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英语;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05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教学变革正在到来。学会翻转课堂,将改变这种师生关系,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课堂将变得更轻松,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最初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于TED大会上提出。它又称颠倒课堂,是指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视频、阅读书籍或是在网络上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随着时展,社会对中职生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用人单位的目光也从“学”优生转向“能”优生,同时,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重,培养应用性的人才。他们没有学习压力,只渴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翻转课堂模式对于提高中职生英语应用能力具有更多的优势。
2.1 中职生对现代信息通讯网络的偏爱
笔者在翻转课题研究调查时了解到,本校学生中,99%的学生会使用手机上网,80%的学生每天有QQ,99%学生有使用微信功能,每个班级建有QQ群。这些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中职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学习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外、宿舍或家里随时随地自主安排学习。这就避免了课堂因注意力不集中而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在轻松的环境范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教学视频的学习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
2.3 中职生个性化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翻转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进度来安排学习,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而课堂上,师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互动交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探究活动,训练演示和解疑。
3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运作模式
为了切实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成效,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笔者和学校课题组同事们,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且学且思且行中,通过收集资料和到酒店实地观察了解后,我们以《饭店英语》中前厅接待“Check in”工作流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此种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实现知识传递、知识内化和技能强化。
3.1 课前,根据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录制视频和组织学生观看
英语的学习非常注重语言环境,所以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可以搜寻一些相关的
教学视频、图片、3D动画等,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展示案例:
笔者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前精心录制了8―10分钟微课视频。
流程: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小视频(视频难易度要适中)―学生观看―问题反馈。
例如笔者在设计《饭店英语》中前厅接待“Check in”微课视频时,第一步,根据其工作流程由浅入深,介绍了入住登记的几个环节。具体包括:Guest’s name,Room type,Room rate,Way of payment等主要部分。第二步,学生播放并学习微课视频,预习Check in的工作流程,教师通过PPT动画,详细解释了工作场景中所需用到的英语表达。用卡通画的方式,对前厅工作人员的服务礼仪做了补充。第三步,学生“先思考,后模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四步,学生小组讨论,用英语说说自己对check in内容的编排,并结合实践,创设符合真实的工作场面,内容不乏趣味性和实践性,这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3.2 课中,转变教学理念,激活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和学生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如《饭店英语》前厅中预定登记入住部分,重点掌握客人的入住时间、入住人数、房间类型、离店日期、付款方式等开展翻转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探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挥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视频练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创建环境进行独立探究和合作互动。如在《饭店英语》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专业培训室,模拟酒店创设总台情境,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创建适合每个学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由教师指导教学转变成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方法方面,随着翻转课堂的开展,笔者运用了讨论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小组竞赛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究,交流互动,互学互教,教师在巡视答疑的过程中完成了“授业解惑”这一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很好的检验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3 课后及时复习反馈
学生课后可以再次观看教学视频或通过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交流巩固复习。教师整理并撰写点评后,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教师课前和课后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补救学习。这些内容能被长期保存,遇到问题可随时查阅。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补救,让课前、课中、课后达成连贯一体,培优补差、优生吃“好”,后进生吃“饱”。
4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反思
毋庸置疑,“翻转课堂”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对于课题研究的开展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1)如何设计精品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自学质疑课中,如何保证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3)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如何让尖子生“吃饱”和拔高?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 想说爱你不容易,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紧扣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化,训练题编写要短小精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此外,教师课前还得积极指导学生合理支配时间观看视频,要求学生对视频中的疑难问题做出标记以备在课堂中提出供教师和学生交流、探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分层次设计与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
4.2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成长: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融入到英语课堂,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思考,教学从灌输走向了互动。
英语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英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说的时间较少。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内心变化、给予鼓励基础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投入到这场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由教师“独唱”变成师生“合唱”,这种知识获得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更加的珍视它们。
这一翻转教学转变,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4.3 四两拨千斤――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新课程在评价上凸显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等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制定适合本班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融入到期末考核学分制中。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重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以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展开生命历程。
师生自我总结、反思教学环节是翻转课堂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我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并反思自己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哪些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总结反思,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通过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重视翻转课堂学习,认真对待课前自学,课堂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在思考和探究中升华情感,通过团队合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5 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它的精髓在改变教学模式。它颠倒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贯彻了建构主义的相关思想,也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武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性利用新旧“武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中职课堂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远程教育,2012,(8):46-51.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同性恋;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4-03
