缓慢,因此循序渐进,一边建设交通,一边治理环境,在确定项目动工之前,首先规划好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各个路段工程交叉进行。

经济的发展会导致货物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会使一座城市的客流量增加,对交通的需求增加,而交通的需求增加,来往人员频繁同样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体,坚持交通便利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才可以将循环体无限循环,并在发展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3.2控制污染,发展绿色交通

合肥市内在继CNG天然气公交车之后合肥公交集团又购置了200辆LNG(液化天然气)动力公交车,促进了节能减排,为降低污染作出贡献。[3]在节能方面,如无轨电车等,合肥还未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公交只占少数,所以建立和健全合肥市公交节能减排体系将成为该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针对合肥市污染,应该计划一套科学的交通环境评价机制。城市交通状况与投资方的预期收益直接相关,所以它是产业投资者在投资项目前期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许多大型的企业在开设分部时都会有专人前往欲投资地进行测评,选择投资地时也会反复判断那一块地域的交通便利情况、人员流动情况,来判断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因此,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承担起规划、建设及管理的职能,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就十分必要。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投资环境,才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城市的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建立科学的交通环境评价机制可以及时地对各个地区的交通状况作出评估,找到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3.3制定预案,以防突发状况

五里墩立交桥导致的合肥市多数主干道堵塞充分说明政府考虑突发状况并不到位,因此,根据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临时封路等情况,制订详细的方案措施,尽量减少对市民出行造成的不便。

综上所述,交通状况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交通可以改变外来游客对陌生城市的看法,同样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定。它的发展体现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的进步,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政府应该重视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城市交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让交通伴随经济稳定增长,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充分发挥二者相互间的推动作用,实现发展城市经济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合肥年鉴[M].黄山书社,2009-9.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融资模式;城市交通设施;PPP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73-01

1 PPP供给模式介绍

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萨瓦斯(2002)认为,PPP模式是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物品和服务的任意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一套协议和计划来进行,合作双方共同承担投资风险、责任以及分享回报。PPP存在的基础是合同、特许权协议和所有权的归属,确切地说,PPP在城市公共品领域中就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系列可能的选择,是多种模式的变体和再组合。PPP模式有如下一些具体形式:服务协议、运营和维护协议、租赁-建设-运营、建设-转移-运营、建设-运营-转移、建设-运营-拥有-转移、扩建后经营整体工程并转移、购买-建设-运营、建设-拥有-运营、设计和建造、设计-建造-运营。

以上各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如下图1所示:

上述各模型之间的区别虽然并不大,但也有其特点,当在城市交通建设中为共有化程度高的项目筹资时,可以选择左边的融资方式;同样,公有化程度低的项目选用右边的融资方式。当在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时可以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选用适合的融资方式,更有利于项目的建设。

以上各种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设施建设,如表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PPP模式可以应用于已有设施、在建工程、扩建工程、新设施建设等方面,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我国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中有维护、改扩建和新建的需求,与PPP模式相对应,通过PPP模式可以灵活的解决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各种资金需求,为不同建设项目寻找到不同的融资模式。

2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交通的优势

通过上文对PPP模式的大致了解,我们可以看出PPP模式的优点:吸引社会资本,减少政府支出,减轻财政压力;转移更多的风险到私营机构;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利用效率;提高对使用者的收费效率和水平。这些特点符合我国城市交通领域的筹资需要,所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领域的PPP模式也得到较快地推广,其适用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供给的融资状况

我国城市交通供给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私人资本参与城市交通的供给,以有效地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另外,为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城市交通的供给效率和质量,降低运营风险,也迫切需要引进私人资本。因此,城市交通供给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城市交通供给现状,有长期稳定的市场前景,这是实现PPP在我国城市交通领域应用的前提条件。

2.2 由城市交通设施准公共品特点决定PPP模式

PPP可视为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城市交通是准公共品,

兼有纯供给品和纯私人品的部分特征,因此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如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也会在效率上造成损失,所以,在准公共品――城市交通设施的提供中引进私人投资,既保证了公共品提供的公平又改善了供给的效率。

