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1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

摘要: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功素质发展的良好课堂。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社团的教育功能和载体作用,将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有效地协调和统合,进而分析高校社团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社团;社区教育;功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5—02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

收稿日期:2014—04—22

作者简介:陆红霞(1979— ),女,江苏淮安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奥森就已谈到,学校必须努力寻求机会,与社区搭建合作的桥梁,致力于发展社区的工作,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2004 年1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论及社区教育工作的任务时,要求“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培训网络”。[1]因此,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各类学校资源的拓展和利用,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社团活动的开展对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高校社团也是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营造文化风尚的重要载体,是周边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社团与社区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社区教育对高校社团资源的需求

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面临教育资源短缺、设施陈旧、师资匮乏、教育者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社区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内容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很难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要。可以利用高校社团资源,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社区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幸福感。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资源,能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打造、建设学习型社区,推进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高校社团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

首先,人才优势。高校是集聚人才的场所,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大学生也是综合素质比较强的群体, 这就使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时具备了人才上的优势。[2]其次,资源优势。目前,高校社团主要有专业类、文化类、公益类、体育类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领域,不同性质的社团以多种方式进入社区,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科普宣传、文艺演出、助残帮困、公益环保等服务,将服务社会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和联系,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社区和社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校社团参与社区教育的途径

(一)知识渗透

高校社团与社区教育资源融合后,一方面,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类、技能类的学习与培训使社区居民完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增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社区教育的普及和全面育人方针的落实有进一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人才支持。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法制宣传、政策咨询、知识讲座等多种途径,提升居民的文化修养,促进社区文化的进步, 对社区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文化渗透

目前,高校社团的主要成员是“90后”大学生,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服务社会的美好意愿,可以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实践活动,丰富居民的空闲生活,培养自己的社区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例如,高校中的舞蹈协会、棋社、话剧社、体育类社团等都可以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到省市级各类活动和比赛中,也为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居民的爱心帮助弱势群体,为社会奉献爱心,传播正能量,使社区成员对本社区产生归属感,更加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

(三)道德渗透

高校的道德精神是指在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学校特性、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衡量高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尺度。[3]高校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精神,而且要向社会辐射这种道德精神,从而发挥道德渗透的功能,让高校的道德精神成为社会道德的支柱和社会道德发展的参照,使得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三、高校社团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推进公民思想教育

社区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但部分社区居民由于多种原因缺乏终身教育的意识,学习态度不积极。我国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部分居民甚至认为社区教育是应付性任务,缺乏一定的指导性。高校社团以社区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全民教育为目的,以居民利益为根本,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必将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长此以往,必然会对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对国家形势政策的宣传、时事热点的讨论,既能提升社区成员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主动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能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区稳定, 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公众对社团的性质和内涵认识不足,概念模糊,常常把社团看成政治组织的范畴,而忽略了社团在经济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特别是公益事业中的功能和作用,使社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实,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校社团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帮扶。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社团成员的具体服务,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社团和社区建设的资源集聚,有利于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生社团与社区企业的结合,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对企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途径和方法。

(三)创新社区文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音乐、法律、道德、理想、信仰、风格和习俗等精神文明财富的总称。高校社团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给社区文化增添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社区居民与社团成员的结对和帮扶也可以增进感情的交流和社区归属感,有利于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

(四)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工作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帮困济弱、维护安定团结的层面上,无论是在教育主题,还是在活动组织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而高校社团凭借其独特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符合社区教育需求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社团载体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将社区和学校的资源协调和统合起来,在社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全民终身教育的氛围,积极完善社团组织的建设,以小促大,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郝美英,张维.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8).

