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措施;有效实践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一般来说,课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观察手段和诊断手段,对特定的教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教学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研活动新模式。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紧扣新课标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课例分析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对称、平移和转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卡片,让学生对卡片进行分类,比赛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结合实际的课例分析,开展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方式,对教研内容大胆改革,有助于实现教研活动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世武.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

[2]张代春.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前瞻[J]. 成功(教育版),2010(07).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2

一、开展校本数学教研活动存在的误区

误区1:教研就是天天有活动

在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不少教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天天有教研活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作为一所山区的中学,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几乎天天举办教研活动,如周一集体备课,周二集体学习,周三对校本进行研修,等等。但是即使天天有活动,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没有积极发表观点,只是单纯地敷衍应付,就会使得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同虚设。

误区2:教研就是做好会议记录

山区的一所中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一般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展开。但是在教研活动中,一般都是由教研组长讲解备课思路,其他成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埋头记录,甚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出现了有“教”无“研”的教学现状。

面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真正的以研促教,在教研活动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真正做到“学生有提高,教师有成长、学校有发展”,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

二、新课程标准下山区中学开展校本数学教研活动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做法1:更新观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当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思想教研交流的重要性。在山区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之前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并在在相互的交流中吸取到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促进教学校效率的提升。

例如,我校是一个山区中学,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匮乏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仅仅在学校内部进行教研活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不明显的。山区学校可以请市里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并组织学校教师听课,从中吸取好地教学经验;另外,学校还应该给教师创造条件,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扩大数学教师的眼界并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这样教研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扩大到学校与学校之间,不但锻炼了教师队伍,还更好地提升了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做法2:创造生成,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改一直强调,学生是课堂学生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本”进行开发与利用。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作为研究主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更好地引导数学教师关注课堂,并要求数学教师能积极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1. 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落实课题研究。

座谈会的开展要定期进行,并让数学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具体做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就自己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2. 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任何教研活动的展开都是为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非预设的生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生成。善于挖掘与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加快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的生成通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客观学习规律,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通过抓住这些随时可能生成的“错误”,并及时加以引导与利用,能够让学生通过“纠错”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错误的生成,将其视为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积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这些“错误”,使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优良素材,而不是一味地马上否定或更正错误。

做法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利器,我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研教互动”,真正将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1. 开展教学研究主题活动,实行一月落实一个主题。例如开展了“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月”、“ 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月”、“教学问题活动汇报月”等。2. 由于我校是山区学校,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因此,教研组长提前收集了国内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并组织教师一起观看,从中获得教学技巧与经验。3. 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联合教学活动,如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教学研究,为教学模式的更好实施奠定基础。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认真,读得昀好,把这两个“昀 ”评选出来,进行表扬。这 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生活年 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可大了,我检查了大家读的情况,果 代相去甚远。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由于学生对 然效果不错。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候,我接着设计了一 伟大的一生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 张表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表,小组讨论后完成表中内 很可能有一条“代沟 ”,不是相通相融。因此,教学时,教 容,然后小组长交流意见,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 师一方面要搜集资料,讲生前事迹,以丰富学生感 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阅读 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与课文内 能力。遇到分角色朗读更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孩子都体验 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 ”生情。教学中,我先挂出 成功的喜悦。 像,播放悲怆的哀乐,然后深情地导入。学生在哀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 趣。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演内容,让学生演一演,则比老师单独讲解效果好得多。在教《我的伯父》一文时,我在学生理解“救助车夫”这一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伯父救助车夫时的感人一幕。学生通过合作尝试,自导自演,主动参与,兴趣浓厚,将伯父的动作、神情表演得十分逼真。通过演一演,他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反馈激励,提高学生参与效率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参与的意识;而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反馈中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参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晏子反击楚王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可为什么他在说话之前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还“故意笑了笑”呢?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没有急于作出回答,而是顺着他的问题发问:“是啊,晏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能读懂吗? ”于是学生兴趣大增,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自读,终于满意地找到了答案。又如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位学生问:“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什么价值,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在思索,已在参与学习了。所以教师没有泼冷水,讽刺挖苦,而是鼓励他,并加以引导,指出这篇课文主要是突出曹冲的聪明才智,所以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并不重要。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和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学科在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自身的学习。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4

关键词:语言知识;言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61-01

语言知识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言语交际是指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语言是最中重要的交际功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为掌握言语交际能力服务的.衡量学生掌握外语水平的高低,不是看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而是看其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弱.外语课程也应以此为标准,编写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的目的,语言知识的安排要服从言语交际的需要,以便有效地为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服务.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有模仿,操练,记忆的大量实践,但语言交际更是一个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归纳重建语言体系的主动积极的智力活动过程。