2.3 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供给的质量并增加数量

(1)私有资本的效率往往高于公有资本,PPP在城市交通供给中应用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引入私营机构,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城市交通供给中,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比如:私人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项目,保证了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使项目的建设周期缩短、成本节约。所以,PPP模式有利于城市交通建设以更低的成本、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更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2)吸引私人企业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私人企业负责项目的融资,节省政府的投资;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风险。

2.4 有助于促进我国公私合作模式的发展

PPP的产生适应了技术和公共产权的需要,使得在城市交通领域完全私有化不可行的背景下,既回避了完全私有化所带来的公共产权的纠纷问题,又使合作者达到各自的目标,因而完全是适应的结果。它的出现符合政府的政策性要求,同时也形成了城市交通供给中的某种运作规范。从我国城市交通供给融资已有的PPP模式来看,沿海城市先后实施特许经营项目的运作,如武汉军山大桥、上海延安东路隧道等,均是城市交通供给的PPP模式的成功尝试。

因此,PPP模式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3.1 法律法规有待补充完善,应建立并完善有关PPP投融资的政策法规

目前政府扶持城市交通PPP供给大部分是针对个别项目制定的,对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均未涉及,如特许授权采用何种形式、政府如何扶持、特许授权文件与其他合同的关系、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等。因此,我国关于模式的现行法律法规还有待与国际接轨。PP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

3.2 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城市交通的资金供给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银行信贷解决,来源渠道相对较单一、资金数量的供给仍十分有限。PPP模式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公共品建设的融资方式之一,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因此,在政策上应该鼓励PPP项目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大力发展。

3.3 提高运营效率,注意选择合作伙伴和监管

由于现有的融资模式过于强调公共品本身的特性,项目的前期确认、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公共机构单独完成,因此容易受到政府机构诸如效率低下等弊端的影响,影响效率,所以提高效率是发展PPP模式的重点。因此政府在选择私人合作伙伴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市场化,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招标;二是规范化,明确合作伙伴的基本条件,要求合作伙伴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水平,以达到既引进资金又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国,王稼琼.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及演变[J].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12).

[2]杨灏,沈阳.论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J].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12).

[3]陆彩兰,吉万年.论公私合作模式对我国城市公共品的适用性[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李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经济学浅[J].析经济观察,2007,(7).

[5]欧国立,李振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及结构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1,(1).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3

民航:重点突出

中国民航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起步较早,信息化水平较高。目前,民航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空管通信网和商务通信网为骨干的两大专用通信网络。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相继在国内航线推出电子客票业务。电子客票的行业标准已经颁布实施,电子客票系统与航空公司的订座系统、运价系统、离港系统、财务系统、结算系统、常客系统和银行支付系统等多个计算机系统直接相关。

2006年民航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系统主要有全球分销系统、电子政务、空管信息化系统、航空运行管理系统、机场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票务系统信息等。面对国内民航客货运输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及航空运输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民航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民航业自身的发展,与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划,未来民航信息化建设将围绕着建立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来进行。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将包括机场系统、空管系统、综合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系统、气象系统等多方面。而“十一五”期间将首先重点发展空管和气象两个方面。

铁路:驶入快车道

作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信息化建设在铁路跨越式发展阶段中毫无疑问将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部署,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10~15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2006到2010年是铁路新建项目主要的建设阶段,2010年到2020年则主要是收尾和巩固阶段。而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大规模的投入将稍滞后于铁路线路的建设。

计世资讯的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铁路行业IT投资预计为25.2亿元。在2007年以前铁路IT系统建设将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方面的应用系统。而随着客运专线等新建项目的陆续开展,新建铁路的信息化系统投入必将逐渐加大。据预测,2006~2010年铁路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铁路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给IT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高速公路:区域有侧重