[2]柏燕,许鲁州.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作用[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教育 青少年发展 花山岖青少年社区教育

青少年社会教育是青少年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是社会提供给青少年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是我国青少年教育格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社区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对而言的,教育场所具有补充性,而社区教育由于其教育场所集中于社区,因此,“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一年平均有44.4%的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走访了花山区下辖各社区,对青少年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花山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分析

区划调整后,新花山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44个社区,人口近5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过10万,社会青少年群体约为9万人。该区目前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多部门协调配合。社区教育事业属于公共事业,具有公益性质,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该区目前已将社区青少年教育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形成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主导,关工委、共青团等部门积极参与的综合管理格局。如原金家庄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花山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的特殊人群专项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又有针对社区教育事业的固定投入,并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是青少年社区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运营管理坚持公益性为主导。全区44个社区中,均设立定期或长期为辖区青少年服务的活动场所,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维护。部分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独具特色,如新风社区、南塘社区创办的“爱心家园”,南湖社区创办的“天使乐园”,东苑社区创办的“快乐四点半”学校。青少年活动场所基本上由政府部门或公益单位出资建设管理,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只有极少数服务项目向条件较好家庭的青少年收取费用。

该区青少年社区教育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主要成效有:

一是重点解决了青少年闲散时间的教育管理问题。如新风社区开设的“爱心家园”,主要对象为社区内的孤儿、留守儿童及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儿童。配备了学习辅导员、保育员、炊事员及保安人员,除了提供午餐、辅导作业外,还开展了有益少儿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东苑社区创办的“快乐四点半”课堂,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或留守儿童在下午放学至晚饭时段提供志愿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特殊时间段的失学失教问题。

二是强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社区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和禁毒宣传活动,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筑牢青少年思想道德防线,以此有效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树立爱国爱家爱集体的理想信念。

三是锻炼了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团区委等多部门的组织下,全区各街道社区普遍开展大学生暑期科普志愿服务节活动,每年暑期都有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各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以社区多媒体办公场所为载体开设“快乐暑期吧”,集中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机器人科普展示、模拟小法庭、趣味运动会、社区卫生整治、才艺表演、大学校园先体验、少儿绘画比赛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适应社会提供难得的锻炼机会。

四是特殊青少年群体得到了帮扶。社区组织辖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帮扶特殊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主动承担起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审前调查、入教谈话、制订方案、落实措施等具体工作。以原金家庄区为例,共有400余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到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矫正帮教工作,为其顺利重返社会做出努力。

二、目前花山区青少年社区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该区社区教育虽然为解决困难群体失学失教问题,服务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思想观念、人才队伍、财力保障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青少年教育所处地位和发挥作用估计过低,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作为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另一群体,部分家长和青少年对社区教育缺乏充分了解,认为社区教育内容与青少年实际需求相脱节,造成对社区教育不配合,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活动场所硬件不足。虽然目前该区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各项教育活动也各具特色,但与青少年聚集模式多样化、期望值日益提高的现实需求相比,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场所硬件条件还不够充足,甚至部分严重短缺。如活动场所规模小,无法容纳更多青少年参与;场所“挂牌”多、“兼职”多现象突出,遇到社区其他活动即被占用;活动场所设施不齐全,无法全方位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文体、娱乐等多种需求。

(三)人才队伍短缺。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无疑需要充足的人才参与各项教育服务工作。目前,社区青少年教育主要依赖社区自有工作人员、少量的社区及社会志愿者力量。工作人员专职少、兼职多、无专业分类,流动大,缺乏相对稳定性,而且专业性人才队伍稀缺,无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由此造成部分青少年不愿再做社区教育的“回头客”,青少年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偏低。

(四)活动经费缺乏充足保障。青少年社区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产出。如果缺乏充足稳定的财力支持,青少年教育活动只能是缘木求鱼,难以为继。目前,上级财政对社区青少年教育设施、工作人员报酬及活动经费的拨付数量有限,而社区自身资金筹措能力又有限,青少年社区教育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设计科学性问题。社区受自身工作视野、人员素质影响,对青少年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化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分析把握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规律,活动内容设计创新不够,无法全面掌控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诉求,不能有效回应青少年需求,甚至与之脱节。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功能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社区教育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其朴素思想意识形成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从机制政策、硬件投入、活动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社区青少年教育功能最优化和作用最大化。

