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途径——朋辈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鲜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探究出各式各样的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有学者提出,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更为强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系,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并且具有超越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提升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协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不断促进教育与被教育者相互推进的主要途径。朋辈教育正是打造亲和力的有效途径,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朋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引领思想的认同度。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背景相近、经历相像、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等特点。在这个群体中有着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使得群体成员形成趋同性,更容易使该群体对某种观点形成一致认同。朋辈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学生朋辈思想引领,培养受教育学生群体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与人生定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思想引领的辐射作用感染广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奋发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队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加入,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有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人数显然很难以关注到每个大学生,增强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力量,利用朋辈间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朋辈思想教育通过推行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坚持朋辈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优化当今的教育模式,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三、高校开展朋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尝试

1.基于朋辈教育理论构建点面平台围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问题开展朋辈群体教育,更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一种可接近性与认同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华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千百十”计划为例,该计划以青年者培养工程为重要依托,在青马工程当中召募十名左右理论素养优良,思想觉悟较高,工作能力较强,专业技能优秀的青年学生组成“千百十”宣讲团,作为思想引领群体。同时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以全校上千个基层班级为思想引领辐射面,开展上百场思想引领宣讲会,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宣讲员结合个人专长及成长经历,通过上百场思想引领活动将朋辈教育理念辐射至近千个基层班级,推动朋辈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2.开展形式多样、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引领活动

2.1开展朋辈宣教活动,发挥感染凝聚作用。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组建“朋辈教育”宣讲团,通过面对面访谈会、微视频、图片展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热情,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2.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优秀青年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并组织开展朋辈咨询等形象生动、具体现实的思想引领活动,展现优秀学生的榜样风采,形成模范引领及互助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从实践中思考。

2.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朋辈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途径、全方面的使榜样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潜移默化。朋辈引领模式不仅将优秀的大学生由被动的教育者变成教育的施教者,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动力,而且还能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从而形成朋辈群体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浅析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09(04).

[2]施翔.本科“朋辈导师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6).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4]杨玉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道德榜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2013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榜样人物揭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的感人事迹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极大的现实教育作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社会主流道德规范,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与成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在一起交织、碰撞,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有的大学生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的大学生奉行个人主义,追求低俗狭隘的理想信念,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有的大学生贪图享乐,畏惧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等等。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大学生尤其需要借助道德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参照准则,以矫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道德榜样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具体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

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他们会从榜样的思想行为中获得对道德的思索和启迪,会通过榜样的亲身示范来获得间接经验,然后将榜样的思想行为奉为道德标准,去认同、学习。2013《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为救人高位截瘫,28年后才获得了迟到的见义勇为称号,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百岁仁医胡佩兰爱岗敬业,对病人耐心负责,常给病人垫付医药费,退休后还坚持坐诊,等等。这些道德榜样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生动化、具体化、人格化,为大学生示范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促使大学生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见贤思齐”,自觉保持和强化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矫正和消除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2.对大学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效仿效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个体价值的评价具有社会一致性,为了满足被社会接纳和肯定的需要,个体会驱动自己与社会主流倾向相一致。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尤其希望自身的思想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纳。而《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符合时代精神的内涵,代表了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受到了社会的推尊、赞美和表彰,正是被社会接纳的典型。因此,当大学生了解到《感动中国》道德榜样的事迹后,自觉受到教育和鼓舞,引起内心共鸣,在生活中努力仿效道德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根据激励的强化机制原理,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榜样所代表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会感到自豪、愉悦和光荣,进而不断自我强化这种效仿榜样的行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充分发挥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扩大道德榜样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杰出事迹,弘扬道德榜样的崇高道德品质,形成尊敬、推崇、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校园风尚。在宣传渠道方面,要认真编辑、整理榜样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校报、电子屏幕等渠道大力宣传,还可利用学校官方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选取宣传方式时,要综合采用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方式。例如,采用图、文、影音等多媒体形式举办榜样人物事迹展览;组织主题班会和研讨会;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介绍道德榜样的栏目;邀请榜样人物来校园举行宣讲会等。总之,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道德榜样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道德榜样们所体现的崇高的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来引导校园道德风尚。