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按排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顺序是外语教学法历史上争论激烈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就此综述所言:科学地安排听说读写顺序的问题直接影响培养听说读写言语交际能力。

1.听、说、读、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语言交际的生理,心理认识过程来分析,听说是听出的声音(外部语言)和默读出的声音(内部语言)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读写则是文字(外部言语)和默读出的声音(内部语言)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大脑神经功能研究证明,大脑活动是一个整体活动,是左右半球相互联系,协调活动的结果。大脑皮质听、说、读、写各言语活动分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补充的。

心理学试验早已证明了一条规律:多种感官作用于同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就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外语教学,特别是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要注意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才能有效调节地吸收和运用语言知识。 听、说、读、写多样性的言语活动还能调节神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听、说、读、写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区别性

听、说、读、写言语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区别性。

2.1 听、说、读、写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常常是不平衡的。加强了阅读训练,阅读能力就提高,忽视了听或说的训练,听或说的能力就降低。表现在班级整班和学生个体上也是这样。有的班级和有的同学听与说的的能力强,读写的能力弱,有的班级和同学则相反。这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从大脑皮质上形成不同言语分区或得证明。

2.2 听、说、读、写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四种不同形式。听说是口语活动,读写是书面活动。听和读是理解,说和写是表达,理解先于表达。听读理解是说写表达的基础,说写表达是听读理解的提高。从听说读写言语活动的认识过程来看,听,读是一个言语感知过程:从听、说、读、写活动的认识过程来看,听,读是一个言语感知过程,说,写与此相反是一个言语生成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读写是信息的输出。在特定的言语情景中,听者通过耳朵,读者通过眼睛,接受输入语言材料,并根据各自语言知识和认识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和学习态度,兴趣,情趣的差异进行筛选,部分或全部吸收,进而大脑下意识地对收进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加工处理,重建话语,表达输出信息。同时大脑有意识借助掌握的言语规则进行自我监控,纠正语言错误。输入先于输出信息。输入信息是输出信息的前提。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输入愈大,输出也大。外语教学没有大量听和读的输入,就谈不上有说和写的输出。只有听和阅读的大量输入,才可能有说和写的表达输出。

2.3 听、说、读、写有其一定的区别性。 听、说、读、写各有自身的特点听说活动凭借声波为物质外壳,要求双方直接面对面地即席进行交际,有特定的情景,常借助动作,手势,表情,重音,节奏等语音语调加强表情达意,话语结构简单,不一定规范,常常用会话体和口语化的词语。读写活动凭借文字符号波为物质外壳,进行独个的间接交际,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常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参考资料,用书写符号加强表情达意,话语结构复杂,合乎规范,常用书卷体和书面词语。

学习外语,一般来说,听读理解较之读写表达容易掌握。掌握阅读能力比掌握听说能力更加容易。掌握写作的能力是最难的。这是因为理解先于表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理解 了的内容不一定能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解了的意思。

2.4 外语教学有其鲜明的年龄特点。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阶段妥善地安排听说读写的顺序,这样才算的上因材施教。

2.5 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认为:外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安排听说读写顺序。中学六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入门阶段(初中一年级)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兼顾读写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编写方针采用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的方法。着重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小学开设外语要先听后说。在多视听的基础上慢慢地学会视说。

(2)基础阶段(初二――高一)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着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预习课文的能力和通过听说读写言语训练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3)提高阶段(高二-高三)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巩固和继续培养一定的听说能力。特别注意在课堂上采用泛读,快速阅读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巩固,扩大词汇量。

总之,也许还有好多的方面值得探讨。正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参考文献:

[1] 《国外课程改革透视》: 钟启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给教师的建议》: B.A.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科学出版社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5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有效积累操作、探究、技能、情感、思想性等经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经历与教学内容链接,积累感知经验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而课堂又是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的主阵地。因此,在每节课之前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适合学生活动的内容。通过操作,初步感受新知,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初步概括出知识的特性,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有一种感知叫经历

1、教学“认识分米”(二年级)

学生凭借旧知的学习和新知的预习,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自学并理解,在亲历实践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预习的内容。

2、教学“认识公顷”(五年级)

此份预习作业中既有文本性要求,又有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围一围、走一走、估一估的亲身实践中,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3、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六年级),设计如下的导学案:

在预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通过预习,指导学生操作获得初步认知,在展开的操作活动中,学生也能从过去相关的经验中找到方法上的支撑。因此,教师在预习这个环节上可以大胆放手,学生类似的经验越丰富,新知就越容易主动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其本质的异同,继而将学生发现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接成一串知识“链”,进而构成牢固的知识“网”。

二、经历数学与生活对接,催生经验提升

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不仅包括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儿童数学是儿童“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特别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民俗经验”,使得每个儿童的数学学习背景都是如此地丰富而独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化,让学生亲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将活动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案例】有一种经历叫体验

六下比和比例(学生的日记--《影子的学问》)

一天,我在小区里溜达。偶然间,我朝着大树望去,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如何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呢?突然,我灵感一现,老师不是讲过测量旗杆的长度吗?我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嘛!