(一)形成长效工作格局。青少年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长远。青少年社区教育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支持、配合,在制度层面形成持续长效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区、街道两级要把社区青少年教育纳入党政的整体工作部署,在全局工作中进行安排、考虑。把青少年教育纳入街道社区发展的统一规划布局,明确给予政策支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将社区青少年教育纳入基层年度目标考核,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将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经费纳入部门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党政为主导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格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青少年教育工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实现青少年社区活动场所建设规范化。社区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载体至关重要。应该在社区青少年教育场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创造更多的活动载体,提高设计标准,推进场所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满足青少年教育需求。在全区推广新风社区“爱心家园”、东苑社区“快乐四点半”等特色做法,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为所有社区建设配备青少年专属活动场所,制定具体标准,创新教育活动内容设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工作考核。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场所建设,在保证主体公益性的同时,以政府减免土地出让金、免征配套费、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及降低营业税率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的青少年活动阵地,投资建设相对高标准的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合理收取服务费用,确保每个社区都拥有规范化、特色化、持久性的青少年教育载体。

(三)推进专兼职青少年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组建专兼职的人才队伍是关键。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导,为社区配备专业性强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增设公益性岗位,保证每个社区都具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另外,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例如长期开展的花山区社区“红袖标”工程,动员社区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五老”人员和已有的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参与青少年社区服务。设立志愿者服务站,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各类志愿者,按其特长优势加以规范分类,建立长效化的志愿服务模式,提供社区教育公益服务,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稳定性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作用。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共青团在接触青年、了解青年、融入青年方面,本身又具备独特的先天优势。共青团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中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党委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于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未保办”和“预青办”作用,按照“1+3+X”模式,即街道团工委配备1名书记,3名兼职副书记和若干名委员,开展街道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注重调动社区团干部积极性,切实巩固基层团组织“桥头堡”地位。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青少年教育工作平台,统筹社区青少年教育事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与关工委、教育、文化等部门协同配合。广泛开展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科学设计社区青少年教育项目,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9.

[2]胡阳全.我国农村民族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刘伟涛.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概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3

关键词: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12-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自此之后,建设“教育云”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就逐步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在教育云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上,由于各自的出发点或商业利益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可能是源于《十年规划》中教育云的三个平台的提法,关于教育基础云、教育资源云、教育管理云的解决方案比较多,而以学校和师生这些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服务一个区域的学校和师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功能、以及建设与运营模式。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本文探讨的内容不包括高校信息化部分。

二、区域教育云功能定位

1.云服务的特点

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它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透明使用:多个客户可共享一个服务提供商的资源与服务,他们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

(2)按需服务:客户可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需求,随时向服务提供商提出升级要求,调配所需的服务组合;

(3)低成本:由于云服务遵循一对多的模型,客户通常是“租用”,与单独的桌面程序部署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拥有成本;

(4)免运维:云服务的后台系统部署在“云”中,客户可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免却客户在系统管理和IT支持方面的烦恼。

2.教育云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力度空前提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和软件系统的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1)学校和教师欠缺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推动力,但是,除了简单的视频课件和基于PPT的讲授,学校及教师大都不清楚如何利用IT支持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师生交互、以及家校沟通,没有可以直接参考、引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工具,也缺乏自我探索创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能力。

(2)“数字鸿沟”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当前阶段,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实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校长的重视与IT学科教师的兴趣与能力,并且越是大校名校,信息化条件越好成效越显著,而一些传统的薄弱校在信息化方面则更显薄弱,“数字鸿沟”问题有扩大趋势,这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3)学校缺乏信息化支持能力:由于信息化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信息化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因为没有专职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岗位,信息化工作大多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兼职担任,多数兼职教师都是凭兴趣开展工作,无法成为长久的职业,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协同性差: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主要关注对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支持,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关注的则是各种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业务审批的支持。当前已建的信息系统,不管是学校主导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大多只考虑了各自的关注点,致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关系因为信息孤岛的问题出现严重不协调。

这些问题在传统方式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也是区域教育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区域教育云的定位

根据前面的分析,区域教育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模式,承担了统筹解决一个区域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化的责任,其功能定位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是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能够极大降低学校在IT经费和人员方面的投入,并能够促进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2)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3)能够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所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4)面向师生提供学习、教研与交流协作等信息化支持;