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世资讯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高速公路领域IT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支出将达到16.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速度高达32.1%,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61.7%,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1.6%和16.7%。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统主要有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及高速公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特别是高速公路联合收费需求进一步增强,全国联网收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计重收费系统也将是今后高速公路收费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未来5到10年将是我国公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时期,高速公路将连接目前所有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首都直达省会、省会彼此畅通、省会通达地市、连接重要县市”的高速交通网络。就区域上来说,2005年河南、广东、内蒙古、江苏、河北、浙江、山西和甘肃八省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最快,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这些地区仍旧是高速公路的重点需求区域。

高速公路网的迅速形成时期必然带动相应的IT需求增长, 未来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将重点解决交通电子收费系统、监控及TGIS系统、现代通信、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

水运:平稳发展

尽管中国水路交通在中国交通行业所占份额很小,水路交通在国家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铁路、公路和民航,但是,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对港航企业运营效率有着决定性作用,水运特别是海运的国际化程度带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向国际化的看齐。因此,我国水运行业中以港航和海运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计世资讯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水运行业IT支出将达到20.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60.6%,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1.2%和18.2%。

今后几年,中国水运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显著提高沿海港口的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建成智能航运建设示范工程并发挥效益;显著提高内河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基本适应江海直达和集装箱运输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行业业务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应的IT需求增长,由此,未来几年中国水运行业的IT需求将主要体现在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系统、港口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城市交通:热度上升

交通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交通运输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城市智能交通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2006年中国城市交通领域IT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支出将达到43亿元(不包括公交一卡通部分),与2005年相比增长速度高达21.3%,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57.4%,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2.3%和20.3%。

城市交通信息化系统主要有城市共用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等。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强、对于各子系统的协调要求高的特点,因而总体规划的要求也非常高。

“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山、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杭州十个城市作为“十五”期间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在城市交通的信息化应用上走在了前列。

当前阶段,中国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过程,加速进行公共交通的技术发展,优先进行公共交通的信息化改造是城市交通的紧迫任务。对于城市交通来说,建立发展城市共用信息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把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的交通管理功能整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作者系计世资讯分析师)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字:轨道交通方便性效率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受到各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并且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轨道交通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污染小、安全准时的技术优势,较好的解决了大、中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供需矛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城市公交系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已成为共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和极其乐观的。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轨道交通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污染小、安全准时的技术优势,较好的解决了大、中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供需矛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城市公交系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已成为共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和极其乐观的。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集散的重要节点,是乘客接受轨道交通服务的起点和终点。它除了承担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内部大量列车的到发、通过和折返等行车技术作业外,还承担了大量的乘客售检票、乘降、换乘等客运作业。轨道交通车站的客运组织不仅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安全、出行效率、方便程度、舒适程度,同时还影响着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效率。

由此可见车站在整个系统运作中的关键地位。所以为全面反映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服务水平,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通用性、可行性、动态性、系统性的原则,对车站客运组织原则进行阐述。首先,我们从方便性上来讲。

一、行走距离

1)乘客的有效距离。乘客的有效距离是乘客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从车站入口出发,顺畅地经过各个服务环节到达列车所经过的距离(排除特殊的故意绕行)。在现有的车站布局条件下,通过路径搜索得到车站某一乘车的标准路径,计算该乘车标准路径的距离,即为该乘车的有效距离S,公式为S = A+B+C+D. (2)公式中:A为从车站入口到售票区的距离(购票乘客); B为车站售票区到验票区的距离;C验票区到楼梯区的距离;D为从楼梯区到站台候车区的距离。

2)乘客的绕行距离。乘客的绕行距离是指,由于车站布局不合理、车站拥挤、密度过大等原因导致的某路径上的乘客出现绕行,其路径为非标准路径,其行走的距离大于该路径有效距离,其中大于有效距离部分即为乘客的绕行距离。

由于乘客在车站行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偏离通过路径搜索得到的标准路径,因此,规定在绕行区域内的原本路径范围距离仍是有效距离。通过乘客的绕行距离可以反映出车站布局的合理性,乘客在路径间是否做了较多的无用功,同时,也反映了车站空间的拥挤程度等。