我拿了一只铅笔,直立在大树旁,影长21㎝,实际长14㎝,大树影长18米。那么,要求大树的高算式是∶14÷21=? 18×?=12米 答:大树实际长12米。为了验证是否正确,我把大树换成了一本书,但位置没有换。书的影长39㎝,要求书的实际长度,应是39×?=26㎝,我用尺一量,跟26㎝所差无几。这是在同一地点,那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测量出的数据是怎样的呢?第二天,我继续做实验验证。我在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分别测量了30厘米长的竹竿和10厘米长的钢笔的影子长度,并记录了下来:

从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上午9:45和下午2:15的影长是差不多的,因为它们与12:00相差的都是2小时15分,而中午的影长就很短,仅占竹竿长的十分之一。而到了下午2:45时,影长比半小时前又多了一点。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30是10的3倍,在4 个时间里,30厘米的竹竿影长都是10厘米钢笔影长的3倍,由此可组成比例:30:10=33:11,30:10=3:1,30:10=31.5:10.5,30:10=34.5:11.5…….

通过动手实验,我证实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高度与影子的比例是固定的!经过多次实验,我还发现中午影长最短,凌晨和傍晚影子较长,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也有所不同。这个比例还真神奇,使原本很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可见,只有多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生活中到处都藏着智慧,数学无处不在。

事实证明,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的现实背景、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可见,课堂与生活有效结合,它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和探索精神,同样能演绎课堂教学的另一番精彩。

三、经历与思维训练融合,积累思维操作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儿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行动”(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心动”、“思动”。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和形式的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案例】有一种思维叫灵动

第七册“观察物体”

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 可以怎样摆?

学生经过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后,得出这样3种方法:

面对学生的这些“常规思维”,及时引导扩展,出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摆法符合要求吗?学生经历了否定、肯定的思考过程,发现这样的摆法也是符合要求的。

接着追问:为什么这样摆也可以?还可以怎样摆?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只要前面摆3个,紧贴着后面摆1个就行了,而这1个的摆法会有无数种。

思维提升:“如果从正面看、侧面看还是这两个图形,至少需要多少个?”

有了前面的操作经验,学生再一次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回顾的过程,并突破常规思考,获得正确的解答: 。最后,组织学生反思: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此时的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究的需要,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活力。前一个问题的解决获得的经验为后面提供的变式材料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是活动经验与“双基”相互融合、向“思想”升华的必要途径。让儿童灵动地“思”、“想”,让儿童做到“思”之有“向”(方向),“思”之有序(顺序),“思”之有“理”,“思”之有“创”(创新)……让儿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灵动的“数学大脑”!

四、经历探索与实践,积累技能经验

操作是重要的应用技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动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培养动手习惯和能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体验建立模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总结、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有一种活动叫技能

六下实际测量(学生的日记——有趣的测量)

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造房屋,都需要测量。测量是否都要拿把圈尺去量呢?这样太不方便了,怎样才能随时随地地满足测量的需要呢?哪怕粗略估计一下也好啊。我经常看到工人们迈着步子或目测测量,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如何呢?今天这节数学课让我亲自验证一下。

我们来到了学校操场,看到了我们跑的100米的跑道,就以这现成的100米做实验吧。我先试了步测,步测必须要先知道自己的步长。怎么测步长呢?100

米的跑道我来回走了三趟,分别为169、168及170步,算出我每步大概0.6米。我把结果记录下来。

我沿着操场又换了一处地点,用自然均匀的步子走了三次,第一次98步,第二次99步,第三次102步。我算了一下平均值,测出来距离大约为60米。当然,步测只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使用的。

另有一种粗略测量方法就是目测。目测是用眼睛去测,可以先目测自己与一个指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步测一下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精确。我目测了从学校西门口到解放北路的距离,我觉得看起来跟100米跑道差不多,就猜100米吧。然后我就来回两次测了步数,分别为186、188步,乘以我的步长0.6米,学校西门口到解放北路的距离大约是110米。看样子目测要比步测更粗略些。

知道了这些测量的方法,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大概测量出具体的距离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观察,勇于实践,就会发现许多奇妙的东西。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应是多元化的,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实际测量这节内容时,我没有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选择让学生亲自去测量,经历了步测和目测后,学生不仅获得了认知经验,还获得了动作技能经验,还包括情感的、意志的、观念等组合性经验。

五、经历反思与概括,积累思想性经验

苏步青说:“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数学思想往往积沉在数学结论的背后,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案例】有一种经验叫数学思想

六、下圆柱的侧面积

生1:展示了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同书中介绍的一样,沿着圆柱的高把侧面剪开,形成长方形,再求面积。展示结束后,他问:“书上要求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这个接缝实际上就是圆柱的高。为什么要求沿着高剪开呢?”

