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及垃圾分类概述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并得到不断深化和实践。目前,国内普遍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是指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及3R(Reducing减量化、Resuing再利用、Recycling资源化)原则,对物质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经济过程。与传统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closing materials cycle)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力求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期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并通过分类、清运、回收,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水平。从循环经济关注的主题来看,垃圾分类无疑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事实上,垃圾分类正是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也是循环经济中的一个标志性组成部分。其中,如自然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都是其要考虑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实践中,往往也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更多地融入到了垃圾的回收、清运、处理中,研究者指出只有将垃圾的处理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把循环经济纳入到废物处理的每一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同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减量是系统性的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整体水准仍然较低,政策框架、技术标准、社会观念、产业化程度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政策与责任体系有待完善。一是缺乏合理而高效的顶层设计。城市垃圾管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末端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性,涉及面广泛。目前各部门、环节仍然衔接不顺、缺乏整合,亟需在更高层面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二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标体系尚不够明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列出了8项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评分指标,但仍然较为粗线条,需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且该标准与相应的责任体系、收费机制尚未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存在脱节现象。三是从源头到末端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尚未形成。垃圾分类责任可分为产生源责任、运输责任、处理责任等。其中,运输责任、处理责任相对明确,但产生源类型则极其多样、量大面广,在目前的收集运输方式和技术系统水平下,具体责任人和相应责任难以确定,如果不能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分类责任体系,就无法使各类垃圾分别进入合理的处理渠道。

市民观念、生活和行为习惯的转变难。每个家庭、每个市民按照分类标准和垃圾收集站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是垃圾得以有效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源头和保障。事实上,中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仍然欠缺,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市民大部分都会支持垃圾的分类回收,但由于个人生活习惯、意识等问题的存在及影响,混合投放垃圾的习惯的改变还需很长时间。

物流系统与技术环节瓶颈。在提高分类回收效率的同时,清运过程中的物流系统和垃圾处理技术能力同样重要。当前,由于城市整体规划水平、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迅速增长的生活垃圾总量、有限的资金投入和产业化程度等诸多原因,我国城市的垃圾分类清运水平仍有待提高。就处理环节而言,目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大体有回收利用、填埋、堆肥、焚烧几种方式,在日本,高温焚烧处理的垃圾比例接近80%,其余则多数用于堆肥,填埋的垃圾比重极少。相较之下,我国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较为单一,以填埋为主。如北京市2009年垃圾处理中,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90%、8%、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循环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策略

明确垃圾分类处理的思路和步骤。第一,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用2~5年时间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明确规定垃圾分为“资源垃圾”、“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四类,并对每一类垃圾进行细化,制定出指导操作性强的分类说明。在此过程中,必须下决心改变居民投放垃圾习惯。目前大部分楼宇住宅小区大多在每个楼层设置垃圾桶,如在原先的垃圾桶边增设一个厨余垃圾投放桶,经测算一个1000户的住宅小区,至少需增加设施设备投入10万元,以及每年由此增加其它费用约需10万元,而且分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难以提高。

第二,推动“资源回收四合一”。借鉴台湾的经验,统筹小区居民、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等力量,实施资源回收、垃圾减量,并通过回馈方式鼓励全民参与。初始阶段可以直接补助居民,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设立资源回收管理基金,基金主要来源是对生产制造、进口或销售名目中应回收废弃物厂商征收的清除处理费,用于对从事资源回收的社区居民和回收商进行补贴,运用政府“有形的手”调节促进资源回收。

第三,推行“垃圾不落地。取消原设在小区或街道两侧的垃圾投放点,要求居民将垃圾拎到垃圾收运车停靠点,在固定时间段内直接投放到垃圾收运车内。如台北市投入各类垃圾收运车辆近1000辆,设置线路184条,垃圾收运车停靠点4122个,每天下午4点至晚上10点30分收运垃圾。全台湾不论城市乡村均实施“垃圾不落地”,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几乎见不到垃圾桶,但城市干净整洁,基本杜绝了乱扔垃圾现象。