二、行走速度

乘客在车站行走,走走停停的次数较多,速度变换即加、减速度的次数较多,则会导致乘客在车站的舒适性下降,乘客会感觉到明显的不舒适。因此,通过对乘客行走速度的变换次数加以研究,则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乘客在车站的方便舒适性,车站的通畅程度等。由于乘客在车站需要接受服务设施的服务,即购票、验票、候车等,速度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在统计乘客的速度变化次数时,需要对乘客所做的必要速度变换排除在外。

1)必要变换速度是指在车站需要接受特定的服务,因而需要变换速度以完成相应的事件。如:售票区的速度变换、验票区的速度变换、楼梯前的速度变换等。

2)强迫变换速度是指除了必要变换速度之外,由于外界的原因导致乘客行走速度的变换。一般情况下,乘客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个稳定的速度行走会感觉舒适,反之,经常的走走停停,或不停的改变速度则会使乘客心情焦躁、不舒适。由于乘客行走速度不可能始终保持不变,总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因此,确定一个速度变换波动范围,在该变换波动范围内的速度变换认为是正常变换。乘客的行走速度及其变换可以反映车站内的通畅程度、拥挤状况及客流的顺畅等。

三、在站时间

乘客在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是指乘客从进入到轨道交通车站开始到乘坐列车离开车站为止的时间。乘客的在站时间A包括乘客行走时间B、接受服务设施服务的时间C、等待服务的时间D等,公式为A=B+C+D. (4)乘客的在站停留时间可以反映出车站提供的服务、服务设施的数量及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方便乘客,是否让乘客感觉方便舒适。

下面我们再针对服务效率来讲

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系统进行分析时,可将其分为售票系统,检票系统,候车系统3个子系统。而车站系统的服务效率主要包括车站服务设施的效率,空间利用率及乘客的行走路径。

四、设备效率

1)设备利用率。一般而言,在轨道交通车站具有相同功能的服务设施会配备多个,服务设施的数量直接影响到车站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由设备利用率,可以得出轨道交通车站哪些设施处于繁忙状态,哪些设施处于闲置状态,以便合理安排设施的服务时间及服务对象,使各个服务设施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五、空间利用率

轨道交通车站服务设施的布局、客运组织的安排都会使车站内部空间使用不均,表现为乘客频繁经过某处,空间利用率较高,而相反某些地方则较少被利用。轨道交通车站内部除了某些空间作为预留紧急疏散等特殊情况使用时,其余空间的使用应当均衡或维持在一个较小的差距之内。而正确引导客流、做好车站客运组织能够保证车站内部空间有效、经济、最优地被使用。轨道交通车站空间利用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轨道交通车站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实际所容纳或通过的乘客人数单位为人/(m2,min)。由于车站内不同区域位置乘客密集程度

不同,因此我们可考虑将车站划分为几片区域,对不同区域求得相应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所容纳或通过的人数。空间利用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出车站内部服务设施的设置及客流组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变其空间内布局,以便最优化车站空间的使用。

六、行走路径

行走路径的评价与前一部分中行走距离的评价相同,通过乘客在车站个地点间的路径反映了车站内部设施的布局、客流拥挤程度等。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5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A

解题技巧:本题可运用关键信息推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国民族资本家,是近代中国兴衰史上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身为状元”来理解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就能准确推导出本题的题意是反映其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及实践,A项正确。而B项不符合实业救国思想的主张;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学生容易误选B项,其错误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正确理解实业救国思想的内涵;另一方面是没有抓住解题的关键信息。

变式练习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18)下边是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年)。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答案:B

示例2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美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参考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出现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和行为方式)。