同性恋是指同性别之间的或情爱关系。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性恋一直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近年来,同性恋逐渐被人们看作一种符合其个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恋人群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大学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长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居住,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较其他同性恋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为会对同学、室友等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排斥同性恋同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同性恋问题给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为大学生营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北京地区选取12所高校进行了便利抽样调查。
一、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1.调查过程与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点及学生构成的差异,选择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发放并收回问卷36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354份,问卷有效率达98.3%。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8.5%的学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学生一般了解,38.4%的学生较少了解,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表2中四个有关同性恋的基本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仍不高,四个题中错误率最高的达56.5%,最低的也为23.5%。大学生接触同性恋有关信息的渠道根据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网络(27%),电视、电影、电台(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学校教育中较少提供同性恋有关信息,其比例仅为5%。大学生较倾向于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同性恋进行归因(62%)。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容易遭到歧视和拒绝,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为宽容。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学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发生在周围人身上;4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学生偏向反对,但不厌恶;6.5%的大学生表示厌恶。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有关问题的一般性态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
相对于较为宽容的一般性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高,92.9%的大学生认为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反对同性恋者参与包括入党、获奖,参与科研和社团等在内的很多活动(详见表4);虽有70.3%的大学生赞同同性恋者参与学生社团,但近78%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与同性恋者成为同事。以上表明,尽管总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以往更为宽容,但是,当同性恋者的活动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直接联系、密切相关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仍然难以接受同性恋者。
二、影响大学生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主要取决于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家庭情况以及是否认识同性恋者等因素,上述变量大多为虚拟变量且变量个数较多,本文也初步选取了上述变量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剔除系数不显著的自变量。
2.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是否农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单亲家庭(Ifamilly1_2)、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Iclassmat_2)等三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条件下,农村家庭学生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身边有同性恋者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过程中,年级、性别、家庭收入、专业类别等变量对认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和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资讯越来越多,不管是性别,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或专业因素,都不会制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认知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是否在城镇,见表6。女生(gender)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生宽容,城市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location_3)更宽容;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know)越高,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也越宽容;家庭年收入(income)与对同性恋的态度成反比;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师范类(major)大学生更宽容。
三、结论及思考
1.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本次调查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性恋同学。考虑到大学特殊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直接面对同性恋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来开展同性恋的教育和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恋者遭遇问题需要帮助时,对走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有可能遭遇更强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偏向给予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并不能具体协调解决实际事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探索建立处理学生同性恋问题的长效机制。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加强性教育。调查中明确表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学生的性知识大多间接地来源于网络媒体,不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在上述有关同性恋认知的基础性问题上正确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更多误解;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当前学校的课程或相关教育中普遍不能获得相关知识。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公共选修课,成为首个面向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反响热烈,场场爆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具有较大的了解兴趣。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行为,高校应适应形势需求,增设相关同性恋课程、讲座或培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严肃、正规、系统的性教育。
3.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不够宽容
学校还需下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不够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进行性教育或知识普及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引导同学转变观念,掌握相关人际交往技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学正确认识、理解同性恋同学,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恋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维护所有同学的合法权益。
4.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实施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专题培训
如果同性恋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选择寻求帮助最多的对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所以应尽快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学生同性恋问题,并掌握相关工作原则和技巧,以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解决由同性恋带来的冲突和问题。
5.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处于集中学习、生活的环境,宿舍集体生活的氛围对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笔者的调查表明,仅有7.2%的大学生赞同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学生认为在入学时调查学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虑很有必要;86.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自愿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学校可为其单独或集中安排宿舍,而当学校不具备相关住宿条件时,63.7%大学生建议学校在相应承诺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同性恋者到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不愿意公开其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大学生建议对其进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同性恋学生提供正规的交流、活动机会。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诉求,表明如何对同性恋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疏导,如何在学生生活管理中协调不同性向学生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解决不同诉求引发的各种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学研究,2006(S2):36-38.
[2] 刘斌志.现状透视与服务拓展: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同性恋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6-38.