第四,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费按量征收符合“污染者付费”和公平原则,是国际公认的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垃圾减量的有效措施,被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广泛采用。“垃圾费随袋征收”要求居民投放垃圾时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而专用垃圾袋售价中包含了垃圾处理费。推行此项制度,允许分类出来的资源垃圾和厨余可以不用专用垃圾袋,免收垃圾费,这形成了“既做环保,又能省钱”的局面。如台湾新北市一般废弃物清运量从1999年的3778吨/日降至2006年的2804吨/日。然而到了2006年之后,垃圾减量不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0年新北市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至2011年新北市垃圾减量至1361吨/日,一般废弃物清运量人均仅为0.35公斤/日,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第五,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倡导居民养成生活简朴、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通过引导、奖励及法规约束等方式,扶持资源再生产业。通过颁布有关垃圾源头减量方面的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袋购物、限制产品过度包装,鼓励生产、流通、消费采用“易于分解、拆解或回收再利用的材质”、“含一定比例再生资源”或“标明分类回收标志”的产品。

完善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法律框架。第一,形成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已经制定出台的政策也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在“大循环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被提出、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焦点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将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水平相关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并成为硬性指标、赋予一定权重。

第二,完善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政策要有效指导实践,必须落实到法律法规层面。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法律体系框架不够清晰,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垃圾的种类为顺进行编排,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既分散,也不明晰,不利于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同时,法律法规内容不完善、修改修订滞后也较为突出,关于垃圾分类实施的具体法律法规,目前只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法律法规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响应速度则明显滞后。

第三,营造保障和促进垃圾分类的良好道德环境。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属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要求,因此,要积极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发挥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以多种工作形式和实现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较为严格的环境道德规范,宣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光荣,不分类回收可耻”的道德观念,以社会工作管理部门为轴心,形成遍布街道、社区、楼宇的监督网络,兼以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曝光威力,形成近年来的“拒绝中国式过马路”、“光盘行动”等新型道德风尚。

形成更为科学精细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一,科学化的垃圾分类方法。所谓科学化,即不仅要对垃圾以其性质、成分特点为标准进行分类,而且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回收、清运等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情况。如深圳市确定居民小区、餐饮区、办公区、公共场所四种方法。居民小区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酒楼、宾馆、饭堂等餐饮区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它垃圾三个大类。大型办公区可回收物细分为:纸类、饮料瓶罐类、塑料类;机场、车站、码头、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可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个大类。

第二,接地气的垃圾分类标准。所谓“接地气”,即垃圾分类标准要鲜活、具体。因为垃圾分类的主体并不是专业工作者,更不是学者,而是广大居民。应充分考虑市民的阅读和理解需要,根据分类原则,多列举一些各类垃圾包括的具体内容,并可采取图文并茂、多种介质的形式,使分类标准更加明晰,更易于市民了解和熟悉。如台湾公告的应回收废弃物明确为15大类、36项、60多种,十分清晰。深圳市目前也在应回收的器物上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注明内容。

第三,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投入。做好理论研究,是形成技术标准体系、有效指导实践的前提。垃圾分类虽然是具体环节的工作,但其背后涉及领域复杂,既关系到政府职能划分和机构改革,又关系到社区建设和公民参与;既涉及产业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又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技术,需要各学科领域加强合作。可参考IBM等企业的前沿经验,建立相应的专门研究咨询机构,吸纳各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和实践工作者,构建能够提出城市垃圾分类整体方案的本土智库。积极参加国际气候环保峰会论坛,主动举办循环经济发展的会议,参与国际合作机构的活动及技术人员培训,交流经验,学习技术。