(5)面向公众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

三、区域教育云应该提供的业务服务

根据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它既需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服务、师生的学习和教研服务,又需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还需要为教育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1.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就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核心所在。具体地,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后交流、教研合作、家校沟通、校企协作等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与学科紧密相关,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其信息化支撑工具也不同,因此,各种特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支持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硬件工具来实现,如基于手持设备、移动互联开展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这类学科的工具软件将会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教育云主要为工具软件的应用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支持,如计算、存储、协同等。

同时,教育云在课堂教学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融合和过渡方面,则发挥着主要支撑作用,其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三个课堂”,就是教育云必须建设的课堂教学支持服务功能:

・“专递课堂”服务:提供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开齐开好课程有困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同上一堂课;

・“名师课堂”服务:支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

・“名校网络课堂”服务: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此外,帮助学校和老师建设和管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资源的存储、展示、、共享等,并提供网络考试、网上作业、课堂教学评价等服务,都可以纳入教育云对于课堂教学的支持。

(2)自主学习

教育云要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师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存储资料、管理个人知识、和分享各类信息,尝试信息化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教育云还要提供网络教辅、课后拓展阅读、网上自测、网络选修课等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云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日程管理、成长记录等个人事务管理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等,帮助师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个人时间管理的新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良好素养。

(3)课后交流

教育云要提供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交流工具,支持师生课后的网络答疑与教学讨论,推动形成学生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创新学习模式。

(4)教研合作

教育云要为教师提供网络教研、网络备课和教学资源开发工具,支持教师开展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研究、交流协作和集体备课,支持跨校协同备课,帮助教师快捷获取优质资源、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

教育云还要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信息化支持与服务,包括课题管理、知识管理、成果管理和辅助工具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家校沟通

教育云要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沟通交流渠道,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情况,支持家长和学生、教师的互动交流,形成便捷、畅通的家校互动机制。

(6)校企协作

教育云要为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基于网络的校企交流协作支持,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

2.学校管理服务

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信息化,这是教育云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育云要提供满足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日常业务管理要求的电子校务管理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与实训管理、教研管理、资助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功能,支持学校管理全面信息化。

对于学校管理服务功能,需要细致地分析学校各项业务的业务管理过程,实现对各项业务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持,不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数据统计分析目的而仅提供简单的基础数据填报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应该包括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师资管理、课程管理、教室管理、排课、考勤、考试管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成绩查询、教学评价等业务管理与服务功能。

3.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服务

教育云必须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各类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各类学校及其师生的基本信息管理、直接管理业务的审核审批、特定业务监管、以及本级教育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等。

(1)基本信息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管理各类学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这三个业务主体的基本信息管理,这是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本区域教育发展状况,拟订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基础。

具体地,学校基本信息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信息、教育经费信息、校舍信息、仪器设备信息等;学生信息一般包括注册信息、学籍信息、资助信息、体质健康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就业信息等;教师信息一般包括人事信息、劳资信息、教师资格信息等。

(2)业务审核审批

业务审核审批一般针对学校的直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如教学机构变动审批(新设、合并、裁撤)、招生计划与结果的审核、学生转学审批、学生毕业审批、教师职称评定与资格认证审批、教师调动与奖惩审核、仪器设备购置审批、教育经费审核等。

(3)业务监管

业务监管一般指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个特定对象或方面的监管,如校舍安全管理、校车管理、营养餐管理、学生流动管理、以及教学评估、教育督导等。

(4)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根据管理需要,对教育基础信息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区域教育发展状况,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4.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云还需要提供教育公共服务,集中各类教育信息,如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和本区域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状况、升学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1.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其政策性和商业性都很强,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如何协调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困惑之一。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承载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太多内容,任何教育改革都须小心谨慎。而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国家已经确定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1)政府的责任主体和引导作用之间平衡不好

在前期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不少地方政府没有有效担负起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责任,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给了学校和市场,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缺乏有效动力,因此《十年规划》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明确担负起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但同时也完全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推进,不仅在政策与规划制定上主导,而且直接主持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甚至大包大揽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营与维护。

(2)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未建立

建立一个有序运转的开放合作机制需要多方特别是政府的努力。但现阶段,中央政府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动作缓慢,并且在诸如允许财政经费购买服务等政策方面推动不力;地方政府未能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同配合的有效机制,以致很多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仍处于小企业凭关系揽项目的低水平重复状态。