[3] 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08(3):115-116.
[4]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01-604.
[6]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6):6-10.
[7]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71-73.
[8] 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6.
[9] 鲁法菊.关于构建多位一体大学生性教育模式的思考[J].成功,2009(11):207-209.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有效
一、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用爱进行管理
爱心,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爱心是温暖人心的情感,也是小学教育管理者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前提。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应该用爱心和体贴来关心学生,让他们感知到学校的温暖。
1.对于教师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例如,针对平时的上课迟到现象,很多管理者直接采取严厉的职责和批评态度,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如果管理者用运用充满爱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不是直接责问,而是先问问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些可以原谅的问题,管理者可以不用严厉指责的方式。
2.对于学生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当然,对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法和奖励法来促进所有学生不断改进坏习惯。在平时学习中管理者要积极关心学生,当学生有生活和学习困难的时候管理者要给予适当支持,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管理者要进行适当辅导,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前进。
二、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强化管理制度,更新管理思路,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1.小学教学管理要具有公平到位的管理制度
小学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实际有效地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公平。例如,针对教师的行为,管理者应该用明确的文字规定出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制度对每一个教师都要适用,如果哪一位教师违背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2.小学教学管理要有公正化和明朗化的考核制度
小学考核制度不但要让每一个教师出色的地方进行凸显,让教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此,管理者在制订考核机制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考核的细节,不断修正考核方式方法,确保学校的工作特点得以凸显。
总之,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只有融入爱心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有效开展,推进学校长远发展。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enrollment scal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group has been put forward. At present, the overall trend of "heavy research and light teaching", the lack of teaching power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teachers to be qualified for the new teaching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otential and improv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college teachers. Therefore, to crack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lack of enthusiasm for teaching, shoul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eachers motivation mechanism, make it better adapt to and guide teachers,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initiative and eventu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dynamic mechanism; performance appraisal
教学是高校教师重要和基本的职责,其关涉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在教师角色的职责体系中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师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高校考核、技术职务晋升、聘岗中科研导向的影响,教师都会逐渐缺乏教学上的动力,无法有效发挥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甚至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为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做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效乃至教师素质的重要尺度。目前我国高校由于鼓励教师教学的政策尚不完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若要破除制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障碍,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必须完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
从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多数研究者在探究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涉及教师教学动力机制,并将其作为改善教师教学现有状况的重要因素加以分析。如有研究者提出用外部机制刺激教师内部动力,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关注教师外部动力的基础上与专业发展相结合。这不仅可以消除高校教师的孤独感,也能支持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①有的研究提出要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要向实践推进,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使教学工作得到的认同和学术工作相平衡。②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涉及了教师外部的动力机制与促进教师教学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动力机制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高校教师普遍缺乏教学兴趣和动机的情况下,需要构建和完善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分析N大学与教师教学相关的考核等制度,访谈教师了解教师有关教学的动机和态度,提出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具体化建议,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概念与意义
1.1 动力机制的概念
“动力机制”是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一种方式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运动和变化,是系统各部分通过互动过程形成的一个良性的运行体系和结构。动力机制是一个可以激发和协调系统各部分力量并产生推动力的机制,促进整个系统的运行体系从被动走向主动。
教师的教学动力机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从管理学的角度讲,需要有稳定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作用,才能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行。与教师教学相关的外部推动力即制度和政策,而内部驱动力即教师的态度和责任心。两者必须相互作用,外部的制度和政策会对教师的产生内在影响,教师自身也需要外部的制度和政策对其产生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内外部动力共同参与、协调作用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动力机制。
1.2 完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的意义
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大学教师成为影响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若要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就要从教师教学动力机制入手,从实质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目前,针对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关注教师教学这个环节。要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就必须要对教师教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认可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