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轨道;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流量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稳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呈多样化趋势,无论是在建设规范,还是建设速度上,都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现阶段,随着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轨道交通为核心辐射状城市发展,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相互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并且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与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众多的城市资源,对城市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对实现城市繁荣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1、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及优势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经济、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工具,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相较于公共汽车、小轿车、自行车等其它运输工具,有明显优势。轨道交通运量大,以地铁为例,地铁一节车辆载客量为150~200人,每小时单位输送能力达30000~70000人;速度快,其时速为40~50km,是公共汽车的2~4倍,大大节省通勤时间;地铁能耗小,其能耗仅为道路交通的15~40,;节约土地资源,地铁节省地面空间,不会占用土地资源,其行驶路线也不会与其它路面运输系统出现重叠交叉,避免了交通干扰。

1.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根据相关的资料反应,预计到2020年国内地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累计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上人口集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日常出行率的增加,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与出行的需求。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它能够有效地减少私家车出行,使城市交通秩序更加井然,市民出行效率提升而出行成本却大大降低。因此最大程度上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也享有公平的出行机会。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单位耗能小且排放污染小,是世界公认的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减小,交通成本显著增大,鉴于中心区域密集的城市交通交叉网络的特点,轨道交通方式引导的城市规模将会大于私人交通方式。

2、轨道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

2.1、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城市用地结构。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不断升级变化,城市的规模将跨越原有的界限向着城市区域发展,城市交通方式的更迭将会影响人们出行距离的远近、出行目的地可达性和出行方便程度,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有利于促使城市人群的流动带来其重新分布及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有助于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聚集效益的实现。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高效率,方便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不仅体现在自身巨大的运载能力,还表现在基于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形成的公共空间系统能否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作为客流吸引与疏散的轨道交通车站,其地理位置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车站位置与已有城市空间多元化区位即居住区、商业、金融等中心区、工业区和城市对外交通的之间的关系,其位置选择的正确性决定了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和乘客的方便程度,在轨道交通沿线及轨道交通车站空间范围内,综合开发利用沿线土地资源,并且逐渐形成商业、房产等复合型公共空间体系。

2.2、对城市非物质形态的影响

创造轨道交通文化。城市轨道交通文化体现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形象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作效率,与其他交通模式相比,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运输系统具有更大的运载能力,舒适的乘车环境,节约的出行时间,和较少的运行单位能耗和环境污染排放等优点;并协调衔接其他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形式,形成城市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运作效率;实现城市绿色出行,城市轨道交通被公认为是一种绿色公共交通方式,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力的轨道交通采用可再生的电能为运行动力能源,具有低二氧化碳排放,乘坐舒适,安全便捷等优点,从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控制温室效应的恶化,是构建适宜人类居住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3、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整体设计探讨

3.1、完善的轨道综合性枢纽能促进轨道交通发展

轨道交通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运力和运能将呈几何增长,这种形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是要建立完善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汇集地铁、轻轨、公交、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要想减少步行距离与等候时间,要处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完成各种交通形式之间的无缝对接,必须完善用地、合理布局,真正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

3.2、交通智能化是轨道交通的总体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交通智能化将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趋势,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大国,对发展智能交通十分迫切。我国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交通拥挤、车辆性能差、城市道路不完善,道路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交通发展,发展智能交道,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起来,使之和谐统一,并配备高智能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系统,能够建立起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安全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3.3、快速公交系统在过渡时期辅助轨道交通发展

由于轨道交通投资比较大,所以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地铁时,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实力,确定不同时期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在发展轨道交通总体思想指导下分阶段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公交系统这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可以作为轨道交通的辅助和过渡,让轨道交通发展建设可以顺利进行。

3.4、交通管理法制化让轨道交通发展更规范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发挥的职能越来越重要,要使得轨道交通安全、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有相对应的交通管理条例和法则来作为行为规范,轨道交通全面法制化管理是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现阶段,轨道交通因其优势得以迅猛发展,比如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努力加强轨道交通综合性枢纽的规划建设,以此实现轨道交通以及其它交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展城市轨道的交通智能化,加大城市间的文化技术交流,保障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金龙.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复杂性及演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导向互动作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