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第一,强化民众自觉参与意识。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民众是分类工作的主体,应当将居民垃圾分类作为其责任和义务,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如台湾于2005年开始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对未按标准分类的,要求重新分类或拒绝接收其垃圾。我国也应当考虑加强立法工作,明确公民责任及处罚依据,理顺执法程序,提升执法效率,在法治的框架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同时,要加强文化观念的培养,在环境文化建设上下更大力气。比如,在整体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中,构建一套相对整齐划一、较为醒目的垃圾分类回收指引视觉符号系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第二,发挥社区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的作用。无论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还是“大循环战略”的实施,落实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上,都需要社区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要从观念上更加重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造新型公民参与网络,变被动的配合、接受、教育为主动的互惠、行动和彼此帮助,实现公共信息的有效普及、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民的自我组织能力,让社区成为具有高度能动性和较高行动效率的垃圾分类行动主体。此外,近年来我国物业管理得到飞速发展,对垃圾分类要赋予其具体明确的责任,并以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比如制定或修改“物业管理”法规,加入垃圾分类处理条款。

第三,构建开放、合理的NGO准入和参与机制。环保型非政府组织可以最大范围和较集中地整合民间力量,参与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通过举行讲座、展览、组织公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既可以向社会宣传环保意识,向政府表达意见,又可以向企业施压,以保障环境的有效改善,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政府失灵所带来的问题。当前,我国环保型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处理过程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应制定相关政策,构建开放、合理的NGO准入和参与机制,从制度、资金、人员等多方面扶持鼓励相关NGO的发展壮大,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做出更多贡献。

促进垃圾分类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第一,转变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绝大部分工作由政府部门及相关附属机构承担,需投入大量经费、占用相当的机构和人员编制。要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将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处理全过程的供应模式由政府自办转变为市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垃圾分类收处链条的运转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较低成本、较小财政压力,迅速聚集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理念,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有序整合和产业升级,实现整体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以本地化为基础,培育跨地区、全链条的产业集团。“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随着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只要运作得当,垃圾完全可以从负担变成财富。不仅如此,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依托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制度,以现代商业目光审视,这个链条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更有着巨大的商业开发空间。城市垃圾分类收处的市场化、产业化,完全可以立足本地化,吸收国际资本、聚集先进技术,合理配置资源、扶持优质企业,培育跨地区、全链条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集团,这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实现企业规模化效应,为可持续发展构筑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积极引进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型企业,以政策、财政优惠等措施吸引相关高技术企业入驻。如垃圾焚烧技术,日本是目前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焚烧厂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处理量大,减量效果明显。台湾的垃圾焚烧技术也相当成熟,焚烧发电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完全达到空气排放标准。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制沼气技术在国外也十分成熟,在特定的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其中碳素物质转换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可以直接燃烧发电或进入家庭燃气系统,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利用,目前较成熟的技术有法国的ALORGA工艺,丹麦的Carl Bro工艺等。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对策

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日渐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城市生活垃圾作为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传统处理技术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实现对垃圾的妥善处理,致使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对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一)填埋技术

填埋技术主要是指将垃圾进行分层填埋,并将土覆盖在垃圾之上,进行压实处理,垃圾在厌氧情况下发酵,是一种无害化技术,也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处理方式简单、且成本较低,随着垃圾种类多样化,其中不乏包括可循环利用的垃圾,或者对一部分垃圾进行特殊处理,能够产生可利用能源,但是,填埋地点一般与市区距离较远,增加了运输成本、且占地面积较广,填埋区域恢复时间较长,垃圾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埋下了火灾隐患。

(二)焚烧技术

焚烧技术主要是将垃圾回收,并将其放置在封闭炉中焚烧,具有减量化、无害化等特征,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焚烧技术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然而,由于焚烧必然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二f英等,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伤害,而且,我国垃圾回收属于混合型,在焚烧过程中,需要适当添加燃烧辅料,无形中增加了处理成本,不利于广泛推广和普及[1]。

(三)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主要是指在适合情况下,促使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发挥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成为良好的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垃圾进行提前处理,且耗时较长、占地面积广,卫生条件也无法达到标准。