现在高校教师大多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基本上只能根据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计划从事教学活动,缺乏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也抑制了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积极性。强化教师教学的动力机制是改善教师教学的重要举措。针对这一机制,要深入分析与教师相关的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完善政策,使教师产生更多的动力,真正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2 N大学教师教学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2.1 调查概述
高校中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制度主要有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聘岗制度等,本文主要从教师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采用结构式访谈法,进行访谈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有关教师教学内外部动力状况,调查教师对于规章制度,也就是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度,把教师访谈的结果与绩效考核制度研究结果相结合,找出高校教师教学动力缺乏的根本原因,再根据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完善教师教学的动力机制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为此,笔者访谈了N大学不同学院的13名教师,了解教师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程度。访谈显示,学校和学院有关考核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投入往往受到这些制度的影响。本文收集了N大学16个专业学院和2个公共教学部的考核细则。通过研究,发现各单位所列考核项目涉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奖优惩劣、师德师风和学术活动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内容和衡量标准方面存有差异。
2.2 制度展示
所有学院都把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列进了教师考核体系;95%的学院设立了奖励与惩罚的考核指标,注重奖惩性评价;89%的学院把教师的社会服务与教师兼职纳入了考核体系,60%的学院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占考核的比重设为7:2:1;32%的学院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只有10%的学院把学术活动、召开会议等从社会服务与教师兼职中单独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指标。除此之外,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对教师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分类,分为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以及科研教学平衡型三种类型,其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考核比重也有所不同。
研读各个学院的绩效考核细则,可以发现所有学院都重视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和本科生的论文、项目、竞赛等的指导,也都涉及研究生、博士生的课程讲授及其论文的指导;12%的学院把教师开设新课程纳入到教育教学的考评中;41%的学院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习工作加入到教育教学方面的考核中;31%的理科学院把指导、辅导实验和与教学有关的获奖情况、研究成果也放入了教学绩效考核中;有六个学院把新开课程计入到教学考核的指标中,并提出如果新开设课程可以为教师增加20%~25%的教学工作量。
2.3 制度分析
教师考核是对教师一段时间内工作业绩的检验。设立考核制度旨在引导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督促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项工作。所有学院都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置于考核的首位。各学院教师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量以及指导其论文和项目竞赛的工作量,只有少部分学院把教师开设新课程以及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师教学的考核中。由此可以发现,相当的学院忽略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更新问题,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开设更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课程。此外,只有29%的学院把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加入到教学考核中,这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学院除了对教学的工作量有所要求之外,对本科教学的质量、教学成果等都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相对来说各学院更看重教学的结果性考核,而缺乏过程性的考核。虽然有的学院把学生的评教环节纳入到绩效考核指标中,但是比重较小,而且学生评教结果对于教师的影响有限,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完成了学院规定的基本工作量之后,很难再有动力将其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更难去关注其教学本身的质量。另外,只有6个学院将师德师风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但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师德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评因素,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教师教学的动力之一。如果在考核体系中缺乏师德师风的约束和引导,将难以激发起教师更优异的教学行为。
访谈中教师反映教学与科研的奖励机制失衡问题。对此虽然各学院都有奖优惩劣的机制,但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两者的奖励设置和力度来看,科研奖励明显重于教学奖励。从国家层面上看,科研奖项有很多,而教学奖项相对较少;从奖励力度上看,教学也远小于科研的奖励。从两者的工作量的计算来看,科研的工作量与科研课题的级别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教学工作量是按照课时量来计算。同样的课时,教学效果好与不好在工作量上区别不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之余,都把精力放在了科研项目上。在奖惩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只有对特别优秀的教师有奖励、对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有惩罚,缺少了对中间层次教师的奖励。此外,只有三个学院对教师进行了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比重考核;对于未进行教师分类的学院,有些教师的科研负荷重、工作量大,难以很好地兼顾科研和教学,更没有动力去关注教学质量。还有整个教师考核制度缺乏考核的核心内容,想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就要从实质出发,实现科学合理的考核,真正从源头完善教师教学的动力机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在师德考评指标、教学质量衡量指标、教师分类考核、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平衡、教师奖优惩劣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发现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可以使外部动力更好地引导教师自身,形成完善的教师教学动力机制。
3 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制度文本分析和访谈,可以发现,高校现有的教师考核制度尽管经过多年实践得到了系统建设,但还存在着未完善之处。为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应进一步对教师考核制度予以健全。
3.1 增加师德的考评指标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反映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教师责任心、教学态度以及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在国外,许多大学都把师德指标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而在我国还应加强对其足够的重视。师德的内容较为丰富,其涉及师品、师智、师能、师技等诸方面。在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应当选择师德中的关键内容作为考核的要素,并提升其考核的权重,以切实引导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树立起高度责任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自觉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3.2 提高教学质量的考核比重