生2:我就不是沿着高剪开的,我斜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能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生3:我随意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长方形。但我后来又通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了。

生4:不管剪成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那么这些图形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2:有联系,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也是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生3:你看我们不管怎么剪,都要算出商标纸的面积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我们会算,不规则的图形不会算,所以仍要剪成长方形的。

生1:是的,归根到底都转化成长方形。

生4:对,老师讲过的,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方法。

师:说的真好,转化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范文6

摘 要:通过对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43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围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师资与设备现状,包括教师的专业、担任本课程时间等;二是教学与评价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情况、课程落实情况、评价问题等;三是教研现状与建议,包括教研活动遇到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等。

本调查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期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先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指标体系,然后与部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及教师进行沟通,进而确定指标,编制问卷。后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先通过问卷测试,整体把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学校类型和对象涉及集美区普通完小、中心小学、直属学校,但未包含民办学校。由综合课程教研组长发放问卷410份,收回410份,问卷收回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为99.3%。

二、结果与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专业性不强。调查显示,现有45名综合实践专职教师,专业特长相符者有29名,占总数的64.4%。现有407名专兼职教师中没有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省级骨干教师,有29名市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有2名区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0.5%。可见,本学科的各级骨干教师人数明显偏少,师资队伍中缺乏综合实践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的引领,这成为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先天不足。二是经验不足。专兼职教师教学本门学科的平均教龄仅为5.6年,教学经验显然不足。三是课时安排不均。专兼职教师中担任本学科课时数平均为6.7节课,兼任其他学科课时数平均为6.1节课。四是缺少带教教师。近年招了不少综合实践专职教师,但带教力量明显不足,有48名教师安排带教,占综合实践专兼职教师数的11.8%,有58名教师安排被带教,占综合实践专兼职教师数的14.2%,还有占总数的74%没有安排带教或被带教。可见缺少带教教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高

一是专用室不足。抽样调查中发现,3-6年级去年227个教学班,配备本学科专用室37个,平均每6.1个班级才有一间专用室;二是实践基地缺乏。建立了28个实践活动基地,平均每8.1个班级才有一个实践活动基地。这些基地中又以德育教育基地、军事夏令营居多,真正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地少之又少。

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差异

一是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目前所在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的老师有395人,占教师总数的97%,认为所在学校不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的老师有12人,占教师总数的2.9%,由此可见,老师对课程落实认识较到位,但存在差异。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差异。一学期中开展1次研究性学习的有124人,占总数的30.5%;2次的有74人,占总数的18.2%;3次的有61人,占总数的15%,还有148人说不清楚多少次,占总数的36.4%,说不清道不明的比例令人担忧。三是对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116人认为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缺乏,占总数的28.5%;有97人认为是教材缺乏,占总数的23.8%;有172人认为经验不足或专业缺乏,占总数的42.3%。四是区级期中抽测的成绩存在差异。近三年对直属学校、中心小学的三个班级进行期中质量抽测的成绩分别是:平均分90.3分、90.4分、86.9分;及格率都是100%;优秀率87.2%、93.7%、84%。可见,三所学校的成绩有所差异。

4.对教师缺少针对性的评价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有针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门评价的324人,占总数的79.6%;认为没有专门评价的83人,占总数的20.4%。多数教师认为综合实践的评价应针对专职教师,而非兼职教师,因为兼职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难以与专职教师“平起平坐”接受专门的评价。

5.教师之间互相听评课有差异

调查显示,407人教师中互相听评课如表:

由此可见,多数教师都能互相听评课在10-15节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切磋是教师教研活动的主流。

6.教师外出教研活动的机会偏少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市级一般安排3次左右,区级安排4次左右,市区级教研活动受场地、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只安排教研组长或专职教师参加,兼职教师参加市区一级的教研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

7.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被边缘化

虽然我们有规定的“教研日”,但实际校级教研时间往往被语、数、英给挤占了,据统计,兼职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仅占46%左右,校级教研活动被忽视、被边缘化。