二、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垃圾合理分类

实现垃圾合理分类回收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缺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发挥。因此,城市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城市居民能够明确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采取多样化形式,例如:社区活动,公交广告牌等,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城市居民,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设置不同类别的垃圾箱,规范居民垃圾分类行为[2]。

(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垃圾收费体系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缺少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内容,使得垃圾处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垃圾分类方法等方面的规定,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惩罚垃圾处理不当行为,规范垃圾处理各项工作,提高垃圾处理水平,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垃圾数量日渐增加,处理成本也随之增加。所以,坚持“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将家庭作为单位,收取垃圾处理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城市居民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还能够有效节约成本,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三)落实责任制,实现垃圾市场化运作

针对现行政府针对垃圾处理工作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都参与垃圾处理管理过程中,但是,在出现问题时,却难以追责,缺乏具体管理,导致垃圾处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政府要明确各部门工作,并落实责任制,并将其渗透至垃圾处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加大对垃圾处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另外,单纯的依靠政府实现对垃圾的最优处理是不够的,需要与相关垃圾处理企业合作,共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并增强垃圾处理企业竞争意识,积极投入到提高垃圾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中,提高垃圾处理水平,进而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

除上述方式和方法之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促使人们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垃圾处理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环保观念,逐渐形成妥善处理垃圾的习惯,例如:废旧电池等垃圾要进行分类,并进行集中处理,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3]。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城市生活垃圾日渐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妥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存垃圾处理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方式,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垃圾分类、回收等行为,并落实责任制,将垃圾处理纳入到政府日常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人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吕一波,梁洋,杨伟东.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10,18(03):259-261.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3

[关键词]城市 垃圾处理 资源化与无害化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无害化是城市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环卫工作的核心。而现实中资源化概念的提升对垃圾处理行业产生的着极大的冲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是城市垃圾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尽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垃圾管理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这些管理的原则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关于垃圾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问题,在技术和政策上的认识普遍存在混淆和争议。

1 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基本概念与辩证关系

资源化是指回收和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使之重新进入对人类有用的物流和能源利用中。无害化是指生活垃圾在经过科学的管理和处理后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

从表面上看,要实现垃圾无害化原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资源化可以将垃圾转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尽管两个过程在资金流上是相反的过程,但在注重环境成本发展的社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辩证关系。

无害化和资源化没有矛盾。无害化不是垃圾处理的目的,而是控制目标,资源化则是垃圾无害化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资源化能够创造财富的同时,并不足以对垃圾处理实现经济上的补偿和平衡。资源化不是说明政府不需要再对来讲处理进行投入,也不说明垃圾处理不需要进行收费,资源化是垃圾处理的目标之一,从循环经济的高度来看,资源化比无害化具有更高的层次。

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相辅相成。无害化支撑资源化,不考虑垃圾无害化,单纯从资源化出发索取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成本或者健康为代价的,也就是环境成本的外部化。资源化为无害化创造条件,一个资源化效率很高的项目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垃圾无害化治理的投入。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看,更应该把资源化放在很高的高度上来认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将大力推行城市垃圾资源化作为目标之一,垃圾资源化目标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同样重大。

2 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途径

市场化体制下,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是企业的本性,监管水平是关系资源化和无害化执行效果的关键。比如,垃圾焚烧发电的飞灰是一种危险废物,如果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的话,企业需要支付的费用大约是1000元/t,甚至有的高达2000元,如果按照一吨垃圾产生的3%左右的飞灰计算,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将提高30~50元。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污染问题、堆肥产品中的重要金属问题等等。这些污染物的控制和监管水平,直接关系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经济平衡点。经营企业会倾向性寻找不按照危险废物处理的机会和可能,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严格科学监管。

对于不同垃圾成分的资源化问题,政府需要分类加以区别对待。有些垃圾成分不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解决。比如废纸、矿泉水瓶等;有些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有利的鼓励政策,促进资源化进程,如电子垃圾处理和堆肥等;还有一些可能根本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目前阶段资源化利用在经济上不可行。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的标准和协议,保护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竞争力和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进步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