2.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和激励机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校园内部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的带头作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开又不乏灵活的校园道德榜样评选机制。要不断完善报名方式和评选程序,综合采用自我推荐、组织推荐、辅导员推荐、学生投票等多种方式;要不断修订、更新评选标准和荣誉称号的具体设置,体现人性化、灵活化,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成为道德榜样,展示道德风采。此外,要强化校园道德榜样的激励机制,给予校园道德榜样诸如荣誉称号、加学分等各种奖励,表彰校园道德榜样对校园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激励大学生争当校园道德榜样,以校园道德榜样为标准,不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3.完善道德实践机制,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为更好贯彻道德榜样教育,要注重将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思想外践于道德行为。只有让大学生把主观化的道德思想与实践化的道德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落于实处。因此,要深入完善道德实践机制:首先,要强调道德实践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精心制订活动方案,合理部署活动流程,执行时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形成一套系统的道德实践工作制度。其次,要不断创新道德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另外,道德实践要形成长效机制,要把道德实践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任务来抓,使道德实践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常态工作,促进道德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柏正杰,陈亮.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12):161-163.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雷锋精神 培养模式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性任务。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更趋复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的作用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点,加大学校德育体系及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力度,要积极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口号和抽象的结论。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雷锋精神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雷锋,一个我们熟识的平凡而伟大的士兵,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丰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以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的独特魅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念、理想,它所代表的社会公德、艰苦奋斗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青少年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合格接班人。在这项教育中,重点宣传雷锋精神,可以赋予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和形象的内容,使其更生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重提雷锋精神。

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顺应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呼唤。在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雷锋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开展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引领孩子们知行统一,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课题。

三、用雷锋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雷锋的光辉名字和崇高品格,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雷锋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德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践行“雷锋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培养爱党爱国、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接班人。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主题首先要体现时代性。雷锋精神之所以既能引领时代,又能超越时代,就在于其能把握时代主题,融入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旋律。我们开展“雷锋学校学雷锋”活动,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把握,以更加深邃的思想来谋划,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将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时代气息。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载体要讲究鲜活性。学雷锋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实践证明,好的活动还要有好的载体。没有生动丰富的载体,活动就会缺乏吸引力,没有生命力。学校要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大

提升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性。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活动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特色更加鲜明、更受师生欢迎、成效更加显著、更能长久坚持的有效载体。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机制要确保长效性。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只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雷锋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学校学雷锋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要引导学生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

具体活动可以如下开展。

首先,加强学雷锋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雷锋。要将校园环境布置与师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凸显雷锋因素,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这样可以将校园与学校教学楼、走廊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育园。

其次,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崇敬雷锋的思想感情。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以学雷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德育活动融于其中。通过多形式多角度,渗透雷锋精神,经过教学、示范、学习与实践,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崇敬雷锋、学习雷锋的思想感情。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学校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课;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

(一)家庭教育封闭隔绝。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部分家长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形成了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封闭式的家庭教育,管教多、疏导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相互沟通少,使得孩子与社会隔绝,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古人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却只抓智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方向、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内容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和实际,道德教育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从而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环境有待优化。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信息,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对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必须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重点抓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只有健全、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

(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家庭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当好家庭的“小帮手”。比如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分忧”、“给父母一个惊喜”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主动承包一项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应以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其次,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德育工作年度计划,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如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仪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感染、引导他们,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8-01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平时在思想上缺乏家庭方面的指导,心理上缺乏及时疏导,自身行为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有的农村初中生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学校方面因素。有的农村学校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初中生缺少感恩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盲目追星,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

(2)家庭教育因素。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于重视,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忽略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很多初中生逐渐失去提升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佳r期。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没有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常常在教育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式,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用在初中生身上,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学生自身因素。初中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化冲动,对于很多问题往往没有经过充分思考便进行尝试,对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有时看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如果不进行合理引导,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非常容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己,犯下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二、做好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第一,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初中生生活中现有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往往来源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能让农村初中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善于从初中生的实践生活中精心收集与整理德育材料,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第二,应当尽可能发挥学生组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学生组织成员往往是学校中的模范,其自身要注重强化道德修养,在同学们中间做好榜样,发挥模范作用与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予以筛选与加工,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各类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把教育内容从教材逐渐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创新性地利用课程资源。第二,各科教师必须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开发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确立与农村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符合的目标,在各学科知识的讲授中逐渐融入道德教育。比如,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课中,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努力把校内道德教育资源和校外道德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这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借助这种整合,最终实现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与社会化,进一步扩展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农村中学应当根据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具体环境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调整与优化道德教育方法,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利用生活指导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探寻一种与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符合的道德教育方法。比如,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和实际生活贴近的环境氛围,要求学生轮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来换位思考,感受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即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唯有真正意识到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农村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陈吉忠.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育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