由于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定位不准、平衡不好,开放合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学校、企业这两大重要主体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以致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缓慢,绩效不彰。

2.开发合作机制探讨

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基于开放合作机制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作为这个生态环境的主要活动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非盈利组织如学会等,都应该在一个协同配合的合作架构下的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快速发展。一个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开放合作框架建议如下:

(1)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规划,制定全局性政策,建立标准规范,提出发展目标与要求;

(2)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策,建立合作机制,负责组织、推动、落实和监管;

(3)学校:作为最终用户,推动学校和师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注重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

(4)企业:根据用户需求,遵循政策法规,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有偿服务;

(5)非盈利组织:负责战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决策支持和咨询评估。

3.建设与运营模式建议

根据云服务的特点和《十年规划》确定的原则,区域教育云不应鼓励地方政府自建自运营,而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采取市场化的方法,由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具体模式建议如下:

(1)由专业化企业投资建设能够提供教育信息化各种业务服务的教育云平台,采用云服务模式为学校、师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体的建设模式还可以采用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公司和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分工协作的商业合作模式);

(2)由地方政府统一出资购买教育云平台中满足本地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基本服务,区域内学校和师生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基本服务(具体的付费模式还可以采用按年度购买、按使用量付费等不同商业服务模式);

(3)允许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特色信息化服务;

(4)师生及学生家长可以自主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

(5)企业通过教育云平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的特色与增值服务,要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管;对于一些与教学规范相关的服务内容,政府可以建立准入机制。

当然,这是一个基于教育信息化商业发展比较充分条件下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而当前阶段还没有出现一家专业化教育信息化企业能够提供这样全面的服务。因此,还要允许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建设属于本区域的教育云平台为区域内学校、师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也是探索、促进区域教育云系统平台走向成熟的必要途径。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4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 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

《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课程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智能交通专业群的群内标准型课程,通过四年的建设,根据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和职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得到同类开设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院校的广泛关注与行业专家们的较高评价。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推动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为了提炼出能体现相应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经典项目案例,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情境教学,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职业能力教学向导的创设者、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取方式,教研课程小组精心设计典型的案例,组织处理职业能力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的各个相应环节,在一次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不断积累职业工作经验,获得职业技能,增强零距离上岗优势。

一、职业能力驱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监控设备操作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各类分项工作的设计流程有基本的了解,能够承担技术支持、设计方案编制等工作任务。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是依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智能交通行业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交通部的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相关内容为线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经典案例到职业能力体现的关键问题

教研课程小组首先获取知识目标,熟悉各种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组成与作用,正确地操作监控系统各类设备的方法,掌握交通工程和安全生产的相关基本知识,熟悉公路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研究岗位能力上的典型任务,提高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设计较强的监控设备操作技能,明确该职业技能能够适用监控系统设备维护、安装等岗位工作,参考国家的规范和安全要求,设计好项目可操作的职业能力点。再次,考虑职业岗位上升通道中较强的监控设备监测和故障排除能力设计典型的案例,提高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在整个驱动教育中贯穿培养现场处理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技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有与人融洽相处、和谐沟通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能力要求

由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就业单位进行访谈,了解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创设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境,以《监控设备操作工实务》课程中的云台常见故障的维护学习情境单元设计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从而达到如表2所示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关键研究

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也是为了进行项目化课程和理论实际一体化课程改革。主要培养学生在监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行动领域的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监控系统维护员这个岗位,以项目化教学和项目化考核为中心。该课程设计了多个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穿插教授必需的理论知识,考核方案主要是采用能力项目化考试。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依据(能力考核),平时项目考核采取公开展示与答辩、项目组长参与议定成绩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任务驱动项目都要进行能力考核考核,各个项目成绩按项目复杂程度做加权平均就得到总项目考核成绩,制定如表3所示的考核评价表。

五、结语

经过国家示范建设和湖南省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和研究,《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课程成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专业平台课,全院学生在大二第一期必修本门改革课程,使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大大提高,得到智能交通行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智能交通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更接近于行业企业的需求,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和调研,企业给予专业毕业生较好的评价,一致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主动学习,职业基本素质高,就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就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孟敬,叶华,肖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相关问题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3(03).