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垃圾管理奠定了大的政策环境背景。但是地方配套不到位,制约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为技术路线的制定和选择带来很大的风险。例如对从事垃圾处理的企业可以获得税收优惠的鼓励政策,但是目前仍然没有确定是哪种税收优惠、优惠的幅度;大部分城市也不能提供垃圾焚烧上网电价的规定。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在进入垃圾处理行业时无法准确得到资源化的价值,基本都是个案研究、一事一议,具有很大的不规范性,企业进入市场受到限制,已经进入市场的企业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出发,没有综合的、科学的发展观念,丢失了很多资源化的利益。一些政策调理和标准规范的制定过于草率,在国外一项标准的出台往往需要3-5年,在国内缺乏基础性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几个月九可以完成,科学性差。

3 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技术途径

分类收集是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有效途径,将有利于降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没有分类的垃圾,由于垃圾中有机质高,使得填埋场渗滤液浓度高、产生量大;焚烧处理热值低;堆肥产品质量不高。目前,由于环境意识、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实行全面的垃圾分类收集尚需时日。粗分类可能是目前情况下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混合收集难以处理的途径。

垃圾处理如果不能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结合的话,完全丧失了意义,即使在起始端做到了分类,在收集时重新混合到了一起,不仅不能起到分类的作用,前期的分类也将不会得到贯彻和执行。在很多城市的试点证明,分类运输的效率很低,这与垃圾分类的种类过细有关,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类作为过渡阶段,在公众投放时非常方便,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实现。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4

国俄亥俄州NDCL高中(留学) 克里夫兰 44024

[摘要]对沈阳市不同年龄结构的市民进行了环保意识调查,在分析了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市民环保意识的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以一个高中生的思考视角提出了学校教育、政府宣传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对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 ]市民;调查问卷;环保;垃圾分类

引言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的大中城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飞速提升、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中城市的环保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让市民从生活入手做好环保显得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结合对沈阳市随机50位不同年龄结构(10-65岁之间)的市民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市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包括对环境的认识、环保的认识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从学校教育和政府宣传两个方面应采取的措施。调查问卷包含环境的认识、环保的认识两部分内容,每部分有5道问卷题目。

1.对城市环境的认识

市民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认识的调查题目有5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综合图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市民对城市环境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认为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垃圾和汽车排放;对工厂的废物排放情况了解不够;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不好。而对河道水质满意度较高,这是得益于政府近年来对河道治理取得成效。

2.对环保的认识

市民对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认识的调查题目为5项,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综合图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市民普遍认为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废气和废渣排放;平时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上网和书报,教育和政府普及方面力度还不够;对垃圾分类了解不够;市民整体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3.对提升市民环保意识措施的思考

通过上述市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看出,市民对所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来高,但对如何进行环保,特别是如何从自身生活做好诸如垃圾分类投放等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的提高是个复杂过程,但其影响却是惠及子孙万代的。所以,要想做好社会的环保事业,首先应该从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入手。下面就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途径和措施作如下探讨。

(1)依托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针对学生实施环保意识教育和知识普及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在校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城市的中小学还是有很浓的“应试”教育氛围,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不系统和深入,即使有这样的课程也流于形式。反观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形象生动的课程,还成立“环保社”,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的从事环保活动,如:公园海滩捡拾垃圾、做垃圾分类投放宣传等。所以,学校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环保意识过程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制定长久和系统的环保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根据环保形势的不断变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特别注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环保知识教学经验。其次,成立“环保社团”,由该组织自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和社区参与环保活动实践,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环保教育,同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如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方法等。最后,在学生环保知识考核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计划、撰写环保调查报告等,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环保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