8.对教研活动的建议

对综合实践教研活动的开展您有什么建议?我们设计了:专家讲座、专项培训、专题教研、跨校交流、其他五个选项,138人选专家讲座,占总数的33.9%;102人选专项培训,占总数的25%;85人选专题教研,占总数的20.9%;41人选跨校交流,41人选其他,各占总数的10.1%。可见,多数人偏向于专家讲座、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项目。

三、思考与建议

1.从课程角度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施好综合实践课程,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学校领导要依法治教。确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领导,指派专人负责本课程的整体规划、组织与实施,做到学校活动有人负责,年级活动有人统筹,班级活动有人实施。二是专职教师要充分利用。专职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机会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多,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有更多的思考和经验,因此,如何更好地发]专职综合实践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当重要,要做到“让专者精通”,不能“招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全”,说是专职教师却还让兼任其他的学科教学。三是兼职教师要加以培养。只靠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的,许多工作需要依靠兼职教师来完成,要做到“让兼者胜任”,不能“厚此薄彼”。要通过专项培训、拜师学艺、师徒带教、跨校实践等形式加以培养,使兼职教师也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四是舍得让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校应该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或组织专题培训,或委托高校培训。

2.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加强教学工作指导

一是建立自助教研组。常规的学科教研组往往存在着学科单一、管理简单、重教轻研、安排机械、研讨浅表、教研功利化等问题,自助教研组由教师自愿组合,自定研究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形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任务的、松散的、临时的组织,不拘泥于学科或年级的限制,这种自助教研组的建立有利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二是学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对具体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如果能换个视角,那么教学中的“问题”也许就变成了个人成长的“机遇”。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使命、为崇高境界。具体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不管是教学资源问题,还是教材问题,或者是经验方法问题,所有问题往深里说,就是我们需要怎样教?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的妙方是“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种理念,即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的是能力与智慧,而非只教知识。再次,“不教之教”是一种策略,在关键的时候教,教在关键的地方。“不教之教”才能解决把综合实践活动只当成学科教学来教的诸多具体突出问题。我们要坚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动手练出来、悟出来的。三是尝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W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回到教学中来加以解决。这就好比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练习,不到水中感受,谁能练好游泳?没能经过春风秋雨必要的洗礼沐浴,就无法真正催熟一颗香甜的果实。只有大胆尝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良好的教育生成,教学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如,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重大轻小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思路重虚轻实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内涵重外轻内等问题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和解决。

3.从教学资源整合入手,拓展实践活动空间

一是努力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高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室不足,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参照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一样来配置综合实践活动室,有了学科专用室才有利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偏少,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合理规划、调整和整合现有的活动基地,把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德育活动基地、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等统筹规划,为综合实践活动所用。还可以把学校的课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是不断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空间。要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加以整合与利用。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空间向家庭、社会延伸。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可爱家乡”主题,可与《海西明珠》中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乐善好施的杜艮”等整合利用,把家乡的人、事、物有机地串起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的空间。三是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性质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社会资源、时事新闻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利用起来。如:社会新闻中的“小悦悦事件”“毒奶粉事件”与六年上册“关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相联系。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综合实践活动就会有无限的空间。

4.从改进评价体系开始,完善教师工作考核

多数教师认为综合实践的评价应针对专职教师,而非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难以与专职教师“平起平坐”接受专门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方面下工夫。一是变评价老师为评价学生,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所讲的“一课一得”,并不是指学生的学习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的学习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多少?二是变单一评价为多项评价。不能拿评价专职教师的标准来评价兼职教师,而应该区别对待,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三是变评功摆好会为纠错改进会。当下的教学研讨会,常常可见:执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观看好戏”,研讨的时候“零敲碎击、火力分散、蜻蜓点水”,通常是优点多说,尽力吹捧,不足少说或不说,避重就轻,把一个研讨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难怪老师不喜欢,应该端正研讨会的会风,变评功摆好会为纠错改进会、双赢互利会。四是变科研教研两张皮为教科研同一体。时下的教师职评与课题主持前三名挂钩,催生了教师的科研热情,但也要警惕科研教研“两张皮”的现象,科研政绩化、功利化严重并非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因而,教育科研在这些学校就成了形式和花瓶。有人说:工人的科研在车间,农民的科研在田间,教师的科研在课堂间,应该变科研教研两张皮为科研教研同一体,从是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否促进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解决“上什么?怎么上?上得怎么样?”这些方面做好指标考量,完善教师考核工作。

有位作家写得好:你要种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过多的捆绑和约束只会让生命扭曲。我们期待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生命个体在活动中自然地生长、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