[2]叶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过程述评与应用[J].职业时空,2013(07).

[3]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07-6.

[5]姚波,佟艳芬.浅析高职高专课程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 社区教育 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78-01

社区教育是指通过本社区的教育、文化等资源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达到邻里间和睦相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方式之一。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都是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我国的社区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

社区教育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的德威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现代国际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今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开展的提高社区人员素质,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社区全体人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最终目的的实现要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只有促进每个成员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社区教育,把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城市社区教育、城镇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其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可以分为街道辖区模式、学校辐射型和资源自主型,这些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学习,为每一个社区人提供教育的机会,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大教育观的要求。另外,社区教育还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区教育突破了以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的局限,有效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了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社区教育已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解决。

1、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缺乏系统性,在管理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由于所有社区教育都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其教育的内容有其相关部门来管理,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就变得比较少,就很难形成完整、统一的社区教育规划,教育内容就会割裂开来,导致社区教育收不到该有的效果。

2、社区功能不够健全

我国的社区主要是包括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城市改造中形成的商业住宅小区两类,社区的管理机构对社区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的关注学前教育和老年大学。另外,目前社区的功能一般有环境卫生、医疗、治安、商贸等一些基本的生活上的功能,基本没有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社区的管理机构是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发展而来的,其工作方式、各方面的功能都还是原来的样子,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无创新。由于社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社区教育需要高投入,因此,在社区的功能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难度。

3、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参与性不高

整个社区居民中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比例偏低,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一些社区教育无实在内容,只流于形式,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区教育与居民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居民的参与热情降低;另外,由于社区教育是由政府实施的,在社区教育中没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是社区居民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三、促进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对策

1、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拓展社区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在教育中,很难改变人们对分数的注重程度,很多青少年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能力,也未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社区教育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培养居民的全面素质。首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尊重其个性,强调天性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对其学习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不让其为分数而争斗。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开发其个性,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居民助人为乐的意识,增强其生活的责任。另外,还有完善教育的知识体系,尤其对于青少年而已,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2、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社区教育的结构和体制

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中并没有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关注点在教育体系之外,我国的社区教育有老年教育、扫盲教育、上岗培训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为社区的稳定提供了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对青少年品质上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还为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本着人本思想,建设一批新的教育基地,使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充分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其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符合社区教育公益性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奉献精神。社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提高的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创建一套健全的社区教育体制。

当今社会已开始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为特点的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社区教育模式对调动社会办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社区功能,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8(01)

社区教育功能范文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更加有味的富有营养的食品,更加新鲜的空气和水、更加舒适的地理环境,而且需要更加富有情趣的文化生活、更加高尚的情操追求、更加优质的精神引领。社区成人教育在社区集体组织下,充分组合和调配好社区各类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教育培训需求,社区里的个体可以根据社区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培训,从而使自身个体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对于社会的整体人文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综观整个国际社会形势,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一化的大潮不可抵挡,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科学技术必然要代替陈旧的知识、陈旧的理念和陈旧的科学技术,人们只有适应这种趋势,不断用新的知识、理念和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洪流中永立潮头。

同时,成人教育将科学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老年教育、闲暇情趣教育、现代扫盲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纳入其中,并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有力地促进社区人员适应时代,转变成更具人文素养的“现代人”。

二、社区成人教育促使社区优化整合得到有力强化

社区优化整合是构建更加和谐、更加和睦、更加友爱、更加温馨、更加具有生机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将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社区构成要素在集体组织的纽带下联结成一个整体,更高质、高效地发挥功能,凸显社区整体功能特色,进而强有力地推动社区整体功能的提升,有力化解社区各种不良隐患苗头和各种矛盾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所有制、职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速推进,社会转型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各种社会利益加速调整,旧的社会认同正走向瓦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提速,新的社会认同一时还难以建立,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发挥基层社区的组织功能、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一个社区种类资源和功能的整合程度对于社区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区成人教育通过自身独特的而且独有的促进社区整合的职能,促进社区功能优化整合、制度优化整合和认同优化整合,促使社会步入统一的优质管理和控制轨道,促使民众随着社会发展达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三、社区成人教育为社区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