目前高校在具体实施教学工作的考评时,都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考核,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考核比重所占很小,使得考核的触角没有真正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可以督促教师注重教学工作,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教课方式等方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师教学考核中应该提高教学质量的考核比重,经由学生评教的问卷调查和征求相关教师意见,明确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并使之体现在学生评教和教师考核中去,从而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监督的合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教师教学方面的考核中加入过程性评价的环节,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前的备课情况、教学工作展开之后的调整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负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标准的细化,从源头上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体系的完整。
3.3 实现教师的分类考核
把教师进行分类,有利于减少和减轻教师工作量和压力,也为教师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高校在很早就已经开始实行教师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师分类考核的标准。而在我国高校教师分类及其考核方面做得还比较欠缺。因此,高校应当在学校的主导下实施各学院教师的分类工作,可以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以及教学科研兼顾型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分类考核的方式,制定三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比例不同的考核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重点,使教师可以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在注重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4 明确奖优惩劣的规定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制定了奖励和惩罚教师的相关规定,但没有得到教师整体的足够认可,其相关规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深化教育改革,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是建立在肯定教学工作、明确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完善奖优惩劣的规定。一方面,要平衡科研和教学的奖励力度,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的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奖励的层面,要给予教师相应的物质奖励,按照科研成果一样对教学成果进行奖励,消除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意识,使教师们乐于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扩大奖励和惩罚的范围,不能只对特别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也不能只对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惩罚,应该扩大奖惩的范围,对中间层次的教师有所关注并实施精神和物质激励,使教师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注释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5
[关键词] 绩效; 绩效考核; 高校教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6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12- 03
随着教育产业化发展逐渐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渐渐浮出水面。笔者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的分析,发现在原有体制下建立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因而提出高校应通过建立科学化的考核制度及方法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进而逐步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最终达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1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
1.1 相关概念
随着管理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人们对绩效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对于绩效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组织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绩效从广义上讲包含整个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两个层次的含义。本文主要研究个人的绩效。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绩效考核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某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的过程。
1.2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统一按照“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然而在高校中,按照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不同,形成了高校教师的不同分工,分工使教师任职于不同的岗位及遵从相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因此,对于不同的分工应用同一套绩效考核系统显然是不合理的。有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类工作,有的从事科学研究类工作,有的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等等,各类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较大,若应用同一类考核系统,并且在同一类考核系统中各考核指标之间没有明确的侧重和差异,势必达不到绩效考核预期的效果。
2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 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主观性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的应用过程中。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办法主要采取“民主评分”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人际关系、情感、功利性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真实的考核结果。例如,许多高校在对从事教育教学类老师的考核中,往往采取的是由教师本班学生对教师日常教学的工作态度、课堂反响、师表师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由督导对教师的授课形式、内容、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由本教研室主任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分。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细则和标准,使整个考核过程掺杂了更多的人为因素。学生对此项评价的漠不关心、督导的作风、教研室主任对某位下属的偏爱等负面影响都会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的标准上。在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往往采取的是量化的标准,这些量化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差、未体现教师工作特点等缺点。而这些量化的标准最严重的问题是“重视数量、忽略质量”。例如,教学绩效只取决于本学期所选课程的数量,忽略了教学的质量;科研绩效只取决于参与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忽略了研究的质量和价值。这些问题都暴露了高校绩效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片面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要求,失去了考核原本的意义。
2.2 绩效考核指标分类不明确