(2)依托政府宣传提升全民环保意识除了依靠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政府有效的宣传引导更是提升全社会市民的有效途径。目前,政府对环保的宣传多停留在平面新闻媒体、电视新闻报道等层面,而且多是报道的负面新闻和案例较多,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真正的环保知识宣传和引导工作不具体,环保工作落实不深入。以涉及千家万户的垃圾分类投放问题为例,大多数城市街道已经设立了分类投放垃圾箱,但调查问卷反映垃圾分类投放得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太麻烦,二是不太清楚如何分类。这两个原因都和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对于如何进行分类,大多数市民都不清楚。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环保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设备,特别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环保设施,如分类投放垃圾箱,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室外的垃圾箱加大尺寸,以便能在箱体上列出分类明细,便于投放时明确分类;而居民住户内免费赠送小型分层分类投放垃圾箱;其次,政府应通过电子显示屏、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宣传;最后,要通过政府引导,发挥社区作用,积极组织居民家庭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学习以及环保实践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提升市民环保意识。

4.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不同年龄结构的市民进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由数据分析了目前市民环保意识的现状,并提出了为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学校教育、政府宣传两个途径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当前,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省市各级政府针对城市环保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特别是对提高市民环保意识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居住的城市环境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朱丹,高晶晶.市民环保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技,2011(06)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5

关键词:垃圾处理 低碳 多主体 市场化

2011年南京市常驻人口总量为810.9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79.73%,比2010年提高了1.2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更多城市生活垃圾,逐渐成为阻碍城市绿色和生态发展的负担。因此,南京市建立一个低碳高效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有利于不断提升城市形象,也有利于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1其中餐厨垃圾占全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0%—40%,高效处理餐厨垃圾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1.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1.1生活垃圾增长速度快,处理费用投资不足

2010年,南京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84.78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15.2%。南京的垃圾处理费由市财政统管专支,用于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和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每年的清运处理费用至少需要3.5亿元。除了政府拨款1.4亿元外,其余就要靠垃圾处理费解决。

1.2垃圾处理效率低,难以满足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南京市的垃圾处理由政府对清扫、收集、运输、处理进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垃圾生产量的增加,原有的政府单一主体的垃圾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容局、市政局、环卫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资金和协调等原因出现了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根据我们对984名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8%的居民对现在政府统一包揽的垃圾处理效果不满意,希望能有更加高效的模式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果。

1.3 参与企业少 ,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江苏省两会上,民进江苏省委提出餐厨垃圾应该有效利用,变废为宝,管理办法也要尽快出台。同时明确要求收集、运输、处理必须交由具有资质、经过审批的企业来承担。 2010年,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首座餐厨垃圾处理示范站投产运营,不过这座示范站日处理量只有3—6吨,而南京每天的餐厨垃圾量在400—500吨。这个示范站是通过招标由北京嘉博文公司负责技术支持的,由于低碳循环资源的新技术处理垃圾,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公司一直以投入大于收益的方式运营,一直未能实现收支平衡,垃圾处理量也十分有限。

2.多主体参与的低碳垃圾处理模式的建议

2.1 政府职能从包揽向引导转变

从生产的角度看,从技术引进、应用性研发到市场开拓,过程长,投入大,前期成本比较高。从使用的角度看,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由企业和居民承担购置垃圾处理设备、维持运转和等费用,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在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技术的起步阶段,迫切需要舆论的强烈引导和政府的有力扶持。

2.2 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源头上完善垃圾处理模式

对于生活垃圾主体的厨余垃圾,根据中国的饮食习惯,社区的垃圾超过50%都在厨房产生,而在厨余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居民是起始环节,他们对于低碳垃圾处理的认识及相关看法直接影响到整个模式的运行。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家住户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根据调查,部分居民由于观念束缚和经济利益考虑,认为垃圾处理是环卫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不断将一些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并且针对垃圾分类效果较好的社区可以通过行政表彰等方式进行鼓励;从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合作角度看,可以把企业的产品,例如厨余垃圾转化的肥料作为奖品赠给业主,作为社区绿化建设肥料。通过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地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3.分析与结论