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考核指标分类不明确,忽略了学科间的差异。大多数的高校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只是根据教师的岗位分类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各学科的发展规律和专业性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统一化标准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有些院校将文、理、法、工、农等学科的考核标准统一化,忽略了各学科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发表学术成果的难易程度和价值上,也表现在各种项目研究的经费上。忽略这些最基本的因素,而盲目地统一用量化的标准评价高校教师的绩效,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也会引发教师之间产生攀比现象,使一部分学科教师感到不公,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2.3 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高校教师的考核结果目前只划分为3个等级,即优秀、称职、不称职。这样过于宽泛的考核等级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是考核的结果很难得到充分利用,“优秀”和“不称职”的群体毕竟只占少数,这两类等级划分能够明显地区别出两类教师的全年的工作情况。但是,处于“称职”这一群体的人数毕竟是大多数的,这一群体内部之间的比较和评价往往被忽略了,许多教师如果预见自己争取不到“优秀”就尽量避免“不称职”发生,一旦预见自己符合了“称职”的标准,在工作上就开始松懈了,并且对“称职”这一部分群体,领导和同事也是漠不关心的,大家只关注“优秀”和“不称职”这两部分群体,却忽视了教师队伍整体工作效率提高的中坚力量正是取决于“称职”这一多数群体的事实。因此,这种过于宽泛式的考核等级划分,并没有对大多数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对策建议
3.1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理念,从全国各高校绩效考核显露的问题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单纯的量化管理,往往忽视了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绩效考核中要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不能单独用数学模型对被考核对象进行量化的评价,同时,也要通过定性的描述对其做出价值的判断。然而在定量与定性结合过程中,还要在遵照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不断探索和研究更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因此,对于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应该采用一种弹性化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在定量和定性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提升教师教学热情、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谐同事之间关系等目的。并且,这种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不单纯是自上而下的部署,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让所有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实现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配合,才能达到绩效考核的最佳效果。
3.2 建立分类的指标考核体系
根据不同的学科,建立不同的指标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由原来的重数量向重质量方向转变。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必须“以质为本”,教学绩效不能单纯取决于所选课程的数量,应该充分考虑授课的内容及形式上的创新。科研绩效考核不能只关注的数量的多少,应该将刊物的级别、研究的价值、经费情况、在学科领域上的突出贡献纳入考核范围之中。根据学科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能够有效杜绝教师之间的攀比心理,使所有高校教师更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3.3 合理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
考核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打个分数,或是评定一个等级,必须及时地改变宽泛式的等级评价标准,不断细化等级分类。高校管理者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目的是总结过去时间内教师的工作情况,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通过绩效反馈,让教师知道上一年的工作中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使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并了解学校对教师的期望。要充分认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
4 结 语
伴随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考核逐步成为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人事工作向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转变的重要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化的考核制度及方法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进而逐步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分类的指标考核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和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蔡余.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文教资料, 2009(6).
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范文6
1、改进教学方法,使其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是整体办学形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形式的选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职教育可以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的学习情境,丰富教学形式、转换师生角色,从而更好的利用课堂完成知识的传递。例如,在电子应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通过项目——音响的制作来实现元件的认知(——知识目标)、焊接技术的应用以及装配工艺(——技能目标)等知识。并且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情感目标)。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从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整个过程由学生引导,遇到问题团队合作解决,教师帮助提点。整个项目,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探究,更好的实现了项目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目标。
2、改变考核制度,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发展
中职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他们并不是奔着高考而来,而是冲着就业来的。他们选择中职的目的,就是学习一技之长,可以在就业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前景。所以中职学生的考核制度就不能照搬高中了。考核制度要适应中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就不能简单的用一张考卷来评判,而应该参照平时的项目考核标准。在考核中,不仅要加入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还要有情感考核。例如在项目教学——机器狗的制作考核中,教师应考核学生元器件识别是否准确、焊接是否有误、导线连接是否正确、装配是否完整,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在焊接及装配过程中,团队的合作情况、队员之间的配合情况等。学生之间不仅要能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合作,因为他们面临的三年中职学习之后的就业,必须要在学习之间知道如何学技能,还要知道如何学做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与时俱进
中职的学生面临的是就业,所以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指教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动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锻炼和深造,加强工作经验,以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习惯企业的工作方式。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现今科技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境。例如,利用微课、云班课等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室古板的教学模式,使用移动教学,翻转课堂。点名用手机、签到用手机、作业用手机、答疑也用手机,平时学生们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现在用手机玩玩游戏、看看微课视频就可以学到知识,让学生们爱上学习,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自由、更有趣。现代社会,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应该具备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职业的能力。而职教的任务就是培养具备适应现代企业和现代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在教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学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模式,与时俱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顾明明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