3.1构建低碳垃圾处理的市场运行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2004年,南京市鼓楼区在卧室率先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建设工作,并成为第一个通过建设验收的试点城区。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时,可以借鉴其中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再结合兴建-转移-经营(BOT)模式,逐步建立数字化城管的实时监管机制,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想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划分和定位,运用实时采集、传输城市管理信息的手段,及时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见图1)。

通过高科技手段在沟通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沟通更加快捷便利,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空间层次上形成了四个层面:从街道居民个体办事处到社区居委会到物业单位和管理责任人,以这样的规划为先导,建设为依托的硬件设施配套机制,完善垃圾中转站、城区生活垃圾等城市配套设施的专项要求。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绿色的垃圾处理之路需要政府、企业、市民们的参与和密切合作,从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模式。对于南京的垃圾处理,先从政府投资、企业入股,建立垃圾转化为产品的产业链,开展综合利用生物转化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慢慢转向企业投资经营的“垃圾产业化”,整个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将对践行“绿色江苏”和“生态江苏”的发展理念有着重大意义。

3.2整体模式的SWOT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机会方面,南京垃圾处理市场化服务潜力巨大。但是在缺乏后期处理资金、技术投入的情况下,前期分类不仅毫无意义,某种程度上还是浪费社会资源。垃圾分类也是一种产业,具有趋利性,有利益的事情自然有人愿意去运作。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垃圾分类就失去了动力。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表示,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必须有大量资金作为保证。例如,制作、投放分类垃圾箱,打造厨余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发电设施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垃圾产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远没有其他产业高,真正将垃圾处理推向市场,政府没有合适鼓励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对于经过审批经行收集、运输、处理的企业政府应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给予一定补贴。

另外,南京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因为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发育成熟,政府部门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政府必须与企业、社会其他组织共同治理,公民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用事业。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政府也要起到相应的监管作用,而公众可以通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执法、提起环境诉讼、参与环保社团活动等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公民参与有利于保障公众利益,有利于政府正确决策,从而降低垃圾管理的成本。此外,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合作意识,提高卫生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垃圾处理模式将会使整个城市面貌有更好的展现,也利于南京青奥会城市形象的提升。

本课题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J11046。

参考文献:

[1]徐海英.积极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促进节能减排[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3):12-13.

[2]聂永丰.国内生活垃圾焚烧的现状既发展趋势[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9,(3):15-18.

[3]周东.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3):25-28.

[4]杜吴鹏,高庆先,张思琛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及成分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5):85-90.

注 释:

1.周溢辉,曾毅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管理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1,(3):55.

城市垃圾分类背景范文6

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处理;大气污染

一、居民生活垃圾的新旧处理方式对比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二、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到环境前,对它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是降低它们的危害程度。

三、生活用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途径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种污水的总称。其中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相对于工业废水来说,生活废水比较好处理,但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水量及水质污染量很大,已经成为了城市废水的主要的来源,工业废水是量大、成分复杂、难处理、不易降解和净化,危害性非常大。各类污水组成互不一致,千差万别。因此,具体的处理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目前就其处理历程来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之分。

一级废水处理通常是物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污水中的难溶性固体物质,组成装置有格栅、沉淀和浮选等步骤。格栅出去了大半的悬浮物质,然后沉淀步骤去除砂砾状细颗粒物质,而对于比重较轻的油性颗粒物质,浮选法比较有效。

二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把废水中呈胶状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除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物质,这时二级处理中的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基础主要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过滤法。

经过二级废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其中还是含有不同程度地污染物。必要是,仍需要采用多种的工艺流程,如曝气、吸附、化学絮凝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作为水体的深度处理和净化,这个过程是水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对于城市污水的问题来说很重要。其中的工艺包括悬浮固体物的去除、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可溶性无机物的去除、氮的去除重金属的去除。

四、结语

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等。当然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还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城市污水除了排入江河湖外,一部分还直接渗入地下。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死,污水和国体废弃物还会造成土壤及其它污染,引起不止是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社会方面的问题。所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升温,成为了人类持久而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